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这就是潍坊# 你可以永远相信潍坊

2022壬寅虎年,潍坊第一“亮”便光芒万丈。1月27日,潍坊市公布了2021年最新经济统计数据: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0.6亿元,同比增长9.7%,居全省第1位。这组数据非常亮眼,放眼全国,一年之内GDP增加1138.4亿元,连跨两个千亿台阶,从5000亿级直接迈入7000亿级的城市,并不多见。

过去的2021年,是潍坊发光发热的一年,在最新公布的2021全国GDP50强城市排名中,潍坊从2020年的39名提到了35名,前进了4个名次,与厦门、沈阳、昆明等一线城市几乎持平,为“十四五”强势开局。

“在2021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成功找到了推动潍坊实现高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案,一是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二是找到了法宝,三是找到了实现目标的路径。”2月10日,全市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潍坊在政治、经济、环保、社会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成绩,再次印证了潍坊“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的品格,各项生态建设实现跨越式提升,几乎是“月月有惊喜,每个都不重样”。

自然生态:碧水蓝天出实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升天空“气质”,守住生态“颜值”,这是一场关乎938.7万潍坊人民福祉的深刻变革,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

2021年8月,市直机关综合办公大楼一楼大厅内立起了一台LED大屏,实时显示全市16个县市区的六项污染物及综合指数数值,以及潍坊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及全省的排名、各县市区及镇街排名、近三年同比改善状况等实时数据。将全市空气质量实时显示在广大领导干部们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处”,一方面是刀刃向内倒逼部门履行治污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对全市环保成效的一种自信。

通过几个数字,我们领略下潍坊环境在过去一年中的情况。

2021年,潍坊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同比前进24个位次,空气优良天数289天,空气综合指数、PM2.5、PM10三项主要指标改善率均为全省第1。

2021年,潍坊水环境质量在全国339个地级市中同比前进44个位次,省控以上20个河流断面全部达到四类水体以上。

2021年,潍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高密市、峡山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峡山区获批第一个省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试点。

为了这个成绩,市委市政府下足功夫,一年里,先后召开专题部署推进会议59次,每月研究生态环保工作,每次调研必查环保,16位市级领导每人包靠一个县市区,一线指挥、现场督导,督促抓问题整改。

借着良好的“东风”,潍坊率先在全国实施环委会办公室实体化,常务副市长任主任,专门设立综合协调、督促指导、考核评估3个科室,落实10个行政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多个部门的“抱团前行”,顺利融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大环保”格局。

在环保推进中,潍坊市力破“环保执法严了,阻碍企业发展”谬论,集聚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要素资源,优先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对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小微企业实行简化环评管理。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对全市钢铁、石化、焦化等企业进行监督帮扶,整改问题,完成排污许可证变更或重新申请。筹集整合资金支持企业工业炉窑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铸造产业升级改造等,引导企业走出一条产品提升、效益增加、生态良好的新路子,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1月1日,山东省表彰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潍坊6个先进集体、4名先进个人上榜。和2020年相比,无论是城市排名还是各项达标数量,潍坊的进步都是大跨步。潍坊没有走牺牲环境谋发展的老路子,而是一边治污染一边搞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如今,频繁出现的“潍坊蓝”、随处可见的“湖水清”、推窗可见的“公园绿”,就是这些背后工作的效果初显。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实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净土”,群众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有一批好干部,塑造一种好风气,让决定潍坊发展的政府阶层“百花齐放春满园”。

现在的潍坊,风清气正,广大干部无论工作作风还是精神风貌,都是最好的状态。

2022年元旦第一天,市民期盼已久的潍坊第一条高架快速路——宝通街快速路正式通车,从快速路立项开始,基建干部们就自我加压,展现了“靠上”“拼上”“豁上”的“基建铁军”作风。横跨11条主干道、3条河流、全长10公里的高架桥,当年立项、当年开工,258天建成通车,将原来40分钟的路程缩短为7分钟,成为潍坊城建史上又一光辉里程碑。

“服务企业就是抓发展”的热潮,自2021年4月掀起后,至今没有褪去。1.5万名干部包靠服务2.3万家企业(项目),主动放低姿态到企业对接,问需解难,以能帮到企业为荣,把手中的权力变为为企业谋利的工具,解决问题4.45万个、解决率97%以上。这一制度的实施彻底打破了之前疏远、僵硬的政商关系,领导干部克服了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呼隆的做法。

作风的转变归根结底是思想的转变,思想一变天地宽。要求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出一个新状态、新气象、新局面、新天地。

