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仍未到,春寒在持续(三)
往年入夏后,北方地区气温快速进入持续走高阶段;可今年立夏北方地区后却持续低温寒冷!据气象预报,此种低温气候情况要持续到5月中旬以后了。而北京最低温度超过10℃、最高温度超24℃的日子更要熬到5月14日以后了!
面对今年从春季到初夏的反常气候,在初夏之日再次提醒朋友们:春(初夏)捂秋冻、保暖防寒仍很重要!特别是对老人和孩子而言,保暖御寒就尤为重要了。俗话说“百病从寒生”,寒冷会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引起心脑血管、胃溃疡、呼吸道感染、各类颈肩腰腿疼等疾病发作,因此在今年的初夏季节,仍然要做好保暖措施,保证手脚温暖、血脉畅通,切不可贪凉,过早换夏装。
据监测近年来全球气候正在逐步变暖,这当然是用仪器测出来的数据,人类的感受实际上比仪器要迟钝很多的。所以在季节转换的日子里,与身体相关的各类疼痛疾患仍会持续的困扰人类,尤其是对中老年人而言,春夏转换原本应该是气温节节高的季节,但今年例外了!
疼痛疾患,年年四季转换,年年亦如此,如何是好?思路转换、活法转换天地自然开。“圣贤文化”的“温络通外敷保健膏”(简称:热敷膏)不时为一种可供首先考虑的选择。
三、八大突出特点(第一部分)
1、热导效应+“热敷膏”内有效成分作用=效果确定

“热敷膏”是纯中药制作而成,由香附、臭梧桐、阿魏、丁香、三七、细辛、艾粉、归尾、松节等数十味中草药散剂和陈醋、药酒、蜂蜡等通过特殊工艺加工制成。在治疗过程中,这些成分相互作用后,随即产生出一种独特的透热与治疗作用,使其具备超强的热能量穿透力和快速高效的调理效果。可迅速改善肌肉软组织僵硬,其中的有效成分将借助热力由表及里,直入骨膜,体内贼、邪、寒、湿、毒被当场逼出,短短30--40分钟的有效成分强热渗透后,可使血液流通速度加快,腰身关节柔软,疼痛大减,症状祛除。由于效果确定,客人普遍感觉效果很好,自主性很强,有些客人甚至一天内主动要求做多次。
2、调理效率高


“热敷膏”调理效果立竿见影,堪称中药外敷调理方法的一次突破。经实际验证该调理法对风、寒、湿引起的各类颈肩腰腿痛部分可当场一次收到调理效果,三次大多数症状完全消失,7次(一个调理疗程)有效率达80%以上。对退行性骨质变化及其它骨伤类疾症(增生、突出、僵硬、麻木、畏寒怕冷等)一般调理1--2个疗程(每疗程七次)可恢复正常。另对风寒感冒、消化性溃疡、慢性肠胃炎、胃寒胃痛、四肢畏寒怕冷、乳腺增生、卵巢囊肿、宫寒、痛经、月子病、局部燃脂减肥、闪腰岔气也有着十分奇特的康复效果。
3、调理方法互补性强 、远期效果巩固


“热敷膏”不仅与现在的其他调理方法没有冲突,且互补性强,实践中结合针刀微创、刺血埋线、整脊推拿等方法的近远期效果更加突出。在实施推拿整脊前应用,可快速松解肌肉和软组织的僵硬、粘连,去除疼痛部位的湿、寒、邪、毒、瘀,使手法矫正效果更巩固。在针刀微创、刺血埋线后36小时应用,可有效避免肌筋膜的疤痕形成,改善血循、避免感染,提高调理效果等。
4、祛寒拔湿、提升体温、增强免疫抗病能力、有效预防多种疾患


