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尚食”的几个事 #尚食# #尚食[超话]#

本文首发于《扬子晚报》,作者胡丹(皇帝不称朕)

尚者,上也(如尚方宝剑又名上方宝剑),尚又有掌管之义(如尚书),则“尚食”既指上方之食、御食,也可以是掌领上食之机构。总归“尚食”不是民间能用的词,它是皇家的专属;说白了,尚食就是管皇帝一家子吃饭的。

一、明宫确曾有过“尚食”

“尚食”是明代内廷机构,这在《明太祖实录》里有明确记载:1365年七月,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宫里,“置尚食、尚醴二局,设大使、副使各一人”。顾名思义,尚食管饭,尚醴管酒,有酒有饭,就可以饱醉了,看起来吴王的日子很有些好过了!

开设专门的“尚食局”埋锅造饭,这是朱家王朝兴旺发达的一个微小信息;不到三年,朱元璋果然登基坐殿,当上了大明皇帝。而这个开国前设立的尚食局,很可能是明宫最早的宦官衙门。

明朝首次“定内侍诸司官制”,是在洪武二年(1369),这时尚食局不见了,而在近侍内臣60人中,有“执膳”4人,专管皇上吃饭——《皇明祖训录》记:“执膳奉御,掌监造御膳供进。”

老朱家的生活越过越好,尤其是建国后,添丁加口的速度加快,朱元璋大小老婆四十多位,皇子公主合起来也有四十多,一旦开起家宴来,坐满十桌不止,光靠4个内臣执膳,肯定兜不住。不知后宫是搭伙吃饭,一齐吃集体食堂,还是各宫自开小灶,各顾各的?

洪武五年(1372),内廷始设“六局一司”,尚食局又来了!但它作为“六尚女官”之一,由宦官衙门变成了“女官之职”。朱元璋对设立女官这事儿很重视,专门派了两名宦官前往苏、杭二州,在民间选择能写会算、愿意入宫的妇女,一共44位,送到南京,其中14人授职任事,其他人因未满二十,赐银遣送回家。尚食局既然由妇女管理,理应专门照顾妃嫔和幼年皇子女的饮食。

皇明的后宫,规模不断扩大,尚食局也随之扩编,到洪武末年,尚食局的女官首领“尚食”增为二人,正五品,下设司膳司,“掌割烹煎和之事”,而且,“凡进食先尝之”——由这个情节来看,司膳司也供办御膳。但尚食局管的事,已不止主家的饮食,它下面还设司酝、司乐、司饎三司,分掌舆辇伞扇、园苑蔬果和灯烛膏火之事,相当于宫廷的总务科,而不止“膳食科”了。同时内官衙门里增设了四品尚膳监,掌管御膳与宫中筵宴及食用之物。

明朝的内廷,从主上到大小宫奴,总在两万人上下,一到饭点儿,这么多人一起突突地开火造饭,顿时炊烟四起,可不称盛景乎?大概京人都会指皇城说,万岁爷开饭了!

皇家的后厨,如上所言,包括尚食局与尚膳监两大系统,各自服务于不同的对象。吃饭的人太多,对宫廷后勤,是很大的考验。

在这些人中,自然皇帝的吃饭问题,最为重要。而皇帝对“饭口”的重视,不妨从朱元璋对厨子的特别态度说起——

二、朱元璋父子与厨子

洪武十一年,诸皇子中,前面几个儿郎已长成大小伙子,朱元璋迫不及待地打发他们到各自的封国去,好亲自掌领他老朱家的军马。几个王子上路了,忽一日,朱元璋接到密报,说第二子秦王朱樉,在到西安就藩的路上,因为一点小不如意,鞭打了厨子。而另一路到山西太原就藩的三王子晋王朱棡,也因小事笞辱了膳夫。

厨子、膳夫,打不得!

朱元璋竟然大起惶恐,立马点灯铺纸,亲笔写了一份敕谕,令人急送至儿前,谆谆告诫小子们,侮辱“造膳者”,有多危险!

