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三十四.三红七绿为青茶 (8.工夫茶始闵老子)
总体来说,泡茶的器具是随着泡茶的形式而演变的。唐煎、宋点时期,饮茶器通常是容量较大的碗、盏。从实物上看,在唐代茶碗的口径一般在14厘米-17厘米。陆羽《茶经•四之器》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唐代的一升约合咱们现在的600毫升,半升,就是300毫升,比现在用的茶杯大太多了。宋代,茶盏的口径通常在10厘米-16厘米。元代,揉捻工艺的出现,加快了散茶瀹泡的历史进程。明、清散茶瀹泡,客观上就会要求不必使用容量较大的茶器。到了明代中晚期,茶壶、茶杯成了茶桌上的主要器皿。

1595年前后成书的明代张源《茶录》里已经明确记载了壶泡的方法:“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确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俟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张源记载的这个壶泡法已经跟咱们现在的壶泡法没啥区别了,就是洗壶、投茶、注水、分茶、品饮。

1623年前后,明人冯可宾在他的《岕茶笺.论茶具》里说:“…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可见,当时的小茶壶已经在文人的茶桌上居于了主要地位。

茶壶变小,饮茶器相应的也会变小。对于饮茶器皿的选用,1609年明代罗廪在其《茶解》中说:“瓯,以小为佳,不必求古,只宣、成、靖窑足矣。”

有明一朝,纵观许多茶画,如具代表性的明代画家丁云鹏 (1547年—1628年)的《卢仝煮茶图》、《煮茶图》,常可见到一些撇口、弧体、圈足或高足的饮茶器。这些茶器在清代宫廷器型制度上,口径9-10厘米的称为“茶钟”,口径12厘米的叫“茶碗”。另外清宫还把口径13.5厘米的叫“汤碗”,口径15厘米的叫“膳碗”。明代茶事绘画中的饮茶生活场景,使我们知道其时饮茶所用器具的体型虽然较现代的茶杯大,但是对比唐、宋器具还是小了不少。

从文字资料上看,历史上第一个把“茶杯”两个字写到茶书里边的人,就是前面提到的明朝人冯可宾。在他的《岕茶笺.论茶具》里还有如下文字:“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者为佳耳。”。1623年前后,冯可宾的茶书中出现了“茶杯”二字,这个字眼决不是偶然的出现。要知道,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它的底层逻辑来做支点。那么“茶杯”出现的底层逻辑支点在哪儿呢?

支点有二。

其一,高度蒸馏白酒的出现。我们先来明确一个常识,高度蒸馏白酒的出现是在元朝。在这之前,人们所饮用的酒度数低,使的那些酒杯或者酒盏,都是体型较大的东西。妇孺皆知的山东好汉武松“三碗不过岗”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景阳冈前的酒肆里,武二郎连喝十八碗,要是二锅头的话,早成醉猫了,施耐庵老先生的《水浒传》里也就不会有“景阳冈武松打虎”这样精彩的章节。

元朝末年,李昱的《戏柬池莘仲》诗写道:“少年一饮轻千钟,力微难染桃花容。年深始作汗酒法,以一当十味且浓。王君亲传坎离鼎,出瓮鹅黄煮秋影。檀心味烈九酝同,醉倒伯伦呼不醒。”。一句“以一当十”明确地点出了蒸馏酒的度数要远远高于其它类型的酒。高度白酒的出现与普及在客观上必然会促使饮酒所用器皿的体型变小即容积减小。

其二,茶人的倡导。在明代,周亮工跟张岱都把“茶杯”的另一底层逻辑支点直接指向了“瞿瞿一老”闵汶水。从文字资料上看,正是明末的闵汶水首开把酒杯当做茶杯使用的先河。作为统御明末饮茶风流的闵汶水不可能不知“茶壶以小为贵…方为得趣”、“瓯,以小为佳,不必求古,只宣、成、靖窑足矣”的道理。桃叶渡斗法时,他给张岱沏茶用的是皆精绝的成宣小酒盏且“持一壶满斟”。周亮工去桃叶渡拜访闵汶水品尝“闵茶”的时候,周记录说:“歙人闵汶水居桃叶渡上,予往品茶其家,见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颇极烹饮态。”。

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小酒盏、刚柔燥湿必亲身、水火皆自任、颇极烹饮态,在周亮工跟张岱的笔下,一副活脱的沏茶画面越纸而出,老天,这不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工夫茶泡法吗?

