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参考(6)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疫情防控,重点在基层一线,难点也在基层一线, 做好基层一线疫情防控,对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具有重要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围绕一线防控工作落细、抓实、有效、高效,现编写各地疫情防控基层典型案例,供参考借鉴。

本期目录:

上海青浦区“五个守好”“两个关爱”打好疫情阻击战

针对节后复工,发起“清零行动”

节后复工怎么办?错峰上班、戴口罩、登记、测体温……

天目西路街道打响企业复工“保卫战”

上海余姚村:盯住“人头” 管好“田头”

朐阳街道:“四包四防” 筑牢疫情防控网

一、上海青浦区“五个守好”“两个关爱”打好疫情阻击战

要守好入村道口,街镇要统筹各方力量,统筹安排,守好各村周边关键道口。要守好小区门岗,将小区门卫、村出入口作为第一道防线,门岗要全面落实“有横杆隔断、有居民提示板、有视频系统、有记录手册、有告知书、有工作专人”等六有要求。守好出租房,建立健全出租情况登记信息,压实房东责任,签订房东承诺书,掌握出租人员情况。出租屋要挂牌,明确居住外来人员,实行清单销项。要守好楼道,动员党小组长、楼组长等,每日核查楼道内已排查掌握的人员现回青情况、宣传告知情况,逐步进行销项。要守好家门,全面发动宣传,党员带头,建立健全志愿者联系到户制度,包干到人,责任到人,每位志愿者联系若干户,对所联系家庭中来往人员掌握动态,共同守好家门。

关爱居家隔离人员及特殊群体。邻里互助“共抗疫情”,要建立居家隔离人员家庭信息表,对居家观察人员提供送餐、物品购买、垃圾分类等基本生活保障。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安排志愿者结对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并提供及时帮助,帮助情况要进行每日巡查。

二、针对节后复工,发起“清零行动”

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街道社区干部、网格员、党员居民代表一起开展新一轮“清零”行动,在基层社区,尤其是在大量出租户即将返回的关键时期,“清零”的作用事半功倍。

为了在1月31日前实现存量清零,宁波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在前期排摸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市迅速开展疫情防控“清零”行动,要求48小时内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排查清楚“存量疫情”。万名党员干部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突击队”“应急队”,人员排摸做在前、物品保障做在前、救援治疗做在前,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一天一会商、一日一检查,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实现“党员干部到一线,群众户户见”。

三、节后复工怎么办?错峰上班、戴口罩、登记、测体温……

2月8日,虹口北外滩科创园区运营方工作人员对园区内各企业下周复工人数、停车安排,错峰上班等事宜一一协调落实,做到心中有数。采取一天两次开窗通风、公共部位每天多次清洁消毒等防护措施为企业复工作准备。园区门口设置防控防疫检查专岗。建议企业错峰上班,8点30分到9点之间陆续进人,员工需要戴好口罩、带上身份证接受登记和测量体温,如果遇集中登记,由物业人员引导采取分流措施。

食堂是人流集中的地方,目前暂缓开放,建议员工可以自行带饭解决午餐,园区提供微波炉加热,也可以在附近的便利超市或连锁店用餐。

四、天目西路街道打响企业复工“保卫战”

天目西路街道提前预警、积极部署,坚决打响企业复工“保卫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发动楼宇物业党组织的力量,切实落实以社区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实施网络化、地毯式管理,群防群控,稳防稳控,在辖区58栋商务楼宇内开展宣传教育和防控工作。

进行“全覆盖”宣传排摸

街道社区党委充分发挥5个楼宇党建网络工作机制,实地摸排辖区58栋商务楼宇,确何将楼宇排摸责任落实到对应的楼宇党群工作者,建立高效顺畅的多向沟通机制,积极应对楼宇公共场所防控。通过微信群,电话、自媒体等方式,及时将官方疫情防控有关信息通知传达到物业、企业,树立防疫意识,提振防疫信心。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一对一增强联系互通,党群工作者及时掌握区域大企业员工返沪复工等情况。

开展“全方位”防疫指导

依托街道“楼管家”物业经理联盟,落实属地责任,指导物业做好各项防控措施,督促物业做好人员、车辆信息登记工作;统一设立快递、外卖等专用收发点;对出入人流执行严格体温检测;落实重点公共部位的全面消毒工作;配备防疫用品,物业服务人员全部佩戴口罩,为企业复工筑起第一道“防护墙”。

