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是冬奥冠军!北京冬奥会9金中,4金“来自”这里】

全国两会启幕,关于冬奥会的话题仍然延续着热度。“在北京冬奥会的各个赛场,到处可见黑龙江体育人的身影,龙江健儿更是不畏强手、奋勇争先,取得了骄人战绩,充分展现了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的底蕴和水平、黑龙江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说,冬奥会凝聚起来的自信心自豪感,必将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发挥巨大作用。

黑龙江籍运动员勇夺9枚金牌的4枚、黑龙江籍教练员占比55.56%、选派制冰师和雪童服务冬奥会、技术支持“水立方”转化“冰立方”……在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上,“龙江元素”不仅星光熠熠,还无处不在,尽情展现着“龙江力量”。

北京冬奥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

“北京冬奥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北京冬奥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好什么。”当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作为中国的冰雪运动大省,黑龙江省这样庄严宣告。

作为最具冰雪底蕴的黑龙江省,为了有力支撑北京冬奥会各项工作,制定了“在北京冬奥会上,力争黑龙江省参赛运动员达到中国代表团运动员总数的40%以上,参赛教练员达到中国代表团中方教练员总数的40%以上,运动成绩贡献率达到中国代表团的40%以上,努力成为中国代表团的重要支柱”的“三个40%”工作目标。

黑龙江省在顶层设计上全力助力冬奥,出台了《关于加强北京冬奥会备战工作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具体措施》等政策措施,明确了23条任务措施及负责单位,为助力冬奥提供了政策保障;与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河北省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融入备战工作提供了工作方向。

按照国家总体布局要求,黑龙江省下大力度进一步调整布局,新增3大项6分项46小项,共开展7大项15分项109小项,是全国开展项目、人数、地市最多的省份,实现了冬季项目全覆盖。

为做好助力冬奥的训练保障工作,黑龙江省对亚布力体育训练基地场地、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场馆等进行升级改造。2021年,黑龙江省承办8项全国冰雪赛事,以赛代练,助力北京冬奥会备战训练和比赛。

北京是主场,龙江是主力

孙东生说,在中国代表团中,黑龙江籍运动员有63名,占比43.4%,黑龙江籍教练员有15名,占比55.56%,在中国各省份参赛人数中居第一位。

本届冬奥会9枚金牌中,4枚“来自”黑龙江。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张雨婷、高亭宇、隋文静/韩聪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等项目上斩获金牌,龙江面孔频频“霸屏”冬奥。

历届冬奥会22枚金牌中,13枚与黑龙江运动员有关,占比超过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展现龙江担当和龙江力量,全力以赴、破除万难,实现“全项目参赛”。在我国首次参赛项目的35个小项中黑龙江占15个小项,占比达到42.9%,为国家实现全项目参赛展现了龙江担当,贡献了龙江力量。

北欧两项选手赵嘉文成为我国首个参加冬奥会北欧两项的运动员,创造了历史,确保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能够参加冬奥会全部15个分项的比赛。

孔凡影作为参加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全部运动员中,唯一一名高山滑雪全项目参赛、全项目有成绩的运动员,让中国运动员的名字出现在高山滑雪所有小项的完赛名单上。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孔凡钰选择了女子空中技巧项目中最难的Back Full-Full-Full(女子三周台后空翻三周每周转体360度)动作。虽然她最终因失误没能登上领奖台,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已经掌握该动作,为我国运动员徐梦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种“个人项目当成集体项目打”的精神,展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2127名国内技术官员中,441人来自黑龙江省,成为除北京外选派人数最多的省份。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国代表团入场环节,2名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中有1人是黑龙江省运动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中国越野滑雪运动员王强和单板滑雪运动员刘佳宇、中国自由式滑雪裁判员陶永纯、中国单板滑雪教练员季晓鸥,分别代表全体参赛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宣誓。4名代表中有3名来自黑龙江省。

在奥林匹克会旗入场环节,6名旗手手执奥林匹克会旗入场。他们是中国不同时期优秀冬季项目运动员的代表,其中5名都出自黑龙江省。

在北京冬奥会主会场火炬传递环节,7名火炬手中有3人来自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还选派了科研、医疗、场地服务等保障人员服务冬奥会。有着60多年冰雪运动的“冰球之城”齐齐哈尔市就选派了13名制冰师和28名雪童,奔赴冬奥会现场,提供制冰服务等。

