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如来三次以心论心

(第十三段)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维: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性通流、不宣不畅;法是法宝、不请不说。阿难是本经的请法功德主。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诸多菩萨及法会人天大众,乃至一切听闻阅读信受《楞严经》者,皆是护法功德主,所获功德,如佛所说,无量无边!
本经自问世以来,度人无数,其严密的思想体系将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理论法脉都包括其中,是佛门各宗各派都一致遵崇的重要宝典,虽有真伪之争,却丝毫不影响其法理真实、法体通明的伟大光辉。本经看似平凡的一问一答,或论或述,皆是般若;字里行间,俱是密意。阿难尊者是大权示现,为我们请法,示现的是我们这些愚痴众生的思维,目的是让迷者开悟,非常慈悲。不要误认阿难笨、是我们笨。心在身内、身外的观念被否定后,阿难又有所悟。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你所说,心不能见身内,就证明心不在身内,身和心连在一起,心又是通过身的感受而起作用,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心在身外也是不对的。通过我认真思维后,这次我知道心在哪里了。
佛说:在哪里呀?阿难说:这了了常知之心,既然不知身内,而又能见到身外之物,根据我的思考,这心是潜伏在“根”里的。“根”:是构成身体的六大部分,称为六根,具体指的是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有能生之义,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即:
1、眼根:眼能于色境中尽见一切有形的物质现象和无形的明暗现象。
2、耳根:耳能听闻一切声音之响动和非声音之寂静。
3、鼻根:鼻能齅闻一切香臭等气味。
4、舌根:舌能尝酸辣苦甜等一切食味,能辅助声带说话唱歌。
5、身根:身为诸根所依止,诸根指眼耳鼻舌意这五根,都依止在身根上。
6、意根:意于“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境界中起分别作用,一切事物,若正若邪、若善若恶、若是若非,都能一一分别。
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唯意根为心法。小乘以前念之意识“第六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阿难这时举眼根为例,阿难说:犹如有人,用“琉璃”做的眼镜,戴在两眼上。
“琉璃”是佛经中常常提到的“黄金、白银、琉璃、砗渠、玛瑙、珍珠、玫瑰(宝石)”这七宝之一。按《魏略》说:大秦国(中国)出金银琉璃,琉璃有赤、白、黄、黑、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此为自然之物,泽润光彩,逾于众玉(超过一切玉石)。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以众药灌而为之,虚脆不贞。可见经过加工的琉璃,其品质是不能与天然琉璃相比的。
《格古论》说:石琉璃出高丽(朝鲜),刀刮不动,色白,浓半寸许,可点灯,明于牛角者。《异物志》说:南天竺(古南印度)诸国出火齐,状如云母,色如紫金,重沓可开,析之则薄如蝉翼,积之乃如纱,亦琉璃、云母之类也。由此可知,古印度也产天然琉璃,这些都是说琉璃是一种宝物,透明度很好,晶莹剔透,可以做眼镜及诸多的装饰品。
从上可见,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又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评论其色、流云溢彩;其质、晶莹剔透;其亮、光彩夺目。
阿难说:戴上用琉璃做的透明眼镜,眼根里的真心却不会被琉璃眼镜障碍,心之视力可随意透过琉璃眼镜的障碍,看见眼镜外的山河物象并起分别作用,在外能起分别作用的觉了之心之所以不能见内,是因为这个心在眼根里,所以它能很明了地看见外面的物象,连眼镜也不能成其障碍,不能成其视力障碍的就是“心”。由此我认为“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的。
佛告诉阿难说:如你所说,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的,你用琉璃眼镜作比喻,将眼镜戴在眼上,那么你看见山河时,看见琉璃眼镜不?阿难说:是的、世尊!戴上琉璃眼镜后,也能看见眼镜。
佛告诉阿难说:你心如果与眼镜相合,心与眼镜已合为一体,眼镜自身就应当看见山河,既然能看见山河,那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呢?因眼也属外物了,都在眼镜的能见之内,你能看见自己的眼睛吗?如果能看见自己的眼睛,眼就成了外面的境物了,外面的境物是没有看的功能,这个时候你用什么去看?又用什么去分别呢?
如果不能见到自己的眼睛,那怎么会说成,这了知心是藏在眼根里的呢?又怎么能与眼镜相合呢?如藏在根里就应与眼镜合,与眼镜合心就不在眼根里了。所以你应当知道,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眼根里,并用与眼镜相合来作比喻,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淨法師: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第631集~第640集|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淨法師: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第631集
淨法師:什麼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第632集
淨法師:不肯放下是什麼原因-第633集
淨法師:七情五欲都是煩惱、都是枷鎖-第634集
淨法師:虛偽高下是妄心不是真心-第635集
淨法師:一切諸佛世尊為什麼出現在世間-第636集
淨法師:淨宗完全靠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第637集
淨法師:阿彌陀佛的法門就是一切法門-第638集
淨法師: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是念佛的祕訣-第639集
淨法師:佛法承傳不是知識是智慧-第640集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淨法師:淨宗完全靠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第637集