他说:“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朱元璋却上升到“立命”的高度。他告诫秦王:你的吃食,掌于厨子之手,你不把厨子当人,“将操膳者视以寻常,是不可也”。为何不可?不是怕他勺子一颠,饭菜分量不够,而是“(你)若频加棰楚,不测之祸,恐生于此”!直白说,就是你把他打狠了,他在你食物中下毒,你小命不保!

在给晋王的教训里,朱元璋还拿自己现身说法,他说:

“你老父我率领群雄平定祸乱,对人从未姑息过。唯独厨子徐兴祖,事我二十三年,我从未折辱过他。”

这位以屠戮功臣著名的开国皇帝,一生杀人无数,独独对一介“膳夫”坚持“群众路线”,紧密团结,不愿结怨。“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他是这么总结的。

朱元璋对这些“小人”可真是好,不单常赐以白金、宝钞,还送大官给他们做。朱元璋的厨子徐兴祖、井泉,都做到光禄寺卿;剃头匠杜安道、洪尚观,做到太常寺卿,都是从三品的皇皇京卿(参见拙著《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明初时,宫廷制度初建,宫里有一些外臣服务皇帝的饮食,是特例。后来内外隔绝,规矩大发了,就不大有外人能入宫操膳,皇家的炊事员,都是内臣。

三、大太监魏忠贤靠“办膳”起家

在《尚食》这部戏,似乎宫廷女子包揽了后宫美食。其实,做饭辛苦,对体力是不小的考验,在家里,多是妈妈下厨,女主人管起一家子吃喝。但是在以做饭为工作的岗位上,还是男子才能胜任,所以历代名厨,多为须眉。

在我所能记忆的明代史料里,反映宫女与宫廷饮食关系的材料极少,很难展开了讲,或许只有这样,才给艺术创作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吧。看美女颠勺,总强似看那太监!然而,事实上,在明宫把勺的,却都是阉宦。

宫闱深远讳密,是外人难以知悉宫廷生活的主要原因。明末太监刘若愚写了一部《酌中志》,专记宫廷之事,提供了不少珍稀材料。他在记载“圣驾御前”近侍机构时,记有御药房、御茶房,还有尚冠、尚衣、尚履、管净(出恭之事)等诸色内臣,却偏偏没有一个管皇帝吃饭的“御膳房”;倒是有一个“大庖厨”,虽然也名列“近侍”(即亲近内臣),却怎么听也像一个大厨房,可能管着皇上身边近侍的饮食,而非万岁爷的御膳。

关于御膳的情况,刘若愚也有宝贵的记载,他说:

“天启以前,凡圣驾每日所进之膳,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二、三人轮流办之。”

就是说,在熹宗天启年以前,万岁爷用膳,都是由名位最为尊显的几个大太监,即司礼监的掌印、秉笔太监和掌东厂太监轮流操办。

为万岁爷办膳,是身份的象征,虽说皇帝就一张嘴,他能吃多少?可到底是准备“天馔御食”,场面不得不大。刘若愚记道,天启年间,司礼太监王体乾、魏忠贤、李永贞连同皇帝乳母客氏四家轮流办膳,每家管事官数十员、造办酒醋酱料厨役数百人,这还是紫禁城之外的;皇上吃饭了,在乾清宫里领膳、请膳和管果酒的近侍,每家也在四、五十员以上。
皇上一顿饭,宫里宫外大几百人忙活,可见这一口饭的排场和铺张。

而皇帝是不出伙食钱的,所需费用全由办膳的大太监承担,说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算是荣宠之累吧!崇祯帝即位后,革除前朝弊政,改由尚膳监负责御前饮食——“亦节省意”。替谁节省呢?其实受益的是那几个大老太监,他们开脱了。但据刘若愚说,崇祯十四年后,复令司礼监掌印、掌厂、秉笔太监“照先年例挨月轮流办膳,仍遵祖制也”。为什么突然又要“遵祖制”了呢?这时候明朝不行了,尤其是经费左支右绌,皇帝也穷啊!崇祯帝也在想辙开源节流,于是下令将老规矩恢复起来,让那几个大太监挨着月份,轮流办膳,管皇上吃喝,实际上是借着“遵祖制”,把饭钱甩锅给了太监,他自己倒省下啦!崇祯帝也够鸡贼的。但皇上把腰包捂紧了,可办膳太监不会自己白白往外掏钱,皇上的饭钱,归了拢齐还是要从公家抠出来。

