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经修行》——余秋雨

三,那些否定

空,是一个坐标。由它一比,世间很多重大的物态、心态、生态,都由重变轻,由大变小,甚至变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要阐释空,仰望空,逼近空,触及空,必须运用一系列减除之法,断灭之法,否定之法。

《心经》虽然短简短,却用了大量的否定词,例如“不”和“无”的整齐排列。确实,只有经过“不”和“无”的大扫除,才能真正开拓出的“空”空间,

先说“不”。

《心经》说,在空相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把这几个“不”都翻译成了“无所谓”,即“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这里的“无所谓”不是没有,事实上,生活灭,垢和零,增和减还是存在的,但是没有绝对意义,也没有固定差异。

生是灭的开始,因此生中隐藏着灭。反之,灭中有包含着生,或启动着另一番生。因此,没有纯粹的生,也没有纯粹的灭。它们之间,并不是彻底对立。

垢和净也是一样。“水至清则无鱼”,净和垢历来并存,只是比例变动而已,而且,大净中很可能潜伏着大垢,“含剧毒而无迹”;大垢中也可能隐藏着大净,“出淤泥而不染”。

增和减更难判定。似增实减,似减实增的情形,比比皆是。结果,增也无所谓增,减也无所谓减,非增非减,不增不减,归之于空。

总之,空门,就是打通之门。把生和灭之间的门打通,把垢和净之间的门打通,把增和减之间的门打通,打通了,也就进入“空门”。空的最大、最常见障碍,是一座座关着的门,关着的门,就是强行切割之门,互相觊觎之门,自寻烦恼之门。因此,《心经》对这些关着的门,说了那么多“不”,要它们全部打通。

《心经》用的最多的否定字,是“无”。

在空的世界,各种障碍都要接受“无”的荡涤。大致以下几种——

第一种,荡涤感觉障碍。人们常常会相信“眼见为实”,“亲耳听到”,“亲口尝过”,而佛教则对人的感觉保持怀疑。直接感觉到的一切,极有可能是表象、暂相、假象。因此《心静》指出,从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感觉系统所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都不可完全信赖,都不要过于在乎,甚至都可以视之为无,这也说明。“看破”之“看”,与一般的视觉,并不相同。

第二种,荡涤界限障碍。人们走上感觉误区之后,又会设置很多界限,作为认识世界的栏杆和台阶。其实这些界限都是心造的,实际并不存在。《心经》里所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就是指从最初的视觉到最后的意识,人们划出很多界线,都应该撤除。世上很多学者和行政官员一直以“划界”作为自己的行为主轴,其实都是在做分化世界的事情。在佛教看来,所有的划界有时是需要的,但说到底还是在设置障碍。因此,也要视界为无。

第三种,荡涤生存障碍。很多智者和哲人,老是在研究人类生存的很多麻烦课题。例如,明白和愚黯、衰老和死亡、痛苦和灭亡、机智和收获等等。佛教认为,这些问题没有归向,无从解决,因此也就无法成立。《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重要的一系列难题,答案都是“无”。历来都是人类生存的大课题。明黯老死,似乎更是有更事关及生存等级。《心经》认为没有这种等级,也不应期待这些问题的解决。自认的机智和收获,更没有着眼的必要。但这些人人都看重的思维山峦都归之于无,空的境界才能真正出现。

那么多“无”,概括起来也就是“无常”。“无常”二字,对世界种种固定性、规律性、必然性、周期性、逻辑性提出了根本的怀疑。因此,正是“无常”,可以排除一系列障碍。无常,初一听让人心神不定。但是,当它宣布,原来让人心神安定的那些“规律”和,“必然”都不可靠。人们的心神也就会搁置在“小安定”后获得的“大安定”。

既然整体是无常,那就不要那么多预测、判断、分析了。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下面对,即时处理。也就是说,从“失去依靠”走向了“不必依靠”。

因无常而不必依靠,那就叫“自在”。

如果这一系列障碍都得以排除,那么,由这些障碍带来的精神恶果也可以避免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正是这两个“无”,可以使人“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只可惜,以上一系列被“无”所否定的东西,世人常常不舍得丢弃,那么,随之也就无法丢弃那些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了。

