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弥陀如来实相身为物身

“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

怎样的状态是不如实修行、和名义不相应呢?二不知。

先说“二不知”。

“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这是“二不知”。这个“知”就是如实知,知而信,成为我们信心建立的根本。

如果知道阿弥陀如来是实相身的话,我们称念他的名号当然没有任何怀疑。他是实相身,可以破除我们的一切无明,破除我们的一切妄想。

很多人担心,“妄念这么多,念佛管用吗?”这明显是不知实相身。妄念是虚妄的;而这句名号是真实的,可以破除一切妄念,根本不用担心。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在山谷里,丢一块石头下去,云再厚,再多,石子都可以直过无碍,直接到达山谷之底。

石子比喻这句阿弥陀佛。石子丢在云雾里,你看都看不着;一句佛号念了以后,似乎没有了。妄想虽然多得像云,都盖住了,但是这块石子是直穿无碍的,实相身的阿弥陀佛直接从你的妄想里面穿过去,没有任何障碍,不用担心。如果你了解这是实相身,就安心了。

同时,这个实相身也是为物身。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功能,不仅是从理体上说的,而且已经显现成为一个事相,成为一个看得见、听得着、念得出来的名号。

比如做科学试验,其中的原理好比是实相身,但是这个实相身没有把它变成实际的产品,还是用不上。如果做成手机,手机信号传递是原理,它既有这个原理存在,同时又变换成了可以使用的手机,原理变成了一个实际的产品。阿弥陀佛所证悟的实相成了一个现实可用的产品,成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有这六个字的实相身、为物身,就很方便了。

“物”是众生。“身”是一种存在,是为了众生而显现的存在,而这样的众生是指烦恼罪业的众生。“为物身”,简单讲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如果阿弥陀佛实相的存在,只有大菩萨才可以相应,众生根本看不见,那就没法接触了。所以他这种真理实相的存在要为凡夫显现出来,这就是实相身和为物身两者结合,这样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对念佛能否往生有担心、疑虑,或者喜好杂行杂修,其实是对实相身与为物身不了解;如果了解了,就不会去杂行杂修。比如说“为物身”你了解了,阿弥陀佛一佛发了这样的本愿,而成就救度众生的名号,你不可能再去杂行杂修了。因为别的不是为物身,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如果了解了实相身,不可能有怀疑,了解实相就是明信佛智。所以,正确理解实相身就会有信心,正确理解为物身就会专修,专修和信心是一体的。

摘自《阿弥陀经讲记》

南无阿弥陀佛

———————————————

★ 很多人担心,“妄念这么多,念佛管用吗?”这明显是不知实相身。妄念是虚妄的;而这句名号是真实的,可以破除一切妄念,根本不用担心。

★ 比如在山谷里,丢一块石头下去,石子丢在云雾里,你看都看不着;一句佛号念了以后,似乎没有了。妄想虽然多得像云,都盖住了,但是这块石子是直穿无碍的,实相身的阿弥陀佛直接从你的妄想里面穿过去,没有任何障碍,不用担心。如果你了解这是实相身,就安心了。

★ 同时,这个实相身也是为物身。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功能,不仅是从理体上说的,而且已经显现成为一个事相,成为一个看得见、听得着、念得出来的名号。

★ “物”是众生。“身”是一种存在,是为了众生而显现的存在,而这样的众生是指烦恼罪业的众生。“为物身”,简单讲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思。

★ 如果阿弥陀佛实相的存在,只有大菩萨才可以相应,众生根本看不见,那就没法接触了。所以他这种真理实相的存在要为凡夫显现出来,这就是实相身和为物身两者结合,这样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 对念佛能否往生有担心、疑虑,或者喜好杂行杂修,其实是对实相身与为物身不了解;如果了解了,就不会去杂行杂修。比如说“为物身”你了解了,阿弥陀佛一佛发了这样的本愿,而成就救度众生的名号,你不可能再去杂行杂修了。因为别的不是为物身,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

★ 如果了解了实相身,不可能有怀疑,了解实相就是明信佛智。所以,正确理解实相身就会有信心,正确理解为物身就会专修,专修和信心是一体的。

南无阿弥陀佛

———————————————

相关法语

◇ 如果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来讲,推到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生者”就是为物身;“不取正觉”,所取的正觉就是实相身。当然,正觉本身既是实相身又是为物身,不过分为两句话来说,就比较清楚一些。

