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史学,关注当下,还是研究过去

胡懋仁 昆仑策网 

至少在今天看起来,那时的史官与今天研究史学的人们,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人们关注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史官们关注的是当时发生的事情。

在《中华读书报》上,偶尔读到一篇文章,是谈历史学方面的。我其实不太懂这个领域,但对这个领域还是有那么一点兴趣。在这里,我先想到一句人们常听到的话,叫“文史哲不分家”。那么就想查一下,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查的结果是,有两个回答,回答的内容是一样的,都说是古代的思想家吴黑子说的。还说吴黑子大名吴洪博。然后再查吴黑子。查到的最早的一个叫这个名字的人,是一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我军的一位侦查员,牺牲时年仅三十岁。再查就都是现代人了,与说“文史哲不分家”的那个人没有什么关系。

然后又查吴洪博,也没有查到这个所谓古代思想家的任何其他信息,只有这个名字。什么时代的人,生卒年等,还有平时有什么著作,其基本观点都有哪些,完全都没有能查到。这下可能就不那么好办了。

说“文史哲不分家”这句话,其实本身应该就包括着文史哲毕竟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的这一层意思。对它们的研究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因为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这三个领域还是有不同的分工的。可能也正是在分工的基础上,有人看到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认为这种内在的联系还是很重要、很关键,甚至是很本质的。因此才会说出“文史哲不分家”这句话来。

《中华读书报》的那篇文章跟“文史哲不分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其中涉及到史学与当代现实的关系。一位历史学的研究生到山区考察调研,写出了调研报告。报告写得很精彩,很出色,该研究生把报告作为她的学位论文进行答辩。在答辩会上,有答辩委员向她提问,你写的这种是历史学吗?那位研究生犹豫了一阵子,没有回答。

说到历史,或者史学,人们通常的观念就是认为,这个领域研究的都是过去的事,不是当代的事。这似乎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研究历史,都要翻阅故纸堆,那才是在做学问。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也就等于承认,研究文学与研究文学史、研究史学与研究史学史,以及研究哲学与研究哲学史都是相通的,一致的。而且在文史哲这三个领域之间,似乎应该没有绝对的界限。

这样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研究当代文学,这与史学有关吗?这与哲学有关吗?研究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到底在哪里?研究哲学,特别是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又跟史学以及文学有什么相干?这些问题的提出,还是不那么容易回答的。

先秦时代,各诸侯国都设在史官。关于史官,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崔杼弑君的故事。春秋年间。齐国大臣崔杼,因国君齐庄公与崔的妻子私通,被崔杼当场发现。于是崔杼利用手里的权势,杀掉了齐庄公。齐国太史就把这件事当场记录了下来,“崔杼弑其君”。崔杼把这位太史杀掉了。而太史的两个弟弟也先后记录下了这件事,也被崔杼杀掉了。太史的第三个弟弟继续记录这件事,崔杼没有再杀,而是放过了他。此时,南史氏听到太史及其弟弟接连因为记录崔杼弑君一事而被杀,就赶了过来,要接着在竹简上记录这件事。因看到太史的第三个弟弟没有被杀,而且还是把崔杼弑君的事记录了下来,这才放了心。

这里,暂时不评价太史及其弟弟们的公正、秉直和刚强的精神,这里只是要说,当时的史官们,所做的主要工作不是研究过去的事,而是记载当时发生的事情。至少在今天看起来,那时的史官与今天研究史学的人们,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人们关注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史官们关注的是当时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关注与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情,这件事要由史官们来做?这可能与中国历来的所谓历史感是有点关系的。中国人,特别是古代的先贤们,很清楚这样一个道理,今天发生的事情,到了明天,就成为了历史。而对于历史,必须记载真实。只有在事件发生的当时,或者在最近的时间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才有可能做到真正地忠于历史。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来描写这个事件,那么就有可能发生错讹,甚至变形。这样的记录就不准确了,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因而就失去了可信性。

司马迁写《史记》,历史的人们与今天的人们都给予了极大的赞扬。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评价之高,也可见在这里,也涉及到文史哲不分家的问题。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史记》是文史不分家。然而,后人们也有所质疑,司马迁的《史记》写得那么生动,那些生动的细节,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在司马迁之前,并没有那么详细的历史。在先秦时候,有孔子写的《春秋》,更有左丘明写的《左传》。《左传》的描述还要更详细一点,而《春秋》也不过就是一笔带过。但司马迁写的要更详细得多,这些细节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司马迁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那么我们只能判断,他写的那些细节应该都是先辈通过口传口述而流传下来的。当然,在口传口述的过程中,总会有遗漏、错讹、变形,从而不会那么绝对准确。至于在《史记》里,是不是也有司马迁自己杜撰的情节,我们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但这样的可能性似乎也不能完全排除。

