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青海# 向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速迈进】在青海,生态是幸福的底色,也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依托。今年,各地将如何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奋力书写“青海方案”?西海全媒体记者连线玉树市委书记、大柴旦工委书记、祁连县委书记、乌兰县委书记,请他们谈谈对未来的期待和工作安排。

持续推进新寨特色小镇建设

玉树市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种魅力源自于青山碧水、田园牧场的自然景致,更源自于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使命担当。玉树市将坚持“站在玉树看玉树和跳出玉树看玉树”相结合,抢抓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机遇,打好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的生态牌,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势,让绿水青山燃起振兴动力。

树立“一盘棋”的思维,从自然原貌的空间形态、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百花齐放的商业业态、党建引领的乡风生态、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势态、感恩奋进的生活状态六个层面系统推进,深度激活文旅功能价值。

引擎支撑方面,坚守生态底色不放松,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把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唐蕃古道、澜湄夜市、康巴风情等特色街区,打造成承接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重点,稳步推进总投资1.6亿元的新寨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凸显城市旅游看点,提升旅游收入。

效能转换方面,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内生发展,让更多农牧民转变传统农牧业发展方式,走上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延伸产业链、拓宽产品线、提高附加值,提供更多受市场欢迎的农畜产品。采取村企合作模式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村民宿、农家院、生态园、度假村等业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品质提升方面,推进“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节能减排城市”建设目标,抓好村集体经济和村级组织建设,架好农村电子商务通道。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市提质扩容,奋力书写健康现代幸福新玉树建设的“时代答卷”。

高质量打造高原休闲旅游精品小镇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大柴旦将立足丝绸之路南线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持续强化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部综合交通旱码头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大西北旅游板块,加快“兰州-敦煌-大柴旦-茶卡-西宁环形大旅游圈”和“德令哈-大柴旦-格尔木小旅游圈”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有序推进水上雅丹通用机场建设,不断为谱写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大柴旦篇章提供要素保障。

立足高原休闲旅游精品小镇目标定位,抢抓文旅融合这一大趋势,坚持把红色历史文化贯穿城镇建设全过程,大力实施绿化、净化、美化工程,注重“精、美、特”,实现城镇养生休闲、人文合一。

立足柴达木盆地旅游核心区优势地位,稳步推进红崖火星村旅游开发和翡翠盐湖旅游等重大项目,注重抓好酒店宾馆和景区景点管理、旅游线路优化、旅游服务提升和夜间经济发展,打好改革、融合、特色、开放、推介、投资组合拳,连点成线,充分释放“一泉、一雅丹、两湖、多点”品牌效应,辐射带动“吃、住、行、购、娱、健、闲、体”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整体提质,不断为谱写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大柴旦篇章增添强劲动能。

争做全域全季全时生态旅游示范区

今年,祁连县将围绕“争做全域全季全时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一目标,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的颜值,全力推进生态旅游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

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发展布局。科学编制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强化部门协同,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要素集聚、旅游功能完善、区域协作密切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新布局,努力把生态旅游产业培育成为祁连县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开发与保护良性互动机制等,合理利用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建立社会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努力把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构建品牌体系。以祁连县民族历史文化为主线,传承发扬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大力培育生态旅游衍生的生态研学、康养度假、文化创意等关联产业,形成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体系,办好大型品牌文化旅游节及“一乡镇一品牌”特色活动,展示天境祁连生态旅游形象。

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业态。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农牧业、林草、金融、医药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搭建平台经济,包装推介牦牛藏羊肉及奶制品、鹿麝系列及祁连玉、黄菇、虫草等特色产品,催生新业态、新产品,形成综合新产能。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扶持一批本土文旅企业,支持各类协会和产业联盟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大茶卡”国际旅游综合体

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是实现乌兰县长足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途径。乌兰县将围绕“四地”建设,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持续擦亮高原生态旅游名县名片。

依托茶卡盐湖资源禀赋,利用好天空之镜、天空壹号、两街片区等优势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茶卡游客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茶卡镇区承载能力和游客接纳能力,重点建设以茶卡盐湖为核心的“大茶卡”国际旅游综合体,巩固提升乌兰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完成茶卡盐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

