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诸位!当你想要学《法华经》的时候,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了,表示你很认真地开始要进入你内心世界了。如果你还想要去追求外在的世界,那你还没有资格学《法华经》。对不起,你可能去找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修修人天乘,修修二乘的涅槃寂静。

就是说,你一旦学《法华经》,那就是说,我的生命跟外境已经暂时——至少你是暂时——先离相。每一个人都是要先“离一切相”,才能办法“即一切法”。所以当你学《法华经》以后,你一开始就进入了所谓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要跟因缘法暂时地说再见了。那等到你《法华经》修好以后,你再重新面对因缘,那就不一样了。那你叫做一朵莲花,你用你内在的功德去带动外在的因缘,那你的人生叫做“历事练心,顺逆皆方便”,那没什么快不快乐可言了,快乐痛苦对你来说,那根本不算个事。我们凡夫一般太注重一时的感受,其实你把目标放远一点,人生的目的是启发你,你只是,人生短短几十年,你是假借人生的顺境逆境来启发你内心的功德嘛,或者说启发你往生的功德嘛!

所以你把《法华经》学完以后,你现在先暂时放弃外在的因缘。等到你《法华经》学完以后,你“再来观世间”,就像佛陀说的,“犹如梦中事”,人生如梦如幻,那个时候你就是“主动式”的人生了。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人生是“被动”的,你的人生一句话就讲完了,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力要让你快乐,你一定会快乐;业力要你痛苦,你也只好痛苦。你完全被动了,因为你去追求它嘛,那你就只好被它带走了。

诸位!当你放弃人生的时候,你开始在掌控人生了,就是人生你说了算。我要把今生把它往哪一个方向引导,那你只要透过即空、即假、即中,那你今生就是趋向你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而今生就很有意义了。不管它给你痛苦、它给你快乐,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整个顺逆的因缘会激发你趋向你来生的目标了。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透过内观,而发起愿力。

你在有为诸法得到快乐痛苦的时候,你是怎么把空性现出来的?如果你今天是心外求法创造一个空性,这个空性现在会给你安乐,未来会变成障碍。

所以这个地方为什么《法华经》要事先学?你说:诶,“成佛的法华”,没事,我先把安乐道、解脱道,有相的因果、无相的空性,修完了,再来学《法华经》。晚了,太晚了!你沾满了满身的法执,你听《法华经》你也听不进去了。要不然怎么佛陀说法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呢?法执太重了,来不及了。

诸位,你从现在开始,先把空观修好。什么是空观?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内在的清净心,而不是一种虚空,不是一种空性的相状。就是,你这个空观未来要能跟假观、跟菩提心要能够衔接得上,这个关键在这儿。所以学《法华经》为什么他能够不容易走上偏差的道路?他一开始从解脱道的时候,就把你走上一种正途了。所以你这个修空观,然后产生忍辱,自然生起大悲心。

那么这个还是前半段的“迹门”,约迹门,开权显实。那么“一心三观”,后面呢,他这个修三观在忆念佛陀的功德,那就不是“大悲心”了,那叫“菩提愿”了。

你如法地修学内观的智慧,“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最后,“发起菩提愿”,那么这个地方有四种功德:

第一个,得到“诸佛护念”。这个诸佛为什么护念你呢?蕅益大师解释,因为你跟佛陀走到了同一个家里面,就是得到同体法性的加持。诸位,你学《法华经》以后,会有什么差别,你知道吗?当然你可能往生,那更好!即便你不修净土,即便你不往生,你未来会生长在佛陀的世界。他后面会讲。因为你提早进入这种佛陀的知见。也就是说,你做为一个乞丐,你不是赶快去赚钱,而是先回家,你等于是直接进入佛陀家,“真是佛子”。就是说你修《法华经》,乃至一念的信解,佛陀赞叹你——“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少分”,你是佛陀的真实的儿子啊!我们现在是佛陀的儿子,但是现在是在外面流浪的儿子,没有回家的儿子。你学完《法华经》以后是一个回家的儿子,所以他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那么你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佛陀摄受的因缘。

