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舒兴阿(?-1858),赫舍里氏,满洲正蓝旗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待郎、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盛京兵部侍郎、管理宗室觉罗官学事务、总管内务府大臣、伊犁参赞大臣、伊犁将军、和阗办事大臣、阿克苏办事大臣、户部左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陕甘总督。

舒兴阿(?-1858),赫舍里氏,满洲正蓝旗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待郎、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盛京兵部侍郎、管理宗室觉罗官学事务、总管内务府大臣、伊犁参赞大臣、伊犁将军、和阗办事大臣、阿克苏办事大臣、户部左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陕甘总督。

(转)嘉庆是一位节俭的皇帝,对瓷器烧造的兴趣不大,自嘉庆十六年起,就停烧了大运瓷器。道光即位时,景德镇御窑厂已停烧大运瓷器将近十年。道光元年,随着宫廷用瓷更换年款的需要, 大运瓷器又恢复了烧造,按照嘉庆四年的标准,每年用银以5000两为度。直至道光二十八年,始将每年制瓷用银减少为2000两,由此道光大运瓷器的数量大为减少,娇黄瓷器和御茶膳房等用瓷也不再单列,全部融入普通大运瓷器烧造和奏报。
道光一朝30年,几乎每年御窑厂烧造瓷器的数量都有记载。据清宫档案中所存总管内务府历年呈报督陶官报销瓷务费用情况的奏折统计,道光年间总共制坯大约51万件,其中烧坏破损大约10万件,解京的上色瓷器和次色娇黄瓷器大约16万件,就地(景德镇)变卖的次色圆器和琢器大约25万件。这就是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大运和传办瓷器的总数量,其中绝大部分是大运瓷器。
我们虽然得见道光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每年烧造瓷器的总数,但遗存至今的完整的报销册档,仅见两份。一份是道光二十八年督陶官士魁呈进皇帝的《制造圆琢瓷器呈样黄册》,列举了大运琢器14项,大运圆器65项(道光二十七年尚有广储司瓷库札复九江关监督关于减成烧造瓷器事,实为道光二十八年烧造圆器的依据,清单内容相同)。道光皇帝在这份册档上勾除了16项圆器,并朱批:“勾除者十六项自本年永停烧造,此册发往九江关监督衙门作为交代。”另一份是道光二十九年大运和传办瓷器烧造的《工料细册》,共计大运琢器8项,大运圆器49项,实际即道光勾除14项大运圆器后的烧造情况,同时大运琢器也有所调整。
另有涉及大运瓷器部分名目的清单四份。第一份是《广储司瓷库知会九江关监督烧造道光二年大运瓷器事》,内将大运琢器减烧为29项100件,并将道光元年传办的御茶房、御膳房、寿康宫等用瓷按年随大运瓷器烧造。第二份是道光十年《广储司瓷库咨行九江关监督减烧五彩、改烧花样呈进事》,内列50种“大运瓷器内红地五彩艳色者”减成烧造,并增烧14种圆器。第三份是道光二十二年大运琢器和传办瓷器的《工料细册》,内计大运琢器29项(该《工料细册》中列31项,其中2项为斗彩半成品,实际品种计29项),名目同道光二年。最后一份是九江关监督图璧的《呈缴道光二十六年分大运内娇黄次色单》,内计大运并御茶膳房次色娇黄圆器51项。
这些档案是我们现在研究道光大运瓷器名目的主要依据:
由上述统计可知,道光大运琢器自道光元年的37项、至二年的29项、至二十五年的14项、至二十九年的8项,其名目逐年递减情况是完全清晰的。而大运圆器则仅道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有完整的名目清单。其中道光二十九年的《工料细册》,详细列举了8项大运琢器、49项大运圆器的尺寸、烧造数量、烧造工序和成本,为道光大运瓷器的名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咸丰以后直至清朝覆灭,大运瓷器的烧造基本都是在道光二十九年的基础上作细微的调整。因此道光二十九年大运瓷器的名物研究,既是开启清晚期大运瓷器研究的钥匙,也是回溯研究道光乃至乾嘉大运瓷器的依据,其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
按照这一概念的理解,清代御窑大运瓷器的烧造应始于康熙二十年,即后来所谓的臧窑。据雍正十年《江西通志》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二月内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价值,陆续进呈。”另据年希尧雍正五年三月的奏折:“臣查(康熙)十九年烧造瓷器,至二十五年工竣,已逾五载之久,而烧成瓷器共得一十五万二千余件。”(本文清宫档案均引自铁源、李国荣《清宫瓷器档案全集》,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年)臧窑每年烧成瓷器应在3万件左右,陆续解京进呈,算是名副其实的“大运”了。
臧窑之后,康熙一朝再无明确的大规模御窑烧造记载。直至雍正五年,始正式恢复景德镇御窑厂的年例烧造,由年希尧任督陶官,是为年窑。唐英后来在《陶成纪事》中回忆:“每岁秋冬二季,雇觅船只夫役,解送圆琢器皿六百余箱。岁例盘、碗、盅、碟等上色圆器,由二、三寸口面以及三、四尺口面者一万六七千件。其选落之次色尚有六、七万件不等,一并装桶解京赏用。其瓶、罍、尊、彝等上色琢器,由三、四寸高以及三、四尺高大者,亦岁例二千余件。尚有选落次色二、三千件不等,一并装桶解京,以备赏用。”这数量庞大的解京瓷器中,绝大部分是大运瓷器,雍正时期大运瓷器的烧造及解运已经步入常态化。
但是直至乾隆初期,御窑厂瓷器烧造的奏销制度仍未形成常例。乾隆六年五月,皇帝在批复唐英的奏章中颇有责怪:“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且汝从未奏销。旨到可将雍正十、十一、二、三等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一一查明,造册奏闻备查。”唐英虽然根据乾隆的旨意马上对相关年份的烧瓷用银情况予以奏报,然而直至乾隆十二年唐英编写的《制造瓷器则例章程》付诸实施,问题才得到根本解决。
https://t.cn/A6MKgF8b

