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③·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 发挥战略节点作用,激发活力增创优势】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要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

一直以来,青岛发展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此;面向未来,青岛要不断进阶、迈向更高能级,更离不开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青岛擘画的蓝图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作为今后五年全市上下全力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之一,进一步明确着这座城市前行的路径、奋进的逻辑。

改革开放走过40多年,时至今日,青岛面对的是在“深水区”求突破、在“无人区”闯新路。如何更充分地发挥青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节点作用,如何通过更深层次改革激发新活力,如何用更高水平开放增创新优势……一道道全新的课题,需要青岛用果敢的探索不断给出“最优解”。

战略节点

开放是青岛最突出的比较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发挥青岛的战略节点作用,则是这一优势得以充分彰显最核心的战略选择。

过去的一年,青岛重要开放平台的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上合示范区完成进出口总额265亿元,同比增长61.8%,区内贸易主体累计集聚1700余家;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形成了一批覆盖广、收效好的制度性创新成果,29项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青岛市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跨越八千亿元大关,达到8498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9位……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在遭遇逆流,我国发展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于青岛而言,要发挥战略节点作用,就必须在新一轮的开放进程中不断创新思路、突出重点、系统推进。

推动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落实“一核引领、全域联动”工作机制,提升“四个中心”功能,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发挥好上合组织经贸学院、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

推动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每年推出30项含金量高的制度创新成果,做强大宗商品交易功能,推动航运、贸易、金融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

抓住RCEP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推进贸易投资、产业发展等领域深度合作,提高对外投资发展水平。

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强力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滚动推出支持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着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贸易主体突破2.5万家,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

持续放大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效应。提升重大展会平台国际影响力,争取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青岛。

沿着这些维度,持续不断地扩大开放,将有力地塑造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不可替代的战略节点地位。

一个站位更高、视野更广的青岛,才能在开放的大棋局中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国际门户

以国际视野创新谋划拓展国际开放通道、打造国际交通枢纽,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重要举措。

去年2月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赋予青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发挥国际枢纽海港作用”等重任,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主轴7走廊8通道”的“京津冀—长三角主轴”“京哈走廊”“京藏走廊”链接青岛,标志着青岛枢纽定位从全国枢纽向国际枢纽跨越提升。

“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市党代会提出的更为明确的建设方向。

统筹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为重点,建设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按照《青岛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我市将以“补短板、疏瓶颈、强骨干、优衔接”为重点,适度超前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22-2024三年间将集中攻坚重大交通建设项目21个。通过实施上述工程,青岛将加快构建北上融入京津冀、南下联通长三角、西进辐射沿黄流域、东出日韩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不断完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支持青岛港打造国际枢纽海港。2021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亿吨,排名全国第四;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71万标箱,排名全国第五;海铁联运量连续7年稳居沿海港口城市首位。今后,将在沿黄流域布局更多内陆港,与日韩等境外港口“多港联动”,增强航运集疏运能力,大力发展国际货物中转、集拼等业务,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

提升胶东国际机场门户枢纽功能。2021年8月,山东省内首个4F级国际机场胶东国际机场建成运营。乘势而上,要充分发挥胶东国际机场地处胶东半岛腹地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垂直零换乘”的交通枢纽优势,加强同铁路、公路、海港的战略协同、资本合作、平台对接、资源共享,提升对半岛区域客货源的虹吸效应,着力打造“陆海空铁邮”集成发展的多式联运中心。未来,将新开、加密国内外客货运航线,打造全国重要的国际中转口岸。完善“五纵五横六连”高速公路网,打造“四网五向”铁路交通网,推进胶东半岛铁路公交化运营。

着眼于全球互联互通水平和辐射能级,青岛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既是国家层面的枢纽蓝图,也是城市顶层空间规划推进的新战略,对今后产业发展布局、城市功能空间等都是一次新的机遇。

