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诸位!当你想要学《法华经》的时候,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了,表示你很认真地开始要进入你内心世界了。如果你还想要去追求外在的世界,那你还没有资格学《法华经》。对不起,你可能去找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修修人天乘,修修二乘的涅槃寂静。

就是说,你一旦学《法华经》,那就是说,我的生命跟外境已经暂时——至少你是暂时——先离相。每一个人都是要先“离一切相”,才能办法“即一切法”。所以当你学《法华经》以后,你一开始就进入了所谓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要跟因缘法暂时地说再见了。那等到你《法华经》修好以后,你再重新面对因缘,那就不一样了。那你叫做一朵莲花,你用你内在的功德去带动外在的因缘,那你的人生叫做“历事练心,顺逆皆方便”,那没什么快不快乐可言了,快乐痛苦对你来说,那根本不算个事。我们凡夫一般太注重一时的感受,其实你把目标放远一点,人生的目的是启发你,你只是,人生短短几十年,你是假借人生的顺境逆境来启发你内心的功德嘛,或者说启发你往生的功德嘛!

所以你把《法华经》学完以后,你现在先暂时放弃外在的因缘。等到你《法华经》学完以后,你“再来观世间”,就像佛陀说的,“犹如梦中事”,人生如梦如幻,那个时候你就是“主动式”的人生了。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人生是“被动”的,你的人生一句话就讲完了,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力要让你快乐,你一定会快乐;业力要你痛苦,你也只好痛苦。你完全被动了,因为你去追求它嘛,那你就只好被它带走了。

诸位!当你放弃人生的时候,你开始在掌控人生了,就是人生你说了算。我要把今生把它往哪一个方向引导,那你只要透过即空、即假、即中,那你今生就是趋向你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而今生就很有意义了。不管它给你痛苦、它给你快乐,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整个顺逆的因缘会激发你趋向你来生的目标了。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透过内观,而发起愿力。

你在有为诸法得到快乐痛苦的时候,你是怎么把空性现出来的?如果你今天是心外求法创造一个空性,这个空性现在会给你安乐,未来会变成障碍。

所以这个地方为什么《法华经》要事先学?你说:诶,“成佛的法华”,没事,我先把安乐道、解脱道,有相的因果、无相的空性,修完了,再来学《法华经》。晚了,太晚了!你沾满了满身的法执,你听《法华经》你也听不进去了。要不然怎么佛陀说法的时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呢?法执太重了,来不及了。

诸位,你从现在开始,先把空观修好。什么是空观?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内在的清净心,而不是一种虚空,不是一种空性的相状。就是,你这个空观未来要能跟假观、跟菩提心要能够衔接得上,这个关键在这儿。所以学《法华经》为什么他能够不容易走上偏差的道路?他一开始从解脱道的时候,就把你走上一种正途了。所以你这个修空观,然后产生忍辱,自然生起大悲心。

那么这个还是前半段的“迹门”,约迹门,开权显实。那么“一心三观”,后面呢,他这个修三观在忆念佛陀的功德,那就不是“大悲心”了,那叫“菩提愿”了。

你如法地修学内观的智慧,“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最后,“发起菩提愿”,那么这个地方有四种功德:

第一个,得到“诸佛护念”。这个诸佛为什么护念你呢?蕅益大师解释,因为你跟佛陀走到了同一个家里面,就是得到同体法性的加持。诸位,你学《法华经》以后,会有什么差别,你知道吗?当然你可能往生,那更好!即便你不修净土,即便你不往生,你未来会生长在佛陀的世界。他后面会讲。因为你提早进入这种佛陀的知见。也就是说,你做为一个乞丐,你不是赶快去赚钱,而是先回家,你等于是直接进入佛陀家,“真是佛子”。就是说你修《法华经》,乃至一念的信解,佛陀赞叹你——“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少分”,你是佛陀的真实的儿子啊!我们现在是佛陀的儿子,但是现在是在外面流浪的儿子,没有回家的儿子。你学完《法华经》以后是一个回家的儿子,所以他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那么你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佛陀摄受的因缘。

第二个,“植众德本”,你能够历事练心,通过假观,能够积集广大的资粮。

第三个,“入正定聚”,你能够观照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有这种智慧的善根。前面的“植众德本”偏重在福德力,这个“入正定聚”表示善根力。

最关键的是下面这句话:“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你很自然地发起菩提心,很自然。

我说实在的,诸位,你现在听《法华经》,如果你把《法华经》听完以后,经过四年或者五年听完以后,我建议你做一件事情——你再去受一次菩萨戒。你会发觉,你发的愿,跟你之前什么都不知道所发的愿,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得到菩萨的戒体也不一样!你以前只是叫做“善念”——“众生无边誓愿度”,反正师父叫我发,我就发。你那个时候所发的愿,是从内心的观照而发动出来的,那是坚定而圆满的力量!

