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接近自己的一个点,但人们却千方百计地避免孤独。为了避开孤独,人们寻找朋友、投身科学、加入组织、皈依宗教、倡导和平、保护环境、创造娱乐、酗酒吸毒、接近自然等。为了避开直面自己,人们可谓用尽手段,用尽心思,他们近乎挣扎般地逃开自己。

外在的世界任何一物,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逃开自己的借口。对外在事物感兴趣是避开自己的最直接正当的借口,赞赏或认同一样事物是避开自己的最合理的借口,而讨厌、仇恨或不喜欢——是用另一种对事物感兴趣的方式来避开面对你自己。本来外在的事事物物,都是用来引你回到你自己的,结果却处处成了避开你自己的存在。

人们不能忍受孤独,每当他们来到那个孤独的点上,他们都千方百计的避开,用歌唱,用诗句,用艺术,用创作活动……避开面对他自己。但逃离孤独让人无法安静,逃离孤独让人更加孤独。逃离孤独,你将有不可消除的孤独。

怎样才能不再孤独呢?怎样才能永不再有孤独感?那就是面对你自己。孤独的时刻,当你没有逃离,当你直面自己,当你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爱上自己时,你的孤独将消失了。一旦你勇敢一点,穿越孤独走向你,一旦你成为了那个感到孤独的你,你的孤独将永远消失了。将再也没孤独,你将是一个再也不需要外物、他人或世界的人。因为你不需要它们,你拥有了所有,你由小孤独变成了大孤独——你成为上帝一般的,你永远不再寂寞。

孤独是一个接近自己的点,每当孤独的时刻,意味着你在靠近你自己,意味着你有可能认识到存在和生命的真相。如果你没有逃开,那么你将很可能有了不起的发现和收获,一旦你逃开,很遗憾,你再一次错过见证自己与真相的机会。当你避开一次孤独,下一次孤独还会到来,以你更加不能忍受的方式。孤独是头脑自身的寂寞,当孤独到来,不要逃开你自己,上头脑的当。

孤独是一个接近真相的契机,它是一扇朝向开悟的大门。所有的开悟者,都是从物质的世界上抽回了他们自己,他们接近孤独,越来越孤独……然后他们来到了一“点”,到达了孤独的极致——他们碰见了自己……然后他们看到了真相。

然后,他们从“孤独”这扇狭小的门里,挤进了广阔的宇宙中。然后,他们开悟;然后,他们成道了。看,孤独是一个引领,它带你走向存在,它带你觉悟、回归。如果孤独时你不逃避,你有机会认出上帝的脸,你有机会成道。但如果你再一次逃开了——不管借着什么样的理由,以什么为引流,你都将再一次错过大道,再一次等待孤独的侵袭。

事实上,每个人本真上是孤独的,说你孤独,是因为:你的世界只有你。你与你世界的真相是:整个世界就一个人,无论有再多的人处在你的周围。当你认识不到真相,当你渴求不孤独时,孤独就到来了。而当你认识到真相,你发现你的世界从来就不是你一个人——世上所有的万物,都以你的方式来面见你。它们一直在你的世界,即使你排挤它们,你也排除不了你的世界。

花朵在那儿,小鸟在那儿,海棠树在那儿,向日葵在那儿,你家的小狗在那儿,邻居的鸡在那儿,你的家人,你的朋友,还有你自己……一切都在那儿。它们都也不曾离开过你,只是你离开了它们。当你感到孤独,不是别人离开了你,而你离开了别人。你意识到,你是孤独的生产者吗?你在创造你的孤独,以及你孤独的世界,你注意到了吗?

我从没有孤独感,我视孤独为朋友。当孤独感到来时,我总是感到它冷漠的热情。孤独是一面镜子,它总是让我看到我,我多么喜欢孤独啊,它让我看到我呢。孤独的时候,上帝从那面镜子中露出它的脸,而它的脸就是我的脸,通过它我认识到我自己。我热爱孤独,就像热爱世上的任何一样事物一样,如果我有孤独存在的话。

当我孤独时,孤独是什么?孤独仅仅是一个让我意识到我独自一人的念头。孤独在告诉我,我似乎在缺点什么,或我需要点什么,而经我仔细检查后,我发现我什么也不缺。孤独把我带进了幻象,而我又把自己带了出来。每当我感到孤独时,那意味着我进入幻象了,我在要我没有的东西。

