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深解《金刚经》#
008以慧摄定|大乘与小乘的入道区别
  六世仓央嘉措影响很大,因为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诗人,写了很多情诗,大家都在传诵、研究、传播。直到今天,他的情诗仍然很流行。
  可见有时候,宗教名相也是佛家传播的障碍,需要打碎它。要是作为文化参与人的生活,就可能实现更广泛的传播。而实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让别人知道你在讲什么,给别人一个愿意了解你的理由。佛陀的理由,就是《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当然也是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行为传递的精神,还有那八万四千种的安心之法。
力戒小乘法,不从六根入。
道遍一切处,要心无所住。
见性观实相,无住为方便。
定慧融一体,非小乘禅观。
  小乘的修行不从般若入手,而是从六根入道的。什么叫六根呢?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意识和身体,简称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佛家认为,六根是轮回之根,要想超越生死轮回,就要斩断六根。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打六贼,就象征着斩断六根。过去,阿罗汉直接把斩断六根叫“杀贼”。杀什么贼?六根之贼。用什么杀?多用戒律、定力、慧力。戒律拒绝,守住四禅八定,心不摇动。杀眼根之贼时不看,杀耳根之贼时不听,杀鼻根之贼时不嗅,杀舌根之贼时不尝,杀身根之贼时不触,杀意根之贼时不想。小乘的修行多从身体入手。
  《金刚经》《般若经》的修行不是这样,它们是从般若智慧入手的,它不管六根,不去杀贼,只管证得这个慧。读《阿含经》时,就会发现,在释迦牟尼的时候,有好多修行人都成就了阿罗汉果。于是有人就问,四禅八定那么难,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阿罗汉?我说,因为他们不一定非要从四禅八定入手,有些人注重的不是禅定,而是智慧,叫慧解脱阿罗汉。一旦智慧开了,他就能解脱。所以,一个婆罗门赶在释迦牟尼圆寂前,请求佛陀为他开示,释迦牟尼说上几句话,他就开了智慧,证得了阿罗汉果。
  从般若入手的好处在于,一旦拥有这个智慧,你就解脱了。所以,禅宗号称即生成就。般若出现之后,入道之门就不仅仅是眼耳鼻舌身意了,任何地方都可以入道,“道遍一切处,要心无所住”,不要执著于心,不要执著于身,心无所住。如果是小乘的修行,释迦牟尼会教人观呼吸、观白骨、观不净…般若出现后,便不再执著这个东西,你可以观,也可以不观,既不要执著呼吸,也不要执著别的,只要做到心无所住,没有执著就行了。
  这就是禅宗与小乘的区别。小乘是以身体为方便,而禅宗是见到空性,见到般若智慧后,以无住为方便,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见性观实相,无住为方便”。
  证得智慧的意义之一,在于指导行为,没有行为是不行的。有些人虽然明白道理,知道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可是一跟人相处时,就对什么都很较真,不知道一切都在变化,放不下过去,放不下末来,也过不好当下。这就是行为无力。
  所以,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要努力做好手头的事,却不执著那结果。因为我们留不住什么东西,一切都不是我的,本来也没有我。一切都会过去。这时,他便不再执著,就会坦然地过好每一个当下,做自己该做的事。
  简言之,明白智慧,并且有明白的行为,就是见即解脱。大手印就是如此。“雪漠心学大系”《真心》中所有的东西,都契合《金刚经》的智慧,它也属于般若部。我在这里讲《金刚经》,其实讲的也是大手印。《金刚经》本身,也是一滴折射佛家智慧的露珠。