道光一朝30年,几乎每年御窑厂烧造瓷器的数量都有记载。据清宫档案中所存总管内务府历年呈报督陶官报销瓷务费用情况的奏折统计,道光年间总共制坯大约51万件,其中烧坏破损大约10万件,解京的上色瓷器和次色娇黄瓷器大约16万件,就地(景德镇)变卖的次色圆器和琢器大约25万件。这就是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大运和传办瓷器的总数量,其中绝大部分是大运瓷器。
我们虽然得见道光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每年烧造瓷器的总数,但遗存至今的完整的报销册档,仅见两份。一份是道光二十八年督陶官士魁呈进皇帝的《制造圆琢瓷器呈样黄册》,列举了大运琢器14项,大运圆器65项(道光二十七年尚有广储司瓷库札复九江关监督关于减成烧造瓷器事,实为道光二十八年烧造圆器的依据,清单内容相同)。道光皇帝在这份册档上勾除了16项圆器,并朱批:“勾除者十六项自本年永停烧造,此册发往九江关监督衙门作为交代。”另一份是道光二十九年大运和传办瓷器烧造的《工料细册》,共计大运琢器8项,大运圆器49项,实际即道光勾除14项大运圆器后的烧造情况,同时大运琢器也有所调整。
另有涉及大运瓷器部分名目的清单四份。第一份是《广储司瓷库知会九江关监督烧造道光二年大运瓷器事》,内将大运琢器减烧为29项100件,并将道光元年传办的御茶房、御膳房、寿康宫等用瓷按年随大运瓷器烧造。第二份是道光十年《广储司瓷库咨行九江关监督减烧五彩、改烧花样呈进事》,内列50种“大运瓷器内红地五彩艳色者”减成烧造,并增烧14种圆器。第三份是道光二十二年大运琢器和传办瓷器的《工料细册》,内计大运琢器29项(该《工料细册》中列31项,其中2项为斗彩半成品,实际品种计29项),名目同道光二年。最后一份是九江关监督图璧的《呈缴道光二十六年分大运内娇黄次色单》,内计大运并御茶膳房次色娇黄圆器51项。
这些档案是我们现在研究道光大运瓷器名目的主要依据:
由上述统计可知,道光大运琢器自道光元年的37项、至二年的29项、至二十五年的14项、至二十九年的8项,其名目逐年递减情况是完全清晰的。而大运圆器则仅道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有完整的名目清单。其中道光二十九年的《工料细册》,详细列举了8项大运琢器、49项大运圆器的尺寸、烧造数量、烧造工序和成本,为道光大运瓷器的名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咸丰以后直至清朝覆灭,大运瓷器的烧造基本都是在道光二十九年的基础上作细微的调整。因此道光二十九年大运瓷器的名物研究,既是开启清晚期大运瓷器研究的钥匙,也是回溯研究道光乃至乾嘉大运瓷器的依据,其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
按照这一概念的理解,清代御窑大运瓷器的烧造应始于康熙二十年,即后来所谓的臧窑。据雍正十年《江西通志》载:“康熙十九年九月内,奉旨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于二十年二月内驻厂督造。每制成之器,实估价值,陆续进呈。”另据年希尧雍正五年三月的奏折:“臣查(康熙)十九年烧造瓷器,至二十五年工竣,已逾五载之久,而烧成瓷器共得一十五万二千余件。”(本文清宫档案均引自铁源、李国荣《清宫瓷器档案全集》,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年)臧窑每年烧成瓷器应在3万件左右,陆续解京进呈,算是名副其实的“大运”了。
臧窑之后,康熙一朝再无明确的大规模御窑烧造记载。直至雍正五年,始正式恢复景德镇御窑厂的年例烧造,由年希尧任督陶官,是为年窑。唐英后来在《陶成纪事》中回忆:“每岁秋冬二季,雇觅船只夫役,解送圆琢器皿六百余箱。岁例盘、碗、盅、碟等上色圆器,由二、三寸口面以及三、四尺口面者一万六七千件。其选落之次色尚有六、七万件不等,一并装桶解京赏用。其瓶、罍、尊、彝等上色琢器,由三、四寸高以及三、四尺高大者,亦岁例二千余件。尚有选落次色二、三千件不等,一并装桶解京,以备赏用。”这数量庞大的解京瓷器中,绝大部分是大运瓷器,雍正时期大运瓷器的烧造及解运已经步入常态化。
但是直至乾隆初期,御窑厂瓷器烧造的奏销制度仍未形成常例。乾隆六年五月,皇帝在批复唐英的奏章中颇有责怪:“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且汝从未奏销。旨到可将雍正十、十一、二、三等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一一查明,造册奏闻备查。”唐英虽然根据乾隆的旨意马上对相关年份的烧瓷用银情况予以奏报,然而直至乾隆十二年唐英编写的《制造瓷器则例章程》付诸实施,问题才得到根本解决。
https://t.cn/A6MKgF8b

