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游人在栈道上游览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生机勃勃的秧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郑加林向记者介绍会馆村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村民程家来在捞青苔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植保无人机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荷塘和玻璃步道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游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稻田画设计效果图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来源:津云

1219年,一次行军作战时,一位将军身中一箭,处于垂死边缘。成吉思汗当即下令:“去,给我牵一头牛过来!”然后,命人将牛腹剖开,又把这位将军塞进了牛肚子里。这位大将军可是大有来头,而成吉思汗此举又是何意?

不管您是不是金庸迷,多半听过《射雕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身旁有一员猛将,他就是“郭靖”的原型——郭宝玉,也就是开篇那位被送进牛肚子里的大将军。

成吉思汗一生南征北战,在马背上打天下,被称为“世界的征服者”,能被他委以重任的郭宝玉自然也非等闲之辈。

讲到郭宝玉,得先提一下他的家世背景。郭宝玉是对唐朝有再造之功的名将郭子仪的后裔,袭承了祖上对兵法的精通,郭宝玉在战场上也是悍勇无比,他的孙子郭侃更是被誉为“东天神将”。

靖康之难发生后,金兵入主中原,众多望族纷纷南迁。而郭宝玉这一支,就是留在金人统治下的分支,而后,他成为了金朝的将领。不过,金朝还没尝够甜头,就被勇猛的蒙古士兵打得落花流水。面对这群悍将,金兵彻底放弃了抵抗。

当时,逃跑的金兵不计其数,却有一个人留了下来,他就是郭宝玉,后来更是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的一员猛将。

郭宝玉留下并不是叛投,而是认为逃跑是可耻,他原本是要一死了之的,但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被蒙古名将木华黎看在了眼里,于是将郭宝玉带到了成吉思汗面前。

原本成吉思汗对败将无感,在见到郭宝玉后,随口问了一句:“是否有抗金良策”,而郭宝玉毕竟在金朝待了许久,观点可谓各个击中要害,听得成吉思汗是心花怒放,不禁对郭宝玉刮目相看。

不过,郭宝玉肯为成吉思汗效命是有条件的:不滥杀无辜百姓,不随意处死犯罪之人,对待兵民一视同仁,不能有种族歧视,对妖僧邪道狠狠处置等等。

成吉思汗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为自己得到这样一位治世能臣而庆幸。随后,成吉思汗经过一番部署,立刻带着郭宝玉一同出征。

其实,很多蒙古兵都对郭宝玉不服,不知他是否是纸上谈兵,直到成吉思汗亲征撒马尔干(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时,郭宝玉才用实力征服了战友。

撒马尔干就像一座铜墙铁壁,易守难攻。于是,成吉思汗下令以投石机、巨弩炮和火油筒等进行强攻。眼看着就要有机可寻时,强悍的花剌子模军发起突袭,没见过这种阵仗的蒙古军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厮杀,最后大败而归。

这是成吉思汗在撒马尔干的第一次失败,没想到第二次强攻时,敌方竟然派出了20头巨大无比的大象。对于蒙古兵来说,这是从未见过的物种,顿时被这些庞然大物吓得连连后退。但是,仍然有不少大军被大象踩踏。

这时,郭宝玉对成吉思汗献上良策:“象阵,破之不难,需用火攻。”

成吉思汗将信将疑,连忙派人点燃火桶,直接滚向大象。象群见状,立刻掉转方向,开始踩踏花剌子模大军。最终,郭宝玉的奇策让成吉思汗拿下了撒马尔干。此战,也让郭宝玉军威大涨。

不过,上战场总是要流血的。1219年,郭宝玉随成吉思汗攻打西辽,他身先士卒,奋力杀敌,结果却被流矢击中,血流不止。

眼看着爱将奄奄一息,成吉思汗并没有慌乱,而是当即下令:“赶快牵一头牛过来!”

士兵随即拉来一头牛,成吉思汗又令人将牛肚子剖开,而后竟然将郭宝玉塞进了牛肚子中。众将十分不解,只能静观其变,谁曾想,郭宝玉身上原本血流如注,在牛肚子里竟然止住了血,而后他缓慢睁开眼睛,再缓了一段时间,竟然挣扎着要起身。

围观的士兵纷纷睁大双目,不由得感叹成吉思汗是“神”,而他的“神术”更是让人惊奇不已。

其实,这种方法并非成吉思汗独创,这是蒙古人历经千载总结的一个方法,叫做“腹罨(yǎn)疗法”。

这个民间疗法分两步走,第一步,将人放进牛肚子里用以维持人的体温;第二步,刚宰杀的牛心脏尚且跳动,它会带着人的心脏共同跳动,相当于“心脏起搏器”。

那么,郭宝玉是否被救活了呢?可以说,成吉思汗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自此,郭宝玉更加效忠于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得到他也是如虎添翼。

最终,郭宝玉一路高升,做到了“断事官”(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而他更是为了恩主死在了战场之上。

这段故事记载于《元史·郭宝玉传》,原文如下:“从帝讨契丹遗族......宝玉胸中流矢,帝命剖牛腹置其中,少顷,乃苏。”

有趣的是,明朝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竟然也有对“腹罨疗法”的记载:“牛血。伤重者,破牛纳入,食久即苏也。”不知道李时珍是否也是借鉴了蒙古人的民间疗法呢?

