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聚焦# 【历年两会热词传递民生温度】

翻看近年政府工作报告,“灵活就业”“中等收入群体”“房住不炒”“户籍制度改革”“分级诊疗”“集中带量采购”“全国统筹”“第三支柱”等热词,既反映出鲜明的改革指向,更传递出可感可知的民生温度。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等“五有”,到增加“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后的“七有”,我国民生建设的范围进一步拓展,成效更加明显。

稳基本盘千方百计扩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六稳”“六保”之首。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规模相继突破700万、800万、900万大关,全国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人,就业市场面临巨大挑战。
“稳就业”“保就业”“就业优先战略”“高质量就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全国两会中“就业”一词居于民生热词首位。稳住就业基本盘、千方百计扩就业,始终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线。
2013年、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2020年1万余字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仅“就业”就被提及39次之多。
如何稳就业、保就业,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拓渠道、稳岗位、保重点、优服务、兜底线”成为关键发力点。其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是拓展就业渠道的突出亮点。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趋浓厚;“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创业的领域不断拓宽深化。
作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等新词也开始走进大众视野。随着“双创”快速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快速成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快递小哥”“网络直播”“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岗位持续增加。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灵活就业”,2019年提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2021年提出“继续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其间,《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落地,为灵活就业保驾护航。
统计表明,我国多年超额完成就业目标。仅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就达1269万人,同比增加83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目标任务,牢牢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我国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灵活就业既有利于降低摩擦性的短期失业或结构性长期失业,也能促进创新创业,成为劳动力市场培育新动能的有效渠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成刚表示。

制度保障缓解养老后顾之忧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普惠型养老”“互助性养老”“居家养老”“长护险”“中央调剂制度”“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第三支柱”……近年全国两会中,关于养老的每一次“新提法”都直指缓解痛点,每一次“新改革”均回应民生关切。
作为“保命钱”的养老金,历来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从2013年到2021年,养老金“9连涨”“10连涨”“11连涨”……频频登上热搜榜。截至2021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已经实现17连涨。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也在不断上调。
为确保养老金足额发放更有保障,“省级统筹”“中央调剂制度”“全国统筹”持续推进,更好实现互济余缺,发挥养老保险基金规模效应。“国资划转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动作频频,养老金池子不断扩容,基金保值增值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2019年、2020年、2021年我国连续提高中央调剂比例至3.5%、4%、4.5%。2022年1月起,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正式实施。
作为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2020年9月,《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截至2021年底,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城市增至49个、参保超过1.4亿人,累计160万失能群众获益,年人均减负超过1.5万元。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也在蹄疾步稳推进。“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202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被业内寄予厚望。
“推动发展个人养老金意义重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落地,一方面有助于对冲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灵活性,提高“便携性”,增进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

努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异地结算”“分级诊疗”“三医联动”“带量采购”……围绕破解老百姓看病买药难题,一系列新词陆续出现,反映医改正在走深走实。
分级诊疗体系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这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

2014年、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提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从2016年“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到2017年“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再到2019年“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努力让老百姓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带量采购”一词近两年热度也持续攀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机制,2021年提出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
效果立竿见影。70万元一针,被“砍”到3.3万元一针!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公布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诺西那生钠成功进入医保,实现天价罕见病药在基本医保准入的突破。消息一出,许多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家属喜极而泣。
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品种增至2860种,74种新药进医保,其中谈判成功的67种独家药品平均降价61.71%,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此外,“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异地就医结算”“公立医院改革”“互联网+医疗健康”等热词也层出不穷。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就业、养老、医疗领域的新词、热词,仅是全国两会释放民生暖意的缩影。“破解大城市住房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职业教育改革”……全国两会期间,带着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代表委员纷纷提出真知灼见,推动相关改革加快向深水区挺进。
“2021年财政部承办的涉及民生方面的建议提案共有412件。”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日前表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用于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基本民生方面的支出近2万亿元。
迈上新征程,更多民生红利还将“落袋”。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设置上,民生福祉类指标数量最多,覆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
春风送暖入人心。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将实现全国互认、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至全国……2022年3月1日起,一批新规正式实施,涉及个税、养老、医疗等多个民生领域。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新期待,一张改善民生的新图景将再次展开。

来源 | 经济参考报

1997年6月,一架飞豹战机正超音速飞行,突然一声巨响,战机座舱盖竟不翼而飞!飞行员被高速气流冲击失去知觉,“敞篷”战机直往下坠!

