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兔总写到没有人是完美,在这里完美也有那个地方不完美。
让我想到我看了一篇池莉写的文章:《湖南是个迷人地方》。为什么吃植物的倒是害虫,而吞噬生命却是益虫?我才明白,说对说错和说好说坏是一样,经常或者偶尔不过是角度问题。其实生活表象与本质的差距多少也是因为角度不同而造成的。
一个人画好了蛇,没有尽兴,又为蛇添上了足。蛇马上指出:你错了,我没有脚。但是人没有重视他的言论。舍得位置太低了,蛇伏在草地,人要低下头才能看它。
在人类明史上,蛇说:我没有脚,但我可以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比一搜船能达到更远。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带你一起去,包括送你回老家。

让我想到我看了一篇池莉写的文章:《湖南是个迷人地方》。为什么吃植物的倒是害虫,而吞噬生命却是益虫?我才明白,说对说错和说好说坏是一样,经常或者偶尔不过是角度问题。其实生活表象与本质的差距多少也是因为角度不同而造成的。
一个人画好了蛇,没有尽兴,又为蛇添上了足。蛇马上指出:你错了,我没有脚。但是人没有重视他的言论。舍得位置太低了,蛇伏在草地,人要低下头才能看它。
在人类明史上,蛇说:我没有脚,但我可以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比一搜船能达到更远。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带你一起去,包括送你回老家。

2年前看了沈阳作家郑执的小说《生吞》对于其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充满了期待
600多天过去了 今天终于刷完了其改编的剧集《胆小鬼》
对于名字的来说 从社会议题变成了人性弱点 不敢说是大了还是小了 就总感觉没太白了 太浅了
关于表演怎么说呢 算是集体在线吧 (除了我认识的那几个演员以外) 我感觉尤其冯雪娇的演技极为突出 无缝连接反复横跳 10年差距转换非常自然 欧豪虽然表演上也算层次分明 不过假发实在太假 总是让我出戏
剧情的前半部分结构有些拖沓在编剧是作者本人的情况下 头轻脚重属实不应该我这种原著党是可以耐着性子的 可那些路人绝对会把这当成青春片 或者无病呻吟强说愁泛泛之众!
导演在前面虽然加重了三八大案的一些书里没有的细节但依然逃脱不了笔墨不均的问题
我说的笔墨不均并非完全的贬意因为越往后越上头 像一杯威士忌 后劲十足导演也算是基本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 那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桥段也非常拿捏得当 不多一分 不少一钱
剧中的层层递进 让最后命运之锤砸向秦理和黄姝的时候观众的心被狠狠击碎这段的震撼程度比书里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最讨厌的就是你吃的正香 而且马上就吃完了 突然发现一根头发
这最后结尾的一笔让我猝不及防 用实力诠释了一个成语 来看我的口型画 蛇 添 足
题外话说一句狄兰托马斯的诗不比狄金森更有悲剧色彩吗?

600多天过去了 今天终于刷完了其改编的剧集《胆小鬼》
对于名字的来说 从社会议题变成了人性弱点 不敢说是大了还是小了 就总感觉没太白了 太浅了
关于表演怎么说呢 算是集体在线吧 (除了我认识的那几个演员以外) 我感觉尤其冯雪娇的演技极为突出 无缝连接反复横跳 10年差距转换非常自然 欧豪虽然表演上也算层次分明 不过假发实在太假 总是让我出戏
剧情的前半部分结构有些拖沓在编剧是作者本人的情况下 头轻脚重属实不应该我这种原著党是可以耐着性子的 可那些路人绝对会把这当成青春片 或者无病呻吟强说愁泛泛之众!