  佛家智慧非常博大,有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经典都是一个世界,潜泳其中,你会感受到大海一样的广阔和博大。你的世界观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你想要深入研究,你可以专注于般若部。在这里,我暂且不谈佛家的博大,我只想跟你谈一谈佛家的般若。哪怕对你来说太深,只能种下一粒种子,也没关系。只要你用心去培育它,这粒种子迟早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很多时候,世俗智慧虽然能帮你解决问题,让你眼下就得到一些实惠,让你的生活富足,让你的物质丰腴,让你活在别人艳羡的眼光里,让你陶醉于大海一样的掌声,让你在一次又一次的角逐中越来越强大,但岁月催人老,有一天,当你拖着苍老的躯壳,走在喧嚣的街道上,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一一你拼搏半生,其实一无所有。这时,精彩人生的假象就像退潮的海浪一样消失了,你漫步在心灵的叩问中,你发现,你其实是个苍白、贫瘠的人,你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和富有。因为,你没有那个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那个美丽、圣洁的殿堂,对你来说是那么陌生,遥不可及。
  这时,你才会知道,人生中的一切都是幻相,它在不断地离开你的生命。它们的作用,是构成当下的这个你。
  这时,拯救你的是什么呢?是智慧。你无意中种下的智慧种子,就可能在这个瞬间发芽,它就像童话中的魔豆一样,飞快地长大,瞬息间,它就会搭起一座天梯,让你登上你以为自己遥不可及的那座圣殿。心,是一位魔术师,它喜欢编造出无数的假象来蹂躏你,让你感到痛苦,让你受到诱惑,让你开始自满,让你受到打击,让你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一会儿沉沦一会儿升华,让你像一个沧桑的老人,又像一个稚嫩的孩子,让你在明白的下一刻沉迷,又在沉迷的下一刻苏醒。你只有在那粒智慧的种子真正长大时,才会真正地醒来。当你真正醒来时,你会发现,人生其实没有问题。
平常心是道,无污即是净。
无造作是非,无取舍凡圣。
  “平常心是道,无污即是净”,当你大梦初醒时,你会发现自己没有问题。很多人就是这样,他们不远千里地来找我,说是为了求道,但是到了我跟前,却哑口无言,找不到任何问题,他们觉得无奈,我却笑了,说,本来就没有问题嘛,有问题的,是你的妄心,见到我时,你的妄心被我的真心调伏了,你没有妄心了,哪还有问题?不要在真心之外去找问题。无染便是净。
  我经常说,大手印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本来就没有问题。很多问题只是念头。一些修行人追求这个觉受、那个觉受,《金刚经》也叫他们放下所有的觉受。修行不是让你寻找觉受的,而是要你什么觉受都不牵挂。不牵挂本身,就是智慧,不要在这之外,再去找一个牵挂的东西。般若就是这样。明明白白,明明了了,无疑无犹豫。
  有人只让大家读一部经,或者只念一句佛号,其他的都要一棍子打死,这是不对的,是一种愚民政策,就像焚书坑儒一样。结果,有些人当姑娘时念“阿弥陀佛”,当媳妇时念“阿弥陀佛”,成了老太太仍然念“阿弥陀佛”,但念了一辈子“阿弥陀佛”,还是很愚昧,当媳妇时跟婆婆斗来斗去,当婆婆时跟媳妇斗来斗去,进了佛家内部又相互掐来掐去,充满怨恨和烦恼,始终没有智慧。所以,想要解脱、想要成佛,就要有智慧,没有智慧是不可能成就的。如果释迦牟尼只念“阿弥陀佛”,只讲《无量寿经》,他就不叫释迦牟尼,他也成不了佛。释迦牟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知道所有众生的根性,能讲出不同的经典,所以,我们也要尽可能地了解一些佛家的智慧。一定要明白,一个人如果想成佛,就要知道佛的智慧,不知道佛的智慧是成不了佛的。
  《金刚经》以慧为主,但它同样有定,是定慧双修的,定慧一体,慧生,则有定,也就是我在《真心》中讲的“以慧摄定”。小乘刚好相反,小乘以定为主,从白骨观、数息观之类的修法入手,慢慢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进入禅定之后,仍要提起正念,开发智慧,由定生慧,仍然需要启用智慧来进行观察。如果仅仅是四禅八定而不开发智慧,能不能解脱?不能解脱。四禅八定只是定,解脱必须是慧。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国内有一位著名学者正好在这个地方搞错了,把四禅和四果罗汉混为一谈,认为初禅是初果罗汉,二禅是二果罗汉,三禅是三果罗汉,四禅是四果罗汉。实质上不是这样的,四禅八定之后,仍然不是初果罗汉,为什么呢?因为果是慧,解脱虽然跟定有关系,但慧是必然要求。所以说,“定慧融一体,非小乘禅观”。

 跟师父学经典 2021/12/21
 八大人觉经
 广厚法师学讲

