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缘起赞》及殊胜之缘起
信念如日 礼赞如虹

——宗喀巴大师《缘起赞》及殊胜之缘起

信为道元功德母。能真信者,方能万难不辞。然真信,必据于胜解证悟。能海上师多次言及:“以宗喀巴大师之智慧,精进至五十余岁,作缘起赞时,犹言我今始真信佛说矣。”可见真信二字,含有多大的份量!

《缘起赞》是宗大师开悟后所造的第一部论典。展示了大师于佛如日般之信仰,也表达了大师对释迦佛及佛法发自内心的赞叹。《缘起赞》因其法理深邃,情感真切,言辞优美,多年来广为传颂。

宗喀巴大师造此文有这样的缘起:大师在西藏求法时,在苦行过程中面见了文殊菩萨,得到如下授记:将来你依靠龙猛菩萨、圣天论师等的加持可以开悟,还能度化无量众生,但在此之前一定要精进积累资粮等。

后来大师在梦中见到了五位中观论师——龙猛菩萨、圣天论师、佛护论师、月称菩萨、清辨论师。佛护论师把一部《佛护论》放在宗大师的头顶作了加持,之后他就从梦中醒过来了。大师立即找来这部论典,读至“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无”一句时就开悟了。(也有说是依《中论》“若远离蕴体,则无蕴体性”这一颂开悟的。)

开悟后,大师对整个缘起空性法门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了不退转信。以此因缘他作了《缘起赞》。

《缘起赞》以证悟和宣讲缘起性空来称赞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功德。这是其独特之处。

为什么要以此来称赞佛陀呢?

因为缘起是佛教的精华。懂得了缘起,就能满怀信心地知道,释迦牟尼佛一定能够给我们指引出准确的方向,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指出:“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此颂谓如果不具通达缘起性空之正见,虽修出离心及菩提心等法亦不能断除流转三有之根。何以故?三有之根本是无明,出离心及菩提心皆不是无明之亲对治法,若要断除无明必须通达缘起性空之无我慧故。因此,小乘欲得涅槃者必须在修出离心上加修缘起性空甚深正见;大乘欲得无上正遍觉位者亦须在修菩提心上加修缘起性空甚深正见焉。宗大师又在《缘起赞》中说:“佛事语最妙,语中此理胜,是故诸智者,应从此忆佛”。颂中所说“此理”即指缘起性空真理。此缘起性空甚深真理对于学佛者之重要性可以知矣。

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不是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证明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与正确,而是以佛陀通过自己的悟道,并宣讲了缘起这样深奥的法门为理由,来赞扬释迦牟尼佛,这也是《缘起赞》的由来。换言之,《缘起赞》主要不是赞扬缘起,而是通过缘起来赞扬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认为,所有的神通、四禅八定以及其它的世间功德,都不如证悟缘起。因为前者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唯一能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证悟缘起性空。从这方面来称赞佛陀,是最殊胜的方式 。(以参考多位善知识释文综合。)

民国以来,随着藏传佛法广泛传播,《缘起赞》得到更多重视和欢迎。汉译本(包括本颂和释文)有法尊法师译本、观空法师译本、郭和卿居士译本、索达吉堪布译本等。以上译本颂文多为五言或七言句,适合诵读记忆。近年,也有人尝试从英文转译为汉文白话长短句,此似乎也有方便现代人阅读之可取处。

《缘起赞》

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敬礼尊重妙音菩萨

由见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垂教我敬礼。

世所有衰损,其根为无明,见何能还灭,是故说缘起。

尔时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圣教心要,即诸缘起道。

如是于依怙,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余者。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离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诲。

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智善彼即是,戏纲尽断门。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如于野干呼狮子。

希有大师希有依,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于彼大师我敬礼。

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如何能了知。

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

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

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有,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

