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飞行超4.65亿公里 预计除夕前后被“捕获”】#天问一号# #中国首次独立火星探测任务# 农历除夕前后,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将进行近火制动,“刹车”后被火星“捕获”。这意味着,经过200多天的漫长飞行后,“天问一号”终于要抵达环绕火星的轨道,正式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刹车”减速,被“捕获”后将进入环火轨道

万物之间皆有引力,“大物体”的超大引力把小物体“拽”过去,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天问一号”探测器被火星引力“捕获”。

“刹车”动作极其关键。探测器到达火星引力范围之内后,需要“踩刹车”制动,为探测器减速,避免探测器飞出或撞上火星。被火星精准“捕获”后,探测器成为一颗火星卫星,进入绕火飞行阶段。

不久前,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抵达月球后进行了一次“刹车”,完成了近月制动;而相对于探月任务,“天问一号”的近火制动要困难得多。

机会仍只有一次,但是由于地火距离太远,通信时延超过了10分钟,地面不能做任何实时控制和干预。“我们将发动机开机指令作为程序控制,已经固化在程序里面了,全靠程序自主开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李振才说,以往会听到飞控团队下达“发动机开机”的指令,而这一次,探测器将自己判断并自动执行开机,地面团队只能在近一个小时后根据遥测数据得知最终的“刹车”完成情况。

截至2月9日,“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约201天,目前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飞行里程超过4.65亿公里。

已完成四次中途修正等工作,落火还需约3个月时间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探测器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开启奔火之旅。

地火旅途“亿里迢迢”,火星与地球间距离呈周期性变化,最近时约5000万公里,最远时可达4亿多公里。由于地球和火星也都在绕着太阳运动,探测器飞行的里程比它与地球间的距离更远。据了解,当“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总飞行里程将达到4.7亿公里。

此时距离发射已过去半年多时间。这段日子里,“天问一号”沿着“弧线”轨道一路追逐火星,目前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四次中途修正、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

2月5日晚,为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

与此同时,一张“靓照”刷屏了。“天问一号”传回的首幅火星图像公布,这是中国探测器首次拍摄到火星的图像,由“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拍下。图中,火星阿茜达利亚平原、克律塞平原、水手谷等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见。

“天问一号”的着陆点,是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不过,近火制动后,它还要绕火星科学考察飞行3个月左右,对着陆区进行初步探查,才能在气候条件好的时候择机着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火星探测工程的最大特点是距离远、环境新,“航天器设计的逻辑是先了解要去的环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措施来保障航天器适应这个环境,但深空探测的特点是要去一个尚不确知的环境。”

“目前我们对火星的了解还很有限,从环火到落火,中间这段时间,探测器会对着陆区做一个预探测,让我们着陆的时候更安全、更可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告诉记者。

一次任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着陆将是又一关键时刻

“天问一号”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约3个月后的着陆是又一关键时刻。火星大气稀薄,不确定性高。下降时,着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8000公里,超高速摩擦会产生超高温度,在经历上千度高温的考验后,将在降落伞的帮助下减速。随后,它将开启全自动驾驶模式,自主完成减速、悬停,避开火星表面复杂地形后,缓缓落至火星表面。整个过程只能依靠探测器上的GNC(导航、制导、控制)系统自主执行。

这一过程被人们形容为“黑色7分钟”,惊心动魄,难度极大。

“我们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最核心、最难的地方,就是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气动外形和降落伞减速的过程,只有一次机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研制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设计了全新气动外形、新型降落伞等。

“天问一号”探测器上还搭载了我国第一辆火星车。软着陆后,火星车将“开”到火星表面开展探测。目前,火星车征名活动正在进行,共有十个名字入围,分别是弘毅、麒麟、哪吒、赤兔、祝融、求索、风火轮、追梦、天行和星火。据悉,最终确定的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将于“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之际择机公布。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大约2300年前,诗人屈原用长诗《天问》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问;作为我国首次行星际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载着我们的好奇与向往奔向火星,探索这颗星球的诸多奥秘。