一连串的否定,组成了一场“空们大扫除”。为的是挣脱种种现状,达到没有障碍的“如来”境界。

四,度化众生

《心经》认为,以“无”入“空”,排除障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同是一个“智”,小机智徒增障碍,被佛经称为“漏智”,属于排除之列。排除了小机智,就能开启大智慧,那就是“般若”。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度化,因此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即“大智慧度化”,简称“智度”。佛典中,有《大智度论》。

度,是脱离苦海到彼岸。小乘佛教,重在个人解脱,大乘佛教,重在众生度化。个人解脱的理由和程序都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从逻辑上,为什么还要拓展成众生度化呢?

有人说,这是佛教随从了普世道德,不在乎自身逻辑。对此,我不能同意,我认为佛教由“度己”而导致“度人”的逻辑,很清晰,下面,且让我略加梳理。

如前所述,佛教在阐明“空”的学说时,着力排除种种界定,拆卸道道门槛。很快就碰到了最重要的一个界定,那就是“他我”之间的界定。遇到了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人己”之间的门槛。

“我”是什么?显然,不管在生理意义、伦理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都是“性空”。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份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正如前面已经说到,一切“拥有”,都是“假有”,那么,接下来,一切“拥有者”本人,也是空相,富人的钱财是空,高官的权位是空,而重要的是富人和高官本身,也是空。那么,不是高官和富人的普通人呢?也一样,都是空相。

现代西方思维中,“我”是一切的出发点。我的存在,我的权利,我的成败,我的性格……这便是欲望的渊藪,冲突的本体,烦恼的根源。

佛教以很大的力度,对“我”提出了质疑。不是质疑我个人的优缺点,而是质疑“我”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基点。质疑的结果,是主张放弃对“我”的执着,即破除“我执”。

我前面说到,《心经》里包涵了那么多“无”,都可以概括为“无常”,其实,在“无常”后面还隐藏着一个最根本的“无”,那就是“无我”。

历代不少佛教学者把“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当作佛教的精髓,我很赞成。

在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中,佛教明确地提出了对自我个体放弃、消融和超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成熟等级。

佛教当然可以与那些主张个体圆满、个体成功的学说共存于世,但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载着多重虚假。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定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宅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可由切身做起。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挡“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如果人人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与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的“解脱”了个人还会寸步难行。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防护自己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一个修行者即使把自己修炼成的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维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接谛,接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珂。”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当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反对伤害。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每当我们想到宇宙,无论是在祷告、冥想还是诅咒,总会有个人动机,例如对某事情有求,最好的情况可能是渴望上天堂,或者最坏的情况是希望某人滚开或者受伤害。在这两个极端中间就是求金钱、权力、健康、情感关系。

我第一次毫无理由地回归到巴阿,是非常不熟悉的,就好比走到很多观众面前要演讲,却不知道要讲什么,但同时,我又有一种“知晓”,知道有一个超越我所在的空间,我是可以提升到那里的。因此,凭着信任这个感觉,我允许自己停留在舒适区以外的地带更长久一些。

不久之后发生了一些我无法解释或形容的事情,那是对真理的知晓;了悟到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巴阿那无条件的爱。同时,这个世界的幻象与随之而来的所有游戏,变得非常清晰。我知道我来到这个世界,是要向每个人揭示这世界的虚幻性,让每一个人知道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精彩,是否要参与集体意识的游戏,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任何谴责与评判,甚至集体意识里混乱的游戏都是可以的,因为这都是我那些遗忘了自己是谁的一部分所创造出来的。这里是我生命里无条件的爱再次重生的空间。