五、上海余姚村:盯住“人头” 管好“田头”

余姚村切实加强村内合作社或种植户外来人员的巡查工作,对每一名返沪的外来人员做好登记和健康监测工作,每日核实和更新返沪人员数据,并落实抵沪人员做好居家观察工作和宣传防疫知识,安排工作人员一天两次上门测量体温。对没有离沪的种植户人员,指导其在田间劳作时,必须戴好口罩。

盯住“人头” 管好“田头”,分片包干、做好大小道口等防控工作,守住“两头”,守住村民的健康安全。

六、朐阳街道:“四包四防” 筑牢疫情防控网

朐阳街道从健康监测、定点隔离、防控应急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从严从细做好“四包一”工作机制。

包定点隔离,防交叉感染。工作人员为被隔离人员家庭配备外壳口罩、消毒纸巾、84消毒液等消毒剂,做好日常通风和消毒工作,形成精准化、精细化的“点对点”管理服务模式。

在居家隔离人员家门和门框交接处张贴标识和警示标语,确保全面隔离和全方位防护。一方面,及时获取隔离人员居家或外出情况,另一方面,提醒其他居户做好自我防护。

包健康监测,防疫情扩散。保障生理健康。“四包一”工作人员确保与被隔离人员每日全见面、全检测、全核实、全记录、全上报,严格执行每日通报制度。保障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不定期对隔离人员开展宣传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有效帮助减轻心理负担。

包防控应急,防突发事件。严格执行每日通报制度,“四包一”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报送居家医学观察人员隔离情况及身体状况。根据诊断情况,如需集中隔离,安排专车送至集中隔离点。解除隔离后,街道指派专人专车接回,确保安全到家。

包人文关怀,防情绪恐慌。为了帮助居家观察人员消除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 “四包一”工作人员每天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方式,保持高频率联系,从饮食、居家环境、个人卫生等方面提醒和解疑,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工作人员根据需求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物质保障,提供代购饮食和生活用品等服务,减少病毒传播和感染机会,让居家观察人员坐得住、心不慌、有保障,在疫情面前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切实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来源:综合网络

【为你朗读 | 斯雄《宣纸记》】
有人告诉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升国旗、奏国歌之后,紧接着的图景,其实就是中国宣纸的制作技艺——纸棚舂打、捞纸、揭纸、晒纸,以及一幅中国画大写意创作过程,向全世界直观展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特色和韵味,相当震撼。

今年年初,在合肥偶遇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文军,很自然聊到这个话题。他极力邀请我去泾县看看宣纸。

泾县位于安徽宣城市西部,有“中国宣纸之乡”美名,因泾水(今称青弋江)穿境而过得名,当吴越之交会,为歙池之襟喉,处长山大谷间,山多地少。坐车走在泾县境内,一路山清水秀,蓝天白云之下的山峦和天空,总显得特别高远。道路两边广告牌打出的,尽是“红星宣纸”“曹氏宣纸”“汪同和宣纸”“徽记宣纸”“玉泉宣纸”……目不暇接,仿佛淹没在宣纸海洋里。

泾县人介绍,宣纸产业是泾县主导产业之一,现有宣纸企业十六家。其中有国有控股龙头企业,更多的是家族式小作坊,年产宣纸八百吨。宣纸产业有从业人员三万余人,很多都是世代以宣纸制造为业。

宣纸本身是纸。为书写纪事,人类在漫长岁月中,先后尝试过十多种不同书写材料,从金石、甲骨、竹木等重质硬性材料,到树叶、树皮、莎草等轻质脆性材料,逐渐过渡到缣帛、羊皮板等轻质柔性材料。汉字“纸”的出现,始于西汉年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原先写作“左官右氏”,后来写作今天常用的“纸”字,以“丝”为偏旁,表明是一种丝制品。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南朝宋时范晔所著《后汉书·蔡伦传》这段描述,算是把纸的来历讲清楚了。

据说,东汉年间,曾有人专门生造一字“帋”,从“氏”从“巾”,以区别于“纸”,表明不是丝制品,而是采用植物纤维制成。会意之意更确切,可惜后来未能代替。

作为惠及人类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开始成为用以书写、绘画、印刷、包装等的薄片状植物纤维制品,通行至今。