“我今年40岁了,每天都精力充沛,感觉有使不完的劲,看着群众愁眉苦脸地来,开开心心地离开,我心里特别充实。”这是潍坊市信访局一位信访干部对记者说的话。2021年,潍坊信访工作上演历史性逆袭,到省上访数量从全省第1位退至全省第9位,进京上访数量从全省第2位退至全省第15位,潍坊从全省信访“拖后腿”一跃成为“领头羊”。

2021年的冬天,“以雪为令,雪停路净”的除雪队伍让潍坊市民记忆犹新。市城管局提前布局,准备了拥有1100余台除雪设备和4000余名队员的除雪队伍,每当雨雪来临前,都会提前组织清雪队伍提前待命,彻夜清雪除冰,在最快时间内恢复路面畅通。“雪后再也不担心路不好走了”是很多市民最直观的感受。

2021年10月,继免费开放院内停车位后,潍坊部分医院开始自我改革,主动邀请媒体暗访“挑刺”,以整改患者就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还在医院的候诊区等人员集中区域挂起“扫码吐槽”的牌子,让患者提意见提要求。

2021年12月,市交通运输局在交通场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陆续配置智慧健康码核验终端,乘客只需要在设备上刷身份证或者健康码绿码即可进入,工作效率和通行效率都大大提高,同时,人、证、码“三合一”验证,有效解决老年人、儿童“亮码”的难题。

此外,市政府常务会议邀请市民代表列席、一把手轮班接听热线、城区固定区域设“小蓝棚”维修点、采纳市民建议推出“落叶缓扫”、机关单位大院免费向市民开放等一系列转变,都彰显了越来越务实的“为民服务”作风。这背后,是干部们思想和作风的转变,把工作当成民生工作来做,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着想。

政治得道得民心。一个城市要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须有良好政治生态。新的一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横幅高高挂在了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和阳光大厦的门前,激励着潍坊继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培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塑造更好的政治生态。

社会生态:招商稳企做实业
一年之计在于春,项目建设打头阵。项目和企业是一座城市热气腾腾的实力,一个个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面,一串串闪着光芒的发展数字,在光影变幻中驱动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据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潍坊农业总产值达到1183.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收突破万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56.9亿元,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2657亿元……7000多亿GDP,比肩厦门、沈阳、昆明等一线城市的经济体量,足以展示潍坊的社会生态。

2021年10月,被称为国内科技园区“天花板”的深圳科技工业园落户潍坊,成为其在北方设立的第一个园区,而完成这一“大项目”的招引前后只花了3个月多月时间,在谈及选择潍坊的原因时,项目负责人表示;“这是我见过的北方最务实的城市”“潍坊是个实实在在做实业的城市”,短短两句话,对潍坊营商环境的满意溢于言表。

在全面推行服务企业制度的同时,潍坊对“十四五”期间全市将重点打造的15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实行市级领导干部担任“链长”,在全市更高层面上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整合全市资源,更好地打造产业生态,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先后出台《潍坊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方案》及18个《专项行动方案》,建立起一套严密、有效的“顶格战法”,落实落地各项改革举措,为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破壁垒、清障碍。

精简审批,下放权限,让企业少跑腿、快办事。目前,全市“市县同权”改革事项清单达到近200项,改革事项办理时间压缩比达到40%,企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就能把事办了。

2021年,潍坊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0.6万户,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施省市县重点项目937个,共完成投资237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43%。招商引资内资实际到位资金2421亿元,新开工项目527个,新签约项目599个,均居全省第1位,干事创业的活力持续激发。潍坊也与成都、广州、长沙、苏州、西安等城市一道获评“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潍坊市从规划建设产业园、提升创新能力、加大财税支持、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制定了16条措施,配备了服务专员,成立了强有力的市、区两级推进工作专班,建立了‘链长制’推进机制,引爆了磁悬浮产业。”1月5日,山东组织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观摩会成员在观摩天瑞重工磁悬浮智能科技项目时,天瑞重工董事长李永胜如是说。潍坊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观摩点之一,此次受观摩的项目还有歌尔光电二期精密模具智能制造、山东高创能源3GW储能产业园、福田欧康发动机智能柔性工厂、潍柴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等,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贡献了实打实的力量。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来舞,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养凤”。新年伊始,全市以表彰优秀企业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开新局,聚焦产业发展,全力推进重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继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打造最优的环境,让本地企业过得好,让外来企业愿意来、留得下。

一座城市就像一片森林,生态稳定,阳光雨露充足,才能万物生长、生生不息。现在的潍坊,自然生态清爽、政治生态清明、社会生态清朗,大环境稳定适宜,阳光雨露源源不断,既有高大“乔木”挺拔向上,也有低矮“灌木”枝繁叶茂,优良的城市生态系统初步形成,簇拥着城市不断向上生长。

