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蝉和学鸠笑话它说:“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一千年当作一年。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一万六千年当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可是现在却以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彭祖去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说的:“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的池。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它的长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鲲。还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趁着象羊角般弯曲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小雀子笑话它说:‘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宋荣子就笑话这样的人。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列子驾着风游行,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要依靠风。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炼心篇#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对一件釉面严重受蚀的北宋汝官窑葵口水仙盆的鉴定分析

北宋汝窑位北宋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华五千年陶瓷史中其珍稀地位至高无上,说存世只有67件半无疑过于草率,但要说北宋汝窑传世件在百余件我认为是符合事实的,民间确实藏有远远超过百余件的北宋汝窑,但基本都是出土件,传世汝窑几乎没有,北宋汝窑在南宋就“近尤难得”,你说过了近千年后的今天你说有件传世北宋汝窑,谁信!

所以说,要鉴定民间北宋汝窑,首要的是看其地下出土老化痕迹是否真实,汝窑真品属于炻器,也就是半陶半瓷,能躲过河南地区盐碱地腐蚀的几率极小,加上汝窑釉是1200度的中高温釉,玻化程度较低,抗土层腐蚀程度较低,所以民藏真实的北宋汝窑釉面都有严重的釉面土侵土蚀现象,有的是局部,有的是大部甚至全部,那种鲜亮如新的所谓北宋汝窑都是赝品无疑。另外,尽管民间有许多真正到代的地下出土北宋汝窑,但这些汝窑是否是北宋汝官窑又是两码事,我们说北宋汝窑是稀世珍宝,并不是指有上百年历史的所有北宋汝窑,而是指烧造时间只有20多年的宋徽宗时期的北宋汝官窑,北宋汝官窑有其独特的衡量标准,其在 艺术造型外观,精湛做工,蕴润含蓄的天青釉色、独特蟹爪纹等方面,都具有民间汝窑所无可比拟的官窑特质,具有民间汝窑缺乏的内敛极简,协调圆滑、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特有的官窑神韵,这些特质和神韵绝不会因为地下出土汝窑釉面被严重腐蚀而消失,反之亦然,也不是因为一直被保存在明清宫廷里没受到土侵土蚀的北宋汝窑就都是汝官窑,不符合汝官窑特质和神韵的北宋汝窑,即使娇幸进入皇宫也不一定是北宋汝官窑。

顺带说一句,其实,对于都产自于河南宝丰清凉寺窑的汝官窑(约10%)和汝民窑(约90%),同时也都出自于同样的工匠,汝官窑和上乘的汝民窑在釉质釉色,胎料胎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符合宫廷需要订制的款式,民间通用的生活常用的款式宫廷是绝对不感兴趣的,所以馆藏北宋汝窑中占比很多的那些质量一般的盘子到底是不是汝官窑实在需要打个问号,另一个区别就是做工,如胎的厚薄,釉的均匀等等,做工是否精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支钉,别小看这个细微点,它是判断汝官窑的一个重要标志,汝官窑的支钉是标准的芝麻支钉,或针状支钉,形状细小且大小一致,与釉面平整一致,处理严谨,汝民窑的支钉较大,大小不一,因支钉导致周围釉面跷起不平整,处理较草率 还有一个重要标志是北宋汝官窑釉内都有玛瑙加入,玛瑙有红黄蓝紫绿等多种颜色,我认为为达到汝窑天青色标准,应该是加入蓝玛瑙为主,玛瑙的熔点是1700度,汝窑的烧制温度是1200度,所以如果真是北宋汝官窑,釉内一定有未完全烧熔化的蓝色残余结晶体存在,这用100倍放大镜可以看到,这一重量级标准是区别北宋汝官窑和汝民窑的试金石,可以将许多老化痕迹符合北宋汝窑的排除出汝官窑。南宋人周煇《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说明汝官窑要经过严格御拣才能入宫,御拣的标准就是上面谈到的几个方面,所以说,目前存世汝官窑数量仅在百余件是符合历史客观的,一些馆藏北宋汝窑是否符合汝官窑标准还是个大问题。

