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1、从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欲

在世间法上,所谓的无欲,起码要做到三点:第一点,对于名闻利养要看得破,放得下;第二点,在五欲的烦恼中,要把握得住,要站立得稳当;第三点,在眷属上也要能摆得开。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所说的无欲,就要慢慢地从这三个方面下手,从这三个方面看破、放下。

关于第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名闻和利养摆在面前,怎么去面对它,是斤斤计较,还是得失随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名闻利养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实际的利害关系。怎么去突破它?最主要的就是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钻营强求。

能够安于本分,内心的烦恼就会慢慢地淡化。一切的烦恼都是从不守本分的追求中产生。所以,如何对待名闻利养,就以“守本分”三个字来解决。关于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和名闻利养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件事,也是两件事。所说的五欲完全是一种过度的,过量的追求,完全是一种不守本分,不安本分的要求。所以,就要有一种洁身自好的思想,就要以持戒的要求,道德的要求来突破,跳出对五欲的追求。

关于对家庭眷属,这是作为在家人,甚至出家人也是难舍难割的大事情。有些出了家的人,对家庭的父母兄弟,有的中年出家的人家里还有子女,虽然出了家,对这些眷属还是割舍不掉。不但在思想上牵牵挂挂,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分心的地方。既然出了家,所谓:割爱辞亲,走入空门,就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回报六亲眷属的恩德,以修出世法,以解脱生死来回报六亲眷属。

出了家的人,如果说还想用财力来回报六亲眷属,那种牵挂就太厉害了,那就跟不出家的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出家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六亲眷属,就要以求解脱,了生死,从根本上来回报。所谓:了生脱死,作人子弟的这一笔恩惠才能够真正得到圆满的回报。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如何对待六亲眷属,这是做人的本分职责和义务所在。在尽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的前提下,从感情上要淡化一点。从责任上要强化,从感情要淡化,这才能够提得起、放得下。如果在情感上过分的难分难舍,那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种障碍。回过头来说,在家居士对六亲眷属完全不能尽到责任和义务,那也是不对的。在尽职尽责中,又要淡化感情,这个不容易,要用智慧来处理这些问题。从无欲的方面来说,最起码要处理好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突破以上三个方面对修道的障碍,对自己成就道业的障碍。

我们在佛堂里参加禅修的,老年人占多数。对于老年人来说,来日不多,更应该在眷属的观念上逐步淡化,要看得破,要放得下。不要仅仅局限于这一生一世的眷属关系,要回过头来看过去无量劫,要放开眼光看未来,还有无尽的时空,还有无尽的善缘法缘。这样就能突破眼前的障碍,共结未来的善缘、法缘和佛缘。

2、从出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求

怎样做到无求呢?在修行上,在世间法上,一切都是有求皆苦。世间法有求皆苦,修行上有求也是一种苦。因为有求就有期盼,有求就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一旦所求不能如愿,就有失落感,甚至于会动摇信心,那就是一件很苦的事。因此,在修行上不要有所求。

第一,不要求神异,不要求看到菩萨,看到殊胜的境界。因为佛菩萨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不需要求,越求越远,不求自得。有了灵异,有了灵感,不要欣喜;没有灵异,没有灵感,也不要失望。那就是一种无求的心态。有求就有分别,有分别就不是智慧,有分别就不平等,有分别就无法见到真理,见到真如,见到佛性。因为真理是无分别的,真如是无分别的,佛性也是无分别的。有分别就有缺陷,无分别就没有缺陷,就是圆满。

第二点,更不要求我要快点开悟,快点成就。成就得快慢,开悟得迟早,不能预约。会一个朋友,拜见一位老师,可以预约。哪一天开悟,哪一天成就,无法预约。因为那是一件善因善缘一切都成熟了,瞬息之间的机会。那是无法预约时间的。我们只要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成就、开悟就好比是我们的目的地,是我们的家乡。只要找到了到达目的地,回到家乡的正确的路,就一直走下去,不要左右顾盼,不要走一步退两步,更不要起心动念: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有一个广告词说:家就在身边。家乡离得我们很近,就在眼前。距离越近的东西,越是难以把握。