杨扬、王濛、张虹、柳荫等黑龙江省退役优秀运动员受邀参与冬奥会比赛解说,幽默专业,金句连连,好评如潮,展现了龙江体育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专业严谨的精神。

冬奥会高科技中的“龙江智慧”

奥运史上首次以“微火”方式点燃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又一个辉煌的瞬间。这一绿色环保理念的背后,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苏彦庆教授团队3D打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苏彦庆教授说:“从2020年开始,团队发挥多年来在新材料、精密成形技术等方面技术优势,成功制备出符合条件的氢火炬及其燃烧系统。”

在北京冬奥会上,黑龙江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等方面优势,通过科研攻关全力服务冬奥。

黑龙江省研发的智能冰场在北京首钢园落地应用,为国家队科研保障提供智能化技术支撑。黑龙江省在速度滑冰、越野滑雪项目上实现国家级、省级课题关键技术突破。黑龙江省派出的科技保障团队全程参与了国家短道速滑项目、越野滑雪项目、单板滑雪障碍追逐项目、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项目的冬奥国家集训队科技服务工作,以及运动员跨界跨项科学选材等科技保障工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冰上运动场馆国家级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滑冰馆建设标准》,对冬奥会和后冬奥时期我国冰上运动场馆的科学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获得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项目设计权;采用快速超塑成形工艺助力制造生产的蒙皮助力“瑞雪迎春”冬奥列车首发;助力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2021年,黑龙江省体育局牵头组建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冰雪运动标准化工作组,并将秘书处设在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稳步推进冰雪体育标准申报立项工作。北京冬奥会前,制定的《速度滑冰运动项目通用术语》《大众高山滑雪运动水平等级要求和评价规范》《大众高山滑雪运动培训规范》等5大类11项的冰雪运动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已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正式立项,进一步提升我国冰雪运动标准化建设水平,拓展丰富了冰雪运动标准化体系内容,为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参与研制的速度滑冰高端冰刀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冬奥”立项。

哈尔滨体育学院发明新型基础冰刀,获得“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等重大奖项;承担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务保障研究项目”,得到北京冬奥组委专门致信表扬。

通过科技赋能,黑龙江省助力冰雪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齐齐哈尔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哈尔滨乾卯雪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已成为全国冰雪器材重要供应商。“为了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公司不断创新技术研发,成功研发了全国首例全碳纤维速滑刀系列,2021年黑龙高端冰刀研发项目获科技部立项,成为了国家级‘科技冬奥’项目。”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冬奥会储备冰雪人才

为全力支持北京2022年冬奥会,黑龙江省全面实施了冬季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工程,率先以省为单位在全国进行跨界跨项选拔,培养优秀冰雪体育后备人才。

黑龙江省为冰雪人才搭建了从小接触冰雪、成长中伴随冰雪、职业生涯选择冰雪的宽广舞台。

黑龙江省不断加强冰雪体育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先后批准成立了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建立了中国冬季奥林匹克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高端冰雪人才。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2824所中小学开设了冰雪体育课程,占全省学校总数的87.1%。仅2020-2021年度,黑龙江省举办中小学冰雪体育赛事活动达2355项,中小学生参加冰雪活动人数达206万人。黑龙江省有91所学校被遴选为北京冬奥和冬残奥教育示范学校,13所高校设置了与冰雪产业、冰雪运动事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11种、专业布点31个,在校生8818人,每年输送各类冰雪人才2000多人。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龙江人在行动

黑龙江省在群众活动上全面推动冬奥、在营造氛围上全力展示冬奥。黑龙江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冰雪体育活动,累计举办了“全民冰雪活动日”“全国大众冰雪季活动”等迎冬奥相关活动100余场次,展现了冰雪体育大省的责任担当。

为了普及冰雪运动、提升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积极性,黑龙江省建设改造了一批群众身边的滑冰场、冰壶场、场地越野滑雪场等冰雪场地,鼓励利用技术升级实现传统体育场馆与冰场的相互转换。

黑龙江省积极打造“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核心区,连续44年开展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时最长的大型群众冰雪运动,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连续6年开展的“赏冰乐雪”系列活动,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累计开展各级各类冰雪赛事活动数千项次,带动9000万人次参与冰雪运动。黑龙江省还重点推出了十大冰雪体育活动和场地,以冰雪赛事活动为依托,展现了龙江人民喜迎冬奥的热情和决心。

