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联盟:“中国天眼”有了新发现

“中国天眼”全景。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技术人员对“中国天眼”的馈源舱进行维护保养。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
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在1毫秒的时间内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李菂说:“这个发现揭示了活跃重复暴周边的复杂环境有类似超亮超新星爆炸的特征,挑战了对快速射电暴色散分析的传统观点,为构建快速射电暴的演化模型、理解这一剧烈的宇宙神秘现象打下了基础。”
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
“中国天眼”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工作
快速射电暴的研究历程并不长,2007年首次确定了它的存在,2016年探测到第一例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打破了人们对快速射电暴的传统认知,目前该领域已成为天文学最新研究热点之一。全球已公布了近500例快速射电暴,仅不到10例有活跃爆发(即在其窗口期内频繁爆发)。此前并未发现存在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工作。2020年,“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公布了基于调试数据发现的四例新的非重复快速射电暴,这几例快速射电暴是“中国天眼”首批发现的快速射电暴,填补了快速射电暴在高色散低流量通量的样本空白。
2019年5月20日,一例重复快速射电暴被探测到,依据惯例,论文第一作者、国家天文台青年学者牛晨辉用探测日期来命名快速射电暴,称为“FRB 20190520B”。
牛晨辉说:“在最初被探测到时,这一快速射电暴就表现出活跃的迹象。我们在同一个波束扫过的10秒钟内,看到了3次爆发,而20秒后,另外一个波束扫到相邻位置时又探测到1次爆发。”
根据“中国天眼”漂移扫描中最开始发现的4次爆发的时间及望远镜指向,科研人员将爆发区域缩小到了5角分的范围内,而这也为后续利用干涉阵列跟踪提供了相对精确可靠的位置信息。
据了解,“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由李菂负责,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工作是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炜玮负责的“中国天眼”另一优先重大项目“快速射电暴巡天”为“FRB 20190520B”的后随观测提供了重要支撑。
持续射电源的发现,为揭示这一快速射电暴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为了获取这一快速射电暴更精确的位置,从而找出其宿主星系,科研团队申请了美国甚大阵列的观测,于2020年7月20日开始对“FRB 20190520B”的搜寻观测。
牛晨辉说:“由于‘中国天眼’提供的位置相对精确以及‘FRB 20190520B’非常活跃,我们在第一次的美国甚大阵列观测中就探测到了来自‘FRB 20190520B’的爆发,并将该源的位置限制在了亚角秒的范围内。”
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在快速射电暴成协的位置,发现了一颗致密的持续射电源的存在,这是继首例重复暴“FRB 20121102A”后,第二例探测到伴随有致密持续射电源的快速射电暴。
然而,这个持续射电源的对应体究竟是什么还未知,可能是活动星系核,也可能是超新星爆炸遗迹的辐射。牛晨辉说:“不管怎样,持续射电源的发现,为揭示这一快速射电暴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有了角秒级的定位,科研团队通过搜寻存档的光学望远镜数据,找到了这一快速射电暴的宿主星系,并马上组织了对宿主星系的光学后随观测。通过美国帕洛玛200英寸望远镜和凯克望远镜,他们分别得到了两组光谱。分析发现,这两组光谱数据呈现出一致的结果:“FRB 20190520B”的宿主星系是一个红移0.241的矮星系,距离地球33亿光年。
“中国天眼”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迄今已经发现至少6例新快速射电暴
此次“中国天眼”发现的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与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2016年发现的首例重复暴“FRB 20121102A”非常相似。“FRB 20121102A”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快速射电暴重复暴和第一个被定位的快速射电暴,也是此前唯一被确认有致密射电源对应体的快速射电暴。
李菂说:“二者都极为活跃,都拥有复杂的电磁环境,而‘FRB 20190520B’各方面的特征都更为极端。例如,‘FRB 20121102A’存在爆发活跃期,但是‘FRB 20190520B’从未停止爆发,目前‘中国天眼’已经探测到了后者几百次爆发。”
本研究发现的初步结果公布后,引起了国际天文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重要发现已经催生数篇创新模型文章,例如散射时标模型、超新星爆炸解释等。
综合“中国天眼”的近期观测数据,“FRB 20121102A”和“FRB 20190520B”很可能处在快速射电暴初生阶段。
李菂说:“‘中国天眼’的持续观测,特别是执行‘快速射电暴巡天’优先重大项目,有望建立全新的快速射电暴演化图景。”
快速射电暴领域创始人邓肯·洛里默对此评价说:“基于‘FRB 20190520B’这些特征及其持续射电源的存在,我认为快速射电暴可能有不同的分类。随着快速射电暴样本的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内,我们能够拨开快速射电暴神秘的面纱。”
据悉,“中国天眼”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迄今已经发现至少6例新快速射电暴,正在为揭示宇宙中这一神秘现象的机制、推进天文学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
延伸阅读
“中国天眼”正式验收至今已两年多,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除了在发现快速射电暴方面的成果,我国科学家还利用“中国天眼”,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脉冲星能够发射出高度周期性的脉冲,周期在毫秒到几十秒之间。被称为“毫秒脉冲星”的短周期脉冲星,其周期的长期稳定度可以与地球上最好的原子钟相媲美。因此,发现脉冲星是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观测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共发现约500颗脉冲星,成为自运行以来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
随着性能的提升,“中国天眼”的科学潜力还将进一步显现。未来,“中国天眼”还将搜寻发现更多的脉冲星,希望能看到更遥远的银河系外的脉冲星,同时继续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帮助科学家研究各尺度宇宙,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