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

若法有自性,则说无涅盘,及无戏论灭,自性无灭故。

故于智众中,发大狮子吼,数唱离自性,善说谁能难。

况无少自性,及依此此生,建立皆成立,二不违随顺。

即由缘起因,说不依边见,此善说即是,尊无上说因。

此皆自性空,缘此此果起,二决定更互,无障为助伴。

除此更有何,为甚奇希有,以此理赞尊,成赞非由余。

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

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

缘起是无性,无上引导门,若即由彼名,反执有自性。

今有何方便,导彼众生趣,胜圣善行阶,无比尊喜道。

自性无作待,缘起有待作,何能于一事,二无违和顺。

故说缘起法,虽自性本离,然似彼显现,此皆如幻事。

说如尊所教,无有少敌者,能如法求过,善达即由此。

何故由说此,于见不见事,远离增益执,及损灭过故。

缘起道因相,见尊说无比,由此证余语,是量起决定。

见如义善说,有随尊学者,衰损皆远离,灭众过根故。

由背尊圣教,虽久依疲苦,后后过如呼,我见坚固故。

希有诸智者,善达此二别,尔时于圣尊,岂不从髓敬。

纵于一分义,得少许决定,尚与彼胜乐,况尊众多说。

噫愚坏我慧,于如此德聚,虽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然幸将近终,命相续未没,于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说中缘起说,慧中缘起智,二如世胜王,尊善知非余。

尽尊所垂教,依缘起性转,彼为涅盘故,尊无不趣寂。

美哉尊圣教,随至谁耳道,彼皆趣寂故,尊教谁不持。

能降诸怨敌,离前后相违,与众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尊为求此故,经于无量劫,数舍诸身命,亲爱受用等。

由见何法德,如钩钓诸鱼,能引尊意法,未亲从尊闻。

自恨善根劣,由彼忧恼力,我意终不舍,如母意随子。

于此思尊说,相好胜晃耀,光网遍围绕,大师妙梵音。

此作如是说,能仁妙影像,显现于意中,如月治热恼。

于此奇胜教,诸不智众生,周遍起纠诤,如跋缚罗草。

由见如是相,故我多励力,随顺智者行,数求尊密意。

次于自他宗,修学众教时,后反以疑网,遍烧恼我意。

尊授记龙猛,释无上乘法,远离有无边,教轨夜开园。

无垢智轮满,无碍游虚空,除边执心暗,映邪说星宿。

吉祥月善说,白光鬘照显,由师恩见时,我意获安息。

一切佛事中,语事为第一,彼复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随彼大师正出家,修学胜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比丘,于彼大师如是敬。

遇此无上大师教,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诸众生,成善知识摄受因。

愿利者教尽有际,不遭恶分别风动, 达圣教理于大师,获得信忍常充满。

愿一切生舍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显甚深缘起性,虽剎那顷不慢缓。

愿胜导者无量难,殷重为心所成办, 由何方便令此增,昼夜专注恒思察。

净胜意乐勤彼时,梵王帝释护世间, 妙黑天等护法众,恒为助伴无暂舍。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大师世尊善说心藏,多闻苾刍善慧名称吉祥,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阿得公家旁侧喇顶静处,又名尊胜洲,书者求寂虚空吉祥。。

以無邪見故,
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
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
一切塵勞愛欲境界,

自性皆不能染著,
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
是自歸依 」

( 見《 懺悔品 》)。
 
眾生的心中具足般若性,
具足佛性,

只因無明煩惱執著,
而使得眾生沈淪於生死流轉之中。

所謂修行,
只是消除眾生心中的無明煩惱執著,
開發般若性。

一旦撥雲見日,
悟到般若性,
也就是見性成佛了。
 
四 、無相、
無住、
無念
 
無相、
無住、
無念是般若法門修行的三大要領。

在性空,
無所得理念的指導下,
契入諸法實相。

實相,
是無相的。

如《 金剛經 》說 :
「 實相者,
即是非相 」。

又曰 :
「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

由認識到實相之無相,
生起無住行。

《 金剛經 》說 :

「 不住色生心,
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

又曰 :
「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

由無住達到無念的境界。
 
《 壇經 》
也以無相、
無住、
無念,

作為禪者的修證要領。

經中說 :
「 善知識!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
先立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

何為無相?

《 壇經 》說 :
「 外離一切相,
名為無相,
能離於相,

則法體清淨,
此以無相為體 」。

無相是離相,
不住於虛妄差別之相。

何為無住?

《 壇經 》說 :
「 念念中不思前念,
若前念今念後念,
念念相續不斷,
名為繫縛於諸法上,

若念念不住即無縛,
此是以無住為本。」

無住,
是-個念頭上保有智慧的觀照,
不住著於六塵境上。

何為無念?

