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抄诗,生活知味】

平日喜喝茶,亦钟爱写字,

故以36幅花笺,录历代文人茶诗,

并详述文人茶事之掌故,著为书册。

以记浮生余闲……

说起来,茶和僧人渊源极深,最早种茶、制茶、饮茶还是寺庙中的僧人所为。他们将茶作为诵经功课之余提神安心、清涤身体的绝好饮品,并将禅茶互为影响,出现了与茶有关的佛家公案。最为著名的就是赵州禅师的一句偈语「吃茶去」,棒喝出多少佛门内外的痴迷者。贯休写有《山居诗》,共二十四首。其中有:「好鸟声长睡眼开,好茶擎乳坐莓苔」、「闲担茶器缘清障,静衲禅袍坐绿崖」、「石垆金鼎红蕖嫩,香阁茶棚绿巘齐」。隐居山中的贯休,远离红尘,静心念佛。吃茶,成了一件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

陈继儒论茶曰:「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神」是神韵,「趣」是趣味,今天我们饮茶仍然能体会到,所以我在七人以上的茶席不喝茶。

陈继儒十分认可苏轼的「新泉活火」之说,但对唐宋时磨茶制饼、煮茶时加盐用姜的方法十分不认可。他认为在自然生态下采摘的嫩芽,旗枪绝佳,色香互映,如果按前人的饮法岂不坏茶了吗?

陈继儒分别写了茶酒的两篇序文,将茶与酒做了一个对比,答案是公平的。《茶董》序中有云:「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酒固道广,茶亦德素」。这句话成了后世评价茶酒的警言。

一般品茶都有个规律,凡是自备茶的人都会说自己的茶最好,天下无敌,都有来历,也有出处,视其他人的茶如树叶。但没有包容的心态哪能算是茶人。苏东坡走过四川、京师、浙江、湖北、广东和海南,可以说是个品茶高手,什么茶都能接受。

苏轼所在的那个朝代,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的「白云茶」,以及葛岭宝云山的「宝云茶」都是贡品。这里是辩才法师归隐之地,也是苏轼常来常往的地方。苏轼曾赞美龙井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两句诗引得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要尝尝当年的新茶。后来,乾隆在北海北门改造了一座庭院,取名「静心斋」,是其读书所在。在庭院东侧,仿江南茶坊,设一茶屋,也算是了了一番江南春梦吧。

陆游的茶诗不少,这与他的经历有关系——做过茶官,喜欢喝茶,组织雅集,以诗记之,所以传下来了。文前诗说陆游雪后自携茶灶来到井旁,汲雪化后的雪水煎茶,一样不输山泉水。只是能有闲适的时间和精力煎茶饮茶,不用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的生活也不枉在人间过一辈子。

南宋朝廷的软弱无力,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任其主和派周旋割让,也不愿意动一刀一枪。在歌舞升平的西湖边上,茶馆酒肆,人来人往,惠风和畅。品茶人多不想未来,不想北方的故士。陆游虽不在西湖边,但他在故乡的家里,还是会煎一壶好茶,与好友、家人细细品饮,品到兴致之处,一首好诗脱口而出。陆游的茶诗就是在这样矛盾纠结中诞生的。

张岱对茶事描写最传神的一篇小品文是《闵老子茶》。他听朋友周墨农说闵汶水是饮茶品水高手,便去桃叶渡拜访。结果,老先生不在,让张岱等了好久才回来。老头儿和他刚说几句话,就说拐杖忘到别的地方便又去取。张岱耐心等着,一直等到他回来。闵汶水一看张岱还在,问道: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张岱答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老先生大喜,即烧火煮茶,将张岱引至一室。茶舍内有许多精美的宜兴紫砂和成化窑的茶具,茶与器相配,茶与水相融。一杯在手,张岱问:此茶产于何处?老先生说是阆苑茶。张岱细细再品说:你不要忽悠我,这是阆苑茶的制法,而味却不是。闵汶水暗笑道:那你知道是哪里产的茶?张岱再品后说:好像是罗岕茶。老先生吐着舌头连声说奇。张岱再问:水是哪里的水?回答是惠泉。张岱又说:你别忽悠我,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为什么?闵汶水说:实不相瞒,取惠泉水必须淘干净井水,待半夜时分新泉水来后即可汲泉。「山石磊磊籍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故水之生磊」。这样的水,惠泉水都比不上,更何况其他水?张岱又说:茶非常香,味非常厚,这是春茶吧?闵汶水大笑:我今年七十,见过无数精鉴者,能品出我的茶及水者没有人能与君比。至此,二人成了忘年茶友。