向深处改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形成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尤为重要的是,优先推动那些有助于增长阶段转换、新动能加快形成的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过去一年,青岛完成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市属企业匹配城市发展战略机制。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持续探索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新登记市场主体30.1万户,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新增上市公司15 家,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600亿元,直接融资1317亿元。

眼下,青岛进一步明确,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在产业集聚、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数字青岛建设、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推出一批高水平制度创新举措,构建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创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营造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的浓厚氛围。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机制。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放大国家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效应,加大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数字人民币等创新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市党代会部署要求的这些重点领域改革,将有助于打通生产要素流动梗阻,提高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的灵活性,创造一个更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为青岛在城市经济“竞速”中赢得发展先机。

一流环境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高质量产业都是处在产业体系的顶部。“花落何处”,取决于所需要的地方性要素粘性在哪里形成。而这种要素粘性,就是通常所说的“投资环境”或“营商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营商环境就是城市发展的“先手棋”、释放活力的“稳定器”,也是一场城市间持续进行的“同题考试”。

2020年,青岛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第11位,较上年提升8个位次;2021年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95.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2%,市场活力稳步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着眼未来,市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青岛要“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精准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码通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快捷。强化政策服务供给,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滚动推出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升级“政策通”“融资通”平台,让企业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

蓝图已经绘就,只有将各项工作抓在手上、干到实处,才能蹄疾步稳,擦亮青岛营商环境底色,为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闯关夺隘拓新局,正是扬帆搏浪时。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改革开放带来澎湃动能,我们也一定能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不竭动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周建亮 余 博)

【环时深度: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美国和欧盟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不断加码,然而它们制裁的不光是俄罗斯,还波及了世界其他国家——随着俄乌军事冲突的持续,另一场危机——粮食危机,已在路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说,俄乌冲突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供给减少,或让多国陷入粮食危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面临多重危机,现在本应是国际社会在俄乌之间劝和促谈、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之时,然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媒体却再次利用危机兴风作浪,从中寻找抹黑中国的“兴奋点”。“中国已出现粮食短缺”“中国在全球市场疯狂囤粮”……它们炮制了一个又一个耸人听闻的谣言。《环球时报》调查发现,虽然外部挑战严峻,但由于进行了周密且长远的部署,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多人口不但能到点吃饭,而且越吃越好。各项数据都表明,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国不仅“家底厚实”,还有宽阔的“护城河”。

“为打击俄罗斯,美国准备饿死全世界”

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之前,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乌克兰其实是谷物、蔬菜、禽肉等食品的主要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乃至“世界粮仓”的美誉。同样,俄罗斯也是小麦等农产品以及化肥的主要出口国。因此,俄乌持续的军事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多国是否面临饥饿风险的担忧。据媒体公开报道,目前俄乌两国黑海港口已经没有货物运输,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限制和俄罗斯遭到的大规模经济制裁正使全球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小麦供应。俄乌两国都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环球时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俄罗斯小麦约占全球供应量的17%,俄罗斯和乌克兰合计占全球小麦出口的近30%。此外,俄乌两国共占全球玉米供应量的17%、大麦的32%、葵花籽油的75%。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乌克兰出口的小麦和玉米中,40%运往中东和非洲国家。亚美尼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厄立特里亚,这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小麦都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此外,土耳其、埃及、孟加拉国和伊朗等国也有60%以上的小麦来自俄乌两国。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示,俄乌冲突恶化后,上述传统从乌克兰进口小麦和玉米的国家已不得不寻找新卖家。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3月17日警告称,中东和北非地区已经出现食品价格上涨,相关影响正在向更多脆弱国家扩散。

俄乌军事冲突还使乌克兰的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3月29日发出警告,称该组织在对乌克兰19个州进行评估后认为,随着冲突的发展,乌克兰能否收获现有农作物、种植新作物或维持牲畜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联合国粮农组织紧急情况和复原力办公室主任保尔森表示,冲突可能会严重扰乱乌克兰数以万计小农的生产。为支持更广泛的救济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呼吁各方向乌克兰提供5000万美元资助,但目前只有10%的资金到位。