前文提到的那位史学研究生,在后来成为高校的教师后,对于她当年的调查报告到底是不是属于历史学,她现在的回答很确定,就是那不是历史学方面的东西。这或许是针对她在进行调研过程中,不太可能从历史的角度上来思考一些问题有关吧?但是,这样的调研报告拿到今天来进行研究,其史学的作用与效能就会大得多。因为这篇报告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文献,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其现实意义已经比当初刚刚完成这篇报告的时候已经有所减退。而其历史研究的意义则在不断地提升。

我也做过一段口述史的事,只做过一次。被我采访的人们所谈到的事情,其中有很多都是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而在几十年前,在他们风华正茂的时代,这些事情还没有成为历史,还是对他们有着极强现实意义的事件。但时过境迁,这些事件现在终于都成为了历史。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了。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北航老胡之闲话”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随笔,给自己,2022年2月5日凌晨】

有那个女孩在真好,没有让我颓废的去质疑人性…她是我在这场经历中,能保留我残存着的那一点点信念的人。每次难过到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的时候,都能想到还有个可以让我相信美好的人,在我经历了不公平对待、我的信念很可能全部崩盘、甚至仇视人性时,她是我在那个环境里唯一的一道光的来源。只要想想她,那些快要把我包围的黑暗都能慢慢退去…

很早以前以为他是,结果我几乎命丧在那里。以前没有黑暗的东西靠近我,我只是在我走过的每一程里攒着暖,我需要暖,因为我也要带给别人,后来怎么就负完了呢…

把感情和信任给了一个不断淹没我的人,如果没有那个女孩,他已经很成功的杀绝了我的所有美好和信念。信念很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可已经被经历的这些…捏碎了很多次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毁了一个人。“人性”我不懂…太难懂了。

每次在即将推翻我对人性所有正面的认知和相信时,总能感觉到内心深处,有一股很小又很强大的力量在保护着我的那些认知和相信,那股力量就来自熟悉又陌生的那个女孩。起初能感觉到的很小,可它能在我平复心情的开始就在慢慢膨胀。那一个人给的力量能让我战胜一堆的、长久的、还有总是突然想让我死般狠绝的被对待……就像是有人想让我死,只要想想她,我都不会很用力的去救自己了。以前是必须得很用力、很用力的救自己,让我好累好累…后来是她的那些暖和善良,就像是推移和替代一样,一点一点的把那些不好的、无形中拉我入地狱的手慢慢的推开、替代,虽然不是全部,但能让我从心里感觉到和感激的想说着“太好了”。比起被伤害持续淹没,或者被不停的往地狱拽…能让自己维持或者重新爬回地面就已经算是“太好了”,贴着地面看着自己还活着,真的不容易。

在这两年里,我也不知道我到底经历了什么,笑骂、排挤、网暴、狠绝…等等…就算是我活该吧,因为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只是对比之前,再想想美好初衷的开始…寒心呐!总是希望能回到最初,结束磨难,可是直到过了很久之后才知道终究是我太天真了,无论我做什么都改变不了一些原本就可能早就被定义为“改变不了”的事情。

有些鸡汤文字,还有名人著作都在赞美和鼓励“努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可是呐…我学到了、并且推翻了这其中一部分的赞美:

有些努力,就像是带着满满的美好踏入地狱之门。站在门外向内望一望…阴森恐怖。可美好和天真都在告诉你:“只要带着它们,只要你努力了,地狱也能栽种出温暖的花来。”

可事实是…在耕耘的过程中,路过的任何都会嘲笑你傻、指责你在破坏,就连你被伤到了喊痛都会被仇视。明明是曾经有人招手邀请她去耕种,她决心带着恐惧也要去做的。可那些好像陷阱一样,不但任她怎么努力都做不好,还仿佛在被某些东西猛烈的吞噬着。从最开始的努力,到努力着只想让伤害降低,她都做不到。那些“为什么”让她一直很混乱,不知道到底该怎样才能改变那些糟糕的局面。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一层一层“升级”的伤害啃噬着。其中有不懂、有冤枉、有不公,有嘲讽、嘲笑…人格的践踏和怀疑。再后来,她怕了的自保退居都成了错。

