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明法师|出世与入世 !
祖道影 2019-05-23
知是空华 · 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来源:《慧明法师开示录》作者:慧老讲述
诸同学!佛法真理,本不可说,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说,都归一心。究竟何心是出世,何心是入世?当知真心为出世,妄心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报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丕一,离开入世,亦无出世。故六祖云离世无菩提。这种道理,要用心参究,才知道我佛慈悲应世之大事因缘。
初学佛者,只谈出世,不谈入世。而昧于佛法者,一味入世,不知出世。如此皆落边际。何以故?世法即佛法,离妄无真,离真无妄。而且佛法真实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故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云:“如如不动。”当知出世入世,乃是体用不二之理。出世为体,入世为用,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佛法真理,如是如是。而凡夫妄生分别,执著入世,则起惑造业;执著出世,则厌离生死。殊不知诸法如幻,生死亦了不可得。如来为破此等执著,故恒顺众生,示现种种方便,引其入道。其实应无所应,住无所住。其法身真心,十方遍满,妙用如如,正表出世。而其报身,本此真心,现示幻身,随机应化,正表入世。学佛人如果明白此理,住无所住,生无所生,无住无生,即是真心。真心是空,妄心是有,一切一切,有事无心,当下自在,何有出入。不过此理微妙,初学不易领悟,所以要从无住生心上用功。故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是出世,生心是入世。无住生心,即是出世入世不二之妙心。
大乘佛法,不离入世,不废出世,故首在修心。修持不相应者,并非佛法不相应,因学人不肯在心上用功,故不明心地。不知何心是真,何心是妄;又不知真心妄心,即是一心;更不知一心之妙,亦不可得,所以修持不相应。修持不相应,则功不成,而用不彰。盖佛法真理不能悟到,其他道理亦难彻底,因此世道遂受影响。须知世道渐衰,并非世法不良,乃是人心不正所致。何以故?人心不正,则道心不立,以致舍真逐妄,舍本逐末,从流忘返,真理愈晦,世道愈衰。所以说事在人为,道在人行,世法佛法,理无二致。故儒家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如人人能本仁心,行仁事,入则仁慈仁孝,出则仁爱仁恕,以仁感仁,以仁而格不仁,何愁世道不仁。
迩来人士,鉴于国势不振,遂疑固有文化无济实用。其实中国文化最高,道德尤胜。儒家之修齐治平,于入世之道已臻其极,而大乘佛法涵盖一切,普济群伦,并行不悖。不过近代以来,欧化东渐,学术虽新,但迷于唯物,忽于唯心,只知入世,不知出世。而国人炫其功利,对于固有文化,多半不肯深入研究,以致人心江河日下,而世道愈以浇薄。若欲挽救世道,即当先救人心。欲救人心,亟应宏扬佛法。何以故?佛法无边,不住无为,不著有为;不舍出世,不离入世;不偏唯心,不偏唯物。以一切法无我之真心,运用一切法;以一切慈悲之心量,应付一切人。如此则万物得所,自然成化矣!兹有一偈,以揭其要:
佛法与世法,本来不二法。
心善是菩提,心恶是夜叉。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佛法不离世法,只在善与不善之分耳。然法无自性,善与不善,全在一心。心正则法善,心邪则法不善。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一切法皆是善法,善法即是菩提。不然,则一切法皆非善法,非善法,即是夜叉。
欧美科学,偏于物质者,其善与不善亦然。就其资生工巧,有益人类言之,亦是菩提。就其新奇战具,毒害群生言之,则无异于夜叉。然此等战具,在发明者之本旨,是想与社会国家有利,然未想到世界人类之害,以致愈演愈烈,遂与发明本旨相乖。须知日造杀人之因,必结人杀之果,未来之惨,可想而知。推其原因,乃由偏执入世有为之用,而忽于出世无为之体。有用无体,偏于一边,而失平衡。其所以执入世忽出世者,盖以为无为落于空,不如有为生万有。其实空有不二。譬如一切生物,离空不生,离地不长。天生地长,正所以显空有不二之用。是故偏执于有,虽功效蓬勃一时,而物极必反,终非长治久安之策。中国文化本来甚高,消长之理,遍于人心。于是唯心之士,恶唯物之害,乃偏重精神。殊不知偏重物质,固然执有,偏重精神,亦是执空。执有执空,均非中正之道。当知精神是体,物质是用。若有体无用,所谈皆是无用之学;有用无体,所作皆是无体之事。无用之学,与无体之事,其弊相等。所以在此情形之下,除积极昌大固有之道德文化外,一面以精神运用物质,一面发展有益科学,以物质焕发精神,方合中正之义。