【“天问一号”飞行超4.65亿公里 预计除夕前后被“捕获”】农历除夕前后,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将进行近火制动,“刹车”后被火星“捕获”。这意味着,经过200多天的漫长飞行后,“天问一号”终于要抵达环绕火星的轨道,正式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刹车”减速,被“捕获”后将进入环火轨道
  万物之间皆有引力,“大物体”的超大引力把小物体“拽”过去,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天问一号”探测器被火星引力“捕获”。

  “刹车”动作极其关键。探测器到达火星引力范围之内后,需要“踩刹车”制动,为探测器减速,避免探测器飞出或撞上火星。被火星精准“捕获”后,探测器成为一颗火星卫星,进入绕火飞行阶段。

  不久前,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抵达月球后进行了一次“刹车”,完成了近月制动;而相对于探月任务,“天问一号”的近火制动要困难得多。

  机会仍只有一次,但是由于地火距离太远,通信时延超过了10分钟,地面不能做任何实时控制和干预。“我们将发动机开机指令作为程序控制,已经固化在程序里面了,全靠程序自主开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李振才说,以往会听到飞控团队下达“发动机开机”的指令,而这一次,探测器将自己判断并自动执行开机,地面团队只能在近一个小时后根据遥测数据得知最终的“刹车”完成情况。

  截至2月9日,“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约201天,目前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飞行里程超过4.65亿公里。

已完成四次中途修正等工作,落火还需约3个月时间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探测器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开启奔火之旅。

  地火旅途“亿里迢迢”,火星与地球间距离呈周期性变化,最近时约5000万公里,最远时可达4亿多公里。由于地球和火星也都在绕着太阳运动,探测器飞行的里程比它与地球间的距离更远。据了解,当“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总飞行里程将达到4.7亿公里。

  此时距离发射已过去半年多时间。这段日子里,“天问一号”沿着“弧线”轨道一路追逐火星,目前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四次中途修正、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

  2月5日晚,为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

  与此同时,一张“靓照”刷屏了。“天问一号”传回的首幅火星图像公布,这是中国探测器首次拍摄到火星的图像,由“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拍下。图中,火星阿茜达利亚平原、克律塞平原、水手谷等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见。

  “天问一号”的着陆点,是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不过,近火制动后,它还要绕火星科学考察飞行3个月左右,对着陆区进行初步探查,才能在气候条件好的时候择机着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火星探测工程的最大特点是距离远、环境新,“航天器设计的逻辑是先了解要去的环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措施来保障航天器适应这个环境,但深空探测的特点是要去一个尚不确知的环境。”

  “目前我们对火星的了解还很有限,从环火到落火,中间这段时间,探测器会对着陆区做一个预探测,让我们着陆的时候更安全、更可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告诉记者。

一次任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着陆将是又一关键时刻
  “天问一号”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约3个月后的着陆是又一关键时刻。火星大气稀薄,不确定性高。下降时,着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8000公里,超高速摩擦会产生超高温度,在经历上千度高温的考验后,将在降落伞的帮助下减速。随后,它将开启全自动驾驶模式,自主完成减速、悬停,避开火星表面复杂地形后,缓缓落至火星表面。整个过程只能依靠探测器上的GNC(导航、制导、控制)系统自主执行。

  这一过程被人们形容为“黑色7分钟”,惊心动魄,难度极大。

  “我们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最核心、最难的地方,就是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气动外形和降落伞减速的过程,只有一次机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研制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设计了全新气动外形、新型降落伞等。

  “天问一号”探测器上还搭载了我国第一辆火星车。软着陆后,火星车将“开”到火星表面开展探测。目前,火星车征名活动正在进行,共有十个名字入围,分别是弘毅、麒麟、哪吒、赤兔、祝融、求索、风火轮、追梦、天行和星火。据悉,最终确定的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将于“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之际择机公布。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大约2300年前,诗人屈原用长诗《天问》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问;作为我国首次行星际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载着我们的好奇与向往奔向火星,探索这颗星球的诸多奥秘。
(图为国家航天局公布的“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火星图像及火星部分标志性地貌标示。这是中国探测器首次拍摄到火星的图像。新华社发)
(中国纪检监察报)

