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生文的
「 六念 」念佛,
與第十八願的
「 稱名 」念佛,
有何不同?

修淨業三福者,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亦可得生

上文談及,
佛滅後六道凡夫,
「 心想羸弱,
未得天眼,
不能遠觀 」,

又凡夫縱欲觀嚴淨佛土,
因心多濁亂,
神識飛揚,
不能息慮凝心,
觀就難成,

故釋尊指方立相,
別指西方,
使我等娑婆眾生能夠住想西方,
並仗佛慈力,
往生淨土!

凡夫雖然不能修定善觀行
( 修心 ),

但釋尊《 觀經 》
卻告韋提希夫人及未來世凡夫,
欲求生淨土者,

也可修散善三福 --
世福、
戒福、
行福等善法( 修身 )為正因,

將所修的淨業功德,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亦可得生。

善導大師釋云 :
「 第一福 :
即是世俗善根。

曾來未聞佛法,

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

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 :
此名戒善。

就此戒中,
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

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
或有具持不具持,
但能迴向,
盡得往生。

續云 :
「 第三福者 :
名為行善。

此是發大乘心凡夫,
自能行行,
兼勸有緣,
捨惡持心,
迴生淨土。」

可知這些憑自力修持福善之機,
或聞與不聞佛法,
或具持不具持,

但至緊要至心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亦可得生淨土。

為甚麼修業三福的人要迴願,

才可往生?

此因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憑自力修福而成佛的正因,
而不是憑他力念佛而往生的正因,

由於因果不相應,
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
必須普皆迴向,

願生彼國,
方可得生!

善導大師稱之為淨土法門的
「 要門 」。

為甚麼修三福迴願往生的人少,

往生大業未能成就呢?

很多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理解淨土法門的
「 迴向發願心 」,

以為與一般大乘菩薩教的
「 迴向 」差不多,
以致得生淨土者少之又少。

迴向發願心是
《 觀經 》
所指的
「 三心 」--

至誠心、
深心、
迴向發願心之一。

善導大師釋言 :
「 迴向發願心者 :

過去及以今生,
身口意業,
所修世出世善根;

及隨喜他一切凡聖,
身口意業,
所修世出世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
悉皆真實深信心中,

迴向願生彼國,
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由此可見,
自力修持福善之機的往生正因,
不在於其人的佛法善根,
或修持功行。

事實上,
縱使能具持五戒十善等,
憑此戒福及世福等,

只能做人生天,
尚在三界,
六道輪過,
怎能憑人天福善,

得生淨佛國土呢?

欲修三福求生淨土者的往生正因,
實是在於
「 一心迴願 」,

即捨己歸佛,
捨自力修持而憑佛力攝取,

所謂
「 迴所修業,
向所去處 」!

迴捨自力修持的諸行功德,
心向佛力施予的名號功德,

亦即「 萬行不憑憑念佛 」,
所謂「 一心迴願 」者,

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一心願生彌陀淨土。

或問 :
《 觀經 》上輩生文教
「 六念法 」的
「 念佛 」,

雖是自力修持的淨業三福等諸行之一,
但也有佛力施予的名號功德,
理應亦可往生。

就往生而言,
上輩生文的
「 六念法 」 的
念佛與第十八願的念佛,

有何不同?

修行六念中,
前三念是「 念他 」,
後三念是「 念自 」

《 觀經 》上輩生文言 :

復有三種眾生,
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
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
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欲修此
「 六念法 」,
念佛求往生者必須迴向發願;

第十八
「 念佛往生 」
願指定的
「 稱名念佛 」,
是不用迴向的。

善導大師釋言 :
明「 修行六念 」者 :

所謂念佛、法、僧,

念戒、捨、天等。

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義也。

言「 念佛 」者,

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
身業功德、
意業功德;

一切諸佛亦如是。

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
「 法 」;

並諸眷屬菩薩
「 僧 」。

又言 :
六念中之前三念是他,
後三念是自。

善導大師續釋 :
前三念是念他,

念佛、法、僧,

其中念佛,
是專念阿彌陀佛的三業功德,
同時亦念一切諸佛的三業功德。

後三念是念自,
即自我反省。

反省甚麼呢?

善導大師續釋 :
又念諸佛之「 戒 」;

及念過去諸佛、
現在菩薩等,

難作能作,
難捨能捨,
內捨外捨,
內外捨。

此等菩薩,
但欲念法,
不惜身財。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
即須常作仰學前賢後聖
「 捨 」身命意也。

又念「 天 」者,
即是最後身十地之菩薩。

他人早已覺,
盡捨身命,
行道進位,

但自己還未醒,
惱障多,
福慧微

修淨業三福的上輩生者,

應深切反思 :
佛已三業清淨,
自己仍在持戒;

佛菩薩已捨法無量,

包括身、命、意等,

自己仍在學捨;

佛菩薩已住第一義天,
即最後身十地之菩薩所住的天,

亦即第一義諦、
妙境界相、
無為涅槃的極樂報土,

自己仍在求生三界諸天或淨天。

對比之下,

修六念者應意識到 :

今時的佛菩薩是自己過去世的同修,
大家曾同發願斷惡,

捨命行菩薩道,
他們已因圓果熟入聖道,

所謂
「 此等難行之行已過,
三祇之劫已超,
萬德之行已成,
灌頂之位已證 」,

而我呢?

