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三十四.三红七绿为青茶 (8.工夫茶始闵老子)
总体来说,泡茶的器具是随着泡茶的形式而演变的。唐煎、宋点时期,饮茶器通常是容量较大的碗、盏。从实物上看,在唐代茶碗的口径一般在14厘米-17厘米。陆羽《茶经•四之器》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唐代的一升约合咱们现在的600毫升,半升,就是300毫升,比现在用的茶杯大太多了。宋代,茶盏的口径通常在10厘米-16厘米。元代,揉捻工艺的出现,加快了散茶瀹泡的历史进程。明、清散茶瀹泡,客观上就会要求不必使用容量较大的茶器。到了明代中晚期,茶壶、茶杯成了茶桌上的主要器皿。

1595年前后成书的明代张源《茶录》里已经明确记载了壶泡的方法:“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胜则色清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确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俟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张源记载的这个壶泡法已经跟咱们现在的壶泡法没啥区别了,就是洗壶、投茶、注水、分茶、品饮。

1623年前后,明人冯可宾在他的《岕茶笺.论茶具》里说:“…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可见,当时的小茶壶已经在文人的茶桌上居于了主要地位。

茶壶变小,饮茶器相应的也会变小。对于饮茶器皿的选用,1609年明代罗廪在其《茶解》中说:“瓯,以小为佳,不必求古,只宣、成、靖窑足矣。”

有明一朝,纵观许多茶画,如具代表性的明代画家丁云鹏 (1547年—1628年)的《卢仝煮茶图》、《煮茶图》,常可见到一些撇口、弧体、圈足或高足的饮茶器。这些茶器在清代宫廷器型制度上,口径9-10厘米的称为“茶钟”,口径12厘米的叫“茶碗”。另外清宫还把口径13.5厘米的叫“汤碗”,口径15厘米的叫“膳碗”。明代茶事绘画中的饮茶生活场景,使我们知道其时饮茶所用器具的体型虽然较现代的茶杯大,但是对比唐、宋器具还是小了不少。

从文字资料上看,历史上第一个把“茶杯”两个字写到茶书里边的人,就是前面提到的明朝人冯可宾。在他的《岕茶笺.论茶具》里还有如下文字:“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者为佳耳。”。1623年前后,冯可宾的茶书中出现了“茶杯”二字,这个字眼决不是偶然的出现。要知道,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它的底层逻辑来做支点。那么“茶杯”出现的底层逻辑支点在哪儿呢?

支点有二。

其一,高度蒸馏白酒的出现。我们先来明确一个常识,高度蒸馏白酒的出现是在元朝。在这之前,人们所饮用的酒度数低,使的那些酒杯或者酒盏,都是体型较大的东西。妇孺皆知的山东好汉武松“三碗不过岗”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景阳冈前的酒肆里,武二郎连喝十八碗,要是二锅头的话,早成醉猫了,施耐庵老先生的《水浒传》里也就不会有“景阳冈武松打虎”这样精彩的章节。

元朝末年,李昱的《戏柬池莘仲》诗写道:“少年一饮轻千钟,力微难染桃花容。年深始作汗酒法,以一当十味且浓。王君亲传坎离鼎,出瓮鹅黄煮秋影。檀心味烈九酝同,醉倒伯伦呼不醒。”。一句“以一当十”明确地点出了蒸馏酒的度数要远远高于其它类型的酒。高度白酒的出现与普及在客观上必然会促使饮酒所用器皿的体型变小即容积减小。

其二,茶人的倡导。在明代,周亮工跟张岱都把“茶杯”的另一底层逻辑支点直接指向了“瞿瞿一老”闵汶水。从文字资料上看,正是明末的闵汶水首开把酒杯当做茶杯使用的先河。作为统御明末饮茶风流的闵汶水不可能不知“茶壶以小为贵…方为得趣”、“瓯,以小为佳,不必求古,只宣、成、靖窑足矣”的道理。桃叶渡斗法时,他给张岱沏茶用的是皆精绝的成宣小酒盏且“持一壶满斟”。周亮工去桃叶渡拜访闵汶水品尝“闵茶”的时候,周记录说:“歙人闵汶水居桃叶渡上,予往品茶其家,见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颇极烹饮态。”。

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小酒盏、刚柔燥湿必亲身、水火皆自任、颇极烹饮态,在周亮工跟张岱的笔下,一副活脱的沏茶画面越纸而出,老天,这不就是历史上最早的工夫茶泡法吗?

