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探行:科技下田改变“看天吃饭”】
  新技术抗灾显身手

  秧肥一起下地,抢出补种时间,全程精细管理,预计亩均增产20%

  雨过天晴,安徽宣城宣州区红旗圩的田里又热闹起来:插秧机并肩前行,泥水飞溅,看着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栽进地里,余文和露出久违的笑容。

  前些日子,雨一场接一场下,一些水田内涝,“五六百亩稻田进水,这可怎么办?”余文和的心一下子揪起来。

  “先育秧!”宣州区种植业局工作人员杨德三上门指导,“秧好一半谷,种子、化肥联系好了,咱提早动手,把苗养得壮实了,雨一停立马补种。”

  “插秧、施肥,补种来得及吗?”当地推广的侧深施肥技术让余文和彻底安心了。“秧、肥一起下地,工序二合一,一亩地只需要十几分钟,抢出了时间。”余文和啧啧称赞,“插秧机上装‘大脑’,化肥能准确地埋在秧苗侧面4—5厘米处,根系容易吸收,化肥利用率更高。”

  “我现在种的是‘科技田’!”余文和感慨,选的是高产抗灾品种,从种到收都靠机器,告别了“看天吃饭”,产量有保障。

  “手机也成了新农具,坐在家里就能把地管好。”余文和打开手机软件,“插秧面积”“作业轨迹”“所用肥料”一目了然。“农机上装了定位功能,我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插多少秧,施多少肥,数据准确,还能回放。”

  算算今年的账,余文和有信心:“水稻已经基本补种好了。新技术不仅减少化肥使用量10%,还能增产20%,离秋粮收获就剩个把月,接下来咱就一心一意把田管好。”目前宣州区水稻补种面积已达3.72万亩。

  当前,正是秋粮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南方晚稻抢种补种,华北玉米长势正旺,东北水稻、小麦拔节起身。农机农艺一体化、绿色防控、智慧农业、无人机飞防……农业科技为秋粮保驾护航,收成从“看天”到“靠技”,稳住“粮袋子”的手段多、底气足。

  “种地从体力活变成技术活喽!”走进山东夏津县郑保屯镇生态农业示范田,种粮大户黄勤勇介绍,“这玉米叶肥厚宽大,在专家指导下,精准算好温度,晚种5天,植株比普通品种高出20厘米。”

  “种地要‘换脑筋’。”黄勤勇说,施用新型有机肥,无人机飞防,玉米生长速度快,根系丰盈发达,玉米棒穗多,今年300多亩玉米预计亩产增加100斤以上。

  “育种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更高,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为稳定粮食产能增加砝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介绍。目前,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96%,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绿色技术提质量

  给土地“体检”,照方抓药,从种子到谷子全程标准化,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绿色的路子走对了,秧还在地里,谷子就被预定完了。”黑龙江绥化市杨树村稻香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会利说,“今年合作社种了1000多亩有机水稻,每斤能比普通水稻多卖2元多,一年挣上200多万元没跑儿。”

  呼兰河畔,沃野千里,绥化是水稻大市。“咱守着好山好水好土,种有机水稻,天然有优势。”种了大半辈子地的丁会利有股钻劲儿。

  绿色转型并非易事,第一道技术难题就是净土。“都说黑土好,可过去大肥大药,把地养馋了,抓起一把土,都是硬块块。”丁会利坦言,“没有健康的土,咋能种出好庄稼?”

  找专家、查病因,开药方。“先给土地‘体检’,精准配‘营养餐’,缺什么补什么:秸秆还田,添加菌剂,为黑土‘盖被子’,如今黑土油光松软,仔细瞧还有腐叶。经测算,土壤有机质增加10%左右。”丁会利介绍。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过去拼资源拼消耗,追求‘量’的增长。如今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注重‘质’的提升。控肥控药,地膜、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让疲惫的土地喘口气,实现了保生态和稳生产的双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之乡,绿色生产加快落地生根,秋粮生产不断“披绿”,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成为主基调。