“飞豹”战机(歼轰-7A)是我国第一款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战机,在中国航空工业上有里程碑意义。可这款战机研发和量产却异常坎坷,特别是试飞阶段,曾有数名优秀的试飞员因新机试飞牺牲。如1996年8月,试飞员杨晓彬与领航员唐纯文驾驶一架“飞豹”新机进行海上科目试飞时,战机突现故障!本可以跳伞的两名飞行员坚持将战机带回,最后降落时战机失控,倒扣在机场跑道上。2名飞行员当场牺牲,现场惨不忍睹。

战友的牺牲让试飞员们悲痛不已,但他们并没有被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继续试飞的豪情壮志。就在两名飞行员牺牲的第二年,“飞豹”战机进入了战术性能试飞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战机试飞过程中15天出现过4次险情,尤其是高空座舱失密的险情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即便如此,试飞员谭守才仍然义无反顾的主动要求执行试飞任务。

1997年6月19日,试飞团副团长谭守才和战友彭连启(领航员)驾驶一架“飞豹”新改型样机试飞。今天他们的任务是超音速飞行,同时查找该型机座舱失密的原因。如果故障原因发现不了,“飞豹”将无法设计定型。但带着问题试飞,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对飞行员的心理承受力和飞行技术都是极大的考验。

上午10点40分,谭守才驾驶新型战机缓缓滑出跑道,他全神贯注手握驾驶杆,加油、拉杆……“飞豹”从试飞机场腾空而起,呼啸着刺向蓝天。谭守才是国家特级试飞员,试飞过十几种机型,经验非常丰富。他稳稳操纵战机爬升到7000米既定空域,以1000多公里的时速在蓝天白云之间穿梭,很快完成了试飞科目。

11点05分,就在谭守才准备驾机返场时,镶在座舱前方的飞机总警告灯突然点亮,随后驾驶舱里开始响起急促的报警声!同时座舱盖故障的警告灯也闪出可怕的红光!

不好,险情出现了!

谭守才立即准备下降战机高度,哪知道,伴着飞机发出的一声怪叫,“飞豹”驾驶舱瞬间失去了密封性,座舱内的压力从正减到负!驾驶舱浮尘到处弥漫,高速气流的巨大冲击使得谭守才头、耳、眼睛胀痛难忍,谭守才只感觉整个身体像被撕裂一般,瞬间就失去知觉。

后座的领航员彭连启见战机突然失去控制向下坠落,前座的谭守才又突然一动不动,顿觉不妙,立即不由自主地对他呼叫起来。好在谭守才短暂昏迷后又恢复清醒,他立即稳住战机,随后继续紧急下降高度,在7000米高空如果座舱失密非常危险,高速气流冲击随时都可能造成战机失控。谭守才一边镇静地向地面指挥部汇报情况,一边驾驶飞机向机场方向飞去。

可就在“飞豹”下降到1540米时,只听见“嘭”的一声巨响,谭守才突然感觉头顶如同被人敲了一闷棍,一样东西从头顶上飞过!竟是战机的前座舱盖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飞豹”变成了一架“敞篷”飞机!
强大的气流带着死神般凄泣的呼啸,将谭守才死死按在了座椅靠背上。谭守才既看不清前方的空域,震耳欲聋的气流呼啸声使得他听不到耳机里的任何声音,他与地面指挥员彻底失去联系。

后座的彭连启见到这一幕,心提到了嗓子眼,此时战机上下翻飞极不稳定。地面的指挥员和科研人员等都屏住了呼吸,现场空气顿时凝固起来,数百双眼睛焦急地盯着着天空。消防车、救护车等各类救援车辆和人员正迅速赶往跑道附近就位。

“洞三(03)回答,洞3回答......”无论地面指挥员如何呼叫,也收不到谭守才的回应。

一般来说,飞行员在没有座舱盖保护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进行正常飞行。虽然戴有飞行头盔,但是其作用不能抵御高速飞行带来的摩擦和冲击。可此时最严重的还不是座舱盖飞掉了,而是座舱盖飞掉后,弹射跳伞系统失去了保险,这就意味着谭守才随时都有被弹射出战机的危险。

应该来说,此时他按照特情处置可以正常跳伞,完全可以脱离险境。但这样一来,这架凝聚上万人智慧和心血的战鹰就要坠毁!肩上肩负的重担不容许谭守才做出这种选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战机飞回去,与“飞豹”共存亡!谭守才大声向彭连启下达跳伞命令,但彭连启却不愿抛弃战机和谭守才,誓与战友一同面对生死存亡!