大家都知道,厨房管事是个肥差,因为做饭先得买菜,菜钱就是出油水的地方。刘若愚就记说,魏忠贤在给熹宗的妈王才人“办膳时,便渐充裕”。熹宗的爹,当了二十多年太子,不遭待见,自然“青宫凉薄”。熹宗他妈,又不遭太子爷待见,更是阔绰不起来,直到生下熹宗,才有专人办膳,魏忠贤就是抓住机会,夤缘入宫,为王才人母子办膳,以后才靠着这层关系发达起来。想当初,主子不富裕,魏忠贤都能“充裕”起来,说明宫廷菜钱里,油水还真是不少。据说崇祯帝一次想吃城里某家糕点铺的点心,派太监去买,普通人一两银子能吃饱,太监一经手,一百两银子不止,油水全被太监揩了。太监们还常以办膳为名,宫里宫外勒索食材,也是一宗发财之路。

从《酌中志》所记几个太监的“办膳处”来看,都比较分散。这就让我想到,今天我们去紫禁城参观,见明朝皇帝住的乾清宫,四下里似乎没一个厨房,宫里全是木头宫殿,防火关节重大,也不可随便搭灶开火。为皇上办膳的太监们各自找地方为皇上做饭,饭做得了,不可能打电话请皇上移驾过来吃,还得用笼屉装好了送去,路上一经风,菜凉了,还能好吃?说实话,我感觉皇帝在吃这一口上,未必是满意的,最大的不足,应该是没法像普通人那样,家里吃腻歪了,可以随时下馆子。

皇上家有庞大的班子造办御膳,想来真是人间珍馐,可是这就跟吃食堂一样,纵然花样很多,久之必然生厌。皇上念的不是龙肉凤胆,而是变个口味,吃点花样。我曾见一本明代笔记上说,成化年间,一个很有才名的翰林老先生,不仅一手文章铺排得好,还调得一手好羹肴,他有一道菜,皇帝特别喜欢吃,太监想学了来,方便做给皇帝吃,可是向翰林老先生讨教,他却死活不肯教。原来老先生是拿这道菜当作“勾引”皇帝的饵呢!皇帝想他的菜,必然想他这个做菜之人。这个事例说明,皇帝想尝鲜儿的欲望是很强烈的。主要还是宫里规矩太大,御厨做饭有板有眼,不容许自由创新,所以菜色虽然十分丰富,可皇帝每天吃着吃着,就把胃口吃败伤了。

【燕国原名叫“燕”,真的吗?考古发现改写认知】
大约3040多年前,周武王灭商之后,考虑到“小邦周”吞并“大邑商”的难度,于是先后分封了70余个诸侯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稳固统治“以屏周室”。其中,周武王最重要的三位大臣,姜子牙封在齐地,周公旦封在鲁地,召公奭封在北燕。

甲骨文中都有“齐国”与“鲁国”,周朝齐鲁是旧地重封,其中齐字是麦穗整齐之意,起源于山东中部偏东,此地是中国小麦最早大规模种植区域,鲁字与鱼入人口、味道鲜美有关,原本大约在如今河南鲁山一带。齐国与鲁国传承都很明确,不存在什么争议,但召公奭却在上世纪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让人质疑周初是不是存在一个燕国。

司马迁列出了夏商两代的帝王世系,却列不出燕国的君主世系,《燕召公世家》中说:“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所谓周朝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距离周武王封召公奭于北燕,大约已有200年。同样糟糕的是,惠侯之后,司马迁虽然列出釐侯、顷侯二位燕君,但也毫无事迹可言,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简而言之,燕国存在200年的空白期,几乎没有留下一点资料,否则司马迁不至于如此一笔带过,惠侯之后燕国史也寥寥无几。

