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支撑着人类能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重要基础。诗中有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着大自然的赐予,也蕴含着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都是以这种“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维系着生活,他们在春天辛勤播种,认真耕耘,将万千期盼寄托于收获的那一日。若遇到丰年的秋收时节,那便是他们一年当中最为喜悦的时刻。在稻谷飘香的金秋里,他们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大自然的恩赐”,其中最常见、最经典的一种便是——“踏歌”。
踏歌,这一传统的舞蹈形式流行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兴盛于唐代,宋元时期亦未断绝,始终在民间非常流行。中国现存的元代铜女舞俑便是古代劳动人民“垅上踏歌”的生动证明之一,它将农民丰收的喜悦情态刻画的栩栩如生,让人不禁心向神往。今天我们就将思绪穿越回千年之前,共同对古代舞娘踏歌而舞之姿细细探寻一番。

一、踏歌的起源
踏歌,顾名思义,随着悠扬的歌声翩翩起舞。
想象一下,在金秋送爽的好时节里,一群农民们结束了一整天的忙碌生活,齐聚在月夜之下,他们围着篝火,并肩而坐;他们时而饮酒赏月,闲聊家常,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他们时而异口同声,唱着当地那首妇孺皆知的民歌,无论男女老少,手拉着手,和着歌声翩翩起舞。一边庆祝着五谷丰登,忙碌一年总算有个好收成,一边感慨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劳作总算没有付之东流,足以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画面感十足。
年年播种,年年收获,因而常常会有风调雨顺的丰收年份。久而久之,踏歌成为了民间最流行的庆祝丰收的方式。
提到踏歌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人类的文明刚刚萌芽,农业发展并不成熟,因此踏歌起初并非指舞蹈,更不是作为一种庆祝和祈求丰收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的。而在当时,“踏歌”是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方式。相传,三五人为一组在田地中耕作,耕作者手持牛尾,脚踏着地作为节拍,这种手脚并用的形态,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伴着祈福的歌曲而跳的舞,并流传下来被后人所沿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踏歌的形式和内涵也被赋予新的定义。它从简易单一的歌和舞转变成了有动人的情节的故事,例如隋唐时期的踏歌表演《踏摇娘》就取材于真实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以北地区有一位姓苏的“渣男”,虽然容貌很丑陋,却自负狂妄,明明平平无奇却自信的不得了;苏某刚愎自用且趾高气扬,虽然只是个布衣百姓,从未做过官,但他却常常自称为“郎中”,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定能发达起来;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十足的酒鬼,整日里不务正业,只知道胡吃海喝,每次喝得烂醉回到家里都会对妻子进行殴打。
长此以往,妻子苦不堪言,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遂将满腔悲伤与怨恨化作动人的旋律,借此来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很快,这字字泣血的《踏摇娘》在民间得到传唱,女子悲惨的遭遇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与关怀。经过时间的推移,这首歌谣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精彩的歌舞表演。
二、“踏歌”舞风的盛行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至宋元时期,“踏歌”从一种小众的歌舞表演,真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元代,“踏歌”成为大曲表演的一部分,之后又进入转踏及歌舞表演,再后来成了杂剧表演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踏歌”舞风渐渐在青楼教坊也十分盛行。

1.“踏歌”舞进入大曲表演
从元代舞女俑婀娜之姿间我们可以发现,“踏歌”舞融入到了大曲表演中。舞者在进行大曲表演之时,踏节为拍,前期舞蹈节奏舒缓柔和,至表演的关键点时,即“入破”之时,多种乐器合作演奏,随着乐声的急促,舞者所踏节拍越来越频繁,舞蹈节奏越来越快。舞者举足扬袖,俯仰皆舞,舞姿轻妙敏捷,好似身侧疾风呼啸而过。“踏歌”舞的融入,给观看者带来了更加极致的视听享受以及更为独特的体验。
2.“踏歌”进入转踏及歌舞表演
“转踏”,又被称作“传踏”,由于舞者连手踏足而得名。它是宋代歌舞表演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是由“说唱”和“踏歌”组合而成的表演形式。
当然,此处的“说唱”与我们现代意义的“说唱”截然不同,可不是充满嘻哈风的“药药切克闹”,这里所说、所唱的“歌词”指的是宋词和元诗。
“转踏”表演分成若干个小节,每节配有一首诗一首词,有时还配有一个小故事。这些用来表演的诗词非常讲究,绝不是随随便便拿来一首诗词就能滥竽充数的。

