【一日禅】曹洞宗 下

续上:

接引三路:禅宗历来重视师承关系,唐末五代以来,禅系五家更是机锋棒喝,电光石火,接化学人花样迭出。曹洞一脉,家风绵密,在随机利物、就语接人方面,尤为周到细密。《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载有洞山良价与学人的一段话:云岩圆寂后,良价年年于忌日设斋上供。僧问 :“你从云岩处得到什么开示?”良价答:“虽在彼中,不蒙指示。”僧说:“既然未蒙指示,又为什么要设斋供奉?”良价说:“因为他是恩师。”僧又问:“你是在南泉普愿座下悟道的,为什么称云岩是恩师并为他设供?”良价说:“因为云岩不为我说破。”僧说:“那么,你是肯定云岩禅师要人自悟禅的风了。”良价说:“半肯定,半不肯定。”僧问:“为什么不全肯定?”良价说:“若全部肯定,那就太辜负先师了。”于中反映了曹洞之家风,以及接化学人时所遵循的原则。洞山接引“三路”,即是良价为接引学人而设的三种手段。

据《人天眼目》卷三载:僧到夹山,山问:“近离甚处?”僧云:“洞山”。夹山云:“洞山有何言句?”僧云:“和尚道:‘我有三路接人’。”夹山云:“有何三路?”僧云:“鸟道、玄路、展手。”山云:“实有此三路耶?”僧云:“是”。山云:“鬼持千里钞,林下道人悲。”后浮山圆鉴云:“不因黄叶满,争知是一秋。”

所谓“鸟道”,是指鸟飞空中,不其迹,取无踪迹、断消息、往来空寂处之意。所表达的是自性自悟的解脱之道。《景德传灯录》卷15载:僧问:“师寻常教学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师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师曰:“直须足下无丝去。”曰:“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师曰:“阇梨因什么颠倒?”曰:“什么处是学人颠倒?”师曰:“若不颠倒,因什么认奴作郎。”曰:“如何是本来面目?”师曰:“不行鸟道。”

良价的回答,意思是令学道者明白,自古求道者都是孤峰顶上人,须耐寂寞孤单,因为无人能传达于你,冷暖已心知,方可悟得“不与万法为侣”的独特境界。所以良价说:“不逢一人。”佛性圆成妙明,人人具足。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学道人只应“直须足下无丝去”,莫生分别,勿取执著。自可体悟。故而良价告诉学人需行鸟道,而又不取鸟道,方是本来面目。在《五家宗旨纂要》中,对“鸟道”的诠释为:“不开中处玄关转,未措言时鸟道玄,此是不落语言,声前一句。”

至于“玄路”,即指玄妙之路,取离语言文字之意。它的设立,重点用以对治“三种渗漏”中的“语渗漏”。《人天眼目》卷三有大阳警玄于“语渗漏”作案语云:体妙失宗者,滞在语路,句失宗旨。机昧终始者,谓当机暗昧,只在语中,宗旨不圆。句句中须是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始得妙旨密圆也。

这里表述的是有关言语的要点问题,与临济禅的“三玄三要”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它要求禅师们要注意在日常言语间解悟佛法。师家应以玄妙语言去引导学人悟解禅的宗旨,而学人也应从玄言中去体会禅的意义。曹山本寂视“金锁玄路”为“洞宗三纲要”之一。《人生眼目》卷三载其颂为:“交互明中暗,功齐能觉难;力穷忘进步,金锁网鞔鞔。”根据这一偈颂考察,则“玄路”的施设并未混同于“三玄三要”,而是坚持了曹洞宗的立场和特色,其立足点乃在偏正回互上。

《五家宗旨纂要》上对“金锁玄路”的表述更为直截明白:金锁者,钩锁加环,血脉不断,事中隐理,理中隐事,偏中有正,正中有偏,理事圆融,正偏不二,交罗无碍,妙应不穷,故曰玄路。其颂为:“金锁玄关达者稀,如环妙用有临机,往来不断偏回互,一句无私绝妙奇。”玄路的根本意旨在于要求禅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语言的运用中始终贯曹洞宗偏正回互的根本原则。《五家宗旨纂要》对“玄路”的解释为:“写成玉缘非干笔,刻出金章不是刀,此是玄音妙旨,谈而不谈。”

