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产阶级的焦虑”被提及得越来越多。有人会疑惑,中产阶级的衣食住行都不愁吃,究竟还有什么好焦虑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中产阶级焦虑的源头并不在他们自己,而是在他们的下一代。

在阶层动态平衡的金字塔中,顶层人群玩转规则、不受影响,底层人群放弃希望、降低预期,他们都有相对轻松自在的心态,唯有夹在中间的中产如临大敌。因为他们担心未来房价高企、中产门槛调高,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连中产这一层都爬不上去。

那么,作为一名中产,要如何面对这个问题?下面的文章,不一定能可信地解答你,但至少能给你提供一点可行的思路。

不久前读了一篇王安忆的《有了家,就有了家务》。小女人对伴侣、生活琐事的嗔怪和快乐跃然纸上,最后一句“既然耐不住孤独要有个家,那么有了家必定就有了家务,就只好吵吵闹闹地做家务了”戳中了我。

做了选择,就要独自承担选择带来的一系列副产品。好的坏的,甜的苦的,这就是生活。

这让我不禁想说一句话——有了孩子,便有了烦恼。

1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中产父母的烦心恐怕最多

确实我绝对承认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份绝佳礼物,但也并不代表我们每个人都能消受这份礼物带来的所有变化。

孩子的降临会让我们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但也会永远改变很多事情,比如家庭结构、夫妻感情、自我认知、生活习惯,还有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甚至婚姻观。特别对于女性来说,生孩子前你只需关注自我提升、事业发展、护肤健身和消费娱乐,心中只需装上闺蜜好友和双亲爱人。

而一旦生了孩子,你的时间就会生生被割去一大半,你的心也将永久腾出一大块位置。虽说事业进步、自我提升和约会小聚,有了孩子也能做到,但彼时你必须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做出预算规划,并且要按照轻重缓急排列出优先顺序。

尤其在产后的第一年,生活的突然改变,就很难会让女性的自我价值感和婚姻幸福度出现下降。

一方面,没有哪个女孩子在做妈妈前就擅长所有育儿常识。她们会面对哇哇大哭的粉嫩婴儿手足无措,会因为频繁的哺乳和不足的睡眠而身心憔悴,也会因为私人时间被大量吞噬而心情低落。

产后荷尔蒙和疲惫感会导致莫名失落,让她们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虽然孩子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长进步都会让妈妈们心生欢喜,但这些疲惫、自疑、失落都是切切实实的。

另一方面,当她们在产后第一年不得不承担大量育儿工作时,又会对无需哺乳、陪睡的丈夫心生怨怼。尽管现在很多爸爸都会参与育儿,但当婴儿还极小的时候,妈妈做的事一定是远远多于爸爸的。

于是,产后第一年夫妻关系通常都会有所下降,这一点也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在婚姻存续整个周期内,婚姻满意度是呈U型曲线的形态,即刚结婚且未育的夫妻满意度最低,随着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出现下降,直到孩子离家后,婚姻满意度又会开始上升。

还有调查告诉我们,婚姻质量最低点通常都落在婚后12-15年,且家中还有未成人孩子的阶段。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育儿事务渐渐不再艰巨,父母的生活重心从孩子的饮食健康转向了教育教养。在马斯洛需求模型中,孩子的需求也从生理、安全需要,逐渐上升到情感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

父母不仅需要持续提供优质饮食和温馨环境,还要让孩子感受到全心全意的爱和归属感,既要教他们学会自尊、获得自信、发展能力,也要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目标。

在这整个教育过程中,父母们的压力和烦心只会有增无减。

从孩子开始学会互动的时候,父母就会开始在内心暗自纠结:到底要执行怎样的教育方略?欢乐教育和严苛教育选哪个?糖果和大棒要怎样应用?