成功的经验,归家的路,开悟的机缘都在眼前,都在当下。就是我们要求速达,要求速成,分别、执着、妄想太多,太深厚,所以家就在眼前,烦恼是一个障眼法,咫尺万里,无法跨越这一步,无法突破这个障碍。在目前的家好像离我们千里万里,其实家就在身边,就在眼前,但我们还漂泊在天涯海角,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我们的业障太重,烦恼太重,执着太深,眼前的这个障眼的障碍太厚,一下子突破不了。如果有那种力量,猛然回头,当下即是。就在猛然回头的一念上,我们没有力量。所以,在修行的路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在修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修下去,一直在功夫上,在方法上用下去,家就在身边,总有一天归家稳坐。

第三点,几乎所有讲修行的书上都说:即心即佛,悟在当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给一些急于求成的人,产生了一种急躁的情绪,不肯耕耘,而是等待收获。这是将心待悟。越等待,距离开悟的时间越是遥远。所以,不要将心待悟,要在功夫上努力。

修行的路上,做到无欲无求,我们就能够减轻很多负担,丢掉很多包袱,就能轻装上阵,就能比较快的到达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固有的宝所。

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什么)。
天际日上月下(觌面相呈,头上漫漫,脚下漫漫,切忌昂头低头),
槛前山深水寒(一死更不再活,还觉寒毛卓竖么)。
髑髅识尽喜何立(棺木里瞠眼,卢行者是它同参),
枯木龙吟销未干(咄,枯木再生花,达磨游东土)。
难、难(邪法难扶,倒一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难说易),
拣择明白君自看(瞎,将谓由别人,赖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雪窦知他落处,所以如此颂“至道无难”,便随后道“言端语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雪窦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似三隅反一。尔且道,什么处是“言端语端”处?为什么“一”却有多种,“二”却无两般?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若透得这两句。所以古人道:“打成一片,依旧见,山是山,水是水。长是长,短是短。天是天,地是地。”有时唤天作地,有时唤地作天。有时唤山不是山,唤水不是水。毕竟怎生得平稳去?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种平怀,混然自尽,则此四句颂顿绝了也。
雪窦有余才,所以分开结裹算来也。只是头上安头道:“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虽无许多事,天际日上时月便下,槛前山深时水便寒。到这里,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岂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处。
雪窦头上太孤峻生,末后也漏逗不少,若参得透见得彻,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是情解未忘,便见七花八裂,决定不能会如此说话。“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乾。”只这便是交加处。这僧恁么问,赵州恁么答。
州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时有僧便问:“既不在明白里,又护惜个什么?”
州云:“我亦不知。”
僧云:“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
州云:“问事即得,礼拜了退。”
此是古人问道底公案,雪窦拽来一串穿却,用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今人不会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能辨得这般说话。
不见僧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
严云:“枯木里龙吟。”
僧进问云:“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髑髅里眼睛。”
僧不悟,举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犹带喜在。”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犹带识在。”
僧仍不悟,又举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血脉不断。”
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干不尽。”
僧云:“什么人得闻?”
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圜悟在评唱里说,雪窦了解这个公案的内涵,所以作了这个颂词来做总结,先说“至道无难”,随后说“言端语端”,这是在举一反三。再说:“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是举三而反一。圜悟说雪窦这个开示是“三重公案”,意思三次被人“拶住”,差点无法脱身。祖师虽然是慈悲为人,但是说的越多反而让人妄生歧义,好比满口含霜吐不出水,说不清道不明。“言端语端”是说大道并不遥远,就在在言语中显现。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而“二”无两般呢?因为“一”指的就是众生本有的平等的真如自性,而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一”有多种。 佛经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阿赖耶识”、“唯我”、“唯心”等等名称皆是同一物。圜悟著语说:“分几种名称挺好,只有一个法门,什么时候能到达尽头?”“二无两般”的“二”指的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学佛就是要从世俗而入胜义。通达二谛的道理才可以通达佛教,唯有从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互成互破,才能扫尽一切执着而显现真如自性。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属一体,此乃一切法无二相也。“若不具眼,向什么处摸索?”“不具眼”,就是不具备看透实相的法眼。一个没有开眼的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摸索呢?如果能悟透“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两句话,自然就知道方向了。所以古人说:“打成一片,依旧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长是长,见短是短。见天是天,见地是地。”去掉情识计较,将万事万物蕴含的禅理看作浑然一体,这样打成一片之后,对于山水天地的名称名相也不再执著了。苏东坡有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把“天”叫做“地”,把“地”叫做“天”,也很平常。佛经云:“诸法唯假名,但依名字立”。名字怎样称呼并不影响事物的实质。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心地上平稳?其实很简单,就像“风来树动,浪起船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个是很正常的自然景观。面对这一切自然现象,只需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无可计较,没有分别。对表相的执著和烦恼也就消失了,那么这四句颂词所说的涵义就透彻了。