所谓“展手”,意即展开双手,接引来学,使其直入甘露门。佛法一义,并不止向上一路,亦为度生之他化门。《五家宗旨纂要》解释“展手”为:“晱眼牙口叮咛嘱,竖拂拈槌仔细传,此是面觌提持,随机拈出。”三山来对“三路”接人评为 “美则美矣,犹是一人,大不肯在。”并颂云:“空里往来绝朕踪,玄中妙义韵难穷。打开八字无遮障,会取机关处处通。”

从上可见,曹洞禅是把“鸟道”、“玄路”、“展手”三种方法作为接引学人、使其获悟的重要途径。洞山良价在其所作的《玄中铭》中说:“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向道莫去,归来背父。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其序又说:“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然虽体寂然,不乖群动;于句中无句,妙在体前;以无语中有语,回途更妙。”这种接引学人的风格,既有曹溪一脉随缘修行、任运自在的禅修原则,所谓”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俱是修道。又体现了“有句中无句”无语中有语”的曹洞禅法特色。

三种渗漏:曹洞宗的家风,依《五家参禅要纂要》说,是“究心地”,即叮咛绵密。《十规论》说是“敲唱为用”,即师徒常相交接,在坐禅办道间勤开向上一路,以探究学者心地为接机之法,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丛林中向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的说法,意谓曹洞宗接引学人,好比精耕田地的农夫,绵密回互,妙用亲切。曹洞宗这一极其亲切的接引手段,在洞山良价所立的“三种渗漏”、曹山本寂所立“三种堕”、以及后来大阳警玄所立“三句”中有具体的体现。

曹洞宗之祖洞山良价十分注重对学人的接引、勘验,在他的语录开示中,处处体现出他殷勤接化的婆心一片。他所创立的“三种渗漏”就是将修行者容易陷入的三种错误知见给予归纳,提示学人及师家注意。《人天眼目》卷三记载:师谓曹山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最的要。今以授汝,汝善护持,无令断绝,遇真法器,方可传授,直须秘密,不可彰露,恐属流布,丧灭吾宗。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辩验向上人之真伪,有三种渗漏,直须具眼。”

意思是,洞山良价对其门下高足曹山本寂说,他先前在希迁再传弟子云岩昙晟处,亲受“宝镜三昧”法门。也就是人观万象,应该和面临宝镜一般,镜内事相上能显现。所谓“影即是形”,从而明了“由事相上能显示出理体”的境界。如今将此心法授与本寂,令其精心护持,勿令断绝,遇到真正的法器,方可传授。此心不可随意泄露,以免广传流布,“丧灭吾宗”。在此修道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的末法时代,如要勘验学人慧根之浅深,见解是否纯正,“三种渗漏”即是最好的辩别工具。可见“三种渗漏”说在接化学人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所谓“三种渗漏”,“一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妙在转位也。”是指犹有我见之念,执着闻见思惑,陷进身、口、意魔障,而不能见真实。后来明安禅师(即警玄)总结为:“谓见滞在所知,若不转位,即在一色,所言渗漏者,只是可中未尽善,须辩来踪,始得相续玄机妙用。”所言未能尽善,是因为有所知障,造成执著。在《五家宗旨纂要》中三山来颂为“山重重复水重重,万水千山一目中。若道水山常在目,行人依旧路蒙蒙。”“二情渗漏,智常向背,见处偏枯。”指犹存情识之意,取此舍彼,仍含有彼此对立的思维格式。明安禅师结为:“谓情境不圆,滞在取舍。前后偏枯,鉴觉不全。是识浪流转,途中边岸事。直须句句中离二边,不滞情境。”妄执分别情识,故取舍不能融通,须句句离却二边,直取中道,方有出身之路。三山来颂曰:“担板从来见一边,何如到处眼双圆。满腔系恋不须吐,一落思量便不堪。”“三语渗漏,体妙失宗,机昧终始。”指滞碍于语句,不识文字语言仅为悟道之工具,徒然妄执文字语言去解明佛理。明安禅师解释说:“体妙失宗者,滞在语路,句失宗旨。机昧终始者,谓当机暗昧,只在语中,宗旨不圆。句句中须是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始得妙旨密圆也。”佛法禅意不可说,所谓开口即错,拟议即乖,然强以言说,亦只是指月之指,捕鱼之筌,若学人不识,滞在语言,名失宗旨,不能于言诠三昧下转身,所以当机暗昧,宗旨不圆。三山来颂云:“有言须是悟无言,开口成双落二三,况复游扬迷妙义,堪悲堪笑口头禅。”良价“三种渗漏”说,就是从见解、情识、语言文字等三个方面来说明,人们之所以对世界产生错误认识,是由于把客观外物和主见知识,视为实有,造成执著,而不能得佛法妙旨。禅林中流传的“洞山无寸草”、“洞山过水悟道”、“洞山说心说性”等公案,所显示的即是摆脱僵死教条而复归鲜活自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本心。
  