第二个,“植众德本”,你能够历事练心,通过假观,能够积集广大的资粮。

第三个,“入正定聚”,你能够观照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有这种智慧的善根。前面的“植众德本”偏重在福德力,这个“入正定聚”表示善根力。

最关键的是下面这句话:“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你很自然地发起菩提心,很自然。

我说实在的,诸位,你现在听《法华经》,如果你把《法华经》听完以后,经过四年或者五年听完以后,我建议你做一件事情——你再去受一次菩萨戒。你会发觉,你发的愿,跟你之前什么都不知道所发的愿,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得到菩萨的戒体也不一样!你以前只是叫做“善念”——“众生无边誓愿度”,反正师父叫我发,我就发。你那个时候所发的愿,是从内心的观照而发动出来的,那是坚定而圆满的力量!

所以我们看《六祖坛经》有一个公案说,说是南岳怀让禅师去参访六祖大师。怀让禅师其实那个时候学过唯识、中观的大乘的思想,但是他觉得有一点不究竟,他就去参访六祖大师。六祖大师那个高手见面,废话不多,直接导入核心思想。他只问他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一个人有没有在修法华内观的思想,这句话一问就知道。他答不出来。答不出来表示他没有在内观嘛,他的心还是在“修法”——我今天修个楞严咒,明天修个什么布施、持戒,你的心都是向外追求一个法的力量来摄受你。所以你一听到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就答不出来了。答不出来,当然怀让禅师是很谦卑的,他就留到六祖大师的座下,跟他学了三年。

学了三年以后他就悟道,开悟了。开悟以后六祖大师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他回答说:“说是一物即不中。”一念心性是离言说相,它没办法形容。你说它是“空”,也不对,因为它离相,你说它是“空”,它还有一个“空”的相状。它叫做“清净”,“清净”严格来说,它不是染污,也不是清净,它是离相。你说虚空是什么相状?虚空是没有相状的。你不能说虚空是清净相,清净相那它就是染污相的对立面了,它就落入对立了,虚空只能说它“离一切相”。离一切相这个时候,已经悟到了本体。这个时候,六祖大师这个高手继续问:“还有修证否?”这个关键了!就是说,你那个清净心是可以修证的吗?是跟因缘所生法是有互动的吗?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虽然是清净,离一切相,但是它怎么样?“即一切法”。这个关键了。

诸位,我们刚开始内观的时候是莫向外求,对不对?内观真如,启动我们内心的即空、即假、即中,清净心、菩提愿。但是这个菩提愿到最后是怎么样?它可以跟外境互动,它一定能够把你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它一定会把你拉到最后“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还有修证否?”“修证即不无。”就是有修证。所以《法华经》的空观的特色——它可以跟因缘互动,这是它高明的地方。也就是说,你修《法华经》,你等于说就是把解脱道跟菩提道一次修了。你不修《法华经》你肯定在解脱道休息很久嘛,是吧?从假入空,然后最后呢再从空出假,再发菩提心,你本来是要三阶段修学。但是你修了《法华经》以后啊,你那个空性的智慧,它的好就好在哪里呢?它能够跟外境产生互动。它那个“空”啊,不会因为你在面对人事的时候得到破坏。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思想。因为它是本来的东西;它不是你透过修行,去捏造一个相状,然后你住在这个相状,那这个是个方便门。所以《法华经》它是从“内观”而到“外转”,“以观心故”,一切的“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就是说,当我们开始先内观,去启动清净心、菩提愿以后,开始去转化外在的因缘。这个就是,整个《法华经》就是说,你修空观的时候不怕,你不会偏空,因为它最后的空观,它一定会发起菩提愿,因为它是向内安住的。

好,我们整个《法华经》的修学,就是三个阶段:安住、观照、发愿。这三个是一体的,同时的。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转载——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者,诚实也。“信言不美”,是说凡是诚实之言,都是质朴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者,此谓之“信言”。凡是信言,句句真实,句句质朴,没有虚伪粉饰,没有投其所好,没有奸巧诡诈,而且都是真诚一片,所谓“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爱听,故称之为“不美”。

