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真理聖道學院
【第十六課程 聖道昊天】
第九回 輪迴再造 (2)
可以言:忙忙碌碌走完一生後,面對死亡,是否覺得此生無憾?是否覺得心有遺憾?還是覺得十分圓滿,而無所牽掛?多數者皆在下一回,又要重新來過,加上累世因果業障所局限,就會因上加因,果上加果,錯綜複雜中而不斷沉淪!
就有諸多有情眾靈,有者深陷於仇恨的深淵中,有者則迷戀於福報享樂中?一切生存所遇到酸甜苦辣,就會讓自己慢慢增長閱歷!是遭逢逆境來受罪,還是順境享福,端看自己累世之所作所為,是福德綿延、還是禍事不絕?
面對逆境,一般眾生皆感到厭惡,反而!無法體恤 上蒼所賦予的逆境改造。甚且是怨天尤人, 經常會遇到諸多的考程與磨難,讓有情眾靈無法招架得住,就會生起無明怨嘆的嗔恨心,必會覺得 上蒼非常的「不公平」。
為何?別人樣樣都好,自己不論多麼努力打拼,到頭來只是三餐溫飽而已。卻一而再,再而三,陷入陷阱而背負債務,更是欠缺通貨因緣。有時!連三餐皆無法豐盛,倒不如一死了之,免得一直痛苦下去!
有此心態者,比比皆是,有時會認為只要死了,便可一了百了,殊不知若無法將業障忍受清償。下一世所承受的苦磨,就會比當下更甚百倍,能否了知?所遇到的挫折、橫逆、毀謗,皆是往昔對待別人之作為,而回到自己身上來受罪。

【第十六課程 聖道昊天】
第九回 輪迴再造 (2)
可以言:忙忙碌碌走完一生後,面對死亡,是否覺得此生無憾?是否覺得心有遺憾?還是覺得十分圓滿,而無所牽掛?多數者皆在下一回,又要重新來過,加上累世因果業障所局限,就會因上加因,果上加果,錯綜複雜中而不斷沉淪!
就有諸多有情眾靈,有者深陷於仇恨的深淵中,有者則迷戀於福報享樂中?一切生存所遇到酸甜苦辣,就會讓自己慢慢增長閱歷!是遭逢逆境來受罪,還是順境享福,端看自己累世之所作所為,是福德綿延、還是禍事不絕?
面對逆境,一般眾生皆感到厭惡,反而!無法體恤 上蒼所賦予的逆境改造。甚且是怨天尤人, 經常會遇到諸多的考程與磨難,讓有情眾靈無法招架得住,就會生起無明怨嘆的嗔恨心,必會覺得 上蒼非常的「不公平」。
為何?別人樣樣都好,自己不論多麼努力打拼,到頭來只是三餐溫飽而已。卻一而再,再而三,陷入陷阱而背負債務,更是欠缺通貨因緣。有時!連三餐皆無法豐盛,倒不如一死了之,免得一直痛苦下去!
有此心態者,比比皆是,有時會認為只要死了,便可一了百了,殊不知若無法將業障忍受清償。下一世所承受的苦磨,就會比當下更甚百倍,能否了知?所遇到的挫折、橫逆、毀謗,皆是往昔對待別人之作為,而回到自己身上來受罪。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十二段(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诉须菩提说:“你意下如何?如来曾经在燃灯佛所,是不是得到了什么法?”这里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本人,而燃灯佛则曾经是释迦佛的老师。燃灯佛是梵文、意译定光。是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尊贵。
释迦如来主修今生、是现在佛;燃灯佛则修过去、为过去佛;弥勒主修未来、为未来佛。燃灯佛为佛教三大教主之一,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
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所载:过去久远时期第二阿僧祇中第九十一劫时,阎浮提(地球)世界有一个大国王,名波塞奇。大王有个太子名勒那识只,太子出家学道而成佛。这个时期,有一位名阿梨蜜罗的比丘,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于是为这个比丘授记,授记他当来成佛,名“定光如来”。这就是阿梨蜜罗比丘往昔燃灯供佛,因此得佛授记而成为燃灯佛的因缘。
那么释迦佛又是什么因缘得到燃灯佛的授记呢?据《瑞应本起经》卷上所述: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养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佛子(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名释迦牟尼佛。
释迦佛问须菩提:“我曾经在燃灯佛所学法时,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个回答是个大问题,学法之人,如果不得法,怎么能够成佛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如果释迦佛在燃灯佛所是因为得了什么法才成的佛,那么释迦佛得的是什么法呢?什么法才能够成佛呢?真有这么容易的事,得一个法就能成佛?诸佛大慈大悲,又何必旷劫不懈地以手指月,苦口婆心地作种种比喻呢?只需将这个成佛之法传出来,一切众生不早就成佛了吗?这样多省事,哪里还会有什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由此可以推理,成佛不是在某一位佛前得了什么法就能成佛,因为一切法都是虚而不实的,用虚而不实之法、成实实在在之佛,这是大相径庭、南辕北撤的。十方如来除了三大阿僧祇劫的精勤修行外,最终都是在空了一切法、觉了一切义的当下一念中成就的佛道,这一念是清清净净,一尘不染、一法不生的。所以具有大般若智的须菩提说:“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理在于此!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佛说:是何缘故说不也呢?须菩提回答说:“因为庄严佛土者,既非庄严,是名庄严。”这又是个问题,既然是庄严佛土,为什么又要说既非庄严,而名为庄严呢?