“热敷膏”提升人体温度快速明显,一般经过50多分钟热疗后,体温就可提升3度左右,皮肤温度升高1度血液循还就提高2.5倍,身体的代谢排毒作用也随之增加。对于各种骨伤、疼痛,慢性疾患、风寒感冒、妇科杂症, 三高肥胖、哮喘咳嗽、心脑血管等各种疾患的调理与预防效果特别显著。
(未完待续)
详情请咨询:杨老师 13911816713
★★★★★★★★★★★★★★★★★★★★★★★★★★★★★★★★★★
“圣贤文化”获“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信息采集中心授权,正全面展开“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的认证申请工作,以及“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共同联合推出的相关“人才测评”、“人才入库”、“职业认证”等双盖章证书的申请认证工作,受理全国各类企业和个人(技术和技能类)的职业信用和“全国职业信用评价网”与“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联合认证的全部“双章”证书颁发工作。

同时,“圣贤文化”已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合作中心”招生与信息采集中心合作单位,接受培训报名及培训证书发放工作。
详情垂询:杨老师,手机13911816713(微信)

【环时深度: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美国和欧盟在制裁俄罗斯的问题上不断加码,然而它们制裁的不光是俄罗斯,还波及了世界其他国家——随着俄乌军事冲突的持续,另一场危机——粮食危机,已在路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说,俄乌冲突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供给减少,或让多国陷入粮食危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面临多重危机,现在本应是国际社会在俄乌之间劝和促谈、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之时,然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媒体却再次利用危机兴风作浪,从中寻找抹黑中国的“兴奋点”。“中国已出现粮食短缺”“中国在全球市场疯狂囤粮”……它们炮制了一个又一个耸人听闻的谣言。《环球时报》调查发现,虽然外部挑战严峻,但由于进行了周密且长远的部署,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多人口不但能到点吃饭,而且越吃越好。各项数据都表明,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国不仅“家底厚实”,还有宽阔的“护城河”。

“为打击俄罗斯,美国准备饿死全世界”

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之前,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乌克兰其实是谷物、蔬菜、禽肉等食品的主要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乃至“世界粮仓”的美誉。同样,俄罗斯也是小麦等农产品以及化肥的主要出口国。因此,俄乌持续的军事冲突引发了人们对多国是否面临饥饿风险的担忧。据媒体公开报道,目前俄乌两国黑海港口已经没有货物运输,乌克兰的粮食出口限制和俄罗斯遭到的大规模经济制裁正使全球供应链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小麦供应。俄乌两国都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环球时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俄罗斯小麦约占全球供应量的17%,俄罗斯和乌克兰合计占全球小麦出口的近30%。此外,俄乌两国共占全球玉米供应量的17%、大麦的32%、葵花籽油的75%。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乌克兰出口的小麦和玉米中,40%运往中东和非洲国家。亚美尼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厄立特里亚,这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小麦都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此外,土耳其、埃及、孟加拉国和伊朗等国也有60%以上的小麦来自俄乌两国。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示,俄乌冲突恶化后,上述传统从乌克兰进口小麦和玉米的国家已不得不寻找新卖家。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3月17日警告称,中东和北非地区已经出现食品价格上涨,相关影响正在向更多脆弱国家扩散。

俄乌军事冲突还使乌克兰的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3月29日发出警告,称该组织在对乌克兰19个州进行评估后认为,随着冲突的发展,乌克兰能否收获现有农作物、种植新作物或维持牲畜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联合国粮农组织紧急情况和复原力办公室主任保尔森表示,冲突可能会严重扰乱乌克兰数以万计小农的生产。为支持更广泛的救济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呼吁各方向乌克兰提供5000万美元资助,但目前只有10%的资金到位。

“灾难之上的灾难”——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比斯利3月29日向联合国安理会做简报时,曾这样形容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并认为世界正在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粮食不安全。比斯利警告称,萨赫勒地区、北非和中东地区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在今年6月和7月恶化,因为这些地区的小麦和其他主要粮食供应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而6月和7月原本应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小麦等农作物收获的季节。

俄乌军事冲突导致粮食供应量下滑,而更糟的是,美国威胁制裁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化肥的消息传出后,全球化肥价格开启新一轮上涨,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不安全的风险。据世界粮食计划署估算,美国对俄白化肥的制裁措施,或将导致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下降50%以上。

要知道,俄罗斯对全球化肥市场至关重要:俄罗斯化肥年产量超5000万吨,占全球化肥产量的13%。在出口方面,2021年,俄罗斯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出口贸易值均位居世界前三,占比均在15%-20%,是国际市场重要的化肥供应方。

