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法相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五段(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说:须菩提!上面说了一合相的道理,现在再来认识什么是法相?法相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还是先从见解上谈,会好理解一些。如果有人说:佛说我有我的见解、人有人的见解、众生有众生的见解、寿者有寿者的见解。须菩提!就此而言,你意下如何?这个人的认识,能理解如来所说这四见的真实含义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这个人不能理解如来所说义。佛说:是何缘故说此人不能理解如来所说义呢?须菩提回答说:因为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什么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果非要说是,那也只是个名称,名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也就是说:凡所有人如果有此四见,就不能正确理解如来所说义,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四见生一切邪见,惑乱真常,使人产生错误观念,用错误的观念,怎么能理解如来真实义呢?那么怎样才能辨别这四见而树立起正知正见呢?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1、我见:又称“身见”。认识我见,需明白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阿赖耶识缘地水火风及父精母血而成,成就色受想行识五蕴身,此身为依因感果的报应身,因缘聚而生、散则灭,本无我的实体存在,但凡夫不明此理,在非我中妄执为我,叫做我见。
我见产生我执,生一切烦恼,堕在生死轮回中,要想脱离生死轮回,就必须要破除我见,怎么破?学四谛法,修不净观,证须陀洹果,即可破除。破除我见后,即得诸法无我之正知正见。
2、人见:人见生于我见,我见有人,即生人我是非,是名人见。欲破人见,当破我执,破我执用慈悲观,观众生与我,同根同体,我即众生、众生即我,由此而熄灭人我是非,即可破除人见。
3、众生见:众生见同样生于我见,我见有众生,即生众生见。众生共有十二类,以卵胎湿化四生为主,四生中又以人类众生为主。我之真如自性中,本无一物、本无众生,只因一念无明所生,实为幻相。欲破众生见,当破无明;欲破无明,当修十二因缘观。
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观以灭无明为主,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
一切众生,如果不能见此十二因缘,就会在生死轮回中反复轮转受苦;如果有人能见此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见佛即是见佛性。如此以十二因缘观破无明,即可破除众生见,得如来正知正见。
4、寿者见:寿者见仍然生于我见,我见有涅槃,即生执取,执取涅槃,即是寿者见。寿者见是二乘人的知见,二乘人对人生三苦八苦、三灾八难等种种忧悲烦恼之苦,感受最深,求出离解脱心极强。此二乘人分别以四谛或十二因缘法为正修,非常刻苦精进,常做头陀行,唯求自我完善,没有时间和功夫去搭理别人,只度己、不度人,因此二乘被统称为小乘,小乘只能得小果、不能得大果。
这种只见小法、不见大法而修声闻缘觉法者,分别名钝根阿罗汉、钝根辟支佛,各各定格为定性声闻或定性辟支佛,他们修灭尽定入小涅槃,从此贪享小涅槃之乐,不再来三界度众生。有这类知见的人,名寿者见。欲破寿者见,当回心向大乘,修菩萨金刚喻定,虽入灭尽定而不住灭尽定,继续破尘沙无明及根本无明惑,即可破除寿者见,得如来正知正见。
以上所说无明众生所执有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来说是非见,非见就不是正见,不是正见,就是妄见,妄者虚妄不实,为什么虚妄不实呢?因为我、人、众生、寿者统统都是无明所生之妄相,妄相所产生的见解,自然都是虚妄不实的。这四种虚妄不实的见解,在真如自性里是本来就没有的,如果要说有,也只能是个名称而已,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佛说: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于一切法,应如是知、知四见虚妄;如是见、知四见都不是正见;如是信解、信如来所说四见只是一个名称,不可执以为实,理解如来所说四见的真实义,是希望众生能通过对这四种妄见的认识,从而树立起如来的正知正见。要树立起如来的正知正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生法相。”
“法相”是什么呢?法相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日月星辰之相、山河大地之相、人我众生之相、一切有形无形之种种相,在这些相里面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属于法相。法相是虚妄之相、从真实之法体所生,法体就是每一个众生都有的法性,众生法性被无明遮覆,从而生出种种虚妄之相,由于这些虚妄之相是从法性中生,故名“法相”。
佛说:须菩提!为什么要不生法相呢?因为所谓的法相如我相人相等种种相,根本就不是法相,说它不是法相,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法相是虚妄的,正是这些虚妄之法相,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整日在人我是非里互相纠缠,剪不断、理还乱,混淆不清,认假为真,烦恼频生,从而堕在生死中轮回不休,这都是认法相为实惹的祸。如果要想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很简单,只需做到不生法相就行了,不生法相即见真相,真相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
所以,如来说:法相者如来说不是法相,如果非要说是法相,这法相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是名法相。像这样去理解,才能找到法相之体、才是如来所说法相的真实义。