诸如此类的教育迷思和两难选择,父母们每天都会遇到。尽管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也尽管他们都已经拿得还不错的学历,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面前,他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新手。

层出不穷的教育理论让家长迷离双眼,变幻莫测的教育政策令父母摇摆不定。当童年幸福和未来成就难以兼得,烦恼的父母更加无时无刻不被拷问内心。

教育不是孤岛,它背后连接着多种学科。教育关乎经济学,比如父母的经济社会背景与孩子未来成就密切相关;它也有关心理学,比如原生家庭会通过影响一个人的心理,而影响他未来的行为观念和人际关系;它又与神经科学密切相关,比如家长的许多行为都会作用于孩子的大脑,从而彻底摆脱他的能力和行为。

仅仅这些教育知识的学习,就足够让家长们圆滚滚。除此之外,还有太多教育悖论需要鉴别,太多教育陷阱需要避免,也有太多教育目标想要实现。

在所有为孩子教育霸宁衡的家长中,中产父母的烦恼恐怕最多。

他们的物质条件能让孩子衣食无忧,他们的学历水平足以提供优良家庭教育,但他们阶级属性和未来目标,决定他们不止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还更加关心下一代的社会地位。

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独立而幸福的人吗?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那么幸福也是比较久远的事情。

前有《童声版》,后有《小别离》,阶层僵化的讨论一时间充斥着每个人的朋友圈。

在阶层动态平衡的金字塔中,顶层人群玩转规则、不受影响,底层人群放弃希望、降低预期,他们都有相对轻松自在的心态,唯有夹在中间的中产如临大敌、困于瓶颈。

不过,这种恐慌并非对于自己,而是对下一代的出路。因为中产人群自身所持资源和财富,已经足够自己和家人过得还不错,他们只担心,未来房价高企、中产门槛调高,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连中产这一层都爬不上去。

如果没有孩子,就不会有这一系列的烦忧;如果不是中产,父母们也不会如此纠结。

2

中产家长的焦虑源头在哪里?

那么,中产家长们为孩子焦躁的根源在哪里呢?

总体说来,也是因为中产家长大多通过学历、知识、能力等软实力赚得家业和地位,而很少是上几代的资本积累。除了一些企业主,大部分中产父母都受雇于他人,手中能变现的资源,以及可以让孩子继承的财产,可能并无法确保孩子一生无忧。

名校文凭、MBA学历、职业经理人职位,还有颇具时效性、行业性的人脉网络,这些帮我们自己迈入中产阶级的“门票”,哪一点能够世袭?

父母的软实力尚且需要通过用心教育、资源投入来转换为孩子的能力,其投资回报率和能力转化率又有太多不确定性。

没错,我们自己可以保证孩子从小拥有还不错的生活水平,但当孩子成年、开始独立,我们还能确保他们持续高水平的生活吗?

未来的时代,要想让孩子获得同样水平的财富、地位,需要走得更难、付出更多,而由奢入俭难,怕就怕在孩子如果大学毕业时必须先吃点苦,而彼时这些从小喝进口奶粉长大的孩子,会开始怀疑父母的教育能力,继而以脆弱不堪的意志和身躯向挫折投降。

孩子能没法成为财富独立、人格独立、生活独立的人,相信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很多家长心头。

几年前,父母肯能还能利用积蓄为孩子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可现如今面临疯魔般上涨的房价,中产父母连最后一点希望几乎都要被剥夺;不久前,大学文凭还有些分量,可高校大量扩招和学生质量下降带来的学历贬值,让家长们开始集体瞄准名校,纷纷寻找适合孩子的名校之路。

为了下一代不至于滑出中产,家长们只能牢牢抓紧教育这条绳。于是,他们对层出不穷的教育理论照单全收,向种类纷杂的培训课程交出钱包,又读了无数教育鸡汤、买了成堆育儿书籍。

他们只能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不足资源,换成无止境的补习课、昂贵的乐器、不菲的夏令营以及名校的通知单。

慢慢地,家长们形成了“投入就能起到作用”的思维习惯。为了对孩子教育投入更多,挣钱养家的爸爸们变成了“影子父亲”,父爱缺失加剧亲子关系寡淡和夫妻关系失衡;心系教育的妈妈们拖着几乎全部家庭责任,在事业阶梯上爬得辛苦又内疚。

正如此前大火的一句话,“每个中产家庭里,都有一个缺位的爸爸,和一个焦躁的妈妈”。

我们自认为已经为了孩子倾尽全力,所以孩子理应尽唯一努力获得成功。高学历的中产家长即使不会像底层家长一样,对孩子苦口婆心“改变家庭命运”,可他们询问孩子成绩时热切的眼光、面对孩子不佳成绩时的失望神情,以及孩子表现不完美时父母自己都觉察不出的责备口吻,都会成为一层层无形的砝码,压得孩子喘不过气。