有些努力和美好的期愿,还有信任…它们本就是不应该开始的,从开始的那一刻就是在浪费时间,损耗自己。

回看过去,曾经的那些倔强和想证明自己,也都错了。人最错的就是在某些人的面前去证明自己。傻瓜,懂你的人自然懂,为何还要去费力证明?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你再怎么努力都是种不出花来的,更别提温暖了。有没有想过,当你在“只是满心欢喜的去栽种花”的开始,就已经被定义为有目的、利益交换,甚至是邪恶的?种花过程中不小心出的错、自己无力的气恼,还有不想再加伤的轻微不满…每一个都能一点不落下的、“对应”的,都成换成是“报应”成倍的赠予给你。

总愣在原地念着“为什么”。其实没有为什么,无奈的被定义就是答案,才会承受那么多不该承受的。他们以为你应该承受的,你在承受,那些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横来的灾祸,你可能也在承受…

他为什么是我噩梦的存在?想想看,我恨的不是他,是命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对我再恶我都能体谅,已经形成的认知和被定型,加上性格还有其他…正常。他看似很恶,给我那么多那么多的伤害,那么那么多的不公…对他的了解,我只能说他那些几乎要了我命的都是“理所应当”。不怪他,怪他的年纪和经历,还有环境。我不能拿我现在的观念去对比他的对错,时间和阅历堆叠起来的东西他不会懂的,我在十年前也悟不到我现在的十分之一,若不是清心向内的人…不对,我发现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退休了、甚至是生命快走向终点了都没真正的活通透了。我也还在路上,比起别人只不过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能让我思考罢了。我要是真的彻底通透了,就不会经历这么一堆…还不能用“这一遭”,这可是一波接一波呀。所以呢,我愿意原谅所有。不是因为我够豁达,思想高度到了即使受尽所有不公之后,还能说服自己像以前一样的说着“没关系”,而是不值得。

不过,每受苦一次、每被冤枉一次、每伤害我一次,我都能在排解掉最初的情绪之后进入成长,格局、认知、思想,以及对“人性”的认知、接纳程度都在增长。我原谅他,因为面对的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去计较?还要去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再结合“人”这个字,就觉得没有什么是必须是“为什么”的了。

我把每一个过去的自己抛在身后,这两年那些“苦难”也在逼着我成长。虽然很不喜欢,但…拉长距离看“一生”,呵~居然还会有些幸运的感觉。

用自己的认知和道德标准去看别人、去分析那些“为什么”,根本就是行不通的事。这是折磨自己呢?还是在审视别人?不管怎样,这两点都是残忍的,对自己是不放过,对别人是冒犯和为难。毕竟有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并且自我内心成长、开悟、理解和互换的这些层次有了非常巨大的提升,才能让思维进入“无界”,所以我有可以去怨的理由吗?还是将错全部归于自己吧。顶多是情绪上来了,属于“人的”、“正常的”东西会短暂的影响一下心绪和心情。

改变不了外在和他人的,就要让自己选择接纳,接纳伤害、接纳不被理解,接纳诚心对着提防,接纳善心换来伤害,接纳颠覆自己的认知等等…接纳,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学会了能让自己好过很多,特别是精神与道德高度洁癖的那类人。千张面下千颗心,不懂你、不信你,还有那些虚假、不真实、颠覆你所有认知的人和事都不要再让他们消耗你了。换个角度想,也许谁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无法共同存活或兼容而已,就是这么简单。只要做好自己,知自己心善、美好就好。

这段经历不好看,我不介意承认它确实是很不好看,自己的智商和情商也都感觉被侮辱了。起始的信任和当初满怀的美好,全都变成了非常非常糟糕的叹号加大问号组合。可是呢,我活的坦然、真实,保留了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干净”。不管过去多少年,哪怕是在走完这一生即将结束的那一刹那,我都是问心无愧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我需要它就很富足了。

我总愿他人安好、众人安好,生日、节日都是不自觉许着愿的第一句。如今我只愿我与家人安好、待我好之人安好!毕竟对比了、寒了心,再也不可了。

希望以后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温暖的,因为我相信我值得遇见他/她们。

还有,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伸出手的,过去总有这个毛病。以为值得、看见不容易的,就会想着多多少少的为他/她做些什么、留下点什么,一直以来都挺好,可总会有那么一两次让你知道现实是什么、意外和磨难又是什么。