就像我们有时生烦恼了,有烦恼了苦不苦?不一定,你执着烦恼是真实的,那你就苦;你不要管它,它就会自动消失,那你就不会苦。你接受它的存在,然后看着它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你知道就好,你不去加持它,它就不会对你产生太大影响,你就不会被烦恼主宰,因为烦恼没有真实的体性。如果烦恼有真实的体性,那你应该时时刻刻都有烦恼,但是当你的心和法相应时,你没有烦恼却有法喜。如果烦恼是真实的,你就不能往生了,临终就不可能有正念了,你之所以能够往生,因为烦恼也是因缘所生,它并不是真实的。但是烦恼有它的作用,可能会影响你干扰你,但是它不能改变你,因为烦恼也没有真实的体性,它是会变化的。你跟着它跑,执着它,你就苦,你不去理它,它就会消失。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不是真实,不是真实,当然会消失。
所以这就叫“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不要去对它强加主宰,然后回光返照,当你不主宰时就会发现,你认为这个不变的我,就没有安立处了,这也就是无常无我。这个道理明白了,有了胜解力,你就不怕烦恼了,就自在了。这个因缘所生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破除我们对空性的执着。站在空性的角度,虽然一切都是平等没有对立的,但是站在缘起的角度,法法都有各自的差别相,所以因缘所生法不但让我们能够放下对一切法的执着,同时也能破除我们对空性的执着,以防我们产生自性执。我们知道因缘所生法的本质是无常无我,这里的无常无我是让我们不住有,破除我们对有的执着。有时我们在人事因缘的扰动中,一天下来会让我们身心躁动不安,这个时候你可以摄用归体,泯除一切的对立,无有少法可得,让我们的心暂时安住在不生不灭,这个不住空不住有的道理是我们佛弟子应该觉悟的。
再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不住有,就是你不要执为实有,在平常的因缘中,我们见一切法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自我意识给我们的消息就是法有真实性。比方说你看水,就会认为水有真实性;比方说某个人毁骂你,你就会认为毁骂这件事有真实性,那么你的心就比较容易产生痛苦,同时你会认为痛苦也是有真实性,当你认为一切法都有真实性的时候,你就会产生执着,然后心有千千结,从此你的人生就不得自在,被外境所主导。观因缘所生法是无常无我,我们平常修学的时候就应该多思维,这是我们现在修学的一个大方向,因为我们现在的一切痛苦都是来源于这里。我们知道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缘起,是循业发现,业力本身是生灭的,因为我们造业的心是生灭的,所以业力本身生灭不可得,它的因地不是真实的,所以果也不是真实的。但这个不可得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说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但是有它的作用,它不能坏因果法。也就是说在作用上我们不能断灭,因缘法的作用我们是要肯定的,但在体性上要否定。
世间人看到因缘所生法,他们会认为在一切因缘法中有真实的东西可得,所以不断的追逐,哪怕付出生命的全部。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因为不了解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是无常无我、是不能主宰的。但是众生看不清生命的本质,就会强加主宰,殊不知这就是痛苦的根源,今生会不得自在、来生会堕落,他们不知道这个所谓“乐”的背后的隐患。所以我们佛弟子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正确的知见,一切法都是无常无我的,既然是无常无我,我们就不要去强作主宰。我们现在连自己都不能主宰,又怎么可能主宰得了别人呢?主宰就是一切痛苦和轮回的根源,所以佛陀说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这是入道的初门。这里其实就是说明我们修学佛法应有的次第,也就是我们佛弟子受了三皈依以后,第一步真正应该要做的就是开启内心的智慧,摸清修行的方向。如果智慧打不开,所有的修行都是在原地打转,修了老半天,结果最后却不能上路,越修我相越大,烦恼越来越重。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阿弥陀佛!