曹山本寂,继良价思想,提出了“三种堕”学,据《人天眼目》卷三载:曹山云:“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直须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所谓“三种堕”,是开示学人的三种方法。堕,有随落、堕除二义。如滞于三种执著中,即是堕落;如能向三者中,寻出身之处,便为堕除。一披毛戴角堕,又称类堕,意思是不拘圣教位,投身于迷界来救度众生, 不受沙门外在形式的束缚,而随顺境遇。二不断声色堕,又称随堕,指不执六尘又求不避知觉生活之外的任何绝对性事物,明了知觉,超越知觉,而得自由无碍境界。三不受食堕, 又称尊贵堕。食,乃为本分之事,也就是本来面目、成佛之当体。知有此本分事而不取不求,忘却此尊贵事,便可得自由无所牵挂的境界。本寂指出,面对“六尘”应无所执著,所谓“迷循六根,号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觉范慧洪颂云:“有闻皆无离,有见原无物;若断声色求,木偶当成佛。”

大阳警玄(明安)所立三句,意旨基本相同。《人天眼目》卷三载:“安一日示众。吾有三句:平常无生句,妙玄无私句,体明无尽句。”时有僧问三句意旨。明安解释第一句为:“白云覆青山,青山不露顶。”第二句为:“宝殿无人空侍立,不种梧桐免凤来。”第三句:“手指空时天地转,回途石马出纱笼。”明安“三句”的根本意旨,仍然在于使学道者不住空有,明了世间一切生灭变化的本质。尽管禅林中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但宋代以后,禅宗五家中,毕竟只有曹洞宗与临济宗流传,而其余三家均失传。后来,曹洞宗又传入日本,分宗立派。近代以来,又远播欧美,影响深远

·随喜转发· https://t.cn/RyhHQ82

禅宗传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有弟子问法眼:“声色两字,什么人能透得?”

法眼却扭头问大伙儿道:“大家说说,这个人透悟了没有?如果能弄清楚他问的是什么,透得声色倒也不难。”

僧又问:“要求佛见性,哪条路最近?”

法眼答:“没有比这更近的啦。”

“瑞草不凋时会怎么样?”

“诳话!”

“大伙现在集中在这里了,请禅师给我们解答一下那些问题。”

“那咱是在寮舍里商量,还是到茶堂上商量?”

弟子又问:“云开见日时怎么样?”

“不要扯这个!”

“什么是古佛心?”

“是会流出慈悲喜舍的。”

“百年暗室,一灯能破,什么是‘一灯’?”

“提什么‘百年’?”

“什么是真正的道?”

“第一希望教你去行,第二也希望教你去行。”

“什么是古佛?”

“现在不就挺好吗?”

“诸佛的玄旨是什么?”

“是你自己也有的那个。”

“浪子还乡时怎么样?”

“看他能奉献些什么?”

“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啊。”

“那他每天都干什么去了?”

问了这么多问题,弟子最后问道:“‘指’我就不提了,请问什么是‘月’?”

法眼却偏又问道:“你不想提的那个‘指’是什么?”

弟子于是改口说:“那且不提‘月’,‘指’是什么?”

“月!”

“弟子问的是‘指’,师父为何答的是‘月’?”