世俗以为学佛人不应谈世法,谈世法彷佛是开倒车。当知倒车就是顺车。何以故?法法圆融,兼含互摄。入世固含出世,出世亦不离入世。入世出世,尚是假名;倒车顺车,更是戏论。故经云:无有定法可说。总之,佛法真理,不离世法,出世入世,全在自心。心正,入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六祖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慧明悟境有限,方便贡献,只备大家作一参考而已。

祖道影 2019-05-23
知是空华 · 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来源:《慧明法师开示录》作者:慧老讲述
诸同学!佛法真理,本不可说,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说,都归一心。究竟何心是出世,何心是入世?当知真心为出世,妄心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报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丕一,离开入世,亦无出世。故六祖云离世无菩提。这种道理,要用心参究,才知道我佛慈悲应世之大事因缘。
初学佛者,只谈出世,不谈入世。而昧于佛法者,一味入世,不知出世。如此皆落边际。何以故?世法即佛法,离妄无真,离真无妄。而且佛法真实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故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云:“如如不动。”当知出世入世,乃是体用不二之理。出世为体,入世为用,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佛法真理,如是如是。而凡夫妄生分别,执著入世,则起惑造业;执著出世,则厌离生死。殊不知诸法如幻,生死亦了不可得。如来为破此等执著,故恒顺众生,示现种种方便,引其入道。其实应无所应,住无所住。其法身真心,十方遍满,妙用如如,正表出世。而其报身,本此真心,现示幻身,随机应化,正表入世。学佛人如果明白此理,住无所住,生无所生,无住无生,即是真心。真心是空,妄心是有,一切一切,有事无心,当下自在,何有出入。不过此理微妙,初学不易领悟,所以要从无住生心上用功。故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是出世,生心是入世。无住生心,即是出世入世不二之妙心。
大乘佛法,不离入世,不废出世,故首在修心。修持不相应者,并非佛法不相应,因学人不肯在心上用功,故不明心地。不知何心是真,何心是妄;又不知真心妄心,即是一心;更不知一心之妙,亦不可得,所以修持不相应。修持不相应,则功不成,而用不彰。盖佛法真理不能悟到,其他道理亦难彻底,因此世道遂受影响。须知世道渐衰,并非世法不良,乃是人心不正所致。何以故?人心不正,则道心不立,以致舍真逐妄,舍本逐末,从流忘返,真理愈晦,世道愈衰。所以说事在人为,道在人行,世法佛法,理无二致。故儒家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如人人能本仁心,行仁事,入则仁慈仁孝,出则仁爱仁恕,以仁感仁,以仁而格不仁,何愁世道不仁。
迩来人士,鉴于国势不振,遂疑固有文化无济实用。其实中国文化最高,道德尤胜。儒家之修齐治平,于入世之道已臻其极,而大乘佛法涵盖一切,普济群伦,并行不悖。不过近代以来,欧化东渐,学术虽新,但迷于唯物,忽于唯心,只知入世,不知出世。而国人炫其功利,对于固有文化,多半不肯深入研究,以致人心江河日下,而世道愈以浇薄。若欲挽救世道,即当先救人心。欲救人心,亟应宏扬佛法。何以故?佛法无边,不住无为,不著有为;不舍出世,不离入世;不偏唯心,不偏唯物。以一切法无我之真心,运用一切法;以一切慈悲之心量,应付一切人。如此则万物得所,自然成化矣!兹有一偈,以揭其要:
佛法与世法,本来不二法。