   

【传灯法师:净土法语】

修行法门,乃如来对病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沙。求其至捷径,最简要者,莫胜于念佛求生净土法门。可谓速出生死之玄关,疾成觉道之秘诀也。盖凡修行,求出离生死,须仗三种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若惟务自修,悟明心地,裂无明网,出爱欲河,成佛作祖,谓之自力。是为没量好汉,真大丈夫。如佛在世,及正法中诸大菩萨声闻缘觉,及诸大祖师,是其人也。若像末之世,去古既远,根器谫劣。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坯器。菩萨有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是以诸佛菩萨,曲垂方便,又有仗他之法门兴焉。此之法门,经论发明,其品亦伙。求其苦口叮咛,极言称叹。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极乐世界念佛一门为究竟。可谓言言阐唯心净土之心宗,句句演本性弥陀之妙法。悟此者,达生心与佛心平等,心土与佛土无差。修此者,获妙观与妙境相符,自力与他力兼济。况本有功德之力,无始性具者,因此以全彰。旷劫积累者,藉之而顿发。故得娑婆报满,净土现前。莲华化生,不迷生阴。一入永入,更不退转。故曰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数甚多。比夫在娑婆而入道,历尘境之粗强。险难恶道,无处不有,固不侔矣。然而说之匪难,行之为难。行之匪难,心要为难。此昔人之所诫,在我辈之当遵。若求其为吾真切教诫,莫要乎杨次公之两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忘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无他,为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杜其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此吾所当尽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尽。此无他,为念心之不能一也。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多念乎。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铋,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娑婆之爱,日务求其轻。极乐之念,日务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或问,轻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又问,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轻爱。或者莞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似无主正。俾学者乎何从。曰,非两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之所不能一,由散心异缘之使然。散心异缘,又由逐境纷驰之使然。故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故曰,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尘沙莫尽。爱苟不忘,念能一乎。故欲一其念者,莫若轻其爱。欲轻其爱者,莫若一其心。一其心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则万缘都寂。万缘都寂,则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念。盖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日月之代行,明暗之相背也。或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将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正以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物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万法空,万法空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自绝,则爱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又问曰,轻爱与一念,同乎异乎。对曰,能轻娑婆之爱,未必能一极乐之念。能一净土之念,必能轻于娑婆之爱。此约无志有志间说也。若去无志而独言有志,则爱非念一而不忘。念非忘爱而不一。两者功夫,初无间然。又问曰,轻爱既闻命矣。一念为之奈何。对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夫不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则心不得其一矣。是以求生极乐者,要以敦信为之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唯心之净土,不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弥陀,非是他佛。大要有二。一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一悟真空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修行者。前敦信如目视。今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而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而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犹如目足兼备,然后能到凉池。故次信而说行也。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犹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于顶中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于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具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然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卧时,则一心称名。