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40句精华,浓缩的炒股大智慧

《金刚经》: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
《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浅处说,《金刚经》解决的是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从深处说,《金刚经》谈的是宇宙真理、时空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亦是很重要的。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欢喜念金刚经;讲经者,欢喜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自从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成汉字以来,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
《金刚经》最精华的40句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10.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南怀瑾: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南怀瑾: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南怀瑾: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南怀瑾: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南怀瑾: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金刚经》三个字的精华
《金刚经》的精华就在三个字:“善护念”。什么是“善护念”?就是“护彼意”,保护你的起心动念。心念永远不散乱,随时都在禅定的境界里,叫做“随禅定”。

《佛学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商人,他认识了四个非常要好的朋
友。他对第一个朋友是言听计从,不管他说什么,他都听。他给他穿最好的、吃最好的、住最好的,用也给他最好的。第二个朋友气宇轩昂,仪表堂堂,这个商人对他非常看重,想尽种种办法维持和他的关系,并带着他在人前炫耀,以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洋洋自得。第三个朋友,商人的态度较为平淡了一点,因为这个朋友帮助他料理家务,能力很强,商人对他也很满意。第四个朋友,这个商人几乎从来不注意他的存在,不把他当回事。

有一天,商人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就问这四位朋友:“你们哪位朋友愿意跟我一起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他问到第一个朋友,第一个朋友说:“我们只能共欢乐,不能共患难,我没有陪你出远门的义务。”商人很伤心。第二个朋友说:“我知道你对我很好,但是我也知道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对我很好,所以我没有必要陪你出去。”商人就问了第三个朋友,第三个朋友说:“我可以送你走一段路,但我送你走到这一段路之后,我就要回转身来,因为我不会跟着你走这么远,我还要去处理更多其他的事情。”这个商人非常伤心,终于想到了第四个朋友,因为平时他不照看他,也没有感觉他的存在。这个时候,出乎他的意料,第四个朋友什么话都没说,就陪他一起上路了。

这个禅学的故事里,那位商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这个商人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不是别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去的死亡国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一天,当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到底能从这个世界上的四个朋友中带走哪个朋友?第一个朋友其实就是我们的肉体。很多人一辈子为了自己的肉体打转,化妆,给自己吃得好、用得好,享受……满足所有肉体的感受器官,但是到了最后,这个肉体不能随我们一起走的。这是第一个象征。清代一位皇帝曾经有一个感悟:“未生之时谁是我?(就是皇帝没有生出来的时候,我是谁啊?)合眼朦胧我是谁?(当自己已经慢慢地看不见了,当自己要走的时候,我又是谁)。”所以我们的父母没有生我们的时候,我们在哪里?有朝一日当我们闭上眼晴的时候,我们又到了哪里?这是说的第一个朋友,肉体朋友靠不住!所以很多人还天天在为自己的肉身着想,怎么样享受,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漂亮,穿好的、戴好的,最后连自己的肉身都带不走。

第二个朋友就是名利之友,也就是我们人一生的财富。财富、金钱和地位,我们一辈子拼命地为追求它这个朋友,我们唯恐不努力而失去这个朋友,所以我们拼命地跟它好,去追求它,但是当我们一旦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它不会跟我们走,因为这些钱财很快地就离开我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很多人为了钱财忙一生,最后什么都带不走。比方说,你拥有的房子,当你死的时候,你刚一走,第二天你的房子就过户,不是你的名字。所以《红楼梦》里边有一首叫《好了歌》,它是这么讲的:“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想一想,金钱这个朋友,也是不会跟我们一起走的。

第三个朋友,那就是我们的妻子,我们人间的孩子、伙伴。在我们生命中,他们跟我们相处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缘分,但是当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没有一个人会陪我们一起走的。再恩爱的夫妻也只会说:“老头子,你先走吧,我过几年一定会来看你的。”这不是废话吗!你不想看你也得去看他。所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就是最亲爱的,当“大限来临”命没有的时候,还是说:“我不会陪你走的,我只能陪你走一段,当这一段走了,我还得回来,你死你的吧,你的遗产还要靠我来继续接收啊!”

第四个朋友是最厉害的了,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心灵之友。我们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是唯一可以跟我们离开的,它愿意陪着我们。只要我们这颗干净清纯的心灵存在,我们的心就永远不死。它对我们多好,平时让我们心里平静,让我们想得通,让我们心灵纯洁,它跟我们生死不离,不抛弃、不离开我们,但是我们从来不好好地去想到自己还有这么个灵魂和心灵的存在,我们没有好好修修它、帮助它,回到家还要天天恨它,折磨自己的心灵,让它痛苦不堪。其实当我们走的时候,唯一能够陪伴我们的就是这颗心。让我们记住这个心灵的好朋友,我们灵魂的好朋友,好好地修心学佛,它才能见到菩萨,只有它才能成佛啊!

