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莫名感到孤独# 开始独居的第一年,曾有朋友告诫我,一个人在家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最好不要在下午4点左右独自入眠,否则你将在黄昏之际醒来,躺在床上听见窗外孩子们的玩耍声,楼下老人的聊天声,看着夕阳一点点落尽,继而感觉无比孤独。

在诸多深刻的情感反应中,孤独并不是最特别的一种。事实上,它在生命之初就已经与我们相伴,当父母把婴儿从怀中放到一旁,他/她会第一次体会到孤独的感觉。之后随着缓慢与他人建立联结,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物理意义上“缺乏陪伴”带来的孤独感可能会逐渐消退,但精神上无所依凭的感受却会出现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比如骤然失去具有意义的人,各种原因导致社会关系重大变动,都会让人在悲伤之余感到孤独。

不仅如此,即使是那些身处关系中的人也会感受到孤独。《庄子·则阳》中曾写到一种叫作“陆沉”的状态,即“自埋于民,自藏于畔⋯⋯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比喻人虽然在人群中,却不愿与周围的人相互融合,好像沉入陆地一般。这或许是对“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最古老的描述之一,因为自觉不被理解,或是说出的话得不到预期回应,期待落空后的孤独感往往更为强烈。更多时候,它还会来自带有缺陷的亲密关系,身处这种境遇中的人会觉得无法与身边的人进行情感或观念上的沟通,从而带来“同床异梦”的不适体验。

现代社会中,孤独也是最早被观察到的时代症候。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孤独”一词成为社会研究者和文学家们使用的高频词,并被不断诗化、浪漫化和标签化,以致如今人们提到大都会中相互隔绝的个体,脑中总会出现爱德华·霍珀的那些经典画作:一间房、一扇窗、一盏灯、一个失神的人。也是从这时开始,孤独不再属于“老而无子”“幼而无父”的社会边缘群体,而是成了属于全社会大众的日常经验。

人们也开始思考孤独带来的麻烦。从个体意义上说,孤独感会缓慢损害个人身心健康,世界不同地区的跟踪调查都表明,它对大脑、心脏和免疫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降低预期寿命,由孤独带来的情感空白还会加大陷入不良生活方式的风险;而在更广泛的层面,孤独还可能诱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就认为,孤独正是极权统治的根基。孤独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孤独中,人们丧失了体验其他事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样的个体,更容易被极权的强制性逻辑和集体激情所吸引。

不幸的是,如今我们或许正处于人类有史以来最孤独的时代。英国经济学者诺瑞纳·赫兹在2020年的作品《孤独世纪》中指出,早在疫情前,孤独已经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在美国,每五个人中有三个人觉得孤独;在英国,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可依靠的朋友;在日本,有老年人为了缓解社会孤立感,不惜选择犯罪入狱。

为什么当代社会的孤独有增无减?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瑞茨曼认为,孤独作为一种主观的情绪感受,实际来自于人们“拥有的联结”与“渴望的联结”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也许不仅是因为我们拥有的更少,也是因为我们渴望的更多了。

比如,全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社交媒体究竟是孤独的成因,还是孤独的结果?过往的研究者认为,数字化的社交关系有时会让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因此会带来更彻底的孤独。如果说个体的人际网络原本可以分为内中外三层,最能影响人们联结感的主要是最内侧的亲密层,社交媒体则将中层和外层的弱关系通通拉进了我们的日常范畴,产生一种“被陪伴”的幻觉。当这种幻觉被打破时,就更容易产生身处“人群”中却倍感孤独的感觉。

《孤独传》的作者费伊·邦德·艾伯蒂则发现,线上社交分享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的孤独感,唯一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拥有相应程度的线下关系——“当社交媒体是一个人与这个世界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孤独的现象就会更常见。”

2020年后,疫情进一步加重了线下联结的缺失,面对面互动的减少,使孤独成为伴随新冠而来的“时代瘟疫”。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简报称,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在那些社交互动受到限制的地区,心理健康恶化情况也更加严重。

