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凭的就是一颗心,只有这颗心有清有浊,有愚有智,外形上难以区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指出,人们刻意言说和追求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大道,真道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状态,谓之杳杳冥冥、玄之又玄,只在于用功行去体悟,而不是去追求得到。
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道论”的人,他为“道”字赋予了哲学化的思考和形象化的代称。

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虽有不同言论流派,但皆认为自我的意识主张是合道的。

在这其中,尤以孔子及其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最为后人津津称颂。

读《论语》时,孔夫子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让很多人不解。

夫子舍生而追求大道的精神虽然可嘉,却为什么在得悟大道之后而心甘情愿地牺牲生命呢?

其追求的这份“道”,又代指的是什么?

此处之道,和老子口中的“道”是一样的概念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说:“早晨闻知了‘道’,即便是在傍晚的时候死去也不会遗憾的。”
在当今的语言环境中,通常把此处之“道”解读为真理。追根溯源,此解本出自朱熹对《论语》所作的注释。
朱子曾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这一解释后来被明清两代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时至今日影响依然巨大。

其实,仔细推敲朱子对“道”的解释,从中不难看出一些道家思想。

朱子原话意思是说,道是万事万物本来的自然模样。如果能够明白万物之道是什么,则不论生死都是可以淡然相待的,所以朝闻道而夕死也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在朱子的解释中,暗含着庄子生死齐一的人生价值观。不论是生还是死,也不论是人还是物,天地万物都应该按照他们本有的自然之理去运行,如阴晴雨缺、生老病死,这些都是人的意志不可违抗的真理。

真正的闻道,在于明白了人们的些微主观欲求在这些真理面前是微乎渺小的,以有涯的认知去试图掌控无涯的大道,必定会终无所得。

以此看来,朱熹的观点与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的“安时处顺”的道理有着莫大的相似性。

然而,儒家讲治身,道家讲修真,二者何以来的思想传承呢?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人们应该把求识和内省结合起来,由此才能对所学之道产生独特的感悟。

但庄子却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并不提倡人们把一生都致力于穷学究理。

儒道两家之主张明显相悖,并且庄子在文章中数次以孔子为嬉笑的对象,二者又怎么能够同源呢?

其实,这只是知其一的表现。在孔子问礼老子的故事中,老子虽然没有给出对方明确的问题答案,但孔子从其身上理应是学到了某种精神特质的。

儒家所求之道与道家所言之道,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仍然有一定的相通性。这一相通性,便体现在对“道”的含义理解上。

曹魏时期的著名学者何宴作《论语集注》,对“里仁篇”中的这句话注解说:“(孔子)言将死不闻世之有道。”这里暗示出一点,论语中的这句话不仅仅只是孔子的一种人生理想,更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比朱熹尚早近两百年的邢昺则解读说:“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孔子一生倡导恢复礼制,他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一个内省己心、外束己身的明道之人。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尊礼而不越矩,那么也就不必要再有言说和教化了,自己也就可以隐身而退、死而无憾。

如果说朱熹的解读带有道家自然天道思想的韵味,那么何宴、邢昺的解读更多地立足于孔子对人间社会的期待与理想。这一理解看似很儒家,其实骨子里仍与道家脱不开关系。

是儒是道,则要与老子出关的故事互相参照。读史可以知兴衰、得失,更可以知人心。身为柱下史的老子,已然看到了太多人心与真道相违背的事例,另一方面他又深明物极必反的阴阳妙理,所以才会做出“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决定。

老子的出世,并非是不作为,而是知道天下兴亡交替本就是道。人在道中,只能顺道而为。

对比老子与孔子的做法,虽然有明显区别,但是希求百姓苍生安居乐业、天下万物全都安然有序的初心是一样的。

孔夫子周游六国,是希望人们能够遵从大道之礼仪教化,做出人之为人的榜样。老子出世归隐,则是把一切命运走向都交给了自然演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站在天道的视角去看,人心中的这些是是非非都是不足道的琐事,又何来道与不道?

晚年的孔子似乎已经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只安心著书立说,任天下万物自然泯灭、轮回,然后静待新的萌芽重生。

孔子口中的一朝一夕,在历史长河中看来,正如人生百年的一少一老,哪怕至人生终老时才明白当年询问老子而得到的玄机,此亦未晚。所以,即便是朝闻道而夕死,也当无憾了。
#道教知识#

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在试图向我们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威胁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

因缘是指促成事物形成的各种物质及非物质条件。因缘具足就会产生现象,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缘起。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因为事物都是缘起的,不可能恒常不变,也不可能有一个不需要条件而自生自有、完全独立的“自我”。这彻底打破了我们对安全感的幻想,多么令人绝望!