【哲学禅语】如何理解仁与孝的关系这一问题,在汉、宋儒学史上都被

明确提出过。相关的经文首先是《论语·学而》第二章所载孔子弟子有若的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汉书·延笃传》记载“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证”,而延笃“乃论之曰”:
  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笃论矣。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己。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推此以言,仁则远矣。然物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牙,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然体大难备,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可无讼也。或谓先孝后仁,非仲尼序回、参之意。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虞舜、颜回是也。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刘、曾参是也。夫曾、闵以孝悌为至德,管仲以九合为仁功,未有论德不先回、参,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各从其称者也。1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汉代的仁孝之辨主要集中在仁与孝哪个更为优先的问题上。这里的优先性问题主要是指仁与孝孰轻孰重、孰优孰劣的德目排序问题,也可能涉及仁与孝孰先孰后的施为次序问题。基于延笃的论述,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汉代仁孝之辨中可能存在的两种对立看法:一种认为仁优先于孝,主要是就其功而言,如《论语》中所说“博施济众”,以爱而言则呈现了爱的普遍性;另一种认为孝优先于仁,主要是就其心而言,如《孝经》中所说孝为“德之本”,以爱而言则凸显了爱的差等性。延笃试图提出一个调和的观点,即仁与孝“二致同源,总率百行”,两者并没有轻重、优劣之别。
  在具体论述其观点时,延笃首先从命名的角度说明仁与孝的分别,即“孝在事亲,仁施品物”。这大概能代表汉人较普遍的观点,即以爱论仁与孝的共性,而从施为之所及说仁与孝的分别,这与后来宋儒明确以性论仁形成鲜明对照。不过,既然后面延笃说仁与孝“同质而生”,再结合前面所说的“二致同源”,大概可以断言,延笃仍然承认仁与孝有共同的来源,两者只是因所施之不同而有分别。其次,延笃以四体与心之关系、枝叶与根之关系说仁与孝之关系,且正是在此处引用了《孝经》“三才章”的话和上引有子所说的话。这就是说,延笃认可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并引经、譬喻以说明之。再次,延笃指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只是表明仁与孝各有所重,即“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并不能由此推导出仁与孝有必定的轻重、优劣之别,如有些人错误认为的“先孝后仁”,正与孔子“序回、参之意”不合。2最后,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延笃基于体性之分别区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性纯而体之者,如虞舜与颜回,前者以孝见称,后者以仁见称,在孔子那里两者只是“互以为称”,并未因施为路径之别而有轻重、优劣之别;另一种是性偏而体之者,如公刘与曾参,前者以仁见称,后者以孝见称,在孔子那里亦并未因施为之“各有其目”而有轻重、优劣之别,只是“各从其称”而已,如孔子论德必“先回、参”而考功必“大夷吾”一样。
  对于上引《论语·学而》第二章,朱子在《论语集注》中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并继承程子的理解将“为仁”释为“行仁”,即以“孝悌为行仁之本”理解有子所说的“孝悌为仁之本”:
