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圆满觉性的全部。[此体竖穷三际,] 竖就是直线的来算的话,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我们圆满的觉性,这个体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止。[历尘劫而常住;] 经过尘沙劫,尘劫就是无量劫,仍然安住。[横遍十方,] 就横的来说是遍十方。[无边无表,]无边就是没有一个终止的尽端。无表呢?你没有办法显示出来,因为它是没有形象的东西,无表,你怎么样指示出来呢?你怎么样表达呢?它没有形象的东西,你如何表达呢?[超象外以孤标;无名立名,强名曰大。] 超象,超一切现象界以外而独有的,那就是体。“孤”就单独,只有它,孤标。只有这个体能够这么大的,无边无表,横遍十方,尘劫常住,竖穷三际。说:无名立名,这个圆觉的全体,我们这个圆满觉性的本性,无名立名,因为它没有名字,所以,不得已立名。强名曰大,强名就是说:不得已,我们勉强的,强名就是很勉强的来说它是一个“大”字,无法言说。所以,强名,不得不;强就是不得不,不得不讲它只是一个“大”字。[当体者,非对小言大之大,] 对小说大。[若大外有小可对,则非至大。]举例:我们世间人很不会说话,说:我很伟大!“我很伟大”,表示有对方比你差;如果我很伟大,有一天人家跟我比较,这样,我又矮人一截了。所以,说自己很伟大的人,就是很不伟大,愚痴,不聪明!说:我很伟大!意思是说:你很愚痴,有一天人家比我们伟大,我们就变成愚痴,变成落入阶段、对立的比较。你如果说:我不伟大。没有比较,我很平凡,这样当下、当体就是平等法,平等法,没有经过比较;你没有落入人家的把柄。所以,我们讲话要有艺术,讲话有艺术的人,就抓不到把柄。为什么?我们如果自己觉得很我慢;或者是觉得对别人有恩;或者是觉得自己很伟大,这样就是落入阶段,这就不是佛法,这样会受人指陈。古代的贤人说了一句话:善于议论别人者,于边(在旁边),于侧面,人亦议论他。这句话很有道理,就是说:我议论别人、批评别人好坏,我如果落入这种观念,那么,你就有懈可击,旁人就会来讨论我们、议论我们。古人很厉害!假使当相就圆满,我今天在别人面前,不讲别人的坏话,我不讲别人的坏话,无论他好坏,我们都平等,别人听到我们这样讲,无懈可击,我们讲的都是平等心,他想讨论我们,就没有资料可以讨论,因为我们没有落入阶层的比较。所以,讲话的用词很重要,我们如果讲到佛理,语气要肯定,要肯定,有决定心;如果讲到自己的意见,我们就用“包容”、“参考”。譬如:人家来文殊讲堂参访师父,我们的用词就要用[参考];今天你们四、五百人来到这里,我提出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互相研究一下。如果讲错还能转圜,我是说[研究]而已呢!我是说互相研究。互相研究就是说:我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还望你指教的意思,这就不落入把柄。但是,如果讲到佛的道理,讲到往生极乐世界,就不能这样讲了;这个往生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们再研究看看好了!这样就完了,这样讲经就完了!要奠定众生的信心,怎么可以让你用[研究]的?对不对?讲到往生是不能让你用“研究”的,那是佛讲的话,佛是圣人啊!一定要讲到让众生百分之百相信,那是佛讲的话,往生极乐世界,这不能用“参考”的。如果是我们自己讲的,要用[参考]: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说错了,大家互相研究一下。知道吗?所以,古人说的没错,讲话有没有艺术,差别很大!要夸奖自己,也要夸奖得很有艺术,随便夸奖自己,人家会受不了,夸奖自己,也要让人起欢喜心,你明知道他在自夸,不过听起来很舒服,比较没有压迫感。这个“大”,不是对小来说的大,叫做绝对的大。[亦非先小后大之大,若大是由小而成,则非本大。]不是绝大,不是当体就是绝大,本来就没有大,是因为有比较嘛![今圆觉之体,]是[绝对待,]对待就是二元,对立叫做对待嘛!绝诸二元对立。[无前后,] 无前后就是不受时间、空间束缚的大。有一个探险家进入深山探险,他入山之后,遇到山中的原始民族,那些原始民族的体格都很壮硕,他不知道人家背后藏了一把刀,这个探险队就拿一把刀出来,他想:那些原始民族看到一定会害怕!那些原始民族又高又壮,看他拿刀出来,马上从背后拔出一支更大的刀,吓得他把刀子一丢,拔腿就跑,因为那支刀比他的更大!那一幕你可想而知,看了就很好笑,他以为拿那把刀出来,对方会害怕,结果人家拔出一把比他大三、四倍的刀子,吓得他拔腿就跑,意思是来比看看谁的刀子大啊!无前后,不是比较的大,[是至极之大,是本来之大,斯为大义。]这就是“大”的意思。[方者,就相得名,]就是指我们圆满本性、觉性之德相。[即指圆觉德相。此相本不离体,] 相不离我们的体性,[即体中所具功德之相。]体中所具功德之相,简单讲就是清净之相。[又方者,正也,] “正”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体、相、用,大、方、广,这个“方”就是正,[即正智圆照。]正智就是一点都不偏,中道智慧、实相智慧叫做正智,圆满照一切。[一切诸佛,因地法行,] 因地,就是我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皆依正智圆照。] 修行若欲达到佛的境界、入涅槃,不了解《圆觉经》的道理,无有是处!所以,最后面佛就劝你:意思教化成就无量无边的阿罗汉,不如为他演说圆觉的思想,所以,佛很赞叹这部圆觉的道理。因此,从因地修行到果地觉,不了解这部经典,不可能成就![ “文殊章”云: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净觉相。] 但是,二者皆无相。话虽如此,但却是同一体,圆照就是我们自性大智慧光明,自性大智慧光明就是我们的本性,返照自性清净觉相。[诸佛依此圆照之正智,照空无明,] “空”就是破除,照空无明,彻底的破除这个无明,因为有圆照的智慧,所以照空,彻底的破除无明,[得成佛道,是为方义。]

