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簸的路 坚定的心---记托扎敏乡陶力罕村巡诊义诊帮扶活动】
11月15日清晨七点,伴着晨曦中的袅袅炊烟,我和展览路中心的另一位大夫跟随托扎敏卫生院杜松院长出发了。此行的目的地是150公里外的托扎敏乡陶力罕村,我们要给那里的老年人义诊,到贫困户家中巡诊访视。得知我俩要去陶力罕村,吉文的朋友们纷纷劝说:“还是别去了吧!这一路下来300公里,腰间盘子,胯股轴子,肩膀头子,波棱盖子都得被颠的散架子!”可是,健康帮扶就要深入到最偏远的地方,那里有最需要的群众!
一路上杜院长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陶力罕村的情况,该村地处大兴安岭腹地,接邻红花尔基林场,距离托扎敏乡还有80多公里,算是托扎敏最远的村子之一,交通非常不便,至今没通一条像样的公路。因地处偏远,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目前该村尚有两百余人,大多是老弱病残和贫困户,寻医问药非常困难,小病养大病扛,卫生院的条件也很有限,万不得已就只能去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就诊。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托扎敏乡卫生院,杜院长细心地换上西城区政府捐赠的救护车,继续驶向陶力罕村。果不其然,刚刚行驶了5分钟,路况就变得非常颠簸,地面上全是砂石土块,车身摇摇晃晃。杜院长说,幸亏有了这辆新的救护车,要不然转送患者这样的路实在是没法走啊!途经勃力河时路变得更加艰难,只能以每小时15公里龟速前行,颠簸异常厉害,书包几次脱手。杜院长怕我俩紧张,一直安慰道:“今天天气不错,这路还算好走,要是冬天大雪过后,路面结冰打滑,夏天大雨过后全是一道道泥沟,就是想去也去不了啊!”我们一边感慨从未走过这样的路,一边心疼当地老百姓出行难,看病更难!
在摇摇晃晃中,不知不觉近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到达陶力罕村!村医张宝忠早已等候在卫生室门口,诊室里已经挤满了赶来义诊的村民们。我和窦大夫跳下车,马上开始工作。原本只打算给几户贫困老人进行心电图检查,但面对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一张张真诚而略显拘促的笑脸,我俩临时决定给所有义诊的村民免费做心电图!整整三个小时,共义诊咨询测血压近50人,心电图检查40余人,全部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用药。嗓子说哑了,腿站酸了,水笔用完了,但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北京的医生能来咱这小地方,感谢国家的政策啊!”我们身体虽累,但心中那份热情丝毫不减!
在村医张大夫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陶力罕村三户贫困家庭进行巡诊访视,给六位老人耐心细致地查体,询问用药情况,逐一指导,将问题反馈给村医。78岁的丁大爷血压控制不好,用药依从性差,我们反复进行说教,一遍遍叮嘱,终于使他认识到血压高的危害。解礼泉大叔是村里的困难户,骨关节病致双腿屈曲无法伸直,天气寒冷时更是疼痛难忍,我们把相关用药建议告知村医,并告诉他可以联系我们帮扶团队中骨科的专家。几位大娘对心电图机很感兴趣,做完后围着我俩不停的问询,得知心电图检查能够显示心脏疾病,判断心脏供血,大娘们既开心又激动:“我们一辈子也没见过没做过这个检查,更没想过不出家门就能有北京的医生来给看病!”
不觉间夕阳西下暮色渐浓,我们告别陶力罕村朴实的村民们,返回托扎敏卫生院。路途遥远,道路依旧颠簸,全身上下被摇晃的又酸又痛,膝盖也因在车里的颠簸碰撞而肿胀,但回顾一天的下村入户义诊活动,我感觉再苦再累也值得!临别之际陶力罕村李国军书记充满真情的话一直在耳边回响:“村民们感谢你们,感谢远道而来的北京医生,为我们这个小村子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你们真真正正打通了与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名医生,我要感谢西城区健康精准帮扶,我更因自己能够成为此次帮扶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光荣和骄傲!正是这次帮扶工作,我踏上了祖国的北疆,来到了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小山村,亲眼看到了“十个全覆盖下”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切身看到到医疗条件的落后和医疗资源的不足。通过一次次巡诊入户、健康体检、送医送药、宣传指导,我深刻感受到基层医疗工作的不易和做一名基层医生的艰辛。精准帮扶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去传承,去接力,脚下的路是颠簸的,心中的信念是坚定的,相信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帮扶者会留下一支又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将红十字播撒在遥远而美丽的北疆大地!

