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经》卷四

【经脉第一】(下)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三阳者,太阳也,至手太阴而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至心。二阴至肺,其气归于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孱相并,缪道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明主脾(一本无脾字)病,不胜一阴,脉耎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至,内乱五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阳(一作阴)脉沉,胜肺伤脾,故外伤四肢。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言妄行,癫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嗌干燥,病在土脾。二阳之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也。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癫疾,下为漏血病。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如风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嗌干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身重,三阳之病也。

黄帝问曰;脉有四时动奈何?

岐伯对曰: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应中规,夏应中矩,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如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持脉有道,虚静为宝。

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为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青,脉之至也,长而弦,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一本云头脉紧)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少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治之趋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译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谓之不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涵者,名曰逆四时。未有藏形,手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而脉实坚,病在外而脉不实坚者,皆为难治,名曰逆四时也。

曰:愿闻虚实之要?

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长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盛身寒气虚身热曰反,谷入多而气少曰反,谷不入而气多曰反,脉盛血少曰反,脉少血多曰反。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其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少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谓反也。夫实者气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

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脉不夺色夺者,久病也。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侯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竞上者,胸喉中事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腹胀,身热,脉大(一作小),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脉大者,是二逆也;血衄不止脉大者,是三逆也;欬而溲血而脱形,脉小而劲者,是四逆也;欬脱形,身热脉小而疾者,是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死矣。

腹大胀,四未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一作后)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欬,溲血,形肉脱,喘,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欬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治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腘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笃重,是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五逆也。

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是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则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侯也。

心脉满大,痫痉筋挛。肝脉小急,痫痉筋挛。肝脉瞀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肝肾脉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为惊。心脉揣滑急为心疝(《素问》揣作搏,下同)。肺脉沉揣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二阳急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己。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揣沉为肠澼下血,血湿(《素问》作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甚七日死(《素问》作热见)。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者,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揣,衄血身有热者,死。脉来悬钩浮者为热。(《素》作常脉)。


脉至而揣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而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己。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已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丛棘(《素》作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寒(一本作塞)如故也,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圣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棘(《素》作交漆)交棘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而死。脉圣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韮花生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足,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见黑白,累发而死。脉至如悬痈,悬痈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气予不足也,水冻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五脏寒热(《素》作菀熟),寒热独并于肾,如此其人不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著(《素》作手不直)手,丸渭不著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春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10-2-70
《文钞》“不观孟子之论命乎,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方为真命。则不依道义而得,不依道义而失,皆非所谓命也”!

还是接着昨天的内容,在这里是比较圣贤之说与非圣贤之说。都是古代的传说,有正统及非正统,正统者,孔孟之道;非正统者,我们不敢说是邪门歪道,起码不正统,不是文化主流。

《易经·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大意是,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这是后代的说法,是不是正统的说法,不得而知。

佛法不这么说,佛法说明心见性,命运就改了。大概就是他们说穷理尽性的意思。怎么明心见性?不像上面说的,广学多闻向外求,那条路是错误的,不可能得到他们说的结果的。而是打掉妄想分别执着向内求,这些障碍自性的东西,众生本具的性德,就开显出来。三世诸佛得道成佛,都是依着戒定慧,这条路走上来的,除此不可能成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戒定慧者,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戒,绝不是广学多闻。定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慧是烦恼轻,智慧长。

这里说的很具体,都是这个时代锲理锲机的说法,不会耽误人。

“列子论力,多属于机械变诈之才智,圣贤之所不言。圣贤所言者,皆克己复礼之修持也”。

变诈biànzhà,欺诈。西方工业革命中机械制造比我们中国早几百年,大概日本基本跟西方的工业革命同步,差不多。机械里面没有人情味,没有伦常道德,没有孝悌忠信,都是些冷冰冰的技术,金属。机械变诈,这样看来就是很冷酷的欺诈,当然在这里有聪明人的利用,让你看不出来,让你乖乖受骗。

这些圣贤当然不说,实在无耻,就连廉耻之心都没有了。欺狂老百姓,欺骗老实人,就是你聪明,也难免被骗,你只要比不上他们聪明。架不住他们一天到晚研究这些邪门歪道,你怎么会不受骗?你看兵书《孙子兵法》里说,兵不厌诈,这还得了,都是不法行为,孔孟等这些重视道德之人,怎么会附和他们说呢?

克己复礼的修持,确实令人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真正说出了我们心里的话。

这些东西作为民族文化复兴的实质内容,多么美好。

“1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2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3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4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5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6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7欲寡其过而未能。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8人皆可以为尧舜。9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大师在这里选了九条,都是古人克己复礼修行的明显内容。圣人是因为克服自己的不善念头,狂人是因为没有这些修持。
积善之家是长期不敢作恶,又能不断积善。不善之家,就相反了。作善有吉祥,作恶有灾殃等等。

每一条能做到,或者说能做到一条,都是趋吉避凶,遇难呈祥。现在这些都是听说了,没见到有人在落实了。在佛门有这样的人,也不多见了。就是因果一条,能不能处处落实,能不能在生活中落实,恐怕不多见了。能说的人太多了,能做到的人不多。