清朝时,努尔哈赤也常用这种方法救治战场上的重伤士兵,有种“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感觉,但是不乏有郭宝玉这样的幸运者。

有人认为郭宝玉是个投降派,没有汉人的脊梁;有人认为郭宝玉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民族胸怀,那么,您又是怎样看待这位名将的呢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小西日记:因为看不惯发尾的枯黄色很久了终于下定决心染回来(好像这个属于深棕色不是黑色 所以也不会影响以后深色头发显发质好像是真的现在看我的头发光泽度好像都好了太
  • 最近大火的清宫剧《龙珠传奇》康熙帝扮演者又帅又痞又Man的秦俊杰和杨紫在雨中的一场感情戏里,那么挠人心窝的剧情,我看到的亮点居然是眉毛剩一半了[偷笑][偷笑][
  • 痛风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坚果、牛奶等碱性食物,对促进组织内淤积的尿酸盐溶解有一定帮助。痛风患者多食用蔬菜、水果、坚果、牛奶等碱性食物,对促进组织内淤积的尿酸盐
  • 1. 上午和ad看了驴得水本以为是一部喜剧片可是却越看越心堵上一秒心里雕刻出一个人物形象下一秒马上又给颠覆也许人本身就是很复杂的2. 中午去小笼包吃饭点了个清淡
  • 这时的男士也不甘落后,剪掉了长辫子,理出了风靡一时的小分头大背头,他们大概认为新的发型代表着自己紧跟时代,没有落伍。这时的男士也不甘落后,剪掉了长辫子,理出了风
  • 添新裳,渡岁寒,平淡平淡,春总还,此生是非不讲,说想说念说你我#随手拍#小周末的清晨云未开时雾未散梦醒于闹钟的声响挤身进一天的匆忙稍稍开了窗清风人爽朗微微地微微
  •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 阿母和大母为嫋嫋挑选首饰那里,嫋嫋真的笑的好开心,可……081要大婚之前去复仇啊[泪]081不顾嫋嫋去复仇,也害得嫋嫋成为全都城的笑柄,无论是谁都可以欺负她。总
  • 梅见 青梅果酒12度330ml*2瓶 【58】拍第一个选项到手就是这个价格啦,12度的微醺对于酒量浅的宝子刚刚好,入口是那种能尝出梅子的酸甜感加上清酒的清冽搭配
  • 从三亚到保亭再到万宁边玩边旅行遇见不一样的人感受不一样的玩法有趣的机制贯穿旅程真正的沉浸式海岛旅行你想体验的玩法这里都有你想不到的玩法我们都替你安排这里有露营爱
  • 日子不是用来将就的,你表现得越卑微,一些幸福的东西就会离你越远。生活不是用来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能让你喘息的空间就越有限。
  • 我们帮您解决选股难,没时间盯盘,操作难等疑难杂症;为您的投资指导带上一份保险,让投资更上一层楼$冠石科技 sh605588$ 一路持仓经过周期45天,风吹雨打该
  • 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而且是一大藏教的心经,诸位要是明白《无量寿经》之后,你就能够认识它,你就能够体会它,才知道这一章经,才知道大势至菩萨在净宗法门的地位,在净宗
  • 然后原来是她买的小样到了要给我试,我说其实我是想看你化完后的效果,好真诚的笨蛋噢,真的不会拒绝别人的诶就是很善良的类型。哎大学过得好快,幸运的是我遇到的人大多都
  • 7.因降雪,禁止九座(含九座)以上客车及货车上站的路段有:京港澳高速:西平站-明港站;大广高速:平舆杨埠站-岳城站;许广高速:春水站-泌阳东站;沪陕高速:泌阳站
  • 【托尔兄弟波特山庄全新开盘】5000-5500平尺超大户型波特山庄高级警卫门禁社区正式开盘5房多种现代化户型供您挑选欧式经典外观搭配现代国际范超舒适户型有中厨和
  • 【元瓅少年遊】詩詞蒙太奇 EP30__悼亡詩Ⅱ、潘岳|周晏菱Spotify:Soundon:李漁不愧為一生活藝術家,而且並非注重華靡奢豪,一切以舒適實用為主。歡
  • 当时他想做线上新闻,没人看好他会超越UDN联合新闻 网, 但是短短三年,ETTODAY 现在已经是全台湾最大的线上新闻网,也是全球华侨观看率第一名的,并且是唯
  • 七旬老太湖中勇救轻生女 韩明花,张店区公园街道金信园社区居民。面对湖中年轻女子挣扎求救,她不顾已是71岁高龄,奋勇下水,几经周折抓住湖边蒲草,拼命将水中女子救
  • 付款时和小哥说起我楼下点了两杯茶准备坐高铁带去西安这件事,知道我去西安送到同事手里需要5~6个小时之后,被他好意阻拦还要帮我取消订单让我别带了,说“真的喝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