【实施“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人民日报》关注“中国天眼”有了新发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

  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在1毫秒的时间内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李菂说:“这个发现揭示了活跃重复暴周边的复杂环境有类似超亮超新星爆炸的特征,挑战了对快速射电暴色散分析的传统观点,为构建快速射电暴的演化模型、理解这一剧烈的宇宙神秘现象打下了基础。”

  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

  “中国天眼”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工作快速射电暴的研究历程并不长,2007年首次确定了它的存在,2016年探测到第一例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打破了人们对快速射电暴的传统认知,目前该领域已成为天文学最新研究热点之一。全球已公布了近500例快速射电暴,仅不到10例有活跃爆发(即在其窗口期内频繁爆发)。此前并未发现存在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在几年前就开展了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工作。2020年,“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公布了基于调试数据发现的四例新的非重复快速射电暴,这几例快速射电暴是“中国天眼”首批发现的快速射电暴,填补了快速射电暴在高色散低流量通量的样本空白。

  2019年5月20日,一例重复快速射电暴被探测到,依据惯例,论文第一作者、国家天文台青年学者牛晨辉用探测日期来命名快速射电暴,称为“FRB 20190520B”。

  牛晨辉说:“在最初被探测到时,这一快速射电暴就表现出活跃的迹象。我们在同一个波束扫过的10秒钟内,看到了3次爆发,而20秒后,另外一个波束扫到相邻位置时又探测到1次爆发。”

  根据“中国天眼”漂移扫描中最开始发现的4次爆发的时间及望远镜指向,科研人员将爆发区域缩小到了5角分的范围内,而这也为后续利用干涉阵列跟踪提供了相对精确可靠的位置信息。

  据了解,“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由李菂负责,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工作是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炜玮负责的“中国天眼”另一优先重大项目“快速射电暴巡天”为“FRB 20190520B”的后随观测提供了重要支撑。

  持续射电源的发现,为揭示这一快速射电暴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为了获取这一快速射电暴更精确的位置,从而找出其宿主星系,科研团队申请了美国甚大阵列的观测,于2020年7月20日开始对“FRB 20190520B”的搜寻观测。

  牛晨辉说:“由于‘中国天眼’提供的位置相对精确以及‘FRB 20190520B’非常活跃,我们在第一次的美国甚大阵列观测中就探测到了来自‘FRB 20190520B’的爆发,并将该源的位置限制在了亚角秒的范围内。”

  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在快速射电暴成协的位置,发现了一颗致密的持续射电源的存在,这是继首例重复暴“FRB 20121102A”后,第二例探测到伴随有致密持续射电源的快速射电暴。

  然而,这个持续射电源的对应体究竟是什么还未知,可能是活动星系核,也可能是超新星爆炸遗迹的辐射。牛晨辉说:“不管怎样,持续射电源的发现,为揭示这一快速射电暴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有了角秒级的定位,科研团队通过搜寻存档的光学望远镜数据,找到了这一快速射电暴的宿主星系,并马上组织了对宿主星系的光学后随观测。通过美国帕洛玛200英寸望远镜和凯克望远镜,他们分别得到了两组光谱。分析发现,这两组光谱数据呈现出一致的结果:“FRB 20190520B”的宿主星系是一个红移0.241的矮星系,距离地球33亿光年。