法眼肯定地说:“就因为你问的是‘指’呀。”

法眼以上的答复除了几个明显的否定和反驳以外,大都是以用为体,

如“古佛心”之于“流出慈悲喜舍”;

“道”之于“行”;

“诸佛玄旨”之于“汝也有”,等等,把一切很现实的问题都当作自性,没有直接在自性上作答,等于是问月答指,弟子因此便怀疑他的回答不过是指示一个方向而已,不是真实的自性,真实的自性当另有所在,于是改换方式指明他所答的是“指”不是“月”,所以法眼才又问“你不问那个指,又是指什么”。后来法眼的答问皆取对义;问指答月,问月答指。因为指和月在自性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世法中的假名安立。

内典中经常用水与波来比喻体用关系。从自性透视世法,是“不二不异”,是“诸法皆如”的思想;从世法透视自性,是“不一不异”,是有空有假的中道思想。一是泯绝体用,一是综合体用,无论综合还是泯绝,都是体用界限的超越。禅宗史上,最擅长讲说体用超越性的禅师,大概就要算是法眼文益了。

有僧问法眼:“什么是第一义?”

法眼对他说:“我要告诉你,就成第二义了。”

“第一义”也就是“自性”,乃是绝对的形而上体,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它很像老子所说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你一旦说出来,它就不是本体意义上的“道”了。

“第一义”也是这样,既然是绝对的形而上体,如果我来看它,言说它,那么我便成了能看见、能言说的主体,它便成了被我看、被我言说的客体,这样便构成了主客的对立,这样它就不是绝对的了。所以“第一义”是不可言说,一张口便会落入第二义。

法眼有一次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修山主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法眼便惋惜地说:“你这样理会怎么能行呢?”

修山主便问:“依大师的见解应该是。。。?”

法眼不假思索地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修山主听罢,赶忙施礼致谢。

这则公案,是禅宗史上极富玄机的公案之一,东禅齐禅师曾就此对弟子提过一问:“山主恁么祇对,为甚么不肯?及乎再请益法眼,亦祇恁么道便得去。且道疑讹在甚么处?”这差不多也是一般的公案参究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要弄清楚本公案的禅机所在,首先得明白“天地悬隔”一句话的来历,禅宗三祖僧璨《心铭》有道: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不爱僧,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法眼与修山主参究的便是这几句诗,这里颇可奇怪的是:法眼的问语正好就是修山主的答语,而后宾主倒置;法眼的答话,又是原封不动袭用修山主的问话。你来我去,颠三倒四,总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一句话。个中三昧,颇不易参究,大略可以作这样的解会;修山主只是从言语思虑上作解,而法眼当时的神态和情景,可能包含有斩断修山主的情关意锁,使其当下领会的意味。

巴壶天先生曾谓“禅师答话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不会两次答话都是一样的。”这话大致不错,不过我们在禅门公案中还是常会碰上类似的情形,有些时候重复出现的可能是某种动作,这就更为常见了,像著名的赵州戡破就可以归为此类,不过依照不同的情形、问答环境,其他公案参解起来都比法眼这则来得容易一些。法眼自己与报恩玄则的另外一段对话与上面的公案就很有些相似:

玄则禅师告诉法眼,有次他曾问过青峰和尚什么是学人自己,青峰回答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便问玄则:“那你自己是如何理解的?”玄则便解释说:“丙丁属火。以火求火,就好比自己求自己。”法眼就对责备玄则说:“你这样领会怎么能行呢?”玄则于是问法眼:“我的理解只能达到这一步,不知大师的见解是什么?”法眼就对玄则说:“你来问我,我回答给你看。”玄则就照着初问青峰的原话问:“什么是学人自己?”结果法眼的回答竟和青峰毫无二致:“丙丁童子来求火。”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玄则的顿悟并不在言句的思拟上,这与修山主的大悟大体属于一类。

法眼与悟空禅师在火炉边聊天,法眼拿起香匙问悟空:“不能把它叫香匙,你说该叫什么?”

“香匙!”

法眼摇了摇头表示不赞成,过了二十几天,悟空才明白法眼的意思。

法眼让弟子去取些泥土来添在莲花的花盆里面,弟子不一会儿便把土给取了回来,法眼就问:

“这土是在桥东取的,还是在桥西取的?”

“桥东取的!”

“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弟子这才明白:师父原来在勘验自己的悟性。

法眼指着庭中的翠竹问自己的弟子:“看见了没有?”

“看见了!”

“是竹子进了你的眼里还是眼光落在了竹上?”

有一个俗士送给法眼一幅画障,法眼展开欣赏了一番然后问画的作者说:“你是手巧还是心巧?”