孤独是一种提醒的声音,它告诉我,“喂,伙计,你离开了当下,你在要现实存在没有的东西,你在和你的实际对抗。”嗯,每当我听到它的声音,立刻,我回到我的当下,我安住在我的现实存在,我让我的心与整个世界保持一致。如果说我的世界是和谐的,那我的和谐是怎样创造的?就是这样创造。孤独带给我很多好处,它首先把我带向安宁和谐。

我热爱孤独,它是个友善的朋友,正像我邻居的大娘送给我的大白菜一样,它是能食用的。只不过,白菜给我的胃吃,孤独由我的心吃了。但它们同样,是我生命中的一顿大餐,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只是我很久没碰见过孤独了。这位老朋友不知藏匿何处了。

我呼唤它的到来,但当我呼唤它时,我却融入了高朋满座的世界:我的小院,树上的鸟,到我家串门的猫,淌着水的管子,冒着蒸汽的锅,响起来的手机,唱着歌的电脑……整个世界虽然静悄悄地只我一个,但孤独这位老朋友还是没有来造访我。当孤独到来时,你不要逃避,穿过孤独的点,孤独就永远的消失了。这是我的经验。孤独消失后的世界,是万有喜悦存在的世界。

孤独是金子做的,它吸收你的热量,它看起来冷漠,触起来热情,当你把热情给予孤独时,孤独有永不消散的温度。世上的觉者都喜欢孤独,但在他们觉悟之后寻找孤独,孤独却不见了。他们很想感谢这位引领他们到达道上的老师,可是它却藏匿无影无形。

孤独是永恒的指引者、引路人,如果你要想到达道,达成觉悟,必须由它带领,没有它带领,你无法走近真相的门。孤独是一条幽幽长长的路,一条必须由你自己走,不能有伴的路,当你来到这条路的尽头,你将看到那热情极致的新娘,正是她的光,把你接进存在之门,让你领悟存在之道,获得喜悦处处的自在世界。

我爱孤独,它是令我怀念的情人。回想那些冷暗的夜晚,是它忠贞不移地陪我苦度夜宵,陪我咀嚼寂寂苦味的橄榄。孤独会唱歌,它总借着我的喉咙,在寂寞的时候,我喜欢我们合作歌唱。用我的喉咙唱它的情歌,而那情歌我很爱听,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怀念逝去的孤独,但现在连它的灵魂也找不到了。抱着大千世界当它的骨灰盒,长歌当哭,我喜悦的祭奠它。孤独是一萍踪影,它总影印我的形。爱它时我爱自己,孤独成为我遇到自己的媒约,孤独是我和自己结婚的媒人。我爱孤独,这冷漠的人儿暗藏热情。

你孤独吗?孤独是一杯发凉的姜汤,看起来凉,喝下去热。当你看到这凉热的姜汤,不要拒绝它,端起来喝下,让温热在你的肚里发生。让孤独冰凉的手伸进你的怀中,它冰冷的手可以为你创造热,孤独的按摩让你的心不再寂寞。孤独有很多好处,当它来访你的心,不要像赶你讨厌的一只小狗一样,把它赶出家门。

当你赶那小狗时,注意看那小狗的嘴里是不是还衔着一枝玫瑰花?孤独的正面像个老太婆一样的令人讨厌,但它的背面却像个美妇一样还充满几分诱惑,学会欣赏事物的美,把它不美的避过。而事实上所有的事物都美,不美只存在于你心的某个角落。

孤独是一首被上帝写出的丢进纸篓里的诗句,但它必由充满热情的人来朗读。热情的人朗读冷漠的孤独之诗,孤独也着起火来。把你的热情给孤独,让孤独变成一束火。当孤独燃烧了,你的世界就亮和热了。孤独消失的时刻,是心复活的时刻。孤独是头脑的自怜,当头脑融进了心,孤独就再无处藏躲。当头脑毁了,孤独就再也不会产生。

修道是破坏你的头脑,当你的头脑打破它的圈,孤独便没了自我。没有头脑的圈圈时,也没有孤独的自我。孤独是自我看到了自己灯光下修长的暗影,而整个世界除了它再也没有一个人。孤独是对真相的呼唤,孤独是于清冷中喊出的需要伴侣——你自己的歌。孤独是无声的呐喊,它喊的是认识真相、认识自己的渴望。