“灾难之上的灾难”——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比斯利3月29日向联合国安理会做简报时,曾这样形容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并认为世界正在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粮食不安全。比斯利警告称,萨赫勒地区、北非和中东地区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在今年6月和7月恶化,因为这些地区的小麦和其他主要粮食供应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而6月和7月原本应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小麦等农作物收获的季节。

俄乌军事冲突导致粮食供应量下滑,而更糟的是,美国威胁制裁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化肥的消息传出后,全球化肥价格开启新一轮上涨,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不安全的风险。据世界粮食计划署估算,美国对俄白化肥的制裁措施,或将导致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下降50%以上。

要知道,俄罗斯对全球化肥市场至关重要:俄罗斯化肥年产量超5000万吨,占全球化肥产量的13%。在出口方面,2021年,俄罗斯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出口贸易值均位居世界前三,占比均在15%-20%,是国际市场重要的化肥供应方。

农业大国巴西对俄罗斯化肥的依赖度就非常高。巴西是全球咖啡、糖、大豆、玉米、棉花、小麦等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同时也是化肥的最大进口国,85%的化肥供应都来自进口,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合计占其进口总量的28%。《纽约时报》近期报道称,巴西近一半钾肥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现在只剩下3个月的库存。巴西全国大豆农民协会已指示成员在本季节减少使用钾肥,而巴西大豆的产量也可能因此减少。

“为打击俄罗斯,美国准备饿死全世界”,俄罗斯《观点报》曾这样形容华盛顿对莫斯科的制裁。话语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却着实令人忧心。

外媒恶意炒作“中国粮食危机”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对极大不稳定性的背景下,一些外媒也找到了抹黑、攻击中国的新角度。在炒作所谓中国“粮食危机”的过程中,最常见的论调是“中国的粮食供应危险了”“中国已出现粮食短缺”。名声比较臭的“美国之音”在3月的一篇报道中声称,虽然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是除原本就有的耕地流失等“内忧”外,俄乌冲突的“外患”也将使中国“缺粮危机”雪上加霜。《华尔街日报》发文称,俄乌冲突引发中国“粮食不安全”。印度TFI Global新闻网写道:“在中国,没有人想当农民。土地正在变得有毒,(农业)回报率很低,使得农民很难成为可行的职业选择。此外,来自中国农村的人正在向城市中心迁移,以寻求更好的生活。”

“俄乌冲突的确推高了国际粮价,但这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是很小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首先,从中国粮食的进口组成来看,大豆和小麦是中国进口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两种作物都大部分来自美国,而不是俄乌。

陕西一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吃饭。

李国祥表示,其次,中国粮食主要还是依赖国内生产。“前些年确实有农民觉得种粮不赚钱,但这几年情况明显改善,现在是农民到处抢地种。比如东北的一些农民告诉我,他们现在种一亩玉米可以赚1700-1800元。”李国祥称,“美国之音”等外媒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外媒炒作中国粮食问题的第二大论调是,中国在全球“抢粮、囤粮,推高全球粮食价格”。《日本经济新闻》声称,为缓解“粮食危机”,中国大量进口并囤积粮食,甚至导致一些国家出现饥荒。还有外媒污蔑“中国像没有明天一样疯狂囤粮”。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批驳。“中国其实并不缺少作为主粮的小麦,进口主要是为了调剂国内品种余缺,比如进口一些饲料用途的玉米和小麦,”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危机”,更没有“在全球疯狂囤粮”。

相反,中国专家认为,中国的进口不仅有助于促进国际市场的稳定,还有利于保证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华贸易逆差国家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美国等国家总是对中国的粮食进口有很多意见。当我们进口粮食比较多时,它们说中国面临‘粮食危机’;当我们减少进口时,它们又说我们是贸易保护主义。”李国祥表示,美国舆论这种“逢华必黑”的做法实在是“让人遗憾”。