  绿色有机产品不断涌现。“从种子到谷子,采用有机肥、绿色农药,推广侧深施肥技术,全程标准化生产确保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在辽宁东港市窟窿山村地丰家庭农场,5000多亩水稻长势喜人。“我种的‘越光大米’米香筋道,深受市场欢迎。”场长宋成军说。据悉,东港市目前水稻种植面积近70万亩,水稻“三品”认证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85%,年产优质稻谷40余万吨,产值达13亿元。

  新产业在田野里拔节成长。稻田一望无际,水塘波光粼粼,走进丁会利的合作社,一派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好生态就是最大的资源,我们打造集现代农业和湿地生态为一体的景区,游客既能亲眼看到水稻生产情况,体验农事乐趣,也可认购、住宿、观景等,景区可日接待游客1万人次以上。”丁会利开心地说。

  攻克关键技术瓶颈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技术—产品—产业”研发链条,让技术跟着产业走

  “缺水就是咱庄稼人最头疼的事!”谈起浇地,河北高碑店市北城街道众茂合作社理事长祖茂堂有说不完的纠结,“以前井越挖越深,可水还是不够用。地浇不透,粮食产量咋保障?”

  高碑店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如何走出一条节水增效的路子?

  关键还靠技术。中国农科院用祖茂堂家的耕地开展节水品种试验,浇三水变成浇一水,亩产能有1000多斤。于是,祖茂堂经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推广了中麦9号、中麦175、冀农1号等小麦、玉米节水品种。

  “良种搭配良法,匀播密植、镇压提墒,可以节水减氮。”祖茂堂说,“不久前,900多亩小麦喜获丰收,在遭遇倒春寒的情况下,产量与去年持平,接茬的玉米长得也很壮实。”

  对丁会利而言,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难题。“农药用得少了,就需要‘智斗’病虫害。二化螟是水稻的天敌,赤眼蜂可以‘吃’二化螟。我们现在就盼着战斗力更强,更适应我们这里气候的赤眼蜂品种。此外,使用物理防控、绿色环保技术,成本要高不少,能不能有相关补贴,帮我们减轻成本压力。”

  “农业科技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梳理需要解决的技术清单,对新品种、新技术装备、绿色生产模式等联合攻关,加强示范推广,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农民。”李国祥认为。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加快培育粮油等作物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解决耕地保育、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瓶颈;建设100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持续开展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病虫害等长期定位监测观测。

  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祖茂堂介绍,合作社通过“种子+技术指导+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快节水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农民免费试种,合作社订单回购,目前合作社推广良种1万多亩,一些小麦节水品种成为高碑店市的主要品种。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加快建立“技术—产品—产业”的研发链条,让技术跟着产业走,与此同时,加快形成“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队伍+农户”的推广链条,让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让技术更好地服务农民。
来源:人民网

【秋粮探行:科技下田改变“看天吃饭”】
  新技术抗灾显身手

  秧肥一起下地,抢出补种时间,全程精细管理,预计亩均增产20%

  雨过天晴,安徽宣城宣州区红旗圩的田里又热闹起来:插秧机并肩前行,泥水飞溅,看着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栽进地里,余文和露出久违的笑容。

  前些日子,雨一场接一场下,一些水田内涝,“五六百亩稻田进水,这可怎么办?”余文和的心一下子揪起来。

  “先育秧!”宣州区种植业局工作人员杨德三上门指导,“秧好一半谷,种子、化肥联系好了,咱提早动手,把苗养得壮实了,雨一停立马补种。”

  “插秧、施肥,补种来得及吗?”当地推广的侧深施肥技术让余文和彻底安心了。“秧、肥一起下地,工序二合一,一亩地只需要十几分钟,抢出了时间。”余文和啧啧称赞,“插秧机上装‘大脑’,化肥能准确地埋在秧苗侧面4—5厘米处,根系容易吸收,化肥利用率更高。”

  “我现在种的是‘科技田’!”余文和感慨,选的是高产抗灾品种,从种到收都靠机器,告别了“看天吃饭”,产量有保障。

  “手机也成了新农具,坐在家里就能把地管好。”余文和打开手机软件,“插秧面积”“作业轨迹”“所用肥料”一目了然。“农机上装了定位功能,我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插多少秧,施多少肥,数据准确,还能回放。”