有关工夫茶,能见到最早的文字资料是《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作者是清乾嘉时的俞蛟。他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经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闵汶水这位“细细钻研七十年”的“水厄”在茶史上首开把小酒盏当做茶杯的用法,于无声中创立了后世的工夫茶雏形。自此,作为品茶的器具盏、瓯开始朝着小型化演进,其后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夫茶杯-若琛杯。

后文我们就要聊到清初的武夷茶正是借鉴了松萝茶的制法而使得一个崭新茶类-青茶诞生。那么,左右明末茶界风流的闵汶水首创的松萝茶的工夫茶泡法,必然会对因松萝技法而生的武夷乌龙茶的品饮产生深刻影响。这也导致了后世“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的工夫茶在福建、广东、台湾等乌龙茶生产地区相继传播。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浪微博认证美食博主"耕而陶一茶"原创撰写,欢迎博友在微博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耕而陶聊茶:二十五.三红七绿为青茶 (1、青茶溯源谈虎丘)

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也叫乌龙茶,俗称半发酵茶,它的主要产地在我们国家的福建、广东、台湾三省。最具代表的品种就是闽北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闽南安溪铁观音,广东潮州的凤凰单丛,台湾的乌龙茶。从历史文献上看,这四个地区产生乌龙茶的先后顺序首先是福建武夷,其次安溪,再次台湾,最晚为广东潮州。

青茶制作讲究,鲜叶的采摘,不能过嫩也不能过老。太嫩,咖啡碱、茶多酚含量高,糖类跟形成芳香物的前导物低,成茶滋味苦涩、香气低。过老,内含物质低,纤维素含量高,茶汤亦差。所以要在茶树新梢的顶芽形成驻芽的时候采摘小开面儿或大开面儿,俗称“开面采”。这时候茶树鲜叶中呈苦涩味道的脂型儿茶素减少,糖类增加,嫩梗里产生了较多的氨基酸,香叶醇、苯乙醛等香气成份增加。接着通过萎凋使鲜叶轻度失水,破坏叶绿素,令氨基酸与可溶性糖类增多;蛋白质分解,低沸点的青草气得以挥发,如此就为香高、味醇、耐泡的优质成品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开始做青。做青用一个词来讲就是叶片的“死去活来”,这形容的是摇青跟凉青交替过程中茶树鲜叶的状态。通过摇青,鲜叶跟嫩梗里的水分缓慢散发,使得生机勃勃的叶片一下子变得“垂头丧气”;把摇过的叶片放置一会儿,嫩梗里残留的水又重新分布到了叶子表面,叶片接着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样子。如此反复交替,我们就看到了鲜叶不停地“死去活来”,也有人把这个过程称作“走水”、“还阳”。摇青过程会让叶片边缘不断受到震动和摩擦,令边缘细胞逐步损伤,使得多酚氧化酶对儿茶素渐进氧化。当鲜叶的含水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叶子的颜色由绿转淡绿、黄绿,叶片边缘出现红斑并且花香开始出现,就要果断杀青,钝化叶片中酶的活性,终止叶片内儿茶素的氧化,保留巩固茶的内在品质。再经过揉捻、烘干、焙火等工艺终成青茶。

清崇安知县陆廷灿的《续茶经》约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书中他援引王草堂《茶说》所述:“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闬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看,采后晒青、摇青、炒、焙、拣梗,在那时候主要的青茶工艺已经展现无遗。王草堂即王复礼,是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后人,《茶说》成书应为清初。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六十有七的王草堂受福建抚台之聘来闽,寓居武夷山。后一直隐居于此,潜心向学,前后经历了王梓、梅廷隽、陆廷灿三任崇安令,终老于武夷。王草堂在《茶说》中记录的有关武夷茶制法的文字对考证乌龙茶起源来讲弥为珍贵,泽被后人。

新事物的出现是有前提条件的,乌龙茶在武夷山的诞生也不例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一道诏旨,令茶废团改散,“岁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把团茶都废掉,喝散茶。明代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补遗》里也记载:“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为上,犹仍宋制,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茶加香味,捣为细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饮,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陆羽有灵,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沈德符的歌功颂德稍显肉麻,但放小牛出身的朱皇帝废团改散可真是对茶的一次大变革,条索型散茶方便揉捻、发酵,它的大量出现,为自明以降茶类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

说乌龙茶的诞生,不得不从明代冠绝天下的虎丘茶讲起。有朋友说,虎丘茶不是绿茶吗,跟乌龙茶有啥子关系。外行了不是,没有虎丘茶,就引不出两百多年后乌龙茶在武夷山的诞生。静下心来,慢慢听吧。