他们要求自己不断提升、怒力挣钱,要求孩子成绩拔尖、才艺出众、能力超群,名校分数只是底线,未来还要获得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长长的人生单子等着去完成。不过,我想说的是,父母要求自己和孩子进步一点没错,更值得担心的是要求过了度、压力超了限,不仅父母自己的私人时间被严重压缩,孩子也会因为过度关注而倍感沉重。

3

中产家庭的压力,抑郁问题的源头

底层家庭中挥之不去的压力,会对孩子的大脑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他们认知能力领先于、行为问题频出。

所以,与其说是“贫穷摧毁人的大脑”,更确切说是“贫穷通过压力摧毁人的智商和理智”,里面的危险因子主要是压力。

而中产家庭即使没有经济压力,但多种长短期目标叠加下的精神压力却一点挺大,这种压力不断侵蚀着彼此的精神世界。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Suniya S. Luthar多年研究,越来越多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罹患苦闷和焦虑症,他们出现酗酒吸烟、毒品滥用、饮食紊乱(暴食症&厌食症)、自残行为,以及偷窃、欺诈等违规行为的几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两倍。

尤其在青春期阶段,这些孩子的问题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可以说,这一代家庭富有、父母高知的年长孩子们,比过去的几代更为脆弱。

在调查中,这些出现问题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来自高学历高收入的白人双亲家庭。他们的目标都是国内寥寥可数的名校,平日的时间都被各种竞赛、训练和社交活动占据一空。父母则见缝插针地带孩子奔赴于五花八门的课外班,在车上吃饭小睡成了孩子的家常便饭。

一般来说,父母高学历、高收入、非单亲等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指标,以及父母高参与度下的兴趣爱好培训、社交锻炼等活动,都是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眼中,对孩子未来成就大为利好的因素。可为什么这些中产家庭手中的好牌,却会把孩子打成抑郁的问题少年呢?

这也是问题发现者Luthar教授心中的疑虑,通过她数十年对此问题的探究,答案显而易见——焦躁的中产父母施加的高度压力、对孩子的高要求,还有伴随而来的批评、责骂等负面反馈,也因为父母舍弃个人生活围着孩子一个人转,让他们感觉自己负担了过多的爱。

在Luthar教授的访谈中,一位高中生如实回答:“我得到了最佳最贵的SAT培训,所以我必须考到2300分以上;我的萨克斯风私教几乎每天都来,我也练得非常辛苦,所以我必须在乐队中获得第一乐手的位置,他们给我的关注已经到了我无法承受的程度”。

这些孩子从小享受最佳的教育资源,也就承担最高的成就期待,以及相应而来的最大程度压力。

我有一个朋友,在国内top大学top学院读书,是个性格活波、乐观向上的女孩子。她妈妈对教育非常上心,教育方式中严苛多于宽松,生活工作之余就几乎全是孩子。

而她爸爸则完全相同,家庭、工作之外还有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婚前爱好一项不落得坚持到有孩子以后,想到什么就去做,从不会思前想后。也许是深受爸爸的浪漫主义影响,这个姑娘的生活态度也很是豁达。

面对妈妈对教育的全身心投入,她曾在上大学前找妈妈严肃认真谈话:“妈妈,你真不能把我当作全部,因为以后你不会是我的全部,这并不公平”。

她无比感谢妈妈对自己的教育和付出,但也承受不住过多的爱带来的债务感。我想,她对妈妈说出的心声,也是很多中产家庭中的孩子想说的一句话。

过度教育,甚至到了失去自我生活的地步,实际上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总想全权料理孩子成年后的生活,其实也因为父母自己的控制欲。

我的朋友还有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爸爸带着玩,而很多从小备受父母压力的孩子们,就非常容易在刚进入初中阶段,也就是13岁时开始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因为从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长期目标,他们的大脑也慢慢开始形成抽象思维。

也正如所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能够感知到的一样,他们开始追求外界认同、有超强的自我意识,也更为关注身边的同龄人,并逐渐意识到社交圈中传导开来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

同时,父母此时的批评难会使孩子发展出负面的自我认同,并促使他们对自己要求过高,从此难以对自己满意。他们的情绪找不到宣泄口,就会出现抑郁先兆,或者以偷窃、欺骗等不良行为缓解精神压力。

重视教育的中产家长们,虽然会尽可能多陪伴孩子,也会注意对孩子宠溺相待,但这种积极举措,其实并无法将孩子承受的压力和批评一笔勾销。苛责的语言和不满的态度,就像实实在在的棍棒体罚一样,伤害孩子大脑,引发精神问题。

