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祛湿方,祛湿鼻祖方,祛湿基础方,祛湿万能方,它是——

原创 文泉杰 文小叔说
 
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于是开出一个方子,成为祛湿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

千古第一祛湿方苓桂术甘汤送给你们。

茯苓20克  桂枝15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10克

(以上四味药放入两瓶矿泉水,大火烧开,小火煎煮半个小时,差不多剩一半的水就可以了。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服用的时候加热。)

张仲景说这个方子治疗什么病呢?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主攻方向,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你身体有湿气,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中焦脾胃有湿气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有一条水汪汪的大舌头,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一天到晚没有喝水的欲望,喝点水胃胀,都可以听到水在胃里晃荡发出的声音,至于脸皮浮肿,眼袋大,四肢浮肿那就更不用说了,说明你的湿气已经泛滥成灾了。

张仲景真是无上高明,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也。

下面文小叔细细唠叨唠叨方子中的四味药。

茯苓。

茯苓可是个好东西,它有多好?据考证,从古至今所有的药方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茯苓。茯苓,九大仙草之一,不温不燥,不寒不热,它的性子很平和,所以慈禧太后天天吃它,还让人发明了一种美味又养生的食品叫茯苓饼。

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茯苓需要重用才有效果,这个方子用的最多,用到了20克。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特别擅长当用茯苓来治疗脂溢性脱发,茯苓用到50克。

桂枝。

桂枝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了桂枝,这个方子就平淡无奇。如果说茯苓是所有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经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药,张仲景如此钟情于桂枝,以至于无论寒症热症虚证实证,还是表征里症还是半表半里症,都有桂枝的身影。

并不是说桂枝无所不能,但足见桂枝的神通广大。

小伙伴们问,啥是桂枝?

桂枝就是桂树的枝头,最上面的那一小节嫩嫩的树枝,可见它的生发之力是很强的。桂枝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先问小伙伴们一个问题,脾胃为啥子有湿气?

因为脾胃睡着了,不干活了,为啥不干活了,因为脾胃太冷了太寒了冻着了。中医有一个术语叫“纳呆”,说的就是脾胃像木头一样,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所以,我们要把脾胃叫醒。怎么叫醒?绝对不能用寒凉去叫醒,要用温度热度去叫醒。让太阳照进我们的脾胃,让脾胃不再阴霾。这个桂枝就好比太阳,它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让这些水蒸气滋润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

白术。

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它的味道很香,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也能够像茯苓一样祛湿,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

炙甘草。

甘草,小伙伴们都知道,主要功效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炙甘草在这个方子起到什么作用呢?第一调和诸药,第二救津液,因为桂枝白术都比较温燥,又加之大量的茯苓利水,为了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苓桂术甘汤的妙处远不止这些,这个方子还包含了祛湿的三个方法。

中医祛湿的第一个方法——利湿。

利湿或者叫利水或者叫利尿,通俗地说,就是借助利湿的药材让我们身体的湿浊直接从下面从小便排出去。这些年我们疯狂追逐的祛湿食材红豆薏米不就是这样的吗?红豆薏米都是利水利湿的食材,刚开始时还有点效果,慢慢地就没有效果了。而且利水利湿的药材多数是寒凉的,长期食用会伤害脾胃,反而会加重湿气。

苓桂术甘汤中的茯苓也是利湿的,茯苓的好处是它是平和的,不伤脾胃。这就是文小叔为何不向小伙伴们推荐红豆薏米,却一直推荐茯苓的原因。

中医祛湿的第二个方法——渗湿。

这个渗湿又怎么理解呢?渗就是慢慢渗出来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脸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这样说小伙伴们应该明白了吧?这个渗湿就是发汗的意思。借助解表发汗的药材让我们的湿气从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慢慢渗出来。

渗湿需要强壮我们的心阳。有的小伙伴心气不足,心阳衰微,怎么也不出汗,就算到了酷暑,人家都汗流浃背了,他就是不出汗。这时候要调理心脏了。出汗是我们身体排毒的一个重要通道,老不出汗湿气怎么去掉呢?