最基本的,讀經、讀註解,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我們希望《無量壽經》能念三千遍,三千遍能背誦了,念老的註解至少要看三十遍,這分量很大。 三十遍能幫助你斷疑惑,微細的疑惑都斷掉了,你信心堅定,不會再改變。 世出世法你都能應付得了,你能夠聽一切經,能夠學一切法,不為它干擾。那就是什麼?決定不干擾、不破壞我念佛求生淨土這一門。 看得多,愈多堅定自己的信心,為什麼?你看所有的法門都要很長的時間修學,靠自力,沒有人能幫助你。 淨宗完全靠阿彌陀佛威神加持,自己只要具足信、願、念佛。易行道,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 漏掉的是什麼?不相信,信心動搖。學什麼我都可以學,信心不動搖,然後你所學的幫助你信心更堅定。 這個就是古人所說的,廣學為的是什麼?為了專攻。 廣學不是說你學一門就想修一門,不可能的事情。學盡無量法門了,還是我這門好,我這門什麼?我肯定有把握做到,我決定能往生。 往生到極樂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之法你全得到了,圓滿證得。 這就是一門即是多門,多門即是一門,歸到這個信願持名;信願持名展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無量法門。 你要認識,你不認識就壞了。

淨法師:阿彌陀佛的法門就是一切法門-第638集

照見一切法門是什麼?《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六祖惠能大師的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就是能生的自性,一切就是所生的萬法。 一切即一,萬法就是自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自性就是萬法。 這樣說大家能不能體會?一是能生,萬法是所生,一切是所生,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就是照見一切法門的智慧。 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一切法門就是自性。 這個法門適合自己的根性、適合自己的程度,你修學就不難。 如果不適合,太難了,那修起來很費力氣,搞了多少年都搞不清楚,這個時候要覺悟,這法門不適合我修。 好像生病吃藥,吃了很久的時間不見效,趕快換個醫生,另外換一種處方。藥要對症了,一服藥就起作用,藥到病除,你病就好了。這是智慧! 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法門,佛陀在世的時候,每個人見佛陀,佛陀教給他的法門馬上就見效。 為什麼?佛陀證圓滿的智慧,他能看出眾生根性,無量劫以來你曾經修過哪些法門。 對你過去所修很熟悉的法門傳給你,你就感到很容易,很有效果,道理在此地。 佛陀滅度之後,佛的這些弟子們,菩薩、聲聞、緣覺他們沒有佛那麼圓滿,但是他也有幾分,他也能幫助我們選擇,也選擇得很好。 現在是佛法末法時期,出家這些大眾沒有證阿羅漢果,剛才說了,連初果也沒證得,大乘,初信沒有證得;換句話說,都是凡夫。 凡夫選擇法門沒有把握,自己在摸索。 還好佛祖慈悲,知道我們沒有能力選擇法門,又找不到人幫助我們選擇法門,這個時候怎麼辦? 諸佛如來共同給我們選擇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就是念佛法門,求生淨土的法門,阿彌陀佛的法門。 這一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一切法門能治的病,這個法門全能治。

淨法師: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是念佛的祕訣-第639集

我們只要抓住這個法門,你肯相信,你一生就成佛,真的,不是假的。你一生決定能證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能達到這個境界。 要多長的時間?一般人念到功夫成片,如果他真的不懷疑,真的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一天念十萬聲,萬緣放下,頂多三年,就成功了。 念佛好,別打妄想了,佛念不好,有妄想夾雜在裡頭。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念佛方法,「不懷疑」,不懷疑是真信、真願,這不懷疑; 「不夾雜」,沒有妄念、沒有妄想,世出世間一切法完全放下,不夾雜;最後「不間斷」。 這念佛的祕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三年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清淨心出來了,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第一個得到了,這個清淨心就是小乘四果的心,大乘十信菩薩的心,很快成就。 得到這個成就,雖然還有壽命,不要了,求阿彌陀佛來接你往生,佛會來接你往生。 如果還在這個世間,不想往生,為什麼?在這個世間成佛快,比極樂世界快。極樂世界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 這個地方是大風大浪,大風大浪你能夠通過,所以古德講的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道理在此地。 惡緣太多,障礙太多,你都能夠通過,順利通過,不受干擾,這個功德了不起。