“美言”者,即人都喜欢听的漂亮话,用浮华词藻装饰起来的虚言伪语。此类“美言”,或是为了投人所好,美言悦人,以夸大之辞比拟、讨好别人;或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巧簧如舌,将黑说白,掩人耳目……。凡是美言,多是中听不中用,往往言而无信,言多谎诈,虚诞无凭,说话不算数,故终而不被人信。有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其言朴实,并不悦耳动听,但却句句忠恳。无德之人,外行轻躁,内心狡诈,其言虽动听悦耳,却未必真实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为心声。故先辈们十分重视慎言。修真人应知,危莫危于多言,祸莫大于言人非。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所以要特别注意把握住言语关。管住嘴就是管住心。涉世做人,以慎言为先。静时常思己之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平时要存诚待人,口不妄言。言时以简要真切为第一,无长言,无累言,戒尽言。喜时,忌轻言失信;怒时,忌恶言失体。言到快意时须打住,事到快意处须转弯。人多时守口,独坐时防心。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修道者宜悟而行之。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是说有道之人,全德备身,其言合于天道真理,可以道达人事。言无彩文饰华,句句真实不虚,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则心必善,与人为善,不与人争辩。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语言,也必是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取人之善,当据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别人偏激,我受之以宽;别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我不争胜于人,以善心待不善。别人的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浑厚以养大德。当人来争辨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不用巧辞奇说,其心自然清静平和。先辈云:“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辩”之深义。

所谓“辨者不善”,是说凡是“善辩”之人,皆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因其心中空虚,缺乏德性涵养,理屈辞穷,夸夸其谈,以逞其能。常见世人为争私利,或为显能,或抱偏知邪说以乱真,便以三寸不烂之舌,逞口锋之利,无理也要辩三分。此即俗话所称之“舌辩猴”。

善辨者乍听起来振振有辞,但都是无真才实学的肤浅之言。因其心空虚,正气不足,真理不明,颠倒为用,往往将是辩为非,将黑辩为白,将邪辩为正。以花言巧语欺世盗名,以谬论荒言毒害人心。此等辨言,虽可得一时之快,显一时之能,但所造下的口业,则是后患无穷,恶报必是在所难免。先辈有云:“山有玉,则掘其山;水有珠,则浊其渊;口恶言,则亡其身。”修道之人,应当德充其内,含光内敛,不哗众取宠,不多言善辨,以谦德自养。无道之人,自作聪明,口巧舌辩,皆因缺乏德善之心。故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所谓“知者”,即真智真慧,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从不显露,含光内敛,厚德贵藏。所谓“不博”者,即守元抱一,专心致静。不刻意追求后天知识的广博,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惟以一颗先天真心,求知大道。待到功成性圆,大智慧已就,则能一知百知,一通百通。深明宇宙真理,广知万物之性。

有道之人,立于高维空间,总揽宇宙规律,执本驭末,执简驾繁,举纲目张。对万事万物心领神会,明觉四达,洞晓阴阳,宇宙万物融于一心,此谓之“真知”。知之既真,天地间一切事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虽不广搜远览,不出门户,而天地万物万事的变化消息,皆在其不见不闻的真性中,皆在无为自然之静心中。故真知者虽不博学后天有为知识,而天地间的一切知识,则无所不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则无所不晓。

“博者不知”,“博者”,此处是指广见多闻,博览群书,研究古今,有丰富的后天知识。“不知”者,是指这些所谓博学者,只知后天有为知识,只知显态世间的智观科学,而不知隐态微观、宏观、宇观世界的慧观科学。只知显态科学的某个领域或某一学科,而难知宇宙这个庞大、复杂的超巨科学领域。其知虽比一般人广博,但所知仅是表象,失却道要之真,而在宇宙大真理面前,仍是十分无知。故曰“博者不知。”