有关工夫茶,能见到最早的文字资料是《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作者是清乾嘉时的俞蛟。他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经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闵汶水这位“细细钻研七十年”的“水厄”在茶史上首开把小酒盏当做茶杯的用法,于无声中创立了后世的工夫茶雏形。自此,作为品茶的器具盏、瓯开始朝着小型化演进,其后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夫茶杯-若琛杯。

后文我们就要聊到清初的武夷茶正是借鉴了松萝茶的制法而使得一个崭新茶类-青茶诞生。那么,左右明末茶界风流的闵汶水首创的松萝茶的工夫茶泡法,必然会对因松萝技法而生的武夷乌龙茶的品饮产生深刻影响。这也导致了后世“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的工夫茶在福建、广东、台湾等乌龙茶生产地区相继传播。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浪微博认证美食博主"耕而陶一茶"原创撰写,欢迎博友在微博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三联美食# “馋,馋死了,好想吃金钩炒玉牌。”大晚上的,身处“静默”城市中的同学老张,还在微信里和我热火朝天地聊吃的。原来,宅家抢菜已经月余的老张,纵有咖啡香气萦绕,抑或红酒摇曳多姿,最念念不忘的仍不过是一道家常菜:豆芽炒豆腐。

这道食材同源的炒菜,用的是最朴素的黄豆芽和白豆腐。而豆腐要经得起翻炒,必须得是北方的老豆腐,而且得是那种用老卤点制的、带着浓浓豆香气儿的北方老豆腐。这种天然的香味儿,隐隐约约有点类似龙井绿茶的豆香味道。

先一根一根把黄豆芽底部的细小根毛摘净,即是“金钩”;将豆腐切成厚薄适中、两指见方的块儿,即为“玉牌”。热锅冷油,将豆腐块儿滑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即放入豆芽翻炒;最后加上碧绿的葱段和少许的盐,大火翻炒调味即成。短短几分钟,这道简单美味的“快手”菜就成了。

只见盘中黄白相间,翠绿点缀,煞是好看。单这赏心悦目的卖相,就已令人食指大动。满满挟起一筷子菜,入口是豆芽的脆爽和鲜嫩。而豆腐则带着油煎的滋润和焦香,一大口咬下去,也绝不会有吃到骨头和鱼刺的担心,反而有一种大快朵颐吃肉般的痛快感觉,一口又一口地停不下来。

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豆腐真是普通人家的肉啊。所以,至今豆腐这种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就妥妥地是最实惠的“素肉”“素鸡”。“爷俩吃半斤豆腐—拼(抢)了”,这个戏谑的歇后语,是流传于豆腐的发源地,江淮一带不富裕的“干饭人”的老笑话。豆腐含水量高,半斤老豆腐也不过是掌心方寸大小的块儿罢了。在吃肉很“奢侈”的时候,父子俩一人夹几筷子就没了,还不赶快抢着吃吗?

而我童年时,虽然也能吃到肉,但却也同样热切地盼望着能吃到散发天然豆香气儿的老豆腐。因为那时的我患有哮喘,对鱼虾之类都过敏。而豆腐被认为是性平味甘,所以老豆腐于我,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尤其是母亲在家里自己做的老豆腐。

做豆腐要先从浸泡黄豆开始,把干豆全部浸没水中,泡到胀大数倍后捞出磨成浆;生豆浆用特制的布袋装起过滤,将豆渣一袋一袋地分离出来;然后置于大铁锅中烧煮,还没开锅,老远就能闻到浓郁的豆香气了。很是诱人!