为何外媒热衷于炒作中国的“粮食危机”?CNN此前的一篇报道或许能让人们一窥它们的真正用心。去年11月,CNN援引中国商务部鼓励民众储存一定数量生活必需品的通知报道称,中国“粮食危机”引发民众焦虑和对政府“不信任”。专家认为,外媒对所谓中国“粮食危机”的炒作,本质上还是“中国崩溃论”的又一版本。恰逢俄乌冲突,西方试图借此向中国施压,让中国的态度向西方希望的方向转变。此外,外媒炒作中国“粮食危机”,有助于转移民众对本国国内经济状况的不满。

手握多张“王牌”,中国能保证14亿多人不饿肚子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的粮食供应安全吗?客观的数据会给我们答案。“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介绍说,去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今年达到483公斤,比去年增加9公斤,所以在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国都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实,中国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完全有切实保障。李国祥说,国际上对粮食的定义比较宽泛,国内对粮食的定义一开始主要包括大米和小麦等基本口粮,而现在玉米以及大豆等都被囊括在粮食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李国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粮食安全取决于供给,而供给主要由生产、库存和进口三者共同决定。截至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18年丰产,尤其是2015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粮食库存规模大,足够安全。”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的21%,眼下俄乌冲突或增加中国粮食进口成本,但不可能动摇中国粮食安全以及“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李国祥也赞同他的观点。根据历年的数据,中国人均粮食年消费量上限未超过300公斤,中国人“年年有余”的祈福早已成为现实。

除了持续稳定的供给,中国粮食库存也有“相当厚实的家底”,其中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了70%。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小麦分析师孙恒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以小麦为例介绍说,中国小麦完全能够自给,虽然每年也会少量进口,但主要用于品种调剂,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中国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以满足国内一年以上消费需求。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粮。去年,中国玉米进口出现大幅增长,但也是在这一年,玉米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播种积极性得到提高——202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6.50亿亩,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尤其是作为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东北地区,单产提高明显。2021年,玉米产量为5451亿斤,比上年增加238亿斤,增长4.6%,再加上进口和库存,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粮食储备,并在2008年粮食价格危机后开始稳步建立国家战略储备。

中国粮食安全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支撑,那就是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是中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支撑。唐仁健在两会期间强调,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是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在耕地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在进口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的粮食进口没有受到影响。《华尔街日报》援引农业市场数据提供商AgFlow的数据称,2020年,中国购买的谷物和油菜籽比2019年增加26%。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增长11%,并在今年1月和2月继续呈同比增长。

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2022年中国粮食安全仍然没有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2月25日表示,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此外,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5亿吨,第四季度超过3600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增加今年的市场供应。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非常扎实。秦玉云指出,中国能够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3月5日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唐仁健表示,在粮食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国都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全文:https://t.cn/A66nQlGs(《环球时报》4月12日8版文章,作者 白云怡 倪 浩 沈维多 黄兰岚 林小艺)

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地心”里的奋战---- 进入12月,清原满族自治县北三家镇摩离红山已被皑皑白雪覆盖。在此的国网新源清原抽水蓄能电站露天工程已经进入“休整期”,只有载重车辆来往于山间的作业路上。当记者走进大山腹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1000多名工人在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地下洞室里挥汗如雨、热火朝天地施工。项目负责人介绍,经过建设者们1600多个日夜的奋战,电站提前110天完成上水库大坝填筑施工,提前50天完成地下厂房开挖施工,提前18天完成1号引水系统开挖支护,提前5天完成下水库大坝面板混凝土浇筑,明年春天大坝涂好防渗材料就能下闸蓄水了。