这种险情极其罕见,随着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谭守才感到脸上的肉都快要要被撕裂,他艰难地尝试挪动身体,发现还能动弹。座舱盖飞掉后,下边还有几英寸高的一点根儿,勉强还能挡点风。谭守才用力身体前倾紧贴仪表板,瞬间感到气流减少了很多。他双手紧握驾驶杆,通过减速来减少气流的冲击向机场靠近。

此时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机毁人亡。终于看到了跑道!在战友的配合下,谭守才驾机下滑,接地,放伞,经过空中16分钟生与死的拼搏,成功将战机安稳停在了跑道上!谭守才创造了一个试飞奇迹!事后查明,事故原因是工厂的工人在安装座舱盖时将活门螺钉装反了。这次特情成功处置,不但挽救了战机,保住了珍贵的科研数据,也查明了战机高空座舱失密的故障原因,为“飞豹”定型做出了重大贡献。

【良性调整 创新药产业或“苦”尽“甘”来】据统计,2021年我国获批的创新药达到61个,同比增长27%,为2022年创新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2021年12月以来,机构已密集调研50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其中华润三九接待调研频次最高,美迪西接待调研数量最多。

进入2022年仅半个月时间,10多家医药上市公司陆续发布关于药品注册进展的好消息,其中不乏国产创新药品种,为2022年创新药产业开局注入新动能。

尽管创新药板块在2021年“先扬后抑”让投资者感到阵阵苦涩,但上海证券报记者通过采访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感受到,加速创新研发的紧迫感超过了板块波动带来的焦虑感。“只有加快产品研发和转化,将真正创新有临床价值的产品尽快推向市场,才能为患者、投资者和企业带来实在的回报。”在迈威生物董事长唐春山看来,适度的调整和分化有利于创新药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据统计,2021年我国获批的创新药达到61个,同比增长27%,为2022年创新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记者从美迪西等一批CXO(俗称“医药外包”)公司了解到,目前各家公司普遍拥有充足的订单储备,国内外创新药项目应接不暇。

新药变“苦” 良性调整

一边是产业链“沉浸式”创新,一边则是整个板块遇冷震荡下挫,2021年的创新药吃起来着实有点“苦”。

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政策导向、事件驱动、情绪传导是让创新药变“苦”的三大因素。在瑞银证券中国医药分析师陈晨看来,2021年中国创新药板块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走势。整体来看,上半年形势较好,主要得益于一批国产创新药出海进展顺利,并且创新药公司陆续报出较好的临床数据,支撑了创新药及CXO板块的投资热度。

然而,以2021年7月为转折点,政策风向首先给创新药带来一轮降温。《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出炉,引发市场对“鼓励创新”趋势转变的担心。特别是2021年11月19日正式文件发布后,明确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直击当前创新药靶点扎堆、同质化竞争严重等“痛点”,CXO及创新药板块由此进一步震荡下挫,一时间让市场对创新药产生担忧。

个别国产创新药出海的临床数据在2021年下半年不甚理想,进一步诱发了二级市场看衰国产创新药。此外,国际环境也让市场对国产创新药出海产生了较大不确定性,再次传递了悲观情绪。

那么,创新药产业链真的不“香”了吗?记者从近1个月内密集召开的券商年度策略会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答案”:创新药仍是大势所趋。

陈晨向记者表示:“目前我们仍然看好创新药产业板块。一是经过一轮调整,估值基本下调,没有很多泡沫;二是各家创新药及CXO公司基本面相对上年同期有较大改善,性价比较高;三是对于国产新药临床数据能否出海的担忧,实际上仅代表少数公司,目前大多数公司的新药都在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其通过FDA审批的概率较高;四是中国创新药研发的技术路线基本与国外同步,甚至在细胞治疗、以PD-1为基础的双抗治疗实体瘤等个别领域还领先于国外。”综合来看,目前国产创新药发展态势较为乐观。