除此之外,忧虑的中产家长还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将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从青春期开始,很多从小生活衣食无忧的孩子就会慢慢意识到金钱的力量。从小目睹父母为自己买这买那,并要求自己考取名校、获得工作、换得物质,他们会渐渐相信,人生的终极幸福,就是一条通往金钱的单行线。

这些孩子明白,为了让自己成为和父母一样,或者超越父母的有钱人,就要先进入一所声望高的名校,再去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的简历光彩照人又好看。

所以他们会追逐一些看起来“很有用”的事情,拓展“很有用”的人脉,进入“很有用”的圈子,也就是成为国内外教授痛心疾首的“小巧玲珑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被父母期望和自我要求赶着往前跑,以至于常常忘了自己为什么而跑。

很多对文学、物理、艺术或考古有非凡兴趣的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可能都会因为与父母的分歧而产生矛盾,因为父母会认为,既然分数足够,为什么不去商学院、法学院这些出路更好的地方呢?兴趣是什么?上一代需要有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才能保证孩子追逐看起来“很无用”的兴趣同时,还能拥有还不错的生活水平。

当社会讨伐名校将学生培养成缺乏情怀的“精美利己主义者”时,家长其实也应该思考——当我们迫切希望孩子进入名校、成为人生赢家时,是不是也在潜移默化间传达了成人社会中功利的价值观呢?

4

结语

你可能会纳闷,我们为什么会在这篇文章中挑拨起家长的焦躁情绪,又不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呢?

这是因为我们发现,即使家长学历、财富、背景,以及他们为孩子设置的“全方位覆盖”的生活、学习情境都显得非常完善,但在家长的忧虑情绪和过度教养的作用下,这些项项占优的因素都将起不到任何作用。

教育这件事就是这样,不仅患寡,而且患多。社会经济地位高,已经是中产孩子手中的一张好牌,多项研究都有证据,中产家长能够利用财富、学历和资源为孩子设立一道屏障。这已经帮助中产孩子屏蔽了许多竞争者,但是如果家长持续以爱之名传达忧虑,并不断过于强调名校、地位、成就、成功,反而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比起庸碌,相信更多家长更不能接受孩子抑郁或者堕落。国外已经有很多中产以上家庭的孩子滥用大麻、频繁犯罪,而在中国,抑郁、焦虑、自我评价低、过于完美主义可能是中产孩子的通病。近几年出现的优秀孩子突然自杀事件中,不少看似完美的孩子,其实都成为了“完美”的受害者。

现在的孩子,就是未来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心理状态,都会深刻影响未来的教育、政治、经济领域的基本理念,我们谁都不希望他们强韧而不幸福。

父母为了孩子失去自我生活,也是实在得不偿失。总是为未来的事情担忧不已,只会占据父母自己大脑带宽,影响工作和生活;过于沉童的爱,也不会赢得太多孩子的好感,因为这些爱并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他们以漂亮的成绩单去回报。

当我们埋怨现在的独生子女自私又冷漠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当我们投入过多的爱并要求孩子也回报同等程度时,自私的到底是谁呢?

拥有个人生活、追求个人目标的父母,只会让孩子觉得挺酷。他们会在模仿父母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并学习父母的行为付诸努力,根本无需因为教育而放弃自己的娱乐爱好和事业目标。

这个社会中,互联网的兴起已经创造了无数全新的职业类型,斜杠青年的增加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路绝非一条单行线。

家长只要帮助孩子进入某个岔路口,确保他们经历了还不错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培养,他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亲子关系需要慢慢放手,母爱也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我们主创团队访谈了多名在今年考入清北的学生,当说起与父母的关系时,他们几乎绝大部分地告诉我们“父母基本不管我”、“他们基本不会干涉我的选择”,以及“他们不会给我强加什么目标”。

其实,并不是父母不管他们,而是他们的父母采取了“先紧后松”的教育方法。他们的童年中,父母都会非常尽心地轻柔陪伴、引导读书,并严格培养他们的兴趣、礼节、良好习惯和自律精神,在孩子懒惰、懈怠和行为不良时则立即修正;从初中开始,父母就会逐渐放手放权,将大事小情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这些共同点绝非偶然,假如我们的访谈是一次小型试验,即使样本量少,但结果已经初现端倪: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认知能力、非认知技能打好基础,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孩子形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即使他们在孩子青春期时管理合身,孩子也不会轻易走上歪路。