  今日挖山凿隧 来日抽水蓄能

  被列为国家“十三五”、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工程和辽宁省“重、强、抓”重点项目的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和普通电站有很大不同,它相当于一个硕大的“电力粮仓”、藏在深山里的巨型“充电宝”,利用电网低谷电量抽水,把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到用电高峰时,利用上水库水流下的势能带动发电机组发电,将低谷电量转化为急需的尖峰电量,从而减少和避免能源浪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抽水蓄能电站的地下厂房与输水系统建在山体内,挖掘山洞成为土建施工的日常,也是核心任务。建设者面对的是一场与时间、寒冷、耐力较量的“战斗”,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计划,他们必须加快速度。12月7日,记者乘坐施工单位车辆进入长1556米的进厂交通洞,尽头便是地下厂房,是整个电站的心脏。地下厂房长222.5米、宽26米、高55.3米,相当于在岩石间开凿出一栋222多米长、26多米宽的20层楼房,如此庞大的空间用于安装6台30万千瓦的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从这里按45角向上、向下分别开掘3条隧道,与上水库、下水库连接,每个洞的直径在7米左右,发电时从上水库往下放水,一条隧洞带2台发电机组发电;抽水时水泵水轮机从下水库往上水库提水。用于专门铺设电缆的母线洞、出线洞全部打通,施工人员正抓紧时间安装1号、2号机组尾水肘管,安装间中180多吨的1号机组座环蜗壳已经拼装完成,副厂房也在浇筑施工中。

  1号引水系统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线路,对按期投产发电至关重要。为了抢抓工期,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采取截面作业的方式,将长达2800多米的引水管道一分为三,多面挖掘作业。纵横交错的山洞如同地下“迷宫”,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通过工作人员的引导,记者来到引水中支洞2号下斜井,卷扬机提升系统已将工人和设备运送到190米深、直径7.8米的隧洞中作业,8小时后工人才能上来吃饭休息。“自2020年输水系统开始洞挖以来,施工人员24小时不间断作业,在深洞里以苦作乐,就是为了让电站早投产,早收益。”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每条引水系统都要开挖180米长的上斜井和302米深的下斜井。目前,在上支洞施工的1、2号上斜井和在中支洞施工的1号下斜井已经贯通,首节引水压力钢管顺利进洞。明年6月中支洞3个下斜井将全部贯通,工人们正争分夺秒为接下来的工序安装压力钢管施工创造条件。

  坚持科技创新 保质量抢工期

  电站建设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不仅仅依靠建设方的科学组织、精编计划以及丰富经验,更得益于管理创新模式和科技创新力量。

  国网新源辽宁清原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宝仁介绍,在上下水库大坝建设过程中,公司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等深度融合,先后建成工程管理模块、进度控制模块、质量控制模块、信息集成展示系统模块等。同时使用了基于北斗卫星的数字化大坝实时监控系统、坝料运输车辆自动加水及运输监控系统、工地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系统、施工过程智能监控系统、无人驾驶振动碾技术等,对选料、运输、洒水、卸料、碾压、质量验收等进行精细化监管。充满科技力量的“无影手”让“智能大坝”更加牢固、管理更加精准。

  践行环保理念 打造绿色工程

  绿色理念是发展的永恒底色。国网新源辽宁清原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工程施工紧密结合,采取工程措施、绿化措施、环保措施等,积极做好绿化、环保大文章,努力把清原电站打造成“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山乡美景。

  在上水库、下水库的施工过程中,将地表腐殖土全部收集起来,用于电站绿化,到目前已经收集了24多万立方米腐殖土。同时,总承包单位设计、建设了国内技术领先的“分离-板框-沉淀”工艺的污废水处理站,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固体废弃物与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建设10处污水处理站处理生活污水、洞室废水、洗砂废水、混凝土拌和废水等,不仅细砂得到回收、处理效果显著,而且中水全部回用,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中水全利用”,确保河道水流常年清澈。

  目前,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土建施工已经接近尾声,开始进入机组安装新阶段。预计到2023年底,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25年3月6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届时每年可以发电30亿千瓦时,向辽宁电网输送宝贵的“黄金电”,解决用电高峰时的“电荒”问题,有效支撑辽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同时,由于清原抽水蓄能电站所具有的强大吸纳新能源、输送清洁能源的功能,机组全部投产后将成为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点。

