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杯水的问题吗?
由《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一文带来的深思
(注: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哲理故事,故事之后的内容也精彩,建议看到最后)
☘️故事☘️
《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
那是一家速食店,地处闹市,生意兴隆。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子抱着小婴儿来到店里,她想为孩子买点喝的。不过,满店都是可乐、雪碧之类的冷饮,实在不适合小婴儿。左看右看,她终于发现,店里有台饮水机,里面的纯净水,倒可以让孩子喝一点。
于是,她试探地问服务员:“你好,能给我一杯水吗?”服务员看她一眼,随口说道:“拿杯子来。”她一愣,赶紧说:“对不起,我没有杯子。”“那不行。”服务员的回答异常简洁。
“拜托了,用店里的杯子行吗?我付钱。”她继续恳求道,“孩子渴得厉害。”“杯子不单卖,你买杯饮料吧。”服务员的声音中明显地多了几分不耐烦。“孩子不能喝饮料,就请你给我杯水吧。”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了。这一次,服务员没再理她,而转过头去,接待下一位顾客……
那一天,年轻的女子带着婴儿到家后,就和邻居聊起了当天的事情。听了她的遭遇,邻居很是气愤:“这家店太刻薄了,以后我是不会再去了。”“是啊,我也肯定不会再去的。”说完,她们各自回了家。
邻居是位中学老师,学校就在速食店的旁边。第二天上班后,邻居就和同事们说起了她的经历。
大家一听,感慨不已:“太过分了,连杯水都舍不得。”“这样的店,最好倒掉。”“是啊,是啊!”……
再和学生聊天时,老师们都会提起那件事,然后叮嘱一句:“你们以后最好少往那跑。”同学们回家后,纷纷和家人说起那件事,末尾还要加上一句:“我们老师说了,以后少到那儿去。”
速食店依旧天天开门,迎接四方来客。只是谁也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餐厅开始变得冷清了。而在以前,餐厅几乎是日日爆满;尤其是周末,那些穿着校服的学生们,总是在柜台前排着长队。
可现在呢,店里很难见到那些年轻的身影了。学生少就少吧,可奇怪的是,其他的顾客竟然也很少光临;偶尔有人光顾,也是买了东西就走,很少在店里坐一坐。
店里的座位,大多都是空荡荡的,看上去,整个餐厅,死气沉沉。
为了改善营业状况,速食店推出不少新措施:有奖就餐,套餐打折,赠送礼品……但这些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聚拢人气,要不了多久,店里便冷清依旧。
渐渐地,又有不少餐厅进驻闹市,在速食店的前后左右,多了水饺店、面条店、豆浆店……速食店的生意,更是每况愈下。
终于有一天,速食店黯然关了门。当店里的员工收拾东西离去时,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不幸的结局,就始于一杯水的冷漠。
一杯水,竟然导致一家原本生意兴隆的店面最终关门,说来难以置信,但谁又能忽视一杯水的力量呢。
看似不起眼的冷漠,也会伤害人心。不积善不积财,忽视顾客,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饭碗!