我们无法明确告知每一位家长如何才能不焦躁,也从不鼓励家长遵循“快乐教育”的理念,只是希望你们知道,有了孩子,就有了烦恼,这就是生活。

教育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力市场的走向风云莫测,从孩子很小时就忧虑太多,只会给自己添堵。房价既然高到了令部分中产绝望,那么绝望之后必然就会出现希望,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希望起于何处。

没准哪一天,机器人就可以取代部分医生、律师、教授,还会有更多更新的职业类型涌现于社会。我们不妨在静观其变的同时,也考虑可信,什么品质、能力才是未来世界的万金油,能让孩子经得起任何时局变化。

有了孩子,就有了烦忧。既然当初没征求孩子意见就生了他们,不如先安安心心享受在一起的时光,未来的世界交给孩子自己去闯。

链接:究竟怎样一封惜别信刷屏了中产家庭的朋友圈?

500万,你选择买学区房还是移民美国——

本文作者,中产阶级,北漂顺利典型,原本打算用500万为儿子购买北京西城区一套学区房,不料遭房东临时涨价30万,遂决定全家移民美国,这位爸爸也被亲切的称为“移民爸爸”。

临走前,写下《再见北京》这封离别信,中国中产家庭生活现状勾画出,一阵轩然大波顿时在中产阶层爆发开来。

再见北京

不要因为路途遥远就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几乎是打开word的同时,我想起了这句话。事实上,我全家的人生都将因为接下来的一次出发而颠覆——我们即将移民美国。

这是件大事,自打下了决定,每天晚上自己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因为紧张?不舍?抑或是面对新未知而充满紧张?其实我也说不清这种复杂的心绪,只知它来时快如电光火石,想叫走它却难如抽丝。今晚,我想安静地写下一些文字,送给准备睡觉的天天,也送给所有我的家人。在这个夜晚,窗外有星光璀璨动人,而我则坐在小屋的桌前幻想着美国的新生活,心弦颤抖。

梦想在上,现实在下

说起去美国,其实早在上中学时我便诞生了一个模糊不清的美国梦。那时在我家乡的小镇流行去碟店租碟看。我和几个发小在偏好上差异很大:他们喜欢星爷、华仔、发哥这三张香港名片,而我喜欢哈里森.福特和施瓦辛格。事实上,我喜欢的不仅是他俩,而是整个美国电影。在来北京前,我至少在小区门口的碟店租了超过1000张碟,其中80%都是美国大片。电影中大都市的繁华、人们思想的自由开放、科技的无比发达甚至自然风光的壮丽雄伟,都深深刻进我的脑海。

那时我想,也许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去到美国,看看这个大洋彼岸的奇妙国度,是否真像好莱坞电影中那般楚楚动人。 

随后便是大学,我以全县前10名的好成绩考到了北京一所顶级大学,学法律。来北京后,我的美国梦于我脑中从一个绝对抽象的概念,逐渐转化成为一个非常清晰具体的目标——去美国留学。然而,这个梦却在大学时被瓦解了:一方面我第一次看清去美国留学的真实开销:学费加生活费一年要几十万人民币;另一方面,老师告诉我们,法律是美国留学申请奖学金最难的专业,而且要通过比司法考试还要难的“LSAT”。

当是时,我的心是淬火的,坚持许久的梦发现压根遥不可及的感觉就好像那句话——在机场等一艘船。也正是那时,我第一次感觉梦想在上,现实在下,而你,是需要在下面脚踏实地去走人生路的。

不知是否因为没法去美国深造,我的法律学得越发没有斗志,毕业后自己在法院呆了半年,竟鬼使神差地辞掉了工作,转行做了广告。从一家10人的小公司打基础,1年、2年、3年……我用了10年时间在一家顶级的国际广告公司当了创意总监,如今也可以人模狗样的穿行在最低大上的写字楼中,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不仅如此,在这10年中我还买了一辆中等的SUV、在靠近5环的地方买了一套一居室的小公寓。最关键的,我找到了心爱的女人并和她创造了天天,取名天天就是希望他每一天都能茁壮成长、开心快乐。

事实上,今天的我过得还挺不错:工作顺利、家庭和睦、还能有规划地攒下一些零花钱。我有时依然会幻想带着老婆孩子移民美国,但艰难复杂的方式和昂贵的费用经常让我一经思考便放弃了。 