到过苏州的朋友都知道,苏州的虎丘,相传是吴王阖闾墓冢所在地,其墓道口就在剑池深处。《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苏州府志》说茶圣陆羽在贞元年间(约796年)曾长期寓居苏州虎丘,一边著书,一边研究茶学。他发现虎丘处有一泉水,汲水饮茶,质甘清凛,为水之美者。于是就在虎丘山上挖石筑井一眼,此井被后人称为“陆羽井”,亦称“陆羽泉”。

陆羽泉被唐代品泉家刑部侍郎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三泉”。明代王鏊曾赋诗:“翠壑无声滑碧鲜,品题谁许惠山先?沉埋断础颓垣里,搜剔松根石罅边,云乳一林沆瀣分,天光千丈落虚圆。闲来弃置行多恻,好谢东山悟道泉。”。现在的陆羽井为一长方形水池,约一丈多见方,井四周石壁陡峭如削。石肌天然,色呈褐赭,秀若铁花。从前宋代苏东坡来此游赏赞其为“铁华秀岩壁”,后人遂将其称作“铁华岩”。“铁华岩”这三个字后来被清代范承勋手书,并将其刻于石壁之上。凡今游山的怀古之士无不至此一睹这“陡崖垂碧湫,古苔铁花冷,中横一线天,倒挂浮图影”的泉石盎然之境。

说到这儿,要澄清一个事情,有人说虎丘茶是陆羽带到苏州种植培育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虎丘茶的种植跟陆羽没有一点关系。从两点可以看出来,一,陆羽的《茶经》大约是在公元780年完成的,陆羽《茶经》里并没有关于虎丘茶的记述。这也是后来清顺治年间广东人陈鉴著《虎丘茶经注补》的原因。二,唐代诗人韦应物(737年~791年)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七月到苏州任刺史,至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卒于苏州官舍。陆羽是在韦应物逝后五年才来虎丘。在任上,韦应物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茶诗<<喜虎丘园中茶生>>,诗中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仙源。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可见,彼时虎丘山上早已长有茶树,非陆鸿渐所植。

《元和县志》记载虎丘所产之茶:“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在宋代,已经出现了虎丘茶的影子。明末苏州状元文震孟(1574年~1636年)就说:“吴山之虎丘,名艳天下。其所产茗柯,亦为天下最,色香与味在常品外。如阳羡、天池、北源、松萝俱堪作奴也。”。卜万祺,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崇祯时官广东韶州知府。他在清顺治年间(约1644年~1661年)著述的《松寮茗政》里写到:“虎丘茶,色味香韵,无可比拟。必亲诣茶所,手摘监制,乃得真产。且难久贮,即百端珍护,稍过时,即全失其初矣。殆如彩云易散,故不入供御耶。”。

清顺治年(1655年)广东人陈鉴侨居苏州,感:“陆桑苎翁《茶经》漏虎丘,窃有疑焉。陆尝隐虎丘者也,井焉、泉焉、品水焉,茶何漏?....予乙未迁居虎丘,因注之、补之;其于《茶经》无以别也,仍以注、补别之,而《经》之十品备焉矣。桑苎翁而在,当哑然一笑。”。于是陈鉴著《虎丘茶经注补》。他在文中对虎丘茶的生长、品饮做了记载,他说虎丘茶树“花开比白蔷薇而小,茶子如小弹”,生长在“虎丘之西,正阳崖阴林”,“虎丘紫绿,笋芽卷舒皆上”,“鉴亲采数嫩叶,与茶侣汤愚公小焙烹之,真作豆花香。”。