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就可以强壮心阳,解表渗湿。而且桂枝还可以通过升阳来祛湿。湿气本质上是一种阴邪。桂枝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阳,太阳一出来,地上的湿气很快就会去无踪。

中医祛湿的第三个方法——燥湿。

燥湿,一看这个燥字就与火有关,所以我们借助温补的药材来燥湿。小伙伴们慢慢体会一下这个燥湿的概念,把毛巾放在炉火上烤的时候,毛巾的湿气是不是被蒸发了?然后我们把干燥的毛巾往桌子上一放,桌子上的水就被毛巾吸走了,这就是燥湿。

谁来燥湿呢?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是燥湿的一把手,白术大哥苍术更是厉害,一般不用。

不过话说回来,见湿祛湿都是治标,怎么才是治本呢?那就是断绝湿气的来源。不然你一边祛湿,另外一边湿气源源不断地产生,你不是白浪费功夫了吗?

怎么治本?中医五行当中谁克水来着?对喽,就是土。这土是什么呢?就是脾嘛,脾属土。所以要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好好健脾。

还有,《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气的来源就是脾,要想断绝湿气的来源,必须要把脾胃调理好。

用什么来健脾呢?白术是最佳选择,炙甘草可以来帮忙。

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你看,这个茯苓就相当于利湿,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 这个桂枝呢就相当于渗湿,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可以解表发汗,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这个白术呢就相当于燥湿,把我们身体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就像火炉烘烤毛巾一样。这个炙甘草呢就相当于健脾,牢牢守住我们的脾胃,白术同样也可以健脾。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炙甘草稳固脾胃。

有的小伙伴用了这个方子汗多了,这正是祛湿的效果出来了。有的小伙伴用了这个方子排便次数多了,排便之后感觉非常舒服,当然了,把身体里的垃圾排出去了当然舒服喽。无毒一身轻嘛。还有的人用这个方子治好了长达数年的慢性湿疹。还有的人用这个方子治好了膝关节积液、胸腔积液、脑积水、胃胀、水肿等等。

真不愧是千古祛湿第一方啊。张仲景真是高明啊!写到这文小叔对张仲景的敬佩之情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最后说一下这个方子偏温,适合脾胃寒湿的人。

千古第一祛湿方,祛湿鼻祖方,祛湿基础方,祛湿万能方,它是——

原创 文泉杰 文小叔说
 
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于是开出一个方子,成为祛湿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

千古第一祛湿方苓桂术甘汤送给你们。

茯苓20克  桂枝15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10克

(以上四味药放入两瓶矿泉水,大火烧开,小火煎煮半个小时,差不多剩一半的水就可以了。分早中晚三次服用。服用的时候加热。)

张仲景说这个方子治疗什么病呢?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主攻方向,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你身体有湿气,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中焦脾胃有湿气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呢?有一条水汪汪的大舌头,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一天到晚没有喝水的欲望,喝点水胃胀,都可以听到水在胃里晃荡发出的声音,至于脸皮浮肿,眼袋大,四肢浮肿那就更不用说了,说明你的湿气已经泛滥成灾了。

张仲景真是无上高明,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也。

下面文小叔细细唠叨唠叨方子中的四味药。

茯苓。

茯苓可是个好东西,它有多好?据考证,从古至今所有的药方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茯苓。茯苓,九大仙草之一,不温不燥,不寒不热,它的性子很平和,所以慈禧太后天天吃它,还让人发明了一种美味又养生的食品叫茯苓饼。

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茯苓需要重用才有效果,这个方子用的最多,用到了20克。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特别擅长当用茯苓来治疗脂溢性脱发,茯苓用到50克。

桂枝。

桂枝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了桂枝,这个方子就平淡无奇。如果说茯苓是所有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经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药,张仲景如此钟情于桂枝,以至于无论寒症热症虚证实证,还是表征里症还是半表半里症,都有桂枝的身影。

并不是说桂枝无所不能,但足见桂枝的神通广大。

小伙伴们问,啥是桂枝?

桂枝就是桂树的枝头,最上面的那一小节嫩嫩的树枝,可见它的生发之力是很强的。桂枝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先问小伙伴们一个问题,脾胃为啥子有湿气?