-END-
☘️#涛哥有话说[超话]# ☘️
虽然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哲理故事,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道理比比皆是。
我不由得将这个故事与今日的#西安疫情# 关联起来。
今年的10月16日,陕西省西安市通报了二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系一对从上海出发的退休教师老夫妇,在内蒙古甘肃旅游后到了西安,甘肃嘉峪关的疾控部门电话通知他们,在嘉峪关做的核酸检测混检有异常,请老夫妇抓紧到就近医院再做一次。老夫妇在当天晚上做核酸检测不果的情况下,第二天早上再次去了医院做核酸检测。检测报告在第二天的傍晚显示阳性,当晚被核定为确诊病例。
病例通报后,这对老夫妻随即被大量的西安网民网暴,甚至连一些赞扬上海市防疫工作的帖子或评论也被殃及。更有甚者,有些人不分是非,喊出了“枪毙”这对老夫妻的话。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当地媒体自媒体拼命鼓吹西安的防疫工作如何的牢固,“西安速度”,“精准防疫”这些标签一一封在了西安的头上。
在这样的舆论导向和氛围下,西安俨然成为了中国新冠疫情防疫最优秀的城市之一。
可是,2021年12月9日开始的一系列确诊数字,打破了西安神化。12月18日确诊10例,12月19日确诊21例,12月20日确诊42例,12月21日确诊52例,12月22日确诊91例……12月9日0时-23日13时,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34例。
很多西安网民是很难接受我把10月份网暴二位确诊的退休教师夫妇这件事,与现在的疫情关联起来。但那件事与之前之后的很多事情串联起来,就像《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故事中的那杯水一样,悄无声息地让西安的防疫工作破了防,这是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的。
我一再的说,这个病毒很狡猾,很会钻空子,稍不留神就会得手。
发生疫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味地怪别人;或者直接一刀切,以为发一个“凭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才能进某某地方和场合”就一了百了,下面需要落到实处的一件件细微的事情却潦潦草草,病毒不钻你的空子钻谁的?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有报应,但愿这篇《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的故事,能够唤醒一些人……
西安加油

由《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一文带来的深思
(注: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哲理故事,故事之后的内容也精彩,建议看到最后)
☘️故事☘️
《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
那是一家速食店,地处闹市,生意兴隆。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子抱着小婴儿来到店里,她想为孩子买点喝的。不过,满店都是可乐、雪碧之类的冷饮,实在不适合小婴儿。左看右看,她终于发现,店里有台饮水机,里面的纯净水,倒可以让孩子喝一点。
于是,她试探地问服务员:“你好,能给我一杯水吗?”服务员看她一眼,随口说道:“拿杯子来。”她一愣,赶紧说:“对不起,我没有杯子。”“那不行。”服务员的回答异常简洁。
“拜托了,用店里的杯子行吗?我付钱。”她继续恳求道,“孩子渴得厉害。”“杯子不单卖,你买杯饮料吧。”服务员的声音中明显地多了几分不耐烦。“孩子不能喝饮料,就请你给我杯水吧。”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了。这一次,服务员没再理她,而转过头去,接待下一位顾客……
那一天,年轻的女子带着婴儿到家后,就和邻居聊起了当天的事情。听了她的遭遇,邻居很是气愤:“这家店太刻薄了,以后我是不会再去了。”“是啊,我也肯定不会再去的。”说完,她们各自回了家。
邻居是位中学老师,学校就在速食店的旁边。第二天上班后,邻居就和同事们说起了她的经历。
大家一听,感慨不已:“太过分了,连杯水都舍不得。”“这样的店,最好倒掉。”“是啊,是啊!”……
再和学生聊天时,老师们都会提起那件事,然后叮嘱一句:“你们以后最好少往那跑。”同学们回家后,纷纷和家人说起那件事,末尾还要加上一句:“我们老师说了,以后少到那儿去。”
速食店依旧天天开门,迎接四方来客。只是谁也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餐厅开始变得冷清了。而在以前,餐厅几乎是日日爆满;尤其是周末,那些穿着校服的学生们,总是在柜台前排着长队。
可现在呢,店里很难见到那些年轻的身影了。学生少就少吧,可奇怪的是,其他的顾客竟然也很少光临;偶尔有人光顾,也是买了东西就走,很少在店里坐一坐。
店里的座位,大多都是空荡荡的,看上去,整个餐厅,死气沉沉。
为了改善营业状况,速食店推出不少新措施:有奖就餐,套餐打折,赠送礼品……但这些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聚拢人气,要不了多久,店里便冷清依旧。
渐渐地,又有不少餐厅进驻闹市,在速食店的前后左右,多了水饺店、面条店、豆浆店……速食店的生意,更是每况愈下。
终于有一天,速食店黯然关了门。当店里的员工收拾东西离去时,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不幸的结局,就始于一杯水的冷漠。
一杯水,竟然导致一家原本生意兴隆的店面最终关门,说来难以置信,但谁又能忽视一杯水的力量呢。
看似不起眼的冷漠,也会伤害人心。不积善不积财,忽视顾客,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饭碗!