  “中国天眼”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迄今已经发现至少6例新快速射电暴此次“中国天眼”发现的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与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2016年发现的首例重复暴“FRB 20121102A”非常相似。“FRB 20121102A”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快速射电暴重复暴和第一个被定位的快速射电暴,也是此前唯一被确认有致密射电源对应体的快速射电暴。

  李菂说:“二者都极为活跃,都拥有复杂的电磁环境,而‘FRB 20190520B’各方面的特征都更为极端。例如,‘FRB 20121102A’存在爆发活跃期,但是‘FRB 20190520B’从未停止爆发,目前‘中国天眼’已经探测到了后者几百次爆发。”

  本研究发现的初步结果公布后,引起了国际天文界的广泛关注,这一重要发现已经催生数篇创新模型文章,例如散射时标模型、超新星爆炸解释等。

  综合“中国天眼”的近期观测数据,“FRB 20121102A”和“FRB 20190520B”很可能处在快速射电暴初生阶段。

  李菂说:“‘中国天眼’的持续观测,特别是执行‘快速射电暴巡天’优先重大项目,有望建立全新的快速射电暴演化图景。”

  快速射电暴领域创始人邓肯·洛里默对此评价说:“基于‘FRB 20190520B’这些特征及其持续射电源的存在,我认为快速射电暴可能有不同的分类。随着快速射电暴样本的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内,我们能够拨开快速射电暴神秘的面纱。”

  据悉,“中国天眼”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优先重大项目迄今已经发现至少6例新快速射电暴,正在为揭示宇宙中这一神秘现象的机制、推进天文学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

  延伸阅读

  “中国天眼”正式验收至今已两年多,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除了在发现快速射电暴方面的成果,我国科学家还利用“中国天眼”,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脉冲星能够发射出高度周期性的脉冲,周期在毫秒到几十秒之间。被称为“毫秒脉冲星”的短周期脉冲星,其周期的长期稳定度可以与地球上最好的原子钟相媲美。因此,发现脉冲星是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观测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截至目前,“中国天眼”共发现约500颗脉冲星,成为自运行以来世界上发现脉冲星效率最高的设备。

  随着性能的提升,“中国天眼”的科学潜力还将进一步显现。未来,“中国天眼”还将搜寻发现更多的脉冲星,希望能看到更遥远的银河系外的脉冲星,同时继续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帮助科学家研究各尺度宇宙,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

来源:人民日报

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 3年后人类或将有幸“目睹”

  超大质量双黑洞在演化最后阶段的并合,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结果,目前还存在争议。有的理论认为,两个黑洞会像两个人面对面贴近跳舞一样,虽然距离很近,但始终无法合二为一;有的理论则认为,当两个黑洞越靠越近,随着引力波辐射散失掉大量能量,最终会无限贴近直至并合。

  安涛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当两个超大质量黑洞逐渐靠近,并最终并合后,会发生什么?这个此前无人能够确切回答的问题,或许将在未来3年内得到答案。

  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蒋凝博士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疑似将在未来3年内完成并合的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它将极有可能成为人类完整观测到的第一例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事件,为检验黑洞演化和引力波理论提供最佳研究对象。

  近日,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一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安涛牵头的研究团队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对这个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进行了首次高分辨率成像观测,研究了其并合前的射电结构和辐射状态,对今后对比研究双黑洞并合前后的辐射和动力学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

  “看不见”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

  当一颗质量是太阳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恒星走到生命尽头时,往往会以黑洞的形式终结一生。而双黑洞,顾名思义,便是由两个因引力作用相互吸引、绕转的黑洞组成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黑洞会像陀螺一样,不断旋转着向彼此靠近,最终发生双黑洞并合事件,并释放出引力波。

  按照质量划分,黑洞可以大致分为3类,即恒星级质量黑洞、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就算是最小的恒星级质量黑洞,其质量也是太阳的数倍乃至数十倍。而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则会在太阳的百万倍到百亿倍之间。根据现有的观测数据,科学家认为,大质量星系中心普遍存在着超大质量黑洞。比如不久前刚刚公布首张照片的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Sgr A*,其质量便达到了太阳的400万倍。安涛表示:“银河系在茫茫宇宙中并不算大,有的星系质量比银河系大几千倍甚至上万倍,因此这些星系中心的黑洞质量也会更大。”