11月15日清晨七点,伴着晨曦中的袅袅炊烟,我和展览路中心的另一位大夫跟随托扎敏卫生院杜松院长出发了。此行的目的地是150公里外的托扎敏乡陶力罕村,我们要给那里的老年人义诊,到贫困户家中巡诊访视。得知我俩要去陶力罕村,吉文的朋友们纷纷劝说:“还是别去了吧!这一路下来300公里,腰间盘子,胯股轴子,肩膀头子,波棱盖子都得被颠的散架子!”可是,健康帮扶就要深入到最偏远的地方,那里有最需要的群众!
一路上杜院长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陶力罕村的情况,该村地处大兴安岭腹地,接邻红花尔基林场,距离托扎敏乡还有80多公里,算是托扎敏最远的村子之一,交通非常不便,至今没通一条像样的公路。因地处偏远,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目前该村尚有两百余人,大多是老弱病残和贫困户,寻医问药非常困难,小病养大病扛,卫生院的条件也很有限,万不得已就只能去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就诊。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托扎敏乡卫生院,杜院长细心地换上西城区政府捐赠的救护车,继续驶向陶力罕村。果不其然,刚刚行驶了5分钟,路况就变得非常颠簸,地面上全是砂石土块,车身摇摇晃晃。杜院长说,幸亏有了这辆新的救护车,要不然转送患者这样的路实在是没法走啊!途经勃力河时路变得更加艰难,只能以每小时15公里龟速前行,颠簸异常厉害,书包几次脱手。杜院长怕我俩紧张,一直安慰道:“今天天气不错,这路还算好走,要是冬天大雪过后,路面结冰打滑,夏天大雨过后全是一道道泥沟,就是想去也去不了啊!”我们一边感慨从未走过这样的路,一边心疼当地老百姓出行难,看病更难!
在摇摇晃晃中,不知不觉近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到达陶力罕村!村医张宝忠早已等候在卫生室门口,诊室里已经挤满了赶来义诊的村民们。我和窦大夫跳下车,马上开始工作。原本只打算给几户贫困老人进行心电图检查,但面对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一张张真诚而略显拘促的笑脸,我俩临时决定给所有义诊的村民免费做心电图!整整三个小时,共义诊咨询测血压近50人,心电图检查40余人,全部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用药。嗓子说哑了,腿站酸了,水笔用完了,但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北京的医生能来咱这小地方,感谢国家的政策啊!”我们身体虽累,但心中那份热情丝毫不减!
在村医张大夫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陶力罕村三户贫困家庭进行巡诊访视,给六位老人耐心细致地查体,询问用药情况,逐一指导,将问题反馈给村医。78岁的丁大爷血压控制不好,用药依从性差,我们反复进行说教,一遍遍叮嘱,终于使他认识到血压高的危害。解礼泉大叔是村里的困难户,骨关节病致双腿屈曲无法伸直,天气寒冷时更是疼痛难忍,我们把相关用药建议告知村医,并告诉他可以联系我们帮扶团队中骨科的专家。几位大娘对心电图机很感兴趣,做完后围着我俩不停的问询,得知心电图检查能够显示心脏疾病,判断心脏供血,大娘们既开心又激动:“我们一辈子也没见过没做过这个检查,更没想过不出家门就能有北京的医生来给看病!”