-END-
☘️#涛哥有话说[超话]# ☘️
虽然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哲理故事,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道理比比皆是。
我不由得将这个故事与今日的#西安疫情# 关联起来。
今年的10月16日,陕西省西安市通报了二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系一对从上海出发的退休教师老夫妇,在内蒙古甘肃旅游后到了西安,甘肃嘉峪关的疾控部门电话通知他们,在嘉峪关做的核酸检测混检有异常,请老夫妇抓紧到就近医院再做一次。老夫妇在当天晚上做核酸检测不果的情况下,第二天早上再次去了医院做核酸检测。检测报告在第二天的傍晚显示阳性,当晚被核定为确诊病例。
病例通报后,这对老夫妻随即被大量的西安网民网暴,甚至连一些赞扬上海市防疫工作的帖子或评论也被殃及。更有甚者,有些人不分是非,喊出了“枪毙”这对老夫妻的话。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当地媒体自媒体拼命鼓吹西安的防疫工作如何的牢固,“西安速度”,“精准防疫”这些标签一一封在了西安的头上。
在这样的舆论导向和氛围下,西安俨然成为了中国新冠疫情防疫最优秀的城市之一。
可是,2021年12月9日开始的一系列确诊数字,打破了西安神化。12月18日确诊10例,12月19日确诊21例,12月20日确诊42例,12月21日确诊52例,12月22日确诊91例……12月9日0时-23日13时,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34例。
很多西安网民是很难接受我把10月份网暴二位确诊的退休教师夫妇这件事,与现在的疫情关联起来。但那件事与之前之后的很多事情串联起来,就像《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故事中的那杯水一样,悄无声息地让西安的防疫工作破了防,这是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的。
我一再的说,这个病毒很狡猾,很会钻空子,稍不留神就会得手。
发生疫情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味地怪别人;或者直接一刀切,以为发一个“凭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才能进某某地方和场合”就一了百了,下面需要落到实处的一件件细微的事情却潦潦草草,病毒不钻你的空子钻谁的?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有报应,但愿这篇《因一杯水倒闭的餐厅》的故事,能够唤醒一些人……
西安加油

#有个能和你吃到一块儿的人是什么体验# 我和他的熟识其实是从一顿饭开始的,我记得去的是学校西门门口的一家云南菜馆子。我们点了个菠萝饭,菠萝的香甜毫无保留地渗入每一粒软糯的米中,和这个当时直接分我一半米饭的男生一样慷慨。
我是自来熟,化解尴尬的能力一流,在我的积极引导下他也健谈地说了很多,大多是初高中上学的趣事。第一次约饭,我不太好意思暴露我的真实饭量,于是便故作矜持,结果就是让我本来满怀憧憬的肚子受了亏待。不过从这顿饭开始,确实算是熟起来了,因为我还有想和他吃下一顿饭的想法。
后来我们几乎每周都会约饭,偶尔他不找我的周末我都会觉得心里“痒痒的”,很不舒服,但是这种“痒”一般不会持续超过两周,因为第二周我就会主动找他了。因为无论有多少新的菜品在等待我的探索,但是仍然不及周末和他约饭的吸引力大,就是觉得两个人吃饭比一个人香。
在食物引发的这种奇妙的又让人欲罢不能的连接之下,我们在光棍节后第二天确认了关系。于是我们开始了更频繁的食堂约饭和各家餐馆打卡之旅。
食堂菜品很丰盛,每次和他一块儿吃我都能多尝几个菜,属实让我的肚子每次都得到了超出预期的优待。不过因为他老是吃饭喜欢看手机或者玩游戏,我觉得被忽略了,便责怪他跟我吃饭不够投入。他很在乎我的感受,很快就改正了,再也不吃饭玩手机了。
在彼此前二十几年的生活里我们都是相互缺席的,所以我们在一起的有限的时间里总有无限多的话题想要分享,经常在楼下聊到很晚,哪怕在北方凛冽寒冬的室外,两个人拥抱取暖也要聊,经常聊着聊着就去学校卖夜宵的小屋买一个加辣、加葱花香菜、加肠或者培根的蒜蓉香辣煎饼,或者干脆两个人点份麻辣烫,沾了一身油烟味儿回宿舍。
其实在跟他在一起之前,我患有长达3年的进食障碍症(ED),反复性暴食。我告诉了他这件事情,他很理解我并陪着我一点一点去改变。有一次和他一块儿吃完饭分开以后我又偷偷返回食堂去吃东西,被他抓包。我觉得异常尴尬,但他一把抱住我,“下次你想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再自己吃啦,我陪你一块儿吃”。后来确实有好多次我在失控边缘的时候因为他的陪伴而及时停了下来。