雪窦才华横溢,所以他分开用几种比喻来表述意境,但是这也属于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至道无难,言端语端,一有多种,二无两般。”其实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因为天上太阳升起时,月亮自然就下去了。窗前山色变深沉时,山水自然也变得寒凉。到了这种境地,言也端,语也端,头头是道,物物全真,这不就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吗?

雪窦这则颂词一开头就写得很深奥,所谓曲高和寡,所以到后面又透漏一些玄机,松开一些口子。如果学人能参的透彻,就像品尝醍醐美味一样,如果还在用平常情理去计较,那就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了,必然不能领会这些话的奥妙了。“骷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销未干”,骷髅识尽喜从何来?有喜悦那就是还有意识分别。枯木里有龙吟之声,说明还没有销蚀干净。这两句又是另一件公案了,雪窦把另一件公案和本公案交织起来深入阐释这个“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便禅味十足,风光无尽了。如今的人不懂得古人的意境,只知道咬文嚼字,什么时候才能明心见性呢?如果是一个开悟的大禅师,自然一看就明白这句话的奥妙。

从前有一个参学的僧人去参香严禅师,他问香严禅师:“如何是道?”。这个问题就像梁武帝的“什么是圣谛第一义”一样,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来表达的义理。香严回答:“枯木里龙吟”学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怎么样才算是入道了,才算是开悟的人呢?香严回答:“髑髅里眼睛。”“枯木里龙吟”指的是灭绝一切妄想,参禅参到犹如枯木一般死寂时,依然能听见龙吟一般美妙的声音,犹如枯木逢春,真心的妙用显现了。而“髑髅里眼睛”,指的是断除情识分别之人就像一具髑髅一样死寂,但此时眼识依然能起到觉知作用。香严的意思是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枯木里龙吟”和“髑髅里眼睛”都是象征死中得活。大死之人才能够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就是凡夫了。

这两句莫名其妙的回答让这位僧人实在不解,他又去参石霜禅师。还算他有点小聪明,他直接把香严的答案拿来问石霜。他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回答:“犹带喜在。”就是说最初悟入时心中有一种得法的喜悦感。学僧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石霜回答:“犹带识在。”意思是此时情识还可以起妙用。