比如表演之前所唱的词称为“引子”,也称为“勾队词”,大多由骈体文句构成;再比如表演结束所唱的词称为“尾声”,也称作“放队词”,大多由七言绝句组成。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伴随着诗词的说唱踏着节拍翩翩起舞,一舞便是一故事,引人入胜,这种表演形式在北宋时期最为流行,深受百姓们的喜爱。
3.“踏歌”舞进入杂剧表演
杂剧,是宋元时期兴盛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是将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种表演方式。杂剧内容丰富,有歌舞、有音乐、有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正因其内容“杂”故而命名为“杂剧”。
在此时期,“踏歌”舞与杂剧融合,二者互相汲取精华,促进自身艺术形式发展壮大。在杂剧中有一种非正剧的舞段,称作“踏舞”,正是以“踏歌”舞为基础所改编的舞种。
在表演之时,舞者需要用脚踏地,作出节奏,勾肩搭背边唱边舞。每逢杂剧表演,“踏舞”必作为开场舞蹈出现,待到“踏舞”表演完毕之后,再正式上演杂剧。“踏歌”舞与杂剧的结合,不仅促进了“踏歌”舞的发展,也丰富了杂剧表演的内容。

4.“踏歌”舞进入青楼教坊
伎者,以唱歌跳舞为业,出卖才艺为主的女子;妓者,以容貌为资本,出卖色相为主的女子。这两类人是古代青楼教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代,这两类人的界限划分的并不是那么清晰,娼妓、歌舞、戏艺人大多混杂在一起。因此在青楼教坊的女性需得努力修炼自身技艺,使得自己说唱、歌舞、戏曲、演奏、容貌俱佳。如果她们才艺平平,容貌平平,就很难达到招揽生意的目的,这便给“踏歌”舞的传入创建了便利条件。
就这样,“踏歌”从市井之中来到了青楼教坊,成为了达官贵人、纨绔子弟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舞者巾袖飞舞,帛带飘扬,舞姿动人,谁人见了不说句美哉?
三、踏歌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
古代中国以农耕立国,因而中原地区大多土壤肥沃,良田众多,百姓以农业耕作为主;而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以一望无垠的草原为主,百姓以游牧为生。“踏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在中原农耕民族间流行的同时,也受到了周边以游牧为生的广大少数民族的喜爱。在匈奴、突厥民族内尤其盛行,他们将“踏歌”加以“民族特色化”的处理,在舞蹈动作、曲调等方面进行改编,最终发展成为了族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羌胡踏舞,共同讴歌。匈奴人和突厥人每逢重大场合会举行“踏歌”,他们或四人列队,或十几人为一队,或是勾肩搭背,或是手拉着手,双腿微曲,顿足踏地,和歌而舞,与中原人的踏歌形式虽有小异,但大体上仍是相近的。
四、结语
“踏歌”这一传统的舞蹈形式之所以能盛行,原因在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与其他歌舞交融渗透,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因而才能够一步一步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了故事情节生动、载歌载舞的民间庆典形式,不仅得到了中原人民的广泛喜爱,也能够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十分流行。
踏歌作为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见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给后世留下了宝贵而真实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值得世世代代的后人去探寻、去传承。

【活在宁夏博物馆里的“牛”】牛年,踏春而来。

  在这辞旧迎新的春天里,人们都期盼“牛气冲天”,“牛市”连连,日子过得很牛等等。更希望各级干部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带领咱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日子。

  宁夏各座博物馆和文化遗存中,牛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劳作的帮手、祭祀的牺牲,牛文化寓意着力量、希望、坚韧。

  在贺兰山西峰沟的一面向阳的黑石头上,曾有一幅宽34厘米、高48厘米的公牛岩画,通体阴刻。寥寥几条线条勾勒出公牛健壮有力,公牛阳具被刻画得尤为突出,夸张地表现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这头公牛岩画,被印刻在1998年发行的《贺兰山岩画》特种邮票上。