“心巧!”

法眼便问:“那哪个是你的心?”

俗士被问了个张口结舌。

有僧人问法眼:“什么是八万大劫以来的事?”

法眼答:“都体现在当下现在之中。”

上面法眼与弟子的问答,涉及的都是事物的对立之相的问题,如东、西、真实、虚妄、竹来、眼到、心、手等等。法眼虽未对此作详细的指示,但他的主要意图却是比较明显的:启发弟子泯除对对立之相的执著之念,从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本体与作用、瞬刻与永恒的对立中超脱出来。

法眼常跟弟子们一块普请作务,有次大伙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开一只井水泉眼,结果很快又让流沙给堵住了,法眼触景生情,问身边的弟子说:“泉眼不通是让沙给堵住了,道眼不通是让什么给堵住了?”

弟子茫然不知所对,法眼就替他答道:“是被眼堵住了嘛!”

这里的眼实际上就是指世俗的观物方式,正因为由心识成见的阻隔,自性才受蒙蔽而不得显露。

正在说话的当儿,有一个僧徒挑了一担土石从前面经过,法眼随即又捡起一块石头搁到他的土筐里,并拍拍那僧的肩膀说:“我帮你一把。”挑担的僧徒笑了笑说:“谢谢师父的好心!”法眼听他如此说便摇了摇头,旁边的另一位僧徒插了一句问:“师父是什么心行?”法眼没有理会弟子的问话,转身走到一边去了。

法眼某日与江南李王谈禅论道之后,一同去观赏牡丹花会,李王请法眼跟写一首偈颂,法眼挥毫而就,道是:

拥毳(cui)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xin)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李王观毕,微有所省。在在皆是道场,万物都是自性,何须直待叶败花残方才了悟万法归空之道呢。

法眼禅师晚年在金陵三坐道场,朝夕演旨,各地来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请益,大师皆能调机应物,斥滞磨昏,他一手开创的法眼宗,在禅宗史上更是极一时之盛。

德林老和尚--无相、无念与无住

六祖大师说:“吾此法门,以无相为体,以无念为宗,以无住为本。”这三句话很重要,是六祖禅法的重心,我们要牢记,并且要细心领会。

先说第一句,这无相为体,什么意思啊?怎么叫做无相啊?这个体指的是心体。一切众生都有心,众生这个心,它的载体就是身,色身的身,这个色身就是众生心的载体。你说心是个什么东西?它在什么地方?这个真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尽虚空遍法界的。这个心也是无相的,开悟的人知道这个心,开悟的人以遍法界为心,这叫以无相为体。



六祖大师油画像--贾春光作品

可是众生迷了,这一迷不要紧,“咕突”,这颗心就到肚皮里头来了,它就不是尽虚空遍法界了,这颗心就跟我们这个色身结合在一道,心身没法分离。众生个个都有心,一天到晚打妄想,打妄想是要心打的;说我要发道心,发道心也要心来发;我们到禅堂来参念佛是谁,也要用心来参,事事处处都离不开心。

我们日常做佛事,一切佛事都在告诉我们:“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恐我们忘记了,从早到晚,一切处,一切时,敲钟、敲板、敲木头子、敲鼓,都在提醒我们这个。我们一天到晚讲发心、观心、修心,悟是悟的这个心,迷也是迷的这个心,究竟这个心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不知道。别人的东西我们不知道,还有情可原,我们自己的心,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个大问题了。于是六祖大师就告诉我们,这个心就是我们的体,本体,这个体是无相的。这个心体虽然有,但它无相,虽然无相,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什么叫无相?就是凡夫众生的肉眼看不到的。你必须开发出你内在的智慧之眼,这只眼开了,你就看到了,不然的话,怎么叫明心见性呢?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见的是谁啊?哪个在见呀?佛是谁呀?念佛的这个是谁呀?念佛是谁?这是不是一回事?讲到这个无相,就是没有世间相。凡是个东西就有相,这个心体是不落有无的,因此它无相。法都有相,也都无相,从因缘所生法来讲,那都是有相的,因缘没有自性,是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无相的,无相和有相是一还是二?