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中显示,自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全国12个省区市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30%以上,黑龙江的冰雪运动参与率为57.8%,为全国第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志愿感恩 11月6日,微微凉的风夹带着毛毛细雨,漫步华侨城湿地,感受专属于南方的秋天,落叶纷纷、候鸟齐飞,走近零废弃生态园、观鸟屋及月亮步道,通过观察自然,了
  • 喜欢的女朋友一定要去做起来,肩膀长度,微烫,根据自己肤色去搭配颜色即可:也很显发量,也可以让服帖的头发变得蓬松有活力,也可以让头发多不好吹干的头发省去很多时间,
  • 这一段时间好在老父亲给我打电话开导我,才让自己有勇气……第九天走出小区大门的那一刻我流了泪,外面的空气真好,是自由的味道……转职业之后的第一次冰演真的太棒了,能
  • 经查,病例1曾于3月6日与外省市1名物流司机有接触,3月12日,该司机被当地核酸检测为阳性。15:30收到区医院核酸结果通知,在单位原地等待。
  • #今日热点[超话]##热点早报# 带你轻松了解最新热点资讯1.华为正式发布鸿蒙操作系统2.滴滴出行将在万达酒店植入一键代叫服务3.中国联通发微博透露各厂商5G
  • 我在支教期间就曾被没素质的学生气哭,我姐姐也是一名教师,她告诉我说,这种事以后会常有,你只是被学生气哭,以后还会有没素质的家长,真的改善一下老师的处境吧!然而广
  • 羊毛打底衫就不说别的,细腻软糯感也同样提升,比去年克重还要高一点,我们用的德国扬子羊毛纱,这个你还要说不好,那我没办法了。因为这个杨子我没法补货,因为这个纱线有
  •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 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 不为昨天而叹息 只为今天更美好☀️早安 ( ˘ ³˘)ℒ❁Ѵ℮❤️@任嘉伦Allen#任嘉伦无忧渡# #任
  • [羞嗒嗒]但是比起肖战梦中的那片海路透图,我还是觉得 肖战工作室 发的图更清晰,更适合做 肖战壁纸!但是比起肖战路透图,我还是觉得 肖战工作室 出图更帅。
  •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在隔离管控期间发现,居住于顺庆区栋梁路,11月1日经专家会诊,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已转送至定点医院隔离观察。新增无症状感染者4在隔离管控期间发
  • 冬季最重要就是循时机而养生,立冬了,好好吃饭,加油#蜡笔公主的碎碎念# 好久没写了感觉,不知不觉已经封校快一周了,上周的时间飞逝,感觉什么都没干就过去了,难得悠
  • 偶然看到的表达我觉得一种分类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就像看到这样的话 一瞬间直击灵魂 我或许不能paraphrase出一个大众皆懂的版本 但我心里确乎懂得着笔者的心
  • 同时间,Jocobo也就是V父亲想到之前V说过的院缺口,于是准备找到那处进入屋里。V突然接到J视频,J发现不对劲,却被萨万多小弟看见,收了手机,并摔了。
  • 美国确实需要一场革命了,战斗吧特朗普,轰轰烈烈的干一场,该死求朝上,十八年后你又是一条好汉。近日,FBl突袭了川普的海湖庄园,拜登与佩洛西组成的政治联盟,正想一
  • 2022.11.03Twitter ベストヒット歌謡祭【公式】/#ベストヒット歌謡祭#️ (Best Hits歌謠祭)歌曲發表\✨STU48✨要披露得歌曲是…~
  • 无所谓,都可以封(十四)下雨天芙蓉还是会顶着阴天变成粉红色天晴了一小会儿蜜蜂争着抢着在片刻的阳光里采蜜好像大家停下来就会死掉一样如果是这样我应该死了很久了按照时
  • ”忘了尘世种种,忘了年岁几何,这应该就是归隐的最高境界了吧。29.“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还记得日语课上陆老师教过,最有名的樱花是染井吉野,今天得以一见,果然名副其实~綺麗な桜が大好きです。 #Billlie组合[超话]##大里春菜[超话]#【】21
  • 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下午,重庆阳光灿烂,南川黎香湖秋色浓郁……我就是要去南川,没有任何规定,不准我离开重庆主城区,不准我去南川,对吧?说不定,我就要错过2022
  • 2022-2031十年走辛亥大运,亥为北方水运,这十年会好很多,但运干伤官见官,易变换职业工作,防口舌是非,与官不合,不利情感,求财要遵纪守法,为人低调才好。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