这里介绍本人收藏的一件地下出土北宋汝窑:北宋汝官窑天青釉椭圆形葵口水仙盆。

首先,这是件釉面严重受蚀的汝窑器,受蚀程度几乎遍及整器釉面,从受蚀状况分析,严格的说,其受蚀原因可能并不是来自土壤酸碱腐蚀,因为釉面不见土侵土蚀斑痕,而往往这种土蚀是局部的,与瓷器在地下摆放的位置有关,这件水仙盆釉面受蚀是来自于长达近千年的水气和空气的污染和风化,所以其受蚀几乎是整器内外全部釉面的,而且与土蚀相比是更深层更严重的,当然就整体污染风化程度而言,因摆放位置原因,不同部位也能见到程度的区别,并不是一律化的。具体表现为:1,釉面因污染风化严重脱玻化,几乎已没有汝窑原有的亚光泽,2:釉面因污染风化严重脱色,除少量残存釉色外,大部分釉面已看不到汝窑天青釉色,3:因风化釉面不少地方被蚀空,放大镜下可看到大大小小被蚀空的空洞,洞内可见细微尘粒,几个芝麻支钉周围釉面因蚀空而被架空,4:大部分釉面因污染风化而变得糟糠化,糟糠化的颜色有的因污染少而纯清透明,有的因污染重而发灰发黑混沌不清,但放大镜下仍可看到虽然糟糠化但晶莹发亮的釉质。5:水仙盆口沿处因风化加上原来釉薄造成剥釉脱釉,露出灰白胎色,这也与汝窑次高温釉有关,6:严重风化造成釉面裂隙,裂隙内参杂细物,7:因釉面糟糠化,原来的釉面开片本色几乎被煙没,但受蚀较轻的釉面仍隐约看到灰白开片纹。

我们无法知道这件水仙盆近千年来具体处于什么位置和状态,从被污染风化的表象来分析,它可能处于地下并不与土壤接触,但周围有微微流动的被污染的水气和空气环境之中,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造成以上釉面被严重风化受蚀的现像,釉面被如此蚀空和糟糠化的水仙盆重量肯定会变轻,这里拿台北博物馆镇馆之宝无开片的北宋汝窑水仙盆比较,按单位体积重量计算,台北博物馆的是3.88,本件水仙盆是3.23,单位体积重量明显轻于同类水仙盆,可见受蚀严重是真实的。

其次,不妨讨论一下这件水仙盆的价值,水仙盆是北宋汝窑的特有款式,在那个年代唯北宋汝窑有此款式,加上千年被风蚀和老化痕迹,这件水仙盆属于北宋汝窑是无可怀疑的,关键是是否属于北宋汝官窑?这里就必须提到开头谈及的北宋汝官窑的衡量标准:绝佳的釉色,严格的设计,精致灵巧的做工,简约雅致的造型,浑然天成的神韵和特质。这件水仙盆高6.8公分,最大口径19.2公分,重量535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那件无纹北宋汝窑水仙盆(高6.9公分,23公分口径,重量670克)和另外3件水仙盆比较明显要小,其品相也相差甚远,但撇开严重受蚀的釉面品相不谈,其精致小巧精致美观的设计和造型却是那4件馆藏官窑水仙盆无法比拟的,河南汝窑窑址清凉寺也出土过一件残破的素烧八瓣葵口椭圆形水仙盆,其一方面证实这种葵口水仙盆在北宋清凉寺窑确有制烧过,另一方面也证实这件10瓣葵口水仙盆在做工难度和观赏度上确实超过其它水仙盆,仅从这一点就可排除其出自北宋民窑汝窑的可能性。再从做工上看,外撇的花瓣排列如此整齐对称,弧度弯转自如,线条流畅,形体规整,可与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莲花碗制作功力相媲美;釉面厚薄如此平整均匀;六个芝麻支钉如此对称,细小一致,与釉面平整一体,不像许多北宋汝窑芝麻支钉周围釉面跷起,仅凭如此细微的制作处理就可见工艺之精细;在放大镜下晶莹透亮的釉质可见其非一般的釉料挑选,这些都是非官窑不能为之的,另外,最重量的一点是,用100倍放大镜照看,可以看到釉内残留的未熔的少量蓝色玛瑙晶体,这些特征说明这件水仙盆是北宋汝官窑无疑。难能可贵的是历经千年苍桑,这件水仙盆还保持完美的整体性,无一点人为破损,使其在价值评估上占优不少,如果不是釉面被严重风化受蚀,这件水仙盆被称之为北宋汝官窑中的精品都不为过,如此美丽造型北宋汝窑水仙盆在所有官方馆藏水仙盆中绝无看到。

