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中国环境报丨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天津市2021年率先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全部实现风险管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达标率达到93.4%,与2020年相比提高了20.2个百分点;山东针对化工园区提出“源识别+量检测+补漏点”的防控模式,强化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上海市科学指导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深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

  “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监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化解土壤污染风险,我国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

  强化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

  “十四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化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技术指南》,指导和规范重点单位依法开展隐患排查。指南发布后,各地结合行业特点,选择典型行业企业开展隐患排查试点,压茬推进排查落地工作。

  一场涉及全国1.5万余家重点单位的土壤污染隐患现场排查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唐山市是一座传统重工业城市,钢铁、焦化、化工企业较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任务艰巨。2021年以来,唐山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成立隐患排查技术指导小组,以钢铁、焦化、化工等行业20家典型企业作为排查试点,开展现场教学式技术帮扶,对照排查指南,深入研究探索。

  排查不是结束,整改才是闭环。上海市自2019年起制定《上海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工作指南》。2021年,根据国家指南及上海实践经验,修订完善工作指南。对于可能发生的渗漏、流失、扬散,因地制宜提出设施设备提标改造或者完善管理等措施,确定隐患整改责任人及完成时限。整改完成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形成闭环。

  “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长远目标是确保企业用地不再新增土壤污染,从根本上保障人居环境安全。”2021年7月,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组织召开全国重点单位隐患排查工作视频推进会,邀请5省(市)和两个市级生态环境部门有关负责人汇报隐患排查工作成效及典型案例。

  为加强技术指导,土壤生态环境司组织土壤中心深入挖掘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成果,梳理石化、炼焦等行业超标点位及对应生产工序和场所的响应关系,分析土壤和地下水超标原因,编制了典型行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要点及典型案例集,分行业指导隐患排查工作。同时,编译了英国常见行业土壤污染概况系列文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动排查和识别土壤污染及污染隐患。

  数据显示,2021年共实施隐患排查进度调度8次,各地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全国重点单位均已实施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对发现存在的土壤污染隐患已制定整改方案,将通过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管控风险。

  稳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

  地下水和土壤、地表水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在一些地表水系发达的城市,早期产能落后时期在局部地区形成的土壤及地下水系统污染,随着储存介质间的水力循环过程持续迁移进入河流系统,影响地表水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对于保护与之相关联的地表水水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北京、河北等18个省份的49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2021年,土壤生态环境司多措并举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工作,组织土壤中心通过出版技术手册、编制技术指南、开展集中培训、现场技术帮扶等方式提供技术支持。

  浙江、湖北、四川、贵州针对封场垃圾填埋场提出“堆体整形+封场覆盖”控源减量方案。山东针对化工园区提出“源识别+量检测+补漏点”的防控模式,强化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河南针对岩溶、基岩裂隙水竖井型矿井总结出“源头减量+多通道封堵”的治理方法,为废弃井污染防治提供经验借鉴。

  针对地下水污染治理,青海采取了“源头治理—途径阻断—风险监测”的风险管控措施;河北探索实践了监测自然衰减方法,为地下水科学精准治污探索道路。

  18个试点省份均高度重视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工作,通过列入重点改革项目进行督办、印发相关工作方案、开展专项部署会议、研讨会等,研究部署,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工作。

  截至2021年12月,49个试点项目中已竣工5个,其他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通过试点项目实施,地方探索出一系列技术创新、设备研发、新材料研制和治理模式,取得积极成效。

  与此同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方案》,同时配套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文件,针对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和短板,筛选北京丰台区等19个省份的21个城市,作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

  拟通过3年时间,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和技术模式。以点带面,推进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开展化工园区和重点铅锌矿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随着辽宁省第一眼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在营口仙人岛经济开发区顺利开钻,标志着辽宁省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正式启动。

  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是辽宁省推进重点地区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的具体举措。

  从国家层面来看,围绕化工园区和重点铅锌矿区,这几年做了非常多的基础性工作。

  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发布《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重点铅锌矿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并配套发布相关工作手册。组织指导地方开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和部分地区试点开展废弃铅锌矿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土壤生态环境司精心组织、系统谋划,组织土壤中心通过召开线上技术交流会、分组包省技术帮扶、现场调研督导等形式,协调技术帮扶单位开展每月交流调度、疑难项目专家会诊、滞后项目预警通报等,保障调查评估工作顺利开展。

  “建立工作专班、下发实施方案、开展集中培训、召开专项部署会议、组织研讨会等……”各省生态环境厅(局)均高度重视化工园区和重点铅锌矿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在疫情、洪灾等诸多不利于现场施工的情况下,各地仍然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积极推进调查评估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2021年先期开展的68个国家级化工园区和9个重点铅锌矿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截至2021年12月,已全部完成现场调查,正在进行数据集成和成果总结。

