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所爱在外-爱人爱己】
“若所爱在外”也是讲的情志问题。这里面出现一个字,叫“爱”,它就应的是心气,因为心主喜、喜爱,喜和爱是连在一块的。爱的繁体字里,中间有一个心,“愛”,简化以后把这个心丢掉了。所以这个爱里面,它一定是有心的,因为心主喜,心主爱。因此,爱里面一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爱自己,一个是爱别人。实际上就是讲的自利利人,自觉觉他。如何爱自己啊?爱自己不是一个自私的行为,爱自已是让我们得到不断地成长,让内心没有烦恼,这才是爱自己。你想,你整天纠结,整天焦虑,心事重重,你这叫折腾自己、折磨自己,整天不是爱就是恨,你这个爱就不值钱,那就是折磨自己。但是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其实每个人都是在折磨自己,折磨别人也是折磨自己,为什么呢?你恨别人,其实恨的是别人,折磨的是自己。
因此,还是孟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充实之谓美”,什么叫美啊?充实,让内心不断充实,让自己得到不断成长,这才是美,这才是爱自己。你爱自己,有爱自己的能力,就是有调整、调节自我烦恼的能力,你才有去爱别人的能力。你要自利利人,你有自利的能力,才有去利人的能力。比如说你要做善事,一定要随份随力,随你的能力做善事。做善事其实就是,对外是一个利人的爱,让自己没有烦恼是利已的一个爱,让自己没有烦恼是最大的爱自己,让别人没有烦恼是最大的爱别人。我送你点礼物,这个也叫关爱别人,但是那个关爱别人比让自己没有烦恼、让别人没有烦恼比起来那是天壤之别。为什么呢?因为你送别人礼物不能解决别人的烦恼。别人送你一个礼物,那个礼物也不能解决你的烦恼。就像你升工资了,一个月多领了多少工资,其实你那个欢喜也就那么一会儿,该烦恼还是烦恼。
其实爱自己和爱别人,这个就是最好的养阳。关爱自己、关爱别人可以升发阳气。因此我们谈到若所爱在外,是自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一种心志,一种心念,这个就叫爱,如果说没有从心底里流出来的,那个就是假的。这也是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需要观照自心的。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是发的一个什么样的心,你的心念是什么,你是假心假意的,还是真心的?还有一个,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是否有一种优越感,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一种感觉,居高临下的一种优越感,这个都是恶念,这个不是爱。帮助的是别人,其实暖的是自己的心,大家注意这一点。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就在这里。
因为你通过帮助别人来升华自己。所以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有优越感。其实是别人给了你做善事的一个机会。比如像我们放生,你放生那些动物,其实是给你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没有它们,你就没有做善事的机会。因此你不要有优越感,更不要高高在上的,你觉得你自己了不起,这些都是假的。这是我们需要在做善事的时候,在做公益事业的时候,需要观照自己的心的。

“若所爱在外”也是讲的情志问题。这里面出现一个字,叫“爱”,它就应的是心气,因为心主喜、喜爱,喜和爱是连在一块的。爱的繁体字里,中间有一个心,“愛”,简化以后把这个心丢掉了。所以这个爱里面,它一定是有心的,因为心主喜,心主爱。因此,爱里面一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爱自己,一个是爱别人。实际上就是讲的自利利人,自觉觉他。如何爱自己啊?爱自己不是一个自私的行为,爱自已是让我们得到不断地成长,让内心没有烦恼,这才是爱自己。你想,你整天纠结,整天焦虑,心事重重,你这叫折腾自己、折磨自己,整天不是爱就是恨,你这个爱就不值钱,那就是折磨自己。但是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其实每个人都是在折磨自己,折磨别人也是折磨自己,为什么呢?你恨别人,其实恨的是别人,折磨的是自己。
因此,还是孟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充实之谓美”,什么叫美啊?充实,让内心不断充实,让自己得到不断成长,这才是美,这才是爱自己。你爱自己,有爱自己的能力,就是有调整、调节自我烦恼的能力,你才有去爱别人的能力。你要自利利人,你有自利的能力,才有去利人的能力。比如说你要做善事,一定要随份随力,随你的能力做善事。做善事其实就是,对外是一个利人的爱,让自己没有烦恼是利已的一个爱,让自己没有烦恼是最大的爱自己,让别人没有烦恼是最大的爱别人。我送你点礼物,这个也叫关爱别人,但是那个关爱别人比让自己没有烦恼、让别人没有烦恼比起来那是天壤之别。为什么呢?因为你送别人礼物不能解决别人的烦恼。别人送你一个礼物,那个礼物也不能解决你的烦恼。就像你升工资了,一个月多领了多少工资,其实你那个欢喜也就那么一会儿,该烦恼还是烦恼。
其实爱自己和爱别人,这个就是最好的养阳。关爱自己、关爱别人可以升发阳气。因此我们谈到若所爱在外,是自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一种心志,一种心念,这个就叫爱,如果说没有从心底里流出来的,那个就是假的。这也是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需要观照自心的。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是发的一个什么样的心,你的心念是什么,你是假心假意的,还是真心的?还有一个,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是否有一种优越感,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一种感觉,居高临下的一种优越感,这个都是恶念,这个不是爱。帮助的是别人,其实暖的是自己的心,大家注意这一点。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就在这里。
因为你通过帮助别人来升华自己。所以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有优越感。其实是别人给了你做善事的一个机会。比如像我们放生,你放生那些动物,其实是给你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没有它们,你就没有做善事的机会。因此你不要有优越感,更不要高高在上的,你觉得你自己了不起,这些都是假的。这是我们需要在做善事的时候,在做公益事业的时候,需要观照自己的心的。

加持力,到底是什么?
