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朋友聊天,得到一个共识:知识经济市场,即将面临一个拐点。下半年,会有一波洗牌,大量的课程和平台将会慢慢衰落。


我很赞同。因为不久之前,我自己才发过朋友圈,感慨道:课程太多,学员都不够用了。


这很有意思,也很无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许多做知识经济的导师和平台,其实秉承的,都是流量思维。


什么是流量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多:制作更多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获取更多的营收。


然后呢?继续做新的内容,做推广,吸引粉丝,获取更多的转化和购买。就像割韭菜一样,隔了一茬,再长一茬。市场这么大,光是赚第一波用户的钱,就足以养活一个平台了。


至于粘性、复购、口碑、评价……这些因素,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这本来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只要质量有保障,就是有价值的。但是流量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





一、多往往意味着不够好


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绝大多数时候,多,往往就意味着不够好。为什么呢?


非常简单,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需要极高成本的。那么,对很多人来说,与其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制作真正优质的内容,不如把精力放在包装上 —— 反正绝大多数用户都是首次购买,他们接触到的,无非是包装而已。


这就是碎片化时代的一大恶果:易于触及,易于收集,易于传播的东西,必然注定了它是欠缺深度的。


许多文章,喜欢用30种XXXX的技巧、40个XXXX的方法、50种XXXX的应用这种模式来起标题,往往效果都特别好。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讲了这么多知识点,一篇顶十篇,好顶赞,果断收藏了!


但是读得多了,你会发现,这样的文章,讲的往往是大同小异的东西,并且,相当之肤浅。


我听过一些写作课程,讲的是什么呢?取标题的若干个套路(所有文案入门书的基础内容),不同平台需求什么样的文章(自己去看看不就行了吗?),如何调动受众情绪(不累吗?),诸如此类。


而如何真正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如何给受众提供价值,如何遣词用字、安排结构,如何深入浅出,传达尽可能多的内容 —— 一律欠奉。


因为这些没法立刻让人听懂,更没法让人觉得:哇,好棒,真厉害!


还有一些新媒体运营课程,讲的内容,基本也是入行3个月,就能够学到的东西。但问题是,收听的大多数是业余人士,他们不具备相关知识,去判断这些内容的价值,因为他们都处于认知盲区之中。


一方面,越深入的内容,篇幅就会越长。同样的时长里,能塞进去的新东西,就会变得更少;


另一方面,讲得越复杂,对于读者来说,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脑力成本就会越高,愿意看完和传播的人也就会更少。


再者,大众的需求往往都是不同的。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教程,只讲一个知识点,那么,就只能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它就不具备任何价值和传播性。


所以,为了尽可能满足不同口味、需求的受众,大家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就是把话说得更浅显,把选题定得更大众化,把内容包装得更吸引人。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传播。这就是这个市场的现状。


二、与众不同的东西很少很少


现在,几乎每个平台都在做课程,都在邀请大量的讲师。但讲的东西呢?要么大同小异,都是行业基础入门款;要么,都是网上能免费找到的内容,只要你善用 Google,其实都可以获得。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东西,很少很少。


最简单快捷的做法是什么?就是用简短的篇幅,介绍大量的概念,不断地给予受众新鲜刺激,让受众始终沉浸在一种获得新知识的喜悦之中。


这样,受众喜欢,因为简单、不费脑,易于接受,又有一种学到东西的感觉。讲师也喜欢,因为出货快,半天就能搞定。


但这些概念,学到之后,它们的原理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如何使用?使用过程中遇到障碍,如何获得反馈?如何知道自己用得对不对?


对不起,这些不在服务范围内。其实,大量的所谓概念,都是被包装出来,易于传播的名词罢了。


真正需要去思考、去掌握的,是它们背后的共性,也即是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的底层逻辑和基本原理。



优秀的人才,都是举一反三,一窍通而百窍晓。如果没有往深处扎根,去真正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学会再多的概念,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只是知道,但并不具备知识。


高中的时候,我热衷于读各种科普文章,读完了整套整套的物理科普书。后来上了大学,有一次,跟一位学结构的朋友聊天,谈到某个物理名词,我立刻说:喔,我知道啊。


朋友很惊诧(后来我才知道,这在他们专业里面,是非常难的内容),问我:你什么时候学的?怎么这么厉害?我这边有道题,你能帮我看看吗?