我们要关注我们自己的心灵,善待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不能天天去折磨它。很多人一辈子不停地去伤害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活在痛苦不堪当中。我们不要整天去为了名利,要使生命多一分从容和淡定,就要好好地珍惜我们灵魂的纯净。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一辈子根本忘记了修心啊,就在追逐第一个朋友、第二个朋友和第三个朋友,偏偏忽略了第四个朋友。而第四个朋友就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本性和善心。所以好好地学佛,明心见性,认识了第四个朋友,我们就明白了本性,认识了第四个朋友,它是我们一生当中的依靠。所以慧能大师曾经说过:“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个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要想学佛的人,好好地从自我心中做起,不要到外面去求佛,好好求求心里的佛,要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本性啊!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哪家子孙这么出息,真是祖宗有德。”

事实的确如此。

一家是否发达,子孙是否兴旺,与堂上的老人,甚至祖祖辈辈的先人,有没有行善积德直接有关。

老人有德,子孙兴旺;老人缺德,一家遭殃。

正如印光大师所说:“历观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

澳门第一家族卜

人们都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二任行政长官何厚铧的成就,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曾祖父到父亲三代人行善积德的事迹。

何厚铧的父亲何贤,号称“澳门王”,在澳门非常有影响力。

何贤的祖父就是一位大善人,他年轻时就外出经商,经营得法,家境渐渐好了起来。

这位老先生乐善好施,谁家没饭吃,他送粮;谁家无衣穿,他送钱。

佛经讲:“舍一得万报。”财,愈舍愈多。舍是因,财多是果,因果必定相应。

所以,越布施越富裕,越布施越发财。何贤年轻时来到澳门创业,开拓了包括大丰银行在内的大批产业。

何贤(右一)

何贤家族在澳门叱咤风云几十年,堪称澳门“第一家族”。

而何贤依然保持了祖辈乐善好施的传统,热心慈善事业,除维持镜湖医院的慈善活动外,还多次向同善堂捐助,以供施粥赠药之需。

1955年,青州木屋区大火,2000多人无家可归,何贤带头捐了55间铁皮屋,又领着人们沿门劝募,不到一个月,就使灾民们有吃有住了。

1962年夏,澳门政府决定将一批租给贫民的房屋拍卖,而房屋一旦卖掉,原来的居民就要流离失所。又是何贤,把这些房子买下来,让原来的居民继续居住。

故乡番禺仍是最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经常请家乡的领导晤谈,了解乡亲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哪些帮助,经常为家乡捐款捐物。

今天的何厚铧家族在澳门富豪排行榜上不是第一位,但就其对澳门的影响而言,是认了第二没人敢认第一的。

想想何厚铧的祖父辈,作为富足的商人,不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积累财富,却把财富捐献给了穷苦乡民。

上天疼惜、怜爱这样的大善人,上天赐给他的子孙,个个都是建树显达的能人。

《菜根谭》云:“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一个人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就等于给后代子孙种下了幸福的根苗,没见过不扎根就能枝叶繁茂的树木。

华夏第一望族

王吉,西汉琅琊人,践行著名宰相公孙弘送给他的“言宜慢,心宜善”,官至博士谏大夫。

王吉为官十分清廉,辞官回乡时只带着自己的行装,毫无积蓄,回乡后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

此后,王吉就把这“言宜慢,心宜善”定为王氏家规,让这六个字造福王氏子孙后代。

让人震撼的是,这条神秘的家规,居然使山东琅琊王氏家族,跨越许多劫难,经受各种考验,创造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琅琊王氏家族在两晋时期发展到巅峰,能和皇帝共天下,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马”便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而“王”便是琅琊王氏的领军人物——王导。

当初司马睿还是琅琊王的时候,王氏家族便对他大力支持,辅佐他登上帝位。

在登基大典上,司马睿让王导和他一起坐在龙椅上,可见权势滔天。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单单皇后就出了8个,手掌军政大权的比比皆是。

在文化界也是显赫之至,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汉唐千余年间,琅琊王氏家族的突出特色,便是宰相辈出,公侯世及,代有名贤。

据统计:琅琊王氏出了92位宰相,36位皇后,娶了36位公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被誉为“华夏首望”。

所以,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

琅琊王氏千年历史上的蝉冕交映,公兖相袭,不仅南朝以前没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后,也找不出第二个家族。

“言宜慢,心宜善”,为何能使一个家族如此兴旺发达呢?

明朝方孝孺说:“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心存善心的人家里安宁,做善事的人子孙兴旺。善良的人,能福荫子孙。

所以,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不仅可以给自己消灾免难,同时可以为子孙培植福德,泽被后世。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如果造了很多恶事,子孙必定遭殃。

面对个问题,不少人常问:“都说因果报应,自作自受,各人承当,为何却报及子孙后代?”