所以我们看《六祖坛经》有一个公案说,说是南岳怀让禅师去参访六祖大师。怀让禅师其实那个时候学过唯识、中观的大乘的思想,但是他觉得有一点不究竟,他就去参访六祖大师。六祖大师那个高手见面,废话不多,直接导入核心思想。他只问他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一个人有没有在修法华内观的思想,这句话一问就知道。他答不出来。答不出来表示他没有在内观嘛,他的心还是在“修法”——我今天修个楞严咒,明天修个什么布施、持戒,你的心都是向外追求一个法的力量来摄受你。所以你一听到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就答不出来了。答不出来,当然怀让禅师是很谦卑的,他就留到六祖大师的座下,跟他学了三年。

学了三年以后他就悟道,开悟了。开悟以后六祖大师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他回答说:“说是一物即不中。”一念心性是离言说相,它没办法形容。你说它是“空”,也不对,因为它离相,你说它是“空”,它还有一个“空”的相状。它叫做“清净”,“清净”严格来说,它不是染污,也不是清净,它是离相。你说虚空是什么相状?虚空是没有相状的。你不能说虚空是清净相,清净相那它就是染污相的对立面了,它就落入对立了,虚空只能说它“离一切相”。离一切相这个时候,已经悟到了本体。这个时候,六祖大师这个高手继续问:“还有修证否?”这个关键了!就是说,你那个清净心是可以修证的吗?是跟因缘所生法是有互动的吗?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虽然是清净,离一切相,但是它怎么样?“即一切法”。这个关键了。

诸位,我们刚开始内观的时候是莫向外求,对不对?内观真如,启动我们内心的即空、即假、即中,清净心、菩提愿。但是这个菩提愿到最后是怎么样?它可以跟外境互动,它一定能够把你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它一定会把你拉到最后“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还有修证否?”“修证即不无。”就是有修证。所以《法华经》的空观的特色——它可以跟因缘互动,这是它高明的地方。也就是说,你修《法华经》,你等于说就是把解脱道跟菩提道一次修了。你不修《法华经》你肯定在解脱道休息很久嘛,是吧?从假入空,然后最后呢再从空出假,再发菩提心,你本来是要三阶段修学。但是你修了《法华经》以后啊,你那个空性的智慧,它的好就好在哪里呢?它能够跟外境产生互动。它那个“空”啊,不会因为你在面对人事的时候得到破坏。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思想。因为它是本来的东西;它不是你透过修行,去捏造一个相状,然后你住在这个相状,那这个是个方便门。所以《法华经》它是从“内观”而到“外转”,“以观心故”,一切的“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就是说,当我们开始先内观,去启动清净心、菩提愿以后,开始去转化外在的因缘。这个就是,整个《法华经》就是说,你修空观的时候不怕,你不会偏空,因为它最后的空观,它一定会发起菩提愿,因为它是向内安住的。

好,我们整个《法华经》的修学,就是三个阶段:安住、观照、发愿。这三个是一体的,同时的。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转载——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者,诚实也。“信言不美”,是说凡是诚实之言,都是质朴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者,此谓之“信言”。凡是信言,句句真实,句句质朴,没有虚伪粉饰,没有投其所好,没有奸巧诡诈,而且都是真诚一片,所谓“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爱听,故称之为“不美”。

“美言”者,即人都喜欢听的漂亮话,用浮华词藻装饰起来的虚言伪语。此类“美言”,或是为了投人所好,美言悦人,以夸大之辞比拟、讨好别人;或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巧簧如舌,将黑说白,掩人耳目……。凡是美言,多是中听不中用,往往言而无信,言多谎诈,虚诞无凭,说话不算数,故终而不被人信。有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其言朴实,并不悦耳动听,但却句句忠恳。无德之人,外行轻躁,内心狡诈,其言虽动听悦耳,却未必真实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为心声。故先辈们十分重视慎言。修真人应知,危莫危于多言,祸莫大于言人非。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所以要特别注意把握住言语关。管住嘴就是管住心。涉世做人,以慎言为先。静时常思己之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平时要存诚待人,口不妄言。言时以简要真切为第一,无长言,无累言,戒尽言。喜时,忌轻言失信;怒时,忌恶言失体。言到快意时须打住,事到快意处须转弯。人多时守口,独坐时防心。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修道者宜悟而行之。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是说有道之人,全德备身,其言合于天道真理,可以道达人事。言无彩文饰华,句句真实不虚,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则心必善,与人为善,不与人争辩。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语言,也必是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取人之善,当据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别人偏激,我受之以宽;别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我不争胜于人,以善心待不善。别人的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浑厚以养大德。当人来争辨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不用巧辞奇说,其心自然清静平和。先辈云:“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辩”之深义。