◇ 什么叫为物身?诸佛证悟诸法实相之后,还要救度众生。他不像阿罗汉作自了汉,或者像菩萨七地沉空难,那样就不能出空入有。为救度众生,佛的“实相身”必须显现出“为物身”。

◇ “为物身”,可以把无相变为有相,这句名号能够看得到,然后从有相证入无相;可以从有为证入无为,我们嘴巴在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多少句,但是可以证入无为;可以从有量证入无量,好像念佛也有数量,最后证入无量:这都是名号“为物身”的方便。

◇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非常方便的。这句名号,我们要视如本命元辰,要念兹在兹,不可有半点疏忽。谁要是知道名号的好处还不念佛,那是不可能的。不念佛念什么?天天念业障。念佛多舒服,多自在!这句名号天天给我们的心灵做按摩。

敬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谁动了我的奶酪》: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内耗压垮

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患有重度厌食症的女孩,在医学已经放弃的情况下,忽然有一天胃口大开,主动进食。
不久后,竟完成了自愈,恢复了健康。
令人费解的是,这背后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偶然间读了一本童话小说。
而这本创造奇迹的小说,正是斯宾塞本人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本书很简单,讲了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寻找奶酪的故事。
可就是这本连三岁孩子都能看懂的书,自1998年问世以来,引爆了全球阅读热潮。
不少社会精英、商界巨头将其视为“人生启示录”,上百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将其当作员工的教科书。
这本书看似浅显,却指向了一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被内耗压垮。
如果你正在经历焦虑与迷茫,这本书或许是一枚解药。
01

情绪内耗,正在压垮你的生活。

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生活在一个迷宫里。
他们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寻找奶酪。
这天,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奶酪C站——一个堆满各种奶酪的地方。
他们欣喜若狂,一头扎进奶酪里,从此过着安逸又颓废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忽然有一天,奶酪全部消失了。
意外来得措手不及,哼哼和唧唧先是震惊,之后便愤怒地相互指责,用恶毒的语言咒骂拿走奶酪的人。
他们不出去找食物,反而不停地发泄情绪,直到筋疲力尽、奄奄一息。
斯宾塞在书里写道:
“迷宫象征着我们错综复杂的生活,而奶酪则是我们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机遇,乃至家庭、健康、情感、自我价值。”
充满变数的生活里,每当意外降临,人们往往会陷入慌乱,进而被愤怒、焦虑、悲伤等各种情绪绑架。
很多时候,压垮我们的不是“奶酪”的消失,而是无休止的自我战斗。
正如心理学家于德志所言:
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斗争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在微博话题#内耗#中,有这样几则让人痛心的留言。
失独妈妈倾诉:儿子去世五年后,我一直活在巨大的悲痛里,感觉一切都没有意义;
失恋的女孩说:自从失恋后,我一直纠结于他为什么变心,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有人在考试失利后,陷入自卑;有人在失业后,怒斥社会的不公……
这些人都失去了他们的“奶酪”,也都像哼哼唧唧一样,饱受负面情绪的折磨。
不得不承认,情绪内耗,是我们生活的头号劲敌。
它会耗尽我们用于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身心资源,让我们无力行动。
导致生活中的难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把我们彻底击垮。
此时没有人能帮助你,除非你自己下定决心,出一记猛拳,打破情绪的牢笼。