农业大国巴西对俄罗斯化肥的依赖度就非常高。巴西是全球咖啡、糖、大豆、玉米、棉花、小麦等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同时也是化肥的最大进口国,85%的化肥供应都来自进口,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合计占其进口总量的28%。《纽约时报》近期报道称,巴西近一半钾肥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现在只剩下3个月的库存。巴西全国大豆农民协会已指示成员在本季节减少使用钾肥,而巴西大豆的产量也可能因此减少。

“为打击俄罗斯,美国准备饿死全世界”,俄罗斯《观点报》曾这样形容华盛顿对莫斯科的制裁。话语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却着实令人忧心。

外媒恶意炒作“中国粮食危机”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对极大不稳定性的背景下,一些外媒也找到了抹黑、攻击中国的新角度。在炒作所谓中国“粮食危机”的过程中,最常见的论调是“中国的粮食供应危险了”“中国已出现粮食短缺”。名声比较臭的“美国之音”在3月的一篇报道中声称,虽然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是除原本就有的耕地流失等“内忧”外,俄乌冲突的“外患”也将使中国“缺粮危机”雪上加霜。《华尔街日报》发文称,俄乌冲突引发中国“粮食不安全”。印度TFI Global新闻网写道:“在中国,没有人想当农民。土地正在变得有毒,(农业)回报率很低,使得农民很难成为可行的职业选择。此外,来自中国农村的人正在向城市中心迁移,以寻求更好的生活。”

“俄乌冲突的确推高了国际粮价,但这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是很小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首先,从中国粮食的进口组成来看,大豆和小麦是中国进口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但这两种作物都大部分来自美国,而不是俄乌。

陕西一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吃饭。

李国祥表示,其次,中国粮食主要还是依赖国内生产。“前些年确实有农民觉得种粮不赚钱,但这几年情况明显改善,现在是农民到处抢地种。比如东北的一些农民告诉我,他们现在种一亩玉米可以赚1700-1800元。”李国祥称,“美国之音”等外媒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外媒炒作中国粮食问题的第二大论调是,中国在全球“抢粮、囤粮,推高全球粮食价格”。《日本经济新闻》声称,为缓解“粮食危机”,中国大量进口并囤积粮食,甚至导致一些国家出现饥荒。还有外媒污蔑“中国像没有明天一样疯狂囤粮”。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批驳。“中国其实并不缺少作为主粮的小麦,进口主要是为了调剂国内品种余缺,比如进口一些饲料用途的玉米和小麦,”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危机”,更没有“在全球疯狂囤粮”。

相反,中国专家认为,中国的进口不仅有助于促进国际市场的稳定,还有利于保证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华贸易逆差国家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美国等国家总是对中国的粮食进口有很多意见。当我们进口粮食比较多时,它们说中国面临‘粮食危机’;当我们减少进口时,它们又说我们是贸易保护主义。”李国祥表示,美国舆论这种“逢华必黑”的做法实在是“让人遗憾”。

为何外媒热衷于炒作中国的“粮食危机”?CNN此前的一篇报道或许能让人们一窥它们的真正用心。去年11月,CNN援引中国商务部鼓励民众储存一定数量生活必需品的通知报道称,中国“粮食危机”引发民众焦虑和对政府“不信任”。专家认为,外媒对所谓中国“粮食危机”的炒作,本质上还是“中国崩溃论”的又一版本。恰逢俄乌冲突,西方试图借此向中国施压,让中国的态度向西方希望的方向转变。此外,外媒炒作中国“粮食危机”,有助于转移民众对本国国内经济状况的不满。

手握多张“王牌”,中国能保证14亿多人不饿肚子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的粮食供应安全吗?客观的数据会给我们答案。“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介绍说,去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今年达到483公斤,比去年增加9公斤,所以在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国都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实,中国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完全有切实保障。李国祥说,国际上对粮食的定义比较宽泛,国内对粮食的定义一开始主要包括大米和小麦等基本口粮,而现在玉米以及大豆等都被囊括在粮食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李国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粮食安全取决于供给,而供给主要由生产、库存和进口三者共同决定。截至2021年,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18年丰产,尤其是2015年以来,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目前中国粮食库存规模大,足够安全。”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的21%,眼下俄乌冲突或增加中国粮食进口成本,但不可能动摇中国粮食安全以及“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李国祥也赞同他的观点。根据历年的数据,中国人均粮食年消费量上限未超过300公斤,中国人“年年有余”的祈福早已成为现实。