心善是菩提,心恶是夜叉。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佛法不离世法,只在善与不善之分耳。然法无自性,善与不善,全在一心。心正则法善,心邪则法不善。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一切法皆是善法,善法即是菩提。不然,则一切法皆非善法,非善法,即是夜叉。
欧美科学,偏于物质者,其善与不善亦然。就其资生工巧,有益人类言之,亦是菩提。就其新奇战具,毒害群生言之,则无异于夜叉。然此等战具,在发明者之本旨,是想与社会国家有利,然未想到世界人类之害,以致愈演愈烈,遂与发明本旨相乖。须知日造杀人之因,必结人杀之果,未来之惨,可想而知。推其原因,乃由偏执入世有为之用,而忽于出世无为之体。有用无体,偏于一边,而失平衡。其所以执入世忽出世者,盖以为无为落于空,不如有为生万有。其实空有不二。譬如一切生物,离空不生,离地不长。天生地长,正所以显空有不二之用。是故偏执于有,虽功效蓬勃一时,而物极必反,终非长治久安之策。中国文化本来甚高,消长之理,遍于人心。于是唯心之士,恶唯物之害,乃偏重精神。殊不知偏重物质,固然执有,偏重精神,亦是执空。执有执空,均非中正之道。当知精神是体,物质是用。若有体无用,所谈皆是无用之学;有用无体,所作皆是无体之事。无用之学,与无体之事,其弊相等。所以在此情形之下,除积极昌大固有之道德文化外,一面以精神运用物质,一面发展有益科学,以物质焕发精神,方合中正之义。
世俗以为学佛人不应谈世法,谈世法彷佛是开倒车。当知倒车就是顺车。何以故?法法圆融,兼含互摄。入世固含出世,出世亦不离入世。入世出世,尚是假名;倒车顺车,更是戏论。故经云:无有定法可说。总之,佛法真理,不离世法,出世入世,全在自心。心正,入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入世。六祖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慧明悟境有限,方便贡献,只备大家作一参考而已。

用心念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万佛城金刚菩提海】
大悲咒专弘平台 2021-04-13
成真 成妄
用心念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比丘尼恒茂法师 讲于金圣寺
常住法师慈悲!从这星期开始,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净土法门;我们研究真理之前,我先告诉大家一个研究真理的消息。宣公上人1977年曾经说过:“全世界国宝级人物,再二三十年后,将会来到万佛圣城;这些国宝级人物,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真正研究学问的学者,因为万佛圣城是真正想把人生的真理发明出来的地方。”
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的众生很有缘,中国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我们佛教徒见面第一句话就说“阿弥陀佛”,怎么不说地藏王菩萨?我们来研究为何要念佛?念观音圣号?
经上说,所谓智者,也要有譬喻,才会明白。我先讲一个有趣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医学院的学生,为了要通过解剖学的考试,在放暑假的时候,把真人的骨头带回家乡去研究,她把骨头用简单的手提袋装着,抱在胸前,挤火车回家去。当她坐在火车上,就想:“万一有人知道这是真的骨头,一定会吓一跳。”
回家后,天天拿着骨头研究;她的表姐看到了,觉得很有趣,拿起骨头边看边笑说:“眼睛是个大洞洞,鼻子塌塌的,真可爱!”她就向表姐说:“因为他们的奉献,让我们做研究,让我们以后能够救人,所以应该向他们致敬,而且要致谢。”她话还未说完,就听到她表姐惊叫声,马上把骨头丢得远远的,吓得要哭出来了,她怪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那是真的?”她赶快道歉,说:“对不起!原来你不知道骨头是真的。不过刚才你也看得很高兴,真的骨头并不可怕,它只是被包在我们皮肤下。”
这个故事的启示:我们人都是活在自己“观念”的世界中;那个骨头,前后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表姐的情绪却是天差地别。虽然是真的,如果以为是假的、是塑胶做的,或是人造的教具,就一点也不可怕,玩得自在又有趣。一旦在观念中,把很单纯的骨头,和从小看的那些鬼故事联想在一起,就变得很恐怖,情绪就起了变化,甚至心脏都要衰竭了。其实每个人自己都有一副骨头,骨头包在肉里,不也都是很平常,一点也都不可怕吗?