然而近些年来,中学时诞生的那个美国梦,却依然时常会出现在我脑中。只因尽管北京让我过上了还还不错的生活,但仍有很多时候让我不由烦躁、不由想逃离。我想起星爷《美人鱼》中的一句话:“当地球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的时候,你挣再多的钱也是死路一条!”——我觉得在北京乃至中国的野蛮发展就是这个状态,地沟油、注水肉、沾满农药的果蔬、处处曝光的食品加工厂,最严重的就是动不动爆表的PM2.5,我时常怀疑是不是真的应该换个更加“原生态”的国家生活。每每上班堵半个小时还没出小区、抑或排了20分钟队仍没等到餐位之时,移民美国的想法都会跃然心头。

想不到最终点燃我、让我坚强决定迈出这一步的,竟是因为给儿子选的学区房。在去银行办理购房的前1天,我给中介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房子不要了,他问那孩子不念这里的学校了?我说对,不念了,我们去美国念。

在学区房面前我选择移民美国

对,去美国念!决定全家移民,有两个有价值催化剂。第一,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认为移民是属于那些千万富翁的游戏,没有雄厚的资产,移民就像蛤蟆想吃天鹅肉。不仅如此,移民还很麻烦,我有个很早以前一起玩耍的伙伴,为了在美国留下来受尽了委屈与折磨,最后依然被遣送回国,折腾了8年浪费了自己最好的年华,回国后见我第一面上来就说:“我真想不明白,8年前自己去美国到底为了什么!”

但最近1年我却发现,移民似乎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如今投资移民绝对是中产阶级的上乘之选。就在前不久,在世贸天阶那边一家全国很有名气的移民公司推出了一个很不错的投资移民项目——翻修时代广场百老汇皇宫大剧院,这个项目连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都出来做了背书,费用仅为50万美元。50万美元!全家都能移民美国,之后这笔钱还全额返还。这就好比投了一个很好的项目,资金没有任何风险,还能有点收益,最后全家都拿到了美国绿卡。

和那里的工作人员聊完,我的内心是激情澎湃的,很有价值的原因是这家公司是将美国EB-5引入中国的第一机构,这个女老板更有“美国EB5第一人”的称号,拥有着最多的成功案例并保持着100%通过率的纪录。正因为这家公司的专业和靠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他们的信赖,而这个重修时代广场皇宫大剧院的项目也终究成为了我带领全家移民美国的最终选择。

第二,我和孩子妈看了许久的学区房,房东竟趁火打劫、临时涨价。房子在西城一个老街、周围电线杆和电线密集到足可以栖息一整排信天翁,临近30年的房龄让整栋楼看起来就像邻居90岁的爷爷一样稚嫩,64平500万的房价……总之,花大几百万还要背贷款换这样一套小学区房,真是操蛋到不行。

说来也巧,当我们终于决定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买下这套破房子时,房东竟然临时涨价30万,原因是有两外一个买家也十分中意这套房,房东放话加价30万,谁出就卖给谁。

所以,索性去他妈的!这30万,加没了我买房子的想法,也加定了我全家移民美国的决心。那一刻,所有埋藏20年的美国梦,就像礼花一样在我心中盛开,所有对如今生活的不忿也一并让这礼花打散,我觉得把钱投资在修建百老汇的皇宫大剧院上,远比买个破逼学区房要明智太多。长期以来我们对移民的看法总是不由带着距离感,将其理解为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所以宁肯将大几百万的房子当做奋斗目标,也不会想着也许哪天可以换个地方更好地去生活。

实际上并非如此,如今300万人民币,不算少,也不算多,能在北京付学区房的首付,也绝对可以让你带着老婆孩子全家移民。怎么选?思考的事就留给您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

移民唯一的问题就是能否适应生活,关于这点,我一个在三藩市发展的发小是这样描述的:刚上来会不适应,就像你从咱们的小山村到北京来也是不适应的一样,但适应期过了便会慢慢融入新社会,就像我慢慢觉得很多美国食物也不是那么难以下咽了,慢慢喜欢在社交网站上寻找和自己相同的群体,慢慢不再非法下载音乐、乐意为自己喜欢的歌付钱,更加尊重文化产权。

最关键的,他告诉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个新环境的抱怨少了,开始把这里当成了家,另外他变得更热爱生活了,生活也没有因此变得更糟。

那个哥们自打我几年前第一次提移民时便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要考虑上一代,也是下一代? 