  贺兰山存在很多牛形象的岩画。《巨牛图》岩画刻在40多米高的山顶上,高110厘米,宽201厘米,体型大小接近于真正的牛。巨牛的肚子里还刻有几只动物,像是小牛。牛身上的复线象征着牛从小长到大的过程中,体型的变化。而腹中几只小动物,则表示孕育。原始先民盼望牛越长越大,也希望它能生出更多小牛,为先民们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料。

  贺兰山岩画大多表达先民的生殖崇拜,就拿岩画上的牛来说,希望公牛和母牛们具有更大的种群繁殖能力,牛群越大,先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食物,从而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达到人多力量大的目的。先民们带着这种创作目的进行岩画刻画时,那是相当的虔诚,相当的卖力,用尽自己所有绘画水平,表现出牛的力量之美。

  彭阳县新集乡姚河塬西周遗址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从墓葬坑里已发掘出8件牛头骨,骨头上还有刀剔肉的刮痕,也就是说,这8件牛头骨上的肉是被人吃了。情景还原应是这样的:当时,姚河塬人把牛杀了,把牛头作为牺牲品祭祀神灵或先祖,而牛身上的肉则用作招待这起丧葬白事的来宾。祭祀结束后,再把牛头肉吃了,牛头骨作为殉葬品埋入墓葬坑。

  与低贱的牛不同,姚河塬墓葬坑里拉铜车的马匹是完整埋入墓葬坑,马骨上没有剔肉的刀痕,以此显示墓主人的诸侯身份。

  《诗经》中的《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第五十八》记载:“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意思是诸侯一级的祭祀用牛,称之为太牢。最高等级的祭祀是必须用牛的,可见西周管理姚河塬地区的诸侯等级之高。

  无独有偶。

  2007年彭阳县古城镇王大户村春秋战国墓地考古发现,这里每座墓葬都有二三十件马、牛、羊头骨殉葬,且都出土了青铜兵器和车马铜饰。于是,有人推测,葬在这个墓地的家族是富贵人家。甚至根据出土大量刀、剑、戈、矛等青铜兵器及马具,推测王大户墓地可能是一个游牧民族将军的家族墓地。

  但有专家不认同这个推测。

  宁夏在原州区彭堡、西吉县新营等地先前发掘的北方系青铜文化遗存也出土了青铜兵器,及大量马、牛、羊殉葬头骨。如果仅以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剑证明墓主人就是贵族的话,那么以前发掘的众多墓葬主人都是贵族?如果仅以墓葬中出土的兵器证明是墓主人是军人身份的话,那么以前发掘的墓葬主人都是将军?显然,这样的推测是不成立的。

  因此,王大户墓地可能是一个很普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游牧民族墓葬群。出土青铜兵器只能印证生活在这一带的游牧民族具有尚武精神,“好带刀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死去也要带着心爱的兵器入土。

  因为游牧民族放牧着大量家畜,家人去世,用二三十件马、牛、羊头骨殉葬也不是件太奢侈的事。再者,游牧民族平时就以马、牛、羊肉为主食,他们有可能把平时宰杀的牲畜头骨积攒下来用于殉葬。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些殉葬的牲畜头骨不是一个家庭一次宰杀的,而是亲朋好友各宰几头凑的“份子”。从这个意义说,把牲畜头骨层层叠压在人骨上面不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而是为了威慑,或为了迷惑盗墓贼 (发掘的7座墓葬没有一座被盗)。因此,墓主人不一定是富人或贵人,很可能就是寻常百姓。

  汉朝时期的墓葬中也有很多牛头骨殉葬,还有牛俑。比如贺兰暖泉汉墓群里的陶牛俑、吴忠同心倒墩子匈奴墓中有牛、马、羊的头骨。

  镇墓神俑是古代人们防止魍魉鬼怪对墓主灵魂的侵害,捍卫其祖先及随葬品不受侵扰而安放在墓中的。镇墓神俑包括镇墓兽、武士俑、天王俑等。固原南郊王涝坝村北周宇文猛墓、深沟村北周李贤墓、小马庄唐史道洛墓和南塬唐墓出土的镇墓兽、武士俑、天王俑等较为独特。