导演在前面虽然加重了三八大案的一些书里没有的细节但依然逃脱不了笔墨不均的问题
我说的笔墨不均并非完全的贬意因为越往后越上头 像一杯威士忌 后劲十足导演也算是基本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 那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桥段也非常拿捏得当 不多一分 不少一钱
剧中的层层递进 让最后命运之锤砸向秦理和黄姝的时候观众的心被狠狠击碎这段的震撼程度比书里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最讨厌的就是你吃的正香 而且马上就吃完了 突然发现一根头发
这最后结尾的一笔让我猝不及防 用实力诠释了一个成语 来看我的口型画 蛇 添 足
题外话说一句狄兰托马斯的诗不比狄金森更有悲剧色彩吗?

熟地黄
【别名】
熟地(《景岳全书》)。
【性味归经】
归经:入肝、肾经。
①李杲:"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从新》:"入足三阴经。"
性味:甘,微温。
①《珍珠囊》:"甘苦。"
②《本草纲目》:"甘微苦,微温。"
③《本草新编》:"味甘,性温。"
【注意】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沦》:"勿令犯钢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③《医学入门》:"中满痰盛者慎用。"
④《本草从新》:"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用宜斟酌。"
【功能主治】
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
①《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②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无所见。"
③《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④《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4~1两;入丸、散,熬膏或浸洒。
【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地黄,《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若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
2.张元素:热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
3.李杲:主地黄,洽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无气。
4.《本草纲目》: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主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人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人所补之处。虞抟《医学正传》云:主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黄俩炒则不妨胃,热地黄姜汁炒则不泥隔,此皆得用地黄之精撇者也。
5.《本草汇言》:热地稍温,其功更溥。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必需者也。但二地之性,凉而泥隔,凡产后恶食作泻,员见发热、恶露作庙,不可用,误用则泄不止。凡阴虚赅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搪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多病不食,俱禁用地黄。凡胸隔多痰,气道不利,升降室塞,药宜通而不宜滞,汤丸中亦禁入地黄。设有气证当用而不可无者,则以桂心少佐可也。痰证当用而不可少者,则以姜汁拌炒可也。
6.《本草正》:熟地黄性平,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那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气与血耳。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芪、术但可为之佐辅一卜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似叮为之佐。然人蔑、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入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明血虚者,非熟地不可。凡诸真阴亏损者,有力发热,为头疼,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且犹有最玄最妙者,则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无阴不作汗也。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何也以阻生于下,而无复不成乾也,然而阳性速,敌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而个人有畏其滞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九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泽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医肾泄。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有用砂仁制看,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而添足,今之人即欲用之补阴而必兼以渗利,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之法不宜渗;即有用之补血而复疑其滞腻,则焉知血虚如燥土,旱极望云霓,而枯竭之肠极喜滋(润),设不明此,则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单用之而任之以多;单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尽其所长,是又何异因噎而废食也!
7.《药品化义》: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凉变温,专人肝脏补血。因肝苦急,用甘缓之,兼主温胆,能益心血,更补肾水。凡内伤不足,苦志劳神,忧患伤呶,纵欲耗精,调经胎产,皆宜用此。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冲,宁魂魄,滋补真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取其气味浓厚,为浊中浊品,以补盯肾,故凡生熟地贪。天冬。麦冬、炙龟板。当归身、山莱萸、枸杞、牛膝皆粘腻儒润之剂,用滋阴血,所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8.《本经逢原》: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脐下痈,属肾脏精伤;胫股酸,系下元不足;目]如无所见,乃水亏不能鉴物,皆肾所主之病,非熟地黄不除。
9.《本草求真》:景岳尚论熟地,最为明确,独中所论脾肾寒逆为呕,可用地黄以治,是亦千虑之一失耳,夫既脾肾虚寒,则脾与肾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热,以为扫除,如太阳既至,坚冰自解,乃复坠以霜雪,投以阴剂,不更使寒滋甚乎。虽曰熟地性温,寒从温散,然寒至上逆为呕,则寒已甚,岂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平。但或阳盛阴微,阳藉阴化,偶有感冒,用此杂于温散之中,或有见效;若真纯阴无火,厥气。上逆则呕,则此又为深忌。
10.《本草经读》:张景岳以百病之主俱从肾治,误以《神衣本草经》上品服食之地黄,认为治病之药,滋润胶粘,反引邪气敛藏于少阴而无出路。