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我床头的「铁枕头」,从未撤换过。我常常琢磨他品茶的细节,只是一款新茶,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读到这里,书中已是散发出兰雪茶那似花似蜜似果的茶香了。

文徵明的茶诗不少。苏州离宜兴不远,不晓得他平常是不是都喝阳羡茶,汲惠山泉。 江南茶农们上午采茶,午间回家炒茶,茶山春色,炊烟袅袅。古人茶诗多写喝夜茶,喝多了也睡不着。文徵明也是一位夜间饮茶高手,不然怎么会有如下诗句:「醉思雪乳不能眠」「灯前一啜愧相知」。阳羡茶是当时的贡茶,文徵明在苏州要喝到上好的阳羡茶并不难,何况人家不差钱,可以书画易茶。关键的问题是惠山泉是怎么来的?也可能有卖惠山泉水的,文徵明买来存在瓦缶里。有了闲情逸致,煎茶也是一种雅事。红泥小炉,折柴点火,这就是苏东坡说的「活火」。诗中说到五代末宋初陶糓和唐代诗人卢仝,这两位虽家贫如洗,病魔缠身,但对茶的热爱却没有减弱。炉边煮雪,榻前吹风,引得文徵明唏嘘不已。

【折扇中的名利场】
  扇子最早称“翣”,也叫扇汗,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商代的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到,权贵之人的马车上有一种类似大篷子的仪仗之物,也有说是利用其引来之风给马解暑。出土文物中与现在的扇子形制最为相似的是一种竹扇,扇面是梯形的竹编,叫做“箑”。后来多见的纨扇、羽扇、团扇等都是由箑发展而来。
  现在多见的折扇,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之前有误传是从高丽传过来,实际上是从日本传到高丽的。最早的关于折扇的史料见于宋代的壁画、造像石和漆盒上。“折扇的实物能见到比较早是明朝的,但是流传下来的成扇很少,能见到的一般都是扇面,如果能见到一把明代的成扇,在成扇收藏圈里算是很高的等级了。”北京诚轩拍卖中国书画部经理刘尧对记者说。
  如果说扇子最早是一种仪仗或纳凉工具,纨扇、羽扇是结合了手工艺的工艺品,那么当扇子与书画、雕刻,特别是名人书画结合在一起之后,则是从工艺品到文化的演变,也是从这之后才有“文人扇”的称谓。而这种结合,更多是体现在折扇上。
  明朝时,折扇还是小范围的流行,“一般流行于书画界或者文人士大夫”,流传下来的扇面也是作为书画家作品而流传,精工扇骨并不多。清朝中后期开始,折扇普遍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刘尧介绍,“现在能见到的晚清的扇子就已经是方方面面了。一般扇子上都会记载送给谁的,所以能看到书画家也有,才子、巨贾也有,尤其是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对这些文玩雅物十分追捧,会专门找书画大家订制一些扇子。”
  精致工艺无所不用其极
  折扇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得到极大的发扬,日本折扇反而渐渐衰微,改为更类似于团扇的日本扇。“书画名家和扇骨工匠将扇子制作发扬到了一种很极致的状态,从大小、工艺、材质上都非常考究。一把扇子从扇骨到扇面可能涉及有十几种工艺,比如扇骨锉金银丝、竹胎雕漆、竹骨浅浮雕等,基本上能用于器物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都可以在扇骨上体现。”