蔡伦造纸之法,为锉、煮、捣、抄,奠定手工造纸基本法则。从“蔡伦纸”,到有宣纸之名,再到现代所称真正意义上的宣纸,同样经历漫长探索。

“宣纸”一词,目前发现最早出现在晚唐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表明,宣纸至少自晚唐始,已经主要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专用纸。宋代以后,宣纸因在各种纸张中耐久性和抗虫性最好,特别是其润墨性和不变形,能够“墨分五色”,即一笔落纸,焦、浓、淡、湿、枯跃然而显,能充分展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无穷妙味,更引起宫廷内外文人墨客竭力追捧,成为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

难怪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满子权》诗中赞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



去位于泾县小岭的安徽曹氏宣纸有限公司参观,见到曹建勤。他是“曹氏宣纸”二十七代传承人。他陪我们一同前往小岭许湾,沿山坡而上,去看明代修建的“蔡伦祠”遗址。祠早被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所刻《汉封龙亭侯蔡公祠记》碑仍在,碑文载:“溯汉代龙亭侯发明造纸流传于世者,殆遍全球。惟我族居泾西小岭,崇山峻岭,所出宣纸为他纸冠,尤为吾皖特产,故人民共食力于宣纸也,得度生机者,其恩至深且远。”

宣纸制作技艺一直传承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然以泾县小岭曹氏居多。

据曹建勤介绍,宋末元初,先祖率宗族由虬川入泾,居小岭,“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当其时,小岭“九岭十三坑”,坑坑建棚造纸。传承至曹大三,宣纸在曹氏一族掌握中,成为名甲天下的纸张。曹大三亦为泾县历代宣纸艺人所拥戴,为泾县曹氏宗族制纸之祖。其后小岭一隅无法容纳,新老棚户另辟蹊径,向外发展,才逐渐扩散到泾县境内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

一般来说,一张宣纸从原料到成品需要一到两年时间。宣纸生产现在号称要经过一百零八道工序,这些工序基本仍靠人工。

那天去汪六吉宣纸有限公司,正好赶上捞三丈三宣纸。只见十几个师傅光着膀子,围在纸浆池四周,同时举帘,有规律地不停从池中捞纸。现场负责人介绍说,这是个力气活,更是技巧活儿,十几个人如果配合不好,帘上的纸浆就不均匀。即使配合得好,捞出的纸成品率仍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

我曾在曹建勤的捞纸车间尝试捞纸,是那种尺寸最小的,只需两人操作。我按师傅指引举帘,先斜插进纸浆池,第一下要深,平端出后再斜插一次,第二下要浅,然后平端出即可。看似简单,却未成功。

曹建勤又鼓动我揭纸,即把刚捞出榨干水分的一摞纸,一张一张揭起分开。虽小心翼翼,却始终找不着那个巧劲儿,总是揭破。

我倒并不沮丧。毕竟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其中一定有其高深奥妙之处,哪是看几眼就能学会?



走进胡文军所在公司位于郑村的燎草基地,又是另外一幅景象:两位师傅正戴着口罩扯青草和鞭草,其实就是处理掉稻草纤维之外的杂质,四周满是粉尘。之后放进蒸锅进行碱蒸,然后人工担挑上山,一把一把平摊到山坡上辟出的石滩曝晒——石滩上,铺满燎草,黄一片、白一片,一眼望去,像一块涂满色彩的画纸;向上就是天际线,蔚蓝天空下,点缀着三两个挑草人的剪影——据说,这里已是全球摄影爱好者们常年追逐的取景地。

但我看到的,分明是近乎苦力的劳作,心有戚戚。

“宣纸制作到现在还是主要靠手工操作。人类科技始终在不断进步,宣纸制作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应该多少有些改进吧?”我问曹建勤。

“确曾经历过几次变革。比如,原料由原来的纯皮到皮料草料混合,辅料从用当地的草木纯碱到纯碱,从天然漂白到用漂白精,制作纸浆由过去人工、水碓舂打改为机械舂打等,都凝聚了历代宣纸匠人的智慧和追求。但宣纸生产历来是手工抄造、目测检验,诸如选料、蒸煮、捞纸、揭纸、看纸、剪纸等等,全凭经验,机器似乎还无法替代。个别工序也曾改为机制生产,但手工制作的纸帘纹路和特有的润墨效果,至今尚无法保证。”他说,中国宣纸制作技艺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入选理由中,就明确讲到“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这些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吃香瓜。老人们说,香瓜用刀切出来,不好吃;得直接用拳头砸开,口感才好——是耶非耶?有科学道理吗?实在说不清。