11.《本草正义》:地黄,为补中补而良剂,古恒用其生而干者,故曰千地黄,即今之所谓原生地也。然《本经》独于此味用一千字,而又曰生者尤良,则指鲜者言之,可知干地、鲜地,六朝以前,本已分为两类,但辨别主治,犹未甚严,至《名医别录》,则更出生地黄一条,显与干地黄区别,其主治则干者补血益阴,鲜者凉血清火,功力治疗,不复相混。然究属寒凉之品,惟虚而有热者为宜,若真阴不充,而无热证,则用于地,犹嫌阴柔性质,不利于虚弱之脾胃。于是唐、宋以来,有制为熟地黄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晒多次,至中心纯黑,极熟为度,则借太阳之真阳,以变化其阴柔性质,俾中虚者服之,不患其凝滞难化,所以熟地黄且有微温之称,乃能补益真阴,并不虞其寒凉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变而为滋养肝、脾、肾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比,而质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达下焦,滋津液,益精血。凡津枯血少,脱汗失精,及大脱血后。产后血虚未复等证,大剂频投,其功甚伟。然粘腻浊滞,如大虚之体服之,亦碍运化,故必胃纳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则窒滞中州,必致胀闷,虽有砂仁拌蒸,亦属无济,则中气大弱,运动无权之弊也。熟地之补阴补血,功效固不可诬,然亦惟病后元虚,及真阴素薄者,可以为服食补养之用。今人多以人之滋补膏方中,正是恰到好处,苟其人胃纳素薄,及虚弱成瘵者,得此亦必中满访食,甚且作胀,其为害亦颇不浅,而痰饮弥漫,或兼挟外感者,固无论矣。
12.《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13.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无所见。
14.《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15.《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肿阴,上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千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使闭,诸种动权,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别名】
熟地(《景岳全书》)。
【性味归经】
归经:入肝、肾经。
①李杲:"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从新》:"入足三阴经。"
性味:甘,微温。
①《珍珠囊》:"甘苦。"
②《本草纲目》:"甘微苦,微温。"
③《本草新编》:"味甘,性温。"
【注意】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沦》:"勿令犯钢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③《医学入门》:"中满痰盛者慎用。"
④《本草从新》:"气郁之人,能窒碍胸膈,用宜斟酌。"
【功能主治】
滋阴,补血。治阴虚血少,腰膝痿弱,劳嗽骨蒸,遗精,崩漏,月经不调,消渴,溲数,耳聋,目昏。
①《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②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无所见。"
③《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日,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④《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便闭,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4~1两;入丸、散,熬膏或浸洒。
【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地黄,《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若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
2.张元素:热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
3.李杲:主地黄,洽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无气。
4.《本草纲目》:按王硕《易简方》云: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主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人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人所补之处。虞抟《医学正传》云:主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黄俩炒则不妨胃,热地黄姜汁炒则不泥隔,此皆得用地黄之精撇者也。
5.《本草汇言》:热地稍温,其功更溥。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必需者也。但二地之性,凉而泥隔,凡产后恶食作泻,员见发热、恶露作庙,不可用,误用则泄不止。凡阴虚赅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搪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多病不食,俱禁用地黄。凡胸隔多痰,气道不利,升降室塞,药宜通而不宜滞,汤丸中亦禁入地黄。设有气证当用而不可无者,则以桂心少佐可也。痰证当用而不可少者,则以姜汁拌炒可也。
6.《本草正》:熟地黄性平,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那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气与血耳。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芪、术但可为之佐辅一卜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似叮为之佐。然人蔑、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入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明血虚者,非熟地不可。凡诸真阴亏损者,有力发热,为头疼,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且犹有最玄最妙者,则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无阴不作汗也。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何也以阻生于下,而无复不成乾也,然而阳性速,敌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而个人有畏其滞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九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泽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医肾泄。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有用砂仁制看,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而添足,今之人即欲用之补阴而必兼以渗利,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之法不宜渗;即有用之补血而复疑其滞腻,则焉知血虚如燥土,旱极望云霓,而枯竭之肠极喜滋(润),设不明此,则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单用之而任之以多;单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尽其所长,是又何异因噎而废食也!