ED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女生对自己的身材要求很严格,不允许自己胖,而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比如过度运动或者节食,在这之后身体的应急机制又会更想吃东西以囤积脂肪,于是深陷节食-暴食的恶性循环。ED患者总是在不断地和自己做斗争。
另一个则是心理上的不满足,容易情绪性进食,通过进食来宣泄情绪,甚至沉浸于这种机械咀嚼食物的个人世界当中而无法自拔。男朋友从跟我在一起开始就和我说,他觉得人胖点瘦点都没事,只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不影响身体健康,都是好的。他觉得我很美,不需要这么辛苦地去维持身材。
随着他这种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也渐渐和自己和解,不再严苛地要求自己了。同时随着和他一起规律地吃饭,吃饭时积累的满足感越来越多,爱也越来越多,我终于渐渐摆脱了困扰我多年的ED。这个过程很艰辛,也很漫长,但恰好他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我觉得我是如此幸运。
研究生生活很无聊,和他固定的约饭完全成为了生活的调剂。有时候会在临近饭点的一个多小时内都不干不进去活儿,两个人吃饭也比一个人吃饭花的时间多,吃完饭又想再聊一会,有时候聊着聊着就不想去实验室了。
我们开始意识到约饭占据了我们比较多的时间,于是我们多次商量要少约饭少见面,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干活儿。但是每次没隔多久我和我的肚子就会一样想他。最后我们干脆放弃挣扎,把约饭就当成了每天的“规定动作”。当然他身体力行地陪我吃饭,与之而来的也是身体力行地陪我日渐圆润,可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肥”吧。幸运的是,当我逐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时候,我也越发自信了。
就这样在两年几乎不间断的约饭之后,在共同度过的第3个冬天,我们领证啦。领完证的第一顿是吃的火锅,他把两个红本本摆在窗边拍照,那天正午的阳光和红本本一样耀眼。
毕业后,我们工作的地方算是小小的异地,他在北京,我在河北。虽然每天通勤要花费差不多三个小时的时间,但仍然无法阻挡我想回家的心。因为总觉得两个人才算是家,一个人待的地方只是生活。
我老公下班负责做饭,他每次都要弄两三个菜,也不知道是不是受情感加成,我的味蕾比我更加青睐他,甚至有时候会不想外食,就想吃他做的。全部收拾完基本就晚上8点半了,吃饭这件事仍然占据了我们很多时间。但就像上学期间我们无法放弃约饭,工作了我们也无法放弃自己做饭,因为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是两个人忙于生活之余又乐于生活的幸福。
现在由于工作原因,我和老公变成了更远的异地了。老公在单位食堂吃,但是我不喜欢吃单位食堂,我就一个人做饭了,自己做自己吃,每天分享照片成了我们彼此关于食物的连接。做饭成为我生活中一大乐趣和慰藉,在清冷时间里食物冒出的腾腾热气可以对冲我的孤独。
我和我老公没有什么其它的共同爱好,但是我们都喜欢吃,而且总是能“吃到一块儿”。每次我喜欢吃的东西他都喜欢,甚至在胃里空虚的半夜,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吃同一样东西。
实际上,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我们没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诗和远方”的,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的主旋律。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每个舌尖上的味蕾绽放的时刻,也是从胃到心的满足和丰盈。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想必是世间最浪漫的事了吧。
《吃到一块儿的爱情》文|读者:June

我是自来熟,化解尴尬的能力一流,在我的积极引导下他也健谈地说了很多,大多是初高中上学的趣事。第一次约饭,我不太好意思暴露我的真实饭量,于是便故作矜持,结果就是让我本来满怀憧憬的肚子受了亏待。不过从这顿饭开始,确实算是熟起来了,因为我还有想和他吃下一顿饭的想法。