世俗之人,以后天知识为贵,以广知博学为荣,故无所不求,无所不学,多多益善。或夸多斗靡(mǐ,华丽),或争能夺誉,以此作为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而对宇宙自然规律,对人体生命科学,对阴阳五行之学,对隐显共观之法,或是一知半解,或是一窍不通。世人求知,只求外,不求内;只求小,不求大;只求显,不求隐。只追逐粗浅的外在之学,而不知事物深层的精微之密。即使现代科学已进入某些微观领域,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以及人体遗传基因的密码排序等,但也只是刚涉及到真理的边缘。而且这些成果,早在古代已被我们的祖先验证过。由此可知,今人的知识并不广博,智慧也并不比古人高明。

后天智观科学的特征,是知其末而不知其本,知其徼而不知其妙。虽自称为“博学”,但对于宇宙自然大真理来说,则所知仍是一些皮毛,实属管中窥豹,离高维空间的自然真理,尚差之甚远甚多。故太上发出“博者不知”的感叹之言。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是说圣人没有私欲占有心,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这个“积”字,在对世俗间贪欲之心的总汇。

世人都有极强的占有欲,不仅好言、好辩、好博、好争,而且皆有贪多积厚之心。诸如积金如斗,积物如仓,福禄要厚,荣誉要高……,凡是私欲名利之事,皆是积聚愈多愈好。惟独不知积善累德,修心养命,复归天道。凡积财累誉者,无非是为了满足个人眼前的享受,或作为胜人的资本,成为独得之奇。岂不知天下所有财物,皆为大道所生,是利益众生的流通之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穷。物之性在于流通,人为地去聚积,就是逆物之性,堵塞其流通。此犹如以土壅(yōng)奔流,终有决堤引祸之时。

财物本性公,用于己与用于人,无须分别,更不必囤积居奇,积为私有。人生在世,都希望得到幸福快乐。但幸福不是从高官厚禄、积金如山中得来。真正的幸福,只能从修善积德中获得。涵养道德,心安理得,少私寡欲,吃饱穿暖,知足常乐,生活优悠自在,无有烦恼苦愁,这才是真正有福。

名利二字是世俗人拚命追求的幸福。岂不知在争夺名利的同时,必然要伤害别人。假若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去争夺,必然会造下诸般罪恶。为了一点眼前小利,不顾无穷后患,这便是佛所说的“迷惑颠倒之人”。真正觉悟了的人,绝对不会去做。细想人在世间,不外乎衣食住行,衣为遮体,食为饱肚,卧不过六尺,只此而已。即使积有金山银山,一口气不来,什么也带不走,唯有业力随身。故前辈云:“积财如积祸”,“如剑斩人头”。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即尽到、完全之意。此句是说圣人深知宇宙万物广大无边,无尽无量。明白“物不可积”的自然奥秘,所以积物不为私用,积德不为私有。圣人不聚积财物,而以己有之财尽施于人;将自己之知,变为众人之知;以己之德,化为众人之德;以己之有,为人之有。人得我之有,而人亦有,而我更有,有与有相得相长。我之德化于人,人人有德必益于我。人得我之德,则我之德愈多。一德引万德,一人之德化为天下之德。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犹如日月之光相映生辉。圣人之德光照天下,天下归于圣人之德;圣人之德与天地等同,岂不大乎?故曰“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是说在无心无为的心态下,以己之财物施舍于人,以己之德化于人,人得我之愈多,则我之德愈厚,而人之得愈多,多与多相勉,则多必共进。人之多取于我,我之多因人之多而愈多。其义与上句同。故曰“既以与人,己愈多。”

世人多不解此义,皆以为“己之有”、“己之多”为私有,故藏而护之,惟恐不密,惟恐别人得到。而不知为人、与人之德,不仅有益于人,而且有益于己,两相受益。正如先辈所云:有“德者自得”,“失德者失得”,“舍即是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修道者当以德予人而不思己之所得,实则不得而得。”修真人所舍的是己之德行及有形之物,得到的是无形的道能德宝,是不为肉眼所见的巨大道义与物质力量。