295年前的今天即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初五日允禩死於幽所。
康熙帝的皇八子廉親王允禩的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日,庶妃衛氏即後來的良妃生下了允禩,初排行為第十六子,後來排行為皇八子。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
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以謀奪儲位被削爵,同年十二月賜還貝勒,但仍繫於暢春園側。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停給爵俸,康熙五十五年九月以病釋,令還家,給俸如故。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卻又無可奈何。雍正帝即位後,命其總理事務,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冊封為和碩廉親王。雍正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以後又授理藩院尚書。雍正三年二月罷總理事務。雍正四年正月嚴旨歷數罪狀,削爵除宗籍,二月圈禁高牆,三月改其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見諸王大臣,以長篇諭旨,歷數胤禩、胤禟、胤禵等罪。六月初一日,雍正將胤禩、胤禟、胤禵之罪狀頒示全國,議胤禩罪狀四十款,議胤禟罪狀二十八款,議胤禵罪狀十四款。
雍正九月初十日,胤禩因嘔病卒於監所,享年46歲。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詔復其原名,收入宗籍,並錄入玉牒。

康熙帝的皇八子廉親王允禩的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日,庶妃衛氏即後來的良妃生下了允禩,初排行為第十六子,後來排行為皇八子。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康熙三十七年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
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嶽廟,署理內務府總管等等。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以謀奪儲位被削爵,同年十二月賜還貝勒,但仍繫於暢春園側。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停給爵俸,康熙五十五年九月以病釋,令還家,給俸如故。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卻又無可奈何。雍正帝即位後,命其總理事務,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冊封為和碩廉親王。雍正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以後又授理藩院尚書。雍正三年二月罷總理事務。雍正四年正月嚴旨歷數罪狀,削爵除宗籍,二月圈禁高牆,三月改其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見諸王大臣,以長篇諭旨,歷數胤禩、胤禟、胤禵等罪。六月初一日,雍正將胤禩、胤禟、胤禵之罪狀頒示全國,議胤禩罪狀四十款,議胤禟罪狀二十八款,議胤禵罪狀十四款。
雍正九月初十日,胤禩因嘔病卒於監所,享年46歲。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詔復其原名,收入宗籍,並錄入玉牒。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