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三十八.三红七绿为青茶 (12.观音兰香重似铁 )
一份干茶,投到盖碗里,合好盖子,一掂,沉;一摇,碗内“叮当”作响。不用看,喜欢茶的朋友都猜得出来,这一定是上好铁观音无疑了。

铁观音是咱们国家传统茶品,十大名茶之一,它的原产地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安溪县,古称清溪,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北邻永春,西南与长泰县相接,西北邻漳平。西坪,古称“栖鹏”,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鸟栖息之地。

铁观音的源出在西坪镇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魏说”,一个是“王说”。前者讲的是清雍正年间西坪农民魏荫因观音托梦而在松岩村发现了铁观音茶树。后者的由来是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西坪尧阳人王士让在族谱里写的小文《尧阳乡南岩小引》记载了他在乾隆元年(1736年)发现铁观音茶树的经过“让于乾隆元年丙辰之春,与诸友会文于南山之麓,每于夕阳西下,徘徊于南山之傍,窥山容如画,见层石荒原间,有茶树一株,异于其他茶种,故移植于南轩之圃,朝夕灌溉,年年繁殖。初春之后,枝叶茂盛,圆叶红心,如锯有齿,黑洁柔色,堪称无匹。摘制成品,其气味芳香超凡。泡饮之后,令人心旷神怡。是年辛酉,让赴京师,晋谒方望溪侍郎,携此茶品以赠,方侍郎转进内廷,蒙皇上召见,垂询尧阳茶史,恩赐此茶曰:‘南岩铁观音。’。眷遇优渥,深恐殒越有污臣节,士让一介书生,召入内阁纂修,钦命博学鸿词,尽国家未有之隆恩。我祖士让槐荫,邀荣永垂不朽,特此序明。乾隆十二年丁卯八世裔孙士让序。”。二说各有信徒,作为我等饮茶之人不必过于纠结,总之铁观音是起源于安溪西坪镇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铁观音”是成品茶叶的名字,也是茶树品种的名字。安溪本地有六大名茶,分别是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铁观音是其中的翘楚,也是闽南乌龙茶的代名词。铁观音别名红心观音、红样观音,灌木型,中叶种。嫩梢紫红色,叶柄扁宽,叶片椭圆,尖处歪曲,略向背面反卷,叶缘锯齿疏而钝,叶面隆起,肋骨明显。茶农们把纯正铁观音称作“红心皱面歪尾桃”。

安溪县地势由西北倾向东南,东部没有高山峻岭而多低山丘陵,海拔多在100-300米,地势相对平坦。《安溪县志》说:“以地形地貌之差异,境内大致有内外安溪之分。自湖头镇和湖上乡的交界线开始,过陈五阆山,连尚卿乡的科洋,转南经虎邱镇福井,至龙门镇跌死虎西缘,为其地形分界线。东部俗称外安溪,西部俗称内安溪。”。铁观音的主产区就在内安溪。内安溪产区主要是海拔七百米以上的地区如龙涓、祥华,感德、西坪、剑斗、长坑等地。安溪内外之分实际就是茶叶生长地的高、低海拔之分。“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的内安溪海拔高、昼夜温差较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加上充沛的雨水,矿质丰富的酸性壤土,尤适茶树生长。山高使得昼夜温差大,云雾弥漫形成漫射光,涩味较重的茶多酚含量较低,而芳香物质、氨基酸含量较高。茶树叶片汁肥叶厚,内质丰富。这就保证了成品茶密度大、颗粒重实、兰香气雅、甘喉爽口、观音韵足;瀹泡后的叶底肥而软,色泽明亮。

铁观音茶青当年在春、夏、暑、秋、冬时节可以采摘五次之多。铁观音的鲜叶采摘对嫩梢成熟度的把握非常重要,过老、过嫩都不可以,农谚说“前三天是宝,后三天是草”。要在嫩梢形成驻芽、顶叶初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摘一芽三叶,即“开面采”。安溪春季多雨少阳,秋季少雨晴朗,春茶汤水细腻但香气较之秋茶有所不及,故有铁观音茶“春水秋香”之说。若一款铁观音,汤水兰香,且带有幽幽乳香,那一定是品质高的难得好茶。

目前市场上常见两种铁观音,一个是清香型铁观音,一个是传统铁观音。

清香型铁观音是在2000年左右受到台湾乌龙茶轻发酵制作技法的影响而大量面世的。清香型铁观音成球形或半球形,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清香型铁观音用的是3—5年的茶树茶青,特点是轻萎凋、轻摇青、轻发酵,然后杀青、包揉、文火烘干。这种发酵轻的茶实际上已经很接近绿茶了,且跟绿茶一样需要冰箱冷藏。尤其受台湾影响,现在有些铁观音的采摘是越采越嫩。铁观音本身是中叶种,茶青里咖啡碱、茶多酚的含量高于小叶种的绿茶,再加上采得嫩,所以苦涩度会更高。市场还有意无意地带着消费者把品饮一次的投茶量从5克升至7、8克甚至现在有人投到了10克,如此喝法,能不对胃、肝造成伤害吗?茶友们饮用清香型铁观音的时候,千万要把控好投茶量,万事健康第一。

