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种作的苏大强以及离家的明玉和她两个让人又气又讨厌的哥哥到今天这两集
又正好碰上了论文要分析的一本女性文学作品:饥饿的女儿。
有相同处,有让气到不行的地方,
可是最后都被一个词:亲情
化解了之前的所有
“不管他们曾经、现在如何对待我,他们始终是我的亲人”
一个走很远会想,而在一起又念叨的家。
能告诉你,我喜欢国内的菜市场?!

继续支持吴京大哥[鼓掌][鼓掌][鼓掌]打卡『流浪地球』
有那么一瞬间,因为自己是理科生而幸运窃喜 感觉物理好神秘好美

天灾人祸,世事无常,活在当下,人间不值得

我更不想生小孩了,感觉我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他 ,我也没那么伟大,为了大家放弃生命

跪服作者和导演的想象力,这种画面我完全想不粗来

这几天在看 都挺好,刚开始讨厌妈妈,重男轻女

接着是二哥,欺负妹妹,还啃老 后来是爸爸,各种作死

现在是大哥,死要面子活受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生活下塑造了自己的特性 ,没有对错 没有好坏
今天都快废了,还是没有占领封面啊
真的很丧,可还是想争取 去过过没过过的生活,去买买没买买的衣服,去尝尝没尝尝的美食,离梦想再近一点再近一点
这两天很担心,应该没事吧[失望]
今天开班会了,终于知道我考研的目的:曲线救国
变化就是用来打断计划的吧

【人人都知道《心经》,但你真的读懂了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玄奘法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01.《心经》的总纲、提纲

这是《心经》的第一段,也是《心经》的总纲、提纲。这一段文字是我们修行的大法门,总的纲领。《心经》的核心内容,就在这一句当中,就在这一段经文上。

这一段经文,开宗明义就是三种般若具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都在这一段话中完整的体现出来。这段话的语言文字就是“文字般若”;这段话具体内容的落实,就是“观照般若”。由观照而达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证“实相般若”。这段话全是功夫的话,全是见地的话,既有见地又有功夫。

所以,我们修行的人要很好地体会这段话的内容。这段经文对于指导修行、生活,排除各种违缘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02.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能证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所修所证的法。这段话,每一个字都非常的重要,我们在体会的时候,在念诵的时候,千万不能轻轻的划过,要深入地去体会这段话的三个意思。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一个意思,“照见五蕴皆空”是一个意思,“度一切苦厄”是一个意思。

■ 03.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般若见,是见地。

“照见五蕴皆空”,是功夫。

“度一切苦厄”就是结果。

深般若就是甚深般若,甚深智慧,大智慧。深般若不是拿来谈论的。是要具体去行、去实践,也就是要孜孜不倦地按照般若的要求,住在般若的境界当中。

■ 04.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的力量都在这句话上。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件事聚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生命体,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凡夫有染污的五蕴,圣贤有清静的五蕴。

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指的色法,指物质世界;受、想、行、识是心法,指精神世界。

一个色字把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世界,人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色、声、香、味、触、法等感觉对象,全部包罗无遗。

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在一个“色”字当中。

色,是指物质世界;受、想、行是心理活动,属于心所;识,则是我们精神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心,属于心王。

“照见”就是用深般若的力量,观照的力量,突破这五蕴的障碍。“空”有突破、超越、转变的意思,不是要消灭五蕴,而是要突破五蕴的障碍。

因为即使开了悟,成了佛还有五蕴,只是超越了,突破了。突破了什么东西呢?突破了迷惑。

“空”在这个地方就是突破的意思,超越的意思。超越了迷失的境界,进入了觉悟的境界,所以能够度一切苦厄。

“一切苦厄”,不是指某一个苦厄。一切苦厄度尽,就是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断尽,二执——人我执、法我执破尽,证得大涅槃,那才可以称得上是度尽一切苦厄,彻底地超越了。