  折扇的扇骨,即是折扇拆掉扇面之后的部分,最外侧的两根称为大骨,中间的为小骨,小骨插入扇面的纸口,大骨固定扇面两端。扇骨常见材质有竹子、檀香、象牙、玳瑁、紫檀、红木等,以竹子最为多见。“竹子韧性很好,收缩性适中,意象清静、素雅,与中国文人贴合最为紧密,所以成为文人扇的最多选材。”刘尧介绍,“而且竹子适合把玩,时间久了,人与扇之间的交流会逐渐浸入扇骨,形成包浆,呈现温润之感。木质的扇骨也会有包浆,但没有竹制的温润,紫檀、红木的小骨时间久了之后还比较容易断裂。”
  一般有7骨、9骨和14骨扇,以14骨扇(以小骨算)最常见,是标准扇的骨数。7骨、9骨扇子比较少,与曾经的日本折扇会更为接近。
  工艺上,比较常见的就是留青、浅刻等,也叫平雕、皮雕。所谓留青就是把竹子最外面的青皮留住,雕刻成纹饰,与其它部分的竹肉形成双色对比。竹肉的颜色变化很快,而竹皮是很缓慢才会发生变化的。就像现在很多器物的盘玩一样,当人的汗渍、油渍浸入其中之后,竹肉与竹皮之间的反差会越来越大,是当时制扇的一种工艺。刘尧拿出一把留青工艺的古扇,是北方竹刻家张志渔的作品。“这是留青的一种,叫做沙地留青,所谓‘沙地’就是不平滑,在竹肉的部分特意刻出坑坑斑斑的感觉,当时的金石学盛行,故意制造出这种腐蚀的感觉,沙地留青在当时最常见的是用于铭文、青铜器钱币等。”扇子好玩的地方一方面是扇骨,另一方面自然就是扇面。书画圈里自古有“一把扇子三尺画”之说。意思是说,与扇子相同大小平尺的画,画如果卖一块大洋,扇面就要三块大洋。“可能是因为扇子在方寸间的表现更为精致、复杂、完善。而且扇面的扇纸上要刷一层矾,使扇子在以后的使用中不容易吸水且更为耐用,但这就造成在扇面的书画中的不发墨,水墨的渲染基本达不到,所以扇面题材中大写意较少,但画工要比一般的画更细。”
  刘尧给我们展示了一把50年代的扇子,上面有齐白石的画作。扇子的扇纸因为时间的累积已经泛黄,像是上了一层淡古色水彩,刚好收干成氤氲的纹路。画作细腻清晰,因为刷矾的缘故,扇面似有亚光,国画颜料虽渲染不佳,但绘制轨迹却比宣纸上的画更亲和、更明晰,“距离”近得令人兴奋。在扇子一侧离扇骨最近的一折里,透过阳光,可以看到扇面的里层有一行小红字,刘尧说,这是扇庄的字号,一般的像王星记、荣宝斋等,有点像现在的产品商标,在另一侧还有这把扇子的材料记载等,都是印在扇子内层的,很像防伪标志。右上角还有一个很小的红印“百扇斋主”,是收藏印。“扇子用纸是四层,正反两面之外中间还夹两层,扇庄会把自己的‘logo’印在上面。”
  刘尧拿起一把最近刚参加拍卖的扇子,扇子正反两面一共有四位著名画家的绘画作品,分别是齐白石、李苦禅、王雪涛、汪溶,两两之间间隔了同样尺寸的洒金纸,“这把扇子画得精致,是分别邀请当时名家画的,空着的部分应该是请人写书法的,只是没有找到适合的人。”
  这种扇面叫集锦扇,也叫“珠联璧合”。就是找当时的多位名人一起创作一个扇面。这种扇面有时候还会用特制的扇骨形制,即隔景扇扇骨,即有两个小扇骨是露在外面的,将扇面自然地分成区块。隔景里留白的地方用来绘画,而写字的地方则多用金粉,冷金、泥金和洒金几种,洒金更细小一些,这样一把集锦的扇子就愈加错落有致,非常美。“刚刚拍了一把16个人共同绘做的扇面,但是合作而不是隔景,隔景一般会找四个最能画的画,四个最能写的人写。”
  为了扇子更美观,有些用扇子的人还会在扇柄下面拴一个扇坠,有琉璃、碧玺、象牙等材质,做成小的雕刻坠在扇柄。扇柄还可以镶嵌翡翠、玳瑁、棕竹、犀角、象牙等贵器。扇柄也有不同的形状,圆形的叫“和尚头”,还有楔形,平形等。讲究的还有用扇套的,一般是锦缎的,也有是刺绣。