当我安住于这高振频中,清晰地感觉到巴阿与我之间的爱在轻松地流淌,我消融在这美妙的爱里。

今晚意外看见一张老照片,拍于2006年于米兰,当时参加首届世界肿瘤消融大会,与中国的射频消融大师陈教授和世界HIFU的先驱英国的格尔教授合影。当年年青和嫩不是看点,看点在眼镜:与我今天戴的是同一副。说明这副眼镜已戴了15年,多么执着的一个人,连脸面都不注意,或者说脸皮厚,甚至不要脸,对吧?!哈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人文分享##古
  • 我们小象怎么找到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当女朋友的呀!不过,爷爷奶奶走得挺好,知道儿孙“稳了”。
  • 机构连夜调研,董事长实锤预制菜+元宇宙+数字人天地在线 今晚出了一个调研公告注意一下调研的时间,竟然就是今天····内容非常非常有料:实锤预制菜:千万粉丝的预制
  • ❝#阿里巴巴购物分享# ——— 吃穿用❞ ●严禁一稿多投 投稿格式见自动回复● ◆袜子 ◆运动服 ◆头 ◆内衣 ◆穿戴甲 ◆打包袋 ◆生抽 ◆饼干◆
  • 不知道多少人这次后会因为没法及时还贷变成老赖,多少满怀希望来上海准备寻求发展的人被迫憋在家里,多少因为上海zf的垃圾政策受苦的普通人,多少人对上海这个城市失望的
  • 为便于应聘人员选报岗位,3月19日18时之前,报名系统将实时显示各岗位的缴费确认报名人数。(二)不符合报名应聘的主要情形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曾受过开除处分
  • 这位女士也没叫醒老公,也没发火,就把自己关在厕所把所有这些记录截图,发给她自己,然后带着去公婆家,要求离婚,要求分财产,公婆怎么劝都没用,她一夜之间赚了xx万(
  • 碑上还刻着序言:“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礼。卡德罗夫表示:这些人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跑出去了,在国外不是变成沉默的人,就
  • 最后竟然遇见一只猫在水里抓鱼,第一次在大自然里看见这样的场景,激动坏了,左看右瞧,她爹拉我走,还批评我像边上被妈妈死拉活拽也不走的孩子一样赖皮[哈哈]大自然里真
  • #任嘉伦[超话]# [萌虎贴贴]⑧ 我的月亮永悬不落, 温柔与光皆坠于我。 我的月亮永不凋落, 有爱无惧山遥水阔。 @任嘉伦Allen rjl#任嘉
  • 6.夸人的时候选人多的地方,批评人的时候人越少越好。6.夸人的时候选人多的地方,批评人的时候人越少越好。
  • 只是不知道啥时候取消了而已[吃惊]你们要知道怎样查关注超话历史记录的,可以去查一下[摊手]就无语,关注了,点了一次签到就是粉的话,那我正主可多了~⚠️求求sb2
  • 三藏闻言,认为真实,道:“先生啊,你我都是一命之人,我是僧,你是道,衣冠虽别,修行之理则同。男人记住:女人可以和任何人讲理,但你是她的世界,在你营造的世界里,讲
  • 值得一提的是,甚至部分在3月份成立的新基金,也都不愿意完全空仓,包括嘉实回报精选基金、广发价值优势基金、博道嘉元基金等,都已开始有净值波动,显示出这些新基金在成
  • 这种体制和利益对人的异化挺有趣的,能思考认知这个过程,应该不是伪善,而是悖论,悖论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只要有了思考,悖论就不等于虚无。最近看到一个看法,政治就是找
  • 我爱笑,以至被周边的人称为“开心的傻瓜”其实我知道我只是在用笑来掩盖自己的情感罢了。现在的我活脱脱的就是个爱哭鬼今天《创业就业导论》课上我坐在了最后一排当他走到
  • 9.我遇见你,就像是远山的樵夫,遇见了渡河的行者, 丟了满捆的柴火样。37.“我们这一生 /会遇到多少人/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唯独与你 /像是一条生生不息
  • 不管在盛夏的时光里,还是在飘雪的天地,我都愿把繁华交还岁月,将初心交给自己,以柔情为水,真情作酿,让你尝尽人世间浮生爱的醉意。《隐居》 都说爱情是一场奔赴与别离
  • 活的透彻[嘻嘻]虽然除了祝福再无其他,也还是我的friend。再翻看时,纸页已经泛黄,但是还是可以读,只是姥姥却已经不在了,没有了可以一起读书的人。
  • “作为一个太原人,我有义务和责任为保护太原方言和传播太原地方文化作贡献,因此我便加入到太原方言市声采集记录工程项目中。它虽然没有景点里那种人工开凿的痕迹,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