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我们常说: “万金难买早知道。”意思是宇宙的秩序,是有机的,并不是机械的。“一切有定数”的真实意义,在于“不想改变时,依照原有的定数,循序渐进;想要改变时,原有的定数可以改变”,其中的变或不变,实际上也是一定数。换句话说,人如果发挥自由意志,便可以做出有效的改变,和“创造论的主张十分接近;人若是放弃自由意志,完全听从命运的摆布,那就成为“命定论”的一员,怨不得天,也尤不得人。

《易经》透过卦象和卦辞,提示我们趋吉避凶的道理,宇宙万象,实际上都遵守着一定的轨道,并且各有一定的限度。这一定的轨道和限度,便是《是经》的不易法则。我们在“变易”的现象中,找出“不易”的法则,自然能对于本末、先后、轻重、缓急,有合理的辨别,并据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期能趋吉游凶。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时常听到“早知道,我就不会这样做”、“早知道有今天,我当时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之类的感叹,实际上就是不明事理,难以趋吉避凶的不良后果。吉凶往往是事后才呈现出来的结果,并不是事先所能掌握的。所以研究易理,寻找趋吉避凶的途径,便是研读《易经》的重要目的之一。

人生而有命,如果连命都没有,怎么活得成?但是命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有多重选择的。人生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的选择。我们才是自己的主宰,经由慎重的选择来趋吉避凶,便是最有效的改命途径,人人都能走得通。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药茶,它和气功一样,是我国传统医学预防保健的一种常见方式,药茶兼食用、药用价值于一体,既是日常饮品,又是治疗药物,在传统保健方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饮食养生文化。药茶文化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药茶的不同呈现方式
药茶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从早期的药茶同烹,到中期以茶为药,再到最后的炮制药茶成方代茶饮,药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药茶理论。

1、药物与茶同烹煮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对茶的性味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缓解茶的苦寒之性,选择用生姜、韭菜、薄荷等药物与茶一起烹煮成茶汤饮用,汉末期壶居士的《食忌》就记载了这种茶汤的烹煮方法:“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韭菜味甘辛,性温,与茶烹煮可以调和茶的苦寒之性,使之入口不伤脾胃。一直到了唐代,人们还一直在饮用这种茶汤。

1
而这种茶汤,就是药茶的一种表现形式,将辛温的药物与茶共同烹煮,正是因为人们对于茶之滋味爱之入骨,但是又惧其药性,所以才想出了这种药茶,既能使人享用到美味的茶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

2、茶作为药物入药

如上所述,关于茶的性味古人早就对其有了深刻的了解,虽然日常饮用对于体制虚寒的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但就就其药效来说茶也是一味良药。唐代陆羽所撰写的《茶经》就记载了茶作为药物的妙用:“茶之为用,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 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书中就记载了八种“药茶诸方”,如治疗伤寒头痛壮热的葱豉茶方、薄荷茶方、石膏茶方等,在这些药茶方中,茶都是作为一味药物出现,可知茶入药的历史悠久。

早在唐朝时期,药学家陈藏器就曾提出了“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观点,纵观各种医家典籍,其中提到茶的功效以及应用数不胜数,可想而知古人还是认为多饮用茶可以养生保健,由此可知,茶文化能在我国风靡数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3、药物代茶饮出现

除了以上两种药茶应用之外,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还发展除了另外一种药茶表现形式,就是药物代茶饮,即用药汤代替茶叶饮品作为日常饮品。

而在古代,药物代茶饮药茶文化的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将民间常见的中草药的叶、嫩芽等,用类似制茶的手法去制作,如宋朝时出现的槐芽茶方、皂荚芽茶方等,而清代太医院编修的《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也记载了普济药茶等数首药茶方,甚至清朝时茶疗之风盛行,药茶还被做成丸剂、散剂、冲剂等多种剂型方便外出携带,使用时用茶水送服即可。

药物代茶饮作为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的结晶,既继承了前代药茶文化的精髓,又在继承中将传统发扬光大,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

二、药茶的发展演变历史
从汉唐时期的初始萌芽,到宋元时期发展壮大,再到明清时期的成熟兴盛,随着古代人民对药茶认识的逐渐深入,中国药茶先后出现了药食同源、以茶入药、药物代茶方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药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崇新改异,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药茶文化。