  算算今年的账,余文和有信心:“水稻已经基本补种好了。新技术不仅减少化肥使用量10%,还能增产20%,离秋粮收获就剩个把月,接下来咱就一心一意把田管好。”目前宣州区水稻补种面积已达3.72万亩。

  当前,正是秋粮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南方晚稻抢种补种,华北玉米长势正旺,东北水稻、小麦拔节起身。农机农艺一体化、绿色防控、智慧农业、无人机飞防……农业科技为秋粮保驾护航,收成从“看天”到“靠技”,稳住“粮袋子”的手段多、底气足。

  “种地从体力活变成技术活喽!”走进山东夏津县郑保屯镇生态农业示范田,种粮大户黄勤勇介绍,“这玉米叶肥厚宽大,在专家指导下,精准算好温度,晚种5天,植株比普通品种高出20厘米。”

  “种地要‘换脑筋’。”黄勤勇说,施用新型有机肥,无人机飞防,玉米生长速度快,根系丰盈发达,玉米棒穗多,今年300多亩玉米预计亩产增加100斤以上。

  “育种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更高,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为稳定粮食产能增加砝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介绍。目前,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96%,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绿色技术提质量

  给土地“体检”,照方抓药,从种子到谷子全程标准化,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绿色的路子走对了,秧还在地里,谷子就被预定完了。”黑龙江绥化市杨树村稻香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会利说,“今年合作社种了1000多亩有机水稻,每斤能比普通水稻多卖2元多,一年挣上200多万元没跑儿。”

  呼兰河畔,沃野千里,绥化是水稻大市。“咱守着好山好水好土,种有机水稻,天然有优势。”种了大半辈子地的丁会利有股钻劲儿。

  绿色转型并非易事,第一道技术难题就是净土。“都说黑土好,可过去大肥大药,把地养馋了,抓起一把土,都是硬块块。”丁会利坦言,“没有健康的土,咋能种出好庄稼?”

  找专家、查病因,开药方。“先给土地‘体检’,精准配‘营养餐’,缺什么补什么:秸秆还田,添加菌剂,为黑土‘盖被子’,如今黑土油光松软,仔细瞧还有腐叶。经测算,土壤有机质增加10%左右。”丁会利介绍。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过去拼资源拼消耗,追求‘量’的增长。如今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注重‘质’的提升。控肥控药,地膜、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让疲惫的土地喘口气,实现了保生态和稳生产的双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之乡,绿色生产加快落地生根,秋粮生产不断“披绿”,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成为主基调。

  绿色有机产品不断涌现。“从种子到谷子,采用有机肥、绿色农药,推广侧深施肥技术,全程标准化生产确保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在辽宁东港市窟窿山村地丰家庭农场,5000多亩水稻长势喜人。“我种的‘越光大米’米香筋道,深受市场欢迎。”场长宋成军说。据悉,东港市目前水稻种植面积近70万亩,水稻“三品”认证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85%,年产优质稻谷40余万吨,产值达13亿元。

  新产业在田野里拔节成长。稻田一望无际,水塘波光粼粼,走进丁会利的合作社,一派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好生态就是最大的资源,我们打造集现代农业和湿地生态为一体的景区,游客既能亲眼看到水稻生产情况,体验农事乐趣,也可认购、住宿、观景等,景区可日接待游客1万人次以上。”丁会利开心地说。

  攻克关键技术瓶颈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技术—产品—产业”研发链条,让技术跟着产业走

  “缺水就是咱庄稼人最头疼的事!”谈起浇地,河北高碑店市北城街道众茂合作社理事长祖茂堂有说不完的纠结,“以前井越挖越深,可水还是不够用。地浇不透,粮食产量咋保障?”

  高碑店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如何走出一条节水增效的路子?