国内宣纸行业仅有的两个“大国工匠”,都在胡文军所在公司,一位捞纸,一位晒纸。

晒纸的火墙,温度很高,使得整个车间像个蒸笼,冬天还好,夏天就热得不行。那天去中国宣纸文化园的宣纸技艺体验园,正好看到“大国工匠”毛胜利在火墙前用古法晒纸,动作麻利:把捞出的宣纸一张一张揭下,贴到火墙上,用软毛刷刷平整;整面火墙可贴十三张,待最后一张刷好,前面第一张正好晒干,周而复始。

问到晒纸诀窍,已晒纸三十多年的毛胜利说:“窍门是有,不过是手艺而已。”

可就这“手艺”二字,背后一定是经年累月积累和坚守,以及敬业、精进、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作为中国灿烂造纸技艺中一朵奇葩,宣纸是在众多手工纸中脱颖而出。其原料主料为青檀皮、稻草和猕猴桃藤汁。青檀皮浆料为长纤维,稻草浆料为短纤维,两者配合使用,形成骨骼与血肉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既然手工纸基本工序大体差不多,而青檀皮、稻草和猕猴桃藤在别的地方也有产出,为何只有泾县生产,才能称为宣纸?”

参观中国宣纸博物馆时,我终于忍不住说出长期萦绕在心头的疑惑。

“这些当然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管用的。国家颁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泾县被批准为宣纸原产地域,宣纸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包括:一是来自本地区种植、养殖产品;二是原材料来自本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也就是说,除了泾县,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产的纸,都不能称之为宣纸。”

胡文军自信满满:“千百年来的生产和实验也一再证明:青檀树和沙田稻草,虽然别的地方也有,但只有泾县和周边很小部分地区生长的,才可做宣纸原料;我们有自己传承下来的特殊工艺配方,口传心授,秘不示人;还有我们当地的水质和微生物环境……”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玄妙,却又不得不信服。

可不是吗?世界上的确有很多古老工艺就是那么神奇,并不都能完全用现有的科学和技术去具体分析和解释清楚,而这可能恰恰就是它们的过人之处,独门绝技成就其独有特质,成为独一无二。

水墨晕章、气韵生动的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也是一个艺术奇葩,能够独步世界艺术之林,为世人所推崇,中国特有、盖世无双的宣纸作为响当当的民族品牌,功不可没,无可替代,两者相得益彰。其所蕴涵的文化和力量,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难以穷尽。

画家刘海粟1980年7月到泾县宣纸厂参观时,挥毫题写:“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寥寥八字,精准传神。细细品味,其实充满奥妙玄机,让人从宣纸的精灵中,看到中国宣纸制作技艺的精气神。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7日 12 版)

https://t.cn/EfKpe7G

京城粮仓的现状
文·图◎ 张田

先说说禄米仓吧,禄米仓我很熟悉,小时候我家和学校就在附近。我虽然早知道禄米仓胡同是因为粮仓而著名,但从不知道就在这条胡同内还“藏”着几座古老的粮仓。直到前不久,我才从书中得知原禄米仓内的粮仓就位于胡同东口处的部队大院内。部队大院是当时我们小孩儿对禄米仓71、73 号军队干休所的称呼,小时候我经常去大院里找同学,但对这几座粮仓一点都没有印象。也是一次在书中偶然翻到禄米仓的图片时,我才依稀记起在大院内高楼的后面有一排灰色的平房,这些平房确实与众不同,它的墙砖又厚又大而且房脊还特别长。经过查找相关文献,我了解到仓廒所用的砖全是墙砖,这些砖不仅防湿隔热而且还有一定的军事意义。依清制:每座仓廒为5 间,但也有个别的是4 间或6 间。每间面阔1 丈4 尺(约4.6 米),进深5 丈3 尺(约17.6 米)。

禄米仓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 年),是明清两朝贮存京官俸米的粮仓。说起俸米,我还有个小插曲要讲给大家。在我小时候,我姥姥总是和我说起一种她小时候常吃的颜色紫红的米,这种米叫“老米”,是她当旗兵的姥爷拿回家的俸米,老米不仅味道特殊而且这还是一种身份的显示,因为老米只有旗人才能拿到,每每听到姥姥说到这种我从没见过的传奇食物时,都很羡慕。直到我长大了,我才知道所谓的“老米”就是我们所说的发霉米,新米入仓后由于储存的时间过长,大米由白变黄后变紫,这种过期的老米多是分发给下等旗兵作为俸米,但不知道为什么库底子“老米”做出来的饭特别好吃,一些富人还专门找这种米来吃。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米早就绝迹了。

