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亿成交!蔡元培之女西湖边故居被私人买走 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原本希望它成为纪念馆
蔡元培之女蔡威廉故居原貌(仲向平供图)

就在不少人买买买的“双11”当天,有人花1.2个亿在西湖边买了一座房子。11月11日,一则“1.2个亿成交!蔡元培之女故居被神秘买家买下”的消息,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成为不小的热点。

八十多年前蔡元培资助女儿女婿修建

还亲题“马岭山房”匾额

早在今年9月22日,蔡元培之女西湖故居挂上司法拍卖网站时,已经上过一次热搜。房子买卖很常见,西湖旁边的房子很贵也不奇怪,但这座房子的历史并不简单,它曾经是蔡元培之女蔡威廉的故居,属于杭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被评定为二级历史建筑。

众所周知,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教育家、美学家。他的女儿蔡威廉曾在国立艺专(中国美院前身)任教,是著名画家。1928年,林文铮迎娶蔡元培的长女、画家蔡威廉。在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送了女儿一笔钱,加上女儿女婿的积蓄,在杭州西湖边马岭山上建成了这幢房子,当时蔡元培还亲题了“马岭山房”匾额。

据上述司法拍卖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蔡威廉故居于杭州市西湖区玉泉路1号,总建筑面积为276.08平方米,土地面积为269平方米;从房屋介绍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别墅由3幢房屋构成,不仅门窗都脱落了,甚至部分墙体也已经倒塌。

绿荫翠丛中有幢看上去十分破败的小楼,“如果不是身处西湖景区黄金地段,你会以为到了深山老林里年久失修的老屋。”据到现场的杭州记者描述。

老屋前面竖着一块石碑,上有“杭州市历史建筑,蔡元培之女蔡威廉及女婿林文铮旧居,建于20世纪30年代,包括三幢西式建筑”等字样。房产分前中后三排建筑,前排是坡顶平房,砖木结构,做起居室之用。前屋二层是个小阁楼,后边是两排楼房。后面那排房子的骨架还在,原来是厨房,但已凋败不堪。白墙斑驳,瓦片零落,红漆大门破了两个洞,窗户也成了空架子,有一堵墙还裂开了一大块,露出老底子墙壁隔层里的竹篾。别墅前有个院子,看得出来原先是花园,但现在已经成了荒地。

曾陷法律纠纷十几年

蔡元培之女蔡威廉故居现状一角

关于这座房子的纷争,曾轰动杭州。蔡威廉和林文铮先后于1942年、1989年去世。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杭州“老房子”研究专家仲向平对封面新闻记者说,大约是2010年的时候,蔡、林后人告诉他,因为这栋房子而官司缠身,所以以1000万元的价格将房子卖掉了。这桩官司涉及到蔡、林后人与一位租户“李女士”之间的租赁关系,中间牵扯了十来年。

2015年,从蔡、林后人手中买到该房子的张某夫妇起诉李女士,要求她搬离。2017年12月,张某夫妇向西湖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18年7月21日,杭州市西湖区法院的执行法官们对这栋老别墅里居住了二十余载的李女士一家进行强制腾退。就此,该房被正式转交到了新主人张某夫妇手中,与蔡、林两家再无关系。

11日下午,记者电话联系到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杭州“老房子”研究专家仲向平。仲向平长期从事杭州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街巷里弄、名人故居的挖掘研究。参与杭州十余项综保工程,著有《杭州老房子》等图文书籍二十多种。对于蔡元培之女蔡威廉故居,他已经关注了30多年,对其中的来龙去脉较为清楚。

记者:作为杭州老房子的研究者,据你了解,这个“马岭山房”有怎样的历史?