我连忙回应:啊,我只是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可不会做题。朋友说的下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他说:哦,所以你只是 figure out,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嘛。


这句话令我思考了很久。


读了那么多科普书,我除了知道这些概念的含义之外,对于它们,我真正了解些什么呢?用索绪尔的话来说,我只是知道能指,但并不知道所指。那么,它们对我的意义又在哪里?我又从何得知它们是正确的?我如何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所以,后来学心理学的时候,就自己啃了原版的教材和论文。比起畅销书,阅读的难度大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但只有亲眼去看到这些知识,被产出、修改、完善的过程,才能真正对它们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同样,对于实践技能来说,没有真正去实践过,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指导和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是无法真正说自己学到东西的。

这也是目前知识经济市场最大的缺陷,能够给予不断演练、互动、反馈、实操和指导的产品,凤毛麟角。


三、知道做中学是多么重要


但凡对学习和认知心理学有一点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做中学是多么重要。甚至,只是做测验,即使做错了,也能有效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我自己在讲课中,也有这种体会:很多时候,单向的传播,其实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有听众能问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打开我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强化所讲的内容。效果会好很多。


这是课程产品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受众的问题。许多人缺乏这个意识。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不断获取新鲜事物的刺激,不断地了解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受众角度的流量思维,一种认为自己获取更多的信息流量,就能拥有更多知识的流量思维。


但是,这并不是学习,而是在满足学习的焦虑。信息并不等于知识。信息要转化为知识,起码需要经过三个步骤:收集,储存和内化。


大多数课程和受众,其实只处于第一个步骤。很多听过的内容,如果不经过思考,整理,应用,反馈,过几天就会抛诸脑后,更别说真正去理解和应用了。


这就像资料囤积症一样。买了大量的书,下了大量的资料,但却一页都没有翻过。仅仅是把它们摆在那里,用来让自己感到充实,提供一种心理安慰。很多人购买知识产品,其实,也是一样的。


本质上,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不断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加进新的东西。


不经历这个步骤,是无从谈论学习的。只有把知识锲入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用它来指导实践,实现内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那么,对于想钻研某个领域的人来说,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学到东西呢?这三点,也许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1. 找到一位教练


不要迷信超强阵容、大咖云集。记住多就意味着不够精。任何时候,我们需要的,都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找到一位你足够信任、足够优秀的前辈,跟着他走,向他学习、讨教、模仿,效果远远大于听100位导师给你讲一节课。


一个优秀的教练,他会有一整套自己的体系,他的行为,思维,言论,观点,都是源于自己的体系,并且形成一个自洽的闭环逻辑。


所以,对于向我咨询的职场新人,我都会给予一个建议:在你公司里面,找到一个你认为足够优秀的人 —— 可以是上级,也可以是前辈 —— 向他看齐。不断从各方面去检视自己和他的差别。


尝试着去观察和学习他的体系,了解他的思维模式,并试着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这是最有效的路径。


2.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体系,那么,无论听了多少位大咖的课程,你都只是在照搬别人的东西,对你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只有当你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面对大量的方法、模型、技巧,你才能去芜存菁,找到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把它纳入自己的体系里。


这个过程,我把它叫做为我所用。读过我文章的朋友,都会知道,我极其重视知识体系和为我所用。


如果没有自己的体系,盲目地去积攒几G、几十G的内容,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缺乏一个将这些零散信息组织起来的图景。你只会复述别人的话,但并不真正理解。


但一旦持着为我所用的思维,哪怕只是一句话,一场讨论,都有可能在瞬间,点燃你思维的火花,让你瞬时找到灵感。


这也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认知升级—— 所有的碎片材料,在那一瞬间被组织到了一起,形成全新的逻辑链。你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获得一个质的飞跃。


3. 注重实践、反馈、互动和输出


掌握一项技能,或者一个知识点,最核心的,永远是能不能使用它。如果是一个抽象概念,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教给别人。


如果是一个实践技巧,就在工作中创造机会去应用。


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检视自己的操作和思维,发现任何不足之处,记下来,再去反复地检查和优化。