禄米仓在清雍正元年(1723 年)时仓廒最多,曾增至57 廒。后国力衰弱,到光绪末年时减为43 廒。传说仓内原有明代仓场监督题名碑,碑上记载了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为仓场监督的事迹。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城内所有粮仓中的粮食拍卖,粮仓改为它用。1911 年后禄米仓改为陆军被服厂。日本侵华时候此处又被日本第一高等女校占用。现军队干休所院内仅存2 廒,每廒5 间,面阔23 米,进深17 米左右,高约7 米,原仓的大门已不存在。

北新仓,位于今平安大街北新仓胡同甲16 号,是明、清时期重要的京仓之一。北新仓建于明朝中期,其南为南新仓,故得此名。海运仓与其相邻,北门为北新仓,南门为海运仓,从东西向来看,呈“日”字形。清初时有仓廒49 座,康熙三十二年(1693 年) 增至85 廒,直到清末两仓仍在一起。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粮仓建筑遭到破坏,其作为明、清两代官仓贮粮的历史宣告结束。北新仓,原有仓大门3 间,一明两暗,面阔11.7 米,进深6 米,为大式悬山筒瓦调大脊,内为五架梁,明间为棋盘心大门,有门簪4 个。其仓廒为大城墙砖砌成,大式悬山合瓦顶,五花山墙。每廒5 间,前出轩,面阔23.6 米,进深17 米。民国时期,北新仓改为陆军被服厂,现存仓廒7 座,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北新仓西面的海运仓在庚子年(1900 年) 后改为仓场公署,1913 年改建为朝阳大学,1928 年改称朝阳学院,今已全部拆除,东直门中国中医科学院为其旧址。南新仓,位于今东四十条22 号。又称东门仓,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 年),距今已有600 多年了,其旧址为元代的太仓。元太仓是专供皇室使用的仓廒,内储米豆、酒材、米曲、药物等。明代北京设军卫,卫仓就是专门储存军粮的,这些卫仓统一纳入各官仓内管理,当时南新仓管辖8 个卫仓。据《明会典》记载,万历年间南新仓有仓廒180 座、898 间。明代的仓廒间数与元代仓廒间数不太相同,上文说过元代每座仓廒为10 间,而明代是每座初为3 间,后改为5 间。南新仓每廒面阔约23.8 米,进深为17.6 米,高约7.5 米。前后出檐,廒门上还有匾额,标明是某卫某号( 现南新仓廒匾已不存在)。为了防止粮食发霉,粮仓的廒底采用了城砖砌墁,并在廒门、廒墙开有气孔,以泄地气,为了防湿在地面上又铺一层木板。为了保护仓廒中的空气流通,还在廒顶开有气楼。清初,南新仓有廒30 座,至乾隆时已增至76 廒。据文献记载, 南新仓的主要建筑除了廒房外,还有龙门、官厅、监督值班所、官役值班室、科房、大堂、更房、仓神庙等。民国时,该仓改为军火库。