你拿单纯心思待人,人家不一定会拿单纯的心念揣测你。在现在这个社会,不主动伤你之人已是善良,没遇到都是幸运。

|拾光薇语

[心]by
#随笔##致自己##愿你遇到的人都是温暖的#

人生中,没有人的生活能达到尽善尽美,了无遗憾。

于是,在感觉不尽人意时,总会有一些人对别人的优越和幸福产生羡慕心理。

如果用羡慕别人作为促使自己奋斗的动力,倒是件好事。

但羡慕心过盛,就会破坏自己的心情,还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与其整天蹲在自己的角落,满眼羡慕地仰望别人的幸福,不如这样做: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提升自已

关于羡慕,《汉书》里有句格言说得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在生活中,有很多喜欢羡慕别人的人,他们往往只瞩目别人成功的荣耀,却不去注意别人成功背后的艰辛与努力。

其实,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与其盯着别人的光鲜,然后为自己的落差而长吁短叹,不如去想想别人的成功从何而来,然后以别人为榜样,奋起直追。

古希腊有个雄辩家,叫达摩斯梯尼。他小的时候,看到那些雄辩家在演讲台上口若悬河地演讲时,非常羡慕。于是他暗暗立志:长大也要当一名雄辩家。

遗憾的是,他从小就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和放弃,而是努力提升自己,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为了使自己声音洪亮,他每天早晨对着大海大声朗读;为了克服口吃的毛病,他口含小石子说话;为了增加肺活量,他坚持每天登山。他还对着镜子训练演讲时的神态、动作。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名雄辩家。

所以说,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提升自己。

聪明的人,都是把对别人的羡慕作为促使自己奋斗的动力。而愚蠢的人,只会用自己跟别人的落差来为自己添堵,顾影自怜,长吁短叹。

与其在那里唉声叹气,空羡别人,不如回到自己不尽人意的处境当中,脚踏实地地去奋斗,努力提升自己,才有望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珍惜拥有

漫画家几米说过:

“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

可是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之所以活得不开心,就是因为总在羡慕别人的幸福,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幸福。

有这么一则寓言:

猪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牛,工作虽然累点,但名声好,让人喜爱;

牛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头猪,吃罢睡,睡罢吃,不出力,不流汗,活得赛神仙;

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

鸡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鹰,可以翱翔天空,云游四海,任意捕兔杀鸡。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幸福”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所以说:忽略了自己的幸福,盲目地羡慕别人所谓的“优势”其实毫无意义。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在我们身边,有些老人总是羡慕别人的孩子很出色,有出息,然后嗟叹自己的孩子不是上学的材料,混得庸庸碌碌。

可是他们却忽视了自己正拥有的幸福:别人的孩子虽然给父母大把的金钱,却落户大城市,甚至定居国外,常年不回来看望二老。而自己的孩子虽然做着最平凡的工作,工资微薄,却能经常在自己身边照应……

正如莫言在一篇文章中所说:

“或许,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

所以,人啊,别做“远视眼”,也别做“近视眼”。

要正视别人,更要正视自己。没必要总和别人比较,更别站在自己的烦恼当中去仰望别人的幸福。

别人拥有的,你再怎么羡慕也不属于你。倒不如把已拥有的幸福好好珍惜,内心才可以得到安慰与快乐。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欣赏自己

诸葛亮说:“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告诫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轻看了自己。

总是羡慕别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一种自卑的心理。

因为当一个人对别人产生羡慕之心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就会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其实,与其羡慕别人,不如从自己身上发现优点,展现自己的长处。

我有个同事江涛长得其貌不扬,但干工作踏实,业务能力也很强。可是他却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为自己个子太低长相普通而自卑。

公司要办年庆活动,同事们都踊跃参加,争着展示才艺,江涛却躲在一边,拉都拉不上舞台。

他羞惭地说:“你们一个个不是长相英俊,就是身材高大,上了舞台都是亮丽的风景线。我只有羡慕的份,自己就不上去出丑了!”

我安慰他:“不要妄自菲薄嘛!每个人都各有各的优点和长处。你不是笛子吹得特别棒吗,全公司有哪个人像你懂乐器呢?所以不要只顾羡慕别人的优势而忽略了自己的长处啊!”