这时候,母亲就从屋角一个坛子里,小心翼翼地舀出一碗盐卤水来,端到灶台前等着。等到锅中豆浆烧开,浓白的浆水上下翻滚时,母亲用一把特制的勺子,舀起少许老卤水,蜻蜓点水一般轻快地沿着锅边撒去,并缓缓而有力地搅动着。没过一会儿,原本如奶汁一样的豆浆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逐渐出现絮状沉淀,结成了大朵的白白豆花儿。而浆水也变得越来越清亮,最后竟如同一汪碧水一般。

母亲会先舀出一碗豆花来,撒上点小虾皮,淋上点鲜酱油,如果再滴上几滴芝麻香油,那简直就是人间极致的美味了。这碗豆花是让我们姐弟仨先过下嘴瘾的,每人分到的并不多,可已经足够小小的我们心满意足了。而母亲自己,却常常只舀一小碗清亮的浆水喝,嘴上还说:“这个才真的鲜呢,好喝。”我伸过头,喝了一口她碗里的清浆水,味道闻着的确是清香微甘,但喝到嘴里却是有点涩涩的苦,根本不是鲜味儿。

母亲点豆腐的卤水用得恰到好处,做出来的成品才能老嫩适中。当豆花全部凝聚成云朵大团时,母亲快手快脚,用舀瓢迅速地把白白嫩嫩的豆花盛出来,倒进一旁早就准备好的干净笼布里,然后将笼布对角两两系紧,并压上一块木制的盖板,双手不停地按压盖板的边缘。于是,清亮的浆水从笼布缝隙里被不断挤压出来,滴滴答答的如同唱着欢快的歌儿。

等到浆水不再滴答,打开笼布,一板软硬正好的白豆腐就做好了。这其实很考验人的眼力和手上功夫,否则的话不是卤水多了豆腐发苦,就是少了豆腐易碎。如果偶尔失手,一向能干利索的母亲就会自责不已。

刚做好的老豆腐,还带着热乎的香气,切成大小适中的块儿,可以用花生油煎着吃,类似铁板豆腐的做法。当豆腐在油脂的热情“滋啦”声中,被煎得两面焦黄发亮,看着就让人垂涎。吃到嘴里,焦香的外皮稍有点韧,内里却是软嫩的细腻,唇齿间满是纯粹的植物味道,让人从口腔到内脏,都是妥妥的服帖舒畅。

其实,这种做法既简单,又能保持卤水老豆腐最原始的滋味。只需要在清水锅里放入几片薄薄的鲜姜,一点点盐,将豆腐切块投入水中,水滚后,几分钟后即可捞起食用。即便只配上一小碟鲜酱油,味道也都是极好的;倘若能有少许蒜泥加入,滋味就更赞了。

豆腐的软滑,滋味的纯粹,配合着热气腾腾的水汽,在江南的夜里,就显得特别温馨又可人。就像佩弦先生自己说的:“这并不是真的吃饭,只是玩儿。”除了应付嘴巴的寡淡之外,又不用像吃碳水、高脂食物那样担心发胖,还能生生地多出些文人雅趣来。

自古以来,好的文章被以“锦绣”称之,亦能以称之为“大块文章”。深谙“凡尔赛文学”的大诗人李白,自称“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就曾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诗中写道:“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于是,篇幅短小的文章也就有了“豆腐块”的别称。而在江淮一带,给将入学读书的孩子吃切得方方正正的豆腐,既有希望他(她)为人清白端正,也隐含了希望孩子能提笔写出好文章、读书出人头地的美好愿望。

而我自幼体弱,母亲经常宠溺地看着我大口满足地吃豆腐。或许,她的心中不是盼着我读书有多厉害,而是希望我尽快摆脱哮喘缠身,健康地长大成人吧。

不管是煎烤烹炸,炖煮烧溜,还是搭配蔬菜腥荤,老豆腐都能应付自如,是一道价廉物美、贫富皆宜的家常菜。倘若刀工了得,豆腐还可以被片得薄如纸张,再切成细丝儿,搭配瑶柱、鲜虾和火腿等,制作成淮扬有名的“大煮干丝”或者是烫干丝,做出各种丰润美妙口感,这就是比较精细的文雅吃法了。