所谓“辨者不善”,是说凡是“善辩”之人,皆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因其心中空虚,缺乏德性涵养,理屈辞穷,夸夸其谈,以逞其能。常见世人为争私利,或为显能,或抱偏知邪说以乱真,便以三寸不烂之舌,逞口锋之利,无理也要辩三分。此即俗话所称之“舌辩猴”。

善辨者乍听起来振振有辞,但都是无真才实学的肤浅之言。因其心空虚,正气不足,真理不明,颠倒为用,往往将是辩为非,将黑辩为白,将邪辩为正。以花言巧语欺世盗名,以谬论荒言毒害人心。此等辨言,虽可得一时之快,显一时之能,但所造下的口业,则是后患无穷,恶报必是在所难免。先辈有云:“山有玉,则掘其山;水有珠,则浊其渊;口恶言,则亡其身。”修道之人,应当德充其内,含光内敛,不哗众取宠,不多言善辨,以谦德自养。无道之人,自作聪明,口巧舌辩,皆因缺乏德善之心。故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所谓“知者”,即真智真慧,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从不显露,含光内敛,厚德贵藏。所谓“不博”者,即守元抱一,专心致静。不刻意追求后天知识的广博,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惟以一颗先天真心,求知大道。待到功成性圆,大智慧已就,则能一知百知,一通百通。深明宇宙真理,广知万物之性。

有道之人,立于高维空间,总揽宇宙规律,执本驭末,执简驾繁,举纲目张。对万事万物心领神会,明觉四达,洞晓阴阳,宇宙万物融于一心,此谓之“真知”。知之既真,天地间一切事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虽不广搜远览,不出门户,而天地万物万事的变化消息,皆在其不见不闻的真性中,皆在无为自然之静心中。故真知者虽不博学后天有为知识,而天地间的一切知识,则无所不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则无所不晓。

“博者不知”,“博者”,此处是指广见多闻,博览群书,研究古今,有丰富的后天知识。“不知”者,是指这些所谓博学者,只知后天有为知识,只知显态世间的智观科学,而不知隐态微观、宏观、宇观世界的慧观科学。只知显态科学的某个领域或某一学科,而难知宇宙这个庞大、复杂的超巨科学领域。其知虽比一般人广博,但所知仅是表象,失却道要之真,而在宇宙大真理面前,仍是十分无知。故曰“博者不知。”

世俗之人,以后天知识为贵,以广知博学为荣,故无所不求,无所不学,多多益善。或夸多斗靡(mǐ,华丽),或争能夺誉,以此作为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而对宇宙自然规律,对人体生命科学,对阴阳五行之学,对隐显共观之法,或是一知半解,或是一窍不通。世人求知,只求外,不求内;只求小,不求大;只求显,不求隐。只追逐粗浅的外在之学,而不知事物深层的精微之密。即使现代科学已进入某些微观领域,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以及人体遗传基因的密码排序等,但也只是刚涉及到真理的边缘。而且这些成果,早在古代已被我们的祖先验证过。由此可知,今人的知识并不广博,智慧也并不比古人高明。

后天智观科学的特征,是知其末而不知其本,知其徼而不知其妙。虽自称为“博学”,但对于宇宙自然大真理来说,则所知仍是一些皮毛,实属管中窥豹,离高维空间的自然真理,尚差之甚远甚多。故太上发出“博者不知”的感叹之言。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是说圣人没有私欲占有心,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这个“积”字,在对世俗间贪欲之心的总汇。