亲爱的朋友,孤独正向你走来么?我正走向孤独么?不要逃避它,迎着它,与孤独相约。孤独是个表面冷漠内心热情的女郎,孤独是个觉悟的不起眼的隐藏在乡间大师,孤独是照耀你真实面目的镜子,当你相遇孤独,不要逃避它,跟它而去,让孤独带你到你该去的地方。让孤独给予你它能给你的,接受孤独准备给予你的它愿给的。空旷的世界,与孤独相逢,认出你自己。

被孤独引领,穿越自我之门,到达自由之城,完成觉悟的旅程。开始孤独在你的后面,后来孤独在你的左右,当孤独不见了时,你完成了与自己的会晤,你永与自己在一起,你再也不需要你之外的一切,你真自由了,藉借孤独的引领,你到达了觉悟的点。谢谢孤独,它领你回家的路;祝贺你,你到家了。

觉悟后,回望以前的路,孤独多么值得感谢啊,它是你多么忠情、真诚、坚定和具有爱心的老师、伴侣和情人呀。穿越孤独,回首孤独,孤独带给你很多,孤独带给你的其它无法替代。

爱孤独吧,孤独是一种矿藏,它可让你掘出金、挖出银,打造出各类你所喜欢的金器、银器。孤独是一种锻造,它把你的存在中虚妄的不是真货的部分锻造掉,留下纯粹的金银一样的你。热爱孤独吧,孤独是个淬取你心中真金的绝好的冷火锻打机会。在孤独的历练里,愿你成金,成银,成器。