因为脾胃睡着了,不干活了,为啥不干活了,因为脾胃太冷了太寒了冻着了。中医有一个术语叫“纳呆”,说的就是脾胃像木头一样,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所以,我们要把脾胃叫醒。怎么叫醒?绝对不能用寒凉去叫醒,要用温度热度去叫醒。让太阳照进我们的脾胃,让脾胃不再阴霾。这个桂枝就好比太阳,它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让这些水蒸气滋润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

白术。

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它的味道很香,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也能够像茯苓一样祛湿,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

炙甘草。

甘草,小伙伴们都知道,主要功效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炙甘草在这个方子起到什么作用呢?第一调和诸药,第二救津液,因为桂枝白术都比较温燥,又加之大量的茯苓利水,为了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苓桂术甘汤的妙处远不止这些,这个方子还包含了祛湿的三个方法。

中医祛湿的第一个方法——利湿。

利湿或者叫利水或者叫利尿,通俗地说,就是借助利湿的药材让我们身体的湿浊直接从下面从小便排出去。这些年我们疯狂追逐的祛湿食材红豆薏米不就是这样的吗?红豆薏米都是利水利湿的食材,刚开始时还有点效果,慢慢地就没有效果了。而且利水利湿的药材多数是寒凉的,长期食用会伤害脾胃,反而会加重湿气。

苓桂术甘汤中的茯苓也是利湿的,茯苓的好处是它是平和的,不伤脾胃。这就是文小叔为何不向小伙伴们推荐红豆薏米,却一直推荐茯苓的原因。

中医祛湿的第二个方法——渗湿。

这个渗湿又怎么理解呢?渗就是慢慢渗出来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脸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这样说小伙伴们应该明白了吧?这个渗湿就是发汗的意思。借助解表发汗的药材让我们的湿气从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慢慢渗出来。

渗湿需要强壮我们的心阳。有的小伙伴心气不足,心阳衰微,怎么也不出汗,就算到了酷暑,人家都汗流浃背了,他就是不出汗。这时候要调理心脏了。出汗是我们身体排毒的一个重要通道,老不出汗湿气怎么去掉呢?

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就可以强壮心阳,解表渗湿。而且桂枝还可以通过升阳来祛湿。湿气本质上是一种阴邪。桂枝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阳,太阳一出来,地上的湿气很快就会去无踪。

中医祛湿的第三个方法——燥湿。

燥湿,一看这个燥字就与火有关,所以我们借助温补的药材来燥湿。小伙伴们慢慢体会一下这个燥湿的概念,把毛巾放在炉火上烤的时候,毛巾的湿气是不是被蒸发了?然后我们把干燥的毛巾往桌子上一放,桌子上的水就被毛巾吸走了,这就是燥湿。

谁来燥湿呢?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是燥湿的一把手,白术大哥苍术更是厉害,一般不用。

不过话说回来,见湿祛湿都是治标,怎么才是治本呢?那就是断绝湿气的来源。不然你一边祛湿,另外一边湿气源源不断地产生,你不是白浪费功夫了吗?

怎么治本?中医五行当中谁克水来着?对喽,就是土。这土是什么呢?就是脾嘛,脾属土。所以要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好好健脾。

还有,《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气的来源就是脾,要想断绝湿气的来源,必须要把脾胃调理好。

用什么来健脾呢?白术是最佳选择,炙甘草可以来帮忙。

我们最后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你看,这个茯苓就相当于利湿,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 这个桂枝呢就相当于渗湿,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可以解表发汗,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这个白术呢就相当于燥湿,把我们身体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就像火炉烘烤毛巾一样。这个炙甘草呢就相当于健脾,牢牢守住我们的脾胃,白术同样也可以健脾。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炙甘草稳固脾胃。

有的小伙伴用了这个方子汗多了,这正是祛湿的效果出来了。有的小伙伴用了这个方子排便次数多了,排便之后感觉非常舒服,当然了,把身体里的垃圾排出去了当然舒服喽。无毒一身轻嘛。还有的人用这个方子治好了长达数年的慢性湿疹。还有的人用这个方子治好了膝关节积液、胸腔积液、脑积水、胃胀、水肿等等。

真不愧是千古祛湿第一方啊。张仲景真是高明啊!写到这文小叔对张仲景的敬佩之情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最后说一下这个方子偏温,适合脾胃寒湿的人。#中医养生##陈易玄#

书法线条美的解读
#弘耑访谈#

线条美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力量感——力度;
立体感——厚度;
节奏感——弹性。