订单旺盛 研发提速

面对“真香”又不贵的创新药,敏锐的机构投资者已伺机而动。据记者初步统计,自2021年12月以来,机构已密集调研50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其中华润三九接待调研频次最高,美迪西接待调研数量最多。

机构蜂拥而至,自然满载而归。自科创板上市以来,美迪西CRO(即“合同研究组织”,又称“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的业务量伴随其品牌美誉度的提升与日俱增。公司实控人陈春麟坦言,2020年以来,公司持续加大药物研发新技术的投入,提高研发团队专业能力、效率和质量,夯实临床前一体化综合服务优势,不断提升研发服务能力,赢得客户高度认可,推动市场订单保持高速增长。

2022年伊始,在机构再次调研公司追问最新订单情况时,公司表示:“目前新签订单情况良好,公司的商务拓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对于CRO板块快速增长的原因,公司直言,充足的订单储备为业绩增长提供保障,促进了产能利用率和人员效率进一步提升,人均产值有所提升。

记者进一步从公司获悉,为保障订单高效执行,加速研发进程,美迪西春节期间不停工,员工将以轮休的模式保障各实验室研发正常运行。

同样,专注于创新药医药中间体定制研发生产服务(CDMO)的博腾股份订单情况也被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总体市场保持强劲需求,公司也在持续推进前端业务开拓和后端产能建设,做好两者的动态匹配。”博腾股份日前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2021年前三季度,制剂CDMO业务新签订单金额约3216万元;生物CDMO业务新签订单金额约1.1亿元,累计在手订单约1.5亿元。

此外,不少创新药企业储备的重磅新药研发进度、已上市新药市场表现等都为机构投资者所关注。悦康药业透露,公司1.1类化学新药羟基红花黄色素A二期临床结果比较理想,目前三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泽璟制药首个商业化的创新药多纳非尼作为一个优效药,进入市场后销售正在逐步放量。此外,泽璟制药还启动了新一轮再融资,募集资金将用于布局大病种和罕见病,拓展和丰富公司研发管线;加快创新药物开发进度,进一步落实公司业务全球布局。

如何“吃药” 新味要浓

2022年“吃”新药的方式、口味应当如何调整,才能把新药“吃”得好、“吃”得香?记者进一步采访上市公司、券商分析师寻得了三张新药方。

首先,要“吃”真正的创新药。“重点要看研发管线里是否有真正的创新药,而不是市场上‘内卷’严重的品种。只有真正的创新药,才能在医保谈判、国际化竞争中获得较好定价、较大市场份额。”陈晨告诉记者。

兴业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则注意到,当下一些新的治疗领域和需求正在兴起。随着60后人群逐步进入中老年时期,一些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如肾病、骨质疏松、眼科等领域具有较大市场,值得医药企业精耕细作。

其次,要“吃”国际化的新药。中信证券医药研究组认为,2022年,要重点关注创新产品的出海落地情况,以PD-1等产品为代表的海外申报与商业化落地情况将成为最大催化剂。其中,产品出海的进度以及FDA等海外监管机构对国内临床数据的认可程度将是衡量新药是否“好吃”的关键。

再次,要“吃”商业化强的新药。陈晨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创新药都来自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biotech普遍研发能力较强,但销售实力大相径庭。未来随着新药产品陆续上市,创新药下半场的竞争将考验企业的商业化综合实力。

新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可谓九死一生。面对市场短期的调整,创新药研发者表现得较为淡定、笃行。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表示,相信市场会回归到理性轨道。真正有原始创新、全球创新能力,并有产品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也能为投资人带来持久的回报。