慧律法师《圆觉经》

试谈修道者的孤独与寂寞!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四、结束语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作者:龙泉道人

修道者的孤独与寂寞!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四、结束语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作者:龙泉道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真的[抱一抱]写微博的时候听到那句“或许是忘在南普陀许愿,才没灵验”菩萨也太小气了,之前没有疫情的时候只是从门前路过,下次去一定要问问,我的好日子到底在哪里[鄙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Atul Jain及其团队就以独到的眼光注意到了这些被人忽略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且进行了估算。但是,全世界所有的牛所释放的甲烷,足以给已经足够严
  • 【二次元少女|半肋鼻综合24天反馈】小朋友是可爱的二次元女孩,眼睛很大很漂亮,但与没有鼻梁的短鼻搭配起来就显得有点土气,主要诉求是想要夸张、高挺一点的鼻子。3.
  •   人生能够成功逆袭的人总是让人格外的羡慕和嫉妒,但是我们不能只看见他们成功之后的金钱财富和地位,也要看见他们成功之前的不容易。但是一旦他们抓住了机会,那么瞬间
  • 而别的来参加名活动的明星,都离黄海波远远的,因为黄海波现在在娱乐圈是个不重要的人物,是个倒霉人物,大家都不愿意靠他太近。而别的来参加名活动的明星,都离黄海波远远
  • 国足最值得期待11人:新门神+新核心 全新三叉戟在李霄鹏成为国足主帅后,中国队圈定了一份超过50人的大名单,这显然是为了未来的重建做准备。门将:韩佳奇虽然李霄鹏
  • 游戏内【无尽对决邀请赛】活动入口,即可观看游戏精彩直播,届时抖音、快手ID名:“贪吃蛇大作战赛事”将同步游戏实时战况直播[打call][红灯笼]各位小蛇现在可以
  • 不知道是不是后期的刻意为之,谭咏麟演唱《勿忘心安》的时候,后期没有给他打上歌词,这个时候野生字幕组就上线了,把节目的弹幕变成了字幕,观众纷纷发弹幕替谭咏麟配歌词
  • Q: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呢?A:目前为止,自闭症的病因尚不能明确。A:一般情况下,自闭症患者在3岁以前就会发病,大多数患儿在出生7~8个月的时候就会
  • Tôi không muốn sự bất t ử, và cũng không muốn thế giới bên kia.Tôi chỉ hy vọng c
  • 熊磊晒与姚策合照,留言都是还房子、退捐款,杜新枝在帮粉丝出头导语:“错换人生”是很多人都在关注的事情,一方面是想知道,当年究竟是谁,将郭家、姚家的孩子抱错了,另
  • 在 2021-2022 DPC 赛季首轮巡回赛开始之前,Valve and Beyond The Summit 已经结束了他们的调查。菲律宾队参加了第三方 Do
  • #市监提示#【寒潮来袭!如何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请收下这份“提醒清单”】   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冷空气要来了!是的,你没看错!又又又要降温了!   23日至25
  • 【#贪玩公司申请渣渣灰元宇宙商标被驳回#】据天眼查显示,近日,贪玩蓝月关联公司江西贪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的多个“渣渣灰元宇宙”商标,状态流程变更为“驳回通
  • 跨过二环桥,变了个模样,只有零星的雪落下来,告诉我他来过……可我的目的地不在这里,也注定有的人终究看不到,血液回流,时间倒退,那一刻,我知道蜀山徐长卿为紫萱下的
  • 靖虚天师救狐妖,代表了在道教眼中天下万物都是一样的,天尊怜爱一切生灵,慈悲;丘祖西进劝成吉思汗止杀,代表了道教以人为本,救人危难之间,度天下之人。也许你会相信上
  • 她说:“我认为,对于一个25岁退役的人来说,我认为这真的说明了我们的体育赋予女性力量的方式。我觉得如果我在开始打网球的时候设定了一个目标,我就会实现它,一旦我高
  • 这真的很重要,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还有谁被骗了,希望互相转告一下!但是,今天由于我满课,没有上微博发消息,就有人冒充我的小号,向我的互关好友进行诈骗(过程都在下图)
  • ——杜甫《春夜喜雨》 9、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维《杂诗三首》 1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尤其在缺乏临床资料下,若有人因涂了此类草药产品烂脸或死亡,赔偿可大可小。选壬二酸,不能选那些靠植物提取物提升浓度的壬二酸产品,因为用草药涂脸很危险,消毒不够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