一,力度

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构成素质是线条。而完成线条美的过程本身都是与力度的不同灌注息息相关的。没有力的微妙而精到的表现,就没有了一切。所以,力度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书法艺术本质的内核之内核。

书法中笔力的含义是一种技巧性的含义即质的含义,而不是比重即量的含义。这种力包括了从人的发力到手指(经肘、腕、指)再到笔杆再下注到笔毫,是一个力的传导过程而不是呈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传导环节都可能由于技术上的不足而使笔力在行笔过程中遭到失败。因此,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力,关键是在于力的运动过程:力在每个环节中的关系处理。并有一点肯定无疑:并不是最有力的人就能写出最有力的字——一个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的书法,绝不一定是软弱无力的,一个力大无比的壮汉的书法,绝不一定能力透纸背。

(一)力的表现特征

1,逆——正则反之

大凡笔在运行中,反作用力越强,则笔与纸的摩擦系数也越大,笔毫的前行就不那么轻松,逆水行舟便是个最好的例子。

线条中如有“逆”的追求,则其力度与厚度明显增强,沉着雄浑之气,不可仿佛。顺势飘忽,粗者亦疲软,逆势涩行,虽细亦劲健。有如射箭弯弓,弓不弯则箭发无力,弯弓即是“逆”,箭发即是“力”的呈现。

2,蓄——实者虚之

蓄是力感构成的潜在技巧,有两种不同的效果:

在运行停顿之时有意含糊,收回之后,下一步的方向与速度都显得不清晰。“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蔡邕《九势》)一般而言在收时又是势的伸延。

“蓄”的目的是在于使力度深藏起来,造成一种内在的筋力。是“蓄势”。比如短跑时冲刺前的缓速,起跳前轻微的顿,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积存下的潜力,如果说逆的反向是顺,那么蓄的反面则是露。

3,留——行则驻之

书法线条最忌讳的是一笔飘过、轻浮华俏。留的反面则是滑。

“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包世臣《艺舟双楫》)

“处处留得住笔,不使直走。”(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涩势,在于紧驶战行之法。”(蔡邕)

“紧驶”指策马前行时必须扣紧马缰,不使其过于放纵,是“蓄”的方法。“战行”指左右环顾着摇摆而行,是“留”的方法。以此保证毛笔在向前运行时对线条的每一部分都倾注全部之力,而不致于忽尔沉实忽尔滑易,造成线条力度分布的不平均。它的运行有一种微弱的顿的节奏:不是匀速的直线前行,而是有顿挫的等距离前行。

在这里,“逆”的要求是强烈的反动力,是有明显的人为因素的;“留”的要求将反动力转化为较轻微的停顿,也具有较人为的意识;“蓄”的要求,虽也取停顿,但它的过程比较自然,不强调人为意识。从平面上的运动轨迹看,“逆”是一种大的反向来复;“留”是停顿具有一定节奏的间隔;“蓄”则强调停顿的自然延续。“留”的停顿的动作与“逆”的来复的方向,都是很强烈的力感的夸张,“蓄”则相对隐晦些,是力的自然的作用。

(二)力的几种说法

1,“中实”说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共见矣。--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

尽管每个书家都在讲笔力,尽管他们也都知道笔力不是蛮力而是技巧之力,但一旦进入实际的线条运行中,力的显示程度(明显程度)总是直观地判断线条价值的基本标准。而线条构成时由于头、尾动作关系到出、入、起、止等效果,一般总是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在这里包氏力排众论,提出:判断“力”的价值,最高层次上的判断焦点不是画的两端而是中截。“中实”是保证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

事实上,逆的反向,留的不断间隔停顿与蓄的展转,却是相对于中实或引向中实的最基本的动作,它们存在的价值,都是反“空怯”。

2,五指齐力

万毫齐力

五指齐力,指手的动作。处理不当,直接导致用笔技巧以及线条效果的偏侧。

“齐”强调指的力的协调,齐心协力,即日齐。

万毫齐力,指笔的动作。强调笔毫的力的分布与协调。为了保证线条的有力和“中实”,要求在每一线条的构成中,笔毫必须尽量铺开以求每一根笔毛都能尽最大的可能传导“力”。

3,力透纸背

大凡书家们都曾为“力透纸背”的境界倾倒无已。每每潜心追求,以为神品。也许还有不少会把纸翻过来看看是否黑透。但这样一来,“力透”成了“墨透”。倘若写字用茧纸,其厚实不渗水;有用熟绢,墨透不到背面。用生宣与毛边纸,不用力亦能透过纸背。如此,“力透纸背”之说便成了难题。

力透纸背的“透”字,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曰:笔力直透纸背,当如天马行空参看。今人误认透纸,盖透纸者,状其精气结撰,黑光浮溢耳。彼用笔如游丝者,何尝不透纸背耶?