——觉醒行者

五台山善住寺(龍王廟)文殊讲堂:一起学《坛经》:般若品(六)​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般若品·第二卷(第六段)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自己是一本无字天书  修多罗是印度音,就是“经”的意思。六祖这里说一切的佛经,不论大乘小乘,不论在十二种体裁的经中怎样说,都是因为有了众生,才可能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了众生,那么一切万法都失去了作用,何况佛法。因为有了不同根器的众生,佛才分别说了十二门的法。为什么“智慧性方能建立呢”?一是佛能说,二是众生能听懂——因为众生本具佛性智慧嘛,不然,佛说这些法有什么意义呢?古今一切万法,都是来自人的认识,都是人与环境的矛盾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认识,哪里去找这些法呢?三是因为人世间的众生有那么多的烦恼,陷在生老病死之中不得解脱,佛才相应地说了那么多的法。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相应的法,两者是相依互存的,关系是可以转变的。烦恼可以转为菩提,愚人可以转为智者,凡夫可以转为佛。六祖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一再把话挑明:“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以自心顿见真如本性。”
  老修行中常有这么一句话:自己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但一般人不知道翻自己这本书,老是在外面求秘方、求口诀、求密传。六祖在这里处处强调这点。“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用功夫。有的人读经读迂了。看到六祖说:“不悟佛是众生”就火冒三丈,佛还会迷吗?还会不悟吗?当然佛是不可能迷的,六祖这里用的是反语,让众生增强信心,从而强调了“自性”、“自悟”这一关键问题,把话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真正要众生悟入也不是容易的,你说祖师们急不急呢?唐代道吾禅师看见老师药山禅师接引两个师弟,其中一个师弟老是上不了手,回答不出,道吾在一旁急得把自己的手指都咬烂了,他在想,这么简单明白的事,你为什么还不能懂呢?你为什么不能在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呢?你就是真如,为什么不能直下便是呢?
  这里要谈一谈善知识的作用。六祖说:“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里五祖是善知识,对六祖的大悟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六祖悟后又干什么呢?是不是到山里去了,到净土里去享福呢?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还没有得度,怎么能不管呢?悟后的六祖又成了众生的善知识。要知道,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是没有什么秘密而言的。佛法是众生的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所以对世间的事,要积极去做,要多为众生着想。有的人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为众生做事才是你修报身,化身的根本道场,自私自利的那个心,怎么修得来报化呢?六祖确实是明眼人,他处处为众生着想。对上根的人,六祖希望他们“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对下根的人,不能自悟的人,六祖希望他们“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所以,一般人能找得到“解最上乘法”的善知识依止,是有大福份的。佛教中常说:“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嘛,那解最上乘法者就更难遇到了。“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只有善知识才能帮助你把自己本来具有的菩提心发动出来。
  这里再强调一下自己的这本无字天书。六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六祖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佛都可以从自己这部天书中产生出来啊!可惜一般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如果遇到了大善知识的开示,便能自见。大家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求道的心,求解脱的心,是否迫切而坚决呢?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我想,如果求道的心迫切,并持之以恒,那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必定会有花开见佛的日子,乃至“一悟即至佛地”。
  有人说只有上根利器的人、大知识分子才能学禅宗,下根的人就不能学。其实这是外行话,禅宗是三根普摄,对文化低的人更为适宜。你想,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如中观、唯识不知要读多少年的书才入得进去。玄奘大师在印度十六年,一部《瑜咖师地论》就学了整整三年。后来回到长安,介绍“一本十一论”,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因为其中的内容太多了,到了后来就有十一种“论”来帮助理解《瑜伽师地论》。要把这十一部论看完,就是大学者们,没有几年的时间,通看一遍都困难。再说《般若经》就有六百多卷,玄奘大师翻译完毕后累得要命,说:“唉!我终于把这部经译完了;这部经大概与东方人有缘,总算没有业障,还一口气把文翻译完了。”六百卷,通看一遍要多少年啊!所以中观、唯识才是上根利器之人搞的,他们聪明,记忆力又好,没有文化的人对这些哪里谈得上学呢?禅宗内没有别的,只有一部经,就是你自己,你认得你自己就了事了。这么直截了当,这么简便易行,与有无文化毫无关系。
  再说一下“无念”。一些修行的人不懂六祖这个“无念”的真意,很久以来,都以为般若三昧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念头。这种说法误人不浅,禅宗后来的衰微,也与这个错误的理解有关,所以有必要再次申说一下。其实六祖在《坛经》中涉及到“无念”的几个地方都是解释明白的。不知那些人为什么产生那样的误解。我认为,这是因为后人把“无念”两字执着了,不结合佛法作彻底的研究,认为只这两个字就够了,佛法也可以不讲了,祖师们的开示也不必听了;一说用功,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因为一想就“有念”嘛。于是经也不看,论也不看,戒律也不管,参话头也只参一个,等等等等。总之无事可作,无事可言,好事、坏事做不做都一样。这就把一个好端端学佛的人,变成了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废物,头脑也越来越简单。他们认为,因为“无念”嘛,就是要扫除一切思想内容。须知这种“无念”决不是六祖大师强调的那个“无念”。当然,在特定的条件下,不思不想对身心的调节也还是有益处的,如一些工作劳累下来,练练气功,扫除杂念,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放松,得到较好的休息和恢复是可以的。如果认为这就是道,就什么都可以不干了,什么都不想了,成年累月在那儿空坐,那就大错了。
  “念”在佛法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记忆,即以不忘失为性;二是指系念,即把某件事情放在心上。两者相近而不同,都是精神和思想的重要功能,没有这个功能,思想就没有积累和创造。修行的人,非但要用这个功能,还应把它锻炼得更加有用才行。所以,无念若理解为不思、不想、不忆、不系念,那就危险了。
  但六祖大师这里的无念的真解是什么呢?就是六祖紧接着说的“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其己灵不昧,神用无滞的感知能动;二是不染不著,不受拘系,超然于相对的自在。也是我们上面谈到的,是清净常流的一念,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念。若在修行上达到了这种火候,当然就会“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乃“至佛地位”。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里面的尺度。阿弥陀佛

读书学典:《论语.子路》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行为能够得其中。行为合乎中庸。《集说》:“中行者,由中道而行也。”赵岐:“中道,中正之大道也。”包咸:“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钱穆:“退能不为,进能行道,兼有二者之长。”
▲与之:与他。唐文治:“与之进于道也。”
▲狂狷:狂:志向高远,而行为不掩,进取于善道;狷:性情耿介,不肯同流合污,不为不善之事。包咸:“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

■现代翻译:孔子说:“如果找不到依中道而行的士和他一起的话,就一定要找狂者和狷者了!狂者能够进取向上,狷者能够有所不为。”

●何晏等《论语集解》:包咸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

●皇侃《论语义疏》:中行,行能得其中者。当时伪多实少,无复所行得中之人,故孔子叹曰。狂谓应直进而不退也,狷谓应退而不进者也。二人虽不得中道,而能各任天然而不为欺诈,而得与此二人亦好。江熙曰:“狂者知进而不知退,知取而不知与;狷者急侠能有所不为。皆不中道也。然率其天真不为伪也。季世浇薄,言与实违背,心以恶时饰诈以夸物,是以録狂狷之一法也。”狂者不为恶,唯直进取善;狷者应进而不迁,故云有所不为也。