世人都有极强的占有欲,不仅好言、好辩、好博、好争,而且皆有贪多积厚之心。诸如积金如斗,积物如仓,福禄要厚,荣誉要高……,凡是私欲名利之事,皆是积聚愈多愈好。惟独不知积善累德,修心养命,复归天道。凡积财累誉者,无非是为了满足个人眼前的享受,或作为胜人的资本,成为独得之奇。岂不知天下所有财物,皆为大道所生,是利益众生的流通之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穷。物之性在于流通,人为地去聚积,就是逆物之性,堵塞其流通。此犹如以土壅(yōng)奔流,终有决堤引祸之时。

财物本性公,用于己与用于人,无须分别,更不必囤积居奇,积为私有。人生在世,都希望得到幸福快乐。但幸福不是从高官厚禄、积金如山中得来。真正的幸福,只能从修善积德中获得。涵养道德,心安理得,少私寡欲,吃饱穿暖,知足常乐,生活优悠自在,无有烦恼苦愁,这才是真正有福。

名利二字是世俗人拚命追求的幸福。岂不知在争夺名利的同时,必然要伤害别人。假若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去争夺,必然会造下诸般罪恶。为了一点眼前小利,不顾无穷后患,这便是佛所说的“迷惑颠倒之人”。真正觉悟了的人,绝对不会去做。细想人在世间,不外乎衣食住行,衣为遮体,食为饱肚,卧不过六尺,只此而已。即使积有金山银山,一口气不来,什么也带不走,唯有业力随身。故前辈云:“积财如积祸”,“如剑斩人头”。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即尽到、完全之意。此句是说圣人深知宇宙万物广大无边,无尽无量。明白“物不可积”的自然奥秘,所以积物不为私用,积德不为私有。圣人不聚积财物,而以己有之财尽施于人;将自己之知,变为众人之知;以己之德,化为众人之德;以己之有,为人之有。人得我之有,而人亦有,而我更有,有与有相得相长。我之德化于人,人人有德必益于我。人得我之德,则我之德愈多。一德引万德,一人之德化为天下之德。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犹如日月之光相映生辉。圣人之德光照天下,天下归于圣人之德;圣人之德与天地等同,岂不大乎?故曰“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是说在无心无为的心态下,以己之财物施舍于人,以己之德化于人,人得我之愈多,则我之德愈厚,而人之得愈多,多与多相勉,则多必共进。人之多取于我,我之多因人之多而愈多。其义与上句同。故曰“既以与人,己愈多。”

世人多不解此义,皆以为“己之有”、“己之多”为私有,故藏而护之,惟恐不密,惟恐别人得到。而不知为人、与人之德,不仅有益于人,而且有益于己,两相受益。正如先辈所云:有“德者自得”,“失德者失得”,“舍即是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修道者当以德予人而不思己之所得,实则不得而得。”修真人所舍的是己之德行及有形之物,得到的是无形的道能德宝,是不为肉眼所见的巨大道义与物质力量。

宇宙间“得道多助”的自然法则,用之四海而皆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乃不易的永恒真理。有与无,多与少,舍与得,皆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其中内含着无尽的辩证法。焉能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乎?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养万物,爱育如子,慈母之心,百般佑护,那会有伤害之心。天以无为化生万物,故无所不生,无所不长,生生不穷,化之无尽,此即谓之“利”。万物皆为天道所制,天之高明,终古如是,利万物而长流不息。天道运行,昼夜不息,虽利养万物,而又无害于天,这是因为天有不积之德。天不积,故能倾尽其力,畅通无阻,利而不害于天下,也不伤害自己。
圣人之道,即天之道。圣人以无心而化万民,但人却往往不知不行。只有在出现变异的情况下,人才能感知圣人警诫之言的重要;只有遇到时弊时,人才乐于接受圣人之裁成。这都是因为人抱着后天欲心不放,不识自然无以明之故。

天下之理,有为必有争。为在于人,争在于物。圣人之所为,在熙熙攘攘、繁纷污浊的红尘中,向德而化;在物流滚滚的深渊中,恪心向善。圣人能无为而为,因物付物,顺其自然,无争无积,故愈知圣人为众生之为,愈见圣人厚德之丰。若以私利积于己,不以公施与人,虽美其言,巧其辩,多其知,终因不合自然大道,终究是个无益于人、也无益于己之人。

众生同体,万物同根。天地与人,人与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息相通,互为依存。故以己之有施与人,人必以有施于我;我利于天下人与万物,天下人与万物必助于我。我的一切与万物相合相通。我即是众生,众生即是我。无彼此之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惟有一颗公心。“我”字化为道德,与自然大道合真,则性命双了,形神俱妙。我即是道,我即是佛,天上地下,唯道独尊,唯道是从,唯德是辅。