7.《药品化义》: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凉变温,专人肝脏补血。因肝苦急,用甘缓之,兼主温胆,能益心血,更补肾水。凡内伤不足,苦志劳神,忧患伤呶,纵欲耗精,调经胎产,皆宜用此。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冲,宁魂魄,滋补真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取其气味浓厚,为浊中浊品,以补盯肾,故凡生熟地贪。天冬。麦冬、炙龟板。当归身、山莱萸、枸杞、牛膝皆粘腻儒润之剂,用滋阴血,所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8.《本经逢原》: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脐下痈,属肾脏精伤;胫股酸,系下元不足;目]如无所见,乃水亏不能鉴物,皆肾所主之病,非熟地黄不除。
9.《本草求真》:景岳尚论熟地,最为明确,独中所论脾肾寒逆为呕,可用地黄以治,是亦千虑之一失耳,夫既脾肾虚寒,则脾与肾已受寒累,正宜用以辛热,以为扫除,如太阳既至,坚冰自解,乃复坠以霜雪,投以阴剂,不更使寒滋甚乎。虽曰熟地性温,寒从温散,然寒至上逆为呕,则寒已甚,岂有熟地之温,而可令寒外散平。但或阳盛阴微,阳藉阴化,偶有感冒,用此杂于温散之中,或有见效;若真纯阴无火,厥气。上逆则呕,则此又为深忌。
10.《本草经读》:张景岳以百病之主俱从肾治,误以《神衣本草经》上品服食之地黄,认为治病之药,滋润胶粘,反引邪气敛藏于少阴而无出路。
11.《本草正义》:地黄,为补中补而良剂,古恒用其生而干者,故曰千地黄,即今之所谓原生地也。然《本经》独于此味用一千字,而又曰生者尤良,则指鲜者言之,可知干地、鲜地,六朝以前,本已分为两类,但辨别主治,犹未甚严,至《名医别录》,则更出生地黄一条,显与干地黄区别,其主治则干者补血益阴,鲜者凉血清火,功力治疗,不复相混。然究属寒凉之品,惟虚而有热者为宜,若真阴不充,而无热证,则用于地,犹嫌阴柔性质,不利于虚弱之脾胃。于是唐、宋以来,有制为熟地黄之法,以砂仁和酒拌之,蒸晒多次,至中心纯黑,极熟为度,则借太阳之真阳,以变化其阴柔性质,俾中虚者服之,不患其凝滞难化,所以熟地黄且有微温之称,乃能补益真阴,并不虞其寒凉滑泄,是以清心胃之火者,一变而为滋养肝、脾、肾之血,性情功效,已非昔比,而质愈厚重,力愈充足,故能直达下焦,滋津液,益精血。凡津枯血少,脱汗失精,及大脱血后。产后血虚未复等证,大剂频投,其功甚伟。然粘腻浊滞,如大虚之体服之,亦碍运化,故必胃纳尚佳,形神未萎者,方能任受,不然则窒滞中州,必致胀闷,虽有砂仁拌蒸,亦属无济,则中气大弱,运动无权之弊也。熟地之补阴补血,功效固不可诬,然亦惟病后元虚,及真阴素薄者,可以为服食补养之用。今人多以人之滋补膏方中,正是恰到好处,苟其人胃纳素薄,及虚弱成瘵者,得此亦必中满访食,甚且作胀,其为害亦颇不浅,而痰饮弥漫,或兼挟外感者,固无论矣。
12.《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13.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无所见。
14.《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15.《本草从新》: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肿阴,上久泻,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千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股酸痛,产后脐腹急疼,感证阴亏,无汗使闭,诸种动权,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