在善信众中,经常听到“祈愿佛菩萨加持”“请师父加持”等祈愿。
何为“加持”?
“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这叫“加”。
所谓“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
加持,是借佛菩萨为外缘来启发我们自心深处的佛性。既要有佛菩萨之“加被”,又要有自己至诚之“受持”,才能感应道交,内因外缘缺一不可。众生内心有佛性,佛菩萨为外缘,要靠信心、希求心为天线,把二者相连。
被加持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心。真正的加持是心态的转变,通过对佛经的读诵,对佛法的修持,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颠倒妄念、错误知见,启发了内心的慈悲和智慧,就是得到了加持。
如果只有“加”没有“持”,或者仅有“持”没有“加”,就不可能发生作用。加持之源,是依教而行持。三宝之加,如阳光普照,自己不持,似避入暗室,无法享受阳光的光明和温暖。只求“加”己不“持”,如求医除病,医生再高明,所开灵丹妙药,病者不遵医嘱服用,病难痊愈也。所以想得到“加持”,就要努力修行,使心与佛菩萨相应。
少一份瞋心,多一份悲心,就多一份相应;少一份自私心,多一份利他心,就多一份加持,如能以慈心、悲心、菩提之心,虔诚祈请,佛菩萨的加持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在善信众中,经常听到“祈愿佛菩萨加持”“请师父加持”等祈愿。
何为“加持”?
“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这叫“加”。
所谓“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
加持,是借佛菩萨为外缘来启发我们自心深处的佛性。既要有佛菩萨之“加被”,又要有自己至诚之“受持”,才能感应道交,内因外缘缺一不可。众生内心有佛性,佛菩萨为外缘,要靠信心、希求心为天线,把二者相连。
被加持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心。真正的加持是心态的转变,通过对佛经的读诵,对佛法的修持,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颠倒妄念、错误知见,启发了内心的慈悲和智慧,就是得到了加持。
如果只有“加”没有“持”,或者仅有“持”没有“加”,就不可能发生作用。加持之源,是依教而行持。三宝之加,如阳光普照,自己不持,似避入暗室,无法享受阳光的光明和温暖。只求“加”己不“持”,如求医除病,医生再高明,所开灵丹妙药,病者不遵医嘱服用,病难痊愈也。所以想得到“加持”,就要努力修行,使心与佛菩萨相应。
少一份瞋心,多一份悲心,就多一份相应;少一份自私心,多一份利他心,就多一份加持,如能以慈心、悲心、菩提之心,虔诚祈请,佛菩萨的加持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加持力,到底是什么?
在善信众中,经常听到“祈愿佛菩萨加持”“请师父加持”等祈愿。
何为“加持”?
“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这叫“加”。
所谓“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
加持,是借佛菩萨为外缘来启发我们自心深处的佛性。既要有佛菩萨之“加被”,又要有自己至诚之“受持”,才能感应道交,内因外缘缺一不可。众生内心有佛性,佛菩萨为外缘,要靠信心、希求心为天线,把二者相连。
被加持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心。真正的加持是心态的转变,通过对佛经的读诵,对佛法的修持,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颠倒妄念、错误知见,启发了内心的慈悲和智慧,就是得到了加持。
如果只有“加”没有“持”,或者仅有“持”没有“加”,就不可能发生作用。加持之源,是依教而行持。三宝之加,如阳光普照,自己不持,似避入暗室,无法享受阳光的光明和温暖。只求“加”己不“持”,如求医除病,医生再高明,所开灵丹妙药,病者不遵医嘱服用,病难痊愈也。所以想得到“加持”,就要努力修行,使心与佛菩萨相应。
少一份瞋心,多一份悲心,就多一份相应;少一份自私心,多一份利他心,就多一份加持,如能以慈心、悲心、菩提之心,虔诚祈请,佛菩萨的加持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在善信众中,经常听到“祈愿佛菩萨加持”“请师父加持”等祈愿。
何为“加持”?
“加”,是佛菩萨把他们善良的祝愿,或者成就的功德、福报给予我们,这叫“加”。
所谓“持”,好比我们用手接过来,保持住。佛菩萨用他们的慈悲智慧功德,给予我们各种祝愿和帮助,我们也用心承受他们的好意。
加持,是借佛菩萨为外缘来启发我们自心深处的佛性。既要有佛菩萨之“加被”,又要有自己至诚之“受持”,才能感应道交,内因外缘缺一不可。众生内心有佛性,佛菩萨为外缘,要靠信心、希求心为天线,把二者相连。
被加持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心。真正的加持是心态的转变,通过对佛经的读诵,对佛法的修持,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颠倒妄念、错误知见,启发了内心的慈悲和智慧,就是得到了加持。
如果只有“加”没有“持”,或者仅有“持”没有“加”,就不可能发生作用。加持之源,是依教而行持。三宝之加,如阳光普照,自己不持,似避入暗室,无法享受阳光的光明和温暖。只求“加”己不“持”,如求医除病,医生再高明,所开灵丹妙药,病者不遵医嘱服用,病难痊愈也。所以想得到“加持”,就要努力修行,使心与佛菩萨相应。
少一份瞋心,多一份悲心,就多一份相应;少一份自私心,多一份利他心,就多一份加持,如能以慈心、悲心、菩提之心,虔诚祈请,佛菩萨的加持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