除了持续稳定的供给,中国粮食库存也有“相当厚实的家底”,其中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了70%。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小麦分析师孙恒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以小麦为例介绍说,中国小麦完全能够自给,虽然每年也会少量进口,但主要用于品种调剂,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中国小麦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以满足国内一年以上消费需求。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粮。去年,中国玉米进口出现大幅增长,但也是在这一年,玉米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播种积极性得到提高——202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达6.50亿亩,比上年增加3090万亩,增长5%,尤其是作为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东北地区,单产提高明显。2021年,玉米产量为5451亿斤,比上年增加238亿斤,增长4.6%,再加上进口和库存,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粮食储备,并在2008年粮食价格危机后开始稳步建立国家战略储备。

中国粮食安全还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支撑,那就是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是中国粮食安全得到保障的基础支撑。唐仁健在两会期间强调,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键是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在耕地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在进口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的粮食进口没有受到影响。《华尔街日报》援引农业市场数据提供商AgFlow的数据称,2020年,中国购买的谷物和油菜籽比2019年增加26%。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增长11%,并在今年1月和2月继续呈同比增长。

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2022年中国粮食安全仍然没有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2月25日表示,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此外,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5亿吨,第四季度超过3600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增加今年的市场供应。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非常扎实。秦玉云指出,中国能够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3月5日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唐仁健表示,在粮食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中国都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全文:https://t.cn/A66nQlGs(《环球时报》4月12日8版文章,作者 白云怡 倪 浩 沈维多 黄兰岚 林小艺)

【经济不景气 “央妈”为何如此“淡定”?困在政策里的A股 4月将迎来重要窗口期!】

昨天,4月第一天,A股三大指数收红,沪指涨0.94%,深成指涨0.91%,创业板指涨0.28%。有网友调侃:“月月开门红,年年三千点”,这话并不准确,但表达了股民恨铁不成钢的心态,2022年前三个月A股处于“漫漫熊路”,4月股市会好吗?

目前来看,4月份至少是博弈降准降息的窗口,国内通过偏宽松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增长的方向不会改变。市场将继续探底,并在二季度出现年内的重要低点。

昨天(4月1日)房地产板块午后再度拉升,中交地产(000736)6连板,信达地产(600657)、栖霞建设(600533)、沙河股份(000014)、华夏幸福(600340)、京能置业(600791)等涨停,万科A飙涨超6%。

近期A股地产细分板块均表现不俗,本周房地产开发板块上涨11.10%,板块连续两周上涨近20%。

虽然股价上涨,但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已经企稳,相反,压力依旧很大,股价更多是对政策预期的反映。

当前货币传导的痛点主要在房地产市场,尽管由于疫情和地产都对经济带来较大压力,但央行迟迟不宽松,3月降准降息未能如期兑现,4月会来吗?

百强成交降幅扩大,销售压力尚未减缓

由于需求低迷、疫情反复,3月小阳春未至,百强房企销售进一步承压。单月销售额5795亿元,同比下降52.6%,销售面积3637万平米,同比下降57.2%,降幅较2月扩大6.1个、14.6个百分点。受此影响,一季度百强房企销售额、销售面积累计降幅扩大至47.1%、49.1%。

债务方面,今年100家典型房企到期债券金额超6000亿元,且到期债券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尽管去年四季度以来政府加大对房企融资的支持力度,但今年仍有包括阳光城(000671)、正荣在内的知名房企发生实质性违约,导致购房者对新房交付有担忧,观望情绪较浓。

从郑州松绑“认房又认贷”、南宁等多地降低首付比例、福州边际松绑限购,2022年政策力度已明显加大。随着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定调,以及多部委的积极发声,后续政策端改善力度有望持续加大,同时考虑政策时滞及疫情影响,预计楼市修复仍需时间,二季度为重要观察窗口。

可以肯定的是3月经济承压,各项经济指标读数将显著弱于1-2月。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总体景气水平有所回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景气度降至收缩区间。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内需因疫情承压,地产或有硬着陆风险,央行反而迟迟不宽松。不仅3月降准降息未能如期兑现,类似2020年的直达工具至今也未看到。

即便金融委会议明确提到“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近期央行政策例会却似乎并不着急宽松,为何央行不着急?