更吊诡的是,长期以来人们还没有见过带“燕”字铭文的西周早期青铜器,而带有齐、鲁等字的青铜器却屡见不鲜。

基于这两个反常现象,很难让人不怀疑燕国真实性,甚至有学者直言周初没有燕国,春秋战国时的燕国,实际上是狄戎所建,为了融入华夏谱系,所以找了召公奭为祖先。类似的情况如春秋吴国,泰伯奔吴建立吴国的说法就不太可信,因为从陕西到吴地相隔几千里,泰伯奔到这里不合逻辑,因此吴国始于泰伯之说,可能是吴国为了融入华夏谱系而编造的一段谎言。

上个世纪,文物市场流出的一件青铜鼎上,铭刻的一段文字让这个问题有了一丝转机。

鼎上铭文:匽侯旨初见事于宗周(镐京),王赏旨贝廿朋,用乍有姒宝尊彝。

匽与燕同音,匽侯是不是就是燕侯,召公奭的后代?但可惜的是,这件文物只知道是出土于北京,具体地点不详,且历史上周朝在北京一带分封了南燕国、北燕国,因此“匽国”与“匽侯”到底什么情况还是不能真相大白。

上个世纪,随着北京琉璃河遗址被发现、挖掘,燕国这个问题才真正被解开。上世纪40年代,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地区发现西周遗址,但当时国家也没有精力挖掘,新中国之后才开始慢慢考古挖掘,1974年时出土了重要证据。

1974年,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M253区,考古出土了一件青铜鼎,上面铭文为:

匽侯令(命)堇饴(颐)大保于宗周。庚申,大保赏堇贝,用乍(作)大子癸宝 。仲。

匽侯让一个叫“堇”的家臣,送美食到镐京给大保。之后,大保赏赐了“贝壳”,“堇”作鼎记载此事,所以这件青铜器被称之为“堇鼎”。而大保即召公奭,因此从铭文上看,“匽侯”应是“燕侯”。

但堇鼎上信息不够具体,最典型的是匽侯与大保是何关系,铭文上并未明确说明,所以堇鼎并未真正揭开谜团。直到上世纪80年代,琉璃河遗址中又发现了一件青铜器,才让燕国起源问题真相大白。

1986年,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中,考古发现“西周克盉(hé)”,又称“太保盉”(上图)。所谓“盉”,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

王曰:“太保(即大保,即召公奭)唯乃明乃心,享于乃辟。余大封乃享,令命克侯于匽。使羌、页、虘、驭、微。与御敞。”克来匽,入纳土,众有司。用乍作宝尊彝。

周王对召公奭说:“你功勋显著,我封你土地,供你享用。命令克去匽地为侯,羌、页、虘等国划给匽国,参与对敞国的统御。”之后,克来到匽地建立国家,后人作此青铜盉纪念。显然,这里的“克”是召公奭的元子,代表父亲在匽地建国,召公奭留在镐京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克盉铭文可与史书记载互相印证,充分表明燕国的确是周初召公奭的封国,只不过在传世青铜器里写作“匽(偃)国”而已。根据后来出土的铭文来看,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初都,“克”是第一代匽侯,第二代匽侯叫“旨”。

但问题在于,既然燕国原名是匽(偃)国,那么为何史书却偏偏写成了“燕”呢?