心有猛虎,便不惧征途。回望过去,潍坊定位精准、方向明确,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胜利。聚焦现在,潍坊登上了7000亿元的台阶,距离目标又近了一步,跻身“万亿俱乐部”,指日可待。(记者:吴磊、孙永莲)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要么说我俩是精神病呢 后来小宝还是给我买了冰棍[嘻嘻][嘻嘻](p9普通版 p10美白plus版)在楼下告别的时候 我想亲口对你说生日快乐 提前也没有关系 所以
  • 大部份人都在骑驴找马,一个腻了换下一个,仿佛永远需要别人的陪伴来存活,还标榜自己多么纯情。孙少安家破烂的光景,秀莲“结实的胸脯”俩人办起了砖窑,秀莲得了病;少平
  • མ་ཧཱ་ནེའུ་རྒུ་སློབ་གླིང་གི་བརྡ་སྦྱོར་འདི་ལ་འབྲེལ་ཡོད་ཀུན་གྱིས་དོ་སྣང་བྱེད་པར་ཞུ།
  • 哦在加热晚上回来去食堂:大叔,我买的晚饭,粥放桶里…大叔:是,为啥不要花卷了我:加热了,然后我忘了大叔:嗯,花卷不要了我:大叔,明天我再来大叔:行,我欠你俩花卷
  • 开头我们说过,这个方子以温阳化湿为主,比较适合阳虚之人,阳虚的人,生冷寒凉,比如性凉的水果,蔬菜、牛奶等,还有冷饮之物,如果脾肾阳虚根本就运化无力,最后变成寒湿
  • 愿你在龙年一帆风顺,龙抬头,好运来,祝你龙运当头照,心想事成笑颜开!愿你在龙年一帆风顺,龙抬头,好运来,祝你龙运当头照,心想事成笑颜开!
  • 当然,也不是0713哥哥的粉丝骂的,0713刚刚粉丝都很友好,我点进过那些骂cwj的微博的人里面看,压根哪边的粉丝都不是,具体的图,我放下面了,你们可以自己去看
  • #山东省考[超话]# 又一个新年就这么过去了,时间可真快啊[抱抱]从机构辞职到上岸兼职,感恩各位小伙伴们见证我成长,向身边朋友推荐我,能一路和大家一起拼搏,一起
  • 然而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利用网咯能给我们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心理,通过网络实施诈骗当我们遭遇了网络诈骗我们应当及时向警方报案,但是前提是我们了解网络诈骗
  • ️20106 Number Bond Task Card Bundle Make 10 to Add Subtract Doubles Plus12 这套就是前
  • 傅师的这砍个桃花拆散分法离事,可以那把些烂花桃全部斩掉,让适不合在一的起人分开,特别合适,一些侣情分手后,被对方缠纠不清,胁威恐吓让甩你不掉的,我可们以解除威胁
  • 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城市项目携手战略合作伙伴上海万科,将以“水”为线索,依托延伸展览、水域人文视觉版图、水文漫步等活动,邀请市民一同串联并想象上海这座水乡
  • 成年已工作,年纪比我小的(指未成年人)别来骂我,因为我情绪极其稳定,大概率会让骂人的人体验感很不好,最重要的是你没资格[太开心]2⃣️i人,很i很i的那种,线下
  • 毕竟,拥有一辆小米汽车是我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我相信这个选择一定会给我带来愉悦和满足。当然,作为一个爱车族,我也明白热门车型提车时间长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小米汽车所独
  • ③,懿琪宝贝宝宝长袖T恤1件,无券直接拍到手29.9元可可爱爱的,内搭外搭都好看,春节不打烊,48小时发货,还没给娃买新年衣服的可以看看,尺码80-130cm④
  • 所以,你所制造的一定不是真正的生命——如多莉小羊。剩下的问题就由我们的科学家来反思,即什么是毒、为什么病毒总是以炎症出现?
  • ”“等妈妈下班了一起啊”        下午六点半妻子下班后我们就出发回老家,刚到家 婆婆帮孩子们呼叫猫咪“喵,喵”不见它踪影,以前它早就出来蹭脚了,有点蹊跷。
  • 另外,所有极氪001历史版型车主和3月31日(含)前购买全新极氪001的用户,均可免费获得价值35,000元的ZAD完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终身功能体验。全新极氪0
  • 况且500公斤有效载荷,比翼龙1D无人机的400公斤强一些,而翼龙1D无人机的口碑还可以,天鹰当当隐身版翼龙1用就可以了。最大起飞重量5吨的隐身无人机,这玩意理
  •   云祀急了,她可一点都不想跟松阳玩玩,道:“王爷自己风流自己的,别教坏了松阳郡主。”  云祀低着头,心想,要是让圣上知道,那些学子前段时间之所以一直谈论朱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