石霜几乎将香严的答案点透了,但是这个僧人依然没有领会其中的含义。他又去参曹山禅师。他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回答:“血脉不断。”他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的眼睛?”曹山回答:“干不尽。”这里“血脉不断”和“干不尽”指的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和本自具有的自性丝丝缕缕生机不断。僧人又继续问:“什么人能够听见枯木里龙吟之声啊?”曹山回答:“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就是说天底下所有人都能听见。这个僧人又继续问:“未审龙吟是何章句?”不知道这个龙吟的声音有什么说法?有什么依据吗?曹山回答:“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意思不知道什么出处,我只知道听见这个声音的人都已经死了!”“闻者皆丧”大禅师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不同寻常,振聋发聩。“闻者皆丧”指的是身心脱落,实证“无我”,“我”不存在了,自然也没人能听见龙吟声了。

复又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雪窦可谓大有手脚,一时与尔交加颂出。然虽如是,都无两般。雪窦末后有为人处,更道:“难、难。”只这“难”、“难”,也须透过始得。何故?百丈道“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雪窦凡是一拈一掇,到末后须归自己。且道,什么处是雪窦为人处?“拣择明白君自看”,既是打葛藤颂了,因何却道?君自看?好彩教尔自看,且道,意落在什么处?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
雪窦又写了四句颂词,将香严的“枯木里龙吟”、“髑髅里眼睛”作了一番阐释和总结。“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识尽眼初明”,在枯木里能听见龙吟声那才是真正的见道了。骷髅里面的情识分别都断尽了,真正的法眼才能起到妙用。“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哪辨浊中清?”百丈祖师提倡“从浊辩清”,“浊法”指的是贪嗔爱取等行为方式,“清法”指的是菩提涅槃解脱等行为方式。当“喜识”都断尽了也不存在有一法可得了,身在其中的人还怎么去从“浊法”中辨别“清法”呢?烦恼即菩提,哪有浊清之分呢?

雪窦真是个有好手段的人,一时间把公案的奥妙之处都写在了颂词之中。但是最后提到为人处,雪窦也说“难,难。”“难、难”就是难上加难。“为人处”指的是禅师接引他人入道的手段。前面雪窦说“至道无难”,这里雪窦又把自己前面的话给推翻,“无难”变成“难、难”,但就这“难”字,也需要开悟的人才能领会。为什么?百丈祖师曾说过:“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就像雪窦在拈古颂古时,到最后也都要化为己用。你说,雪窦接引徒众的家风是什么?“拣择明白君自看”,是“拣择”是“明白”你自己看。为什么绕来绕去说了那么多,又要你自己看?幸好是叫你自己看,不然又陷入执著。你且说雪窦的用意是什么?“莫道诸人理会不得,设使山僧到这里,也只是理会不得。”“山僧”是圜悟对自己的谦称,别说你们领会不了,就是我圜悟在场,也无法领会。圜悟真的领会不了吗?实际上他和雪窦一样用心良苦。他们都担心后人粘滞在颂词和言语上,形成新的执著。所以雪窦要大家自己看,启发学人自证自悟。就像百丈祖师提倡的“一切语言,山河大地,一一转归自己”。一切的理论,包括山河大地间蕴含的禅意都要归于自性之中,禅者要着重开发自身的直觉智慧,回归自性,而不是迷着公案,拘泥文字。陷于知解和妄念的窟穴中不能自拔,不能独立地彻见本性,体悟真理。这就是雪窦的家风,也是圜悟的心迹。