传统铁观音的茶青取自4—10年树龄的茶树,特点是中晒青、重摇青、薄摊叶、不堆青。其工艺主要包括: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传统铁观音色乌皮皱,茶条卷曲,蜻蜓头,青蛙腿,汤色橙黄近琥珀,典型的兰花香。清代刘秉忠的诗文里对传统铁观音做过贴切地的描述:“铁色皱皮带志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 。

安溪铁观音是适制乌龙茶的极佳品种,它叶形椭圆,好走水;叶片肥厚,内质丰富。尤其“茶为君,火为臣”的传统碳焙技艺使得茶品醇厚甘滑,音韵十足。近几年,铁观音市场已经不仅仅是清香型铁观音一枝独秀,浓香的传统铁观音开始悄然回归。饮茶一定要回归茶叶的健康本源,传统铁观音必然有巨大市场潜力,是铁观音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关茶人在生产的同时也要做好茶园的环保、生态管理,它们与制茶工艺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保证铁观音茶产业健康稳健地向前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浪微博认证美食博主"耕而陶一茶"原创撰写,欢迎博友在微博上转发,交流茶知识。但,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她还没能说完,傅靳就打断了,他的声音跟平常一样很冷漠:“她有活命的机会,我不可能见死不救......”  大概想起昨晚的缠绵,他轻轻摸了江妍的脸,语气缓和
  • #孟佳[超话]##孟佳0203生日快乐##世界上最好的孟佳# to:我最爱的姐姐 孟佳我从未想过 我会隔着屏幕喜欢着一个没见过的女孩这么久这次我们来说说我的心里
  • !!
  • 以前日剧的职场剧常对职员说,“能取代你的人到处都是!”现在日剧的职场剧则说,“不要骂年轻人啊,他们是真的会辞职的!
  • 在补麦兜的时候,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最后的表演都会表演这首,每次都是濑廉唱“MerryChristmas”这句,今天这句是小笃唱的。唱了雪的hellohello之
  • 再谈球队伤员——我们知道现在我们需要追赶前面的球队,当你在关键位置有球员缺席的时候,这会削弱球队的实力,特别是当你每场比赛都被迫做出调整时,这对于阵容稳定性没有
  • 但是 我们不也是在正在成长吗……接到奎狗后 这孩子搁寒风中等我们20分钟 因为我和胖子迷路了 东广场西广场怎么那么远 就因为这路途 给我冻完了 给狗子也冻完了…
  • #科技新一[超话]#年度影像大旗舰——小米14icon Ultra 真机漂亮吗?#畅聊数码新品##微头条首发挑战赛#立达信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5365.S
  • 昆明官渡区私家侦探眉山洪雅县私家侦探昆明官渡区私家侦探周口鹿邑县私家侦探昆明官渡区私家侦探烟台牟平区私家侦探牡丹江东宁县私家侦探南宁江南区私家侦探荆门钟祥市私家
  • 世人总是一叶障目,失去是互相的,可思念确实用来困住自己的,直到千帆过境,才恍然大悟,夏枯难得九重叶,三尺蝉蛹非寒蝉,唯有落雪似可觅,可三味缺其二,原来相思本无解
  • 奖品预计将于3月中旬左右陆续发出~店铺活动限时礼赠:all in 即可额外获得《月龍吟》系列周边特典(泡面吧唧)一件!需在商品标题上方领199-30券,然后在手
  •    一位95后自媒体创业者,被字节公司冠以 “优质生活领域创作者”,一直热心公益,持续参加无偿献血和捐献机采血小板活动,分别荣获2015-2016年度市无偿献
  • 继续沿着后巷到了钟楼,有很多游客在钟楼前合影,当众拍照还得是e人,当然照片质量对拍照者还是有很高要求的,不是一顿咔咔就行,不然背景的乱入也只能手动马赛克。在文庙
  • 见面挺难 下次还见 [心]p1 走遍五大洲 最美有郴州 第一次去裕后街 下雨就草草转了一圈 虽然不及凤凰古城 但还是很有氛围的 开了很多漂亮的小店[送花花]旅游
  •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为啥乌克兰的这家主要媒体报了这个消息后,西方一片欢腾的原因了:这俄乌战场,实在太让西方绝望了,他们在心理上,极其需要一个好消息!当时还有几个
  • 晚上好呀~浅浅记录几个“发现”吧[笑哈哈][笑哈哈]✍︎是周末,也是搬砖日天空很蓝,心情很好上班路上无意间看到的爱心☁️ 还挺好看✍︎又是一个无意间发现,超惊艳
  • 他在观礼区还有在台上的时候,都一直在咳嗽,真的很严重,也终于感觉出大家不要生病那条微博的分量。#声生不息家年华##宋亚轩声生不息#2.2声生不息盛典,记录一下第
  • 拆的我累死[泪]我一定是全网最后。。没拆到jisoo拍立得就算了。。特典还少一张她的。。且补团专想要肉的出来的都是秀(呜呜呜) 顺便再骂一下yg,能不能洗一下
  • 少女眼尖的从张角手里接过了快递包裹,张角听见少女雀跃的声音:“快递终于到了,不枉我提前预订那么久”张角带上门,一边把脱下的风衣挂在衣架上,一边语气略带犹豫的开口
  • 这都整的我有点期待了 :()…?应该不用我说,深追亚轩的人应该知道gs是怎么对亚轩的吧!但今天这个事真的就是......亚轩生病上了微博热搜没参加声生不息的录制