占地2.6 万平方米的南新仓休闲小广场建于高楼大厦之间,9 座留存的古仓廒穿插其中。广场前的米斗喷泉标志着南新仓曾作为皇家粮仓的辉煌历史,绿草茵茵的草地之中立有水利专家郭守敬的塑像,以此纪念郭守敬为漕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古朴的粮仓群与时尚的大厦在夕阳中交相辉映。2007 年5 月,在南新仓中上演了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在这一刻古老的艺术与古老的建筑在这里完美的融合。“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袅袅余音萦绕在厚重的青砖灰墙之间,曼妙多姿的舞蹈,缱绻旖旎的爱情故事令人心驰神往。除了昆曲,这里还展出过书法、绘画、茶艺、古琴、摄影等艺术作品。南新仓的成功转型,也让不少古建找到了新出路,南新仓不仅是研究漕运粮仓的重要文物,同时也是传播其他艺术形式的新介质,南新仓为老建筑活化再利用指出了新思路。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比如说我喜欢摄影,没变成职业之前我可以随心所欲,见到身边有趣的事或者物都可以用设备记录下来,累的时候可以休息,完全不用看谁的脸色。十年前吧我上大学那时,家里每月
  • 有时为自己的过于感性感到无奈,听小说里的对词常常一秒落泪,看到短视频里的情节也会心碎,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胡思乱想,喜欢虐剧非把自己虐的死去活来,比如某些人的离开
  • 不过,大家平日里食枣养生,必须注意以下3点: ①红枣膳食纤维含量高,一次食用过多,容易出现肠胃胀气、消化不良等不适; ②红枣含糖量高,减肥者、糖尿病病人最好少吃
  • 婆罗提就回答:“王若作用,异见王假如说你都能起作用,都会用,那你何必问我,无有不是,处处都是。遍,心就指他的这个觉性遍现的时候,就具足了遍法界的意思,心宽的时候
  • 节选祈竹仁波切开示按:很多藏族的老人每天都在持诵观音心咒,他们很多人不懂如何观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在持诵观音心咒,走路,休息,做买卖。以上公案
  • 最后就来分享一下导游小姐姐帮我安排的三天行程路线吧,游玩时间最长的还是鼓浪屿,风景真的很美,还在最美转角拍了很多照片,让你分分钟就能get一张大片,是不是很心动
  • 很早我便看到了她掩在倔强之下的敏感怕受伤的心,不知道为什么,有了想去保护她的冲动。 我不愿让自己的病痛把自己拖垮,留给铃子不堪的模样,更不愿我的虚弱拖累铃子的
  • 爱与和平[心][心][心][心][心]如果以前我但凡有……请大家原谅我,就当我深柜辱骂是个不知自己爱意和真心的女人,我对泰勒斯的真心热爱天地可鉴!❶ 作家等於夸
  • #武汉东航又一金毛托运惨死##鑫玺足贴#✅足贴调理睡眠反馈‼️失眠➕夜猫子看过来最热乎睡眠反馈‼️妞以前每天要一1️⃣点2️⃣点才睡觉,导致皮肤很不好‼️昨晚1
  • 你不应该只是个在澡堂演唱的灵魂歌手[并不简单],来报名参赛吧[可爱]让世界安静[微笑]倾听你的声音[微笑] #心灵阅者#一个人活到最后,要活得神清气爽,要活得清
  • 愚痴并非不聪明,大多数人都不傻,整天心着算计,被你算计过的人,有的是懒得和你计较,有的是等着机会还报,真正比你傻的人不多。[good][来][奥特曼]在生活和事
  • 超越啊,今儿是周六,加班,自从上次会议之后,全公司都知道我喜欢你了,还有人把我的微博截图发公司群了,但我一点不生气,至少大家以后都不敢在我面前说你的不好,而且负
  • 原因之一,原来当我们聆听音乐时,大脑将试图寻找接下来的音调,就像在做一道迷题,大脑喜欢解开迷题的答案,因此我们喜欢听音乐。别迷恋这如梦如幻的色身,别在意这转瞬即
  • 10. 让所有的笙歌都沉默,为我哀怨这悲伤的时分。9. 纵使这世间再过繁花似锦,也抵不过你的回眸一笑。
  • 所以,从概率上来说,这是多么难的巧合七月小结:1⃣️拔牙比任何减肥都来的有效(不提倡减肥 健康至上)2⃣️我也要做更孝顺的女儿(对比对象:妈沫)3⃣️油敏皮戴口
  • 咋形容呢,第一次吃咸粽子感觉我就动摇了。第一次尝试川辣嫩牛五方,我觉得好好吃哦,爱上了[嘻嘻][嘻嘻][嘻嘻]蹭的紫菜包饭和石锅拌饭都很好吃,可是我太挑食了,拌
  • 先生的雕像身穿中式长衫端坐石椅,面带忧思,仿佛是在漫漫长路之上稍感倦怠,在此稍事休憩后,再次出发...... —————————————-时间从来不语,岁月虽然
  • 今年暑假,下摄司街道、半边街社区联合共青团岳塘区委及岳塘区金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结合“心连心走基层、面对面解难题”活动,整合资源,打造了“家门口”的暑期托管班,
  • 二者月宮諸臣盡著青衣,彼月天子以十五日處中而坐,共相娛樂,光明遍照,遏諸天光,故光普滿。身壞命終,為月天子,居月宮殿,有千光明,以是因緣故,名善業千光。
  • 的确得闲一定要去大自然中走一走,正秋高气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欧翁人在舟中感受天容水色,西湖好景,清风明月,鸥鹭琼田,也如神仙般悠哉悠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