我们今天参这个“念佛是谁”,按照六祖大师讲的,就是要找到这个体,认识这个体,这是主旨。这个体就是心,就是自性,就是法身,十法界众生都是不离这个体的,因此,它们才能显种种相,成种种事,发挥种种作用。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佛无量劫来,尽修诸佛所有道法,成就自己的法身。法身就是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无相,你看这个无相实相怎么理解?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诸法的真实相。众生所迷的就是诸法的真实相,诸佛所悟的也是这个诸法的真实相。这个诸法的真实相是个什么东西?佛在《法华经》中还告诉我们,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诸法实相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你说诸法是空的,那不是冤枉吗?这个诸法空相又怎么理解呢?

六祖大师当年在五祖处,五祖叫六祖大师三更入室,给六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开悟了。六祖开悟以后,就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原来”,原来自性本自清净。悟了,看到自性了,自性什么样子呢?本自清净,从本以来就是清净的,一尘不染,“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天堂地狱没有,连佛菩萨也没有。怪不得祖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赵州老人在禅堂里面,听到有人念佛,他赶快叫人,挑水洗禅堂。人家说老和尚洗什么禅堂啊?老和尚说,你这个念佛把禅堂念脏了。当然赵州老人这也是表法破执的,不是真的念几句佛就把禅堂弄脏了。

本来无一物,佛也是一物啊,在自性份上,佛也没有。哪怕你现在有无量烦恼,你那个自性仍然是清净的,只是这清净的真相被烦恼盖覆显现不出来而已。因此说体是无相的,无相为体。可是光会嘴上说说不行啊,如果你不去实证它,就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因此我们就要做功夫,去取证,证道证果,你取证了这个无相之体,就和佛祖一样了。用什么方法去取证?在我们高旻寺,就是参这个“念佛是谁”。

六祖大师的第二句话是“以无念为宗”,无念为宗,宗是方法,也是因果,“因果海,果彻因源”。从始至终,用什么功?就是用无念的功。无念的功怎么做呢?在咱们这里,就是参念佛是谁。那么参念佛是谁为什么叫无念呢?你看,念佛是谁?疑情得力的时候,你在疑情中的时候,你当下一念心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疑情,疑情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不明白啊。说是无念,无念不是说没有念头,没有念头的人不是死了吗?只有死人没有念头,活人都有念头。念念无间,佛也不例外,佛也有念。众生念佛,佛念众生,都叫念。

那么为什么又叫无念呢?就是说念头不要妄动,没有邪念,只有正念,叫做无念。对一切事,一切境,不起贪嗔,不加分别,不加取舍,这叫做无念。古人有话,“对境无心莫问禅”。你看八正道,它就有个正念,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有了正念之后,念兹在兹,守一不移你才能得定,有了定你才能生慧,戒定慧嘛。参念佛是谁,这个功夫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无念为宗,从因至果,无念。

六祖大师的第三句话是“无住为本”。无住为本,这是我们宗门下常常讲的一句话。佛法的根本点就是这个无住,一切法都不能离开这个根本。一切大小乘经典,处处都在强调这个无住。《金刚经》说的最明确:云何降服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成了宗门下最常见最流行的语言。

我注意到虚云老和尚,他通宗通教,一生中留下了不少东西,有著作,有语言,可虚云老和尚的墨宝我却没怎么看见过,我只看到四个字就是“应无所住”,那是老和尚亲笔写的。不知道老和尚当年写这个是什么用意,可我的会解,他写这句话确实是可以代表整个佛法的。

包括禅宗在内,一切法都是无所住,这一切法既包括佛法,也包括世间法。说佛法无住,世间法就有住了么?法法皆无住,没有一法是有住的。无住而生心,真是微妙不可思议。这个心是无住的,十法界的众生都有心,不但心无住,佛、众生都无住,有情无情都无住。你看成住坏空是无住吧,生老病死难道有住吗?