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大师这样阐述:

“余庆余殃者,正庆正殃之盈余也。正庆、正殃,乃积善积不善之本人,受于来生后世,比余庆余殃,当超过百千万亿倍焉。”

这段开示揭示,善与不善是庆和殃的因,庆和殃是善与不善的果。

余庆、余殃这个余字用得很巧妙,说到余就是剩余的,剩余的部分给子孙。

那还有本庆,本庆是给自己的,所以积善的人自己来生后世得到的福报就大,决定超过自己子孙享你的余庆。

反过来一个人要是造作不善,那他来生后世得到的恶报,肯定也是比子孙所得到的恶报要大得多,印祖说百千万亿倍。

类似这样的道理,《文昌帝君阴骘文》说:

无论我们做好事或坏事,都会报应在自己和亲属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远在儿孙”。

古人说:“修德获报,作善降祥。要好儿孙,只要积德,不要积财。”

所以,我们留给子孙一定要留德,不要留金钱,留金钱是最愚痴的,留德才是有智慧的。

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理公道,无亲昵,不偏私,常常使善良的人获福。

但是,今天能真正读懂并践行这段话的,又有多少人呢?

所以,不为子孙积钱财,而为万世积阴德,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法子。

《六祖坛经》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的我们这颗心,一切唯心造,祸福吉凶都是心变现出来的。

真正的心善、念善、行善,福从善来。

今日所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将成为自己和子孙的福报。我们在发出善心的一刹那,福报就已经开始了。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https://t.cn/z82ZSQV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她绝对不知道这名字吧笑)59单的yuiri桑做了接发超级帅的哦ー! 这次仍旧担任了念白工作的我 又跟自己的音调 苦战了一番、、笑 但是还是很有意思的^ ^
  • 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的实验得出结论,浪花飞溅区是我国腐蚀防护产业忽视的“大老虎”它才是海洋钢结构腐蚀最严重的区域,是真正的腐蚀防护“短板”和“痛点”。“我就
  • 16年10月份画了一次波阴阳师图纸,大受好评我大受鼓舞认识了很多至今仍然一起天天在群里胡b小伙伴[doge](虽然WY很狗,但是还是感谢他让我开启了这一段充实快
  •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了,松懈些没什么,却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无非是认为自己的功课可以烂,凑合着考50分就行,但孩子你必须考100分!家长的理由是你有功
  • 经过激烈争夺,最终袁明寿以18分1.2秒获得该项目第五名,李太云以18分45.5秒获得该项目第九名,两人进入前十名,袁明寿第五名的成绩也是中国目前在该项目的最好
  • 人生的路很长,一时的得失真的不是很重要,在强者的世界里,挫折只能激发人的斗志与潜力,越是逆境的时候越要充满自信,抬起头微笑着百折不挠的去奋斗,只要你眼中有光,心
  • 《贤愚因缘经 卷一》(北魏沙门慧觉译、新译圆照法师) 梵天请法六事品第一(2) 又复世尊。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于阎浮提作大国王。名虔阇尼婆梨。典领诸国八
  • 五年来,我们一起到北京参会,真的感觉像亲姐妹一样。在我们身边,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像“石家三姐妹”这样的女性,用她们的坚韧、勇敢、睿智改变着世界。
  • #仰望历史# 2006年2月24日,中国作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民末四老”之一、被称为“布衣学者”的张中行逝世。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
  • !!
  •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想到,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路线里,也有合成甲醇这一步,但那里用的是氢气还原,而这里用的是三氧化二铈还原。去年,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空
  • 对于 P'Yorch,我一直在关注他的项目并从那时起一直在看他的电影Mc:他真可爱Mc:我喜欢他说“娜克鲁布”的方式⚽️: 我太激动了Anne :他是这部电影的
  • 每个人拥都‬有自己五的‬行属性、命格征特‬,无论是家相庭‬处、朋友交相‬还是恋人爱相‬,甚至工作当中的伙合‬合作都,‬离不开与人‬人之间的五行、八字的影响。 所
  • SK-II概念店秋日感谢祭诚邀您由2017年9月29至10月8日亲临各SK-II概念店,专享限定礼遇,展开初秋保养计画第一步,由内而外,绽放年轻。完成服务后可获
  • “开门!”浙江97年小伙在医院门口声嘶力竭!全网点赞...
  • (希望有宝子在其他地方看到该行为可以帮我们阻止下)做这个app的初衷是为了整理俊哲相关资源,方便查找浏览,打造一片磕糖净土,还我们橘子皮一个家,这其中花费了开发
  • 起きたら、ラインがたくさん届いてる中に天才と思ってる友達2人から、新曲の弾き語りがぽん、ぽんと送られてきていて、寝起きで聴いたら涙がぽろぽろ出ました。この2曲も
  • 男女都要知趣 别觉得自己是被特殊对待了 可能ta对每个人都这样的 有的人就是不注意分寸 不避嫌 你可能会想一些其他的 但人家压根觉得常规操作…[嘘]讨好型(偏
  • 平时还是很注意饮食和休息,听说半年里面的东西就会完全吸收,现在可以正常化妆,朋友们都说我变漂亮了,还和16岁小女孩一样,简直不要太惊喜!这个手术本来是可以局麻的
  • 或得则吾生,不或则吾灭 ——《致梁启超》 徐志摩但是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史铁生《病隙碎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