  名利场上一张名片
  刘尧小心地拿出一把特定尺寸的大平尺扇子,由于年代较远,扇子的小扇骨已经有一些裂痕。“北方太干燥了,对扇子的保护并不理想,沪宁杭一带的气候最适合扇子的保存。扇子太干燥就容易形成断裂。”刘尧小心地打开着扇子,扇子在他手中不停地发出吱吱的声音,就像是一把年代久远的古琴,撩拨着时间的音弦。“这把扇子在当时应该是一把定制的扇子,一般的扇子都是0.9个平尺,这把扇子要到1.45个平方尺。”刘尧说,所谓平尺,就是扇子打开后两个大骨最上端之间的距离乘以扇幅的长度,用行话说就是尺半,即一尺半。0.85-0.9之间的扇子则叫做尺扇。扇面是吴昌硕的花卉,墨色奔放。
  为了与这把尺半相对比,刘尧又拿出一把很小的象牙扇,“如果说刚才那把是大老爷们用的,这把就是淑女用的,叫坤扇。小家碧玉,很秀美。”在画面题材上,尺半上吴昌硕的画显得疏放有力,而这把坤扇则雅致清淡,正面是一幅莲塘图,背面是清秀的蝇头小楷。以前的人讲究,不同的季节、场合都要拿不同的扇子,这幅莲塘图的象牙扇,应该是夏天用的。
  刘尧说,扇子在晚清到民国的交际场合,就像是一个人的名片,“扇面是请谁画的,书法是请谁写的,扇骨是谁刻的都是持扇者身份的象征,见面一抖扇子,就像是一个亮相。很多扇骨、扇面极精的,都是当时的巨贾或政界名流所用。”
  “更讲究的人初一、十五出门带的扇子都不一样。我曾经见过一套鼻烟壶,是一个官宦人家的旧物,一套30个,每一个都不同,每一天换一个。”刘尧说前段时间听一个民国遗风的老人家说,以前家里年三十是要挑选第二年的碗样式的,每年要用不同的碗。
  手边的一把老山檀木的扇骨,随着空调的缓风将檀香味到慢慢布置在房间里。刘尧说,“这个扇骨的手感非常好,扇骨手艺曾经一度失传,那个时候的扇骨我见过,用老北京的话说就是‘乍手’,而这把扇子手握的部位就十分贴合,弧线考究,随手。而且这个檀香,随着风徐徐吹过,还有淡淡的香气。所以原来的人,真是非常讲究。扇子发展到这个阶段,绝对可以说是扇文化了,不仅有实用性,彰显身份的作用也得到极大的发挥。”
  折扇收藏
  刘尧入拍卖一行已有八年光景,但他说只能算一个入门。在他见证的这七、八年里,扇子的价值翻了5-20倍。“去年卖了一把徐悲鸿的扇子,245万。刚才那把吴昌硕的扇子拍到了150万,如果刚入行的时候,这把吴昌硕也就是20万左右。”
  在收藏领域,现在国内有几个行家是专门做扇子收藏的,还有做专题收藏的。北京有两三个,天津有两三个,上海也有。与其它古玩收藏相比,成扇的收藏家特质比较鲜明,大多是有一定经济实力且独具眼光的成功人士,像刚才的那把集锦扇子上盖着收藏印“百扇斋主”的,就是一位专门收藏扇子藏家,曾经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开过扇子的大展。
  “比起简单的一幅画,扇子承载的文化基因要多很多,是可以拿在手里把玩的,有肌肤相亲之感。”在刘尧的印象中,最近的几次拍卖会上,总会有一小圈作风相当老派的“小孩儿”:20岁出头,拿着一把好扇子,可能还在扇套里,吊着扇坠子,就来拍卖行看预展了,一步三摇、三五好友、相互把玩,嘴里还说着“你看看我新得的这把扇子怎么样。”
  “北京、上海、天津都有这样的小圈子存在,他们已经不再是只关注豪车名包的‘富二代’,而是好雅玩。这种现象如果不加入其它社会评判因素,对于老手艺和中式传统讲究的生活方式来说,是一种复兴。在民国的时候,之所以扇子做到了那样的登峰造极,精致到无所不用其极,其实也是富商、高士的追捧。只是那个时代的'炫',更雅,更会玩。”