然而,像无常一样,无我也只是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它本身不好也不坏,只是因为人们坚持认为事物是固有、实存的,并且认为只有这样,人生才有立足点,才会幸福,所以极力抗拒“无我”的观点。

的确,不要说体悟无我,就算在概念上初步理解“无我”,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不是明明存在的么,我们有各自的身体、思想,我不是你,你不是他,桌子、墙、水,都看得见摸得着,怎么会无我呢?

龙树菩萨在《中论》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智慧品中,对无我进行了完整、详尽的阐述。这里,我们只结合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对无我的观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认为事物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是一种错觉,若加以分析,就会明白其中的谬误。

无我并非断灭。

人是无我的,物也是无我的。

——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

修行凭的就是一颗心,只有这颗心有清有浊,有愚有智,外形上难以区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指出,人们刻意言说和追求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大道,真道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状态,谓之杳杳冥冥、玄之又玄,只在于用功行去体悟,而不是去追求得到。
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道论”的人,他为“道”字赋予了哲学化的思考和形象化的代称。

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虽有不同言论流派,但皆认为自我的意识主张是合道的。

在这其中,尤以孔子及其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最为后人津津称颂。

读《论语》时,孔夫子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让很多人不解。

夫子舍生而追求大道的精神虽然可嘉,却为什么在得悟大道之后而心甘情愿地牺牲生命呢?

其追求的这份“道”,又代指的是什么?

此处之道,和老子口中的“道”是一样的概念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说:“早晨闻知了‘道’,即便是在傍晚的时候死去也不会遗憾的。”
在当今的语言环境中,通常把此处之“道”解读为真理。追根溯源,此解本出自朱熹对《论语》所作的注释。
朱子曾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这一解释后来被明清两代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时至今日影响依然巨大。

其实,仔细推敲朱子对“道”的解释,从中不难看出一些道家思想。

朱子原话意思是说,道是万事万物本来的自然模样。如果能够明白万物之道是什么,则不论生死都是可以淡然相待的,所以朝闻道而夕死也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在朱子的解释中,暗含着庄子生死齐一的人生价值观。不论是生还是死,也不论是人还是物,天地万物都应该按照他们本有的自然之理去运行,如阴晴雨缺、生老病死,这些都是人的意志不可违抗的真理。

真正的闻道,在于明白了人们的些微主观欲求在这些真理面前是微乎渺小的,以有涯的认知去试图掌控无涯的大道,必定会终无所得。

以此看来,朱熹的观点与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的“安时处顺”的道理有着莫大的相似性。

然而,儒家讲治身,道家讲修真,二者何以来的思想传承呢?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人们应该把求识和内省结合起来,由此才能对所学之道产生独特的感悟。

但庄子却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并不提倡人们把一生都致力于穷学究理。

儒道两家之主张明显相悖,并且庄子在文章中数次以孔子为嬉笑的对象,二者又怎么能够同源呢?

其实,这只是知其一的表现。在孔子问礼老子的故事中,老子虽然没有给出对方明确的问题答案,但孔子从其身上理应是学到了某种精神特质的。

儒家所求之道与道家所言之道,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仍然有一定的相通性。这一相通性,便体现在对“道”的含义理解上。

曹魏时期的著名学者何宴作《论语集注》,对“里仁篇”中的这句话注解说:“(孔子)言将死不闻世之有道。”这里暗示出一点,论语中的这句话不仅仅只是孔子的一种人生理想,更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比朱熹尚早近两百年的邢昺则解读说:“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孔子一生倡导恢复礼制,他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一个内省己心、外束己身的明道之人。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尊礼而不越矩,那么也就不必要再有言说和教化了,自己也就可以隐身而退、死而无憾。

如果说朱熹的解读带有道家自然天道思想的韵味,那么何宴、邢昺的解读更多地立足于孔子对人间社会的期待与理想。这一理解看似很儒家,其实骨子里仍与道家脱不开关系。

是儒是道,则要与老子出关的故事互相参照。读史可以知兴衰、得失,更可以知人心。身为柱下史的老子,已然看到了太多人心与真道相违背的事例,另一方面他又深明物极必反的阴阳妙理,所以才会做出“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决定。

老子的出世,并非是不作为,而是知道天下兴亡交替本就是道。人在道中,只能顺道而为。

对比老子与孔子的做法,虽然有明显区别,但是希求百姓苍生安居乐业、天下万物全都安然有序的初心是一样的。

孔夫子周游六国,是希望人们能够遵从大道之礼仪教化,做出人之为人的榜样。老子出世归隐,则是把一切命运走向都交给了自然演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站在天道的视角去看,人心中的这些是是非非都是不足道的琐事,又何来道与不道?