●刑昺《论语注疏》:此章孔子疾时人不纯一也。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二者俱不得中而性恒一。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也。

●陈祥道《论语全解》:狂者近智,狷者近义。近智而非所以智,则过;近义而非所以义,则不及。狂譬则阳,狷譬则阴,中行譬则冲气也。孟子言中道,体也;孔子言中行,用也;孟子言狂简,言也;孔子言狂简,行也。易之中爻,或言中道,或言中行,亦体用不同故也。

●朱熹《论语集注》:行,道也。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盖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以进于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也。

●张栻《癸巳论语解》:中行谓中道上行者,狂者所见高明而行有未及乎其见,狷者所守坚确而见有未得乎其理,不得中行则斯二者亦可以与之,进而裁之于中也。盖狂者力行以践之,则其见不差;狷者致知以明之,则其守不失;而中可得矣。

●清《四书解义》:此一章书见圣人传道之深心也。维皇降锡,厥有一中。不偏不倚,纯粹以精,人所受以生者。凡人气拘物蔽,不能修复此中。若中行之士,率其资质之近,无过不及,中道而行,乃传道之器也。今既不得,求其下此,必也狂与狷乎?惟夫狂者进而取法于上,动以远大自期,虽其行有所不逮,而迈往之志则有骎骎(qīn,马行疾也,喻事业进行迅速)乎,不可以限量者。狷者自爱其身,非理之事断然不为,虽其知有所未及,而能守之节则有皎皎(jiǎo,洁白;明亮)乎,不可以少污者。吾于是因其志节,而激励裁抑之,狂者使之践履笃实以充其进取之志,狷者使之恢弘通达以扩其不为之节,则今日之狂狷固他日之中行也,传道庶几,其有望乎?以是知同流合污之乡愿最足以害道,有志有守之狂狷可进于中行。圣贤之教人,帝王之用人,其道一而已,有君师治教之责者,宜留意焉!

●刘宝楠《论语正义》:《论语解义》云:“中行者,依中庸而行者。在易复四、益三、四称‘中行’,谓孚(“孚”字含有“中”的意思,《周易》中有《中孚》一卦,便是以“孚”为五行之中居于正中的德行。周人注重以“德”治国,这个“德”就是“孚”。这个“孚”字,便是文王临终前郑重其事地向武王所传授的德。)中以行,可与之自治治人也。孚化万邦(《诗经.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中,有“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一句。朱子曰:“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一代代周王,都是以“孚”作为统治者的最高德行来要求自己的。),中庸鲜能,故不得隐怪(鬼物奇怪之事。),乡原(指乡里中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人。)又不可与,故必也狂狷乎。”《后汉书》:“孔子曰:‘与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乎。’此盖失于周全之道,而取诸偏至之端者也。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既云进取,亦将有所不取者矣。”《左传》:“曹子臧曰:‘前志有之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狷者慎守一节,虽不能进取,亦自不为不善,故云“无为”。狂狷虽未得中道,然其性情恒一,使人知其所失,易反之于中道,故愿与之也。《礼》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狂近知,狷近愚。彼言“道不行”,即谓中庸之道。知愚虽未得中,然皆可与之,此夫子所以思有恒也。

●钱穆《论语新解》:《孟子.尽心篇》: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狂者,其志嘐嘐(xiāo,虚夸)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又其次也。”今按:中行,行得其中。孟子所謂中道,即中行。退能不为,进能行道,兼有二者之长。后人舍狂狷而别求所谓中道,则误矣。又按:伊尹圣之任,狂者也。伯夷圣之清,狷者也。狂狷皆得为圣人,惟不如孔子仕止久速之时中。时中,即时时不失于中行,即时而狂、时而狷,能不失于中道。故狂狷非过与不及,中行非在狂狷之间。《中庸》“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不能移说此章之中行。