要解开这个问题,先认识下什么是“佛土”?佛土又称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教化之国土。但佛土不仅指净土,包括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秽土),只要在佛教化的世界内,都称为佛土。地球属于三千大千世界里极小的一个微尘世界,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释迦牟尼一佛所教化,所以都称为佛土。
佛土有不净(秽土)、不净净(不净土中之净土)、净不净(净土中之不净土)、杂(净秽相杂土)、净(纯粹净土)等五种,此五土是依众生之业而感受,故称众生土;又因其为佛所教化之国土,所以又称佛土。佛土于天台宗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碍土、常寂光土等四土之说。四土即:
1、凡圣同居土:指有佛、有菩萨、有天人、有凡夫等凡圣共住之国土,有净秽之别,秽者如娑婆世界、净者如西方极乐世界等。
2、方便有余土:指修方便道之空观与假观而断除见惑与思惑,出分段生死,但尚未断除尘沙及根本无明惑,为藏教小乘、通教二乘、别教三十心之菩萨等所生之土。
3、实报无碍土:指修真实法之中观,断除尘沙及少分根本无明之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生之土,名实报无碍土。
4、常寂光土:此为断除三惑二障、成就三身四智,圆成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及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功德之大圣人,指成佛者所住之国土。
以上所说为有相佛土,有相佛土出自无相一心,由此可知,心净则国土净、心净则佛土庄严。净者干干净净,干干净净不是从外相上去庄严,外相庄严非真庄严,唯有心地清净才是真庄严。所以须菩提说:“如果菩萨有庄严佛土的想法,就落入了有相中,在有相中庄严佛土,不是真正的庄严,是名庄严,名也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的这种说法得到了世尊的赞许。
佛说:“是这么个缘故,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须菩提说的那样,于无相中生清净心,不能在有相的物质世界里生心,也不应该在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接触到人或事、或触景生情的种种思想里而生心,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
菩萨怎样才能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呢?佛讲了不要在六尘外境中生心,也就是说:要离一切相!怎样才能离一切相呢?离一切相不是要脱离现实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人我现象及事物现象,都不要生执着,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幻相,如果执着幻相,就会认假为真,失去真真,这个真真,就是我们要生的心,这个心,知善恶诸法而又能远离善恶诸法,这个能知善恶诸法又能远离善恶诸法的心,就是佛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
佛说:“须菩提!打个比喻,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相非常高大,高大到什么程度呢?像“须弥山王”一样的高大,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这个人的身相大不大?”
这里说的“须弥山王”是什么意思呢?须弥山是梵语、译为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黄金、白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其高度有八万四千由旬,方圆也有八万四千由旬。由旬有大中小之分,大由旬为六十里、中由旬为五十里、小由旬为四十里,这里不论用哪一种计算,都非常之高大,所以称为“妙高山”;妙高山为诸山之王,故又称其为须弥山王。
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身为大不?”须菩提回答说:“甚大、世尊!”佛说:“是何缘故说其甚大呢?”须菩提回答说:“因为佛说这种甚大之身是非身,非身就不是真实的身,不是真实的身,只能叫名大身,这个名也是个假名,为什么是假名呢?因为这个人的大身,都是假的,所以这个名称自然也就是个假名。”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之身呢?真实之身就是法身,法身的高大不是须弥山王所能够相比的,须弥山王虽为众山之王,但其高大也不过八万四千由旬,而法身之高大是没有尺度的、是无量无边的!况且须弥山在成住坏空的坏空劫里,是要被毁灭的;而法身却是永恒的不坏之身。
这就是佛说大身非身,并以手指月,引导众生在大身非身中去找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身法身之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法身没有住处,但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实际为无住而无所不住,这无住是空相、无所不住是实相;空相是小乘小涅槃、实相是大乘大涅槃;从空相至实相、从小涅槃至大涅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真实处!