  程子曰:“孝悌,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悌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悌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悌之本。”或问:“孝悌为仁之本,此是由孝悌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何尝有孝悌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既然有子在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之前说“本立而道生”,那么,由此文脉而提出的合理的诠释要求就是:应当从本与道的关系去理解孝与仁的关系。如皇侃的疏解就直接将这两种关系对应起来:“此更以孝悌解本,以仁释道也。”程子的新解也不可能不满足这个合理的诠释要求,其新意则在对仁的论说。程子阐发子思、孟子等人的思想为以性论仁,此即“仁是性”。以性论仁仍可以说“仁之道”或“仁道”,由此而有“率性之谓道”之说。在“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性与道之关系,也可以说是本与道的关系,在其中,作为天命之性的仁就是道之本,或者说仁之性是仁之道之本。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道之本”:一个是以仁为“道之本”,隐含的是以道为仁之行;另一个是以孝悌为“道之本”,隐含的是以道为仁之功。要基于前一个“道之本”而恰当地安置后一个“道之本”,就只有将后一个“道之本”中的“本”完全限定在行为领域,即将孝悌理解为作为天命之性的仁的发用,而这一点又与经典中常常以行论孝的实际情况相合。此即程子提出孝悌为“行仁之本”的大体脉络。
  可见,从“仁是性”与“率性之谓道”的意义关联中呈现出来的是性与道的关系,也就是体用关系,因此我们看到,朱子明确以体用论仁与孝悌,即认为“仁是体,孝悌是用”:“论性,则仁是孝悌之本。惟其有这仁,所以能孝悌。仁是根,孝悌是发出来底;仁是体,孝悌是用;仁是性,孝悌是仁里面事。”6创于程子而为朱子所继承的“仁体孝用论”,实际上成了理学的一个定见。从经典诠释的历史脉络来看,只要承认孟子以性论仁思想在儒门教理中的重要性,就应当承认程子的辨析和新解是符合经义的。相比于汉儒如延笃的看法,程朱的“仁体孝用论”显然更为精当。简言之,“仁体孝用论”以体用方式将仁与孝统一起来,即将爱的普遍性与爱的差等性这看似不可兼得的二义统一起来,从而也就将在汉儒那里发生过的仁孝之辨彻底消解了。
  既然爱的普遍性与爱的差等性并非仅仅出于主观情感,而是由存在之本然秩序(天理)而来的客观要求,那么,要深入理解“仁体孝用论”就不能不引出其背后的支撑性观念,即“理一分殊”。以张载《西铭》中的思想来说,“理一分殊”表现于人伦,即天(地)人之伦与父(母)子之伦的关系。具体来说,天地是所有人的大父母,这是理一;而每个人各自有各自的父母,这是分殊。这里隐含的意思是,统一的理呈现为特殊的分,特殊的分收拢于统一的理,理一与分殊在关联中相互成立。“理一分殊”表现于成就人伦的情感,就是爱能博施与爱有差等的关系。质言之,爱能博施正是基于理的普遍性与统一性,爱有差等正是基于分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在“理一分殊”的观念下,博施与差等二义不仅相即无碍,而且相得圆融。反过来说,没有“理一分殊”说,“仁体孝用论”难以成立。“仁体孝用论”是以仁为性、以性为体,但仁体在发用时为何首先指向父母,这一点仅仅以体用观念是无法说明的,而只有基于“理一分殊”说才能说明。
  在本文中,我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来探讨仁与孝的关系。在《仁说》中,朱子以“爱之理、心之德”释仁,其前提是仁为天地之心,且又在论“仁之为道”时特别提到“‘事亲孝,事兄弟,及物恕’,则亦所以行此心也”,这自然与《论语集注》中“孝悌为行仁之本”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仁说》中又以仁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这乍一看似与孝为百行之本的传统看法不一致,反倒与前引延笃论仁与孝“二致同源,总率百行”的说法可相互发明。但其实只要澄清此处的“本”正与上引程子的话中的“论性之本”相同,可能的误解就会被消除。将《仁说》中“仁为天地之心”的思想与《论语集注》中“孝为行仁之本”的思想关联起来而能够提出的问题是:既然仁为天地之心,而孝为行仁之本,那么,孝与天地之心有何关系?
  这个问题完全是在朱子的思想脉络中提出来的,所以我们有 理由在朱子的思想脉络中展开分析与推论,以求得出恰当的结论。既然“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天地之心为仁”,那么,生生就是天地之仁心的具体表现。既然天地与万物之间的生与被生的关系类同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么,天地之心所包含的那种爱也类同于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爱,也即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慈爱。9换言之,“天地之大德”从事上说是生生,从心上说是慈爱,这正是“仁为天地之心”的确切含义。既然以爱而言天地之心乃是慈爱,而孝与慈是彼此关联但方向相反的两种爱,那么,我们就应当从孝与慈的关联中去理解孝与天地之心的关系。