清朝的《虎丘山志》载:“虎丘茶,出金粟房。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如白玉,而作豌豆香。”。金粟房是虎丘山上寺院之一,这段文字点出了“虎丘茶”的出处。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名艳天下的虎丘茶是明代虎丘山中寺庙和尚种植、制作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浪微博认证美食博主"耕而陶一茶"原创撰写,欢迎博友在微博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我们在吃上可以下多大功夫#
火锅
鲜、香、辣、烫、涮是当代火锅的缩影,但翻开古代火锅的发展史,我们发现其与现代的烹调方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谈到火锅,必然少不了“锅”这一重要器皿,要把火乘住,与现代我们直接用铁锅不同,聪明的古人率先利用了现有的青铜这一材质,制成了鼎,成为烹制“火锅”美食的重要炊具。
西周有盘鼎,此鼎圆形浅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盘。
根据史料的研究与推测,作为火锅雏形的器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因为在文物出土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有这样一具鼎器“西周有盘鼎”,它的上部与一般鼎无异,同样有两耳与精美的花纹雕刻,但在下部多了一层金属盘与三足作为整个器具的支撑,这样一来炭火就可以直接放置于金属盘上对食物进行烹饪与加热 ,由于整个鼎是可以任意移动的,不再受原地生火加热无法移动的限制,做到了器物与火的结合,也便满足了史学家们对“火锅”的定义——可以连同火一起搬动的器具。
而之后沿着火锅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各大吃货为了满足自己的口福,正带着“火锅”进行一次又一次华丽的变身。
其中为人熟知的史料说法有,在汉代时期古人们利用陶或铜制成的器皿,其名称为“颜斗”,它腹部带着把子,可以手持放置到火上加热,有当代火锅的影子。
汉代青铜斗
而另外的史料故事是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命人铸造了一个叫“五熟釜”的鼎器,特别的是,它的内部用小隔板分开成了五个小空间,可以放置五种食物进行烹饪,与当前我们的鸳鸯锅近似。
三国时期的五熟釜
由于历史悠久,该两种说法都曾被人们认为是火锅的起源故事,但实际上火锅的历史可以往前推的更远。
谈完火锅的起源,我们又来讲讲一位十级火锅爱好者的故事,主人公便是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的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刘非非常会吃,他不仅有分隔鼎,可放置多种食材,还制作了“染器”,也就是现代吃火锅时放置的不同口味佐料的器具,可以想象千年前高贵的王也会如我们当下的寻常人家那样带着他的王后爱子,围着这一锅美食品尝热腾腾的佳肴,在寒冬中找到一丝暖意,获得一点“平凡”的幸福。
西汉青铜染器
火锅是一种极具野性的食物,它不具有复杂的烹调技艺,只需一火一锅,无论是附着血丝的肉片、鲜脆的蔬菜还是成捆难分的菌菇,只要拨撒而下,火气透过器皿都可将其僵硬的外在驯化成温热的鲜味,它拥有满腔热血,可说是“海纳百川”,故也捉住了许多爱吃的文人的心,为它作诗写文,留下芳名。
其中唐代的诗人,号为香山居士的白居易便留下了《问刘十九》诗一首,他这样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冬之夜,雪待下,酿好新酒的诗人热起了小炉,美食在前,想起了他的亲密友人刘十九,于是写下小诗,喃喃问上一句“朋友,思汝,能饮一杯无”,天公冷冷不知情,但这对友人却在美味前找到了独属于他们的温暖,或许品味的并非是真正的当代火锅,但这一小火炉背后所寄托的感动与当代人又有何异?
而还有一位身处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林洪也在他的作品《山家清供》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向游武夷六曲,访止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不独易行,且有团栾热暖之乐。越五六年,来京师,乃复于杨泳斋伯呙(音丙)席上见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杨勋家,嗜古学而清苦者,宜此山家之趣。因诗之:“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末云:“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
其意思大概是,某一日在武夷山上游玩的林洪打猎得一只野兔,可苦无器具与炊夫为其烹煮,于是一位老饕便教其将兔肉切片,放于沸水中涮熟,味极其鲜美。后过了五六年,林洪在杨泳斋伯禺席上再看到此菜,翻滚的水如天边变幻多姿的云雾,而浸过沸水的肉片呈现出嫣红卷霞般的模样,叫人心欢,回忆万千,便留下诗一首,其中的一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更是让火锅这种接地气的食物拥有了一个十分阳春白雪的雅名“拨霞供”。
清 咸丰,粉彩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不谈其中丰富的食材,我们转向到这口锅本身,我们会发现它也变得雍容华贵。单谈制作锅的材质,就有金、银、银镀金、铜、铜镀金、铁等数种质地;造型上从纯锅到组合式火锅,包含锅、盖、烟囱和闭火盖等基本四件套外,其底座的制作也愈发复杂;而在纹饰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到皇室对美的严格追求,无论是镂空制作、各式纹样、丰富的吉语如“福”“禄”“寿”“龙凤呈祥”等,都足以让我们感慨吃货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这般一丝不苟,追求色香味的完美。