淨法師:佛法承傳不是知識是智慧-第640集

《會疏》裡頭說:「佛道正見,名為法眼。」佛道,成佛之道,正知正見,這叫法眼。 無論什麼法門,只要你持之以專、持之以恆,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淨影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法眼。由上可見,法眼者,了達眾生種種根器,善知一切救度之法,應機施與,而度脫之。」 這後頭幾句話是黃念祖老居士說的,「由上可見」這些話下面的話都是念老的話。 了是明瞭,達是通達,眾生種種根器,現在眾生是什麼樣的根器,能接受什麼法。 所以要善知一切救度之法,法一定要應機,不應機,說了等於沒說,為什麼?他不得受用。 佛法承傳不是知識,是智慧,首先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能度脫,哪有能度人的道理! 度人一定先度自己,自己學佛得真實受用,說話就踏實,說話就肯定了,為什麼?沒有懷疑。 自己還沒有得度,半信半疑,你怎麼能教別人相信? 這是善知識難求,善知識很難遇到,遇到善知識是緣分。 我的這三個老師大緣分,少一個都不成功,我都不能成就。 方老師介紹我入佛門,我們誤會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從來都不碰它,沒有這個念頭說去碰碰佛教,沒有。 我跟方先生學哲學,老師跟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的一個單元佛經哲學,我從這裡入門的。 老師教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學哲學,「大乘經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他這麼介紹給我,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入門跟別人不一樣。​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本性法师 :
曹溪一滴水,
涨起十八滩

北宋的苏轼,
是位大居士,

他写过 :
“ 竹中一滴曹溪水,
涨起西江十八滩。”

南宋
《 大慧禅师语录 》 中有句 :

“ 凭师一滴曹溪水,
四海为霖报我皇。”

那么,
这一滴水是什么水?

又是什么味?

以我认知,
就是中国佛教汉传禅法的水,
就是汉传禅法的味。

汉传禅法有其殊妙的理论架构、
实践途径,

以及境界预期。

这里,
以我学修经历与体验为基础,
从个人认知与验证的角度,
对汉传禅法作些纲要介绍。

该介绍的出发点,

为了将汉传禅法的殊妙以简单明了的文字般若给予说明,

并尽可能地以个人的学修为依据,

为兴趣者们提供一定层面与一些侧面的学修方法与次第,

作为学修汉传禅法的参照。

在我这里,
汉传禅法基于佛教八宗,

即唯识宗、
三论宗、
天台宗、
华严宗、
禅宗、
净土宗、
律宗和密宗,

主要指慧能禅法,
以《 六祖坛经 》为基础。

后慧能时代,
慧能禅法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也就是形成禅门五宗 :

沩仰、
临济、
曹洞、
云门、
法眼。

综合中国佛教八宗与慧能禅法五宗,
我以为,
汉传禅法主要可以归结为四大种类,

即默照禅、
看话禅、
止观禅、
念佛禅。

那么,
如何修学这四大禅法?

当然,
各大禅法,
各有方法,
各有次第,

专修者可一门深入,
深究细参。

不过,
我想,
针对特定人群,
为了方便,
如非专业人士,
如非时间充裕人士等,

亦可尝试如下原则,
简约学修,
如方法得当,
亦不难登堂入室。

一 、学修第一步 :

明确学修目标,
事关身心灵

我们学修禅法,
不为学修而学修,
而为解决身即生理问题,
而为解决心即心理问题,
而为解决灵即灵性或灵魂的问题。

作为凡夫,
身心灵是有问题的,
存在无限的提升空间,
直至得到超越,
打破有限与无限的界限。

二 、学修第二步:
事关信愿行

学修禅法,
以信为基。

信即大信心,
信任佛法僧,
信仰佛法僧。

心中无信,
何来感应?

信的基础上便是愿。

愿即发愿、
誓愿,

为大愿力,
也就是树大理想,
表白诉求。

愿的基础上,
便是行,
行即大行动,

乃行动力、
实践力。

如何行?

答案是闻思修。

三 、学修第三步,
事关闻思修

学修禅法要广博多闻,
如听经闻法。

慧能祖师听人诵
《 金刚经 》到

“ 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
便有所得。

观音菩萨就是以
“ 耳根圆通 ”
“ 闻声救苦 ” 或
“ 寻声救苦 ” 而著名。

闻后要思,
中国佛学院便以
“ 多闻多思 ” 为院训。

高僧大德多是伟大的思想者,
坐禅之中的
“静虑”
“冥想”
“参”,

其实也有静思的含义在其中。

修,
当然是指实修、
修炼。

那么,
如何修?