同时,经由互联网实时传播,比过去更密集的新闻事件也可能加重个体的孤独感。在极短时间内发酵的全民话题和日趋极化的网络发声,有时会引发自我怀疑和对群体的不信任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情绪。更严重的是,这类观点讨论还会带来个人与线下社会支持之间的撕裂,因此有人选择不与家人、朋友和伴侣讨论新闻和社会事件,以此规避意见分歧,这又带来了新的不被理解的感受。

不过,最感孤独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需要我们主动建立联结的时刻。无论是世卫组织还是阿伦特,面对孤独给出的第一个建议都是重建社群联结。在新冠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努力巩固原有的亲密关系,和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保持哪怕每周一次的会面和通信,也可以通过与熟人以外的人交往来重建对社群的信任。比如加入某个线上社区,对楼下的邻居问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孤独感。

孤独本质上是自省,或者说是自我凝视的结果。日本汉学家斯波六郎认为,孤独感是“自己的想法无法与他人相通,感觉到只有自己被遗弃后,自己看着自己时,生发出的一种心境”。因此,避免孤独——如果你愿意的话——可行方法之一是停止自我凝视。很多空巢老人在描述自己的孤独时,都会说一切是从孩子离家的时候开始,孩子的离开不仅带走了陪伴,也使他们丧失了一部分生活的意义,而后者带来的孤独感更为强烈。因此也有心理学家建议,挑战孤独的第一步是主动释放善意,试着像一个怀抱孩子的母亲那样去爱和关注某个人、某件事,个人的孤独感也会随之减轻

最后,自我凝视有时也可以成为自我关怀的契机。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人之所以能够忍受孤独,得益于童年时获得了父母的积极照料,他们最终会将这种照料内化成自我关爱和自我陪伴,将孤独时期视为一段无人干扰,完全属于自我的时光。这就是变“消极孤独”为“积极独处”的第一步——就像伊丽莎白·毕肖普在49岁那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提到的那样——“我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灯塔看守人,绝对孤独,没有人打扰我读书,或只是坐在那儿,虽然这样的梦想在16岁左右被严厉驳回,但它总在我心里盘旋⋯⋯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经历孤独,或者至少经历一段时间⋯⋯也许它是一种经常性的需要。”

《为什么我会莫名感到孤独?》 文 | 魏倩

(本文源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第16期)

#家的荣耀#【革命烈士后人捐献珍贵遗物:一个书筐、36本书 两代人的“红色记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父亲燕益明牺牲75周年,将父亲遗物捐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了却了我作为儿子的心愿,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革命烈士燕益明后代、78岁的燕建华,将辛辛苦苦保存了几十年的父亲遗物——具有珍贵历史意义的36本书和一个书筐,捐献给了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委党史研究院向燕建华颁发了收藏证书。

  历经十几次搬家

  完整保存父亲遗物

  燕建华的父亲燕益明原名燕洪志,曾用名燕伯范,是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西颜张村人。1946年燕益明牺牲时,燕建华还不满3岁。“这些书是我们翻拆母亲住的西屋时发现的,母亲将书放在一个箱子里,旁边还有一个书筐。”燕建华告诉记者,他将父亲的遗物小心地保存了起来,之后十几次搬家每次都先搬这些书,因为这是他对于父亲的“红色记忆”,不容有失。

  在燕建华的家里,还有父亲的遗像、烈士证书和写给家人信件的复印件。燕建华指着门后墙上的一张照片告诉记者,那是他父亲牺牲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拍摄于烟台。“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们那也有一些父亲用过的物品。我母亲识字不多,印象中,她身为农村妇救会的副会长,一直忙着摊煎饼、做军鞋支援前线,并没有用父亲的书教过我们。”燕建华说,他将父亲留下的这些书保存了几十年,偶尔也会翻看一下,透过书本了解父亲。

  1945年10月,山东陆续抽调部队以及大批地方干部奔赴东北,燕益明积极响应号召,于当年动身前往东北,并担任辽南专署贸易局局长,与辽南干部一起将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当时辽南仍有战事,国民党部队继续进攻,东北地区局势不稳定,全地区进入游击状态。1946年10月的一天,国民党残部大举向辽南进攻,燕益明率局机关押送军需战略物资向大后方转移,行至岫岩县哨子河西会场山七岩沟时被敌人包围。由于敌众我寡,燕益明及带领的所有人员在突围时全部壮烈牺牲,燕益明时年33岁。1947年8月,岫岩县解放,但由于当时环境复杂,燕益明牺牲的消息未能及时通知当地政府和家属。1974年2月,泰安县革委会派出专案组调查了燕益明的生前革命历史和牺牲经过,1974年6月22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民政局批准,燕益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3年,燕建华夫妻前往岫岩县,在当时一名知情者的指认下,从父亲牺牲的地方带回一包土,安放在了陵园内。