后来我们几乎每周都会约饭,偶尔他不找我的周末我都会觉得心里“痒痒的”,很不舒服,但是这种“痒”一般不会持续超过两周,因为第二周我就会主动找他了。因为无论有多少新的菜品在等待我的探索,但是仍然不及周末和他约饭的吸引力大,就是觉得两个人吃饭比一个人香。
在食物引发的这种奇妙的又让人欲罢不能的连接之下,我们在光棍节后第二天确认了关系。于是我们开始了更频繁的食堂约饭和各家餐馆打卡之旅。
食堂菜品很丰盛,每次和他一块儿吃我都能多尝几个菜,属实让我的肚子每次都得到了超出预期的优待。不过因为他老是吃饭喜欢看手机或者玩游戏,我觉得被忽略了,便责怪他跟我吃饭不够投入。他很在乎我的感受,很快就改正了,再也不吃饭玩手机了。
在彼此前二十几年的生活里我们都是相互缺席的,所以我们在一起的有限的时间里总有无限多的话题想要分享,经常在楼下聊到很晚,哪怕在北方凛冽寒冬的室外,两个人拥抱取暖也要聊,经常聊着聊着就去学校卖夜宵的小屋买一个加辣、加葱花香菜、加肠或者培根的蒜蓉香辣煎饼,或者干脆两个人点份麻辣烫,沾了一身油烟味儿回宿舍。
其实在跟他在一起之前,我患有长达3年的进食障碍症(ED),反复性暴食。我告诉了他这件事情,他很理解我并陪着我一点一点去改变。有一次和他一块儿吃完饭分开以后我又偷偷返回食堂去吃东西,被他抓包。我觉得异常尴尬,但他一把抱住我,“下次你想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再自己吃啦,我陪你一块儿吃”。后来确实有好多次我在失控边缘的时候因为他的陪伴而及时停了下来。
ED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女生对自己的身材要求很严格,不允许自己胖,而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比如过度运动或者节食,在这之后身体的应急机制又会更想吃东西以囤积脂肪,于是深陷节食-暴食的恶性循环。ED患者总是在不断地和自己做斗争。
另一个则是心理上的不满足,容易情绪性进食,通过进食来宣泄情绪,甚至沉浸于这种机械咀嚼食物的个人世界当中而无法自拔。男朋友从跟我在一起开始就和我说,他觉得人胖点瘦点都没事,只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不影响身体健康,都是好的。他觉得我很美,不需要这么辛苦地去维持身材。
随着他这种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也渐渐和自己和解,不再严苛地要求自己了。同时随着和他一起规律地吃饭,吃饭时积累的满足感越来越多,爱也越来越多,我终于渐渐摆脱了困扰我多年的ED。这个过程很艰辛,也很漫长,但恰好他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我觉得我是如此幸运。
研究生生活很无聊,和他固定的约饭完全成为了生活的调剂。有时候会在临近饭点的一个多小时内都不干不进去活儿,两个人吃饭也比一个人吃饭花的时间多,吃完饭又想再聊一会,有时候聊着聊着就不想去实验室了。
我们开始意识到约饭占据了我们比较多的时间,于是我们多次商量要少约饭少见面,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干活儿。但是每次没隔多久我和我的肚子就会一样想他。最后我们干脆放弃挣扎,把约饭就当成了每天的“规定动作”。当然他身体力行地陪我吃饭,与之而来的也是身体力行地陪我日渐圆润,可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肥”吧。幸运的是,当我逐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时候,我也越发自信了。
就这样在两年几乎不间断的约饭之后,在共同度过的第3个冬天,我们领证啦。领完证的第一顿是吃的火锅,他把两个红本本摆在窗边拍照,那天正午的阳光和红本本一样耀眼。
毕业后,我们工作的地方算是小小的异地,他在北京,我在河北。虽然每天通勤要花费差不多三个小时的时间,但仍然无法阻挡我想回家的心。因为总觉得两个人才算是家,一个人待的地方只是生活。
我老公下班负责做饭,他每次都要弄两三个菜,也不知道是不是受情感加成,我的味蕾比我更加青睐他,甚至有时候会不想外食,就想吃他做的。全部收拾完基本就晚上8点半了,吃饭这件事仍然占据了我们很多时间。但就像上学期间我们无法放弃约饭,工作了我们也无法放弃自己做饭,因为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是两个人忙于生活之余又乐于生活的幸福。