进一步加强区域间合作,推出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区域联动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提升生态旅游品质,依托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盐湖等核心资源,打造集生态观光、民俗休闲、自驾旅游等于一体的生态观光体系。充分利用好茶卡地区地热资源,积极探索打造温泉小镇,增强游客参与度,全力推动全域全季旅游发展。

挖掘莫河驼场文化特色,举办德都蒙古马文化艺术节、那达慕大会、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关联产业,持续释放旅游产业对宾馆酒店、餐饮行业、民宿经济及文旅产品的带动效应。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真正让广大游客住得安心、吃得放心、游得舒心,逐步实现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西海全媒体记者 吴梦婷 张红梅 整理)

#奋斗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更优更强,迈向农牧业现代化】运用物联网技术,轻点鼠标就能种田;排列整齐的大棚里,各类蔬果长势旺盛;绿树掩映、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牧场、生态园区蓬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首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牧业绿色发展进行曲正在奏响。
  稳住“基本盘”,守好“压舱石”。放眼全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内蒙古大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以绿为底,孕育金色粮仓
  3月22日上午,中国·内蒙古粮食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北京发布。这是全国首支粮食发展综合评价指数,一组组数据让人兴奋不已。
  2020年,粮食产量达732.8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七连丰”。粮食生产、粮食购销、综合保障能力分项指数显著增长,成为驱动总指数上升的重要因素。
  粮食净调出量由2015年的约30亿斤增加到2019年的约200亿斤,增长了6.72倍。到2019年,内蒙古粮食调出量指数显著上升,达214.29点,较基期上涨114.29%。这表明,内蒙古销往区外的粮食越来越多。
  “指数化”数据,是我区粮食高质量发展的佐证,也是我区成为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的最好证明。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一幅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现代农牧业画卷,正在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手中缓缓铺开——
  经营体制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1979年我区就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面推开,走在了全国前列。2004年,我区比全国提前3年全面取消牧业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1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彻底解除了农牧民土地承包关系的税费负担。2017年,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工作,2018年9月,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牧民的草场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证”,让农牧民吃上了“定心丸”。
  标准化生产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实施农业“四控”行动,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20余万亩,认证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900多万吨,位居全国前列,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保持负增长,农膜、秸秆等农牧业生产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全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9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要素集聚。建设了15个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肉牛、肉羊、马铃薯、小麦、向日葵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成功创建草原肉羊、河套向日葵、科尔沁肉牛、大兴安岭大豆等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有效提升。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内蒙古,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应对农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释放出农牧业发展新活力,孕育出金色粮仓。
  春华灼灼,秋实离离。“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七连丰”、畜牧业“十六连稳”,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283元,比2015年增长4517元,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
  “特”字当头,凸显产业优势
  每年8月,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团结镇10万亩葵花园都会成为金色花海,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这里拥有河套地区面积最大的向日葵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在提高种植效益的基础上,还带动了养蜂、旅游等产业发展,经济效益越来越突显。
  巴彦淖尔市地处种植向日葵的黄金纬度,年均种植葵花面积400万亩以上,占全国向日葵总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占内蒙古向日葵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向日葵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籽粒大、饱满性好、产量高等特质。在“天赋河套”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加持下,向日葵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近年来,“天赋河套”品牌授权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带动全市优质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天赋河套”品牌正在成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特色产业茁壮成长的背后,是我区坚持“特”字当头,夯实产业优势的坚定步伐。
  目前,我区已具备年加工粮油2400万吨以上、肉类300万吨以上、牛奶1000万吨以上的能力,带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
  内蒙古马铃薯“C位”出道,乌兰察布市2009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马铃薯之都”,2018年被国家认定为“内蒙古乌兰察布马铃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乌兰察布市、阿荣旗、固阳县的马铃薯均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证书。
  独特的自然资源、优良的饲养环境、创新的工艺流程、严格的安全监管,共同成就了高品质的内蒙古牛奶。如今,我区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牛奶产量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超过500万吨的省区,奶牛存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兴安盟大米”品牌在全国打响,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跻身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第12位……走上品牌路的兴安盟大米,凭借实力赢得市场的认可和尊重。
  聚焦特色产业、聚集资源要素、突出集群成链……我区努力实现由量到质、从弱到强的跨越,一场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的变革,正在内蒙古大地上开启新征程。
  转型为要,领跑现代农牧业
  在阿巴嘎旗,牧区现代化探路之旅已经开启。
  “你看,这就是我家新盖的暖棚,那边还有专门的产房,我的300多头牛享福着呢。”查干淖尔镇乌日根温都日勒嘎查牧民王泽民指着悠闲自在的牛群乐呵呵地说,“自从建立了家庭牧场,我们的抗灾能力变强了。冬天下大雪,我家的牛没掉膘,周围好多人来取经呢。”
  王泽民一边打理牛圈,一边道出他的养牛经:“以前放牧,我们把牛散养在草场上就不管了,牛能吃多少算多少。
  如今,我们采用集中舍饲育肥,将大牛、小牛、怀孕母牛、出栏牛按类别分7个棚圈分栏管理,还配有专门的技术员,牛产犊也有专门的产房,还与专业公司合作做防疫。”
  在阿巴嘎旗,像王泽民这样运用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管理家庭牧场的牧民不少。2019年,阿巴嘎旗被确定为自治区牧区现代化试点旗。按照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重点工作,阿巴嘎旗出台一系列惠牧政策措施,提高绿色优质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托牛所、动物医院等现代化牧业生产项目应运而生。
  没有牧区现代化就没有全区的现代化。牧区现代化只是我区推动转型升级领跑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缩影。
  从农牧业结构性改革到牧区现代化管理,从家庭智慧牧场的推广到培育新型牧业经营主体,从探索规模经营机制到扩大牧区社会化服务,我区农牧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科技装备水平更高。全区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1.8%提高到57%。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5年的81.3%提高到86%。
  ——质量安全监管更严。坚持产管并举,全区“两品一标”产品总量达到500万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面积全国第二,持续实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行动,健全农田牧场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全区主要农畜产品总体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
  ——优质绿色品牌更多。深入实施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蒙牛、蒙草、蒙稻等“蒙字号”品牌,培育天赋河套、兴安盟大米、呼伦贝尔羊肉等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内蒙古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营主体活力更强。创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416个,全区示范家庭农牧场、合作社分别达到3850家、2956家,录入全国家庭名录系统家庭农牧场26万个,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大大提高了农牧民的致富本领和就业竞争力。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区上下聚焦聚力结构调整、优势转化,深化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民富裕富足的步伐坚定有力。(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歌声里的脱贫故事