关于上一代,倘若父母不跟着一起移民,和“自己安家北上广,父母远在老家,一年团圆一次”有何区别?在中国,有些父母已经很西化,他们一早就知道无论你如何都不能依赖你、捆绑你,你会找到陪伴你一辈子的那个人,而他们必须互相陪伴到底。对于这样的父母你会比较顺畅。

倘若你要把父母一同接走,重点便在于父母的接纳度。如果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完成过从农村到小城市或是小城市到大城市的移民,那环境的变更对他们而言则根本不算什么。我们在移民问题中提到的诸多不便,其实在人类强横的适应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例如你说言语不通,其实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这样的华人区是大相径庭的,周边都是华人和中餐馆。我很放心父母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你知道吗?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区超市,货架上是满满的阿香婆和老干妈,想买个进口烤肉酱还要去到隔壁。

关于这一点,推荐大家看看李安导演早期的一部电影《推手》,讲的就是儿媳妇把父亲接到了美国的生活。何况片中这位媳妇还是个外国媳妇,语言更没通了。老人在国外也能很好地生活,这事能否行得通靠的是子女的帮助和耐心引导。

一个生动的例子,我表哥现在在澳大利亚,二姨退休后开始学英语,虽然学得七零八落,但她很享受学英语的过程,听她给英语班的“同学”打电话,相互称呼都是“喂,Mr. Guan?我是Mrs. Wang!”的,十分快乐。去年二姨和二姨夫去美国探亲,开始只申了三个月,后来延长到半年,回来之后都表示没待够,今年马上又要飞过去。

如果老人喜欢那边的环境,语言障碍、周围没有亲戚这些都不是问题的。

至于下一代,我想问一下我只有6岁的孩子:天天,你理不理解一个城市3000万人口什么概念?理不理解全年将近1000万人参加高考又是什么概念?北京每年差不多减少100所小学,却有着将近20万的学生等待入学。上了小学,你有没有信心脱颖而出考上四中、人大附那样顶级的中学?就算上了重点中学,高考差一分便会差出一操场的竞争者,你是否可以保证超高的实时性率进入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多少孩子的天性与创造力尚且不谈,这种压根看不到希望的竞争压力就连我们做父母的,都很难有可以乐观的信心。“我们不做第一,做第一阵营就可以”在中国“凡进必考”的制度下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你不是佼佼者,就会有其它佼佼者踩着你往上爬。

而这一切,都因为中国有太多、太多的竞争者,等你毕业后,无论你上班、做生意、无论你搞研究还是玩艺术,有太多太多颠覆你想象的强横同伴会让你生活得无比辛苦。而且辛苦了很久你还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到任何应有的回报。

爸爸今天的选择,不是在中国成长不好,而是为了让你可以在成长的路上少一些幸苦,多保留一些自己的特点、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等你长大成人,你也可以多一份选择,看你更喜欢在哪个国家发展,在哪个环境生活。

关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觉得哪一边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适应,哪一边需要你亲手安排。在这个问题上,我愿意放手我老于世故的父母、而引导我的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美丽的洛杉矶、飞往梦中的美利坚!”此刻已凌晨1点47,北京的夜幽深宁静,却静不下我心中永腾不止、奔流不息的激动之情。实不相瞒,最近每天夜里我都会梦到美丽的新生活:那里的城市一点也不拥挤;那里的房子宽大漂亮;那里的街道可以随便开到80迈;那里的孩子可以不上补习班去打棒球;那里的假期不用抢机票;那里的海滩水清沙白、椰林树影。

不要因为路途遥远,就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尽管这一步一旦迈出我整个家庭的人生路都会改变,我依然坚定不移的选择前行,只为给我的家人更好的生活。再过没多久,天天就要到喜欢看电影的年纪了,除了好莱坞、梦工厂那些大片,我一定会告诉他发哥、星爷、华仔的电影同样精彩无比,我还会和他一起温习一遍《阳光灿烂的日子》,告诉他这就是老北京,这座你出生的城市曾承载了爸爸愿为之奋斗一生的梦。

再见北京,再见曾让我热血激越的大都市,再见这个让我组建家庭、改变人生的地方。

再见面北京,我挥一挥衣袖,能否带走所有的云彩?