《六祖坛经》译注 ~ 连载

顿渐品 第二节
[太阳]原文: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译文:僧人志彻,江西人,俗家姓张,名叫行昌,少年时喜欢做行侠仗义之事。自从南宗和北宗分化之后,两位宗主虽然心心相映不分彼此,但两派的徒众却互相竞赛比拼。
 
[太阳]原文: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译文:当时北宗的门人们,自己拥立神秀大师做禅宗第六代祖师,又忌讳慧能大师得到了五祖衣钵的事被天下人所知,就派行昌前来刺杀慧能大师。大师心有灵感,预知这件事,就准备了十两金子放在座位上。到了晚上,行昌潜入六祖的居室,要杀害大师。大师伸出脖子让他砍,行昌连砍了三刀,大师毫发无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一切苦难都是我们该承受的,如果不欠别人的一般来讲就没有这个灾难。)
 
[太阳]原文: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警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译文:大师说:“正直的剑侠不会有邪恶的行为,有邪恶行为的剑侠就不正直。我只欠你黄金,不欠你性命。”
行昌惊吓得扑倒在地,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向大师哀求悔过,愿意剃发出家。大师把金子给他,说你先去吧,恐怕我的徒弟们知道了会加害于你,你过几天乔装改扮再来,我那时会收你为徒。行昌遵照嘱咐连夜逃遁,后来皈依佛门出家,受了具足戒,努力修行。[/cp]
 
[太阳]原文: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译文:有一天,他想起了大师的话,远道前来向大师顶礼参拜。
大师说:“我想念你很久了,你来的有些晚啊?”
行昌回答:“以前承蒙和尚饶恕了我的罪过,我虽然出家苦苦修行,到底难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现在看来,只有追随您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才能报答您吧?弟子经常阅览《涅槃经》,却不懂‘常’和‘无常’的意义,请和尚大发慈悲,大概给我解释一下。”
 
[太阳]原文: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译文:大师说:“无常,就是佛性。有常,就是一切分别善和恶的心思。”
行昌说:“和尚您说的,与经文上说的完全不一样。”
大师说:“我传的是以心印心的佛法,怎么敢违背佛经呢?”
 
[太阳]原文: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译文:行昌说:“经文上说佛性是有常,和尚却说是无常。分别善恶的心思乃至修行成就菩提的意识,都是无常,和尚却说是有常。这和经文上说的完全不一样,让我更加疑惑不解了。”
 
[太阳]原文: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译文:大师说:“这《涅槃经》,我以前听无尽藏朗读了一遍,就给她解说其中微言大义,没有一字一义是不符合经文的。现在对你讲,也没有两样。”
 
[太阳]原文: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译文:行昌说:“我的见识浅薄,希望和尚再具体地启发我。”
大师说:“你知道吗?佛性如果恒定不变,不能令万物变化,还说会产生什么善和恶的各种方便法门呢?那就到无穷劫数,也没有一个人会萌发觉悟佛道的心了。所以我说佛性是无常有变化的,这正是佛所说的真正不变的常的真理。(此段论述正是说明大道之中的本性包含真性和妄性,从永远具有这两个特性的角度看就是常,从妄性造化万物的角度讲就是无常。)
 
原文: “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是佛说真无常义。
 
译文:“另一方面,一切诸法如果是变化无常无规律可循,那么就会说明所有事物的本性都会不一样,永恒的有常本性就不会存在了。所以我说的有常,就是佛所说真正无常的真谛。(此段论述正是说明无常的有为法正是恒常不变的无为法的体现。)
 
原文: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译文:“佛正因为凡夫俗子外道之人执着于错误的有常观念,那些二乘之人们把常说成无常,一共形成八种错误颠倒的见解,所以在《涅槃经》中破除偏见,明确阐明真正的有常,真正的快乐,真正的本性,真正的清净。[/cp]
[太阳]原文: “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译文:“你现在拘泥于表面言句而违背了内在意义,不能灵活地理解,以无常就是断灭而无本性存在的这种认知,来推理真常为没有变化的死常,错误地解释佛的圆融微妙的意义,就是把经文读上千遍,又有什么益处呢?”
 
[太阳]原文: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译文:行昌听了以后恍然大悟,作偈语说:
“我们本来固守的本性原来不是死的,她是能够引起万相变化的,本性中的真性和妄性这两个特性的恒常存在才是佛说的常性。
如果不能灵活运用领悟,我们即使每天翻阅大乘经典也学不到其中的精髓。
我今天很幸运,没有经过艰苦的修行,就证悟到了佛性。
我的进步,正是来自于恩师的传授啊!”
 