“和田民众淳朴,能唱会跳,但是所唱的歌曲里,很少有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的歌曲。”日前,当记者提及和田乡土歌曲的创作初衷时,全国著名的德艺双馨军旅声乐表演艺术家、词曲作家、新疆军区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夏米力·夏克尔表示,“这些反映老百姓生活的乡村歌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自2012年以来,夏米力·夏克尔多次来到和田,深入基层,用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赞美乡村,振奋人心,凝聚力量。夏米力·夏克尔创作并演唱的《塔瓦库勒之歌》《美丽喀尔赛》《皮西那欢歌》三首乡土歌曲,为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加油助威,激发人们的热情,鼓舞人们的斗志。

塔瓦库勒农民歌唱美好生活

“汗水洒在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的歌声在田野回响,播下种子收获着未来,麦穗金黄瓜果飘香……”这首以塔瓦库勒乡农民图尔荪·霍加阿卜拉、赛福鼎·吐尔逊、艾则孜·依敏托合提创作的3首诗歌为基础,夏米力·夏克尔作词、作曲的《塔瓦库勒之歌》,自2012年创作发布之日起,在和田传唱至今。

“在我们这里,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喜欢唱这首歌。”提起这首歌,退休老干部艾则孜·依敏托合提开心地说道。

2012年,在自治区团委的帮扶下,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和田县塔瓦库勒乡深入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着力抓好关系民生的重点项目,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创新载体和突出特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开创乡村宣传文化工作新局面。

当年由自治区团委选派到和田县塔瓦库勒乡挂职副乡长、乡团委书记的谢克热提·夏吾开提说,宣传文化工作在推进塔瓦库勒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发挥了显著作用,60余项200多场次系列文化活动在全乡群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塔瓦库勒乡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2012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到7000人,遍布全国各地。