央行为什么还不放水?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央行关心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1月,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可以说是央行副行长罕见的发言。当前央行对稳增长的关切溢于言表。

民生证券分析师周君芝认为,近期央行不着急宽松,地产可能是一个考量因素,担忧即便放水效果也不好。

回溯过去央行表述,央行在去年11月《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明确提到,“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系地产行业发展。

2月五年期LPR调降之后,各地“一城一策”地打开利率点差,目前一些城市的房贷利率降幅明显超过五年期LPR。而另一方面,目前地产销售、融资、投资、拿地依然偏冷,这既有疫情干扰,也有政策因素,主因金融供给之外的地产政策未实质性放开。

可见当前地产仍未企稳的原因不是货币不够宽松。既然如此,宽货币不如暂且等一等,等待其他地产约束政策放开。

『另一方面,3月央行不着急宽松,疫情可能是另一个考量因素。』

每一次疫情扩张,投资和消费便快速下行,原因不是金融供给不足,而是疫情约束实体活动。防疫情况下货币大幅宽松,资金无法有效流向实体,反而容易淤积在金融市场。

恰如2020年年初,疫情冲击国内经济,央行开启了力度罕见的货币宽松。这一期间,银行间利率大幅下行,金融杠杆一度快速攀升。

2月底以来疫情开始在东部沿海城市扩散,深圳、上海等地积极展开疫情防控政策。此时货币政策不宜大幅宽松,更好的选择或许是维系流动性平稳。

近期央行不宽松,不代表央行认为当前经济没有压力。过去两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都毫不掩饰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式的担忧。包括一季度例会,央行也非常明确的提到,当前宏观形势一个重要变化在于“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央行还担忧地缘政治等导致的外部不确定性。

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判断,对国内稳增长的关切,央行和国常会没有分歧。之前金融委会议,再之前的两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鲜明强调稳增长。政策对国内经济压力,海外不确定性有着清晰认知,并且将稳增长提到社会政治稳定和金融风险防范高度。

这也就意味着当前整体政策方向一定是偏于宽松。金融委会议提到“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与这次国常会“不出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相呼应。在地产企稳之前,货币和信用宽松是确定方向。

『4月降准降息有望落地』

4月降准有可能性。降准的意义在于补充流动性缺口、提振市场信心、支持地方债发行。

其次,降息对降低居民(尤其是房贷)和企业负担更为直接,但面临美联储加息等制约,必要性看似不如降准大,但如果一季度数据大幅下行,4月份正好是美联储加息空档期,至少是一个可以适度博弈的窗口。

第三,信贷政策维持宽松,金融机构继续“主动出击”。最后,结构性政策继续做加法,央行上缴利润并与财政协调配合有望在二季度落地,通过存款自律等手段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资金面继续保持稳定没有悬念。

4月份至少是博弈降准降息的窗口,对债市略偏正面。不过存单利率等已经反映了一定降息预期,长端利率安全边际略显不足,债市窄幅波动格局难改。即便4月降准降息落地,市场大概率会当做政策放松的尾声来对待。

中期看,疫情终究会过去,房地产政策放松效果值得关注,美联储加息是外部制约,仍需要提防利率上行风险。

股市方面,宽信用+宽财政的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中期看流动性有望逐步向股市溢出。316金融委会议意味着市场的政策底隐现,后续关注市场底,标志是M1回升、产业资本增持、机构仓位降低等。