  革命年代的“老报人”

  与《泰安日报》渊源颇深

  1931年,考入山东省立泰安第三中学;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动身前往东北地区;1946年,壮烈牺牲……由于父亲牺牲时,燕建华年龄还小,他对父亲燕益明所有的了解,都来自亲人口中。

  燕建华告诉记者,他对父亲的印象是“一个很革命的人”,不仅如此,父亲燕益明与《泰安日报》渊源颇深。1941年初,燕益明被调到《泰安日报》的前身《泰山时报》(1939年10月10日创刊,是中共泰山地委的机关报,1944年11月停刊),先后任该报的记者和经理科长。

  据了解,为确保《泰山时报》如期出版,及时将党的声音传达到前线和后方,及时地鼓舞人民大众,无情地揭露和打击敌人,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在战争环境下,工作人员将沉重的机器设备和纷繁的油墨纸张装箱,如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立即搬运,隐蔽在圣井、水北、五龙口、茶业口一带的山洞里。当时的老百姓称报社是“流动社”、印刷厂是“游击厂”。根据党史材料记载,1942年10月,泰山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驻防莱芜北部山区,中旬地委在阁老召开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会议,敌人得到情报后,纠集莱芜、泰安、章丘、博山等地6000余名日伪军,分数路袭击莱芜县北部山区,驻茶业口一带的泰山地区党政军机关被敌包围,各机关人员奋起突围,在吉山董家峪附近与敌人激战,燕益明被子弹打穿了肩胛骨,在危急关头,他将随身物品埋好,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忍着伤痛在草丛里趴了一夜,第二天被我军发现,才幸存了下来,伤愈后继续回报社工作。

  如今,在位于枣庄的燕建华的儿子家中,还保存了一张《泰山时报》老报纸复印件,报纸上有一篇燕益明写的会议报道稿件。“那是《泰山时报》老记者方正告诉我的,当时他和我父亲在一起工作。我和老伴去枣庄的时候,把复印件带去了那里,还有一些照片和父亲的铜像也放在了枣庄。”燕建华说。

  36本书涉及多个门类

  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教学方法》《中学师范适用世界史》《体育录编》《镜花缘》《教育心理参考资料》《世界地理大纲》《军歌》《西画理论》《歌曲集》《文化英文读本》《童子军课程》……燕建华捐献的36本书是父亲燕益明在泰安、济南求学时的书籍,涉及多个门类,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燕益明自幼勤奋好学、才思聪敏,学业优异、善于用脑,擅长书法、绘画、管弦乐,还对雕塑、刺绣、无线电制作等有着浓厚兴趣,且制作技艺精湛、样式美观。燕建华回忆,小时候家里和姥姥家的桌子上有很多白石灰,都是父亲燕益明雕刻作品留下的痕迹,桌子抽屉里也有父亲用过的电子管、插头。而留下的老照片中,不仅有燕益明的雕刻作品、绘画作品,也有燕益明伏案雕刻的照片。记者注意到,其中一张老照片中有两个书筐,其中一个就是燕建华保存下来并一同捐献给市委党史研究院的书筐。

  记者从市委党史研究院了解到,燕益明不仅爱好广泛,擅长众多技艺,还将这些运用到了工作中。1940年秋季,燕益明调任鲁中军区文工团并任团长。为参加和帮助根据地生产,爱惜民力物力,减轻群众负担,养成民主作风,燕益明坚决执行政府命令,尊重各级政权,以保证战时党政民的安全为宗旨,充分发挥他的编导才能和音乐特长,结合抗日形势,编演了“教识字”“除汉奸”“军民团结打胜仗”等活报剧、歌剧,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好地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同时,燕益明还积极开办夜校、妇女识字班,组建秧歌队、读报组等群众性组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活跃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对巩固根据地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烈士的丰功伟绩,永远彪炳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燕建华说,他希望通过捐献让烈士遗物更好地留存于世,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育后世的同时,让后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现在、铭记历史。(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东 摄影记者 陈阳)