三十四《古镇轶事》 《延龄堂》遗恨记

古镇药号《延龄堂》

(上篇)

《延龄堂》药号是古镇老字号药店之一。老当家的朱老先生抗日战争前已经先后在启东,如东,余东等地开办了好几家《延龄堂》药店分号,由几个儿子在各分号当家,药号生意除通东地区外,还远及江南江北。

朱老先生长髯三绺,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精通岐黄之术,于中医也颇有造诣。几个儿子都上过私塾,诗文书法在当地小有名声。

古镇的《延龄堂》药号地处镇中心临街,店铺座东面西三大间门面,屋里靠墙而立的是二米多高由一个一个抽屉组合而成的枣红色木制大橱柜十分醒目。

大橱柜面上是密密麻麻的抽屉匣子,抽屉上都有铜制半圆的拉手,每只抽屉面上都贴着各种各样中药的名称。

大橱橱柜顶上,一个一个排列摆放着圆形带盖的“双喜”瓷罐,瓷罐里也是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中药。

临近石板长街门面是半人高的柜台, 靠墙有几张长条木凳,供四邻八乡前来配中药的人坐憩等待。

柜台上摆放着好多块长短不一的红木的镇纸,好几把油光铮亮的算盘,几个铜制带盖手工捣药的捣臼,称药的几杆小戥称是铜制的盘,铜制的砣,称杆则是象骨制的,十分小巧玲珑。

每当四邻八乡的人拿着中医开具的药方到药号配属中药,伙计们用算盘计算收款后,便把药方往柜台上用红木镇纸一压,再根据药方需要的几副药在柜台面上铺好几张裁得四四方方的灰包纸。

然后拿起小戥称按照药方上每味药的份量从各个抽屉里抓取中药称量倒入灰包纸上。

等药方里各味药配齐后,伙计便十分利索地把配好的药一一包成四方形,用红绳扎好交给配药人,然后下一个。

那么药包为什么要用红绳系扎,据说是药号一贯的做法,主要是祈愿病人早日康复的意思。

《延龄堂药号》店铺后面是一座二层三上三下圆顶的中西式建筑,十分高大气派,是当时古镇仅有的几幢地标性建筑之一。

楼下客厅中间悬挂巨幅“竹石图”,两边是对联,条案横列,桌椅茶几两厢摆放齐整,大家气派俨然。两厢及楼上是一大家子寓所。

当时《延龄堂》药号的朱家老先生年事已高退居二线,日常生意由第三个儿子当家,镇上的居民都称他朱家老三或“三先生”。

“三先生”写得一手唐代柳公权书体,楷书行书都正宗柳体。每当春节,四邻八乡相熟的人都上门请“三先生”写春联。“三先生”打小就读私塾,诗词文章也是高人一等。

由于《延龄堂》药号既有德高望重的朱老先生坐镇,又有年青有为的“三先生”操持,自然风生水起,生意日盛,四邻八乡每日前来配属中药的人络绎不绝……。

遗恨《泰安桥》

(下篇)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日本鬼子大约于1940年左右已经进犯至长江下游通东地区。其中离古镇西边十几里地的四甲镇便有日军驻扎。