  关键还靠技术。中国农科院用祖茂堂家的耕地开展节水品种试验,浇三水变成浇一水,亩产能有1000多斤。于是,祖茂堂经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推广了中麦9号、中麦175、冀农1号等小麦、玉米节水品种。

  “良种搭配良法,匀播密植、镇压提墒,可以节水减氮。”祖茂堂说,“不久前,900多亩小麦喜获丰收,在遭遇倒春寒的情况下,产量与去年持平,接茬的玉米长得也很壮实。”

  对丁会利而言,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难题。“农药用得少了,就需要‘智斗’病虫害。二化螟是水稻的天敌,赤眼蜂可以‘吃’二化螟。我们现在就盼着战斗力更强,更适应我们这里气候的赤眼蜂品种。此外,使用物理防控、绿色环保技术,成本要高不少,能不能有相关补贴,帮我们减轻成本压力。”

  “农业科技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梳理需要解决的技术清单,对新品种、新技术装备、绿色生产模式等联合攻关,加强示范推广,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农民。”李国祥认为。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加快培育粮油等作物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解决耕地保育、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瓶颈;建设100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持续开展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病虫害等长期定位监测观测。

  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祖茂堂介绍,合作社通过“种子+技术指导+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快节水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农民免费试种,合作社订单回购,目前合作社推广良种1万多亩,一些小麦节水品种成为高碑店市的主要品种。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加快建立“技术—产品—产业”的研发链条,让技术跟着产业走,与此同时,加快形成“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队伍+农户”的推广链条,让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让技术更好地服务农民。
来源:人民网

【秋粮探行:科技下田改变“看天吃饭”】
  新技术抗灾显身手

  秧肥一起下地,抢出补种时间,全程精细管理,预计亩均增产20%

  雨过天晴,安徽宣城宣州区红旗圩的田里又热闹起来:插秧机并肩前行,泥水飞溅,看着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栽进地里,余文和露出久违的笑容。

  前些日子,雨一场接一场下,一些水田内涝,“五六百亩稻田进水,这可怎么办?”余文和的心一下子揪起来。

  “先育秧!”宣州区种植业局工作人员杨德三上门指导,“秧好一半谷,种子、化肥联系好了,咱提早动手,把苗养得壮实了,雨一停立马补种。”

  “插秧、施肥,补种来得及吗?”当地推广的侧深施肥技术让余文和彻底安心了。“秧、肥一起下地,工序二合一,一亩地只需要十几分钟,抢出了时间。”余文和啧啧称赞,“插秧机上装‘大脑’,化肥能准确地埋在秧苗侧面4—5厘米处,根系容易吸收,化肥利用率更高。”

  “我现在种的是‘科技田’!”余文和感慨,选的是高产抗灾品种,从种到收都靠机器,告别了“看天吃饭”,产量有保障。

  “手机也成了新农具,坐在家里就能把地管好。”余文和打开手机软件,“插秧面积”“作业轨迹”“所用肥料”一目了然。“农机上装了定位功能,我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插多少秧,施多少肥,数据准确,还能回放。”

  算算今年的账,余文和有信心:“水稻已经基本补种好了。新技术不仅减少化肥使用量10%,还能增产20%,离秋粮收获就剩个把月,接下来咱就一心一意把田管好。”目前宣州区水稻补种面积已达3.72万亩。

  当前,正是秋粮生长发育关键阶段,南方晚稻抢种补种,华北玉米长势正旺,东北水稻、小麦拔节起身。农机农艺一体化、绿色防控、智慧农业、无人机飞防……农业科技为秋粮保驾护航,收成从“看天”到“靠技”,稳住“粮袋子”的手段多、底气足。

  “种地从体力活变成技术活喽!”走进山东夏津县郑保屯镇生态农业示范田,种粮大户黄勤勇介绍,“这玉米叶肥厚宽大,在专家指导下,精准算好温度,晚种5天,植株比普通品种高出20厘米。”

  “种地要‘换脑筋’。”黄勤勇说,施用新型有机肥,无人机飞防,玉米生长速度快,根系丰盈发达,玉米棒穗多,今年300多亩玉米预计亩产增加100斤以上。

  “育种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更高,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为稳定粮食产能增加砝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茂松介绍。目前,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96%,品种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4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绿色技术提质量

  给土地“体检”,照方抓药,从种子到谷子全程标准化,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绿色的路子走对了,秧还在地里,谷子就被预定完了。”黑龙江绥化市杨树村稻香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会利说,“今年合作社种了1000多亩有机水稻,每斤能比普通水稻多卖2元多,一年挣上200多万元没跑儿。”

  呼兰河畔,沃野千里,绥化是水稻大市。“咱守着好山好水好土,种有机水稻,天然有优势。”种了大半辈子地的丁会利有股钻劲儿。

  绿色转型并非易事,第一道技术难题就是净土。“都说黑土好,可过去大肥大药,把地养馋了,抓起一把土,都是硬块块。”丁会利坦言,“没有健康的土,咋能种出好庄稼?”