1、汉至南北朝时期: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中药文化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以茶入药”的记载,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载:“茶治便脓血,甚效。”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医药学家对于茶的认识不够深入,药茶仍出于“食药共用”的阶段,是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

文章图片3
从汉朝至南北朝七百多年里,药茶文化发展缓慢,至隋唐之前,人们通常是将茶与姜、韭、芫荽等食物一起烹煮成茶汤,着便是当时的药茶了,这种药茶既可以养生保健,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当时还曾有人将这种药茶方做成商品出售,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所撰写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除此之外,在很多当时的医籍里都记载了茶的功用,如《本草·木部》记载:“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再如《孺子方》中记载:“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荼、葱须煮,服之。”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从汉朝之南北朝时期,茶仍是处于“药食同源”时候,对于茶的功用人们只是有了初步认识,并未有深入了解。

2、隋唐宋元时期:药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从隋唐至宋元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市井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流行文化,医药学家对于茶的功效认识逐渐深入,茶开始成为药方中的君药,“药茶”一词也首现于宋代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的“药茶诸方”一则。这一时期是药茶的繁荣发展阶段,虽然这一时期已有代茶方的出现,但是以茶入药仍是这一时期药茶的主要表现形式。

随着人们对于茶的药用价值有了深入的了解,开始将茶作为一味药物使用,在现存的隋唐宋元时期的典籍里,有很多关于茶的药用价值的记载,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就对茶的治疗作用推崇不已,在他编写的《本草拾遗》中夸到:“诸药为诸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而陆羽的《茶经》中也提到了茶的药用价值:“茶之为用,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而关于茶的入药最广为流传的应该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川芎茶调散,方中茶清为药引,可治疗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至今仍是中医常用方剂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使用价值。

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随着官修医书的不断出现,药茶也作为中药的分支被单独记录起来,如宋代太医院官修的《和济局方》中就有关于药茶的专篇介绍,可见药茶文化在隋唐至宋元时期已经进入繁荣昌盛阶段,并且对明清时期的药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明清时期:药茶文化的成熟时期

明清时期,由于前朝的影响,茶疗之风盛行,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社会各阶层都乐意接受药茶这一种养生保健方式,而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药茶逐渐商品化、平民化、普及化,加上这一时期中医药开始进入总结阶段,药茶文化也随之进入成熟阶段,药物代茶饮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药茶的主流表现形式,而药茶的剂型也随之增多,出现了丸型、膏型、散型等。

随着祖国传统医学分科的日益专业化、精细化,药茶文化也随之有了改变,各类药茶处方也开始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如合适老年人服用的“三子养亲汤”,适宜妇人服用的“四物汤”等,药茶成为明清时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此时茶疗之风的广泛传播开来,大量行之有效的药物代茶饮方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午时茶、枸杞茶、姜茶、八宝茶、八仙茶、天中茶等,而这些代茶饮方还被记录进《随息居饮食谱》这一类生活记录用书中,言其可以“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而在曹雪芹先生所著的《红楼梦》梦中就有妙玉沏老君眉茶 为贾母治酒肉伤脾胃停食的记载。而《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书中记载慈禧热病咳嗽时曾饮用清热止咳代茶饮,光绪也常饮用药茶,如安神代茶饮、清肝聪耳代茶饮等。