第十二段(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诉须菩提说:“你意下如何?如来曾经在燃灯佛所,是不是得到了什么法?”这里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本人,而燃灯佛则曾经是释迦佛的老师。燃灯佛是梵文、意译定光。是佛教中纵三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尊贵。
释迦如来主修今生、是现在佛;燃灯佛则修过去、为过去佛;弥勒主修未来、为未来佛。燃灯佛为佛教三大教主之一,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
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所载:过去久远时期第二阿僧祇中第九十一劫时,阎浮提(地球)世界有一个大国王,名波塞奇。大王有个太子名勒那识只,太子出家学道而成佛。这个时期,有一位名阿梨蜜罗的比丘,日日燃灯供养彼佛,佛于是为这个比丘授记,授记他当来成佛,名“定光如来”。这就是阿梨蜜罗比丘往昔燃灯供佛,因此得佛授记而成为燃灯佛的因缘。
那么释迦佛又是什么因缘得到燃灯佛的授记呢?据《瑞应本起经》卷上所述:释迦牟尼过去世曾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养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养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佛子(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名释迦牟尼佛。
释迦佛问须菩提:“我曾经在燃灯佛所学法时,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个回答是个大问题,学法之人,如果不得法,怎么能够成佛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如果释迦佛在燃灯佛所是因为得了什么法才成的佛,那么释迦佛得的是什么法呢?什么法才能够成佛呢?真有这么容易的事,得一个法就能成佛?诸佛大慈大悲,又何必旷劫不懈地以手指月,苦口婆心地作种种比喻呢?只需将这个成佛之法传出来,一切众生不早就成佛了吗?这样多省事,哪里还会有什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由此可以推理,成佛不是在某一位佛前得了什么法就能成佛,因为一切法都是虚而不实的,用虚而不实之法、成实实在在之佛,这是大相径庭、南辕北撤的。十方如来除了三大阿僧祇劫的精勤修行外,最终都是在空了一切法、觉了一切义的当下一念中成就的佛道,这一念是清清净净,一尘不染、一法不生的。所以具有大般若智的须菩提说:“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理在于此!
佛说:“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佛说:是何缘故说不也呢?须菩提回答说:“因为庄严佛土者,既非庄严,是名庄严。”这又是个问题,既然是庄严佛土,为什么又要说既非庄严,而名为庄严呢?
要解开这个问题,先认识下什么是“佛土”?佛土又称作佛国、佛国土、佛界、佛刹。指佛所住之处,或佛教化之国土。但佛土不仅指净土,包括凡夫居住的现实世界(秽土),只要在佛教化的世界内,都称为佛土。地球属于三千大千世界里极小的一个微尘世界,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释迦牟尼一佛所教化,所以都称为佛土。
佛土有不净(秽土)、不净净(不净土中之净土)、净不净(净土中之不净土)、杂(净秽相杂土)、净(纯粹净土)等五种,此五土是依众生之业而感受,故称众生土;又因其为佛所教化之国土,所以又称佛土。佛土于天台宗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碍土、常寂光土等四土之说。四土即:
1、凡圣同居土:指有佛、有菩萨、有天人、有凡夫等凡圣共住之国土,有净秽之别,秽者如娑婆世界、净者如西方极乐世界等。
2、方便有余土:指修方便道之空观与假观而断除见惑与思惑,出分段生死,但尚未断除尘沙及根本无明惑,为藏教小乘、通教二乘、别教三十心之菩萨等所生之土。
3、实报无碍土:指修真实法之中观,断除尘沙及少分根本无明之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生之土,名实报无碍土。
4、常寂光土:此为断除三惑二障、成就三身四智,圆成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及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功德之大圣人,指成佛者所住之国土。
以上所说为有相佛土,有相佛土出自无相一心,由此可知,心净则国土净、心净则佛土庄严。净者干干净净,干干净净不是从外相上去庄严,外相庄严非真庄严,唯有心地清净才是真庄严。所以须菩提说:“如果菩萨有庄严佛土的想法,就落入了有相中,在有相中庄严佛土,不是真正的庄严,是名庄严,名也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的这种说法得到了世尊的赞许。
佛说:“是这么个缘故,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须菩提说的那样,于无相中生清净心,不能在有相的物质世界里生心,也不应该在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接触到人或事、或触景生情的种种思想里而生心,应该无所住而生其心。”
菩萨怎样才能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呢?佛讲了不要在六尘外境中生心,也就是说:要离一切相!怎样才能离一切相呢?离一切相不是要脱离现实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人我现象及事物现象,都不要生执着,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幻相,如果执着幻相,就会认假为真,失去真真,这个真真,就是我们要生的心,这个心,知善恶诸法而又能远离善恶诸法,这个能知善恶诸法又能远离善恶诸法的心,就是佛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
佛说:“须菩提!打个比喻,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相非常高大,高大到什么程度呢?像“须弥山王”一样的高大,须菩提!你意下如何?这个人的身相大不大?”