《 壇經 》說 :
「 於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
於自念上,
常離諸境,

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
念盡即絕,
一念絕即死 」

( 見《 定慧品 》)。

無念並非什麼都不接觸,
或者什麼都不想,
而是在接觸外境時,
心不染著境界,

如同明鏡,
物來則現,
物去則無。
 
般若的開發,
明心見性,

是從無住、
無念的修行中取得。

《 壇經 》說 :
「 智慧常現,
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
即是無念。

無憶無著不起誑妄,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觀照,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
即是見性成佛道 」

( 見《 般若品 》)。

能時時具足智慧的觀照,
於一切塵勞境界中,
不取不捨,
便是見性成佛道。

又說 :
「 若開悟頓教,
不執外修,
但於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 」

( 見《 般若品 》)。

內心中能夠常起正見,
不為煩惱所染,
便能見性。

無念的成就,
也就是般若的成就。

《 壇經 》中說 :
「 善知識!
悟無念法,
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
見佛境界。

悟無念法,
至佛地位 」

( 見《 般若品 》)。

又曰 :
「 若識本心,
即得解脫。

若得解脫,
即是般若三味,
即是無念 」

( 見《 般若品 》)。

這都是顯示了在修證中,
成就無念的重要意義。

所以《壇經》中,
有行思,
懷讓,
永嘉, 
三人,
參見六祖,

因為他們深契無住,
無念之旨,
而得到六祖的認可。

( 見《 機緣品 》)。
 
在日常修行中,
禪宗的修行也體現了無住的風格。

如對於坐禪,
以往坐禪,

禪者都非常注重坐相,
並對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

而《 壇經 》中
卻呵斥坐相。

經中記載 :
「 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

祖問 :
汝師何為開示?

對曰 :
常教海大眾住心觀靜,
長坐不臥。

祖曰 :
住心觀靜,
是病非禪,
常坐拘身,
於理何益。

聽吾偈曰 :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

( 見《 機緣品 》)。

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
禪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
本身就是住相。

因為道是無相,
道遍一切處,
自然應然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
 
又如坐禪的用心方面,
小乘禪觀講究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
繫心一境。

而《〈 壇經 〉
叫我們坐禪,
要心無所住。》

六祖曰 :
「 此門坐禪,
無不著心,
亦不著淨,
亦不是不動。

若言著心,
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
故無所著;

若言著淨,
人性本淨,
由妄心故覆障真如,

但無妄想,
性自清淨,
起心著淨,
卻生淨妄,
妄無處所,
著即是妄,
淨無形相,
卻立淨相。

言是工夫,
作此見者,
障自本性 」

( 見《 定慧品 》)。

這是從見性,
觀實相入手,

以無住為方便,
定即是慧,
定慧一體,

與小乘禪觀的由定而慧,
顯然不同。
 
五 、在生活中修行、
解脫
 
般若法門以無相,
無住,
無念為修證要領,

因此,
它並不規定許多修證的儀規,
讓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
而是重視生治中的修證。

打開
《 金剛經 》,
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

所謂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坐而坐。

別看很簡單,
但卻是真正的修行。
 
《 壇經 》
繼承般若法門的修證方針,
同樣也重視生活中的修行。

《 壇經 》中說 :
「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見自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渡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免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具打卻,
菩提性宛然 」

( 見《 般若品 》)。

道在那裏,
道在世間,
不離世間。

凡夫無智,
充滿妄想執著,
故不見道。

倘能以智慧觀照世間,
自然能與道契合。
 
《 壇經 》
還有一段,
六祖為在家居土開示的修行法要。

經中說 :
「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參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
遊泥定生紅蓮。

苦口定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此依法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

( 見《 疑問品 》)。

所謂持戒,
參禪都在生活中,
而不是離開生活,
另有修行的方式。
 
對於往生西方淨土,
通常人們總是執著十萬億國土外的西方,
而忽略自心的淨化。

針對於此,
《 壇經 》
也提出了心淨國土淨的思想。

愚人不識自淨其心,
終日願東願西,

有智慧的人,
應該從自心入手,
消除內心的不清淨因素,
十惡八邪,

當下便是西方淨土了,
何必去追求十萬里之外的西方呢

( 見《 疑問品 》)?
 