02

人生变好,从停止内耗开始。

小矮人中,首先想要自救的是唧唧。
他不想再坐以待毙,打算返回迷宫,和过去一样,每天奔跑,寻找奶酪。
对于他这个决定,哼哼不屑一顾,他质问唧唧:“如果找不到怎么办?如果遇到危险怎么办?”
但唧唧不愿再想那么多,他拖着虚弱的身躯,茫然地消失在道路尽头。
他告诉自己:迈出这一步,的确不一定能找到奶酪,但不行动,就一定找不到。
他踉踉跄跄地在迷宫里跑着,偶尔捡到一块发霉的奶酪,就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渐渐地,他恢复了体力,心情也好了不少。
不知过了多久,他在另一条路的尽头,发现了奶酪N站。
但这次,唧唧不再沉迷于此,他每天来N站吃饱肚子后,就转身跑入迷宫,继续寻找。
而哼哼依然在C站怨天尤人,等待死亡的慢慢靠近。
唧唧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著名的“水杯实验”。
一个教授拿着一小杯水,问同学们:这杯水多重?
有人说5克,有人说加上杯子,应该有10克。
但教授摇摇头说:水的重量不在于几克,而在于你拿着它的时间。
你刚拿起它的时候可能只有5克,但你拿着它一整天呢?或许就有千斤重了。
怎么摆脱这种重负呢?
——放下。
奶酪丢了,就立马去找;水杯很重,就立马放下。
很多时候,一个行动,好过一千个想法;一个改变,远胜过无意义的坚持。
与其在内耗中折磨自己,不如用行动打破僵局。
就像搜狐董事长张朝阳说的:
缓解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什么也不要想,干了再说。
人生变好,从停止内耗开始;停止内耗,从行动开始。

03

拒绝内耗,是人生最好的解药。

在迷宫里,除了小矮人,还住着两只头脑简单的小老鼠——嗅嗅和匆匆。
它们“鼠如其名”,一个时刻保持着警惕,一个则是天生的行动派。
当时,它们和小矮人一起发现了奶酪C站,反应却截然相反。
它们既没有为此狂喜,迷失在舒适区,也没有在奶酪消失后,陷入愤怒和迷茫。
小老鼠从不想太多,也没有多少情绪,它们做的,就是发现变化,应对变化。
它们发现C站的奶酪越来越少,提早做好了准备,先人一步找到了奶酪N站。
与“聪明”的小矮人相比,反而是“没脑子”的小老鼠,生活得更自在、更舒服。
作者斯宾塞不禁感慨:生活,最大的障碍,竟是我们自己。
紧接着,他在书里讲了朋友查理的故事。
查理,是一名出色的田径赛事播音员,一直是单位里的“台柱子”。
可是忽然有一天,领导告诉他,下届奥运会不再转播田径项目,换成了游泳和跳水。
这个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查理的一切,像C站里的奶酪,凭空消失了。
他被边缘化,不再是同事间的佼佼者,也没有任何升职提拔的机会。
他像小矮人一样,愤怒不安,三番五次找领导叫板,结果自己被处罚、被停职。
他向斯宾塞诉苦,斯宾塞则给他讲了奶酪的故事。
深思熟虑后,查理不再纠结“谁动了我的奶酪”,而是像小老鼠一样,积极寻找新奶酪。
他开始认真研究游泳和跳水,1个月后,查理拍着胸脯向领导保证,完全可以胜任新工作。
结果不出所料,他凭借专业的解说,重回事业的巅峰。
很认可比尔·盖茨的一句话:
要学会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学着去应付缺陷带来的问题,不必为此抱怨。
生活很难,我们都挨过命运的耳光,经历过痛苦与挫折,遭受过不公与背叛。
如果只知道去问“谁动了我的奶酪”,就会陷入持续的自我内耗。
当你清空思绪,专注于行动,比山大的困难,就会缩小成路途上一个矮坡,看似跨不过去的深渊,就变成了一条浅滩。