——选自刘松林居士《碧岩探骊》

《金刚经》离相修善得佛菩提
第二十七段(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又重复依次而说:须菩提!以上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此法是什么相状呢?此法无有高下、无有多少;无男女之分、无老幼之别;无尊卑贵贱、无凡圣智愚,其性一如,绝对平等,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怎样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用四无法,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我”呢?我为阿赖耶识缘地水火风借父精母血所成之五蕴身,依因而起、依缘而聚;因缘相合、聚而有我,一旦因缘离散,阿赖耶识,随业流转,地水火风,各归其位,我即烟飞灰灭,从此不再有我。所以这个我,不是真实之我,真实之我,是永生不灭的,为了寻求永生不灭的真实之我,只需识破非真实之我,放下一切虚妄执着,即可见诸法实相,见诸法实相,就能做到“无我”。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人”呢?人与我一样,都是依因感果,因缘所生,五蕴所成,为我之妄心显现,既是妄心显现,显现之相,即是妄相,识得妄相,即见真相,真相无相,即是涅槃妙心,见涅槃妙心,即可做到“无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众生”呢?天地间的生命形态总计有十二类,称名十二类众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具体如下:
1、卵生:指从壳而生,如鱼鸟龟蛇之类。2、胎生:指从胞胎而出生,即人畜龙仙之类。3、湿生:指从湿处而受生,即含蠢蠕动之类。5、化生:指从无而忽有,又离此旧形、易彼新质为化生,即转蜕飞行之类,如蚕蜕形为蛾。3、有色:指有形碍明显之色,即休咎精明之类。星辰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萤火蚌珠皆精明之类。6、无色:指无有形色,即空散销沉之类,如无色界之外道。
7、有想:指从忆想所生,即神鬼精灵之类。8、无想:指想心昏迷,无所觉了,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如黄头外道化为石。9、非有色:指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10、非无色:指因声呼召而能成形,即咒诅厌生之类。11、非有想:指借他之身,以成自类,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12、非无想:指虽亲而成怨害,即土枭等附土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
关于十二类众生的次序,据《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七所说:“有情世界不出十二,动念初起,迷本圆常,影明遂现,故卵生居首,情爱后起;次有胎生,异爱不同;次分湿化,想心纷扰,取舍多端,成后诸类有色、无色等。”
可见这十二类众生都是迷失了自己本有的妙圆真常,心生无明,随业流转在六道中所出现的轮回相,这些轮回相皆是妄相,识得妄相,即见真相,真相无相,既是涅槃妙心,见涅槃妙心,就能做到“无众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寿者”呢?寿者在世间为长寿之人、在出世间即是涅槃。涅槃又译为“泥洹”“泥畔”等,意译为“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大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涅槃”:原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指通过修行所达到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
小乘佛教将涅槃分成两种,即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全无,精神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槃则指众生的六识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间。
大乘以“诸法性空”为理念,认为涅槃只是一个假名,进而指明生死涅槃等空花的道理,若执着涅槃、涅槃即是生死,不能得大自在。小乘人执着涅槃,名寿者相,不能得究竟菩提。若能明白涅槃者,即非涅槃,是名涅槃的道理,就能做到“无寿者”。
佛说: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基础上,再修行一切善法,就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什么是一切善法呢?又该怎样修一切善法呢?一切善法可分为两大类,即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世间善法是以十善法为核心,十善又称为十戒,即: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这十善是从身、口、意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身体行为、思想行为。此“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故称十善法。
由“十戒”而来的“十善”是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五戒十善虽属世间善得有漏之果,却是出世间善得无漏果的基础,非常重要。