六 、結論
 
縱觀
《 壇經 》的
般若思想,
是以性空,

無所得為基礎,
開顯般若性。

一切眾生心中具有般若性,
只因無明,

妄相、
執著,

而不得顯現。

在認識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
時時保持智慧的朗照。

以無相、
無住、
無念的修證方法,

明心見性,
成就般若。

《易行品》之教理

学佛的目的在于成佛,但成佛的道路太过艰辛,如果可以先达到不退转的地位,则只进不退,成佛可望,故达到阿鞞跋致即是关键。“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即是说明《易行品》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快速地到达阿鞞跋致,亦即不退转位。

如此,《易行品》论述的是什么样的众生能达到阿鞞跋致呢?如何达到阿鞞跋致?依据什么教理、原理来达到阿鞞跋致?何时达到阿鞞跋致?这就是任何法门都要解决的摄机、行法、教理、果益四个方面的问题。



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

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虽然龙树菩萨苛责求易行道的行人是儜弱怯劣的,但亦首肯“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意即“儜弱怯劣”之人正是易行道的当机众。

虽然弥陀本愿是为十方众生而发,然从《无量寿经》十八愿愿文“十方众生”,到十八愿成就文“诸有众生”,再到付嘱文“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不难看出弥陀本愿之对机“本为凡夫”。因二乘圣者已离生死,三恶修罗难闻佛法,天人享乐不思解脱,唯人道苦乐参差正堪出离。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

阿弥陀佛等佛,及诸大菩萨,
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

更有阿弥陀等诸佛,
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

从诸佛称名易行到弥陀称名易行,《易行品》紧紧高举称名易行的旗帜,是为净土宗行法之标杆。

对于念佛,《易行品》明确地提出本愿称名:“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念佛即是称名,“称名一心念”“念我称名”;称名即具弥陀无量功德,“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名号)”。



净土宗易行的根本唯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故《易行品》明确提出: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此是糅合《无量寿经》十八愿愿文、成就文、成就偈,《观经·下品下生》“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而成,取五文之意阐释本愿,故称为“本愿取意文”。

此本愿取意文清晰明确地显明净土宗教理的根基与源泉唯在阿弥陀佛因愿果号,后昙鸾大师之“三愿的证”标举十八愿往生、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判”之本愿取意文、善导和尚“正助二业”之本愿取意文,皆以此为滥觞。



◎现益
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

《大智度论·卷九十三》言:

阿鞞跋致即是必定。必定者,必当作佛。

《十住毗婆沙论》是注释《华严经·十地品》的,《易行品》是属注释其中初地“欢喜地”亦即“不退转地”的,其主旨在于“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故弥陀称名易行的利益亦含有此身疾至不退转之义,如言:即入必定、即时入必定,正是“现生不退”之现益。
◎当益

若人命终时,得生彼国者,即具无量德。

然“现生不退”还是通于十方诸佛之易行,“西方一佛章(弥陀章)”所言“命终得生彼国”往生极乐才是弥陀易行不共之殊胜利益。

至此,净土宗“本愿称名,现生不退”之教理经《易行品》和盘托出,而“凡夫往生”也跃然纸上矣。

这里要补充的是关于《易行品》“现生不退”的意涵,《十住毗婆沙论》毕竟是以华严境界作为背景,而龙树菩萨本人亦是大菩萨,故“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就其本意来说,是现身证得欢喜地之果位,这不是凡夫所能希冀的;而《无量寿经》所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指“彼土不退”,意为往生极乐之后即得到不退转的果位,亦不是现身此土所能得到的。如此,《易行品》所说的“即入必定”“即时入必定”到底是“同时即”还是“异时即”,意即是现身的利益还是当来的利益,则成为问题。