如果把奶酪的故事照进现实,小矮人与小老鼠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事的不同反应。

当我们遭遇意外,起初我们可能是愤怒的哼哼,之后可能像唧唧一样,经过反思,重振旗鼓。
但最聪明的做法,却是成为小老鼠一样的行动派,着眼当下,少想多做。
世界级心灵导师奥南朵有句格言:
“我就是去做,不担心结果,如果不成功,我就接受结果。”
人生旅途上,最慢的脚步不是跬步,而是你无数次的徘徊;
最快的脚步也非冲刺,而是你一个接一个的行动。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Blanc Divin Fresh Mask 75mL 8,500円Fresh Mask是一款特殊面膜,除了传统的独家成分外,还融合了银耳的提取物,具有滋润和
  • #邓孝慈[超话]# #向全世界安利邓孝慈# 安利第1⃣️ 天入坑:2021.2.23契机:追赘婿问的爱奇艺会员 无聊看的青你(朋友说创帅哥多 但是我就是偏执看了
  • #房产资讯##房价# 巫家坝单价5000的loft公寓,再次击穿购房者的堡垒,让我们能触摸到巫家坝的神话。 一直以来,巫家坝和滇池畔的房产,都是昆明高房价的代名
  • 都说出门旅行是考验一段感情的途径,但你真的是我永远的最佳伴侣和旅伴。今年的七一党建活动是晚上九点半我们四个人坐在门口台阶的最顶层吹着湿乎乎的风看着天边不断闪过的
  • 艺福堂 新品小柠红 就是把来自蜀地柠檬之乡的安岳柠檬,与云南高海拔的古树红茶相结合。时尚的设计,传统典雅的流线美感,展示出一个真正专为鉴赏家而打造的腕表系列。
  • [调皮]而且偷偷告诉你们送我们的观光车司机“姓魏”就单单他这个名字我们在很多项目都有少哟。 氧气哥如果够幸运,可以看到这条信息,那真的是很美好.....(因为不
  • 第三、立意要明确,表达的思想要有深度。抓住“题眼”确保立意不偏题,其次,立足“题眼”研究材料内涵。
  • #说了也白说# 你所期望的,往往你得不到,你所得到的,往往并非是你期望的。生活中最大的无味,是没有了什么期待。
  • #小吉象莫莉[超话]##小象莫莉何以为家#游客们在欢呼,驯化者在赚钱,小象莫莉在哭泣。这四年莫莉一直在紧张无助的黑暗里,不能让它都成为永远的脚链女孩,在摇头晃脑
  •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为火所焚,为水所溺,为风所飘,或于山岩、崖岸、树舍颠坠堕落,其心慞惶,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离诸危难,安隐无损,
  • Mesut Özil這個人本來就是個叛徒,出生在德國,有德國國籍的土耳其裔,出於經濟利益選擇了德國隊而沒有歸化土耳其(這個無可厚非,他有選擇的權利)但既如此,作
  • 新加坡的垂直农场完美地绕开了无LED照明辅助,如果采用人工LED 照明无疑意味着电力成本的增加,农作物一旦种植成本不具有经济性,就会很难与传统农业竞争,而随着新
  • 然后,女主角(渡边麻友桑)也在green and black里出演过珂赛特。【杂志】#渡边麻友[超话]#新剧#いつかこの雨が止む日まで# 开播还有3天[羞嗒嗒]
  • #沉思尘语##父亲节#小时候你就是我的英雄你既有温暖有力的臂弯也有宽大厚实的肩膀我在你怀里睡过也在你肩上坐过那时的我们无话不谈那时候觉得你无所不能那时候总是无忧
  • 《不负时光,不负你》 文 | 琉璃疏影 那一天,踏香寻春,你是落入我眸中的絮柳,千丝婀娜,摇醒了字里的草长莺飞。 漫步水岸,折柳为韵。蘸一笔桃花水
  • #优选好物 分享计划# 孩子牙齿健康才能吃嘛嘛香从萌出第一颗乳牙就应该刷牙了不要等到牙齿出现问题了才想起来好好刷牙TM.的儿童牙刷也是超细的软毛加粗软胶手柄 舒
  • 无数的前方转弯,敲打着他的心,此时的他幡然醒悟,自己为何执着于演员,生命中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回首往事,他告诉人们:当不幸降临时,不是人生走到了尽头,而是你该
  • #刘宇宁白愁飞# |#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害羞]#摩登兄弟[超话]#一生有你,只愿一生爱一人,前世今生,为你锁爱,不离不弃,趟过暮雨嫣然。刘宇宁我爱你[爱你
  • 受癌症折磨的好友、老年痴呆的少女心邻居奶奶、不辞而别的亲叔叔、冥河里捞出来的小朋友…原来都有原型吗…啊好遗憾[苦涩][苦涩]继it takes two之后,又一
  • 在塔拉布特的帮助下,球队的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尽管在过去,他经常会出现伤病和身体不适应的情况,但是在对阵利物浦的比赛中,他不惜体力的满场飞奔,因为红军的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