接下来讲一个真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什么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色、心法。
什么是“色法”?眼睛所看到,耳朵闻、鼻子嗅,舌头所尝、身体所触,都是色法。受,是当遇到境界,便升起感受作用,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什么是“苦受”?面对着不如己意的境界起烦恼,如别人骂一句、打一下,自己就感觉很痛苦而起烦恼。什么是“乐受”?面对着如己意的事,就很快乐。如:今天吃到色、香、味俱全的斋菜,心里生欢喜心。什么是“不苦不乐受”?对于每天所发生的例行公事,不觉得有苦、也不觉得乐。
再来谈“想、行、识”这三蕴。想,五根接受五尘之后,便生出种种看法、见解、想法、观念,这是很主观的。行,有了想法之后,便去做,便有行为的表现。识,有了行为之后,便有分别好恶之心。
我们现在把真理与这个故事合在一起来看,就色蕴来说,医学院的学生,因每天都研究骨头,看到骨头很平常;而表姐起初也不害怕,看到它没有分别心。就受蕴来说,那个骨头前后并没差别,但后来表姐发抖吓哭了。就想蕴来说,一旦表姐有这种想法:“原来是个可怕的死人骨头”,所以就被自己的观念和胡思乱想给吓转了。就行蕴说,她表姐被吓得脸色苍白,把骨头扔得远远的。就识蕴说,表姐做出这些动作,便产生分别这是死人骨头很可怕。
从以上分析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不同,它是短暂、空幻的,没有实体。表姐觉得苦受,而表妹并不觉得苦受;我们自己也常常被一些观念和幻象所欺骗,可以说是“色不迷人,人自迷”、“骨头不吓人,人自吓”。很多事本身并不气人,是人听了自己生气。
此真理、故事和净土法门有何关系?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吾人现前这一念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我们的心念力量是很大的,“全真即妄”,可以把本来是真的,变成假的;“全妄即真”,明明是假的,也都不离真的。如故事中,表姐起初把真人骨头当成人造的教具,是假的,就玩得自在又有趣;殊不知那可爱的骨头不是假的,她就被吓哭了。
我们说轮回,不是死了才去轮回,要知“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每起一念,都是将来要去投胎、受生,去轮回的因缘。我们起佛的念,便去作佛;起贪瞋痴,便去堕三涂。万法唯心造,假使我们心不念佛,必念众生;不念净土,必念娑婆。念众生,将来就去当众生;念娑婆,必定再来娑婆轮回。念佛即是种无上因,以后临终佛现,往生极乐,成就佛果;念菩萨,就成菩萨果。
明白念佛的真理,让我们欢欢喜喜,勇“往”直前,不间断地安心念佛,过慈悲的净土生活。现在快乐,未来快乐,时时都愿“生”活在最慈悲的佛世界里。
【编注】摘自《万佛城金刚菩提海》月刊 第441期

大悲咒专弘平台 2021-04-13
成真 成妄
用心念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比丘尼恒茂法师 讲于金圣寺
常住法师慈悲!从这星期开始,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净土法门;我们研究真理之前,我先告诉大家一个研究真理的消息。宣公上人1977年曾经说过:“全世界国宝级人物,再二三十年后,将会来到万佛圣城;这些国宝级人物,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真正研究学问的学者,因为万佛圣城是真正想把人生的真理发明出来的地方。”
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的众生很有缘,中国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我们佛教徒见面第一句话就说“阿弥陀佛”,怎么不说地藏王菩萨?我们来研究为何要念佛?念观音圣号?