■ 05. 这个功夫,一直做到成佛

“ 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功夫,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一点一滴的去做,一直做到成佛。金刚后心那一刻,彻底的转变,那才算是度一切苦厄了。我们在念诵这段经文的时候,要全身心的去体会它,把整个生命都融入到超越的境界当中,我们的功夫就能够逐步地相应。

■ 06. 这里的“观自在菩萨”

既是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指所有修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人。修这种菩萨道的人,都是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是观世音另外的一种翻译,是“观世音而得自在”的省略。

观世音菩萨是什么呢?观察世间一切呼喊救苦救难的声音。在我们这个世界,有无数的人在呼喊观世音菩萨。呼喊观世音菩萨做什么呢?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时时刻刻为我们苦难的众生做舟航,做导师,做梯子,做桥梁。做得彻底了,圆满了,也就得了大自在。换句话来说,只有达到观自在,才能观世音而救世间的一切苦难。

我们学佛的人,都要发菩提心,大悲心,平等心,那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精神。观世音菩萨能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发了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众生。是我们学佛法,修佛道的榜样。

■ 07. 要自已行动起来

我们不要坐着等观世音菩萨来救度苦难,要自已行动起来,自己来解决自己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必要性。菩萨能帮助我们,但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只有自己行动起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 08. 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呢?

五蕴不空。五蕴不空就是有烦恼。我们坐在这里,五蕴空不了,热起来怕热,冷起来怕冷,肚子饿了想吃,吃饱了又难受,这些仅仅是一点点的小痛苦,那些更深层的痛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加苦不堪言。民间有句俗语“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那本经是什么经呢?用苦水写成的经。所以,我们都要学观自在菩萨,照破五蕴,度尽一切苦厄。

■ 09.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修持圆满,成就了一切智慧功德的那一刻。这个“时”是动态的,是进行式,而不是终止式,永远在往前走。

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没有停止的时候,这个时是与时俱进的时。

因为修菩萨道,是“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能够发起这样的大心来,五蕴不空而自空。

为什么呢?你不超越烦恼的境界,不超越迷失的境界,要发起这个心,要做这么伟大的事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发大心,立大志,行大行,就得大果。“照见”就是观照,“五蕴”就是刚才讲到的色、受、想、行、识。

■ 10. “空”

我们要特别用心地去理解这个“空”字,要很好的体会。空是突破、超越、发展、转变的意思,而不是空无的空,不是消灭一个东西,而是不断地超越。这个“空”字可以说是妙意无穷。学佛法,能够把这个“空”字搞明白,就能行菩萨道。搞不明白,你永远发不起心来,永远是消极的,永远是看到一切东西都讨厌。

这个“空”与儒家经典《易经》的“易”有仿佛的地方,“易”者生生不息,“空”亦如是。假设一切都不空,这个世界满满当当的,这个禅堂里一点缝隙都没有,我们还怎么进得来呢?所以,要很好地理解这个“空”。不超越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发展;不超越迷惑就开不了悟,不突破迷惑就成不了佛。

■ 11.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不是空一蕴、两蕴,而是五蕴全部都要超越。“蕴”有聚合、集聚的意思,也就是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永远是不可分离的,只有物质和精神处在一个和谐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下,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可能。“蕴”字还有遮蔽的意思。由于有蕴,本有的智慧光明显现不出来,只有彻底的超越,才能度尽一切苦厄。

■ 12. 一切苦厄度尽,就是涅槃境界。

佛菩萨和历代祖师讲了许多的道理,有许多的书。现在还在无休止的出书,喋喋不休的讲话,讲什么呢?

就讲这四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这一件事。把这个道理弄明白了,朝如是,夕如是地做下去,一切苦厄自然得度。

一切苦厄度尽,就是涅槃境界。涅槃者,烦恼永熄,一切烦恼之火熄灭了,我们这颗心不会再像在滚油中熬煎一样。我们这颗心在没有开悟之前,在迷惑之中,就像在滚油中煎熬,所以叫热恼。烦恼事是热恼,烦字有个火的部首,恼字有个心的部首,火在烧心,多么痛苦啊。

希望我们每一位,在读这本《心经》的时候,对每一个字都不要放过,深刻的去体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