“他们主要经营烧烤、本地特色干果。从摆摊到开店,再到成立公司,克服重重困难,为我们当地百姓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赛福鼎·吐尔逊说,“不仅如此,挣到钱后,他们帮助孤寡老人、贫困学子,做了不少好事,引领了乡村新风尚。”

在此基础上,借助脱贫攻坚的东风,近几年来,塔瓦库勒乡“拔”贫困户思想穷根,不断强化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心,实现帮扶对象从“他扶”到“自立”的真正转变。

塔瓦库勒乡通过大力发展色素辣椒、尼雅黑鸡和枸杞等特色种植业,创办合作社,抓好脱贫攻坚和促进就业两件大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勤劳的喀尔赛人赞美家乡

“古老和田沐浴着阳光,神奇的土地孕育着希望。有个地方名叫喀尔赛,处处都有最美的风光……”3月26日,记者走进墨玉县喀尔赛镇政府的活动室,看见美丽的姑娘身着舞蹈服装,欢快地跳舞。

“我们从小就喜欢跳舞,尤其是喜欢给赞美故乡的歌曲《美丽喀尔赛》伴舞。”舞蹈结束后,刚跳完舞的威尔坚乃提·图尔荪巴柯对记者说。

2014年9月初,萨阿代提·艾力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喀尔赛镇工作,看到家乡变化喜人,亲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内心涌起对家乡的热爱,写下歌曲《美丽喀尔赛》。近几年来,在这首歌曲的影响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了,更加努力建设美丽喀尔赛镇的热情高涨。

群众脱贫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何帮助贫困户甩掉贫困“帽子”,引导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成为喀尔赛镇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

对此,喀尔赛镇探索“龙头企业+分厂+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北京援建项目资金200万元新建万丰牧业第一分厂(良强合作社),建成圈舍2栋,发放多胎羊1274只,带动125户贫困户脱贫。

与此同时,做强特色林果业,把林果业作为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以体制增效和标准化建设为目标,实行科学化管理,实现林果品质、产量、效益“三增长”。

“去年,通过科学管理,我家的核桃比往年卖得好。政府发放的10只扶贫羊,也已繁殖到了16只。这小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喀尔赛镇巴扎博依村曾经的贫困户阿里木江·伊米尔告诉记者。

此外,全镇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建成9893.55平方米的就业创业基地,提供就业岗位100个,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对全镇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直接带动550人就业;实施夜市提升改造,带动159人就业增收。

如今,摆脱贫困的喀尔赛镇又昂首挺进乡村振兴的伟大洪流之中,在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一人”之后又向着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目标阔步前行。

皮西那乡人民的欢歌

“在昆仑山的怀抱里,你是我绿色的故乡。泉水清清绕村庄,年年迎来好春光。秋天里笑声荡漾,丰收喜悦挂在脸上。核桃白杏葡萄甜,齐心协力奔小康。”这首《皮西那欢歌》生动展示了皮西那乡人民幸福生活的图景。

“过去的皮西那并不像现在这样美丽富饶。”回忆起曾经,时任皮西那乡党委书记的卢开伦回忆,“当时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严重阻碍了皮西那乡的发展。”

皮西那乡党委从文化引领着手,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近年来,在援疆省市、驻村工作队的扶持帮助下,皮西那乡不断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设施农牧业建设步伐。驴、多胎羊、鹅及木耳、香菇等特色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成为促进农牧业健康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皮西那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组织群众园区务工、增设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措施,按照“疆外、疆内、就近就地”就业三种途径,实现农民就业。

“每当听见《皮西那欢歌》,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就像歌词里唱的一样,这里的百姓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而奋斗,我也不能落后。”皮西那乡农民迪力夏提·买合木提说,“去年,通过发展鹅养殖业,我增收了2000多元;通过务工就业,我摆脱了贫困。现在的生活好得很!”