近代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认为,匽与嬴是一转之音,秦始皇灭燕之后,为了避讳而将匽改为了燕。但燕与嬴何尝也不是一转之音?因此避讳之说不太可信。

除了陈梦家之外,还有不少学者提出“燕国是他称,匽国是自称”等解释,但这些解释都很勉强,没有得到公认。

其实,“匽国”之所以叫“燕国”,可能与燕、匽、幽的文字演变有关。

甲骨文中的妟字(上图)有多种写法,但基本都是由“女”与“日”构成,《说文解字》中解释是“妟,安也,从女从日。”整个字形是“母燕喂乳状”,乳燕吃饱了即为“安”。匽字外面所加了的“匚”,代表的是安了一个窝。

甲骨文中的燕字,是十分写实的燕子形象,但粗看之下,却又与妟字字形有些类似,区别在于妟字是左右结构,燕字是上下结构。

成语典故新婚燕尔,也可以写作新婚妟尔,以及新婚宴尔,《诗经》中写作“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即形容夫妻像燕子一样在窝里欢乐恩爱。因此,妟、匽、宴与燕爱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意思上存在重叠之处。

甲骨文中的幽字,古今字形没有什么太大变化,都是“山”与“幺”组成,其中近代学者李玄伯认为“幺”是玄鸟之子,本义也是燕子,“幺与玄似,有头有身无翼,像燕初生之形”。也就是说,幽字是山中藏着两只燕子,《山海经》中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诗经》中说“燕曰幽州”,幽山又称燕山,所以后世幽州又指燕地。

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卜辞中有武丁封“子宋于宋”,宋地即在今天河北石家庄赵县,“宋”下为“木”——含有桑木之意,桑与商同音,因此“子宋于宋”相当于“子宋于商”,即商人起源地应在北方,而商人崇拜玄鸟——燕子,这就难免让人怀疑,商人真正的祖地可能与燕山(幽山)有关,之后逐步南迁到河北中部、河南北部等,至于商丘可能并非商人祖地。商朝灭亡后,周人之所以让微子启建立宋国,原因是宋与商存在内在联系,不过周朝宋地与商朝宋地不是同一个地方。

从甲骨文来看,燕、匽、幽在商朝时都已出现,无法分辨出谁先出现、谁后出现,但从上述《山海经》只说“幽都之山”,以及《诗经》表述为“燕曰幽州”来看,似乎先有幽山之说,再有燕山之说,幽字比燕字出现得更早一些。由此及彼,“匽”可能也比“燕”更早一些。

事实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由“匽”变为“燕”,可能就是新字和老字的写法不同,但何时发生演变、又为何演变,如今还是一个谜团。
#秦始皇陵陪葬墓新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文玩#

【揭秘:古代滴血认亲有科学依据吗?】首先我们不妨来看看什么是“滴血验亲”吧,就小编的理解就是把血滴在一起如果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的话,那么就这个亲就算是验了,当然了这个化学反应到底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才算是认亲成功,什么样的才算失败,这都是有定论的,那么在古代这个到底要怎么具体的操作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历史冷知识#

其实说到滴血认亲最早的时候是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那距离今天就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只是有相关的人说是在三国时期,但是小编找史料记载的话,竟然没有找到,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血相融者即为亲”,没有说是谁说的,也没有书籍记载了,但是既然有,就说明这个事情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流行了。但是小编最后也还是找到了,那就是三国时期有一位叫谢承的人他的《会稽先贤传》中就有详细的记载,陈业的哥哥在海上淹死了,而且同船的竟然有五六十人,但是时间太久了,这是尸体都腐烂到认不清身份了,但是陈业这个时候表示我听说只有是亲人,血气是一样的,所以就把血滴入到一具尸骨中,血液竟然渗透了,于是大叫哥哥,哥哥,其他人也效仿了,竟然都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当然了这个方法对不对先不论!

在《南史·孝义传》中有一件确切的事情,那就是书中记载:“孙法宗,吴兴人也。父遇乱被害,尸骸不收,母兄并饿死。法宗年小流迸,至年十六,方得还。单身勤苦,霜行草宿,营办棺椁,造立冢墓,葬送母兄,俭而有礼。以父丧不测,于部境之内,寻求枯骨,刺血以灌之,如此者十余年不获,乃缞绖。终身不娶,馈遗无所受。世祖初,扬州辟为文学从事,不就。”大致的意思就是指的孙法宗在乱世中死了,毕竟打仗,所以尸骨就找不到了,孙法宗为了找到尸骨就采用了这个滴血认亲的方法,找到一具骸骨就滴血,找到一次就滴一次,这样来来回回十几年了,但是依旧聊不音讯。可见这个滴血认亲的方法也经常被用到啊。