#家的荣耀#【革命烈士后人捐献珍贵遗物:一个书筐、36本书 两代人的“红色记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父亲燕益明牺牲75周年,将父亲遗物捐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了却了我作为儿子的心愿,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革命烈士燕益明后代、78岁的燕建华,将辛辛苦苦保存了几十年的父亲遗物——具有珍贵历史意义的36本书和一个书筐,捐献给了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委党史研究院向燕建华颁发了收藏证书。

  历经十几次搬家

  完整保存父亲遗物

  燕建华的父亲燕益明原名燕洪志,曾用名燕伯范,是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西颜张村人。1946年燕益明牺牲时,燕建华还不满3岁。“这些书是我们翻拆母亲住的西屋时发现的,母亲将书放在一个箱子里,旁边还有一个书筐。”燕建华告诉记者,他将父亲的遗物小心地保存了起来,之后十几次搬家每次都先搬这些书,因为这是他对于父亲的“红色记忆”,不容有失。

  在燕建华的家里,还有父亲的遗像、烈士证书和写给家人信件的复印件。燕建华指着门后墙上的一张照片告诉记者,那是他父亲牺牲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拍摄于烟台。“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们那也有一些父亲用过的物品。我母亲识字不多,印象中,她身为农村妇救会的副会长,一直忙着摊煎饼、做军鞋支援前线,并没有用父亲的书教过我们。”燕建华说,他将父亲留下的这些书保存了几十年,偶尔也会翻看一下,透过书本了解父亲。

  1945年10月,山东陆续抽调部队以及大批地方干部奔赴东北,燕益明积极响应号召,于当年动身前往东北,并担任辽南专署贸易局局长,与辽南干部一起将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当时辽南仍有战事,国民党部队继续进攻,东北地区局势不稳定,全地区进入游击状态。1946年10月的一天,国民党残部大举向辽南进攻,燕益明率局机关押送军需战略物资向大后方转移,行至岫岩县哨子河西会场山七岩沟时被敌人包围。由于敌众我寡,燕益明及带领的所有人员在突围时全部壮烈牺牲,燕益明时年33岁。1947年8月,岫岩县解放,但由于当时环境复杂,燕益明牺牲的消息未能及时通知当地政府和家属。1974年2月,泰安县革委会派出专案组调查了燕益明的生前革命历史和牺牲经过,1974年6月22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民政局批准,燕益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3年,燕建华夫妻前往岫岩县,在当时一名知情者的指认下,从父亲牺牲的地方带回一包土,安放在了陵园内。

  革命年代的“老报人”

  与《泰安日报》渊源颇深

  1931年,考入山东省立泰安第三中学;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动身前往东北地区;1946年,壮烈牺牲……由于父亲牺牲时,燕建华年龄还小,他对父亲燕益明所有的了解,都来自亲人口中。

  燕建华告诉记者,他对父亲的印象是“一个很革命的人”,不仅如此,父亲燕益明与《泰安日报》渊源颇深。1941年初,燕益明被调到《泰安日报》的前身《泰山时报》(1939年10月10日创刊,是中共泰山地委的机关报,1944年11月停刊),先后任该报的记者和经理科长。

  据了解,为确保《泰山时报》如期出版,及时将党的声音传达到前线和后方,及时地鼓舞人民大众,无情地揭露和打击敌人,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在战争环境下,工作人员将沉重的机器设备和纷繁的油墨纸张装箱,如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立即搬运,隐蔽在圣井、水北、五龙口、茶业口一带的山洞里。当时的老百姓称报社是“流动社”、印刷厂是“游击厂”。根据党史材料记载,1942年10月,泰山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驻防莱芜北部山区,中旬地委在阁老召开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会议,敌人得到情报后,纠集莱芜、泰安、章丘、博山等地6000余名日伪军,分数路袭击莱芜县北部山区,驻茶业口一带的泰山地区党政军机关被敌包围,各机关人员奋起突围,在吉山董家峪附近与敌人激战,燕益明被子弹打穿了肩胛骨,在危急关头,他将随身物品埋好,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忍着伤痛在草丛里趴了一夜,第二天被我军发现,才幸存了下来,伤愈后继续回报社工作。