凡于趺坐蒲团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者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凡是一切有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者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修之,无非净土助行。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于历缘对境,处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之想,以净土法门而开导之。令其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恩爱想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苦。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苦。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其乐无央。凡是所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于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般若舟航,要以信为点头探水,行为篙橹风帆,愿为船柁拨正。无点头探水,则不知通塞浅深。无篙橹风帆,则不能至其所止。无船柁拨正,则无约束要制。故次行以明愿也。第所发之愿,有通,有别,有广,有狭,有遍,有局。通如长途修忏课诵,古德所立回向发愿之文。别则各随自己之意所立。广如四弘,上求下化。狭如自修自度,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要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自立。大率所发之愿,宜别不宜通。通恐随人语转,而自无绳准。别则自己标心,克志进取。若能随通文而生决志,此则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久生滥漫,此则别亦成通。又宜广而不宜狭。广则所发之心大,而所克之果胜。狭则所发之心小,而所获之果劣。宜遍而不宜局。局则标心有限,数数间断于期心。遍则念念要心,刻刻圆成于乐土。如此三法,可谓生净土之弘纲,觐弥陀之宝筏。一切净土法门,举不外乎是矣。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在佛前虔诚祈求五百年,终于换得与你一次相遇、相知、相念,感谢佛安排这场遇见,让我在心内悄悄种下一朵寂寞的花儿,多少思念多少泪珠儿都愿为你而割舍,只愿此生得一
  • #J·JIA‘S STORY# [2021]最后支棱一回❗️我说过要永远做一个酷女孩,靠自己的力量跨越[2022] #2021年终总结# 翻过高山,正遇江海。
  • 疫情防控期间,吃过早餐,喝着咖啡☕️,翻看手机;德养运,善养福,运气和福分都是自己修来的,做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无论相貌无论着装,心灵通透就是最美的,不分贫富不
  • #俄公布美在乌实施军事生物计划材料##美在乌研究能从蝙蝠传播给人的病原体# (双马尾班长)俄罗斯摊牌了:那些制裁参与制裁俄罗斯的跨国公司,都别走了!凯瑟琳与猫的
  • 命运不会亏待正在努力变好的你很多时候等你变优秀了,那些你想要的,也许自然就会来找你 只有一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个开放,全面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才能让对世界大发
  • 这是喜事,是合理的,如果这是罪过,那么大家都不婚配了,人类不得灭亡了~但是如果已经有婚配了,又去出轨,找三姑娘,乱七八糟弄别的,这就是淫欲了,因为越界了,越界就
  • 又得益于公司良好的基本面和优秀的业绩支撑,大消费概念永远不过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安全避风港。日线来看,macd金叉,贴着0轴往上走,周线远离0轴之上,月线也是向上
  • 确诊病例77,运河区3月11日居家,16:00由负压救护车转运至隔离点集中隔离。确诊病例75,沧县,系确诊病例24的妹妹3月11日居家隔离,15:00左右由负压
  • 나는 항상 그 마지막 날이 오면 어떻게 살아야 할까?我常想,那最后一天来临时,我该怎么度过呢?그러다 언젠가는 마지막 모래알이 떨어지는 것처럼 내 인
  • 在地狱中,毫无欢喜和快乐,称为十法界里最恶劣的环境,人间虽然也有痛苦,至少还唱唱歌、跳跳舞,过新年发红包之类的,而在地狱一点点的快乐都没有。真正的解释,叫做“无
  • 我是特别喜欢吃各种有花香的东西[哇]玫瑰桂花茉莉薰衣草都喜欢,所以这个有椴树花香的蜂蜜真真踩在我的味蕾上kuai一大勺抹吐司太幸福了,质地像冰淇淋一样,淡淡的甜
  • 如于净土一法,不能死尽偷心,决志修持,于主敬存诚,克己复礼等,犹欲以不执着,为疏散放逸作遮护之巧符,则其所得之利益,固非光劣知劣见所得而知也。如于净土一法,不能
  • 游戏系统方面,除了部分小boss战斗手段极其无赖之外,其他都还好,唯一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比如大河去千禧塔的一段,假设一段流程按ABCD这样走下来,如果玩家
  • #赖老师陪你一起做真题# 2022年203日语完形填空第8题そうして自分の足と目()自由に気の向くままに歩き回り、見て回る。这得亏是给砍成7话分着放,要是在院线
  • 无论是通过“胡萝卜”还是“大棒”来分化中俄,只是战术分歧,他们的战略目标是相同的~必须分化中俄,以便各个击破。布热津斯基书中说:“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美国)破天
  • 有两个人都要过来拼桌被我拒绝了…就想一个人坐,然后第三个人把我这桌的椅子都搬走了请随意已经放进收藏名单,带谁来,谁就是我最最在乎的人[开学季] 6个月以内的小宝
  • 关于前主席巴托梅乌他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或者说想要让每个人都开心,不知道如何拒绝,不知道如何面对问题。随着比赛进展,他们会笑得更开心,或者更生气,世界上其他地
  • 都给我 ⌯'ᵕ'⌯肉松蛋黄流沙酥皮泡芙光听名字,就能感受到美味!......˗ˋˏᰔᩚˎˊ˗青蛙王子(抹茶泡芙)可爱的造型,大人小孩都爱!
  • ”许增利称,五年来涞水县种了20多万亩树,让拒马河两侧成了生态绿廊。2021年,史建方在这里拍到了400多只白鹭、200多只天鹅、130多只鸿雁、10只黑鹳……
  • 爱你哟~希望我们有很多很多年哦~@杨幂#余生请多指教大结局#最后两集,我很没出息的没有打开看,彷佛我只要是不看,顾魏就一直都还在!也不会太多言语,但会一直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