1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中产父母的烦忧恐怕最多,虽然我绝对承认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一份绝佳礼物,但也并不代表我们每个人都能消受这份礼物带来的所有变化。尽管现在很多爸爸都会参与育儿,但当婴儿还并不大的时候,妈妈做的事一定是远远多于爸爸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半份地中海沙拉这么多……餐前面包最爱的是酸酸的橄榄醬……这次尝试的鸡肉菠菜馄炖也没有想象中腻……是一道非常温润的主食……真心比食堂好吃到不知哪里去了……大概我就
  • 那一瞬间,张全民开始唾弃自己曾经卑劣的行为,并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重量。梁晓声在《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写道:“一个人也罢,一个民族也罢,一个国家也罢,倘若没有
  • (云南发布)【#严禁擅自进入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开展徒步登山等活动#】8月8日,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通知:为进一步加强苍山的保护和管理,规范苍山入山人
  • 【窦唯研究】音乐的表情是极为丰富而细腻的,窦唯在《山河水》时己经开始模糊化歌词的功能与内涵,代之以音乐性的表达,不同的节奏旋律音色以及中西各种乐器和音效釆样在窦
  • 英菲尼迪QX60 2.5T Hybrid拥有很灵活的座椅结构,能轻松将它们放倒,跟其他同级别SUV更厉害的是,放倒后的座椅平坦如床,使我想起MPV车型。英菲尼迪
  • 8月17日0-24时,全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轻型)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均在长春市,以上人员入境后严格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措施,无省内自行活
  • (很难深交,除非你能忍受intp,什么都讲逻辑,不安慰人)从普通朋友的角度来看,intp的人气还不错。了解intp和亲密的朋友就少了,intp自身性格的原因,真
  • 戳链接直达:《代号221核基地的生活电炉》记得80年代,我们全家在二二一厂时,由于221有自己的发电厂,由于是特别重要的军工单位,用电十分的便宜,每家每户都要用
  • 王康亮指出这次会议,主要是对“五查五转五提升”作风整顿再部署、再安排、再推动,组织动员全县上下深入查摆作风建设突出问题,找不足、抓整改,打紧板、鼓干劲,给某些单
  • ♯初投稿 ♯う〜すたぐらむ#时代少年团[超话]#我想大抵是快要追上排名了,横竖坐不住,摊开聊天列表一看,歪歪扭扭每个人都发着给《绝配》投票。#今日贴纸打卡#
  • 刘宇宁帅气,爱你如初往后余生,不负流年深话浅说,纸短情长愿树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会遇见最好的自己ʚ 摩登兄弟刘宇宁 ɞ━━━━━━━❀。✿°@摩登兄弟刘
  •     “陈警官怎么用这样的眼神看我,你这样我会觉得你是被我迷的移不开眼了。”    顾魏看了他一眼觉得这人说话还挺有意思,“放心吧,死不了,出血量不大。
  • 并且它采用了和翼龙-1D无人机类似的气动布局,升阻比更大。翼龙-1D无人机与基础型号相比,增加了两个挂架,载弹量更大。
  • D63#早啊,欢迎来看我的日常~# 1.九英自制®厚芝麻鸡蛋饼2.公司全员酿皮日ξ( ✿>◡❛)3.我尽力了,这个吸管真的吸不上来[摊手]4.舅舅和同事自己种的
  • 或许我妈的心里建设没有我那么强大,她也在崩溃之中,将大夫对她说的话一股脑全都跟我说了,我倒要看看我能够活几年 ,是不是就像大夫说的一样没救了,从前我也不信命 但
  • #全国消防宣传月##几秒没看住孩子的后果# 【避免家中意外伤害 为孩子排除这几样!#全国消防宣传月##几秒没看住孩子的后果# 【避免家中意外伤害 为孩子排除这几
  • 很多糟糕的事,有可能突然就发生了,对于我这种心态不好的人,总会第一时间无法接受,郁闷,所以经常这个时候我会愿意选择花钱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虽然这个世界处处和钱
  • 能让你回到原点的只有死亡和时间,希望大家身体健康,感受当下,活在当下,peace and love。也许你感觉自己与周遭格格不入,但正是那些你一个人度过的时光,
  • 敞开心扉,把茶的快乐和美好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期许在岁月的打磨下,活得朴素高贵,过得简单优雅。 一碗润精神,涤倦怠,见悠闲,叙友情,泛起生活中的美好涟漪。
  • 其配料可谓超级实在,肉质是非常新鲜的赶脚,蔬菜搭配也是很丰富,清油汤底清爽而不刺激,整体口味还是很ok的~同款的还有自嗨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换着吃~16、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