“皆力也,此儒者之言也。至于佛教,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令其忏悔往业,改恶修善,必期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戒执身,不行非礼。以定摄心,不起妄念。以慧断惑,明见本性”。
一旦谈到佛法,就离不开戒定慧,离开戒定慧,就不是佛法了。你到真正佛门道场住久了,就看他这一条,他们能做到,那是真正正法道场。否则你一眼就识破它了。他们所作所为,给你提供这件事的条件。他们是要成就你了,否则,你还是早点走吧。

这个地方谁说了算数,他所代表的就是他信佛的程度,修道的路数,他有没有成就,他有没有道行,都在这一点上看。
听经闻法,也是这个方法。这个法师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修行,也在这里识破他。

“皆克己复礼修持之力,依是力而行,尚可以上成佛道,况其下焉者。故楞严经云,求妻得妻,(求妻者,求贤慧贞静之妻也,否则妻何得向菩萨求,)求子得子,求长寿得长寿,求三昧得三昧,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者,究竟佛果,皆由依教修持而得其力之大,何可限量”。

喜欢,请转发点赞,让更多人看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国庆节不争不抢各个景点,选择无比休闲放松的方式度假,简直是人间清醒范。 选择节后游玩长野,天公作美,完美安排:小雨滴答滴答坐着小火车游园,青草地绿油油,动物
  • #北大事儿#【北大与你山城论“数”!数字生态指数(2021)即将发布】2021年,数字中国建设进入新篇章。衡量数字生态指数的标尺发生了哪些变化?2020年中国各
  • 内眼角+双眼皮半年!没留疤!真香~ 作为过来人我想告诉想做双眼皮的姐妹们,前三个月真的不是最终形状,内眼角位置的皮肤很敏感会增生,会发红,会emo,熬过这段灰暗
  • #明日创作计划# 本期歌单新增只有两首!这场舞台我觉得改的不错的很意料之外的是容易受伤的女人,王浩琦确实是有才的,完全没有被禁锢住,松弛又完整,我真的好喜欢吉他
  • 宝子们 我一直以为,作为守法好公民不会被渣浪盯上,顶多平时挂挂文,限限流 没想到,直接炸号了,我哭了 多崽很努力(此号已没,努力抢救中) 多多快跑呀(小号,佛系
  • this is my moment 这是我的时刻 this is my perfect moment with you 这是我与你最完美的时刻 this i
  • #阳光聊书# 《茶馆》 品人生百味,造世间万象。 厚厚一本《茶馆》拿在手中,仿佛手握一个宝库。 感觉岁月从字里行间渗出,历史在茶香水韵里飘荡。 作者王笛是地道
  • 【升国旗、学党史、跟党走,徐汇学子以这种方式践行主流价值!】日前,由共青团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斜土街道团工委主办的“国旗下成长”2021年徐汇青少年升国旗暨爱国
  • 针灸中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最全 各种疾病常见“反应点”荟萃 头面躯体痛证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
  • 想要趴在摆满星星和小熊的绵软云朵上打个盹。 8、今天有着迟暮的霞光,正如晚来的你皆是笑意。 9、如果你瞄准月亮,即使迷失也是在星河之间。 10、可以跟你见
  • 分享超好吃的肉肠给大家! 本味鲜物 x 文和友 颜值口味都 ·含肉量85% 一口下去好满足 配料很干净 低钠低脂高蛋白 一口下去 满满肉感 还会爆汁 ·煎着
  • 英超第7轮,阿森纳0-0战平布莱顿。加布里埃尔在一次碰撞中被撞碎了牙齿。据记者Kaya Kaynak报道,当时,他跑到场边将被撞碎的牙齿交给了教练Shad Fo
  • 【蒲城县公安局举办“大比拼、创实绩、晒亮点、争一流”改革成果展评会】为深入开展“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起航新征程”主题活动,充分反映蒲城公安在推动重点
  • 在养死了N多只虾虾之后 幸存下来养了好几个月的六只虾虾中 最大的巧克力成功怀孕 怀了差不多有快一个月 今天突然发现缸壁和虾麻麻旁边多了好几只一两毫米的小虾虾 第
  • 转发紫霄#诗词[超话]#【烟影如画】 长安一望飘零叹 最美风月秋思叠 江山唤我醉明月 醉吟离殇痛还酌 总忆梦里携手处 而今人与黄花瘦 明年定是花更好 好景何日共
  • 【全球第一座 #无锡建成首座液氢储运模拟舱#】日前,世界首座高真空薄膜型液氢储运模拟舱在滨湖区建成,产品通过了独立的第三方瑞士通用公正行(SGS)公司的风险评估
  • 同样的身高,相似的体重,但完全不同的身材?美女是用尺子量出来的,你一定要看上去很美,并不仅仅是称上去很轻#日本瘦身##韩国瘦身# 【DR.CICI专业吸脂医院】
  • #线上阅读#《生死关头》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和壮大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国内国际各种因素的“偶然”?95年来党走过的道路及其曲折历程,
  •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爱情友情亲情都一样,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需多言,久处不厌才是真情。任何感情都需要陪伴,爱情,友情,亲情,没有一样不是,如
  • 46天!如梦如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鲠在喉!却越来越清晰和坚信这几年的心之所向!你说过的,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做照亮彼此前行的光! 身边的朋友,也总像你一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