之后小编在史书《南史》中发现了有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那就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和他儿子萧综的,话说萧综的母亲也就是梁武帝的看上的妃子,但是这位妃子叫吴淑媛其实是齐宫东昏侯的妃子,这其实在但是也不是事,毕竟妃子漂亮啊,但是梁武帝在把妃子接入宫中后七个月就生了还在萧综,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都说这个孩子是野孩子,所以等萧综长大以后,他自己竟然把东昏侯墓给挖了,挖出了东昏侯的尸骨,做了滴血认亲,结果血滴入尸骨上,还真的是沁入到了尸骨中,这可把萧综给急坏了,于是他竟然把自己的儿子给杀掉了,最后也把血滴入骨头中,发现又能渗透了,这可把萧综给搞定了,对自己是东昏侯儿子这个事情深信不疑,后来就逃出自己国家投奔了北魏,还要为东昏侯守孝,把名字也改了。

看完这个故事有的网友要说了,这好像没毛病啊,怀胎十月,你七月就生了,这是有毛病的啊,在滴血认亲的时候又成功了,这说明这件事情是有说法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滴血认亲把血滴入到骨头之中这样的事情要仔细说一下,如果骨头是放了很久很久的,已经成为了白骨了,这个时候的骨骼已经和正常的骨骼不同了,所以只要是个人滴一点血进去,都能被骨头渗透,就连动物的也是这样的,但是如果骨头没有白骨化,上面还有一些软组织的话,也就是刚死的人的骨头是不能被血液渗透的,这样的结论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上面的萧综的滴血验亲完全的不符合科学根据的,新死亡的人骨头怎么能渗透血进去呢?这说明这是有问题的,所以这个故事不能信。

之后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就要到宋朝的《洗冤录》这个书里面了,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法医学专书的专书,所以对现代的影响真的是非常巨大的,在这本书中依旧有关于滴血认亲的记载的:“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所以这也说明滴血认亲在古代算得上非常的得人心了,也是受到了很多人青睐了。

《洗冤录》里面的故事也是很有趣的,有一位叫玉娘的夫人,他的丈夫死了,但是却找不到凶手,怎么办呢?宋慈通过蛛丝马迹竟然查出了真相,那就是其实玉娘的父亲其实就凶手,因为玉娘的父亲并不是亲生父亲,最后宋慈找来了玉娘真正的亲手父亲的骸骨,让玉娘做了滴血认亲了,最后血液也沁入了骸骨中,所以就确认了玉娘的真实身份,最后也算得上是水落石出了。但是这样的方法真的科学吗?接着往下看。

其实滴血认亲还有一种方法,也叫合血法,那就是一个人把手指戳破了,然后把血滴入到水中,再让另外一个人也滴入水中,如果两个人的血液融合到了一起,那么这两个人就是有血缘关系。但是事实是什么呢?如果你把任何两个人的血液放到一个水杯里面,那么他们也是能完全的融合在一起的,如果你再加入几个人也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方法放在现在科学来看,完全就是不科学的,简直就是误导人啊。