  超大质量黑洞是否也会发生双黑洞并合?答案是肯定的。在等级成团星系宇宙学演化框架下,两个星系之间的并合必然会产生超大质量双黑洞。安涛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超大质量双黑洞在演化最后阶段的并合,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结果,目前还存在争议。有的理论认为,两个黑洞会像两个人面对面贴近跳舞一样,虽然距离很近,但始终无法合二为一,此时二者之间的最小间距将达到约1秒差距(1秒差距约等于3.26光年);还有的理论则认为,当两个黑洞越靠越近,随着引力波辐射散失掉大量能量,最终会无限贴近直至并合,此时二者之间的间距约为毫秒差距,即0.001倍光年。但无论如何,双黑洞并合时二者间“亲密无间”的距离,都让直接观测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成为难题。“当两个黑洞之间距离过近时,就远远超出了望远镜的分辨率极限,无法直接观测成像,甚至分不清楚是一个黑洞还是两个黑洞。”安涛向记者解释道。

  另辟蹊径克服直接成像困难

  虽然没有办法用望远镜对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直接进行成像观测,但这不代表科学家没有其他手段探查其奥秘。

  通常人们看到的黑洞图像,黑洞周围往往存在着一圈发光物质,那是被黑洞吸引而来的气体、碎片等,天文学中称之为吸积盘。在稳定状态下的黑洞,其吸积盘通常也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一旦当两个超大质量黑洞逐渐开始旋转、靠近,并形成双黑洞系统时,其相互绕转会造成吸积盘及其周围气体云团的亮度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便可被光学和X射线望远镜敏锐地察觉到。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时域天文学,天文学家便能够以时间为序列,对亮度变化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到所谓的光变曲线,从而对双黑洞的某些物理性质进行深入研究。

  一个引力束缚的双黑洞系统,由于轨道绕转,其光变曲线会呈现周期性特征。这样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候选体,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但它们没有一个表现出临近并合的特征。但天文学家并没有因此放弃,在不久前,蒋凝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近邻宇宙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活动星系核,它的光变曲线呈现出周期衰减的震荡,在过去3年里,这一周期从一年逐渐减小到3个月。不仅如此,其光变的振幅也在逐渐减小,再结合其他观测特征和模型拟合预测的结果,该团队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一个将在3年内完成并合的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人类终于有可能第一次“目睹”到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过程。

  为了证实这个史无前例的猜想,蒋凝领衔的研究团队以及国际上的多个团队正在开展后续的多波段观测,其中射电波段跟踪观测是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该候选体的射电辐射极其微弱,只有借助拥有极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射电望远镜阵列才能对其进行进一步观测。

  于是,在获知这一发现后,安涛及其团队立即使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对该候选体进行了观测研究。简单来讲,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是将几台独立的射电望远镜,通过组合形成一个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而这台组合而成的“巨大望远镜”,其分辨率会随着望远镜之间距离增大而逐渐提高,即望远镜之间相距越远,分辨率越高。据安涛介绍,一般而言,望远镜之间的距离过远,会导致彼此间的信号传输不稳定,给后期的信号合成造成困难。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能够将每个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独立记录,并汇总到一个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后期再利用特殊手段将各个望远镜的数据对齐合成,使得望远镜即使分布于全球各大洲,也不必担心受到信号传输距离的影响。

  对双黑洞系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蒋凝及安涛团队的一系列研究只是一个起点。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会产生什么结果?没有人敢下定论。释放引力波当然是最有可能的结果之一。但是不同于质量较低的双黑洞并合所引发的引力波,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频率不在地面引力波探测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探测范围内。不过,科学家也并非毫无办法,对于百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事件,其辐射的引力波频率在毫赫兹频段,我国的“天琴”“太极”和欧洲LISA项目等未来空间低频引力波探测器都可以对其进行探测。但对于几亿到几十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其频率更低,往往在纳赫兹到微赫兹之间,只能通过脉冲星计时阵列进行探测。