现在由于工作原因,我和老公变成了更远的异地了。老公在单位食堂吃,但是我不喜欢吃单位食堂,我就一个人做饭了,自己做自己吃,每天分享照片成了我们彼此关于食物的连接。做饭成为我生活中一大乐趣和慰藉,在清冷时间里食物冒出的腾腾热气可以对冲我的孤独。
我和我老公没有什么其它的共同爱好,但是我们都喜欢吃,而且总是能“吃到一块儿”。每次我喜欢吃的东西他都喜欢,甚至在胃里空虚的半夜,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吃同一样东西。
实际上,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我们没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诗和远方”的,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的主旋律。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每个舌尖上的味蕾绽放的时刻,也是从胃到心的满足和丰盈。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想必是世间最浪漫的事了吧。
《吃到一块儿的爱情》文|读者:June

富养自己(此文无价)
博读


人生须臾数年,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家林清玄曾给出过一个极好的答案:
“人生不过就是这样,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灵气的自己。”
说到底,人生这场戏,登台和谢幕的演员太多,唯有自己是不变的主角。
那些不论世事人情如何风云变幻,都能坚定内心,做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而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只需要做好这几点。
修炼情绪
培根曾说过:“无论你怎样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这话说的在理,情绪就像是人的心魔,不是你掌控它,就是它驾驭你。
所有坏情绪,到最后买单的都是你自己。但只有稍加冷静,等情绪过了,事就不叫事了。
当年,黄渤第一次参演电影,饰演了一个小偷的角色。
大家也知道,黄渤相貌并不算出色,在娱乐圈里根本就不受重视。
在开拍前,副导演只是轻蔑地扫了他一眼,扭头就对身边人说:“这是个什么东西!谁找来的?”
被人这么瞧不起,黄渤心里当然有一肚子的怒气要发。
可是他忍住了。
黄渤不仅认真配合导演把戏拍好,还主动提出,自己可以表演出两三种不一样的形式。
结束后,导演笑了。很明显,他彻底被征服了。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黄渤失控,会是什么结果?
他可能会破口大骂,和对方大打出手,结果就是丢了饭碗,生了一肚子的气。
要知道,情绪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激化矛盾。
做人的高级之处,就是理智做事,清醒做人。
保持自律
躺着很舒服,晚睡很自在,胡吃海喝很过瘾……
那人为什么还要自律呢?
因为自律,其实就是在自救。
当你开始自律时,前期会是兴奋的,慢慢的会觉得痛苦,但到最后,必然是享受的。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叫做《百元之恋》。
女主角年过30,生活得极其颓废。
她每天的生活单一重复:不是窝在家里吃垃圾食品,就是从早到晚地打游戏。
没有工作,没有爱情,没有梦想,只有一身赘肉……
就连她自己都厌恶地说:“我这个人,就只值100块。”
偶然的一天,她路过一个拳击馆。里面的人身材健美,挥汗如雨的样子,重燃了她的斗志。
她开始健康饮食,一改从前的样子,每天都坚持跳绳,绕着大楼跑步。
累吗?当然。
但值得庆幸的是,她的身上逐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过去那些肥大的衣服,再也穿不上了,她换上了更加修身的衣服。
她的身材变好了,外形看起来不知道比之前精神多少倍。
《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有些人有始无终,总说要自律,做事却只有三分钟热度。
有的人持之以恒,时刻不忘对自己的要求,做事坚持到底。
而这,就是自律者更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管住嘴巴
哲学著作《墨子》中,曾记载过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有人问:“话说个没完没了,有什么好处吗?”