《佛说四十二章经》:断欲绝求(2⃣️)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对于佛陀所讲的各种甚深微妙的道理,我们要能够通达了解。

悟就是觉悟、了解。要能了解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讲的。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有形的,无形的,都称为法。世间任何物质,都是有所作为,有所造作的,因此,称为有为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

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反面,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就具足了,不加以造作,也是永远不灭的。我们必须悟解无为法──我们的本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这个真如佛性,一旦能够觉悟、了解了,就可以认识它本来的面目。它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是“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

什么叫“内无所得”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如佛性,只是我们在迷昧当中,不能觉悟,不能了解我们有这么一个宝贝。既然这个真如佛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所以一旦我们到了成佛的时候,并无所得,这叫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并不会多一个,没有成佛、没有觉悟,也不会减少什么,本来就是具足的,所以说是“内无所得”。

无为的真心,对“内”既然无所得,对“外”也是“无所求”的。“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真如佛性,不是人家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没有,突然间有了。内与外是相对待的,内心既然是本来具足,当然也不必向外去追求,所以真如佛性是一种无为法,不是造作的,是人人本已具足的。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心,指我们的本心,系,是束缚,道,是指圣道。譬如要证四果阿罗汉,必须修四谛、三十七道品,这就是道。但是,如果时时刻刻的有修道这个观念,为修持这个名目所系缚了,反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心要能够很超然的,不为种种的修持法门所束缚。

《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佛所说的许许多多佛法,不可以执着,不要被法的法门所系缚了,法只是个譬喻,好像一个“筏”。我们要过河,从这边到那边去,必须靠这个筏摆渡,但是,过了河以后,这个筏对我们就没有用了。因此佛经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心不系道,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心既不要时时刻刻为所修持的圣道所束缚,“亦不结业”。我们内心能够很坦然、很超然的,不为烦恼所包围,不去造许多的业,这个时候,就能够得到自在了。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

无念,念是意念,属于心理状态。我们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好像水一样源源不绝的。但是,一个人的修持功夫到了家的话,这个念头(也是妄念)就不存在了,完全是正念现前。也就是已经没有迁流的妄念,到达了灵明无为的境界。

无作,没有造作的行为。无念无作,非修非证,都是形容我们的真如法性(真实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没有念,也没有造作,这种殊胜的境界,在我们没有证得真如佛性之前,也等于是说食数宝,没有真正地证到它的真面目。

讲到非修非证,本来我们学佛,必须下功夫去修持的,成佛也好,做菩萨也好,没有不修持的,但这个地方却说非修,不需要修持;非证,也不需要去实证。岂不是矛盾?要知道修证,本来包含了出世因果的道理,可是,真如本性、真空佛性,或是理体,它是不需要经过修证,本来永远具足的,因此,不需要经过种种的修证了。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历,就是经历;诸位,指修持佛法的等级,好像前面所讲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是一级一级修证的,这是小乘修持的阶次。至于大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位次,也是一级一级慢慢地修证的。

现在所讲的真如境界,是从凡夫位,不需要一步一步去修持,一下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那个最崇高的、无上的位置。这是修学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完全在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一天一天地修学,才能一步步达到那种地步──道,我们的本性。