答案是戒定慧。

四 、学修第四步 :
事关戒定慧

佛教特别强调,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说 :
戒为无上功德本。

因为,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佛教全集为
《三藏》,
戒律即律藏,
占了其中三分之一。

有戒才有定,
戒是定的基础、
前提。

定 :
即一心不乱,
一念不生;

即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即无念、
无住;

即不生、
不灭、
不垢、
不净,

不增、
不减。

定,
在佛教学修中,
是个重要的命题,
是个特殊的境界。

佛教教义中,
有两大翅膀,
即慈悲与智慧。

智慧是从定中来,
智慧,
亦简称“慧”,
又叫般若,
与知识有重大区别。

知识从外学得,
智慧从内修得。

如何是慧?

答案之一,
即空假中。

五 、学修第五步 :
事关空假中

何为空?

不是空空如也、
一无所有的空,

而是指,
万物终将灭亡,
没有自性,
本质是空。

这空,
蕴含着无常、
无我、
无主宰、
有漏皆苦等。

基于此,
所以,

才应看破、
参透、
放下、
舍去。

何谓假?

这指世间万物,
虽然本质空,

但是,
现在分析察验之,
又是显现有的,

如笔,
如墨,
如男人,
如女人。

但这不是真有,
是假有,
不是本质,
只是现象,
佛教亦谓之妙有。

当然,
也因为存在假有的万物,
因此,
我们也要珍惜之,
以假修真,
方便利用,
努力精进。

何为中?

中为中道、
中庸、
中和。

空和假,
取其辩证,
则为中。

空与假,
取其圆融,
则为中。

在佛教,
中是真理的彰显,
是万物的尺度。

那么,
何为中的内核?

答案为和善圆。

六 、学修第六步 :
事关和善圆

佛教倡和、
贵和,

强调僧团的六和敬,

六和即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以及戒和同修。

为什么要和?

因为世界因缘,
众生因缘,
互为联系,
互为因果,
同命运,
共舟航。

有和,
才有和顺和平,
才有和谐和美。

在佛教,
和即善,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为佛教。

善,
可谓良善、
善良。

人之初,
性本善。

善是本性,
也是佛性,
是佛教伦理与道德的至高原则。

同时,
有和才有善,
连和都没有,

何来善?

所以,
有谓 :

为善最乐,
止于至善,
乃至用词
“ 善哉善哉 ”,

以此表达赞叹与肯定。

圆即圆融、
圆成、
圆满。

在禅宗,
是沩仰宗法门中的圆相。

圆相,
具足圆相,
指绝对的真理,
是生命与万物的实相,
是法性,
是真如,
是拂子一挥,
是如意一举,
是锡杖一扬,

是佛陀拈花与迦叶微笑,
是我的登堂,
是您的入室,
是从此岸渡到了彼岸。

也就是,
我们学修,
要治我们的身,
达到和;

要治我们的心,
达到善;

要治我们的灵,
达到圆。

和,
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善,
解决生命心性问题;

圆,
解决宗教信仰问题。

这也提示我们,

我们的修学在哪儿用功?

要在身心灵上用功。

这身心灵,
是我们用功的法器。

这法器,
一旦用功得法,
将趣入和善圆的终极道路与境界,
从而回归人性,
证得佛性,
超越法器自身。

( 作者 :
本性法师为莆田广化寺方丈、
福州开元寺方丈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恒丰银行董事长蔡国华正接受调查
  • 成都将建中国第一高楼,然而他才是今年真正的拿地赢家
  • 抗癌日记女孩去世
  • 吃火锅被烧伤? 都是液体酒精的“锅”
  • 小孩地铁抢夺蛋卷 竟是屡次“作案”的“惯犯”
  • 排雷!中越边境广西段新一轮扫雷活动启动,现在官兵是这么作业的……
  • 黄子韬高调改名,她却默默无闻
  • 真炸了!“网红气球”炸伤四人!它很危险,宝宝们千万别再买了...
  • 最新中国“堵城”排行榜出炉!最堵的城市竟然是这里…
  • 创新姓落户被拒,有人说是千年传承,有人说时代在变化
  • 申花夺足协杯冠军并进军亚冠正赛
  • 新闻速读|哈里王子明年春天将与美国女友完婚, 欧洲各银行因为脱欧已从英国撤出3500亿欧元,英国皇家卫队换岗仪式现海军
  • 宁波爆炸官方通报:2人死亡4人重伤15人轻伤 2人失联
  • 网友偶遇奚梦瑶何猷君约会笑容满面 网友:要嫁入豪门吗
  • 山东一儿媳伪造墙塌砸死婆婆!两人积怨多年全是因为这……
  • 男子获刑472年 被称为世上判定坐牢时间最久的人
  • 重庆神级停车库!要下5层楼 转N个360度圈圈
  • 手机扣费乱象惊人
  • 【社会焦点】创新姓落户被拒
  • 周冬雨探班马思纯结果又被吐槽了!她俩真是不互黑就难受的"塑料姐妹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