明代古镇兴盛时,建有城楼四座:东城楼名魁星楼又名镇海楼。西城楼名火神楼,北城楼名真武楼,南城楼名三义楼。

但自清代乾隆以后,东,西,北三座城楼先后毁于兵燹之乱。仅存南城三义楼。如此一来,古镇便成了兵家易攻难守的“鸡肋”。

抗日战争期间,鬼子,新四军,伪军还乡团经常在古镇周围进行拉锯战,这下可苦了古镇的居民,男女老少成天担惊受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本鬼子时不时过来扫荡,伪军还乡团时不时来骚扰,新四军则神出鬼没在古镇周围与鬼子,伪军还乡团周旋……。

那是一个阴霾笼罩的凌晨,古镇居民大多还在沉睡。忽然有人敲起大锣,呼喊日本鬼子已经出发前来扫荡,大家赶快起床逃难……

一下子好多居民来不及收拾,纷纷拖家带口汇成人流沿着石板长街往镇北泰安桥逃去。

泰安桥又名北高桥,横跨三面环绕古镇的运盐大河,是通往镇北农村唯一的交通门户。

消息传来,《延龄堂》朱老先生对儿子“三先生”和媳妇“三嫂嫂”说,你俩抱孩子快走,我老了,跑不动了,死不足惜?

“三先生”夫妻劝说老先生无效便抱着刚出生才几个月的女儿怱怱出门而去。

当“三先生”夫妻随着逃难的人群走到镇北泰安桥上的时候,正好被从运盐大河乘汽船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发现,朦胧晨雾中谁也看不清谁?鬼子立即用机枪朝桥上的人群扫射,人们四散奔逃,不巧一颗机枪子弹洞穿“三先生”双腿,“三先生”立刻栽到在地,从泰安桥上滚了下去,抱在手上襁褓中的女儿也飞出老远,哇哇大哭。

镇上一起逃难的居民都是相互熟悉的,见三先生中了枪,也顾不上许多,立马停下来与三嫂嫂扶起三先生,抱起跌落在地哇哇大哭的小孩。

这时鬼子和翻译从汽船上岸,举着刺刀围了上来,嘴里吼着“新四军的干活,死啦死啦的”……

镇上居民这时也顾不上害怕,大家七嘴八舌大声说“我们都是良民,不是新四军”。鬼子上前看见三先生躺在地上两腿鲜血直流,三嫂嫂扶着三先生嚎啕大哭。鬼子带队的又叫翻译仔细审查,确认不是什么新四军,是镇上的老居民。于是登上汽船扬长而去。

众人和三嫂嫂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暴行,当时手足无措,只好七手八脚把三先生先抬到家里再说……

朱老先生见儿子出了如此大事,又无处送医,当下不敢怠慢,仗着几十年的中医歧黄经验,自己清创敷药,同时万分感谢送三先生到家的街坊邻居。

不多时,《延龄堂》朱家药店老三逃难被日本鬼子机枪打伤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镇,亲朋好友,邻居街坊纷纷前来探望,言语之中全是对日本鬼子暴行的谴责……

好在三先生虽然被机枪子弹洞穿两腿,只是伤在皮肉,筋骨未伤。在朱老先生全力治疗和三嫂嫂精心照顾和调理下,未及半年已能下床走动,但子弹伤及肌肉还是落下了残疾……。

《延龄堂》“三先生”遗恨泰安桥的经历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家国仇民族恨的真实写照,古镇历史没有忘记,《延龄堂》后人也是刻骨铭心!