  找专家、查病因,开药方。“先给土地‘体检’,精准配‘营养餐’,缺什么补什么:秸秆还田,添加菌剂,为黑土‘盖被子’,如今黑土油光松软,仔细瞧还有腐叶。经测算,土壤有机质增加10%左右。”丁会利介绍。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过去拼资源拼消耗,追求‘量’的增长。如今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注重‘质’的提升。控肥控药,地膜、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让疲惫的土地喘口气,实现了保生态和稳生产的双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之乡,绿色生产加快落地生根,秋粮生产不断“披绿”,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成为主基调。

  绿色有机产品不断涌现。“从种子到谷子,采用有机肥、绿色农药,推广侧深施肥技术,全程标准化生产确保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在辽宁东港市窟窿山村地丰家庭农场,5000多亩水稻长势喜人。“我种的‘越光大米’米香筋道,深受市场欢迎。”场长宋成军说。据悉,东港市目前水稻种植面积近70万亩,水稻“三品”认证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85%,年产优质稻谷40余万吨,产值达13亿元。

  新产业在田野里拔节成长。稻田一望无际,水塘波光粼粼,走进丁会利的合作社,一派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好生态就是最大的资源,我们打造集现代农业和湿地生态为一体的景区,游客既能亲眼看到水稻生产情况,体验农事乐趣,也可认购、住宿、观景等,景区可日接待游客1万人次以上。”丁会利开心地说。

  攻克关键技术瓶颈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技术—产品—产业”研发链条,让技术跟着产业走

  “缺水就是咱庄稼人最头疼的事!”谈起浇地,河北高碑店市北城街道众茂合作社理事长祖茂堂有说不完的纠结,“以前井越挖越深,可水还是不够用。地浇不透,粮食产量咋保障?”

  高碑店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如何走出一条节水增效的路子?

  关键还靠技术。中国农科院用祖茂堂家的耕地开展节水品种试验,浇三水变成浇一水,亩产能有1000多斤。于是,祖茂堂经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推广了中麦9号、中麦175、冀农1号等小麦、玉米节水品种。

  “良种搭配良法,匀播密植、镇压提墒,可以节水减氮。”祖茂堂说,“不久前,900多亩小麦喜获丰收,在遭遇倒春寒的情况下,产量与去年持平,接茬的玉米长得也很壮实。”

  对丁会利而言,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难题。“农药用得少了,就需要‘智斗’病虫害。二化螟是水稻的天敌,赤眼蜂可以‘吃’二化螟。我们现在就盼着战斗力更强,更适应我们这里气候的赤眼蜂品种。此外,使用物理防控、绿色环保技术,成本要高不少,能不能有相关补贴,帮我们减轻成本压力。”

  “农业科技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梳理需要解决的技术清单,对新品种、新技术装备、绿色生产模式等联合攻关,加强示范推广,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农民。”李国祥认为。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加快培育粮油等作物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解决耕地保育、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瓶颈;建设100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持续开展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病虫害等长期定位监测观测。