墨子做了精妙的比喻:
“青蛙和苍蝇,每天都叫,把自己弄得口干舌燥,但是却没有人注意它。”
“而院子里的雄鸡,只在天亮的时候叫几声,人们听到后就会马上起床。没人会不注意它。”
人活着,会说话是最基本的能力,可是能说出什么水平的话,就要各凭本事了。
正如古语所言:“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我们身边都曾出现过这样的人。
他们遇到一点小事,就叽叽喳喳个没完,恨不得身边人全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
反而是那些经过大风大浪的人,很少发言,但话一出口,就能说到点上。
做人就是这样,多动嘴不如常动脑,与其说得多,不如说的对。
逢人不必抱怨,人生多得是悲喜自渡;
闲谈莫论是非,口舌之争最是让人恼;
交流不揭人短,话有轻重能让人信服。
真正的聪明人,都明白要先管好嘴,才能做好人的道理。
顾好身体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张图:
我们这一辈子,总是奢求太多,为了更多的存款,为了更好的车和房子……
表面看起来大家好像都一样,顶着差不多的身高,差不多的体重,没日没夜的忙。
可生一次病之后,就截然不同了。
在疾病面前,没人会得到优待。
不论你是男是女,不论你是老是少,更别提你家里是有车还是有房。
用命换钱,值得吗?
要知道,你没时间休息,就一定有时间生病。
人生不必苦苦追求太多外物,把身体顾好,把心情顾好,就是最大的富人。
有一段话给了我很大触动:
“偶尔把手放在胸前,感受一下心跳的声音,今天也有7吨血液走过了10万公里的路程。”
身体里的器官尚且如此努力,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自我伤害呢?
努力生活没错,但不能以消耗自己做代价。
毕竟拼命,拼到最后不一定会赢得什么,但一定会输掉健康。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无病无痛无事。
培养爱好
最近,一个叫彭传明的人火了,网友戏称他是唯一配得上李子柒的男人。
而他低调地回应:“我只是个农民。”
彭传明说得诚恳,他就是一个生活在福建小山村里的人。
可是他的爱好,却并不容小觑。
他喜欢研究笔墨纸砚。
就花了3年时间,从添油做烟灰,晒干墨粉,再到捶打上万次墨胶,亲手制成了古香古色的墨。
他还研究过古代的高级化妆品:花露胭脂。
先是把桃胶泡发之后。再过滤,然后把玫瑰花瓣制成花汁,胭脂虫磨成细碎的粉末。反复加水过滤,一遍又一遍地调和。
在彭传明的视频里,没有赚钱的广告,没有浮夸的剧情。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煮茶酿酒的自在人。
他只专注于自己的热爱,只尽心于当下的生活。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人,绝不能内心空洞无物,你可以做热爱赏花的人,也可以做一个爱读书的人……
唯有灵魂的富足,才能填补岁月的平淡。
很赞同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最听你话,最容易听你指挥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认清现实,看清自己的过程。
而只有富养好自己,才是成就人生的开始。

博读


人生须臾数年,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家林清玄曾给出过一个极好的答案:
“人生不过就是这样,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具有精神和灵气的自己。”
说到底,人生这场戏,登台和谢幕的演员太多,唯有自己是不变的主角。
那些不论世事人情如何风云变幻,都能坚定内心,做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而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只需要做好这几点。
修炼情绪
培根曾说过:“无论你怎样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这话说的在理,情绪就像是人的心魔,不是你掌控它,就是它驾驭你。
所有坏情绪,到最后买单的都是你自己。但只有稍加冷静,等情绪过了,事就不叫事了。
当年,黄渤第一次参演电影,饰演了一个小偷的角色。
大家也知道,黄渤相貌并不算出色,在娱乐圈里根本就不受重视。
在开拍前,副导演只是轻蔑地扫了他一眼,扭头就对身边人说:“这是个什么东西!谁找来的?”
被人这么瞧不起,黄渤心里当然有一肚子的怒气要发。
可是他忍住了。
黄渤不仅认真配合导演把戏拍好,还主动提出,自己可以表演出两三种不一样的形式。
结束后,导演笑了。很明显,他彻底被征服了。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黄渤失控,会是什么结果?
他可能会破口大骂,和对方大打出手,结果就是丢了饭碗,生了一肚子的气。
要知道,情绪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激化矛盾。
做人的高级之处,就是理智做事,清醒做人。
保持自律
躺着很舒服,晚睡很自在,胡吃海喝很过瘾……
那人为什么还要自律呢?