这里说的“须弥山王”是什么意思呢?须弥山是梵语、译为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黄金、白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其高度有八万四千由旬,方圆也有八万四千由旬。由旬有大中小之分,大由旬为六十里、中由旬为五十里、小由旬为四十里,这里不论用哪一种计算,都非常之高大,所以称为“妙高山”;妙高山为诸山之王,故又称其为须弥山王。
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是身为大不?”须菩提回答说:“甚大、世尊!”佛说:“是何缘故说其甚大呢?”须菩提回答说:“因为佛说这种甚大之身是非身,非身就不是真实的身,不是真实的身,只能叫名大身,这个名也是个假名,为什么是假名呢?因为这个人的大身,都是假的,所以这个名称自然也就是个假名。”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之身呢?真实之身就是法身,法身的高大不是须弥山王所能够相比的,须弥山王虽为众山之王,但其高大也不过八万四千由旬,而法身之高大是没有尺度的、是无量无边的!况且须弥山在成住坏空的坏空劫里,是要被毁灭的;而法身却是永恒的不坏之身。
这就是佛说大身非身,并以手指月,引导众生在大身非身中去找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身法身之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法身没有住处,但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实际为无住而无所不住,这无住是空相、无所不住是实相;空相是小乘小涅槃、实相是大乘大涅槃;从空相至实相、从小涅槃至大涅槃,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真实处!

西方净土发愿文(莲池大师)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
法界众生,求于诸佛,
一乘无上菩提道故,
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
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
障深慧浅,染心易炽,
净德难成。今于佛前,
翘勤五体,披沥一心,
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
迷本净心,纵贪嗔痴,
染秽三业,无量无边;,
所作罪垢,无量无边;,
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
远离恶法,誓不更造;
勤修圣道,誓不退惰;
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
当证知我,当哀悯我,
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
梦寐之际,
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
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
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
光明照身,手摩我头,
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
善根增长,疾空烦恼,
顿破无明,圆觉妙心,
廓然开悟,寂光真境,
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
身无一切病苦厄难,
心无一切贪恋迷惑。
诸根悦豫,正念分明,
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
诸圣贤众,放光接引,
垂手提携。楼阁幢幡,
异香天乐,西方圣境,
昭示目前。令诸众生,
见者闻者,欢喜赞叹,
发菩提心。我于尔时,
乘金刚台,随从佛后,
如弹指顷,生极乐国。
七宝池内,胜莲花中,
花开见佛,见诸菩萨,
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
亲蒙授记。得受记已,
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
分身无数,遍十方刹。
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
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咸令离染,还得净心,
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
众生无尽,业及烦恼,
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今(众等)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
法界众生,求于诸佛,
一乘无上菩提道故,
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
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
障深慧浅,染心易炽,
净德难成。今于佛前,
翘勤五体,披沥一心,
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
迷本净心,纵贪嗔痴,
染秽三业,无量无边;,
所作罪垢,无量无边;,
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
远离恶法,誓不更造;
勤修圣道,誓不退惰;
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
当证知我,当哀悯我,
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
梦寐之际,
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
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
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
光明照身,手摩我头,
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
善根增长,疾空烦恼,
顿破无明,圆觉妙心,
廓然开悟,寂光真境,
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
身无一切病苦厄难,
心无一切贪恋迷惑。
诸根悦豫,正念分明,
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
诸圣贤众,放光接引,
垂手提携。楼阁幢幡,
异香天乐,西方圣境,
昭示目前。令诸众生,
见者闻者,欢喜赞叹,
发菩提心。我于尔时,
乘金刚台,随从佛后,
如弹指顷,生极乐国。
七宝池内,胜莲花中,
花开见佛,见诸菩萨,
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
亲蒙授记。得受记已,
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
分身无数,遍十方刹。
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
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咸令离染,还得净心,
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
众生无尽,业及烦恼,
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今(众等)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