吃过的东西,日子久了就容易上瘾,如同茶瘾、咖啡瘾一样。而我和老张这样出身普通人家的孩子,无论是来上一盘家常味道的豆芽炒豆腐,还是细品着茉莉香茶,筷子挟起秀气的干丝儿,其实都是在咂摸曾经熟悉的味道。在豆香茶香中,在水汽缭绕中,牵引出对母亲家乡的思念来。

如今太平盛世,餐餐有鱼有肉,豆腐的滋味看似十分寡淡,却常常令我牵肠挂肚地想念。正如老张期盼着早日解封,等待老菜场重开一样。时不时地,我需要一盘老豆腐的清淡,来慰藉肠胃,安抚心情。

原来,所谓的美食,不过是儿时熟悉的味道而已。

《豆腐赛肉香,妥妥安抚了思乡人的肠胃》文 | 清风吴语

#三联美食# “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这首乡土气息十足的白话诗描述的是江南地区一种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饼胚,外沾一层芝麻,贴烘炉壁烘烤而成的火炉烧饼,因其形状似蟹壳、色泽如蟹黄,故又名“蟹壳黄”。

说起蟹壳黄,自是绕不过苏州茶馆。苏州人爱喝茶,茶和苏州人之间结着很深厚的友情。明清姑苏繁荣富足鼎盛之际,街头巷尾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茶馆。

在吴门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和清代徐杨的《姑苏繁华图》中,都能看到陆文夫笔下“老苏州”赶早茶的场景。

“每至曙色朦动,鸡叫头遍的时候,对门茶馆店里就有了人声,那些茶瘾很深的老茶客,到时候就睡不着了,爬起来洗把脸,昏昏糊糊地跑进茶馆店,一杯浓茶下肚,才算是真正醒了过来,才开始他一天的生涯。”

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在《除夕口占》中说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茶,是苏州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喝茶与吃饭占有同等地位。故苏州人管“喝”茶叫“吃”茶。是的,苏州人这杯茶不是“喝”进去,而是“吃”出来的。

不少老苏州早起的头一件事就是跑茶馆去吃早茶,先一杯热茶下肚,自己不动身,让面馆里的伙计代跑腿去附近面馆点一碗“头汤面”打包回茶馆,有点类似现在的“饿了么”、“美团”骑手,吸溜着热腾腾的面条,倘若倘若恰逢生意场上的熟人,那就续上茶水,边喝边聊,茶水喝光,顺道也把生意谈了下来。

有了吃“早茶”的,便就有吃“晚茶”的。在民国文人包天笑回忆里,吃“晚茶”的人社会阶层似乎要更高一点。

比如,苏州人去茶馆吃个下午茶,唤作“孵茶馆”,一如老母鸡孵蛋,一坐就是大半天,托一杯茶听说书人百转千回的腔调和茶客之间彼此吴侬软语的家长里短,精致的茶点不比早茶那般清汤寡水,可以细细慢慢咀嚼,舒舒服服消磨时光。

少时,我的祖父常捎上我去茶楼“孵茶馆”,苏州茶馆配的伴茶佐食,虽不如周作人笔下“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的干丝那般考究,却也自有特色。
其招牌“茶楼双璧”便是生煎和蟹壳黄。祖父笃悠悠手托一杯清茶,跷着二郎腿,眯缝着眼,沉浸在低吟浅唱的评弹声中,年幼的我对茶、评弹素无兴致,只是眼巴巴地干等那份属于我的茶食,生煎馒头一口一个,吃得顺滑,自不消细说。

关于“蟹壳黄”这个物什,听着名字挺诱人,又有蟹、又有黄,可等堂倌端着食盘上来,一见之下,却是一个寻常的小圆面饼,莫说蟹黄,连猪肉都不见半星。

一口咬下去,异香浓烈,饼身上的酥皮附带着芝麻一齐“簌簌”下落,像雪花一样纷纷飘落案上。我探出小手,一小片、一小片捡起来,塞回嘴里。

那芝麻颗粒就像散落四处的弹珠,零星洒在桌面,我伸出食指,蘸些唾沫,蘸一口,吞一粒,有几颗芝麻掉进桌缝,任凭怎样蘸唾沫也无济于事。我急得干瞪眼,一上火,把桌子猛拍一下,唬的周围茶客都吓了一跳,旋即转过身来,看我一边捡、一边舔震落出来的芝麻粒,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便是蟹壳黄的魅力。