不觉间夕阳西下暮色渐浓,我们告别陶力罕村朴实的村民们,返回托扎敏卫生院。路途遥远,道路依旧颠簸,全身上下被摇晃的又酸又痛,膝盖也因在车里的颠簸碰撞而肿胀,但回顾一天的下村入户义诊活动,我感觉再苦再累也值得!临别之际陶力罕村李国军书记充满真情的话一直在耳边回响:“村民们感谢你们,感谢远道而来的北京医生,为我们这个小村子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你们真真正正打通了与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一名医生,我要感谢西城区健康精准帮扶,我更因自己能够成为此次帮扶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光荣和骄傲!正是这次帮扶工作,我踏上了祖国的北疆,来到了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小山村,亲眼看到了“十个全覆盖下”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切身看到到医疗条件的落后和医疗资源的不足。通过一次次巡诊入户、健康体检、送医送药、宣传指导,我深刻感受到基层医疗工作的不易和做一名基层医生的艰辛。精准帮扶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去传承,去接力,脚下的路是颠簸的,心中的信念是坚定的,相信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帮扶者会留下一支又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将红十字播撒在遥远而美丽的北疆大地!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三 )
—— 第七識
第七識
頌文: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
( 梵文
manas-vijñāna ),
意思是思量,
為了不和第六識
( 意識 )混淆,
所以用音譯。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
末那識相若於現今我們叫
「 自我 」
( ego )的東西。
「 自我 」
這個概念在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都有略為不同的解說。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除了能主宰我們日常行動的意識外,
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
在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中,
「 我 」
有自我、
本我和超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唯識家對此末那識的認知又是如何。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頌文開宗明義地說明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
屬帶質境,
是「 我執 」的根源;
因為錯認有我,
所以是非量。
三性、
三量和三境已於前文中解釋過,
而末那識緣第八識的
「 見分 」
而執為內自我,
故為帶質境。
這裏將稍為解釋一下唯識家的
「 見、相 」二分說。
在唯識理論中有所謂的一分說、
二分說、
三分說和四分說。
所謂的一分二分等,
是指用多少分來表示心識的結構。
前文中介紹了心王和心所,
八識主體每個都是心王,
心所是隨心王引領而顯示出來的表現。
大部分唯識家都認同最基本的二分說,
即見分和相分此二分。
譬如眼識心王,
要能產生眼識就需要有能見的主體
( 即眼睛 ),
以及所見的物件;
前者是見分,
後者就是相分,
即物件的形相。
所有識都可分作此二分。
末那識的見分,
隨其所緣境
( 第八識的見分 )
辨析為其相分,
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自我的東西。
因為是以心緣心,
由推度計度而得,
所以是帶質境。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自我,
因此覆障解脫,
但又因為沒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所以歸於無記性,
說之為有覆無記。
末那是第六識的根,
即意根,
一如眼睛是眼識的根一樣;
而第八識阿賴耶是生死根本輪迴的種子識,
故又稱為根本識。
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為依持,
故此末那勻為第六識及第八識所依,
所以說通情本。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如是解說:
「 通情本者,
釋帶質境;
第七見分是能緣心,
恆起執故,
故名為情。
第八見分是所緣境,
為本質故,
故名為本。
中間相分,
從兩頭生,
故名為通。」
末那恆起執我,
在佛教「 無我 」的教義下,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是非量,
是受污染的識。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末那經常相隨的心所包括八大隨煩惱、
五遍行心所、
別境心所中的慧,
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
癡、
慢和惡見,
惡見又可稱為我見,
因這都是由我而來的計執,
總共十八個。
列出來就是:
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作意、
觸、
受、
想、
思、
慧、
貪、
癡、
慢和惡見。
或有讀者會問,
為甚麼沒有了根本煩惱中的疑和瞋呢?
這是因為末那執我,
愛之極深,
對自己不會生起疑惑和瞋恚,
所以不會與這兩心所相應。
又善心所是純淨的,
故與污染的末那識不相應。
至於其餘心所,
因為末那是無記性而又不造業,
所以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不定心所都與它無關。
又因末那唯緣現境,
故此無欲、
勝解、
念和定心所。
這些
《八識規矩補註》
都有解釋,
讀者可自行參考。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因為第七識不間斷地執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相,
在未見道之前,
有情眾生日日夜夜都有如處於昏迷之中,
流轉生死,
不得出離。
末那識特別之處是恆審思量,
前五識不恆不審,
第六識審而不恆,
至於第八識則恆而無審。
第六識雖有我執,
但有間斷,
且與外境相連;
第七識則恆執我,
只緣賴耶,
以心緣心,
故稱為內自我。
與第六識比較,
末那只緣現境,
不似第六識能緣三世過、
未、
現,
加上相應心所較少,
所以是有限能力的計度分別。
以計度分別的強弱來說,
第六意識,
最為強盛;
但第七識則恆久不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四惑者,
即前頌
「貪癡我見慢相隨」
中的我貪、
我癡、
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