宇宙间“得道多助”的自然法则,用之四海而皆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乃不易的永恒真理。有与无,多与少,舍与得,皆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其中内含着无尽的辩证法。焉能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乎?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养万物,爱育如子,慈母之心,百般佑护,那会有伤害之心。天以无为化生万物,故无所不生,无所不长,生生不穷,化之无尽,此即谓之“利”。万物皆为天道所制,天之高明,终古如是,利万物而长流不息。天道运行,昼夜不息,虽利养万物,而又无害于天,这是因为天有不积之德。天不积,故能倾尽其力,畅通无阻,利而不害于天下,也不伤害自己。
圣人之道,即天之道。圣人以无心而化万民,但人却往往不知不行。只有在出现变异的情况下,人才能感知圣人警诫之言的重要;只有遇到时弊时,人才乐于接受圣人之裁成。这都是因为人抱着后天欲心不放,不识自然无以明之故。

天下之理,有为必有争。为在于人,争在于物。圣人之所为,在熙熙攘攘、繁纷污浊的红尘中,向德而化;在物流滚滚的深渊中,恪心向善。圣人能无为而为,因物付物,顺其自然,无争无积,故愈知圣人为众生之为,愈见圣人厚德之丰。若以私利积于己,不以公施与人,虽美其言,巧其辩,多其知,终因不合自然大道,终究是个无益于人、也无益于己之人。

众生同体,万物同根。天地与人,人与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息相通,互为依存。故以己之有施与人,人必以有施于我;我利于天下人与万物,天下人与万物必助于我。我的一切与万物相合相通。我即是众生,众生即是我。无彼此之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惟有一颗公心。“我”字化为道德,与自然大道合真,则性命双了,形神俱妙。我即是道,我即是佛,天上地下,唯道独尊,唯道是从,唯德是辅。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夫慈,以战则胜”,此四句是总结圣人之慈。圣人的慈德广大无边,能与天地合一,能与百姓亲附,能与万物合意,故战则能胜,守则能固。细想天地以五行运御,以乾坤生育,造化之机,可成就万物之妙,此皆是天地仁慈之心的化生。观天地之仁心,未尝不是一个“慈”字而已。

圣人以五德五常统驭人伦,发明修善成性之理,这便是圣人的仁德。圣人的仁善之心,归结仍是一“慈”而已。圣人之慈与天地之慈本同一理,与天地合其慈。圣人之慈,上可以感之于天,下可以动之于地,中可以感应于人和万物。所以圣人仁慈之德,不怒而威,不战而胜,不争而先,不为而成,这些都是圣人无所不慈的验证。

所谓“战”,圣人本不以战为心。但为了卫护天下众生的利益,有时也有不得已而应之战。世人之战,都是动以武力;世人之守,皆是守之以兵器。圣人之“战”,战之以慈;圣人之“守”,守之以慈。故不求胜而自胜。世人以强暴外力而战而守,终不能胜圣人的慈力。慈德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黄,而且它是实实在在的强大物质力量。以慈勇之“力”,不但能胜人心,而且能胜物力。这便是圣人不以兵胜,而以德胜之战。

世人只知外力可以胜人,而不知道德的无穷伟力。天下一切物力,皆是道之所能;天下所有物器,都是道所成。道德既能生物,也能制物;既能造器,也能毁器。无论多么强大的武器,即使现代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在道的力量面前,也实是微不足道。文中言“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即是此义。

所谓“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救”者,拯救也。“卫”者,护卫也。圣人用事,无论战与守,皆为不得已而用。天道无亲,惟与善人。天有好生之心,故不以杀命害生之战为战,而是以不战为战,以德而救治天下。

圣人与天地同心,故能得天地之助,辅天好生之德,以慈护卫天下万民。无论战与守,只要出以慈善之心,必得天之救助,必得圣人之慈卫。可见大道贵仁慈,贵俭朴,贵无为,贵谦退,唯保持三宝者能如此。故知能慈爱者,所以必能勇;能节俭者,其宝用之不尽;不敢为天下先者,所以能成就万物之长。反之,若舍慈而勇,弃节俭而竞奢侈,抛谦退而强争先,则大不合道。其结果必然是取死之道,是背道逆理的自取灭亡。可见“三宝”是立性之本,立命之根,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本章说解】