对初学者而言,是从抽象到抽象;对书家而言,却是提醒他们不能拘泥于视觉上的“透”,要从更高层次上去把握“透”字的精神实质和对“力”的深层诠解,它决非简单的物理之力,如果我们拘泥它的实际的、现象的可视特征,终为书法所不取。

清人蒋和《书法正宗》有云:字无一笔可以不用力,无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牵丝使转亦皆有力。力注笔尖而以和平出之,如善舞竿者,神注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在这里,它完全道出了书法之力取决于技巧得当而非取决于蛮劲的道理。

二,厚度

在平面的一画中,有墨色的浓淡之分,而且浓正好处在画的正中心,这便是一种视觉上的立体。这样的一根线条,应该是个圆柱体而不是一块薄片状,圆柱的最凸现部分(即离我们最近的部分),也即是“中心一缕浓墨”的部分。在用笔上,自属于中锋范畴。锋常在画中,方能保持线条的立体感。写篆书的线条中心如聚一缕浓墨,日光不透,线条的这种厚度的体现,可以说是古今书家莫不信奉的审美目标。

在技巧上,中锋用笔是追求线条厚度的保证,而强调线条厚度的追求则是书法史上一以贯之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线条的立体感并不等于单一地强调中锋回笔;强调线条的立体感并不等于单一地拘于圆柱形体。茫然地强求“笔笔中锋”并不是个明智的办法,它只会使用笔技巧和审美简单化,反而不利于对线条立体感之美的完整理解——立体感毕竟不仅仅依靠中锋用笔,它常常是在中侧锋(扩大为藏、露、转、折)交替的笔法中体现出来(如带状线条)。

“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用笔贵圆,字形贵方。”(项穆《书法雅言》)

“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丰坊《书诀》)

由此,从书法美的角度看,中锋技巧是绝对的;侧锋技巧是相对的,它无法独立运用,只能与中锋互相交替补充,而且尚不能处于主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

三,弹性

“书法——人类精神的心电图”,它具备以下规律:

1、基本律:快慢——速率;轻重——力率;松紧——质率。

2、回护律(即藏头护尾)。

一个横笔或一个竖笔,不能一画而过,要在线条的起与止两部分作一互回互抱之态势。由于这种特殊的动作要求,于是在运笔节奏中,便很自然会出现头尾重中段轻、头尾紧中段松、头尾慢中段快的相对效果,一根平的线条变得有了起伏,有了生命的律动,有了线条的脉搏。

3、起伏律(即一波三折)

起伏律重在线条的运行节奏。关于“三折”,历来书家莫不奉为书法的度世金针。

4、间隔律

间隔律的着重点主要在于线条与线条之间连贯节奏方面。

书法中有“意到笔不到”之说。笔之到(实际笔画)与意之到(没有实际笔画),这就造成了一种间隔:笔到是实,意到是空,构成线条的节奏。这是间隔律的一般原理。

表现形式为“笔连意连”,“笔断意连”。它与笔势共同产生字与字间,线条与线条间在空间上的间隔(建筑节奏)和时间上的间隔(音乐节奏)。从而产生有意味的线条、结体和有意味的章法。

回护律与起伏律偏于单线条的节奏构成;

间隔律则重于线条间、结构间的连贯。

回护律与起伏律,保证单线条的质量(弹性);

间隔律保证作品字法、章法的形式美。

回护律和起伏律确保线条“到位”;