  宁夏博物馆收藏着几尊出自固原南塬汉唐墓地的天王俑。他们头戴头盔,身穿明光铠,嘴大张,怒目圆睁,眉弓突出,唇上八字胡,唇下有一撮小胡须。右臂折肘握拳,左手叉腰,右腿直立,左腿弓膝,脚踏卧兽。

  被天王踩在足下的卧兽是牛。要么四蹄朝天,被天王踩翻在地,使着蛮力想翻身,但“天王”摁着丝毫没饶过它的意思;要么被天王实实地踩在牛头上,被拿捏得死死的,牛目圆睁,牛气冲天,却动弹不得。

  这是古代工匠为了突出天王的气概,在天王脚下添置了凶猛的怪兽作为反衬。用夸张的手法,通过高矮强弱的对比,在天王俑身上明确表达出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主题。

  这牛也可能是“牛鬼蛇神”的牛鬼、牛魔王的形象。

  古代文献中最早记录牛耕的是《论语》。《论语•雍也》记载:“子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对仲弓说,犁地的牛生的小牛是赤色的,毛色好,角也长的漂亮,如果就因为是犁地的牛生的牛,身份有问题,不用它来祭祀,山川都不忍心了。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用牛犁地的现象已经存在了。

  《战国策》记载赵国的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避免与秦交战时,历数秦人在经济、军事、政治方面的强势。其中经济上的重要一点是“秦以牛田”,即秦人用牛犁地,可见在战国时,牛耕在当时还不是普遍现象,还是一项前卫科技、国之重器。

  在彭阳县新集北魏墓中出土了以陶牛车为中心的军事出行仪仗队。陶牛稳健有力,神采自信而矜持,体现了墓主人的军事首领的德高望重。在汉代初年,还是“诸侯贫者或乘牛车”,到了西晋时期石崇就用牛车和王恺斗富。北魏时期,皇帝的御车都要用牛拉。也就是这个时候,以牛车为明器成为社会流行的时尚。这可能与当时士大夫阶层尊崇黄老之道,回归本真自然、关注内心生活、追求闲适慢生活有关。

  鎏金铜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真牛一般大小的鎏金铜牛安安静静地卧着,青铜铸造,外表通体鎏金,代表了西夏时期当时最高铸造技术成就。

  西夏壁画《牛耕图》。图中一人扬起鞭子,赶着两头牛,“二牛抬杠”在地里耕作,逼真再现了西夏劳动人民的耕作场景。      

  “二牛抬杠”的牛耕带来的第一个结果是深耕,深耕能比较彻底地消灭杂草和病虫害,改良土壤,还能加大吸收人工施肥、水利灌溉的能力。带来的第二个效果是取代了用人力踩耒耜翻土的劳动,不但直接减轻了人们的劳动量,还能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便于大量开垦荒地,从而提高粮食的总产量,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粮食保证。  

  自牛耕开始实行以来数千年的时间里,由于朝代的变更、社会制度的变革,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过多次变化,但是以牛耕的方式进行耕作一直持续到现代化的拖拉机出现为止。在使用拖拉机耕地之前,牛耕始终是中国农村的第一生产力。

  正是牛耕才诞生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也衍生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等中华民族的埋头苦干、勤劳奉献精神。(宁夏日报记者 王玉平)