  从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说,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应去理解孝与慈的关联最为恰当。为人子女者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慈爱于是油然而生孝敬之心,因此子女的孝乃是对父母之慈的回应。既然天地是所有人的大父母,那么,当一个人感受到出自天地的慈爱时,会有何种自然的回应呢?这是我们能够顺着这个思路所提出的一个正当问题。从儒教以往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似乎难以被提出 ,因为天地作为人的大父母并不像人的亲生父母那样具有一个直观的身体性维度,从而难以出现在日常经验中。在“仁为天地之心”且“仁为人所禀赋于天地之性”的双重观念下,仁直接关乎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孝则关乎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基于天地之仁与父母之慈的对应关系,既然仁的经验是一种指向天(地)人之伦的经验,那么,这种经验与指向父(母)子之伦的慈、孝经验就可能存在一种理解上的平行。这一点也是不难想到的。既然儒教传统中并没有关于天人直接相感的灵性经验描述,再结合前述理一分殊的观念,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理解。
  天地以生物之仁感人,人在此感念中思及己身,明父母生我之慈即天地生我之仁,故对天地生物之心有所回应而对父母生爱敬之孝心。人被天地生我之仁爱所感通才有孝,故孝以爱为主;对于天地生我之大恩大德,人怀着感恩之心领受之,故孝以敬为要。10这样,我们对本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孝就是人对天地之心的切身感应。理解这一回答的要点首先在于:天地之心乃是孝的终极根源。天地之心流向人心,即人心体会到天地生生之仁;“感而遂通”,天地之心再从人心流回父母,此即孝。人心之所以具有感应天地之心的能力,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之性禀于天地。11人心对天地之心的感应之所以是孝,关键在于这种感应是切身的。概言之,孝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自然情感或仅仅基于血缘的情感,而是人直接“对越天地”产生的一种超越的觉情。天地以仁感人,而人以孝应之,这个在朱子思想脉络中对孝与天地之心之关系的回答,我们称之为“仁感孝应论”。
  从经典儒学和历史儒学的眼光看,感应思想有明确的经典依据,且无论在汉代还是宋代都颇受重视。《周易·咸》卦之“彖辞”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礼记·乐记》云:“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这都是从气上言感应。汉儒如董仲舒最重视天人感应,这为我们所熟知; 即使作为反动者的王充,也承认天能感人。12北宋五子皆言感应,而以程颢说得最为彻底: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13相比于前人多从气上说感应,朱子则从心上、理上说感应,如他说: “感固是心,然所以感者,亦是此心中有此理,方能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美国加州大火每分钟能烧掉80个足球场
  • “聂树斌案真凶发现者”病重?
  • 墨尔本市中心突发爆炸袭击!中国留学生:我感觉自己捡了条命....
  • “复兴号”首设快递专用车厢 运量从500公斤提高至5吨
  • 【速看世界】索马里炸弹袭击,死伤人数已超100人
  • 吴京百花奖男主角怎么回事 吴京凭借哪部作品获得百花奖男主角
  • 陈展鹏奉子成婚,小朋友是天赐的礼物
  • 杨乐乐晒汪涵合照,深夜洒狗粮,庆结婚12年纪念日
  • 微软收购黑曜石 补充了Xbox目前的短板
  • 巴西里约州发生山石砸倒民房事件9人死亡
  • 索马里炸弹袭击,死伤人数已超100人
  • 巴特勒交易评级:76人不赚反亏?森林狼解决问题又省钱
  • 快船险胜雄鹿,巴特勒交易评级B
  • 武大教授、历史学家刘绪贻病逝 享年105岁 曾著《美国通史》
  • 中超收官战 | 亚冠资格花落谁家?观赛日千元门票免费送!
  • 国安VS华夏幸福首发出炉!杨智进18人名单
  • 骑士险胜公牛,血花兄弟神奇不再!
  • 欧弟晒女儿呆萌近照炫娃 却被郑云灿嫌弃修图技术
  • 亚冠-鹿岛鹿角总分2-0波斯波利斯 首夺亚冠冠军
  • 权威发布||尉氏县公安局关于大营交通事故的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