时隔多年,祖父早已仙逝。我闲来翻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到旗人吃饼一段:“他吃烧饼的时候,有两颗芝麻掉在桌子缝里,任凭他怎样蘸唾沫写字,总写他不到嘴里,所以他故意做成忘记的样子,又故意做成忽然醒悟的样子,把桌子拍一拍,那芝麻自然震了出来,他再做成写字的样子,自然就到了嘴了。”不禁莞尔。

我想起了祖父,也想起了蟹壳黄。可如今的苏州大街上,生煎店常有,蟹壳黄铺却不常有。兜兜转转,终于在一家新开张的五星级大酒店看到招牌上写着“蟹壳黄”,花样倒是推陈出新了不少种类,咸的有蟹黄馅、虾仁馅料,甜的有枣泥馅、玫瑰馅料。于是点一份尝尝,吃起来总感觉不如旧味,从厨师口中得知现在的蟹壳黄是用电烤炉烤制出来,难怪口味不那么纯正了。

惆怅之际,一位老茶客向我推荐曲园大门斜对面的一家百年老店,说那里的蟹壳黄是地道苏式口味,名气也不是吹出来的。

据说,很多年前,已故上海评弹团名家吴君玉到曲园喝茶,一眼看到邻桌上放着蟹壳黄,叫了起来:“哎呦,蟹壳黄哇,几十年没看到了。”于是,大家热情地请他吃了两个。

临走时,吴君玉还专门打听这蟹壳黄是在哪儿买的,听说就在曲园对面,连忙过去预定了40个,说要带回上海让家人和朋友都尝尝。

第二天一早,店家将新鲜出炉的蟹壳黄小心翼翼地用纸盒子包好,“这蟹壳黄不能用塑料袋装,如果放在塑料袋里,‘壳’就不脆了。”店主解释道。后来吴君玉每次到苏州,都会去曲园对面买蟹壳黄。不只是吴君玉等大师级吃客光顾,很多老顾客一买就是五、六十个,还有人专门将这款大师级秘技皮酥香脆“蟹壳黄”邮寄到香港的亲友家去。

传统蟹壳黄主要有咸、甜两种口味,咸的是葱油味,甜的是豆沙味。这爿店门面小虽小,用的却是老底子炭火烘烤的特制铁炉。

店主用菜籽油和面,面团包入油酥,一次次反复擀卷,让面饼层层起酥,“这内里至少有20层暗酥”店主一边揉面团一边凡尔赛式“炫技”,“这样一口咬下去才会有层层叠叠的质感。”饶是这番精工细作,才使得他家的蟹壳黄放久面皮也不会发硬,很多老客当天下午买回家,吃不完留待第二天,依旧能吃到那一口酥脆。

咸饼选用优质五花肉、葱花做馅心,甜饼以白糖猪油为主,再用上好的芝麻撒面,最后放入铁皮大炉中,一张一张贴在炉壁,等烤熟后用铁夹一个一个取出、装袋。蟹壳黄有甜有咸,批量生产,万一搞混岂非尴尬,为了便于区分,咸饼做成溜圆型,小巧可爱,壳面是黄褐色,远观像一只只螃蟹,撒在上面的芝麻,就像蟹壳斑点,“蟹壳黄”这个名字可谓实至名归。

甜饼则做成椭圆状。刚出炉的蟹壳黄,大老远就能闻到一股特有的浓烈饼香,尤其是葱油味咸饼,“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咬下一口,酥酥脆脆,层层剥落,那味蕾间迸发的余香,隽永绵长,让人在不经意间穿越到那个同样隽永绵长的年代。