  在安涛看来,他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第一轮观测主要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最初的基准和参照。”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研究团队将持续对这个双黑洞系统进行射电谱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成像观测,为跟踪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前最后时刻的活动性提供关键的观测信息,以及与并合后的射电观测相比较,以期能够完整了解超大质量双黑洞并合全过程。而蒋凝与安涛也都在得出相关结果后,不约而同地在第一时间将结果与国际天文界的同行们进行了分享,希望国际天文学家共同加入,来进一步研究和检验这个非同寻常的发现。安涛说:“这个候选体的发现和研究,对于进一步理解黑洞和星系演化非常重要,我们把结果分享出去,大家一起去努力探索,无论谁有了后续结果,都是人类探索宇宙未知的进步。”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江西是个好地方 ##江西之美看上饶# 【参展最后一天!带您深入了解江天农业、铅山石雕和信江龙窑】(上) 今天是首届江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放的最后一天,还没
  • 只要我们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你虔诚地去努力,乐观地去对待,事业上有好的机遇,就快速反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应有超人的智慧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 今天的护城大堤,就像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曹州古城的前世今生,解读着菏泽平原大邑的历史沧桑。虽然黄河多次泛滥成灾,但更多的,还是赋予了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肥田沃土。
  • 坚持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全面推进国土绿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科学保育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森林碳汇等生态功能。有选种育苗、病害防治以及
  • #回到高考当年还会选现在的专业吗# 我们丶如何面对高考:高考不一定会让你一次赢,但不努力去拼你就输;有风有雨,有过奋斗汗水才是人生的常态,迎难而上才能逆风翻盘;
  • #徐明浩海城# xmh#徐明浩出道七周年# 【220608】官方更新 明浩相关*浩浩脚下的水瓶倒了[17'S] 三种节目是环绕立体声的这里是SEVENTEEN
  • 把一切推翻,让我再重新思考一次,我可以立一个超话,立一个群聊,就两个人群题叫两个人,不叫群聊,所以群不成立的,所以还是只有你和我。难受,从心脑血管 栓到脚后跟,
  • #早安新的一天,早安,早安心语正能量##励志语录,正能量,心灵鸡汤,唯美句子##晚安,晚安心语##枕边碎语##今日打卡##暖心小语##微商正能量##自勉,共勉#
  • 【雨城:彰显主干担当 奋力推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5月10日,被誉为“西蜀第一汤”的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温泉公园,挖掘机、运载车穿梭其间,一口新的地热矿泉井正
  • 我不希望看到你流泪,除非是为了幸福 ——《魂断蓝桥》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曹雪芹《红楼梦》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源泉啊!再苦也是温暖的,连奴隶
  • 3、八字中关键几个字要互相助益要想成为夫妻,首先必须要有夫妻缘,没有夫妻缘是不可能成为夫妻的。无论缘来缘去,也无论缘好缘坏,都是命运规律加人为因素的结果,都是人
  • 宽吻海豚;对于没有网罩的小伙绝对是件好事,别人每次只能捞一币,所以爱捞币的小伙看见有宽吻海豚场扭头就走吧向往宝贝鲨;说白了就是跟乌龟一个级别,买卖货许愿锦鲤;这
  • 随着这个词在网络上的广泛运用,“中二病”主要指那些自我意识过盛、狂妄,又觉得不被理解、自觉不幸的人,尤其是那些“成形的价值观与尚未脱离的幼稚想法互相混杂”的成年
  • #杭州租房[超话]##杭州租房[超话]#【九堡】【乔司南】自己房子出租,地址在红星嘉园三区,离地铁乔司南地铁站步行距离1200米,十分钟左右,距离客运中心250
  • !!
  • 可实际上你所面对的事实是这样的:当你前进一步,他却退后好几步。 #陈晓眼神会拉丝#自从前任选择和你结束关系,除了内心深处的悲痛外,你所想的一定都是如何跟他恢复关
  • 「最大分別《彩色世界》是完全失明,今次只是弱視,會見到少少光有點影,當我正思考如何去演時,古仔跟我說不用刻意做一些舉動,令觀眾覺得你有問題,直到劇情需要交代時才
  • 红是热烈,白是圣洁就如我爱你愿倾我所能,尽我所有,献我满腔热血愿以你唯一,此生不悔,携手相伴终生2022.03.12 琼花岛酒店婚礼策划:夏日蔷薇婚礼婚礼跟拍:
  • 感谢阿弥,这几天考试都是看着阿弥的视频入睡,没有考前的焦虑,也没有考后的懊悔,一切都是这么放松,这么自然,突然间觉得高考只是为了让我去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但爱生活
  • “目前,豫信电科正在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传感器、芯片、6G、光电产业等产业都在积极谋划和布局,将来在18个地市都会有豫信电科,功能定位跟总部是一样的:数字政府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