勤劳就是劳动者质朴的本质。要工作,要勤劳,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教你的孩子规矩勤劳,不要穷苦中失措,败坏了品德而行动不检。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息;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勤劳应以所做的工作为标准。勤劳是穷人的财富,节俭是富人的聪明。勤劳远比黄金宝贵。肉体是精神居住的花园,意志则是这个花园的园丁。意志既能使肉体贫瘠下往,又能用勤劳使它肥沃起来。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抛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众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事业,他从头到底干得挺有劲儿。但是这样的人更值得尊重,他默默无闻地躲在背后,在漫长的辛劳的日子里无报酬地劳动,得不到光荣也得不到表扬;只有一种思想鼓舞着他的勤劳,他的工作对大众来说是有益的。若要生活好,勤劳、节俭、储蓄三件宝。友谊与事业代表着人生两大乐趣,而要想具有这两大乐趣,一是要开朗,一是要勤劳。善良的心地比美丽的外衣更加重要,纯洁的灵魂比成套的高级家具更加宝贵,勤劳的双手比金钱和地位更有价值。蜜蜂是最勤劳的动物,它们天不亮就提着篮子采摘花粉,酿成蜜。所以,只有勤劳和不懈的.努力,才会成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思吾辈少年也,乃国之未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乃中国志之概括也。
  • 与其他产品一样,砂器产品也要展示出新时代的特质,这也是张宏亮寻求突破的梦想。1996年,张宏亮创办了平定县张氏陶艺坊,致力于平定砂器工艺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抢救、
  • 由于师傅在喷漆的时候没有保护过(房东说他特别提醒过师傅要保护,可师傅还是不做保护)导致乳胶漆喷到这种开放油漆木头面了,引起的悲剧如果喷完后马上用湿抹布擦干净,也
  • 12星座不回消息的原因#星座# #水逆退散# 白羊座:找表情包呢金牛座:要是饭点发的,那你别想了双子座:不想回你巨蟹座:睡过去了狮子座:要么在忙要么真没看到处女
  • 装备制造业对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更加突出,1—6月份,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721.1亿元,同比增长39.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
  • 两日咖啡早餐 ◡̈ ☑豆乳麻薯大鼓/牛油果/烤肠/炒蛋 手冲/牛油果奶昔/蓝莓&巧克力麦片 ☑牛排芝士热压三明治/沙拉/手冲 ⸝⸝⸝⸝⸝ ☺︎最近又囤了好多
  • #一枝南南[超话]##表白一枝南南# 之前因为半年多都见不到南仔了很难过[泪]但南南还是一如既往的宠我们 收到礼物真的治愈到我了[泪]仪式感拿捏的死死的[心]T
  • 经审理查明,2021年5月22日11时40分许,被告人刘东驾驶其宝马轿车沿中山区五惠路由西向东行驶时,因无法接受投资失败的现实,突然加速车辆,故意冲闯红灯,冲撞
  • #酷我畅听##配音# 看看我有多细致,后期老师的成品已经挺好的了,但是我还是觉得美中不足,又自己审听成品做标记,重新再修改了一次才发出去,做自己喜热爱的事情可不
  • 我亲见的,我们家穷,外公家也穷,3舅娶不到媳妇,有一年,不知道因为什么,家人吵架,我3舅及其愤怒,拿刀要砍死我外公,具体事情原因记不清了,但是家庭矛盾跟钱有直接
  • (展期至2021.11.21) 每次如梦之梦演出,就开始期待repo和谢幕视频,这可能是每个无法去到现场的人又爱又hen的环节了: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窥见一斑,感受
  • 【押されるだけで気絶してしまう程敏感】敏感到被按一下就会昏过去。#一天一页#[14:136]「メラニントカゲ 牛を丸飲みするほど巨大なトカゲ 押されるだけで気絶
  • 这样的事,他一次也不行!前些天我就说社会死亡才是真的死亡,世人不会去了解他的才华,而是会否定他的一切成就。
  • 我翻了下朋友圈很多人都比禚老师本人激动 我很认真看了比赛 说两句我的想法 禚老师状态一如既往好 国内台上状态的天花板 至少前无古人 这次体重也是历年上台最大 这
  • 谁会是幸运的姐妹呢?#运动就是坚持##我的运动生活# Day168跑步10K今日小确幸:1:陪孩子们看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小萝莉被卖掉那段,妹妹哭滴眼泪哗啦
  • 就比如说小说中主人公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年龄,相信百分九十的有接触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是成年人。但具体事还是要具体分析,按曹雪芹对红楼梦的第二回到第六回
  • 我只会自我懊悔,谢谢你的祝福哦!?
  •   乌金糯的发现,源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开展。  截至目前,全县17个乡镇调查征集点,共调查锁定传统农家种植品种、名优特异品种、重要作物的
  • 其实今天的一切都不太顺利跟拍没有找到,只能尴尬找路人帮拍[苦涩]结束的路上还遇着了骗子[怒]唯一幸运的是知音号的演出很精彩[抱一抱]演员都很敬业,船里的每个角落
  • 《隐居:一个隐士的生活状态》 隐士:骆夜笙(中国第一隐士)隐居地:候选5:30,开窗出门,例行每天40分钟的慢跑。10:00,每日固定的“隐士茶局”与地方乡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