仲向平:我30年前就开始关注这个房子。它是山地别墅,所在地就是一个叫马岭山的小山坡。如今已经不大有人知道这个小山坡的名字了,只知道这里叫杭州植物园。如今的地址位于杭州市玉泉路1号。20世纪20年代末,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西湖的“平湖秋月”办学。法国留学回来的蔡元培之女蔡威廉是国立艺专西画教授,她的丈夫林文铮则是国立艺专的教务长,两人都是骨干教师。

在建造马岭山房之前,两人租住在一间很破旧的老房子里。20世纪30年代初,国立艺专的办学条件渐渐好起来,教师的待遇也好起来了,蔡威廉夫妇便开始筹钱造了一栋自己的房子。大概凑了7000大洋,蔡元培应该出了3000大洋。当时在这个地方建房子的教授还有林风眠,当时是国立艺专的校长。马岭山风景好,离西湖近,很多画家喜欢在这一带居住,黄宾虹的旧居也距此不远,周围尚有吴大羽旧居、雷圭元旧居等,俨然成为了一个艺术家“村落”。

记者:从一些文图资料上可以看出,这座房子的建筑很有艺术气息的。

仲向平:这座房子建成时黑瓦粉墙,泥壁木地,上下错落,前为平房,后为楼房,还有大小花园,附属用房若干,井一口。据说,这幢房子几乎就是蔡威廉的作品,连围墙、窗花、铁门都是她亲手设计的。 整体风格质朴、朴素,并不华丽,不是达官贵人建的西洋别墅,而是中式风格。

它的材质是泥木结构,肯定比不上石头材质的别墅结实。但是它的艺术风味很浓,在没有破败之前,身处其中,会有桃花源记的感觉。 马岭山房外,原本还有篱笆围墙和一口老井,井水甘洌可直饮泡茶。不过20世纪50年代建造植物园的时候,马岭山房花园的围墙被拆掉了,花园跟植物园融为一体,那口井如今还可以在植物园找到。

是“历史建筑”,但不是“文物保护单位”

产权清晰的私房可进行私人买卖交易

记者:很多网友关心这个新闻,其中一个大家关切的焦点在于,这房子属于历史建筑,拍卖符合国家法律吗?

仲向平:“马岭山房”曾经被杭州市住建局列入“历史建筑”名单,但并没有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任一名单上。这种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在杭州和上海比较多,散落在民间,但其实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不在文保单位上的历史建筑,属于私房。只要产权明晰,是可以合法买卖的。目前“马岭山房”能够进行司法拍卖,也说明在相关法律上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历史建筑的改造、重修

要遵守有关部门的明文规定

记者:新的业主买到它之后,对这个房子的维修或者再建,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吗?还是说完全可以自由决定?

仲向平:维修“马岭山房”这样的历史建筑,条件的确是成熟了,因为这套房子的主要建筑, 两层楼的房子,目前已经自然倒塌。另外的平房也是危房,不能居住。因为它是泥木结构,并不牢固,经历时间风雨难免自然倒塌。但是关于历史建筑的改造、重修,需要遵守有关部门的明文规定,需要上报房管局、历保办等多个部门审核批准。比如不扩大面积,并保持原先的层高,风格尽量保持原貌等等,只有相关条件满足了才能动工。

记者:既然大家都很关注这个房子的后续情况,不知道这位新买主会不会主动露面回应大家的关切?

仲向平:目前只知道这位业主是来自上海,我个人猜测新业主应该不会主动出来回应。虽然这是私房,法律允许买卖。但是从情感上,我们还是希望像这样的名人旧居,历史建筑,最好还是维护升级成纪念馆,面对大众开放更好。

“马岭山房”旁边就是根据林风眠故居改成的林风眠纪念馆。目前,林风眠旧居已修葺一新,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景点。我作为一个杭州人,研究杭州老房子的一位作家,我个人认为,没有改造成纪念馆,是挺可惜的。 很多年前,蔡、林的子女还未将马岭山房售出之前,我曾听闻中国美院曾有动议收购此别墅改建为蔡威廉、林文铮纪念馆的建议,我深以为这是这栋别墅的最好归处,也能将老宅最好地保护起来。如今这个愿望落空了。

记者:查了相关可靠新闻报道,发现这房子还引发过法律纠纷。那位被强制执行撤离的李女士是谁?跟蔡元培女儿蔡威廉与女婿林文铮有亲属关系吗?