《他们把这浓香酥脆的烧饼,唤作“蟹壳黄”》文 | 申功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照片对于我只是展现给这个世界的我的一部分。身为一个非专业性的表述者,不了解标准的镜头语言,我只是就我个人的理解去把自己脑海中的影像表达出来。
  • 换个角度想一下,如果是车主要卖这台车,收车的车商出价50或者51,我想车主也肯定会说,我这就是台新车,首保都没做,你们就这样杀价,太黑了吧。那好了,现在就是新车
  • #魁拔4[超话]#魁拔4今年上映是个未知数但是魁拔之幽冥狂(真人版)却是实打实的魁拔之幽冥狂(真人版)将在9.22号上线腾讯视频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哦,太想魁拔也不
  • !【⚠️cp向】【凛绪贴贴】【凛月和美伽cb贴贴】凛月:哈哈,我是想向小~美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 二是作为承载入驻的智慧产业、企业的总部基地,以满足产业发展智慧化需求为目标,把握“智慧柳东”、智能网联汽车等项目建设的契机,吸引一批在智慧城市建设经营、工业
  • 25日中午小边同学来做的麻辣香锅和土豆饼,晚上我去源源家吃大餐了,我从没想过,肘子、排骨、鸡翅,这三个菜能同时出现!23日去办了宽带,宽带人脸识别识别了10多次
  • 大饼啃不动的是谁?出轨十次全球社死买壮yang药的是谁?
  • 车辆在空间上的表现同样比较出色,悬浮式中控台为前排乘客预留更大的储物空间。与现款车型相比,设计上有型有款,配置上诚意满满,无论是动力还是空间都足以应付日常所需,
  • 梅婷从小就住在根正苗红的军区大院,家里还有一个经常和她打架,但是关系却很好的哥哥,这样的一家4口,好像就是中国家庭的典范。梅婷从小就住在根正苗红的军区大院,家里
  • 中信建投化工首席分析师郑勇分析称,目前PVDF企业仅10余家,国内企业中,东岳集团、孚诺林等企业具备锂电级供应能力,产品市场的爆火也纷纷吸引企业入局,但今年产能
  • 然而由于格芯得到了AMD公司的入股和订单支持,在成立10年的时间内,格芯迅速崛起,通过代工生产,在2019年的时候成了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除此之外,格芯公司还
  • #好书推荐# 【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及推荐书单】《中关村笔记》在田野调查与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以人文笔调书写不同阶段中关村的典型人物。中关村不仅改变了北京,也改
  • 虽然三个人现在的发展都相当不错,但依旧有很多TFboys的粉丝希望他们三个能够重聚首,看到他们同台唱歌,在一个舞台上进行表演。无论是马斯克还是贝索斯,他们在发射
  • [汗]事业上郭晶晶拿过30多个世界冠军,生活中她为霍启刚生了3个孩子,并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有自己的主见。对于一个靠低保生活的一个家庭,对于还有一个重病妻子在
  • Do I agree with Rick that nothing means anything?no I don’t.Because the knowledg
  • 谢谢大家一路的支持,消失了半年也还记得我,真的很感谢-KOKOTATTOO·DIDI遮盖修改篇【鲸鱼+素花】遮盖原本旧图案,要求彩色原本只想将字母换成水彩,但是
  • ­6、原命局中财、官星主气全无,八字中又干支多合,两次婚姻在所必然八字中财官本气全无,本来就代表配偶缘分较差;八字中干支多合的人,一般多为善于交际,乐于交际的人
  • #肖战[超话]##肖战顾魏# 肖战顾魏#肖战余生请多指教# 肖战余生请多指教 ————♡⃛ [给你小心心]R. Xαο ————— ✨To : 肖战 .“
  • 来自台湾嘉义义竹乡五厝村的10名颜氏宗亲,在相关部门人员和钞坑宗亲陪同下参观了钞坑村民俗区,泰亨新城小区,并到钞坑颜氏宗祠祭拜先祖。#石狮日报即时新闻# 【海峡
  • 不过幸好当初的决定和选择现在还在奏效,也是因为当初写给自己的这几行字让我现在还是觉得生活的节奏还是挺好的。前几集女主的作无下限真想弃剧,而且还容易联想到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