从种种记载来看,药茶不仅出现在各种医籍和茶经中,还出现在了生活用书里,由此可知,在明清之际药茶文化的兴盛。从以茶为主,到茶药并重,再到以药替茶,药茶方剂的变化发展也说明了药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的药茶文化诞生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它的出现,是基于中国古人对于养生的需要以及古人对于茶文化的喜爱,随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理论的深入人心,使得古人发挥智慧将茶文化与药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联系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药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药茶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到了今天,随着治未病观念的逐渐普及,加上现代人因为饮食不调、起居无常,身体正气渐亏,身体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养生保健不再是中老年的专用词,年轻人中市场也很广大,而药茶具有的简便快捷、经济实惠的优点在年轻人保健市场中占据着优势地位,药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留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开展全球合作,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疫中的“硬核”科技力
  • 2..你懂我奇奇怪怪,我陪你可可爱爱3.开开心心 不动脑筋4.没心没肺 快乐加倍5.交话费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话那么值钱6.你被捕了,因为你涉嫌喜欢我7.做你的
  • ✨ 我觉得A&B各有各的特点,你会新欢哪个呢‼️ 要为瑞小美选一个IP形象我喜欢C,那你呢‼️瑞小美即将登场南宁航洋国际啦✨投票选择IP形象ing瑞小美
  • 】⭐⭐⭐⭐㊌‍ 穿戴黑色系服飾,如黑色、深灰色、深藍色、藏灰色,巳為火,黑為水,水克火,克者為財,做事較累,但也能得到收穫!✍每天分享五行穿衣2022年5月4日
  • 青玉案 预作来年送春同小谢拈锦绣二字分韵得锦字今年卸却明年任,为怕见,春如锦。断鸿身世,落花诗品,先把清秋赁。
  • 如果说曼城如今的阵容还有什么可以加强的环节,那一定是锋线,在阿圭罗离开之后,瓜迪奥拉缺少一名有效率的射手。 如果说曼城如今的阵容还有什么可以加强的环节,那
  • 十二生肖当中,最有福气的是属猪人,属猪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最有福气之人,属猪人是大家公认的最好命的生肖,这个属相的人乐观又和善,性情随和的人福气好,他们总是以温
  • 破月出生的命运好不好? 男破月歌诀: 正蛇二鼠三牛走, 四猴五兔六月狗, 七猪八马九月羊, 十月虎儿被人伤, 十一金鸡声声啼, 十
  • 突然想起清早在公交车上 让被困倦、拥挤、烦躁环绕的自己突然心静下来的一抹红色它也许是一朵玫瑰又或许是一株月季 从黑色的栅栏里好奇地探出头来眺望 我想 它不
  • 2022.4.24 天气:晴 好热啊 夏天好像来了 今天上班 我在思考 这忙碌的一个多月 我他妈到底干了什么 我做的所有工作 都没人来验收 那我工作的意
  •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OFweek激光网发现与PCB加工相关的激光市场却仍保持增长,在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中,PCB业务的订单成了支撑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201
  • 这样推算之后就可以理解,主食面包的营养标签上标注“反式脂肪酸为零”并不是企业在作假,绝大多数可能性,是它的确反式脂肪酸含量非常低。所以,同样还是语焉不详的“精炼
  • #风景元林[超话]# #风景元林 爱有其迹 爱有嘉音# 庆祝元林成团出道一周年,带#祝贺风景元林携手出道一周年#➕,写写对两个宝贝的【祝福】抽一位送如图【爱有嘉
  • 再说到在学校生活中吧,感觉气运也不是很好,然后有时候会跟室友闹脾气吧,然后在部门里的工作也是让我觉得越来越不得劲,我无法理解他们到底想要怎么样,有时候我是一个很
  • 对于赵丽颖的变化,很多网友都直呼,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这个品牌是赵丽颖代言的,那是真的认不出来,这也太不像了,不会是找的替身吧?对于赵丽颖的变化,很多网友都直呼,
  • 尼基记起一个素未谋面却为他的画深深打动的残疾女子,猛然间闯进泰莉房间,发现她对他一直不离不弃的真相……照片是访谈节目组不小心犯错,没有善用搜索引擎,常有的事~营
  • 突然想说点什么 昨天的婚礼我的位置就挨着新郎新娘走路的台子 灯打下来的时候就打在我侧脸 照的我眼睛睁不开 到后来音乐和流转灯一起烘托氛围 花童往天空上撒花瓣 新
  • 记者了解到,针对杭州出发的旅客,这两天,多个航空公司都发布了退票、变更细则,满足条件的可以免费退票或变更。 为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协助受影响旅客更好地安排出行
  • 也许是耿耿于怀的某些人,或是某件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或是你藏在心底的一些事情,有可能会是自己一直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吧?二、看手势如果一个人在发呆,你问他(她)在想
  • 量比选股技巧:1、处于震荡时期的大盘每次大跌之后,必然会有个股出现连续的大涨,此时要注意观察量比是否放大选择股票的买入点2、当量比指标线趋势向上的时候不可以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