  一年来,净土保卫战其他重点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加强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印发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完善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评估机制,全年新增完成1.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完成400余个较大面积黑臭水体整治;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组织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联合专项行动等。

  “土生万物,万物归土”。新的一年,我国土壤生态环境工作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切实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守护好大家共同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

来源:生态环境报 记者 孙浩https://t.cn/A6iAk6Yr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让学渣瞬间醒悟的一段话:别的同学都在熬夜刷题,而你却在睡觉,别的同学都在晨读,而你还在挣扎要不要多睡几分钟,不是你平凡、不是你比别人笨,而是你没有别人付出的多
  • -记得有个ai的展位,听到人造展给ai设定了台词“你们人类”时,我在口罩下偷偷笑了,最好是哦我们人类。展会在国博中心,对我来说真就属于...旧地重游,相当熟的那
  • 以上是别人说的原话,我个人觉得有些事情要两面看,当年我父亲走了以后回老家,有个婶子也是说:“吆,大公子二公子回来了来!他们对这个小众门类的创作坚持,也一直鼓励着
  • 但这句台词最后一次又由棠真说了出来,她厌恶地看着痛哭流涕的母亲,她认为母亲崩溃只不过是因为母亲幼稚,所以她说“我是为你好”——我瞧不起你,我拒绝共情你的处境,我
  • 然而,这位22岁的球员仍然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他打进了7个进球,并将这种信心带入了世界杯。”“我认为他(在曼城)的开局不错。
  • 在当时那种氛围下相信的人是很多的,10%左右的收益率,又有名人背书站台,政府看似也不反对而且给人感觉也是大力支持的。所以当碰到看起来很有钱的人在和你谈赚钱的时候
  • )2022有好多好多遗憾 重重几拳砸的我险些抬不起头2023大家走着瞧[并不简单] 打卡第六天早上出门的我唯唯诺诺下午回家的我神采飞扬为什么呢怀着一丝侥幸没给电
  • 重新想了想2022,也不是全部很狗屎,毕竟自己也完成了一堆一堆很yue的考试,现在想想还挺有成就感的. 不过精神状态确实很狗屎还是感恩在糟糕时候一直陪在身边不离
  • ggad只喜欢死亡圣器里的不喜欢fb也不喜欢现在的同人,不想看到老叔卖腐aph:法公我说在这里了,不喜欢看他当0,法攻相关cp基本上都能磕,主要磕海峡。欢迎扩列
  • 会嘴男团次团偏汉知不逆,拒澈 汉/2泥塑/六加一。会嘴男团次团偏汉知不逆,拒澈 汉/2泥塑/六加一。
  • 某神秘大佬:……【节目结束时的众人】某前男友影帝:宝宝,当初是我眼瞎,你能不能回头看看我?沈初:……行吧,能膈应前男友和小三就挺好的。
  • )First Love#小吃的书影音# 新年的第一部剧,是很纯爱啦,但是看的时候一直觉得槽点好多,最不能接受的是,男主依然唱着悲伤的情歌,明明还没学会唱新歌,却
  • 不舍得也舍得,因为你们幸福滴在一块了#打火机与公主裙#玉泽,你是我的神! 对比下来 892比997更多一些红调所以一直担心997会偏裸的姐妹 可以开冲了哈#美妆
  • 自从不孕反了,开始每天1万步,连被封控在家的5天也没落下,如果干工作能有这毅力,可了不得了!​但是我是医生,我们是医生,还有很多用力呼吸的老人们,正需要我们
  • 摩羯座【12.22--1.19】:整体运势将是先甜后苦的节奏,很容易因为一开始的甜头而疏忽大意。生活方面追逐着价值的肯定,但也不要以别人的评价决定自己的行动。
  • 这也是爱情观逐渐成熟的过程吧[求关注]感谢恋与,墨墨和老李,见证了我的成长~阿言,未来握紧我的手,一起走下去吧#恋与制作人[超话]##许墨[超话]##李泽言[超
  •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红尘俗世里浮沉、为生计奔波的是我,手捧诗歌,为坚持信仰呐喊的是他;我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同那些过往的行人一道被同化成一片灰白背景,却因为他
  • 就好像,18岁的时候迫切地想得到一个很好的男朋友,但那时候的自己太没有什么被选择的资本了,事情在两三年后才有了大的翻转,我得到了很从容的生活后,也得到了别人的
  • 并且专家建议感染后第一时间用药,这又是拿出计算器的时候了,毕竟喝酒吃药是中国股市永恒的主题,14亿人确定的需求才是最大的题材,以往几年都不吃一次中药的,这次可不
  • (微信读书、纸质书都有,都要读)⑤锻炼身体(每周三到四五六次)⑦备考(省考、国考…考博也可以略试一试)(看好考试时间、做好规划)⑧去看张杰演唱会[色]去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