经上说,所谓智者,也要有譬喻,才会明白。我先讲一个有趣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医学院的学生,为了要通过解剖学的考试,在放暑假的时候,把真人的骨头带回家乡去研究,她把骨头用简单的手提袋装着,抱在胸前,挤火车回家去。当她坐在火车上,就想:“万一有人知道这是真的骨头,一定会吓一跳。”
回家后,天天拿着骨头研究;她的表姐看到了,觉得很有趣,拿起骨头边看边笑说:“眼睛是个大洞洞,鼻子塌塌的,真可爱!”她就向表姐说:“因为他们的奉献,让我们做研究,让我们以后能够救人,所以应该向他们致敬,而且要致谢。”她话还未说完,就听到她表姐惊叫声,马上把骨头丢得远远的,吓得要哭出来了,她怪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那是真的?”她赶快道歉,说:“对不起!原来你不知道骨头是真的。不过刚才你也看得很高兴,真的骨头并不可怕,它只是被包在我们皮肤下。”
这个故事的启示:我们人都是活在自己“观念”的世界中;那个骨头,前后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表姐的情绪却是天差地别。虽然是真的,如果以为是假的、是塑胶做的,或是人造的教具,就一点也不可怕,玩得自在又有趣。一旦在观念中,把很单纯的骨头,和从小看的那些鬼故事联想在一起,就变得很恐怖,情绪就起了变化,甚至心脏都要衰竭了。其实每个人自己都有一副骨头,骨头包在肉里,不也都是很平常,一点也都不可怕吗?
接下来讲一个真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什么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色、心法。
什么是“色法”?眼睛所看到,耳朵闻、鼻子嗅,舌头所尝、身体所触,都是色法。受,是当遇到境界,便升起感受作用,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什么是“苦受”?面对着不如己意的境界起烦恼,如别人骂一句、打一下,自己就感觉很痛苦而起烦恼。什么是“乐受”?面对着如己意的事,就很快乐。如:今天吃到色、香、味俱全的斋菜,心里生欢喜心。什么是“不苦不乐受”?对于每天所发生的例行公事,不觉得有苦、也不觉得乐。
再来谈“想、行、识”这三蕴。想,五根接受五尘之后,便生出种种看法、见解、想法、观念,这是很主观的。行,有了想法之后,便去做,便有行为的表现。识,有了行为之后,便有分别好恶之心。
我们现在把真理与这个故事合在一起来看,就色蕴来说,医学院的学生,因每天都研究骨头,看到骨头很平常;而表姐起初也不害怕,看到它没有分别心。就受蕴来说,那个骨头前后并没差别,但后来表姐发抖吓哭了。就想蕴来说,一旦表姐有这种想法:“原来是个可怕的死人骨头”,所以就被自己的观念和胡思乱想给吓转了。就行蕴说,她表姐被吓得脸色苍白,把骨头扔得远远的。就识蕴说,表姐做出这些动作,便产生分别这是死人骨头很可怕。
从以上分析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不同,它是短暂、空幻的,没有实体。表姐觉得苦受,而表妹并不觉得苦受;我们自己也常常被一些观念和幻象所欺骗,可以说是“色不迷人,人自迷”、“骨头不吓人,人自吓”。很多事本身并不气人,是人听了自己生气。
此真理、故事和净土法门有何关系?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吾人现前这一念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我们的心念力量是很大的,“全真即妄”,可以把本来是真的,变成假的;“全妄即真”,明明是假的,也都不离真的。如故事中,表姐起初把真人骨头当成人造的教具,是假的,就玩得自在又有趣;殊不知那可爱的骨头不是假的,她就被吓哭了。
我们说轮回,不是死了才去轮回,要知“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每起一念,都是将来要去投胎、受生,去轮回的因缘。我们起佛的念,便去作佛;起贪瞋痴,便去堕三涂。万法唯心造,假使我们心不念佛,必念众生;不念净土,必念娑婆。念众生,将来就去当众生;念娑婆,必定再来娑婆轮回。念佛即是种无上因,以后临终佛现,往生极乐,成就佛果;念菩萨,就成菩萨果。
明白念佛的真理,让我们欢欢喜喜,勇“往”直前,不间断地安心念佛,过慈悲的净土生活。现在快乐,未来快乐,时时都愿“生”活在最慈悲的佛世界里。
【编注】摘自《万佛城金刚菩提海》月刊 第441期

(迹门流通)的(第五品),《安乐行品》,
这个安乐,它是一种功德相,
就是
【我们如法修学一佛乘的妙法,】
【我们会在(身、口、意、誓愿)这四个处所,】
【今生会产生安稳的快乐,】
【来生会成就大般涅槃的快乐,】
【就这个安乐通于今生,也通于未来。】
那么这样的安乐是怎么造成的呢?