记住 PDCA 循环。先做好规划(Plan),再去行动(Do)。在行动中发现问题(Check),再去解决问题,优化流程(Action)。


衡量你社会价值的,不是你懂得多少东西,而是你创造了多少东西。同样,衡量你学习成果的,不是你输入了多少,而是你输出了多少。用输出倒逼输入,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又说:“这个罗盘已经传承六代人了,从清朝到现在,有百年的历史,我一直都不舍得拿出来,怕不小心磕着了,都是供奉在卧室里,每次看着罗盘就好像师父就在身边,给了自己
  • 26岁的你生日快乐!@努力努力再努力x听闻,张氏有一公子,温润如玉。只身打马城外来寂寥一眼刻心中似四月一抹春红如七月一轮艳阳比十月一枝满穗胜元月一袭新衣陌上花开
  • 从去年开始,作为福州大学城所在地,闽侯县实施“一院校一专班”服务机制,抽调44名干部组成22个专班,常驻高校点对点服务,及时沟通协调解决院校发展中的困难,发现合
  • 欢迎来建言,戳链接留下宝贵意见→【2022年我向总理说句话】中国政府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光明网等22家网络平台,以及各地区、相关部门政府网站开展2
  • 过早恋爱因为不懂得爱,就糟蹋了爱;过迟恋爱则会影响爱的纯度。过早恋爱因为不懂得爱,就糟蹋了爱;过迟恋爱则会影响爱的纯度。
  • 陪伴派派从17岁到19岁,看着在舞台上哭鼻子眼睛红红的小白兔到现在依然充满真诚和谦卑但是学会隐忍情绪的你,回想刚开始说中文结结巴巴到现在全中文对答如流偶尔还会语
  • wcn(应该是小学的)完全三分钟热度跟风玩这个游戏,又跟风来用西瓜条子搞咯噔(不爱了)文学……本来就是如果对一个游戏无感了卸载就行了,还发个视频不就是膈应人吗?
  •     明珠看了之后还有些生气的说:“你才不是花瓶!    milly闻声挑眉看向江小白,然后淡淡笑了,“我看过你在剧组里的视频,很不错,与我们这期的封面风格很
  • 威塑抽脂专家徐鹤然 【DR.CICI专业吸脂医院】 有多少小仙女和这位成都的宝贝一样,身上的肉全都长错了地方,腰腹和大腿脂肪堆积,胸却一直“平平无奇”的
  • 至于龙井茶的价高,程淯也是数语道破,“龙井茶之色香味,人力不能仿造,乃出天然”“名既远播,价遂有增而无减,视他地之产,其利五倍”“乃荒山弥望,仅三三五五,偃
  • #CarPlay汽车潮流音乐榜[超话]# 打榜候选歌曲 打榜公司:索尼音乐国际部 天后麦莉赛勒斯胞妹,才华横溢声线完美,并有2020格莱美最佳新人提名肯定!
  • #肖战[超话]#肖战世间情动,不过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铛啷响。#肖战玉骨遥#xz#肖战时影#❤️肖战最帅,肖战演技好 你是盛开在沿途漫山遍野的温柔,一定要站
  • 《镇魂》 第五遍了,目前看了不到一半, 回过头去截图[思考][思考] 依然有很多弹幕, 但是,还是很感动于18年那个时候的啊, 这部剧18年初看时是我第一次开弹
  • #夏之光[超话]#喊着上戏编舞第二的牛气东西就他妈会下个腰,扭动臀部的模样贵妇逛街也没你这么骚,泫然欲泣人间黛玉别哭唧唧得双眼皮掉,又浪又贱的大岛拳王知不知道自
  • 。。
  • 你被安稳地爱着呢,应该有做任何事的勇气。你被安稳地爱着呢,应该有做任何事的勇气。
  • 在大学校园里,创新创业是极受重视的项目,在参加此类竞赛的过程中,自己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满“新”欢喜遇见你,青通和你一见“青新”福建师大青年融媒体中心青年通讯社—
  • 而这一次,内心有个声音很确定的告诉我,可以有另一条路径的,并且那条路很轻松[抱抱]想到这里,我知道这就是我的人生。❤❤我从开始就非常在意我文字的导向问题我不愿意
  • 3月4日,12:00由金岳小区乘出租车抵达二道街夜市;12:24在二道街蜜雪冰城就餐;14:45-17:55在万达商场铭尚美妆店、九锅一堂店、味好美蛋糕店活动;
  • ‍‍‍不得不说 J 真是一位有想法的摄影师,在合作过程中迸发出了更多崭新的灵感;而文先森对拥有魔都刘昊然之称的 小哥哥早就如雷贯耳,见了真人才发现,一点都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