最后,谈谈因这件水仙盆严重受蚀而涉及到的古瓷老化痕迹的研究问题,在网上我们可以查阅到几十种古瓷老化痕迹,但像这件水仙盆被如此自然风化受蚀的情况很少见到,作为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的样本件,其釉面展现出的多样化的独特的受蚀老化痕迹,非常值得从物理化学多方面变化角度深入研究分析。
联系:徐先生,19805129024,13961791692(加微)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林景云new[超话]# ☁️#林景云# #nunew# P’Zee提到NuNew视频一则Z:你可以从Hia这里拿钱,在旅行途中吃吃吃N: 从你那里拿钱吗?H
  • BA.2一点也不急,因为它还会抗原飘离,这是一门更类似于在季节性流感和冠状病毒中看到的东西(尽管速度相当快)的高深技巧,在 BA.5 和 BA.2.75 子系中
  • 半夜两点了,再激动也不至于吼成那样吧……这又不是在家,是宿舍楼啊大哥。我都不用看比赛,听见外面大哥们吼了三次就知道肯定有个队进了三个球…哎激动得咔咔跳,我尽量理
  • 记录/ 22.12.10梦见在高层建筑里和朋友聚会 突然我发现太空中所有的天体和星系在这一瞬间显露出来 我惊呼着说快看窗外 大家都冲到阳台看这个奇怪的景象 但是
  •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内娱TFBOYSTFBOYS的T,TFBOYS的F,TFBOYS的B,TFBOYS的O,TFBOYS的Y,TFBOYS的2013—2021星光永
  • 正因如此,才让人们忽略了一点,金牛座也是一个有志气,有野心,愿意努力拼搏的星座,只是受到守护星金星的影响,他们大多是心态平和的。#百合圈交友中心#即使没人帮,也
  • 抛开昨日的不快乐,迎接今天的美好,愿所有的烦恼,都有清零的机会,愿所有的忧伤,都能被笑容代替,愿以后的自己,遇见更多的好运!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乐观和爱
  • (《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闪筋:鲜檵花叶一握,加烧酒捣烂,绞汁1杯。(《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紫斑病:檵木鲜叶30克。
  •   目前,各乡镇村纷纷建起了文化站、文化大院和文化室,努力挖掘传统乡土文化入场进站入室,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忘不掉历史”。  来新城区脑包村
  • 人生千万不要迷茫,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有几分信念,几分淡定,学会挥袖从容,必定暖笑无殇。#情感##超红治愈现场#心态好,你就是最快乐的人人生在世,事要看淡,心要
  • [哆啦A梦害怕] 可能是由于骑小黄车路上太颠了[喵喵] 我可爱的就这样掉出去了一个[裂开] 只能庆幸还好没全给我掉出去 只是掉了一个[揣手][揣手][揣手] 现
  • 突然想到了2019年hwy生日的时候,那天出来吃饭就已经九点了,就想着不回去了,那是我第一次在大学夜不归宿,和wjm hwy 凌晨吃完饭骑共享单车找了一个最近的
  • 还有陈朵最终的结局也让人感到揪心,修身炉的秘密也将揭开,一人之下第五季看点太满了,这就是国漫巅峰封神篇章的实力!为争夺陈朵,所有人的特殊能力都在一个个揭露,老肖
  •   這裡頭有一句話要跟諸位說清楚,大家要記住,這些佛菩薩示現在人間,身分要是露了,這是某菩薩來的,像彌勒菩薩,我舉他做例子。這在佛法戒律裡面是大妄語,大妄語統統
  • [烟花][可爱][good]所造的善恶会分毫不差的回到身上,造恶人必堕三恶道,远离一切恶,有限的人生,请为自己造善福,别对自己一毛不拔,有福才有一切,没有福报就
  • #茶的随手记# 1:长着我的毛拖鞋和长瑜伽袜去锻炼,我朋友送我的这条瑜伽裤真的好好穿啊,好舒服2:运动完就去朋友那里拿吃的[嘻嘻]给我妹和她小朋友拿了几个过去,
  • !!
  • 嗯,我觉得冬天应该是你拉着她的手塞进你的口袋,而她惊喜的发现,口袋里有你来接她时,路上买的烤红薯,热乎乎的~ 愿每个善良的你,无论以哪种方式,都可以实现自己在
  • #晚安对每个人说[超话]# 2023跨年文案²⁰²³|: 1. 那就一起迈向吧 2. 开启新篇章 3.    祝我們都好在新的一年 4. ‍♀️ 5.
  • 很多地方都发了 在这里说一说“后来才发现 幸福都是后知后觉的 当时只道是寻常”对于这张照片的意义吧其实这个是去年冬天拍的 那段时间一直在持续的上学 没有网课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