仲向平:没有亲属关系。她曾经是这个房子中平房部分的租户。但是她好像是出了一些钱,让租和借变得含糊不清,我估计是在这个问题上僵住了。

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5. 不要低微的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不管多爱一小我,都不克不及低微到弄丢了本身,爱的目标是让你变得更好,而不是让你体无完肤。人生的路总归是要本身走,没有人能取代你
  • 由于昨天半夜太饿,今天给自己加了点主食(昨天没有)晚餐的鸡胸肉是根据xhs教的减肥餐做的,用少量的油煎的,然后夹着生菜和番茄酱一起吃,但说实话,我吃的时候还是感
  • 【优嘉】 今日私房饮品/黑糖珍珠奶茶 大颗珍珠搭配精心熬制的黑糖糖浆 有嚼劲的同时又有丰富的口感 冷饮清新爽口 热饮给你带来一丝冬日的温暖#重庆面包培训[超话]
  • #中国联通与腾讯设立混改新公司# #不内耗的生活有多爽# #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理由#当初《人民的名义》丁义珍的扮演者徐广文曾吐槽:我作为客串,原本就不抱着拿片
  • 女主给他治伤,男主感动的哭;女主给他灌鸡汤让他“站起来”男主感动的哭别人跟他说要找女主换走他,男主害怕的红了眼;收到女主的礼物给女主回礼时,又激动的哭了[允悲]
  • 挽回类型:分离第三者婆媳问题挽回时间:两个月案情:这位委托人的情况非常复杂,两年前因怀孕结婚,婚后和婆婆生活在一起,两人经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吵,而丈夫作为
  • 真行善者,当不求名,当暗处行。以德化人,厚德而行,福自至矣。
  • 素锦设计让素素以为夜华爱的是素锦,连素素这个名字也只是因为素锦里有个素字,在天上夜华为保护素素对他很冷淡,误会更深,后来素锦设计,夜华被迫挖掉素素的双眼给素锦,
  • #郑州近视眼激光手术的价格##郑州做近视手术好的医院##广州近视手术##深圳近视眼手术#视力恢复的差不多了,摘下眼睛可以正常视物,不过可能是选择准分子的原因,眼
  • áng小羊日记 ▪今天是想念小蒙的第一百二十五天 小蒙终于从md出来了 即将开启新阶段 希望小蒙接下来的生活喝工作一切顺利 我希望小蒙可以睡好觉 可以
  • 】全民全运我运动我快乐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咸阳这些地方全民全运 热火朝天国标舞马拉松乒乓球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 5月1日,2021中国•咸阳第十三届国际标准舞(体
  • - 今年交付即有高速 NGP、记忆泊车、LCC、智能泊车等功能,还是挺期待高速 NGP 的表现的。- 2023 下半年,大部分无高精地图城市开放变道、超车、左右
  • 金梓才的财通价值动量混合(720001)、财通成长优选混合(001480),布局两大重点,一是5G和通信领域,一是消费电子,另外也有些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也是
  • 全城预售活动火热进行中,前所未有的优惠,欢迎小姐姐们前来打卡体验[来]​ 周韵:《邪不压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相有心生》​不是挤眉弄眼的那种邪​是天真无邪清澈
  • 鬼子气坏了,他们竟使用毒气弹,直到山洞里再没有潘国林的声音,他们才扬长而去。”鬼子不信,他们担心里面有陷阱,就给他解了绳子,让他先进去。
  • 预约金 : 是为了保留活动名额 以及预约好时间 让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时间不冲突 [发呆][发呆]更是双方之间的一种信任 ☞各位亲爱的宝宝们别想那么复杂 正规
  • 说这话才是不要脸,看琉璃前男女主在我这里还没有司凤他爹和副宫主有名呢,看第一集就被演司凤的成毅演技折服了,以后发生那么多BB赖赖的事情,我都是选支持成毅,没办法
  • 还有噢,在cpf挂电话之前,绝情挂掉电话的可能还有其他艺人粉圈的人,也有可能功成身退,也有可能半途而废,谁知道呢……姆姐姐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你们提供了这么肥沃
  • 用电成本的话会比较低,我们这里的电站和中间的成本大家也非常清楚,在市场上,我们的 可行性分析还在准备中,光伏电站可能就是 4 元以下的投资成本,风电就是 7 元
  • 此外尽管没能当面见到,但是或许因为我在学生时代不恰当的言行而受到了伤害的其他人,也想通过这篇文章说一声对不起。此外尽管没能当面见到,但是或许因为我在学生时代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