上海证券认为,地产具有经济政策工具特征,长期依旧处于下行预期,注意关注地产链上涨以后的风险。成长板块进入战略布局期,短期需要反弹,中期性价比合适,长期将受益于经济增速放缓。“动态清零”和稳增长的预期可能会让消费中长期预期有所好转。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许凯仙剑六祈今朝# xk#许凯 越今朝##许凯爱的二八定律# xk#许凯阳华##许凯雪鹰领主# xk#许凯东伯雪鹰##许凯
  • 很多妈妈也会在这个时间,选择去专业的机构做盆底肌修复。大家都知道产后42天到半年,是做盆底肌修复的最佳时刻。
  • 一个真正在乎你的人,就算再忙,也会抽时间陪你说说话,只因为两个字——喜欢,你就是他的偏爱与例外。我把你造得像我的孤独一样大,整个世界好让我躲藏进你的港湾@任嘉伦
  • #航天##国际空间站# #南宁爆料# #青秀颜值大赏# @手上青秀我今天乘坐广西首条氢能源公交车D207路去兜风!美国的SPACEX承担的Ax-1公理1号私人富
  • 1.眼到,龙头品种一启动一般很快就张停,一般人看到的时候已经买不到了。个人感悟:其实很多时候眼到了,手也到了。
  • 分享歌曲《十亿光年》 巨厦林立下的人潮汹涌 血液里漂流着不安悸动 追寻过去回到下个深冬 藏在雾霭里面还是没用 在星海中看着烟尘弥漫 光流过宇宙尽头的黑暗 全力奔
  • 适合分手时发的文案 1.没关系啦,至少我知道你的名字,听过你的声音,也陪你聊过天,感受过你的温柔,我们就这样遗憾收场吧。 2.就当是月亮失了约,我要对你适可
  • 【纸巾 合集】用纸大户可以安排上! 【18.5】丽邦卫生纸卷纸15卷 【9.9】Yuniku优尼可乳霜纸40抽*10包 【34.9】维达抽纸立体美3层20包
  • 我们借过大部分婚姻咨询,离婚后,尤其是女人,更不会和前夫做朋友,有些甚至一生都不想再联系。希望所有夫妻,都能在尚且是夫妻的时候,好好珍惜彼此的缘分和在一起的日子
  • (三)学士本科生1、生活补贴我市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职新引进毕业五年内的全日制学士本科生,每月发放1000元生活补贴,连续发放5年。一、就业政策
  • ”一晃十余载,“好客山东欢迎您”的经典广告语至今仍然响亮,连国外游客都能脱口而出。当时的“好客山东”有多高光?
  • (至少不会像上次那样吃饭5分钟挑菜10分钟了)P4.怡颗莓的树莓~怎么说呢 味道很新奇 有一点点酸 可能因为吃不太惯 没有他家的蓝莓好吃总结:疫情到底什
  • 地方不得根据职业、年龄、身份等自行新出台特殊待遇政策”的规定 ,逐步实现学生儿童与成年人个人缴费标准一致并达到国家要求。试点统筹区居民参加2023年长期护理保险
  • 本科中外合作,均分不高,今天收到了格拉的数字社会offer,然后手头上还有一个国内某安防大厂的产品岗入职offer,目前不知道选择就业还是读书,会有点担心怕读书
  • “一个观摩点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观摩的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工作特色,我们将结合地域实际,发展好产业,继续推动利溪镇迈向振兴。”相如街道古楼沟村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
  • #今天去哪玩呢[超话]# 昨天去中集吃海底捞[求关注]十月吃了太多次海底捞,都吃腻了[允悲]还去了东关街吃桂花糯米藕粉圆子[偷乐]去皮市街和老城区逛了一圈去万达
  • #会主动向伴侣坦白黑历史吗##你有多年后才明白的道理吗#谁懂我现在的烦,p1学号跟我相差20个,我就比他高一点,后面那个学号比我低,比我高11分。我知道我自己这
  • [加油]#同城爆料##丹东爆料##丹东[超话]##南京约拍[超话]#上周六拍了三组,送上一张新修的对比图这周六可以接拍,性价比超高的妹摄不了解一下吗,现在拍52
  • 一抹清香·烘焙·大麦茶【原价】18.9元【券后】8.90元【下单】 复制消息打开「手机淘宝」领券下单¥MeHz0UwH8F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