【它有两个重要的因地,】
一个是(行处),
一个(亲近处,)
(行处)就是(理观),
(亲近处)就是(事修)。
【那么理观事修就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一佛乘的思想,权实不二,】
【理观跟事修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在观照我们这一念心,这个相同的,】
整个《法华经》它不向外追求的,它的问题就在内心里面,
【那么观心当中,理观的心跟事修的心是不一样的,】
【理观它的心】观的是深层的(真如的心,)
那么
【事修所观的心】,它是观表面的(因缘的心。)
那么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说明一下。
【理观的心它是一种不生灭心,】
就是我们现在的心是生灭变化的,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把生命的轮回,
把它回归到原始点,就是我们在没有轮回之前,
当我们的心是一种寂静安稳的时候,
还没有一念妄动之前,我们是一个什么心?
所以这个真如的心是一种真实不变的,
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理想化的心,
理想化的,不是现实面的心。
那么这种心它有两个特色:
【第一个清净,第二个具足。】
【它的一念明了的心性它是离一切相,但是又具足无量的性功德,】
但这个时候是寂静不动的。
那么这一念心是干什么用的呢?
【安住用的,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然后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显现是(清净的相状,)
(即假)是开显它的一种(性具的功德,)
所以我们修理观的时候,
我们是超越现实的,
是的,这种理论,
那是透过一种信解而建立起来的,
不是我们真正去亲证的。
那么这样的理观的心安住以后,接下来就是怎么样?
我们要面对我们现在已经轮回的心,
我们回顾我们的过去,曾经做过天人,享受很多的世间快乐,
我们也曾经到三恶道,遭受很多的刀山油锅的痛苦,
而这些因缘果报虽然过去了,
但是它会在心中落谢影像,
就是凡是我们生命走过的事情,在心中都会留下一种影像,
就像一个镜子,
你把它放在空中,它会惹很多的尘埃,
一个车子开过去了,它全留下尘埃,
一个人在镜子前面走过去了,它也会留下尘埃,
虽然人已过,车已过,但是尘埃留下来了。
所以到了我们今生,我们心中是怎么样呢?
那就(心有千千结了),
就是很多很多过去的人生的经验,
那么累积成你的思想、性格,
就是我们的心现在是有判断力,
有你的价值观,有你的思考模式,这些心是怎么来的呢?
你本来是清净的,你怎么就有这么多思想呢?