出世间善法依次是四谛法:“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中的“灭谛”,是灭除三苦、八苦、三灾八难等人生的一切苦及其造成这一切苦的原因,最终证得出生死、脱轮回的阿罗汉道。
十二因缘法:是释迦牟尼佛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若能观此十二因缘,破除无明,即可证得出生死、脱轮回的辟支佛道。
六波罗蜜法:是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个法门的修行,即可证得生死涅槃两自在的无上菩提道果。以上从十善法到六波罗蜜法,总括一切善法。
佛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为基础,再修以上所说的一切善法,就可以证入佛的一切种智,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也就是说:一切善法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善法,为什么不是善法呢?因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一切善法恶法都是空,既然都是空,也就没有善法,没有善法而说善法,那么所说善法就不是善法,世间人不明此理,执于一端,认为有善法,其实这个善法就是一个名称而已,是名善法。只有放下一切执着,远离四相四见,在三轮体空中修一切善法,才是真善法,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果不满足抽奖条件的视为作废! 传奇少女谷爱凌挑战世界第一成功!
  • 也让我明白和懂得了很多[悲伤]感谢生活赐予的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打call][awsl]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切难题的迎刃而解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奥特曼]如果
  • 对此,务工人员纷纷表示,要提高防范意识,杜绝毒品通过任何方式传播的途径。为切实做好春节前禁毒宣传工作,增强辖区企业务工人员禁毒意识,巩固禁毒斗争防线,近日,广东
  • 为保证活动的公益、公平、公开与公正性,廊坊日报社特邀我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筑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教授、学者以及部分商会、协会会长和秘书长等共九人组成专职监
  •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大家平时喜欢买的远郊新房,没有配套和产业,非常容易踩坑#三联美食##小龙虾一斤降价十几元# 天热了,小龙虾该“复工”了吧 文/刘旭老早之前
  • 宣化上人:为什么堕龙身 我们现在一般的人都认为没有龙了,或者说古来那个恐龙有多大、有多大的;这是一种不确实的说法,这个龙是有的。龙在什麽地方住着呢?
  • #李敏镐[超话]# #李敏镐最佳代言人##李敏镐BOSS全球代言人# 20220201 Boss IG Updated Every day is
  • #总博主[超话]##把美好予你##情感##愿你遇到的人都是温暖的# 小众又惊艳的文案1.时间会融化掉所有的尖锐2.活得太清醒不是件浪漫的事3.如果事与愿违 那一
  • 有些时候,我们迷失不是因为没有光亮,而是忘了初心的存在,初心的内心才是洁白的。连胜只是我们发动机的助燃剂,能够鼓舞我们继续前进,正如咖哥在之前的采访中说过:我
  • 。吃完饭,回归懒惰星人的家,…被窝[哈哈][哈哈][哈哈]窗外阳光正好,被窝暖暖和和,看个电视,刷个八卦,真心开心近期plog[二哈]1⃣️陈香贵最近在我们附近
  • 【#江苏一双氧水厂起火1人受伤1人失联# 今年已被消防3次处罚】10月14日上午7点左右,江苏淮安工业园区富强新材料有限公司双氧水厂发生火灾,造成1人受伤1人失
  • 這家公司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使用者可以依個人需求客製化自己的電腦。 供应链无疑是苹果成功的原因之一,其中中国供应商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者形成了难解难分的关系
  • 没有它,我也就不再存在。我对奥德特的爱情,将超过物质欲望的范围,它是那样紧密地和我的行动、我的思维、我的睡眠、我的生命交织在一起。
  • ​​​ 要相信,这个世界运气是守恒的,现在所受的苦最终会变成你喜欢的甜,就权当是尚处于在一个长假,好好休息,等到时来运转,人生才刚刚开始。每个人都渴望幸福,但
  • 难道荣耀新机荣耀V40会内置使命召唤大型手游?联发科:东山再起你不陪,君临天下你是谁?
  • 就算经历再多事好像还是个爱哭鬼 这两天不知道红了多少次眼眶 想编辑文字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感觉视线又模糊了 那就发发小陈的乡村日常吧 懒得P图了 在无座的动车
  • China's State Council has approved setting up more cross-border e-commerce pilot
  • 唔我朋友刚刚落地上海就问我啥时候回上海要请我吃新年第一顿饭让我挑想吃的饭店我说我要载大户吃贵的开玩笑发了家贵的给对方结果对方火速订好位置了超感动第一反应想立刻马
  • 导致身边的家人朋友都知道我喜欢仙某某,我一不回她们消息她们就知道我在看仙儿直播!后来开学在宿舍无聊,第一次打开了熊猫88888直播间,起初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期间
  • #原来这就是生活啊# ✨小王子的随心所欲碎碎念x35啊要过年了耶回家已经两周啦第一周远程上班上的挺认真的这周就开始疯狂摸鱼划水了回家真的不想上班啊游戏睡觉吃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