[太阳]原文: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彻礼谢而退。
 
译文:大师听了说:“你现在彻底觉悟了,应该改名叫志彻。”
志彻行礼拜谢后退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叹,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的使命和担当远不止于此,“双奥之城”的微微星火将永不熄灭,永远留在奥林匹克精神里。无论他们来自何处,又将去往
  • (混沌人混沌发言)(我铁血1ke呜呜)好啊都七零八落了你出赏樱谷,出荷都tm夏天了,5期整的那五毛钱贴画我都以为是后期p上去的关于一些解释,首先,跟我互关的不是
  • 与抄袭他人文字作品的复制不同,在不同介质上用刺绣绣制原已存在的、享有著作权的绘画作品,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更要注入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及配制比原作更丰富的色彩,在
  • 你的眉毛对于你的面相而言显得过于轻浅,这样更会加重你不易近人的距离感,建议你适当的给眉毛着下色。你的眉毛对于你的面相而言显得过于轻浅,这样更会加重你不易近人的距
  • 3.洗冷水澡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这样一旦有冷水入侵,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如果再不断地喝啤酒
  • 师傅告诉我,他们这个职业比较“孤独”特别在上早班的时候没有人说话,无聊的时候只能听歌,有时候有兴致他还会用软件唱两首!一上车,耳朵灵敏的我就听到师傅在放着粤语歌
  • 6月下旬,经过会议评审,最终推荐进入决赛作品共计177项,其中科技创新类150项,创意设计类27项。 本届竞赛以“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为主题,设置创意设计
  • #刘宇宁白愁飞# |#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 | #摩登兄弟[超话]#认识你快一年了,这一年的时间真的好快,我还记得初见时心动的感受,还记得第一次看你舞台的激
  • 佛告诉阿难说:如来今天实话告诉你,凡是有智慧的人,都要用比喻才能“开悟”。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 特斯拉自去年开始在Model 3的一些入门级美国制造版本中使用LFP电池,并将该技术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中国以外,由于镍钴电池一直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当特斯拉
  • 然而,几年后走上社会,他们开始体会到上海人的好处,虽然不特别亲近,但遇事不响,不打听别人的事,同事关系比外地简单许多,又开始留恋上海。#生活感悟[超话]##繁花
  • 成吉思汗当时带到欧洲地区的中国人并不十分具有中国血统,因为在成吉思汗之前的中国早已四分五裂,有许多民族统治,所以统一之后也并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血统。再说俄罗斯人
  • 一晚上炫了三个橘子,两个都没炫成功,只有室友给的是最好吃的,不单独去买橘子了只有芒果是最好吃的,尽管吃完手会变颜色,也是好吃!一个剥的时候觉得皮超级厚,然后看包
  • 你肯定在想我是个疯子,我很麻烦,你在助纣为虐,你在和魔鬼做交易,你在伤害一颗伤痕累累的心,你不想解决我的问题,你不在乎我爱的主播,你只想着在车上睡觉!#每日一善
  • 冯提莫,真的是网络女歌手中最成功的了,成功的从直播歌手转线为实力歌手并且出了属于自己的个人专辑,不过不得不说她还是很有实力的,别看她很娇小的样子可是高音非常的厉
  • 所以,他们的画的不同部分是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的,这就会使不仔细的赏画者觉得这些画犯了“视角错误”然而却会使认真的赏画者觉得:在这些画中,从来没有任何两个物体是同
  • 3⃣️米惦的最后一包锅巴[泪][泪]吃完再买4⃣️初中吃的,现在买到,甜齁死我了,别买5⃣️最近外出吃的烤肉[太开心]6⃣️种睫毛初体验要自然款的,小姐姐拿了1
  • 今日#诗歌分享# 你像一杯酒,甘愿为你而醉游斜川作者:陶渊明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 等你来哦~#刘诗诗##刘诗诗如果可以这样爱# 请叫我福尔摩狮[酷]就是我知道会上热搜,就是没想到上了两个热搜,且刘诗诗兔子耳朵在热搜第一哎~[污]我们诗真的好棒
  • 尤其是当他们努力表现自己的时候,倒是让人感觉有点不自信的问题,与自己暗恋的人聊天,狮子座往往会表现得特别的用心,努力的表现自已,甚至达到用点做作的程度,这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