信息来源:抚顺新闻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 蓦然回首,欢者有之,愁者亦有之。世事繁华,人或有欢愉,或有悲悸。
  • 该区今年在经济运行上再发力,坚持以项目工作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上半年纳入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的项目共28个,总投资51.32亿元;完成省、市重点项目投资32.4亿
  • 中国人如何理解英国乡村之美?老大我就是喜欢你,就是就是喜欢你,没有理由的喜欢你[羞嗒嗒][羞嗒嗒]@摩登兄弟刘宇宁 摩登兄弟刘宇宁 刘宇宁 lyn 宁哥 棚主
  • #长春交友[超话]#【媒人牵线】编号:a1634◇简♥介◇✪姓名:  建国✪性别:女✪出生日期:1989✪毕业院校:白城医高专✪学历:大专(函授本科)✪身高:1
  • 莆田。所见即所得系列。
  • 巳申之间本来是合的关系,同时巳也是申金的长生之地;但是巳中丙火和戊土,要克申中庚金和壬水;申中壬水要克巳中丙火。忌来破用,忌神是哪种十神,所居哪个宫位,说明哪种
  • 幸好上次去集市的时候顺手买了一袋折耳根回来,今天就早起做一下早餐吧,也让王家尝尝自己的手艺!王家少爷与肖国师番外篇1国师从未自己做过早饭呢,每次去集市的时候都会
  • ”剧场工作人员韩啸(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需要的不仅是22号这一场观众信息,还包括与之接近的一个星期以来的每场信息。与此同时,她自己会打电话安排车辆和防护工具
  • 第六位是凯尔特人的杰伦布朗,要知道凯尔特人的未来核心球员太多了,千万美元合同也不少,不过除了沃克不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之外,凯尔特人都是给出了上千万美元的合同,杰伦
  • 公司的小孩们那段时间的采访为啥说最怕的学长是孙亦航,那时候的他,的确不愿意在对别人打开真心。”可能是太早的承担起了队长的责任,在来原际画之前的时间段里,我甚至一
  • 记录第一次独自带娃出门记:这里真的是很热,气喘不上来,感觉分分钟要被融化。旅行第一天下午那会,汤圆一直分泌黄色眼屎,我猜到是细菌感染,想着到晚上应该就会好吧!
  • 注:嘉肴旨酒: 比喻美味的酒食融融: 和谐而快乐的样子 人寿 年丰: 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 兴旺的景象岁除: 除夕的別称更漏子新年畅想雪花飘,春节到
  • 成绩11秒20,创历史】北京时间7月30日,东京奥运会田径比赛女子百米第一轮,三明籍选手葛曼棋第一组出战,最终成绩11秒20,成功晋级百米半决赛,成为中国代表团
  • 多美好的三剑客,科龙蟒[给你小心心]16年的里约对于胖球是完美的,21年的东京是有遗憾的,大蟒也可能是最后一届,终究还是遗憾那枚混双,都说奥运会拼的是骨子里的硬
  • 卢学新认为,科兴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接种第3针安全性和中和抗体滴度均表现良好,这也是目前紧急状态下防控疫情的一种候选方案,具体打不打还需要等候有关部门的政策。值得一
  • “自私”的孩子之所以“自私”就是他们很爱,但又很怕不再拥有。我不会害怕放纵孩子,只要我能提供,那么如果孩子只是需要两颗糖,我额外给他的八颗都是在说“我爱你”。
  • 这里是SG2Tea一个为即将到来的SG2 Era准备的不专业博主现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负责深挖赛琳娜女士留下的各种关于SG2的线索待SG2发行后 本茶将致力于科普S
  •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台风天,高温天,出门一分钟就连双眼皮里都是汗的人如何保持清爽干净,除了把自己洗干净以外,不用浓烈的香掩盖汗
  • 所以为自己负责,也不要PUA别人,不要扯出为你我放弃了什么的鬼话,在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奋斗的过程中刚好遇到了一个可以携手走一程的人是值得珍惜的,如果没有遇到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