因为自律,其实就是在自救。
当你开始自律时,前期会是兴奋的,慢慢的会觉得痛苦,但到最后,必然是享受的。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叫做《百元之恋》。
女主角年过30,生活得极其颓废。
她每天的生活单一重复:不是窝在家里吃垃圾食品,就是从早到晚地打游戏。
没有工作,没有爱情,没有梦想,只有一身赘肉……
就连她自己都厌恶地说:“我这个人,就只值100块。”
偶然的一天,她路过一个拳击馆。里面的人身材健美,挥汗如雨的样子,重燃了她的斗志。
她开始健康饮食,一改从前的样子,每天都坚持跳绳,绕着大楼跑步。
累吗?当然。
但值得庆幸的是,她的身上逐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过去那些肥大的衣服,再也穿不上了,她换上了更加修身的衣服。
她的身材变好了,外形看起来不知道比之前精神多少倍。
《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有些人有始无终,总说要自律,做事却只有三分钟热度。
有的人持之以恒,时刻不忘对自己的要求,做事坚持到底。
而这,就是自律者更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管住嘴巴
哲学著作《墨子》中,曾记载过一段发人深省的对话:
有人问:“话说个没完没了,有什么好处吗?”
墨子做了精妙的比喻:
“青蛙和苍蝇,每天都叫,把自己弄得口干舌燥,但是却没有人注意它。”
“而院子里的雄鸡,只在天亮的时候叫几声,人们听到后就会马上起床。没人会不注意它。”
人活着,会说话是最基本的能力,可是能说出什么水平的话,就要各凭本事了。
正如古语所言:“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我们身边都曾出现过这样的人。
他们遇到一点小事,就叽叽喳喳个没完,恨不得身边人全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
反而是那些经过大风大浪的人,很少发言,但话一出口,就能说到点上。
做人就是这样,多动嘴不如常动脑,与其说得多,不如说的对。
逢人不必抱怨,人生多得是悲喜自渡;
闲谈莫论是非,口舌之争最是让人恼;
交流不揭人短,话有轻重能让人信服。
真正的聪明人,都明白要先管好嘴,才能做好人的道理。
顾好身体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张图:
我们这一辈子,总是奢求太多,为了更多的存款,为了更好的车和房子……
表面看起来大家好像都一样,顶着差不多的身高,差不多的体重,没日没夜的忙。
可生一次病之后,就截然不同了。
在疾病面前,没人会得到优待。
不论你是男是女,不论你是老是少,更别提你家里是有车还是有房。
用命换钱,值得吗?
要知道,你没时间休息,就一定有时间生病。
人生不必苦苦追求太多外物,把身体顾好,把心情顾好,就是最大的富人。
有一段话给了我很大触动:
“偶尔把手放在胸前,感受一下心跳的声音,今天也有7吨血液走过了10万公里的路程。”
身体里的器官尚且如此努力,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自我伤害呢?
努力生活没错,但不能以消耗自己做代价。
毕竟拼命,拼到最后不一定会赢得什么,但一定会输掉健康。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无病无痛无事。
培养爱好
最近,一个叫彭传明的人火了,网友戏称他是唯一配得上李子柒的男人。
而他低调地回应:“我只是个农民。”
彭传明说得诚恳,他就是一个生活在福建小山村里的人。
可是他的爱好,却并不容小觑。
他喜欢研究笔墨纸砚。
就花了3年时间,从添油做烟灰,晒干墨粉,再到捶打上万次墨胶,亲手制成了古香古色的墨。
他还研究过古代的高级化妆品:花露胭脂。
先是把桃胶泡发之后。再过滤,然后把玫瑰花瓣制成花汁,胭脂虫磨成细碎的粉末。反复加水过滤,一遍又一遍地调和。
在彭传明的视频里,没有赚钱的广告,没有浮夸的剧情。
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煮茶酿酒的自在人。
他只专注于自己的热爱,只尽心于当下的生活。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人,绝不能内心空洞无物,你可以做热爱赏花的人,也可以做一个爱读书的人……
唯有灵魂的富足,才能填补岁月的平淡。
很赞同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最听你话,最容易听你指挥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认清现实,看清自己的过程。
而只有富养好自己,才是成就人生的开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