此章经旨,是太上施教世人以“三宝”,意在济世度人,欲使天下后世保此三宝,不致于堕(duò)入死地。太上慈悲之心,昭然若揭于字里行间。

道之本体,始生于一,至简至约,故不可言大。道之妙用,散之万有,无穷无尽,弥之于宇宙,故不可言小。故道小而无内,人不能见其小;道大而无外,人不能知其大。小而非小者,比如一滴水中藏宇宙,黍米玄珠中可开明三界,化生三界二十八天。大而非大者,因为大能化小,比如月中有山海之影,镜中见天地之形。此等小大变化之妙,形象有异,无穷无尽。文中所谓“不肖”者,正是此义。

“肖”者,相像相似也。“不肖”者,即不相像、不相似也。天下之人,千人千相;万物之中,万象万征。即使天下所有的树叶,也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叶片。万物虽皆由道所生,但因各禀气质的量有不同,故其内质与外形而各异,此即“不肖”之因。但万物皆源出自然大道,同根同本,其根同一,皆是道母所生,此又是“肖”。

大道是天下万物之母,其一炁含三的精华物质,可生天地万物。但道的本体却贯穿于万物之中,它是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核心,不能用语言描述形容,只能将这种混成之物“强名曰道”,“强名曰大”。苏辙在《道德真经注》中曰:“夫道旷然无形,颓然无史,充遍万物,而与物无一相似,此其所以为大也。若似于物,则亦一物耳,而何足大哉?”由此而知,道以“不似”某物为大,其运用而为德,虽闷闷然,以钝为利,以退为进,不与世俗相似。此即“道者反之动”。

今之世人贵争强,尚广大,夸进锐。而大道却以“三宝”为贵,以慈善、俭约、谦退为德。此三者皆是世人所不重。大道的原则精神,只有慈善,才能勇敢;只有俭朴,才能广大;只有谦退,才能前进。世人以锐进为能,知进不知退。以“不敢先”为耻,不知过于争胜锐进必违天理,必作罪于人。
圣人“不敢身先”者,是深知先与后的辩证之理,故凡事将利乐让于人,舍己奉献,故终成器之长。而世人之所为,却往往与道相反,故趋于死路。

慈乃善之首,能明慈善之用,则“俭”与“不敢先”皆含其中。故太上特别强调“慈”字。人若能以慈善为本,得道必多助。天道无亲,惟德是辅。有善慈心之人,必得天地万物之护助,并为其开心志,使之无所不慈。

天下万事万物,虽以“不肖”言之,但大道惟以“不肖”而“肖”之,而不以“肖”而肖之。假若“无”不能以物象表现其“有”,显态物象若不能虚无,“有”与“无”便不能相入相伴,显隐便不能互为体用。小大各执一端,便不能变化;万物聚散生成之妙,便不能立。所以“不肖”中所含之实“肖”处,即是大道精微物质的微妙变化,故人不能知、不能见。所以太上从“不肖”中,指出“三宝”便是道之“肖”的妙义。以显喻隐,以理言德,意在教人持宝而识道。

修道之人,果能以仁慈爱其身,此身即能不死不坏。果能以俭朴持身俭用,其家财必富。俭心养性,人事尘劳自然简从。果能以谦德退处于后,不争胜好强,不与人争名利,面对物欲,心止如水,则道德可全备,真道可大成。