间隔律使作品“有味”。
#弘耑课堂##中国书法之美##中国书法##弘耑纪录##书法教育#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墨兰公主淘米水洗护是一款养生护发的洗发水,对于头发问题的,坚持使用能改善这些问题,而对于没有头发问题的,则更是为我们的头发保驾护航。微信yst4555墨兰公主淘
  • 如果一段关系,让你感觉到很累很委屈,那我想说,麻烦你别再一个人硬撑了,他连你最脆弱的时候,都不能耐心的保护你,那你给他的容忍又有什么意义。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
  • 活动商家️:王庄阿咪大排档/蜀都丰/鳗七爷/海中鲜/京不唤/鲸若集市小海鲜/东北丰/第三镜小酒馆/千喜牛腩煲小xu【鲜活仓】买,同时扫或关注“百事可乐福建”就可
  • 但他是王一博阿,他之前也说过的,宁愿秃头也不愿变胖,但现在可以为这个角色短时间内增肌,下个月又会为街舞瘦回纸片人,就是这样把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拼尽全力,很认真的
  • 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此类型的男人往往在外是科长,在家是科员,视妻子为自己敬畏的领导、上司,唯妻之命是从,妻指到哪就打到哪,说到哪就做到哪,有请示有汇报,并且是心
  • 3、组建一个执行力强的队伍,解决好动力问题。3、组建一个执行力强的队伍,解决好动力问题。
  • 戴不戴口罩需要分情景,他强调,职场人要随身常备口罩,以下情景必须佩戴口罩,如电梯间活动、公司前台服务人员、接触访客。口罩是防护的最后一条防线,在人员密集的工厂车
  • 众所周知隋代存在时间短,所留文物甚少,这尊菩萨造像雕刻精细,姿态秀美端庄,表情肃穆,装饰富丽,既具隋代风格,又初显唐韵,是隋唐石刻之极品。#约会博物馆# 铜川博
  • 『救救我刚刚出生的女儿』这是我好姐妹的孩子,我求求大家一起帮她,小姐妹为了这个孩子能够平安到来,前三个月全躺着,关掉了自己店铺,一切以孩子为主,临产前的两个月也
  • 确实啊,25岁,即将毕业,也是该成家立业的时候了[兔子][心]这趟来福州,厨艺得到了质的飞跃[喵喵]两年半搬了五次家,对于从零开始布置厨房我已经是得心应手,但这
  • 她们还说爱我呢!奶奶我们过的很好,请不要惦记我们,您在那边踏踏实实的 我们很好!
  • 第5种信号:腹 痛第一次机会:腹痛↓第二次机会: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有腹痛,夜间更为严重,平卧位可使疼痛加重,疼痛常常模糊不清,难以言明,这种情况往往要小心胰腺癌
  • 【两周年回顾之三】做公益时,我能找到最纯粹的快乐还记得15年9月份,快中秋了,魏先生、我、还有好几位伙伴载着一车的书来到广西来宾的银峡小学,在这里建了第一所元月
  • 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不必每天都与手机电视为伴,一座装满自然的园林,或许是送给他们弥足珍贵的童年礼物。童年是我们童心萌芽的驿站,它只在我们的生命里来临一次,爱孩子就
  • [中国赞]9号0点开抢【来伊份专场 ①】 <<<记得领【满200-20的津贴】 <<<专场入口【前500件下单仅5折】大食光
  • ”我是多么幸运,闻此晨钟,虽然未必便破去108种烦恼,可心境的澄明,也是长长的劳碌中美好的缓冲。」我是多麼幸運,聞此晨鐘,雖然未必便破去108種煩惱,可心境的澄
  • ”>>>提供相关录音证据“那些是呆死账,没人来公司要过账”苏先生表示,改制后有人亲口说过一些话,他可以提供录音证据:“我们有证据,就是公司现在
  • ★很长的数列,在分组和交叉都没有结果的时候,可以试试加起来(如果是一看就没啥好减的)[蜘蛛侠]数量关系(9/15)17mins遇见了很多做过的题★几何的蒙,是带
  • 交通保障组随即下发《进鄂应急物资中转调运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政府调配、市场流通、社会捐赠等应急物资调度工作流程,规范了作业流程、进鄂运输车辆和司乘防护等内部流
  • 【喝杯咖啡都被卷的cbd土狗的一周】喝了三杯让我往死里卷的廣州奶砖咖啡 一杯让我想要柠檬叶自由的清迈柠檬叶拿铁 一杯企图骗我喝了就能加薪的柠檬美式一顿现场很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