清,寿字纹火碗 故宫博物院藏
透过火锅,我们还可以细读这些宫廷“美食家”们的饮食日记。如,离不开火锅的乾隆皇帝,其可是一年四季都有“火锅”相伴,春天早晨吃的是“炖酸菜热锅”,夏天吃的是“野意热锅”,秋天是“燕窝葱椒鸭子热锅”,至于冬天更是顿顿火锅;
清,锡制一品锅 故宫博物院藏
而慈禧太后则是发明了菊花火锅,据说是因为菊花能清肝明目,美容养颜,并因此在上层的妇女阶级掀起了一股品食菊花火锅的浪潮……
慈禧太后与菊花火锅
后来走到民国,来到当下,全国各个地区都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火锅:广东的海鲜火锅、云南的滇味火锅、重庆的毛肚火锅、北京的羊肉火锅、浙江的八生火锅、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山东的"羊汤火锅",可谓是各具风味。
话谈到这,你是不是也有点饿了呢,想来几筷,涮食美味。这可能就是古人说的民以食为天吧,爱吃的国人写就了一部横跨千年的美食史,小小的火锅从历史走来,温热了我们的心,背后诉说的还是一伙人围桌而食的感动,热腾腾的蒸汽驱赶了寒冷,看着身边的人,同食佳肴,这是团团圆圆的热闹,这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至理真言。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虽然没人看,但是也写个置顶这儿慕林,卑微画手玩儿的游戏:明日方舟/食物语/阴阳师/mc/ymjh/剑三是个oc厨,半个兽人控【但死活不会画兽人】喜欢的人:橘真琴
  • 你是我的天使吖~ 这是命运里对我做出过的最好安排——和你相识相爱相守相望[爱心]最是喜欢你送我的手账本里写的那句:你是我一生等了许久任未拆完的礼物倘若夜深我任
  • 趁阳光正好,趁#拼多多互助群# 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以后的我我想干啥我就干啥想学啥我就学啥想买啥我就买啥想穿啥我就穿啥想上班我
  • 因为在改造水路时,上水水管都需要热熔焊接,而这些接点恰恰就是日后出现漏水的高危地带。另外,业主不能要求在墙面上横开槽走电线,这样或许看起来更近一些,但是国家规定
  • #Yellow portrait#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三年前的今天,纪录片《二十二》正式上映。纪录片的主角是22位被强制充当日军“慰安妇”的老婆婆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qi)阇(she)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
  • #长沙租房[超话]##长沙租房客[超话]##长沙岳麓区租房[超话]##长沙租房[超话]##长沙租房超话# 小区:华翼府,二室一厅复试 户室: B座511 户型:
  • 太喜欢这种可以自行安排,轻松自在的日子了时间、内容自己说的算[太开心]虽然少有,倍感珍惜哈哈,是不是很棒呢㊗️周末快哟[给你小心心]我不制造萌图,我只是萌图的“
  • 八角城位于甘加草原东部央曲河与央拉河交汇的台地上,是西汉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城堡,为古代甘青交通的要冲,因其有八个城角而得名。 八角城位于甘加草原东部央曲河与央拉河
  • 8⃣大事件曾/特约老代理回归限时一折门槛只需1⃣2⃣0⃣给所有走了弯路的家人一次重新回家的机会 不管曾经的你是因为自己的懒散而中途放弃 还是经不住别的品牌口嗨
  • 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阿弥陀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今闻法我等忏悔往昔身语意所造一切罪业伏祈诸佛菩萨保佑万物生灵离苦得乐,复以善
  • 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高名,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 2020级文传人,你好,这里将是你全新的起点[爱你][爱你]#成都校园#【[微风]你好,这里是郫都国际化产业社区】#小郫分享# 以菁蓉湖为中心,郫都区正打造成都
  • “那些列入健康食品的美白丸或是经过正规认证的美白丸或许还可以考虑购入,但那些号称能让你短时间快速变白的产品,大多是加了大量化学试剂的,或者加入一些有害的中草药,
  • 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文/申清迅我们是自己的母亲我们是自己的儿女中华儿女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儿女们的山河是母亲哺育我们的乳房走到河边,走到河头一路都是人们的足迹清晨,你从
  • 在这次对话中,他分享了对于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经济与政策的看法,认为从中长期视角看,中国资产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明年上半年真实的经济增长可能也不会太低,所
  • 2020.7.17 还挺开心的,凯源玺发绿洲,TFBOYS改了小尾巴,德克士“爹”的完整版视频发布,时代少年团上热搜第三,有轩儿和千玺的直播,自己也玩的挺开心。
  • 那个退伍军人接到任务后,郑重地向他的老板承诺:“我保证完成任务!”这位退伍军人看到卡片的后边,有老板所乘坐的火车车厢和座位,因为老板跟他说,把这个花瓶买到之后,
  • 我们的设计是防洪工程。我们的设计是防洪工程。
  • 本次交易前,奔图电子已托管至上市公司,在生产和销售资源上进行整合,本次交易将有助于双方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打造自主可控可信的生态体系,为构建自主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