●南怀瑾《论语别裁》:行中庸之道的人,自己有中心的思想,而能调和、中和矛盾的思想或感情。

★此章记孔子论中行之道也。君子之学,中行而已矣。中行者,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无过不及,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循道顺理。狂者,进取善道,直进不退,志愿太高,行为不掩,实践或疏,近智则过;狷者,有所不为,慎守一节,自爱其身,执守太固,一隅自足,近义不及。二者虽皆有偏,然有其志,若其守不失,而中可得矣。 https://t.cn/RxRVHIh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挽回感情不是让你们回到过去 而是进入一种全新的关系 因为你们现在的结果就是你们过去相处模式所导致的 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天生不和或者说是天生一对的人 不过只是磨
  • 【知识普及:关于公务员购买保险的财产申报】这是一个长期被误解的问题,以致于很多公务员以为自己不能购买商业保险,或者以为申报很麻烦,放弃给自己和家庭准备保障——但
  • 1 正常营业的认真小托2 正经严肃的帅气小托3 初次见面的可爱小托4 拍摄间隙的搞怪小托5 安利贴6 裹紧起来的怕冷小托7 遮广告词的细心小托8 新的一年的元气
  • 他每天都接我下班,我们一起吃饭,然后去散步,去看电影,每天他都笑得那么开心……他怎么可以做到,居然同时在对两个人笑?但每天下班后,她都几乎是哀求着关系好的几个同
  • 나는 왜 이 길에 서있나 이게 정말 나의 길인가 이 길의 끝에서 내 꿈은 이뤄질까 무엇이 내게 정말 기쁨을 주는지 돈인지 명옌지 아니면 내가
  • #今天小满##这世界那么多人[音乐]#我想说,在二十号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我要我们在一起》这部电影,看见莫文蔚的微博才去搜了一下预告,我明明连剧情都不知道,歌居然
  • (记者 曹音)愿你天天都遇好事有能力的时候做点大事,没能力的时候做点小事。我们肯定会做错事的时候,但尽量不做傻事,坚决别做坏事。
  • 照片拍下来,陌生的几个人就成了朋友,“我是小朋友,他们是老朋友”。”那次见面以后,老人回家把家里的亲戚回忆了好几遍,始终记不起有一个叫做许凯的娃。
  • 烧成后的建盏釉色复杂多变,同一件器物的同一种釉色,都有深浅不同的变化,往往会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的釉色,根据美学色谱构成的原则,建盏的釉色可分为:乌黑釉黑釉是建窑标
  • 激励你坚持前行的不是励志语录,也不是励志的故事,而是充满正能量的自己,是一直在前行的路上努力奋斗的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你想改变命运,那就逼自己一把,如果世
  •   3.忌多喝冷饮:如果是不洁食物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导致的发烧,胃肠道功能下降,多喝冷饮会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恶化而危及生命。七、感冒发烧禁忌食品1.忌多
  • 回来的路上看到你熟睡的样子,多希望能靠在我的身上,但我明白,永远不可能了。 永远浪漫黑第一次送我花是在在一起的第一个520,是我随口跟他提过我喜欢满天星,那天一
  • 2021年2月24日,海 伦 市 领 导竟然离谱到在北京,采 取 极 端 强 制 措 施,主导跨省 非 法异地到首 都——北 京、诱 捕、非 法 拘 禁、迫 害
  • [微风]江湖人称:[微风]一纸折扇知天下,一曲笛音梦无息。#剑雨繁花# 系列【星辰入梦】新品两件9折[纸飞机]转评赞+关注,抽1位小莲丝送一套“星辰入梦”[微风
  • 纠结了很久,决定还是写一写#刘浩存# 。#悬崖之上# 看了吗?
  • 好在那时候你们对我也算可以,四个人轮班,每人一个星期,这样每天晚上,我就不怕了。我满头白发了,让我用我的满头白发发誓:我真的很感激你们的陪伴照顾,但除了这句我还
  • #情感公司是合法的吗##情感公司有用吗##正规的情感咨询有哪些公司##情感机构可以相信吗#分手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认为女人生气了,为了挽回前女友,做了各种纠缠的
  • ——《山木诗词》6.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艺海拾贝让人醉倒的句子】1.淡淡地浓,浓浓地淡,人情味是这样的。
  • 新安县涧河治理工程技术负责人夏琼说:“去年夏天以来,涧河边鸟类更多了,尤其白鹭更是成群结队,这无疑是涧河生态蝶变的有力证明,这让我们既高兴又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将
  • 这款是牛尔家刚上的新品,真的很适合年轻的肌肤,炒鸡推荐你们试试,我的爽肤水是经常要更换使用的,这款清透、保湿、稳定、几乎没有味道,价格也无压力,值得一试,不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