我癡即無明,
我見是我執,
我慢即倨傲,
傲心高舉不下;
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
都容易起慢心,
十分難對治。
八大者,
八大隨煩惱心所是也。
此四惑八大與末那相應生起。
第七識又叫染淨依,
箇中原因是因為前六識縱然修善,
但在第七識轉識成智之前猶有我執,
不盡清靜,
是有漏善;
要待第七識轉依之後,
我執遣除,
前六識方得成為無漏,
此所以前六轉識呼末那為染淨之所依了。
轉識者,
是因為由前六識加末那都是依根本識賴耶而轉生,
故名為七轉識。
未得道前,
輪迴是由妄識轉妄識;
如果能轉識成智,
則是轉妄為真了。
當末那轉依,
是為出世末那,
雖然恆審思量,
但此時思量的就是無我。
據《唯識方隅》所言,
修行者於見道之後,
成佛之前,
在定中入觀時,
此前七識是無漏性,
但出觀後,
仍是有漏性,
因性有轉易,
故名轉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又是以聖者的角度來說第七識了,
極喜指歡喜地,
是十地菩薩中的第一地,
亦可叫極喜地。
十地菩薩,
地地皆有入、
住、
出的三個心位,
第一地的入心位名為初心,
末那識在此初得轉依,
轉為
「 平等性智 」。
一如第六識要修到十地中的第七地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
「 妙觀察智 」,
第七識也要在第八地才能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第八地的菩薩能任運自轉地以修行來的自然力永斷倶生我執,
稱之為無功用行。
此便是
《成唯識論》中所說的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的現象了。
六七兩識由初地發起道相,
分別要在第七地及第八地才能成就無漏的轉識成智和斷滅俱生我執。
至於五八兩識,
則要到佛果位才能圓滿。
由於第七識沒有聞思的加行力,
故不能自成無漏,
箇中原因是末那有覆無記,
唯具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
緣境時心隨境轉,
無力斷惑。
而第六了別識受惑障,
故非具大決心力者,
不能斷惑;
此所以見道之難是在於人不能放棄貪瞋癡,
須以大願力行戒定慧,
才能出離生死流轉之流故。
第七識要借助強大的第六識修行,
到見道後才能轉依,
故意識於第七地先達無漏妙觀察智,
末那繼後在第八地達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當污染末那轉為出世末那之後,
再無我執,
前五識和第八識就可往後臻至完滿了。
末那轉為平等性智後除了無我之外,
還視眾生一切平等,
諸法苦樂功德等一切平等,
故謂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是為中品轉依;
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
六七雖然因中轉,
但五八果上圓之外,
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
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
「 他受用身 」。
在論及前五識時,
曾經說過佛有三身,
他受用身屬於報身,

《八識規矩頌》
( 三 )
—— 第七識
第七識
頌文: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
( 梵文
manas-vijñāna ),
意思是思量,
為了不和第六識
( 意識 )混淆,
所以用音譯。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
末那識相若於現今我們叫
「 自我 」
( ego )的東西。
「 自我 」
這個概念在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都有略為不同的解說。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除了能主宰我們日常行動的意識外,
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
在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中,
「 我 」
有自我、
本我和超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唯識家對此末那識的認知又是如何。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頌文開宗明義地說明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
屬帶質境,
是「 我執 」的根源;
因為錯認有我,
所以是非量。
三性、
三量和三境已於前文中解釋過,
而末那識緣第八識的
「 見分 」
而執為內自我,
故為帶質境。
這裏將稍為解釋一下唯識家的
「 見、相 」二分說。
在唯識理論中有所謂的一分說、
二分說、
三分說和四分說。
所謂的一分二分等,
是指用多少分來表示心識的結構。
前文中介紹了心王和心所,
八識主體每個都是心王,
心所是隨心王引領而顯示出來的表現。
大部分唯識家都認同最基本的二分說,
即見分和相分此二分。
譬如眼識心王,
要能產生眼識就需要有能見的主體
( 即眼睛 ),
以及所見的物件;
前者是見分,
後者就是相分,
即物件的形相。
所有識都可分作此二分。
末那識的見分,
隨其所緣境
( 第八識的見分 )
辨析為其相分,
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自我的東西。
因為是以心緣心,
由推度計度而得,
所以是帶質境。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自我,
因此覆障解脫,
但又因為沒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所以歸於無記性,
說之為有覆無記。
末那是第六識的根,
即意根,
一如眼睛是眼識的根一樣;
而第八識阿賴耶是生死根本輪迴的種子識,
故又稱為根本識。
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為依持,
故此末那勻為第六識及第八識所依,
所以說通情本。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如是解說:
「 通情本者,
釋帶質境;
第七見分是能緣心,
恆起執故,
故名為情。
第八見分是所緣境,
為本質故,
故名為本。
中間相分,
從兩頭生,
故名為通。」
末那恆起執我,
在佛教「 無我 」的教義下,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是非量,
是受污染的識。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末那經常相隨的心所包括八大隨煩惱、
五遍行心所、
別境心所中的慧,
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
癡、
慢和惡見,
惡見又可稱為我見,
因這都是由我而來的計執,
總共十八個。
列出來就是:
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作意、
觸、
受、
想、
思、
慧、
貪、
癡、
慢和惡見。
或有讀者會問,
為甚麼沒有了根本煩惱中的疑和瞋呢?