在我的鼓励下,他不仅勇敢地走上了舞台,性格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了。

后来由于他为人和善、工作出色,不仅升职加薪了,还凭自己的内在魅力,征服了一位漂亮女同事的芳心。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学会欣赏自己,才能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少一些落差感,增强一些自信心。

而且花有千姿百态,人有各自风采,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孤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积极展现自己的风采,这样才能有机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杨绛先生写过这样一段话: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所以,专注地走自己的路,看自己的风景,想自己的问题。不要总盯着别人的生活,仰望别人的辉煌,羡慕别人的光鲜。莫让“羡慕”阴暗了自己的心情,耗费了自己的光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成长中父母缺席对亲子关系有何影响# 那天,好朋友发给一句话,关于孩子:“0-3岁你是全部, 4-12你是她的晚上,13-18你是她的周末, 19-23你是她
  • 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让人们潜意识里有了一种认知:硅油是危害人们头发健康的罪魁祸首。简单概括来说就是:硅油就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就是洗发水中添加的一种可以使头发变得
  • 一次意外,简安安不小心惹上了大名鼎鼎、发光发亮的厉少,全城的人都知道厉少洁身自好,扬言终身不娶,却唯独对她,捧手里怕摔了,含嘴里怕化了。一次意外,简安安不小心惹
  • 既然是这样,除了做这些看得见听得着的事情,我们还可以期待啊。当然,浪漫主义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异地恋能够维持下来,不就是因为大家都期待着有一天能够结束
  • (尚廷震)2020·6·28#锦衣之下# 淳于敏的一生真的是太悲伤太艰难了,自小养在深闺并无自由,长大后好不容易的心动也是错付,即使是婚姻也被父母和弟弟当做筹码
  • 世间因果,万法不空,你的善念,必得善果。世间因果,万法不空,你的善念,必得善果。
  • #社区工作# 为进一步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切实保证幼儿日常安全,近日,莫愁新寓社区对辖区内幼儿园安全进行了专项检查。#社区工作# 为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进一步
  • 对于勇士队来说,在下赛季将会成为他们非常重要的一年。如果在下赛季球队不能够令管理层看到他们的实力还能够冲击总冠军,很有可能会在未来拆散目前的勇士队,进入球队的重
  • 一直在开满鲜花的路上 同时也要遇到互相滋养的另一半且幸福丰盈 我觉的自己真的很庆幸 也真的很幸运 遇到过自己非常中肯的人 我欣赏他(不管是身高啊 说话的方式啊以
  • 原因有二:1、怕长胖2、它苦后来朋友带着吃,我渐渐怀念起来这种吃后微苦的感觉;下班后我特别想吃松露,我便在法国先生家顺带了包。不知是法国人天生的儒雅礼貌还是怎滴
  • 直到离婚后,我看清所谓的情深不过是自己感动了自己。直到离婚后,我看清所谓的情深不过是自己感动了自己。
  • “你们这些dx”…笑死,真把自己当人物了Record今日 天气晴☀️摘荔枝弄脏鞋子 虽然是喜欢的桂味 但我还是难过子最近新增愿望——回校毕业 不然17级真的是什
  • 两杯奶茶钱就能get✅的国货眼影配色简直绝绝子hin日常不夸张的好看低调~『Febble』眼影盘哑光粉质偏干又薄又顺滑显色度中上好晕染大闪片颗粒大 建议用手少沾
  • #草莓音乐节# 释然 慵懒 尽欢 时间风干后你与我再无关,没答案 怎么办 看不惯自我欺瞒,纵容着 喜欢的 讨厌的 宠溺的 厌倦的,一个个慢慢黯淡,纵容着 任性的
  • 赚取利润500%, 我说了,咱vip圈让你埋伏的暴富币,拉起来都是很疯狂,跟上圈子暴富节奏,有肉吃,有酒喝。matic 翻了3.4倍,这是真正的财富奇迹,你想一
  • 将镜头对准家乡的一片海岸,穿行在人群之间的Martin Parr,是记录者,也是画面中现实场景的参与者。~《地狱公使》很好看,男主角虽然三集就下线,但他将20
  • 然而就在前些天这个人来我办公室,跟学姐说想见见我,我直接哈哈哈“有事不见”[允悲],现在印象改观了反而好奇心上来了[doge]因为我作为一个现代小公民,我今天突
  • 真的超级热,没有带伞,超级晒,出门一定要带伞呀,背个小包装东西,害~吃完去了对面的长隆欢乐世界,因为要赶火车,就玩了4个小时,过山车啥的排队的人超多,难得排,没
  • 不管事情真相怎样,但是男方做法根本不对,虽然没有领证,到举行了婚礼,就是一家人了,男方不说什么,任由网络上喷,对女方会造成很大伤害的,不说别的,就是再嫁估计都是
  • 金陵有个姓李的老头,在城南有套别墅,因为这别墅里经常有妖异之事发生,所以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住过人了。 这天,老李一个黄姓老友的儿子忽然来投奔他。想要借住在他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