“这几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我的家乡修了路,盖了房,通了水、电和网络电视,办起了合作社,农产品有了好的销路,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变好。”迪力夏提自豪地说。

2020年,皮西那乡人均收入达到10571元,实现全乡脱贫。如今的皮西那,正如那首歌的歌词一样——泉水清清绕村庄,年年迎来好春光。

来源:和田日报 融媒记者古丽阿亚提 王建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下儿孙传芳可着急了,他深知王占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手段,虽然他大老婆看的紧,但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呢,万一让王占元得了手,自己还不伤心死?#日常[超话]#今天和
  • 3、店铺经营介绍:品牌米线店,店内设备设施齐全,上下两层,有烟道,动力电,可办证,店主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运营,店铺在周围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回头客,
  • 听说,你住的城市下起了大雪;我想,那一定很大,因为我不能陪在你的身边,只能化作雪来陪伴你。根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秦海璐#姐姐说的那一句“听说,你能够收到我对你
  • 本来看见这条评论还是挺开心的,点进去之后心都凉了,可能是大家对中国的期望太高,又或者是不太关注国家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国际大环境面临的危机我们可能感受不到,只希望
  • 我的嘴脸忍不住上扬,心理默念着,我好爱你啊,我的宝贝。 等我到达时,他已经找好了位置坐下,夕阳的余晖照耀着他,他像颗明珠璀璨夺目,他的笑着像天使一样柔化了我的
  • 而枭神和印星属精神的十神,它们注重于精神上的超脱;故此,命局中枭、印气势强,无财星和比劫制化的,由于过于虚幻,脱离实际,人生观会趋向于平稳、保守,有先积极后悲
  • 读书学典:《论语.宪问》14.45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
  • ,k.谢氏第六代中医继承人谢云韶一朝穿越,成了农家痴傻丫头,家徒四壁、爹娘不合,弟弟病弱,极品亲戚整日挑衅,一家四口举步维艰。,k谢氏第六代中医继承人谢云韶一朝
  • 公司亮点:园林业务资质较为齐备的企业​七部曲:四方新材(605122)现价:24.75,市净率: 1.87,净利润: 1.05亿元 同比下降41.78%​主营业
  • 想要抵御城市危“肌”不妨跟我一样,做个绿宝瓶背后的女人[嘻嘻]HR赫莲娜奢华实验室发现了肌肤“益生菌”防御因子和4倍植物原生细胞能量,前者可在抑制有害菌的同时激
  • 项目类型、建设内容和资金额度(一)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含养殖尾水生态治理设施设备建设)。1.建设内容:采用新型环保、抗风浪材料,建设浮筏(排、球)或改造提升,对
  • 最基础小套装700~#volks##sd小常识#讲一个SD的小常识,烧肌SD因为肤色特殊,再加上SD的特殊浇筑方法。Paper Shoot是一台由台湾制造、台湾
  •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 [2] 。《宋
  • 这些人应该庆幸现在是一片盛世并且在向着更盛世的未来走去,要不然,哪有你们在底下看风景的份啊…… #夜听,不听不散#【一片叶子的凋零,绝不是无意义的】一个人的死,
  • 自从入了静物摄影的坑,大家都快遗忘掉我曾经也是在时尚圈混的摄影师了[允悲],这次跟瑞丽的合作让我找到了以前在报社工作的赶脚,此次拍摄谢谢各位小伙伴的努力付出,贝
  • 其实,根据《 佛像图鉴 》一书记载,历来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势皆无定法,左手、右手、单手、双手、提高、垂下、平胸、齐膝,各种动作都有,但求其“ 方便 ”而已,所
  • 不论有没有人陪自己走到最后,只要有留下记忆中的画卷,便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初见。时间在走,而我还在原地的停留最终这份遗留在记忆中的人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书中的过客
  • #绿都澜湾# 樟园项目拖欠农民工70余万元工资,郑州绿锦置业开发建设、昌都龙者公司施工专业承包、重庆欣尧公司劳务分包,上述三家企业拒不配合执法部门调解工作。《
  • 三生石上的篆刻,没了名署,早已忘却了日月亘古,轮回一途,前世已故。夜太冷,架火温酒一壶,回首,却不见人间沉浮。
  • #深夜杂绪#大晚上的饿死了[苦涩]想吃炸鸡拉面和烧烤外面的雷轰隆隆的不知道是在闷着一场大雨还是在催促着我勇敢起来煮个面[允悲]继吃了两块芝士饼干之后还是不饱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