這是因為末那執我,
愛之極深,
對自己不會生起疑惑和瞋恚,
所以不會與這兩心所相應。
又善心所是純淨的,
故與污染的末那識不相應。
至於其餘心所,
因為末那是無記性而又不造業,
所以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不定心所都與它無關。
又因末那唯緣現境,
故此無欲、
勝解、
念和定心所。
這些
《八識規矩補註》
都有解釋,
讀者可自行參考。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因為第七識不間斷地執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相,
在未見道之前,
有情眾生日日夜夜都有如處於昏迷之中,
流轉生死,
不得出離。
末那識特別之處是恆審思量,
前五識不恆不審,
第六識審而不恆,
至於第八識則恆而無審。
第六識雖有我執,
但有間斷,
且與外境相連;
第七識則恆執我,
只緣賴耶,
以心緣心,
故稱為內自我。
與第六識比較,
末那只緣現境,
不似第六識能緣三世過、
未、
現,
加上相應心所較少,
所以是有限能力的計度分別。
以計度分別的強弱來說,
第六意識,
最為強盛;
但第七識則恆久不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四惑者,
即前頌
「貪癡我見慢相隨」
中的我貪、
我癡、
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
我癡即無明,
我見是我執,
我慢即倨傲,
傲心高舉不下;
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
都容易起慢心,
十分難對治。
八大者,
八大隨煩惱心所是也。
此四惑八大與末那相應生起。
第七識又叫染淨依,
箇中原因是因為前六識縱然修善,
但在第七識轉識成智之前猶有我執,
不盡清靜,
是有漏善;
要待第七識轉依之後,
我執遣除,
前六識方得成為無漏,
此所以前六轉識呼末那為染淨之所依了。
轉識者,
是因為由前六識加末那都是依根本識賴耶而轉生,
故名為七轉識。
未得道前,
輪迴是由妄識轉妄識;
如果能轉識成智,
則是轉妄為真了。
當末那轉依,
是為出世末那,
雖然恆審思量,
但此時思量的就是無我。
據《唯識方隅》所言,
修行者於見道之後,
成佛之前,
在定中入觀時,
此前七識是無漏性,
但出觀後,
仍是有漏性,
因性有轉易,
故名轉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又是以聖者的角度來說第七識了,
極喜指歡喜地,
是十地菩薩中的第一地,
亦可叫極喜地。
十地菩薩,
地地皆有入、
住、
出的三個心位,
第一地的入心位名為初心,
末那識在此初得轉依,
轉為
「 平等性智 」。
一如第六識要修到十地中的第七地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
「 妙觀察智 」,
第七識也要在第八地才能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第八地的菩薩能任運自轉地以修行來的自然力永斷倶生我執,
稱之為無功用行。
此便是
《成唯識論》中所說的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的現象了。
六七兩識由初地發起道相,
分別要在第七地及第八地才能成就無漏的轉識成智和斷滅俱生我執。
至於五八兩識,
則要到佛果位才能圓滿。
由於第七識沒有聞思的加行力,
故不能自成無漏,
箇中原因是末那有覆無記,
唯具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
緣境時心隨境轉,
無力斷惑。
而第六了別識受惑障,
故非具大決心力者,
不能斷惑;
此所以見道之難是在於人不能放棄貪瞋癡,
須以大願力行戒定慧,
才能出離生死流轉之流故。
第七識要借助強大的第六識修行,
到見道後才能轉依,
故意識於第七地先達無漏妙觀察智,
末那繼後在第八地達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當污染末那轉為出世末那之後,
再無我執,
前五識和第八識就可往後臻至完滿了。
末那轉為平等性智後除了無我之外,
還視眾生一切平等,
諸法苦樂功德等一切平等,
故謂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是為中品轉依;
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
六七雖然因中轉,
但五八果上圓之外,
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
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
「 他受用身 」。
在論及前五識時,
曾經說過佛有三身,
他受用身屬於報身,

周末的肯德基真的是最快乐的地方,想起了我小学和我哥比赛吃肯德基,我的最高纪录:新奥尔良鸡腿堡+麦辣鸡腿堡+大薯+大鸡米花+新奥尔良烤翅+可乐。我和我哥,每周吃一顿,年胖二十斤。由于我和我哥要一边吃一边打架,每次我爷爷都会列一个单子记下我倆点的餐,然后去打包回来我们在家吃,每次接过沉甸甸一大包的时候真的超级幸福,被人疼的感觉真的好好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