本章主要就是学佛必须断欲,把五欲断除,并且要去除贪爱,有这样的修持,将来有一天,一定可以证得我们的佛性。#佛法看世间##修行##佛学大智慧##遇见艺术#

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等你年纪大了,四十岁、五十岁再回忆起来,当时让你心碎的爱情可能都觉得弥足珍惜,那是懵懂少年最纯粹的情感,这种情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的增多,可能不会再有机会去
  • 02“扫地僧”谁能想到,一次全网劲爆的吵架,直接把深圳国资推到聚光灯前。#向鱼[超话]# [色]#安利向鱼23天挑战# day3入坑其实很晚,毕竟我以前从来不打
  •  游戏方面,虽然本人很少进行游戏,但本人非常喜欢并看好模拟经营益智游戏,如《模拟城市》游戏,如果游戏场景能够再逼真就非常好了,十年前本人就在想能不能在3D真实场
  • 点评比赛?陈洋:比赛很精彩,我们的防守犯错比较多,希望球员不要受太多的干扰,尽快走出低谷迎接后面的比赛。于根伟:我们在中场的防守阵型等方面做了调整,还有就是场上
  • 租金1450元/月5楼朝北,10平房间,1.2米的双人床,三菱空调,电脑桌椅。1.距11号线安亭站1.2公里,步行10分钟左右.      2.小区旁边三条商业
  • 增加的备注:1、止了咳,一些人在开始时会觉得咽喉有稍稍的痒,然后可能会生痰,此时不必再做动作,等待身体自然地用一段时间进行恢复即可。#食之契约[超话]#出号,还
  • 这是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基于Web开发的产品,是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包括三大引文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 这一年的圣地亚哥海洋世界,豆包去了四次,能看的show、身高够的ride,基本都玩遍了,今天去居然挖掘到一些我从没见过的小playground,豆包玩的也很开心
  • 中间还有个大滑滑梯,还可以在上面涂鸦~上二楼楼梯口处有个超萌的小兔子,楼梯转角的暗落有一个用各种线条制作的机关,拍照超炫酷~二楼的艺术展比较抽象,积木,塑料薄膜
  • 降旨封侯之时,朱之琏还在正定知府任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圣旨,一辈子要烂在肚子里的、让他惶恐的最大隐秘,以这样的方式被揭开,真不知是何样心情。一则是朱之琏的父亲原为
  • 你告诉她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我们听不懂,她会接着问为什么小狗能听懂,我叫它走她就走呀?朋友也好,愛人也罷,如果累了,我們就回到第一天見面的時候……我想重新
  •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95㎡三室两厅,是一对恩爱夫妇的家全屋简约的色彩搭配,以白色和原木色营造舒适氛围,灰色让室内优雅升级,局部以蓝色和绿色装饰品点缀,让空间不枯燥
  • 一周生肖运势生肖马属马朋友事业方面,工作适合保守一点,不要激进,挑战权威以及上级,一些人会有想要休息一段时间的想法,休假、辞职、待业,单身人士本周要小心烂桃花或
  • 和一诺说话的时候也直接说“刚聊完”以前的我会躲躲闪闪吧,更别说自己很自然的顺出来。甚至在回来的车上,也和雯晨胖胖分享了我具体在和乐老师讨论啥,我的目的性是什么,
  • 对于不喜欢的书,就暂且忽略它吧。”因为,如果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会有很多的读者喜欢它。
  • 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 【原文】[发明]荆榛碍道,必触人衣,剪之则利于行走。瓦石当途,必伤人足,除之则便于步趋
  • 加入中国国籍,刘氏兄弟除了要赔偿匈牙利国家滑冰协会一笔“培养费”外,两人也可能放弃原本价值不菲的养老金。匈牙利冰协主.席Kósa Lajos接受匈牙利媒体《国家
  • 时间久了,你们开启了良性互动,就可以适当开启话题聊聊天,如果在开始把握不好聊天的分寸,你可以回顾一下,最开始你追一个人,你不确定对方对你的态度的时候,你会做些什
  • 【#郑州通报最新风险点位# 】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关于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涉及风险点位的通报(11月7日)2022年11月7日0—2
  • 善因善业,恶因恶业,因果循环,千年不空!善言善行善心,才有善果!哪儿有危险,哪儿有火灾,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严冬酷暑,不管是风吹雨打,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为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