若就《易行品》本意现身证得阿惟越致果位,则是“异时即”,如《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净佛国土品”言:“若闻是佛名,毕至阿鞞跋致,不言今得。”若以昙鸾大师之解释“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善导和尚释韦提得忍即是“信忍、喜忍、悟忍”,可知“即入必定”是“同时即”,即是行者信佛本愿称念佛名的当下,以凡夫的身份即得到不退转、必定往生成佛的位格,这是净土宗不共圣道之特色。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他的想法、创意将无数的中国元素融入其中,这让奥组委很是动容,于是便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张艺谋。为了给全世界人们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开幕式,张艺谋足足准备了三年,期间开了
  • 如果你在管理资金时总是感到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那么我建议,你在余生中可以选择做一个愚蠢的乐观主义者。11.噢,与自己信任的人打交道,并让其他人远离你的生活,这种
  • #一起长大的哥哥和弟弟# 自从弟弟跟回我们睡觉,一开始每天醒来都叫“妈”;后来晚上换爸爸哄睡,他醒来就变成叫“爸”;再后来,他学会了叫“哥”眼睛一睁开就高声喊“
  • 电话另一头的壳壳吓得龇牙咧嘴啃指甲,语速极快,口齿略微含糊地交代他,“你你你你你保重吧,作不作都都都无所谓了,我我我们先暂停计划,晚上记得按时回来就好!电话那头
  • 景区:新乡辖区的辉县、卫辉等景区周边的道路预计出现交通高峰。特别提醒:因受疫情影响,辉县市、卫辉市部分景区暂停开放或限制客流量,请准备前往辉县市、卫辉市景区游玩
  • 这是今天的思考…#每天1%##蒋龙[超话]#我还记得我是1月13看了最后一课然后把头像换成了小丧尸“演得真好”“您是zhei个意思啊”距离最后一课播出已经过了半
  • (二)黄山自古都是很多人慕名而至的打卡地之一,其中不乏“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样的名句,也足以说明黄山的风景有多么的美丽,也是当之无愧,可以去黄山转
  •   业主亲自把各个空间的插座和照明检查完以后说你们的电工的确很不错,做工不错,也很有责任感,这下放心了。  业主说新增加的电源必须要受原空间控制,不能图省事就近
  • 不得不说,这样的一本带有想象力的科普作品是真的让人很意外,作者的脑洞是立足于当下的,而且是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开始的,然后展现了外太空时代里关于外星人的
  • 【端午假期,南阳接待游客140.57万人次】#南阳好网民##你好,明天##带你看南阳# 6月5日,记者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今年端午节假期期间,我市共接待
  • 同时也建议有献血意向的市民拨打区血站服务热线59612109、59623564,或搜索“上海崇明区血站”或“上海献血”微信公众号,提前预约献血时间。上午9点,崇
  • #张真源清唱时刻77# 还记得你在采访里说 你有想过四位数的清唱时刻 实不相瞒 我也有想过我听四位数清唱时刻的场景 一年五十二个星期 每周一更 更到四位数 也要
  • 遅ればせながら、6/2に誕生日を迎えましたお祝いのメッセージをくれた方々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しかし、現場となったレストランのオーナー・藤巻、旅館を営む亀田、
  • 一场小孩子们送外星人回家的神秘冒险,外星人和地球人友好相处的美好比喻,外星人临别地球时,带走植物的一些导演特别安排,现在看,都是非常治愈和有隐喻的。几个充满爱和
  • 等我向先还上花呗以后,我就把领回来的34亿 ​​​​【支付宝陈亮辟谣:我真没有34个亿!他们说我支付宝里的花呗都还没还清,不肯把钱给我。
  • #做自己的太阳#调整好心态,拐个弯与自己和解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加油~(胡思乱想的日子适合吃吃喝喝…排队买网红提拉米苏,心不在焉的把车开到巷子里,巷子太窄
  • 2.该股属于汽车类、国防军工、国企改革等板块,近期因购置税利好落地及国产航母即将下水等消息刺激,该股表现较活跃;3.公司一季度营收2.1744亿,同比增-2.1
  • 土豆烧鸡翅食材:鸡翅 土豆 青红椒 葱姜 八角 桂皮 香叶 生抽 料酒 油盐做法1. 鸡翅表面斜切两刀放入碗中, 加入葱姜、盐和料酒腌制十分钟;2. 烧热锅,放
  • 在前面几十章的描述之中都认为魔头老教主是最大反派,直到关于老教主的故事,孩子被刀傻了,42岁的魔头温曜遇到16岁的临光,太迟了,22岁的道士温曜遇到56岁的临光
  • 哦,对了,还有一件事情,我俩在打车的时候遇上了一个奇怪的司机,一直透过镜子看我们,还把手放在裤裆那不知道在干啥[吐],吴陈碧当机立断,我俩演了一出《你和你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