简介:朱军锐,书画篆刻家,教育家,文玩收藏鉴赏家。《曾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及获得多年全国优秀书法辅导教师。

2019年秋写于南通笔雀铜瓦斋 https://t.cn/z8qfn0u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永不言弃,九九归R# ​​​​#2022LPL#世界上有没有反方向的钟 能带我们回到稚嫩又热烈的2016-2019和笨蛋兄弟们一起出游好治愈,在祖国作为东道主
  • #任嘉伦[超话]# 你发你的光,我追我的星让我们都成为别人的太阳你不认识我,@任嘉伦Allen但当我举起你的灯牌你就知道我是为你而来❤️‍#任嘉伦长意#❤️‍#
  • 实而无耐,OPEN官宣涨价#gravelbike# 4月1日起OPEN产品官方价涨200美元,包括(u.p / min.d / wi.de)我们在国内零价同时
  • 有因无果,就举这么个例子:如果我种下一个,不一定种下去都会成长,要是碰到天干、水土不服、人工不到,就不结果了。 有因无果,就举这么个例子:如果我种下一个,不一
  • 看到片中女孩对偶像疯狂时候歇斯底里的尖叫和舞蹈,并不会觉得有什么脑残,反而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PS;看到这儿的姐妹们,如果可惜香蜜和还有大侦探子午线可以dd一下
  • 不过平时都是形影不离的两个人这一次却罕见的没有一起出现,林心如近日和好友约会的照片中并没有看到霍建华的身影,反而是看到了林心如的挚友许玮甯,许玮甯是阮经天的前女
  • “让你这穷光蛋看了我的脸,是什么意思,你自己细品……”吻毕,他冲我眨了眨眼睛,随即拎”我听着周围人的讨论声,再看看那冲我笑着露出雪白牙齿的美人,见到他身后背着的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腾讯实名认证平台官网》腾讯实名认证官网查询》腾讯实名认证解除系统3次机会一个人躺在床上又难以入眠的时候,是最容易胡思乱想的时候。”叶伏天看着杨
  • 在跟你相处的时候天蝎座表现的极为冷漠和高冷,让你感觉这个家伙并不是那么容易相处的,其实呢,这是天蝎座对你的试探和自我保护罢了,当你真的能够用时间或者是柔情温暖天
  • 五金:五金尼,都当……噗哈哈(害羞)」(这人真的好容易害羞哦……哭了)p4推主说「我的名字比较奇特,有一个tsu的音韩国人并不会发,结果拍手的时候五金发音真的非
  • 无论人生到哪个阶段,都有自顾不暇,情绪无处安放的时候,小孩子说做大人快乐,大人会说不工作就快乐,单身会说蜜糖般的恋爱快乐,婚后一定会说单身快乐,自由万岁!我们要
  • 《静悄悄》 2.大家都说我的性子很慢,其实我也可以很快比如,后面有狗追我,或者,你在前面等我。《逝去的歌》20.抽烟的人永远闻不到自己身上的味道 就像被爱的人
  • [星星]领取方法[星星]需要2013年-2019年雅思写作大作文真题合集(大陆+亚太)的烤鸭,关注雅思答库,转发此微博,私信关键词“写作真题合集”即可领取哦~#
  • 如果你还想在股市里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那么你一定要懂挖坑洗盘式”又叫“黄金坑”形态。这些疼痛啊,特别爱欺软怕硬,如果,你很胆小,软弱,他看你好欺负,他就会一直赖
  • 林明礼认真倾听群众诉求,面对面与群众沟通交流,就群众反映的情况向当事人进行解释,群众对执行情况表示理解,对此次接访表示满意。对于事实清楚、责任明晰的诉求,赵金路
  • #小戴读书日记# 5 / 白日梦想家就简单来说 这本书 我不喜欢是一个接一个荒诞的故事 就是荒诞 也可能我不了解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抑或是我的文学素养太低 我
  • 我是个慢性情的人,看了许多年,直到有朋哥淡出了银屏,成为了导演导演,我才真正意识到了青春里所萌生的激情就像一去不复返的时光似的,过去了,则无法再重新来一次。我想
  • 诚如趋势学家John Naisbitt所说的,我们掌握了高科技,更要有高思维,幸好我们在台大所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经验、信心与了解,所耳濡目染的,不只是老师
  • 病例9女,77岁,居住在福田区福保街道益田花园,在隔离观察的密接人员排查中发现。病例11女,42岁,居住在福田区福保街道益田花园,在隔离观察的密接人员排查中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