晚年的孔子似乎已经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只安心著书立说,任天下万物自然泯灭、轮回,然后静待新的萌芽重生。

孔子口中的一朝一夕,在历史长河中看来,正如人生百年的一少一老,哪怕至人生终老时才明白当年询问老子而得到的玄机,此亦未晚。所以,即便是朝闻道而夕死,也当无憾了。#中医养生##武医张鹏[超话]# https://t.cn/RghlcLS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虽然,人生很少会有事事如意,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舍弃错的,去拥抱对的人。要知道,凡是觉得辛苦的关系,都是错的。
  • 为有效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特发出如下倡议:全镇重点区域人员居家办公,非必要不出镇,非必要不来汤,非必要生活保障部门暂停营业。(北京发布)【#到访过北京怀柔这家餐馆
  • 也让人们认识到,新冠的药物治疗,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依然任重道远。这种长期存在于内心的动摇和不确定感,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病症”/
  • 极致温柔的文案~1、可老天就喜欢看满身遗憾的我们2、她擅写月亮,却并不圆满3、四季很普通,冷暖都是因为有回应4、爱世间温暖万物 沿途为晚霞停留5、像鹿穿过花岗
  • #绿植小记#种了一个盆:溲疏草莓田+灌木月季葵(图3修剪前,图4修剪后)种植盆底有隔水网,再铺4-5cm厚陶粒,然后放上种植土,种植花苗时倾斜向外,靠里的空间到
  • #戀慾情未了# #賢旭文##厲旭# #圭賢##賢情雅旭#第96回 過去的希望 等在咖啡廳的鐘雲,看到圭賢到來,也不忌諱直說,幾年前就知道厲旭的父親是誰,當時
  • ”河粉放下去后,则要考验师傅“颠勺”和翻炒的技巧,尤其是加了豉油,更是一刻都不能停。这盘牛河则是符合“干身”标准的典范,没有多余的油和豉油存在碟中,这便是“炒”
  • 要配合社区、公共场所、单位开展的健康监测,按规定进入公共场所做好扫码登记,出示“健康宝”配合体温监测,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规范制定朝阳区常态化疫情防控检查单、社
  • #刘宇宁白愁飞# #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 #摩登兄弟[超话]# 我渡得过狂风暴雨,渡得过诗酒年华 ,却渡不过你的目光你眼中有春与秋,胜过我见过爱过的一切山川与
  • ”马老 一浮百咏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之二十三(郑燮)六分半体古今殊,兰醉婵娟对峙扶。”马老 一浮百咏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之二十三(郑燮)六分半体古今殊,兰醉婵娟对峙扶。
  • 到现在这条还妥妥的在着,给奥匹[跪了]他那视频,我看到的第一反应,不是他在哪,而是他真的好爱这件衣服啊,救命!觉得挺没意思,第一次有了想卸载微博的念头,但又舍不
  • 在当时开会的时候,那时还是3月,我明确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希望」我希望我们的POLO衫并不是一件工装,我不希望我的消费者穿上了POLO衫,就要想着他要开始不喜
  • 虽然你如天边的虹,是我只可意会的远方,但是你给我的温暖,却那样真切,温柔地将我包围。爱,是心灵的相融,也只有你,能把我的温柔唤起,给我如此幸福的感觉。
  • 我更喜欢自己读,虽然我没有文学底蕴,但我自己读能感受到书中文字的情绪,或悲伤或喜悦,可能一段简单的文字就能勾起很多种情绪,并不是听讲解能带来的。每次看到会安静的
  • 望不尽的天涯路,诉不尽的离愁,找不到的出口,落不下的帷幕。牵扯一生的爱何时有尽头,如此何不任夜苍凉,任韶华逝去,任你从我心中溜走。别再牵肠挂肚永久。再会的路口,
  • #隆鼻##鼻修复# 艇式支架\仿生驼峰鼻\无血式剥离\结构更稳定\恢复更快#长沙租房客[超话]#长沙租房[超话]#长沙莲湖建材 长沙租房客超话德思勤附近出租房出
  • #每日一善[超话]#[开学季]#每日一善#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我可以远远的、看着你,如果你允许,我希望能轻轻的拥抱你、告诉你,过去的那些年……对不起…​等我7.12考完试再见[泪]人吖 这一辈子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遇见的那位在
  • (融媒体记者:卫未 通讯员:宁亚飞)@武汉新闻 #哪首歌能让你秒回学生时代##老人水果掉一地9个娃娃飞奔捡回#【#四名武大医学生车祸现场教科书般施救为伤者抢回一
  • 220克高克重,每十公分一根导电丝,让干燥冬季跟静电拜拜具有较强的吸湿,保暖功效标准200*230/220*240价格标准四件套编码766220。#宝宝的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