  如今,在位于枣庄的燕建华的儿子家中,还保存了一张《泰山时报》老报纸复印件,报纸上有一篇燕益明写的会议报道稿件。“那是《泰山时报》老记者方正告诉我的,当时他和我父亲在一起工作。我和老伴去枣庄的时候,把复印件带去了那里,还有一些照片和父亲的铜像也放在了枣庄。”燕建华说。

  36本书涉及多个门类

  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教学方法》《中学师范适用世界史》《体育录编》《镜花缘》《教育心理参考资料》《世界地理大纲》《军歌》《西画理论》《歌曲集》《文化英文读本》《童子军课程》……燕建华捐献的36本书是父亲燕益明在泰安、济南求学时的书籍,涉及多个门类,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和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燕益明自幼勤奋好学、才思聪敏,学业优异、善于用脑,擅长书法、绘画、管弦乐,还对雕塑、刺绣、无线电制作等有着浓厚兴趣,且制作技艺精湛、样式美观。燕建华回忆,小时候家里和姥姥家的桌子上有很多白石灰,都是父亲燕益明雕刻作品留下的痕迹,桌子抽屉里也有父亲用过的电子管、插头。而留下的老照片中,不仅有燕益明的雕刻作品、绘画作品,也有燕益明伏案雕刻的照片。记者注意到,其中一张老照片中有两个书筐,其中一个就是燕建华保存下来并一同捐献给市委党史研究院的书筐。

  记者从市委党史研究院了解到,燕益明不仅爱好广泛,擅长众多技艺,还将这些运用到了工作中。1940年秋季,燕益明调任鲁中军区文工团并任团长。为参加和帮助根据地生产,爱惜民力物力,减轻群众负担,养成民主作风,燕益明坚决执行政府命令,尊重各级政权,以保证战时党政民的安全为宗旨,充分发挥他的编导才能和音乐特长,结合抗日形势,编演了“教识字”“除汉奸”“军民团结打胜仗”等活报剧、歌剧,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好地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同时,燕益明还积极开办夜校、妇女识字班,组建秧歌队、读报组等群众性组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活跃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对巩固根据地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烈士的丰功伟绩,永远彪炳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燕建华说,他希望通过捐献让烈士遗物更好地留存于世,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育后世的同时,让后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现在、铭记历史。(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东 摄影记者 陈阳)https://t.cn/A66jlNeU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赵薇晒与窦靖童合影,尽显亲密
  • 央行今日净投放1500亿元
  • 福特重大战略调整:福特汽车重大战略调整:独立中国业务 任命陈安宁担任中国区总裁
  • 美的合并小天鹅方案出炉
  • 黄景瑜被曝家暴妻子后离婚?本尊没有回应,但网友却还原了真相
  • 重庆女校长用公款疯狂整容,落马后“连哭都像是在笑”
  • 胡润80后创业富豪榜:拼多多黄峥居首!詹越晟拿下"90后"首富
  • 程序员节 | 用代码改变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 万家乐董事长失联:控股公司被封 人去楼空
  • 校医性骚扰被拘,象牙塔里再传出丑闻,这种人渣怎么混进校园的?
  • 伊利举报前董事长 没想到后台竟然这么硬
  • 靳东回应发错诗词竟说这些?
  • 靳东抄错古诗词再爆笑料,如何合理看待这一现象?
  • 插队怀孕被辞退 女教师与单位对簿公堂
  • 华为停止社招?火速回应称消息不实
  • 歌手高空拍MV坠亡,画面曝光很惊悚!
  • 周杰伦乱扔垃圾 回应:想帮老人做回收增加收入
  • 宋轶被质疑演技是请水军夸出来的 罗志祥胡彦斌办学蔡卓妍大秀身材
  • 谷歌将对安卓手机厂商收费,每台最高40美元
  • 全球个人财富排名出炉:这个国家百万富翁达11%!中国家庭财富规模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