此外,也有创新药公司在市场切换中积极调配着自己的新药“秘方”。悦康药业巧妙地避开当前相对拥挤的抗体药赛道,通过收购天龙药业挺进核酸药物领域。目前公司基于小核酸的研发管线共有7个项目,进度最快的注射用CT102在临床一期,还有3个小核酸的项目以及3个mRNA项目在同时推进,重点覆盖心脑血管、抗肿瘤、传染病三个适应症方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原本内心就因为姜代表有些摇摆,想着到底要选择神还是爱情,神父建议穿上神父装感受一下,结果姜代表找来了,看到了恩浩一身神父装,也不说自己抛弃了什么过来,就走了,恩
  •     ◆“做一名检察官要有发现真相、公正执法的能力”检察官的使命就是发现事实真相,维护公平正义。在日常的办案中,她们从严落实“三个规定”“逢问必录”以实际行动
  • 商业:项目距悠方购物公园约2公里、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教育:板块内有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以及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等学校“漫天星”实践队由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健
  • 竟然有人可以让你如此上心”▫️“因为你就是我的意中人,希儿……希望以后每年的中秋我都能和你一同过”夜幕降临,幽蓝幽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无数的小星星,一眨一眨地,仿佛
  • ”—我继续逗“是你给我打电话诶,当然是你想我”—他嘟囔“那我要面子的,你就承认你想我嘛”…晚上我在过马路,以为他早睡了,结果忽然一个电话打来对面松散的语气“宝宝
  • 岁运:你现在是在戊申运上29到38岁区间,大运财官印相生,五行有流通这对事业财运会比较好,但在婚姻方面来说,天干戊癸合,地支申巳合,又申亥相害,正偏财来生官星来
  • #星座[超话]# 10.8周六 双鱼座月亮对分处女座水星月亮进入白羊座【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天】今天就像一团乱麻,月亮与火星的压力相位容易让人失去耐心,而月亮和水
  • #古装剧里最好嗑的cp#这还用问嘛已经在星子月子里出不来很久了...必须是星汉灿烂月生沧海✨必须是我们的疑商[苦涩]从戏内磕到戏外...越磕越香,越磕越真我真是
  • 图1大胖一家三口都在为一只狗找球,尽管在这之前他妈妈每天都在表达对狗的不喜爱,心口突然一暖,很有爱的一家人图2半夜11点给我修缝纫机,在此之前我已经为这个破缝纫
  • #贺峻霖[超话]##中国传媒大学2022开学典礼# hjl#贺峻霖进入中传校园# hjl#中国传媒大学2022开学典礼# hjl#贺峻霖z世代主持icon# Y
  • Week37这周也是相当充实的一周上周都是在做面试作业中度过甚至周日熬了大通宵周一早晨9:30才交的然后翌日早晨就收到二面通知[哇]这次的感觉果然和三年前的很像
  • 而这个旅程很短,因此不妨大胆一些,不妨大胆一些去爱一个人,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大鱼海棠》 ​#带着微博去旅行##微博头条##健康养
  • #让你N刷的豆瓣高分古装剧#被乱世的风尘裹挟着的人,终究在种种无奈之下走过了一生。“若郎婿是骄阳,光照万里 那我们女娘,亦可做繁星,日月星河 无所谓高低,唯有并
  • 自2021年,新乡已经成功举办2021“直通WTT大满贯·世乒赛”暨奥运模拟赛,如今再次承办WTT世界乒联顶级赛事,这对建设乒乓赛事名城的新乡来说,也是一次积极
  • #三草两木[超话]# 线上➕线下的培训‮责负‬人​‎ ͏ 杨艾老师和李‮老俊‬师教的东西‮很都‬实操‮地落‬ 大家真的可‮放以‬宽心了‮听,‬话照做‮只,‬需要
  • 关于昨天Vogue活动里刘雯身后的名照。1993 年,Vogue 邀请著名摄影师 Arthur Elgort 掌镜,拍摄了一组超模 Linda Evangeli
  •   所以,不要让今天的懒,成为你明天的难​‎ ͏឴真法难求,张道陵祖师七试赵升!王长私下对诸弟子曰:“吾师将传法于此人,若来时,切莫与他通信;更加辱骂,不容他入
  • 少管别人,可以避免80%的烦恼 博读 2022-09-08  你有没有发现,两个人关系越好,越容易吵架。这是因为在一段关系中,彼此之间需要“刚刚好”
  • 1学会化装我不停都说男生都是视觉植物,真的肯定肯定要学会化装啊!1学会化装我不停都说男生都是视觉植物,真的肯定肯定要学会化装啊!
  • [威武]#黄金原油实时策略[超话]# #外汇黄金# #外汇原油#对于新关注老道微博想要看老道专业老道实力的朋友,其实结果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从国庆节回来后老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