本章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如“慈”与“勇”,“俭”与“广”,“后”与“先”,皆是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相反而相成。亦是“弱者道之用”法则的再次运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要是往常,他看见我红了眼眶,一定会过来拥抱我,说:“宝贝怎么了?” 林晴儿当然不知道我真实的想法,听到晚上我给她单独开小灶,她高兴得直拍手,差点没跳起来,“
  • 成年人的生活 万般皆苦 唯有自渡 活着就要遇山开山 遇水架桥 其实一直陪着你的永远都是了不起的自己 路虽远行则可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 无论生活怎样 希望你保持自律
  • 对黄狗(目前特指燕、须、马)都是公嬷妈梦腐一体机(可能也有其他情感但是我现在暂时想不起来)在此基础上我的言论可能会表现得更像狗公/相方嬷/攻梦女,但是本质上绝对
  • )23.荒野客栈斯文暴徒A组拍立得一张5r(吴邪的有瑕)Q系列拍立得一张3r24.有间妙妙窝喑色二贩拍立得一张7r图8:25.映糖A5卡册挡板一张8r26.豆芽
  • 还抓路过的帮他和队友拍过照呢;又路过了办公的大楼,他又想起来之前有一次在楼里冲着他的方向天天的打了个招呼,当时回头看了一眼,没发现有人,但还是不敢相信是在和自己
  •   气氛一瞬间有了一些不安的感觉,季玺诚和傅杰对视一眼,却又不知道说什么的样子,只能是干瞪眼。   于一凡示意那个茶艺师先离开,我以为他接下来就会好好解释一下
  • 那些房内四处飞溢的彩色光子,让我认识到这一年的收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自由,是认清事物本质,不至混沌不知症结的思想上的充盈。• 一个醉过的人· 连酒也不在乎了一个
  • 故尔,对于梦和平时心行,并不刻意将此二者从生活万般中,拿出来独立对待,更不在对待之中更生出分别对待之心,心里,没有那个爱丟玩具的小孩,没有那对跟着收拾玩具的父母
  • 最近我在b站创建了一个收藏夹把心动afterschool的视频都收进去啦[老师好](我没去的那场天体没有[泪])(因为不知道有多少视频)id松野莉奈 大家可以去
  • 注意看,这个小女孩坐在姑姑的电动车上要开始复盘假期,中秋节在朋友陪着的自由团建中度过,国庆听完音乐会去2h沿着苏州河自由city-cycle(我编的)天气特别好
  • 在万历一朝,不体面的熊廷弼得到了皇帝的鼎力支持,要风得风,到了天启朝就没这么幸运了,仍旧不体面的熊廷弼势必无法以相同的路数取得帝王同样稳定的支持。自己没有当然就
  • #郭智硕[超话]##Gaon[超话]##摇滚甜心郭智硕# 【231225】ig更新Gaon相关cr.day6_kisstheradio231225 Quiz C
  • [泪]「My Cookie Can」自从上次在公寓楼下把Kakao号给了韩赞藤后过后的每天早上醒来几乎都能看到韩赞藤半夜到清晨发来的消息“晚上收摊的时候看到了一
  • 过去做意气风发鲜衣怒马,在江湖高处的李相夷很好,而现在做随遇而安淡然处之,在市井生活的李莲花也不错。尤其是大结局那集,有两处特别打动我的地方,一处是李相夷和云彼
  • 之前一直没查过王子奇的资料,查了才发现他居然是96年的,而王玉雯是97年的,然后一个185一个172是不是也很搭,这不就是绝配嘛,想问我能不能嗑真人啊[苦涩],
  • 旅游公司称,现在早就没有干部和工人身份了,大家都是职工,应该按照现行的法律来做。综上所述,旅游公司认为,林女士已经50周岁了,到了法定退休年龄,旅游公司与林女士
  • “没有”之中的快乐,就是我们把人生当成一种得与失的循环而顺其自然寻其明亮的结果。现状中,有某种心境,就是顺其自然,有某种智慧,就是深谋远虑。
  • 在种植牙方面自己完全是个小白来着,但是呢,自己的牙齿缺失了,要做种植牙,那就b着自己到处去做攻略作文,做知识科普了。在深圳做种植牙的话,肯定要找一个厉害的种牙医
  • 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特点,除此外,要知道抛去各种因素影响的消费者反馈才是最好的品牌背书,或许您可以侧面了解、参考和您听力情况类似的一些听友的感受。一、助听
  • 不仅于此,还有一个原因是,网络原因让佩戴腕表的人有着一定的加分,可以点各位表友可以去查询一下“为何佩戴手表”之类的文章,里面众多理由什么事VS-china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