有人或许要想,我了脱生死,成了佛,进入常寂光净土,我就呆在那儿不动了,我就享受了,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不是的。凡是佛,成了佛都无住的。成佛了以后要倒驾慈航,没有任何一尊佛说我成佛进入常寂光就和众生绝缘了。佛成佛以前,与众生有缘,成佛以后,仍旧与众生有缘。佛在因地是发过愿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成了佛,众生就没有了么?众生永远有,你的愿还没满,也永远不会满。众生无尽,烦恼无尽,虚空无尽,一切都迁流不息,一切都是无住,想住也不可得。所以六祖大师说以无住为本,这是一个真相,哪一个法门不是以无住为本的?无住本来就是诸法之本。我们要修,要证,就是证的这个无住。六祖大师是过来人,他明了这个,我们学佛的人,从始至终,从凡夫到成佛,这一修证的道理要搞清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 旨在解决全球芯片短缺问题】Le président américain Joe Biden a signé mercredi un
  • 食伤泄秀的格局一般来说也是才富之格局,特别是对男人来说,食神为福神,为平和,有极其恰切的语言表达和驾御能力,给人的感觉如沐春风,同时也是一种表演能力和艺术能力。
  • 这不是贬低水瓶,这是事实描述,水瓶总会被有意思的吸引,又太在意自己的感受,所以很容易被诱惑!天秤性格平和、善于包容,自己也很美型,所以当然不缺恋爱机会,哪怕是练
  • 在黑暗中的那一抹白光 是如天使般的你 披着一身华丽的羽毛大衣 走在风中的你 我好似看到了你苍白的脸颊 一头铂金的长发 仰着高傲的头颅 睨视天下 你在火光中翩翩
  • 其实她动得最合适的就是古剑奇谭那个时期了(就是她和杨幂一起被采访的那个名场面,还挺古灵精怪的)不多不少刚刚好。画壁这个阶段是郑爽的颜值巅峰期,即使谈不上啥演
  • #麟阅·晨读# “三月多云的天空下,电车放慢了速度,我让瞬间的宿命论,换上梅花的香馨,在可爱的电车沿线,除了春天,禁止入内。”——谷川俊太郎《春天》【[太阳]图
  • 我想我不应该欺骗自己了,生命是美好,若是很美好,為什麼我已见到妳开始老了,老了就代表越会迎向死亡了。有些风景,如果你不站在高处,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力;有些路,
  • 致敬!致敬!
  • 【青春·选角】继《春日宴》后,白鹭成双的小说《春闺梦里人》《风月不相关》也将影视化!【兔区每日动态】1.龚俊吃《山河令》的红利比较多,本来没什么商务资源的他,现
  •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 上个周末,顺德博物馆的书画艺术展示体验馆也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顺博工坊为大家带来的 “行走在时光隧道”主题国画课程,带领大家寻找顺德春天的足迹。
  • 谢谢你们为我的生活带来的这道光!小年好呀(*๓´╰╯`๓)♡甜甜甜~换了新桌布的愉快!
  • 建议买二斤以上草鱼,太小的鱼去头去尾后鱼身很短,片不出太多鱼片,买鱼的时候可以让鱼贩帮忙杀鱼去鳞片、内脏和鱼鳃。这种拌料,水和玉米面比例,要根据玉米本央的含水率
  • 【成都西南小水乡,藏了一个油菜花“千岛湖”】#春暖蓉城#又是一年春来到,踏青赏花正当时,成都周边的油菜花开得灿烂。不同于一般的油菜花田,这里还有小桥流水,零星岛
  • 小宋老师要一直开开心心的哦,开心是给自己给生活的“礼物”希望你每天都在奔赴更好的自己哦,最重要的是尽情唱你喜欢的歌吧只要没有到遭锤的地步那就是“安全的”[打ca
  • (三)关于商场消费券的适用范围1. 由商场(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家电卖场、手机专卖店、服装鞋帽专卖店)统一收银的门店,统一适用商场消费券;各门店独立收银的,按所
  • ~#Lolita# #转发抽奖# #明天星期五# #lo娘de口袋衣橱#没错——明天!
  • 优孟,春秋楚国的艺人,善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死,其子穷困负薪。优孟穿上孙叔敖生前衣冠,向楚庄王献酒。楚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欲以为相。优孟即以孙叔敖子穷困之事为
  • 今天从医院出来的时候看见一台灵车停在医院门口 家属等在门口说着各种安排 短短的一瞬就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 人生来就是在不停的受苦不停的寻找着摆脱痛苦的方式 每天有
  • 50岁地回眸凝望——恋爱时光 今年,我50岁了! 站在50岁的岁月的台阶上,回看我一路走来的足迹,深深浅浅,可以写的点很多,可以说的内容也很多。但是不能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