看到这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了,滴血认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滴骨认亲,还有一种叫合血法,两种方法看起都是和血有关系的,但是真的不能合了血,渗入了骨头中就能表示滴血就能认亲了,这是完全不符合科学的,那么到底能不能做到认亲这个事情呢?在现在这个社会也当然是能够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DNA技术了,轻松简单没有任何的副作用,所以老祖宗的那套方法我们就弃了吧,但是放在影视剧或者小说里面其实也还是很有看点的,很神秘很神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随着产业发展,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和2015年之后持续数年的奶价大跌之后,原先农户散养奶牛的模式无论是在生产效益,还是在牛奶各项指标与安全性上都越来越跟不上产业发
  • 小编认为吧,这算是乌龙事件,但无论这个安保人员是什么身份,都不应该如此呵斥,毕竟,他也为了演唱会的秩序和安全。#周杰伦# 毕竟,这是他的工作,还是为了帮助周杰伦
  • 没想到竟然和马丽一样,都被一部小车车种草了~看这段也超有意思,[憧憬]彭彭在《向往的生活》换了一辆漂亮时尚续航长的新座驾,马丽老远就瞧见了,直接开启彩虹屁模式,
  • {黄宝成“挥墨漫吟”诗词“迎新忆旧” } 作者简介:黄宝成,笔名:黄宝城,祖籍福建省安溪县参内乡镇中村,1957年6月出生于南安市诗山镇钱塘村,1965年后成长
  • 妈的能不能把我老婆还回来!刚知道又出过新品了我只能说一点也不急口袋有 总有能花出去的那天!
  • 感觉生活艰难时,品品丰子恺这九段话:1、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丰子恺2、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
  • 这样的人不能往生,不要自以为怎么样,他那种菩提心是假的。但是不能用凡夫的心态来思来议,也不能用藏、通、别教菩萨的心态来思议,叫不思议行,位在妙觉。
  • 坚誓师子品第五十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尔时提婆达多。恒怀恶心。向于世尊。欲害如来。自称为佛。教阿阇世。害父为王。新佛新王。治理天下。不亦
  • 【护肤品牌「Inde Wild」宣布获得 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详情点击:2 月 16 日,护肤品牌「Inde Wild」宣布获得 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 ”黄帝听了⽼⿏的话,觉得好笑:这个不知天⾼地厚的家伙,便说:“我们既然是为百姓选⽣肖,⾃然由百姓来鉴定⼀下更好:”于是传下旨意,让⼗⼆种动物都到街上去⾛⼀趟。只
  • #为什么我好想告诉他我是谁[音乐]#心跳好像闹钟为什麼总在不该的时候放纵两个人不过萍水相逢何须 何必 何来 冲动我是不是让他觉得这一切都很朦胧为什麼 我好想告诉
  • 6.就算余生沒有你,我笑里也全是坦荡,眼里也全充满了幸福。29.管什么走到最后,爱一天有一天的温柔。
  • 美好的一天,只需要扬起你的嘴角,带着好心情,大步向前走。希望,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锦绣的前程,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前行;希望如同四季高扬的风帆,
  • 还送我这劳什子做什么,左不过我只是个外人,平白受你的恩惠,无端起了心思倒叫人说是我自作多情呢。我若说不要你肯定要说随我丢随我卖,罢,罢,要不是见不到那妙人,这东
  • 事业上的大成就,跟伤官星密不可分,伤官看做不善之神是因为伤克官星,但是凡事业上有大成就的命局中几乎都有伤官星,而不是食神,因为食神胆小、内藏、含蓄、和气。事业上
  • 二十一、宽容德容不下别人,是因为自己太狭隘:1.以容忍改变能够改变的;2.宽容为怀,赢取人心;3.学会原谅别人的过失;4.有时,良好的关系是忍出来的。二十五、宽
  • ―主人公・剣持聡はダークヒーローですが、人を納得させるパワーがみなぎっていて、演じる上でも大変だった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撮影中の記憶というか、その時に僕から見
  • 所以zjx请我们吃了晚饭,宜家的餐厅真的很像食堂,最大的区别是菜色更荤一点,以及坐在一起的都是最喜欢的朋友们昨晚去ycc打卡企足成晚都未有见到完整舞台 净系睇到
  • 一是最基本的,你知道的我,只是我想让你知道的我,大家没有亲密的相处过,没有什么放屁抠脚打呼磨牙的生活过,你根本不会知道我身上有多少你无法忍受的,讨厌的点。我甚至
  • -还有大堂同层的餐厅,可以同时容纳多人用餐,48/位~中西餐结合种类超丰富-️另外这家还配置了小型健身房和自助洗衣服务以及机器人送货服务以及免费停车场~所以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