  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祖茂堂介绍,合作社通过“种子+技术指导+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快节水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农民免费试种,合作社订单回购,目前合作社推广良种1万多亩,一些小麦节水品种成为高碑店市的主要品种。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加快建立“技术—产品—产业”的研发链条,让技术跟着产业走,与此同时,加快形成“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队伍+农户”的推广链条,让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让技术更好地服务农民。
来源:人民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45、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5、希望我的方向是通往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所谓对的地方;希望我的力量来自内
  • USANA‭胶原蛋白肽蔓越莓饮,‭供‬‬应商是罗塞洛公司—— ‭全‬‬球最大的胶原蛋白生产商;也是‭最‬‬早研究‭胶原蛋白的企业;‭最‬‬早研制‭小出‬‬分子‭
  • 感情不是你对他好,他就会懂你的用心良苦。最近也甚少出现分享欲了,我自己的生活自己过就好,我自己的心情自己消化就好,好的坏的自有它存在的必要。
  • 马尔克斯的故事无疑总是看一个忘一个,但小镇马孔多的气氛却随时准备进入。让我周日起个大早就为了洗头显然不如杀了我来得实在,但是不洗又油得完全没法看,怎会如此啊[可
  • 할아버지와할머니,오수리와임환이의허튼소리를듣지마세요.그두사람은."빡-"생황의말이끝나기도전에할아버지는사진한묶음을생황앞에떨어뜨렸습니다.'네가무슨좋은
  • 联系@爱优牙牙齿矫正小优医生 可以推荐全国的优秀正畸医生。联系@爱优牙牙齿矫正小优医生 可以推荐全国的优秀正畸医生。
  • 抑郁抑郁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而且非常重情重义。人心,不是求来的,而是善来的。
  • 我说:……也有男的擦的,《聪明的一休》里面,一休就和师兄弟擦地板。本来他是不同意我吃这些的,但是我真的太饿了。
  • [千古玦尘]”爱熙熙[抱一抱]- 昨晚下了一夜雨 今天早上太凉爽啦 熙熙每天都是和哥哥一起起床 送完哥哥上学 顺便带着熙熙出去转转 记得哥哥小时
  •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遗憾所在。[伤心] 【重庆大龄女整牙日记】[音乐]选自@重庆牙齿矫正推荐达人 【重庆本地专业口腔博主】 [飞机]坐标:重庆 [音乐]这
  • 在风格和技术上,它们可能代表了当时低质量的绘画。这些木板是用来供奉的物品,与在希腊乡村很普遍的对宁芙仙女的崇拜有关。
  • 《"健康中国2030"规划钢要》全民营养周(五月份的第三周)的主题与口号:“师生健康·中国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钢要》全民营养周(五月份的第三周)的
  • See you soon.我以前总觉得在考研选专业的事上我爹会和我吵一架 因为高考填志愿的那两天我和他一讨论起专业就吵架 最后各自退让 而且我现在学的专业是调剂
  • 男主穿着也是典型中国风,这样的作品竟然还被翻译成了中文版本,希望某些国内字幕组有点节操,主动拒绝抄袭好吗?』に出演しております二宮和也です。
  • 其中有总投资5500万建设六座过街天桥……】洛阳市西苑路河科大人行天桥建设工程三川大道第十二中学人行天桥建设工程三川大道岳洛路口人行天桥建设工程伊水西路八里堂人
  • 可是呢走上工作岗位有时候就要领悟“坚强”[抓狂]有个三金领导真的是再一再二在底线边缘来回试探[鄙视]跟纪检委领导一起恰饭还叫上四个妹子陪吃了五个半小时!!!那一
  • テストの結果明日でる[汗]基礎が大事なのは承知の上でとりあえず先に進むことにした[亲亲]次は5級を目指しますが、ほとんど単語がわからない[笑cry]わかっても拼
  • 1.ʸᵒᵘ ᵃʳᵉ ᵃˢ ʳᵒᵐᵃⁿᵗᶦᶜ ᵃˢ ᵗʰᵉ ☾ 你浪漫如月亮 2.ᴸⁱᵛᵉ ᵃ ᵍᵒᵒᵈ ˡⁱᶠᵉ ᵐᵉᵉᵗ ˢˡᵒʷˡʸ (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
  • #高清壁纸无水印##手机壁纸无水印[超话]# 朋友圈文案の「短句」☾ ·森林失火 远远望去像坠了场日落 ·落日溺在云层里 银河滑落掉进大海里 月光散落在森
  • 恭迎释迦牟尼佛圣诞丨浴佛净自心 念佛报佛恩 点击关注 中国佛教报道网 2021-05-19 中国佛教报道网 Chinese Buddhis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