一句话就讲完了,【因缘所生法。】
因为你经历过太多的生命经验,
而在整个影像当中,我们个人呢,
各取所需,你取你的影像,他取他的影像,
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思考模式,
这个就是一种现实的心,就是因缘的心。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就靠佛陀的大乘的戒定慧的事修,】
【慢慢慢慢把它给做一个调伏跟引导,】
【使令它跟我们原始的心能够相随顺,】
【就是原始的心,是我们的理想目标,】
【因为原始的心,它才能够跟诸佛相通,】
【站在诸佛的同一个家,把心带回家。】
【佛陀所有的功德,都是从清净具足的心显现出来的,】
【我们因为沾了很多的尘埃,所以变成一种流转的心,】
【所以真如的理观跟戒定慧的事修,】
【这两个是不可切割的,互含互摄的,】
【那么这两个关系,我们可以从因缘、体用,这两种关系来说明。】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座

这个安乐,它是一种功德相,
就是
【我们如法修学一佛乘的妙法,】
【我们会在(身、口、意、誓愿)这四个处所,】
【今生会产生安稳的快乐,】
【来生会成就大般涅槃的快乐,】
【就这个安乐通于今生,也通于未来。】
那么这样的安乐是怎么造成的呢?
【它有两个重要的因地,】
一个是(行处),
一个(亲近处,)
(行处)就是(理观),
(亲近处)就是(事修)。
【那么理观事修就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一佛乘的思想,权实不二,】
【理观跟事修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在观照我们这一念心,这个相同的,】
整个《法华经》它不向外追求的,它的问题就在内心里面,
【那么观心当中,理观的心跟事修的心是不一样的,】
【理观它的心】观的是深层的(真如的心,)
那么
【事修所观的心】,它是观表面的(因缘的心。)
那么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说明一下。
【理观的心它是一种不生灭心,】
就是我们现在的心是生灭变化的,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把生命的轮回,
把它回归到原始点,就是我们在没有轮回之前,
当我们的心是一种寂静安稳的时候,
还没有一念妄动之前,我们是一个什么心?
所以这个真如的心是一种真实不变的,
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理想化的心,
理想化的,不是现实面的心。
那么这种心它有两个特色:
【第一个清净,第二个具足。】
【它的一念明了的心性它是离一切相,但是又具足无量的性功德,】
但这个时候是寂静不动的。
那么这一念心是干什么用的呢?
【安住用的,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然后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显现是(清净的相状,)
(即假)是开显它的一种(性具的功德,)
所以我们修理观的时候,
我们是超越现实的,
是的,这种理论,
那是透过一种信解而建立起来的,
不是我们真正去亲证的。
那么这样的理观的心安住以后,接下来就是怎么样?
我们要面对我们现在已经轮回的心,
我们回顾我们的过去,曾经做过天人,享受很多的世间快乐,
我们也曾经到三恶道,遭受很多的刀山油锅的痛苦,
而这些因缘果报虽然过去了,
但是它会在心中落谢影像,
就是凡是我们生命走过的事情,在心中都会留下一种影像,
就像一个镜子,
你把它放在空中,它会惹很多的尘埃,
一个车子开过去了,它全留下尘埃,
一个人在镜子前面走过去了,它也会留下尘埃,
虽然人已过,车已过,但是尘埃留下来了。
所以到了我们今生,我们心中是怎么样呢?
那就(心有千千结了),
就是很多很多过去的人生的经验,
那么累积成你的思想、性格,
就是我们的心现在是有判断力,
有你的价值观,有你的思考模式,这些心是怎么来的呢?
你本来是清净的,你怎么就有这么多思想呢?
一句话就讲完了,【因缘所生法。】
因为你经历过太多的生命经验,
而在整个影像当中,我们个人呢,
各取所需,你取你的影像,他取他的影像,
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思考模式,
这个就是一种现实的心,就是因缘的心。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就靠佛陀的大乘的戒定慧的事修,】
【慢慢慢慢把它给做一个调伏跟引导,】
【使令它跟我们原始的心能够相随顺,】
【就是原始的心,是我们的理想目标,】
【因为原始的心,它才能够跟诸佛相通,】
【站在诸佛的同一个家,把心带回家。】
【佛陀所有的功德,都是从清净具足的心显现出来的,】
【我们因为沾了很多的尘埃,所以变成一种流转的心,】
【所以真如的理观跟戒定慧的事修,】
【这两个是不可切割的,互含互摄的,】
【那么这两个关系,我们可以从因缘、体用,这两种关系来说明。】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