善導大師續言 :

然我等凡夫,
乃至今日,
虛然流浪,
煩惱惡障,
轉轉增多,
福慧微微;

若對重昏之臨明鏡也。

忽思忖此事,
不勝心驚悲嘆者哉!

讀到這句話真是不寒而慄,
當頭棒喝!

原來以前的同修們早已盡捨身命,
行道進位,
證果取覺,

如今還來穢土,
度脫自己;

但自己還在夢中,
愈修愈糟,
福慧微微,
出離三界,
遙遙無期,

不禁自慚形穢,
稀噓不已,
羞愧難容。
  
自力修持福善者,
因堪受善法不同,
所修持的三福善業時節,

有延、
促之異,

故此其往生的品位有九品之別。

至於乘第十八願往生者,
同一念佛,
乘佛願力,
仗佛功德,

皆是彌陀正覺淨華化生,
超越品輩等分別想而得生。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大家哈哈哈的时候我要泼冷水,我感觉王境泽没这么简单,他这些都是为了后面的投票,因为现在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财大气粗、无竞争力、耿直……也是一种自保的方法#看王境
  • 欢迎大家来信,与我们分享与乳房有关的故事和感悟。本周节目播出后,我们在小宇宙和号收到很多留言。
  • 2、皮肤松chi如果是因为皮肤松chi下垂,当然也不一定是年龄的原因,很多人天生皮肤较松较薄,那么我们做一些Fotona 4d、超声p、埋线提升等项目来进行改善
  • Wassily Kandinsky, Franz Marc 就是蓝骑士画派的代表人物。#读书不能凭幻觉# A: Warum hast du letzte Woc
  • 最后总结了整本书的内容,说明了改命要立志而行,命自我立,有了志向而努力,自然可以改变命运。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其关键在于多做善事积
  • 所以总结讲,他是阿发的好爸爸,是我的好老公(排名分前后[doge])封闭18天了,但是有阿发的陪伴,不觉得时间漫长。我深知安全感最重要,但不知是不是我给的安全感
  • #南宁全切双眼皮# 【常问问题汇总】上海德琳段晓光肋骨鼻修复做的好不好怎样,广州南珠整形口碑怎样,深圳隆鼻最好医院,鼻子假体能带一辈子吗,隆鼻去三甲医院好还是美
  • 上海牙套矫正投稿丨正畸前后:侧脸判若两人这个妹子来找我咨询的时候,看牙片她的牙齿情况真的蛮多的,小龅牙+牙齿稀疏[允悲]导致的吃饭塞牙,笑起来僵硬;所以我在给他
  • 其实,这些内心的纠结、挣扎都是你内心的小孩在作祟,心理学称ta为: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不长大,我们再努力也无法成长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 我和董老板的日常好久没写了 因为每天都很幸福 今天休息去奶奶家意外发现之前我和董老板都很喜欢的那个奶牛纹的小猫回来了 因为之前收养的那家人因为生病无法再养下去
  • 视频的最后又回到了两人的亲密画面。近日,知名演员温碧霞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更新了动态,并上传了自己新歌MV的一些片段,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 抽屉高度也要提前规划好,我根据家里铸铁锅的高度留了一个比较深的抽屉,真的非常方便;➋ 省掉这个板,立减1000元我家岛台是没有中间隔板的,这样可以容纳更大的物品
  • 现在试完色,我只想说一句,这个系列出一盘我收一盘!!
  • 8. 关键量子信息器件——“三高”量子纠缠光源研究中山大学王雪华教授团队与其合作者,提出一种能克服光子侧向和背向泄漏、并能极大提高光子前向出射的新型微纳“射灯”
  • [打call]新东方11.11雅思热门课程全年抄底折扣开启,定金至高可享【10倍膨胀】[酷]预付10元抵100 l 预付50元抵300 l 预付100元抵50
  • 这部《新封神榜:杨戬》把沉香加入到故事中也算是一次“强强联合”毕竟沉香在我们中国的知名度也不低,《宝莲灯》的电视剧、动画也是当年很火的作品。而在近日,《新封神榜
  • ”戴红旗介绍说,高得率化学机械浆以机械方法为主,辅以少量生物酶、化学添加剂,这样一来,使制浆废水处理的工艺大大简化、成本降低,不仅可以大量替代进口商品木浆和废纸
  • 看得特别透彻的优质清醒文案❶克服懒惰和游离的心绪 投入理性而自律的生活❷角度不同 又怎会相互理解 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 真正能治愈的只有自己❸原来缺爱的人在收到礼
  • 当然,天地自然不仅生育、滋养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而且,天地自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的性情。当然,天地自然不仅生育、滋养了包括人在内的万
  • #每日一善##阳光信用#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和意识,没有人总会依照别人的想法去做事,一个人的生存也不是为了只满足于他人,这就需要对他人有一个理解和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